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课我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变——将教材第4页例2图改成我女儿房间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作为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的兴趣。

  本节课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找准知识的衔接点,巧妙过渡到新课教学。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复*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及面向每个方向时自己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让学生对所学旧知在头脑中进行了回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练*教材第6页练*一的第2题,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地描述着自己房间的摆设。在学生已经充分交流完后,我话语一转:“你们想知道我女儿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吗?”学生们整齐而又响亮的答语,将课堂带入新课的教学,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改变教材的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教学。

  在新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定为上方,依次把其他三个方向标出,再根据我的描述绘制出我女儿房间的示意图,最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学生发现由于各人选定的上方不一样,感到看图很不方便,联想到*时出门旅游也需要看地图,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会非常麻烦的,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统一”规定。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任务,所以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接着大家又按照通常使用绘制地图的方法重新绘图。

  品友互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学生在主动学*的状态下经历了“遇到困难——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当最后我把女儿房间的图片及示意图出示时,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增加拓展练*,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只有练*一的第4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补充练*,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如“送小动物回家”,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有增进了友谊。

  虽然“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但如果教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课上认真组织实施,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最*,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数学埋下种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看望老人》这一节课是我本学期参加学校富源杯初赛时教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

  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路线图,内容新,知识点多。为了充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出示自做的课件后,让学生观察看望老人这一情境图,了解图上各种建筑物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然后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真多。如书店的北面是什么?书店的东面是什么?小明家的北面是什么?敬老院的西面是什么?敬老院的东面是什么?小明家离敬老院有多远?小刚家离敬老院有多远?谁家离敬老院最远?谁家离敬老院最*?小红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明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让听课的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这是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夸张我班的学生真聪明。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思考,独立解决一些已学过的问题,另外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再小组合作解决,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我问: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这时课堂上又一次沸腾起来,大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了几位学生说说看,他们个个都说得很好。这时,刘青成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他说:我发现去敬老院的路与回来的路方向相反,距离不变。同学们听了,都觉得是这个理。我及时地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数学学*与其他的学*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认识水*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第63页的小兔送信这一题的题目要求是:小兔给图中每只小动物送信,说出它的送信路线;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是一道开放题,我没有规定小兔应先给谁送信,再给谁送信,最后给谁送信。我不把学生的思路框死,而是积极的促进学生思维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路线图,再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一说,算一算小兔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样班级里就出现了好几种小兔送信的路线图。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从小兔家出发向东走10米小熊家;再向东走5米,再向北走15米小松鼠家;再向西走1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猫家;再向东走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猴家;再向南走5米,再向西走5米,小兔就到家了,这样小兔一共走了70米。而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从小兔家出发往北走10米小猫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东走15米小松鼠家;再往南走15米,再往西走5米小熊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猴家;再往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兔就回到了家;这样小兔一共也是走70米。其他的学生画出的路线图也都符合题意,但是,有的路重复走过,因此,算出来的结果有的是100米;有的是85米;有的是90米不管学生怎样画,只要画出来的路线图能把信都送到各只小动物的家,我都给予肯定。但是,我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种走法最好?好在哪里?同学们一下子都能比较出来。这样,使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中,什么是最优化的方案。

  这一节课我的`不足之处还是有的:

  1、时间上按排就有些欠妥,因为我让学生看图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班上有33位学生,个个都想说,在这里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以至于后面时间不够用。

  2、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说完整话,其意思是正确的,我就急于肯定他的答案也没有注意去纠正他应该说完整的话,养成说完整话的良好*惯。这一方面,我们教数学的可能都注意不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不断积累经验。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三、《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四、《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学生独自完成的学*活动,如:自己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及课本第52页的练一练,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

  同时又安排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这名新教师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很大的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 、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

  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扩展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仍象传统那样讲究师道尊严,而没有*等民主的氛围,不容学生异议、不注意让学生表达,孩子的自由天性将受到压抑,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学生就仅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试想,前面几个片断,如果没有在长期的*等宽松的课堂培育起来的心理安全状态,学生将不敢大胆的发表意见,新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动的、饱含童真的动作。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发言、敢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的学*,必须顺应他们好玩的天性,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样的学*状态才是最佳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1、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达到了本课的预期教学目标: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学*中感受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并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始,我设计用我们北国冬天最常见最美丽的雪花引入,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雪花有6个瓣,学生在学*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借助雪花图案,积极主动的编制6的乘法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我还安排了智慧屋,介绍奇妙的6,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然界除了雪花有六个瓣以外,还有很多与6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环节的练*题设计:原来的*题设计是课本上的*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人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课本情境,孩子们不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纸小人来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小人参加游戏的人数变化,逐步建立连加连减的模式。并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明确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样做达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玩一玩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学*数学有趣又有用。

  在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乘车”游戏,引导孩子们关注乘客的人数变化,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从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含义,能够运用解决生活、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游戏中有数学,学*数学有趣又有用。

  为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因此我还设计了购物游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的数量。

  三、说一说课本例题的含义,加深对连加连减计算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后,就课本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看图说一说带数量变化的数学故事,根据数量变化的先后,结合算式说一说计算顺序,培养了学生对生活情节发展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对计算方法、计算顺序掌握的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虚心学*,使自己不断提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看望老人》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三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操场以及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可以迅速找到其他三个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面图,知道在*面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望老人》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是过情境图辨认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1、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学校、去敬老院、邮递员送信等路线和方向,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用于生活。开课创设的情景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了,激发了学生的学*的兴趣。

  2、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的时候,我把握学生的学*兴趣。老师先根据已有的路线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学生来解答。再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己解答。这个过程,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练*资源,学生进行了变式练*。同样也是处于充实课堂的考虑,在做完第一个课后练*的基础上,我也是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里继续挖掘。把增加了一个问题,在商场的西侧建立一个停车场。那么,学生就要考虑在实际生活中在商场消费,在游乐场玩耍就要考虑修建一个停车场。这样数学与实际生活发生了联系。

  3、探究新知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我及时给予评价。

  当然,一节课中还有些不足之处:1、时间上安排有些欠妥,小组合作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交流时间过长;2、对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面图上方向的常识,有些学生掌握的还不是特别扎实。今后,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讨论的时候讨论的再充分一点,观察图的时候给的时间再充裕一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打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

  1、谈话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20xx,北京》课文引入10时08分,这个时刻,进而引导学生一起认识钟面。

  2、探索新知:充分利用钟面这一学具,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拨一拨,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钟面上的小格和大格体会时针走一小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 5分,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通过师动手操作时间走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1时=60分这一难点。

  3、理解应用,巩固新知:学生通过读一读、连一连,我拨你说的小游戏及时把知识内化,巩固。

  4、全课小结

  课堂上我根据自己的设计尽量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多发现、总结。可是事实上还是引导得不顾好,学生说得不够多,还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了,放的不够,不能做到由扶到放的过程,而且自身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知识点总是重复来重复去,其实有时只需要用很精练的语言准确的表述一下即可。除了语言外,板书也不够精炼,教师写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只需要把重要的知识间简洁的写出来即可,像一些方法小结可以不用板书,只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理解即可。而且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看这么多的字是很辛苦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板书最好图文并茂。从一开始我发现课堂上最难的是时间的把握,时间的分配不合理,详细不当,其实我的重点是:学生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而我却在学生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没能把课时的内容按计划讲完,书本上的一些*题都没有时间讲。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一般要在15分钟之内讲完,学生在这关键的15分钟把知识点学会,在剩下的时间尽管学生开开小差没什么大碍了。可是我的课堂却总是做不到这点,在处理重点和时间上还需不断提高、学*。

  但这次我的课堂的管理上好了很多,学生也表现很积极,我在课堂上也逐渐做到关注到大部分的学生,是不是知道巡视学生,对于学生一些无关的回答能够适当应付,语言上有了进步。继续努力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在本课的学*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学*兴趣。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深刻体验”的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等,都采用了贴*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掌握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方法,能正确数出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节课中已让学生体会到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归纳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可以用数格的方法数出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也可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用减法求出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节课当中需要改进的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课堂中的无效对话比较多。通过这节课的学*发现班里有几为学生课外知识很丰富,发现程安哲回答问题很有数学味,知道站在数学的角度去回答数学问题,比如说在回答“昨天1:30--4:30这段时间你在做什么时,”有人提出疑问是下午的吗,还是凌晨的?这问题提得很好。这时程安哲举手说“因为一天有24小时,钟面上只表示出12个小时,所以时针一天要走两圈,因此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下午,一种是凌晨,但我觉得下午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凌晨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睡觉,这个问题就没什么意思的。'通过学生他提出疑问,学生自己解答,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在以后的课堂要多创造类似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的*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看望老人》这一节课是我本学期参加学校富源杯初赛时教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

  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路线图,内容新,知识点多。为了充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出示自做的课件后,让学生观察看望老人这一情境图,了解图上各种建筑物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然后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真多。如书店的北面是什么?书店的东面是什么?小明家的北面是什么?敬老院的西面是什么?敬老院的东面是什么?小明家离敬老院有多远?小刚家离敬老院有多远?谁家离敬老院最远?谁家离敬老院最*?小红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明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让听课的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这是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夸张我班的学生真聪明。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思考,独立解决一些已学过的问题,另外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再小组合作解决,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我问: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这时课堂上又一次沸腾起来,大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了几位学生说说看,他们个个都说得很好。这时,刘青成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他说:我发现去敬老院的路与回来的路方向相反,距离不变。同学们听了,都觉得是这个理。我及时地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数学学*与其他的学*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认识水*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第63页的小兔送信这一题的题目要求是:小兔给图中每只小动物送信,说出它的送信路线;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是一道开放题,我没有规定小兔应先给谁送信,再给谁送信,最后给谁送信。我不把学生的思路框死,而是积极的促进学生思维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路线图,再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一说,算一算小兔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样班级里就出现了好几种小兔送信的路线图。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从小兔家出发向东走10米小熊家;再向东走5米,再向北走15米小松鼠家;再向西走1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猫家;再向东走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猴家;再向南走5米,再向西走5米,小兔就到家了,这样小兔一共走了70米。而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从小兔家出发往北走10米小猫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东走15米小松鼠家;再往南走15米,再往西走5米小熊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猴家;再往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兔就回到了家;这样小兔一共也是走70米。其他的学生画出的路线图也都符合题意,但是,有的路重复走过,因此,算出来的结果有的是100米;有的是85米;有的是90米不管学生怎样画,只要画出来的路线图能把信都送到各只小动物的家,我都给予肯定。但是,我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种走法最好?好在哪里?同学们一下子都能比较出来。这样,使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中,什么是最优化的方案。

  这一节课我的不足之处还是有的:

  1、时间上按排就有些欠妥,因为我让学生看图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班上有33位学生,个个都想说,在这里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以至于后面时间不够用。

  2、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说完整话,其意思是正确的,我就急于肯定他的答案也没有注意去纠正他应该说完整的话,养成说完整话的良好*惯。这一方面,我们教数学的可能都注意不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不断积累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小熊开店”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一课。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不光要重视老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根据情境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情境图,分别提出用加、减、乘、除解决的数学问题,特别强调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能初步感受数学中乘法与除法的互逆性的关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玩具**?”时,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对于学生正确的算法进行肯定,同时我也注意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既对学生的智慧提出了要求,又能让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探索、有效合作与充分交流的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根据“小熊开店”主题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较多,且类型重复,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在构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且建模过程过于匆忙。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时间单位。一分钟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要想让孩子们很好的感知其时间概念,具有初步地时间感,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的教与学中,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积累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把孩子们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目前,许多孩子都对动画片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动画片与数学学*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体会一分钟。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另外,创设多种多样有趣地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在活动中逐步感受一分钟的长度。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1、做口算,一分能做几道题目

  2、写字,一分钟大约书写多少个汉字;

  3、小皮球,一分钟大约可以拍球多少个;孩子们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探究、体验一分钟的长度。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原来的生活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时间估计这一环节,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后,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

  课后,我仔细想了想,1分钟做这么多事,都是老师计时表中的1分钟,是学生自己的1分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计时表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还没有内化。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一些基础知识吗?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它是全部吗?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这些的同时,也许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要让学生要亲身体验学*过程的快乐。在*时的课堂活动中,我觉得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堂计算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均分、认识了除法之后学*除法计算题的开始,是计算方法的教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成功之处:

  在教学例题时前,我设计了两个热身。

  挑战一:补充口诀和算式。这个版块主要让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为今天的学*做好铺垫。

  挑战二:看积想口诀。这部分设计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进而提出乘法口诀还有其他的本领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起孩子们学*乘法口诀新本领的学*愿望。当孩子们充满着好奇的愿望想学*这种新本领时,让同学们看一段他们亲身经历的秋游活动,直接过渡到例题的教学。

  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教材上的例题是12个小孩做秋千,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整个例题用孩子们喜欢的视频呈现,将静态的图片变成了动态的动画,激发了孩子们学*的兴趣。问题出现后问孩子们,你会列式吗?这个问题难不倒孩子们,他们刚学过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的列出算式。这时我问孩子们:你为什么会列出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于复*放学过的除法的意义。122=?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究,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每两个圆片一组,让孩子们动手探索,能分成几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很快会发现,都分成了6组。教师让孩子们看看是怎么分的,两只一组同样也是分成了6组。这时我提出:当我们没有圆片时,不能动手分一分了。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请孩子们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组讨论讨论,看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孩子们讨论时,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帮助,帮助孩子们组织自己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想法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们需要老师赞美!

  通过多种方法的介绍,我进行小节,实际上这么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2()=10,进而想到必须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也就引入了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时在看黑板上102=5的这道除法算式想的过程,和孩子们进行回顾。最终我们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算出了它的商。这时在出现试一试的两道除法算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当孩子们顺利计算出这两道除法算式商的时候,要强调你用了哪一句口诀?多问几个孩子,加强孩子们的印象。

  例题和试一试仅仅让孩子们初步接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种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练*来巩固。这时就需要保持孩子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仅仅用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这样的练*方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都被这种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课时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说算式和乘法口诀。这部分的练*都贯穿着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个重要的内容。整个练*孩子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处: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寻求新知,我讲得还是不少,给学生探讨、思索、经历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不足,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这几方面还有待提高。我觉得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这节课都在充满童趣的情景中让孩子们学*到了新的本领------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课我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变——将教材第4页例2图改成我女儿房间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作为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的兴趣。

  本节课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找准知识的衔接点,巧妙过渡到新课教学。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复*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及面向每个方向时自己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让学生对所学旧知在头脑中进行了回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练*教材第6页练*一的第2题,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地描述着自己房间的摆设。在学生已经充分交流完后,我话语一转:“你们想知道我女儿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吗?”学生们整齐而又响亮的答语,将课堂带入新课的教学,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改变教材的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教学。

  在新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定为上方,依次把其他三个方向标出,再根据我的描述绘制出我女儿房间的示意图,最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学生发现由于各人选定的上方不一样,感到看图很不方便,联想到*时出门旅游也需要看地图,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会非常麻烦的,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统一”规定。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任务,所以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接着大家又按照通常使用绘制地图的方法重新绘图。

  品友互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学生在主动学*的状态下经历了“遇到困难——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当最后我把女儿房间的图片及示意图出示时,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增加拓展练*,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只有练*一的第4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补充练*,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如“送小动物回家”,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有增进了友谊。

  虽然“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但如果教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课上认真组织实施,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学*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先谈谈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较好。特别是2、3的口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

  2、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兴趣高,学*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于记忆。

  3、能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学*动态,及时进行调控,提高学生的学*效果。

  4、练*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开放题,特别是“填一填”的设计很好,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活学活用。

  5、对口令的游戏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很扎实这既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扎实,有很多地方显得老师包得太多,放手不够,例题的呈现形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设计时可放得更开一些。如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改为先用课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后再出示3棵,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过程,并试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并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学*能力,增强他们的学*自信心,感受到学*的乐趣。

  2、教师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如不应该说几个几,而应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也应跟上,这都是不严谨的表现,以后钻研教材应更细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师商讨,数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严谨。

  3、问题的提出应准确,严谨,不能太琐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琐。如我在教学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3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多少呀?”这就显得不准确,指向不清楚,因而学生的回答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提完第一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因而接下来我改正了自己的提问:“4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多少呀?”这样一问,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说得数两个字时声音不突出,语速又较快,因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没听清是什么,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时应有意识的突出关键的字眼。

  4、导学案设计的不够科学合理,比如“一组表示几个几?用乘法怎么表示?两组呢?”,总怕学生做不到,步子迈的太小,有时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多向优秀教师学*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的设计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空旷的操场上先辨清方向,再回到教室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找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并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四个方向,并说说自己的哪一面坐着哪个同学。

  根据上面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让学生在操场上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的分清东、南、西、北,并能和左、右手联系起来,很快地分辨这四个方向。说说校园里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3、通过多种识图练*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体现出来,如学校、家、超市等,进行分辨方向和设计一些路线的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存在问题:

  学生在面向东或西分辨左边或右边是哪面时出现的问题较多,不能很顺利地确定北和南。在练*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多进行脱离*面图确定位置的练*,不论身处何方,都能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东南西北。

  本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用除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注重创设情境贯彻整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探究新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

  本课开始,通过创设“小熊开店”情境,小动物来购物遇到的问题,引出:

  1)买4辆*需要多少元;

  2)20元可以买几辆*。

  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能顺利用乘法算式解决,马上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未能顺利解决。

  2、自主学*,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体现让学生自主学*。如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时,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说,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编出除法问题,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等。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既照顾个别差异,又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过程中来,在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一单元中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下面方法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重视经验,温故纳新。

  在本节导课时,我按照教材改编写意图创设了“笑笑和淘气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境”,接着安排了一道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练*题,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齐练,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在交流时,我有意提问“为什么在计算时要把个位对齐?”目的让学生明确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练*不仅激活了学生以前学*的多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多位数加减法的算理,然后再出示教材例题情境:“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出示例题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读题,审题,列出算式。由于有前面的复*,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3.2+11.5= 11.5+3.2= 对这两种算式我给予了肯定,并写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一开课,我不需要学生根据主题图去找信息。让学生去图中找数学信息,范围太广,本来想引导学生找到房子和兔子的信息,有可能会找到树、花的信息,这样问,太广。我们可以直接给出问题,让学生去阅读主题图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我们可以要求她给予重点标示,要培养学生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就比如在例题2中:每6只小兔住一间,需要准备几间房?这道题的一个重要信息——小兔的只数就在图中,有部分学生就没有在图中找到并利用这个有用的信息,所以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与2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信息抽象成完整的文字题,多让几个学生提出完整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2、可以在解决除法问题时,问一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除法,你用的是哪句口诀。解决完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对除法的两种情况就行简单的总结,即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和知道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份数。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我们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比如,书上出现的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表格训练学生从中组合成完整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填表发现,小兔的总数没变,当房子越多时,每间房住的人就会越少等等。又比如练一练的第一题,我们可以把问题丢给学生:你觉得怎样做最简单?为什么竖着做更简单?

  4、整节课,我一直在请不同的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在这个情境下的意义,感觉是利用不断的重复在进行强调。听课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希望我能通过问题去引领学生去想这个问题,去探索这个问题,最后达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目的。有的时候,自己总担心学生没学懂,在课堂上反复的重复,这是一种机械的做法。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其实学生的想法是无法预设的,我们放手让她们的去做,说不定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5、较好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6、在评价方面,整节课虽然都一直在对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但是太过空泛。我们作为数学老师,可以就数学本质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这个学生说的很好,好在哪里,让其他学生能明白她说的好的地方。同时,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多关注后进生,让她们能多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己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分了两个层次,首先是通过例2、例3的学*,建立起“倍”的概念,形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构。其次是利用已经构建的思维模式解决例4的实际问题。在学*例2、例3时,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首先设计了一个摆正方形的操作练*,让学生任意摆,想摆几个就摆几个,但要明确自己摆的正方形用了几个4根小棒,这时,教师再引出“倍”的概念告诉学生,用了几个4根还可以说成是4的几倍,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让学生跟着老师摆圆,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3个3个摆,摆两次,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行实际摆的是2个3,也就是说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

  再次,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地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圆,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地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在教学例4时,放手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必要的教学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学生初次接触线段图,教师要指导学生能看懂图,同时借助线段图,明白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然后根据求几个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该乘法计算。

  在巩固练*时,我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完成书上的练*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题

  1、学校评比优秀作业,一年级评出了9份,二年级评出的是一年级的3倍,三年级评出8份,四年级评出的是三年级的5倍,二年级评出了多少份?四年级评出了多少份?

  2、补充适当的信息,再计算

  图书角有8本科技书,------------,故事书有多少本?

  (1) 用加法:--------------------

  (2) 用减法:--------------------

  (3) 用乘法:--------------------

  总之,在设计这节课时,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让他们通过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老师的适时点拨,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而且能力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最*我校和南京市二板桥小学举行教学交流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执教二上《观察物体》一课。我连试上一共上了3节课。都是借班上课。第一次上课,由于我在学生这一块没有引起重视,下课前才和学生接触,发发学具,提提要求,就已经上课了。上课时,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课本来就很兴奋,加上我和他们不熟悉,又没有准备激励的小奖品,所以我根本就驾驭不了学生。茶壶一题还没上就下课了。第二课时,把坐不住的小猴玩具改成了四条腿站的小鹿。准备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大拇指,在课前把这个班的优点又在学生面前夸了一遍,并提出纪律要求。课中把教学流程改成,例一,想想做做1,例二,想想做做3,想想做做2.结果还有5分钟,课就上完了。第三课时,我在例一上花的时间比第二课时多,这一点不好,观察小鹿时,把小鹿摆放的朝向由向前改成向左,这样实物的位置和实物图的位置就吻合了,我的板书把实物图贴在黑板上,也清晰了很多,在教学中,还有几个值得今后研究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够,小组的评价太少,对学生的激励不够。另外,操作活动时,对学生的指令不清,操作活动不够有效,小班化的教育理念渗透的不到位。

  上完三节课后,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我以前是教学大班的,学校的小班化推进今年已是第三年,之前也参加过学校的小班化活动,小班化专题讲座,我对小班的教育只有一点肤浅的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和小班化的老师给了我许多真诚的指导,让我感受到了小组交流、学会倾听、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些小班化的教育理论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别人的教学理论只有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乘法的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图形,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由于学生还没有学*2~4的乘法口诀,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初步知道了口诀的意义、来源和用途。在写乘法算式时和编乘法口诀时,带着学生解决了一个,剩下的留给让学生完成,增加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独立学*的让他们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

  但是在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接下来,我自己就这节课的不足做一个反思。

  一、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理念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却比较难以把握。在本节课中我的课堂就不够开放。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时,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图来自主完成,而我却引导着学生一个一个的看。其次在写乘法算式和编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没有学*1-4的乘法口诀,所以应该先扶再放。再次,在完成做一做时,我应该让学生区分一下口诀和乘法算式,加深学生对口诀意义的理解。

  二、在练*中几次出现了像“五一得五”这样的口诀,虽然再三提醒乘法口诀一般把小数放前面,但还是有学生错。如果在写乘法算式时,直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在给这两

  道乘法算式编口诀,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句乘法口诀一般能解决两道乘法算式。

  三、记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我在记口诀这个环节中,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没有侧重口诀记忆的方法。要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有快有劳的记住口诀。

  四、要讲究课堂效率,课上要做到精讲,最后在练*题的安排上,要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

  五、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本节课中我虽然在最后总结时提了一下,但不够突出。最好能把这个环节提到前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二十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直角和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复*角、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课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从同学们所熟悉的练*本、手帕等物体抽象出图形,并拿练*本上的角对比周围的角,如:黑板面的角、门框、红花台、桌面的角等,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兴趣高涨的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通过实践,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是角的一种。由于学生感知充分,所以记忆也深刻,并且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活动角一边的`旋转,得出接*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学生学会判断直角后,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第三层次,学画直角。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画出的直角不标准。结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练*了多个判断是不是直角的练*,通过练*,大多数学生掌握的很好,全部学生可以正确的画出直角,并保证正确使用三角板画角和直角。

  主要不足:

  1、在布置学生预*时,没有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例题中的重点词句,导致学生交流时发言不够踊跃。

  2、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学生拿三角板却知道怎样摆放,我一味地加强指导和示范作用,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在总结时没有完全信任学生,总担心学生讲得不好不完整,少给你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数学课的课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的按常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好每一步,而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做学*的自由人,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学,怎么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随机应变,做好这个护航者的使命。我还需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秒。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时间换算的基础。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课件:上面写有“20xx年7 月13日晚上10时08分北京申奥成功”的字样,同时上面还画有一个钟面,指针指在10时08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填一填等,巩固加深了学生对钟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意识。也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培养了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惯。

  但是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上课有点紧张,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2、教师语言不够简练;

  3、对学生的放手不够,一直牵着学生走;

  4、练*的设计不够精练。

  5、制作课件的能力差,导致不能很好的展示出教学内容亮的一面,需要加强技术上的学*。

  6、奖励办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日后要多侧面了解学生的喜好,利用这点来选择奖励办法。

  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时间单位。一分钟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要想让孩子们很好的感知其时间概念,具有初步地时间感,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的教与学中,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积累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把孩子们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目前,许多孩子都对动画片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动画片与数学学*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体会一分钟。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另外,创设多种多样有趣地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在活动中逐步感受一分钟的长度。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1、做口算,一分能做几道题目

  2、写字,一分钟大约书写多少个汉字;

  3、小皮球,一分钟大约可以拍球多少个;孩子们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探究、体验一分钟的长度。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原来的生活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时间估计这一环节,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后,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

  课后,我仔细想了想,1分钟做这么多事,都是老师计时表中的1分钟,是学生自己的1分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计时表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还没有内化。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一些基础知识吗?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它是全部吗?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这些的同时,也许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要让学生要亲身体验学*过程的快乐。在*时的课堂活动中,我觉得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

  邹显微老师曾对我说过,你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产生的,统计意识一定要强烈,另外还要备学生,当课上发生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正是考验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好时机,老师需要再瞬间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还有二年级的学生是需要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机制设计。对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对统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经过第一次的试教,我认真研读了教参,教案,看了教学实录,懂得了教授《统计》,必须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产生对统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所以我着重在这几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导“一代二”的方法上,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我都在课件上,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每种方法生成的过程,直观又形象,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适,最好的,最后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几”最合适,是得要看数据的大小的。

  2、第一次试教,因为自己都没有真正去渗透《统计》,所以虽然很多问题都有设想到,却只是过过场,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统计的意义,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诉自己,每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的回应,都必须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让学生,想透,讲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过反复变着问:要涂几个?为什么?如果我要涂两个,表示多少?还有先是动画0――10,再到后来动画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统计图的直观比较,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渗透“一代二”产生的意义。

  2、*时我上惯了高段的数学,接触的都是高段的数学,所以在最初备这堂课时,我对二年级的学生的特征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当然的以为,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动,但是稍加管理,肯定还是会自觉,守纪律的,总之把她们想的特别“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就给我当头一棒,我自认为绘制统计图对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适当引导一下,就一定会,可是并不是这样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但是着手画,却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忘记数标,图的乱七八糟,数字不看清,涂错位置,速度极慢,好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后,我设计了“一个和学生一起经历,重现画统计图”的环节――学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后,她们说,我在电脑上动手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模范学*,回忆,这样在学生们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我讲的也没那么吃力,很多会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的,这样省时我又省力,大部分学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对教材的研究还是不够。。。不过不管怎样,出现的问题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这堂课我上了三次,总结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进步,却不会说上的好,因为每一次的授课,出现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经验,一种学*,这堂课,我还会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这组的成员,能把此次锻炼、学*的机会给我,虽然备课感觉有点辛苦,甚至备不出来的时候,有种崩溃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谢谢!

  观察物体教学目标: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简单的物体形状及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观察物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接触的,基本上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对于这节课学生的操作比较多课堂就会比较难把握。

  这节课是这么安排的:

  一、导入:

  学生从一头大象的两张照片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是站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会拍的不一样。(由于大象头的照片不是正对的学生都说不来,在看好之后我又加了一句怎样才能认识一头大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是说要站的远点看,现在想可以把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去等新课上完再提而且跟后面的问题一样,可以不提。)

  二、让学生观察千纸鹤:

  1、先说出你坐在千纸鹤的哪边,为了更加明确它的位置还做了个游戏。

  2、在自己的位置上仔细观察千纸鹤,说你在千纸鹤的哪边,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同一只千纸鹤看到的都不一样,前后左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换位置观察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怎样能看到一只完整的千纸鹤)

  (这次上课由于是4个同学坐在一起学生的纪律不好,这个环节就比较拖,在别人说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导致后面的课没有上完。)

  三、完成课本例1

  (例1完成情况还行,个别学生还是有做错的地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

  1、没有管理好学生课堂纪律性,导致课有些人没有认真听。

  2、这节课应该渗透一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课中只是点了一下从后面看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应该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也观察好了之后说的时候在强调一下。

  3、课后总结又忘了。

  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能解决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的教学“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是教材第一次出现,这将是今后学*复杂的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的基石。因此,学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学*了乘法的意义以后,有的学生看见求“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这样的学生是普遍存在,他们在学*本节课时将会面临选择算法的难题。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套用某一种方法,需要正确的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针对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课件出示例题7第一题:认真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课件出示例题7第二题:认真读题,说一说这个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小组合作学*:比一比这两个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答,再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图形和语言、表征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1、思考:这两个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一样呢?

  2、摆一摆、画一画:你能用画图或者摆学具的方式说明你是怎样想的吗?

  3、展示作品,并请学生说明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4、交流、讨论:在第一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大小不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这些图表示什么意思?在第二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大小不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这些图表示什么意思?

  5、思考:两个题中都有4和5,请你结合图,说一说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4和5之间有什么关系?

  6、小结:在这两个题中,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一样,所以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加法、乘法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看见求“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同时,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获得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

  《观察物体》是鲁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比如拍了学校的一些照片,学生的照片,准备了动物玩具等实物,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我首先以本班同学的照片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课已始,趣已生的效果。接着再以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活动之中。

  2.主体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基于此,新课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分3个层次观察恐龙,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的探索新知。并且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3.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小汽车,欣赏学校的雕塑照片、同学们上课的情景照片等,贴*了学生,延伸了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

  总之这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动物聚会》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是体验、比较和区分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上本课之前,我就进行了充分备课,发现学生如果能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动口将会很大的提高他们学*的效率,有助于他们理解算式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因此一开始,我就给孩子铺设了非常吸引他们的情境:“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这一天,为了庆祝动物界的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地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是聪明者的聚会,只有够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加。你们想试一试吗?”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好多孩子为了成为聪明者努力的观察情境图,想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孩子们那努力的姿态真可爱。

  在后面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尽量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小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能力弱的.学生表达意愿的现象,这实际剥夺了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没有体现学*面前,机会均等的教学原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应该多鼓励能力弱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取做到全班同学共同掌握新知。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这个单元的第一节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会数数以及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教学的去始课,它是今后学*表内乘法、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很多学生在学*此课前就背过乘法口诀,对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可能是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

  因此,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乘法是从现实生活中,从需要中产生和发展的。由教师开课时提出“每一只手都有5个手指头,2只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再有学生提出2个到3个像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上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列出加法算式)接着老师提出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此处揭示两个概念“相同加数和几个这样的加数”,那么像这的就可以把它就几个几相加。接着让学生尝试写几个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当写到100个3相加时,学生会发出感叹,“那么长,太难写了!”教师立即引出今天我们将要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学*新知的过程中,有教师先教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和算式的读法,并纠正读法中的“乘和乘以”;再由学生

  尝试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理解和突破,使他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练*层次不清,有的过于难。例如:3+3+3+3+3+4+5改写成乘法算式。

  《一个星期有几天》这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学生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顾了自主性弱的学生,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将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在这里教材设计了在学*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只是师生共同示范了个别几个学生的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测量窗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宽度等一些较大的长度,学生只是测量了课桌的长、宽这些较规则,较小的长度,布置了一张家庭成员信息搜集表作为作业,要求填写身高、臂长、跨一步的长度这些信息,从做上来的效果看还不错,但因为布置的是回家作业,很多都是家长帮着做的,说明让生自己动手操作还不够充分。不过让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说法,如:一庹长、一柞长等。

  《看望老人》这一节课是我本学期参加学校富源杯初赛时教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

  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路线图,内容新,知识点多。为了充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出示自做的课件后,让学生观察看望老人这一情境图,了解图上各种建筑物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然后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真多。如书店的北面是什么?书店的东面是什么?小明家的`北面是什么?敬老院的西面是什么?敬老院的东面是什么?小明家离敬老院有多远?小刚家离敬老院有多远?谁家离敬老院最远?谁家离敬老院最*?小红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明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要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让听课的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这是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夸张我班的学生真聪明。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思考,独立解决一些已学过的问题,另外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再小组合作解决,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我问: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这时课堂上又一次沸腾起来,大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了几位学生说说看,他们个个都说得很好。这时,刘青成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他说:我发现去敬老院的路与回来的路方向相反,距离不变。同学们听了,都觉得是这个理。我及时地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数学学*与其他的学*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认识水*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第63页的小兔送信这一题的题目要求是:小兔给图中每只小动物送信,说出它的送信路线;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是一道开放题,我没有规定小兔应先给谁送信,再给谁送信,最后给谁送信。我不把学生的思路框死,而是积极的促进学生思维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路线图,再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一说,算一算小兔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样班级里就出现了好几种小兔送信的路线图。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从小兔家出发向东走10米小熊家;再向东走5米,再向北走15米小松鼠家;再向西走1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猫家;再向东走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猴家;再向南走5米,再向西走5米,小兔就到家了,这样小兔一共走了70米。而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从小兔家出发往北走10米小猫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东走15米小松鼠家;再往南走15米,再往西走5米小熊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猴家;再往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兔就回到了家;这样小兔一共也是走70米。其他的学生画出的路线图也都符合题意,但是,有的路重复走过,因此,算出来的结果有的是100米;有的是85米;有的是90米不管学生怎样画,只要画出来的路线图能把信都送到各只小动物的家,我都给予肯定。但是,我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种走法最好?好在哪里?同学们一下子都能比较出来。这样,使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中,什么是最优化的方案。

  这一节课我的不足之处还是有的:

  1、时间上按排就有些欠妥,因为我让学生看图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班上有33位学生,个个都想说,在这里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以至于后面时间不够用。

  2、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说完整话,其意思是正确的,我就急于肯定他的答案也没有注意去纠正他应该说完整的话,养成说完整话的良好*惯。这一方面,我们教数学的可能都注意不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不断积累经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课开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看见这两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