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

日期:2022-08-02 07:24:20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本节课,知识的呈现作了重大调整,不是以讲解为主方式也不是以单一的知识为线条,而是在突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和结论溶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得到的。

  二、以问题为主线,**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灵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过程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结论是自己发现的,知识是自己主动获取并学会的,能够增强学生对学*的信心,再次突出本节课的亮点。

  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我参与,我快乐,我是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好争,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机会、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备情绪,激发兴趣和学*动力,把情绪调整到高涨状态。本节课教师采用多种激励语言,如心动不如行动,跃跃欲试,不如试一试。不怕你说什么,就怕你什么也不说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动力,把学生的学*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十分高涨的状态。

  总之,本节课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全新的感受,为我以后的教学指名了前进的方向。努力实践,打造精品课堂。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或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大于或等于0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若判别式的数值小于0,就判别此方程无实数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进行1、2步,然后再用公式求根。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如果不先进行1、2步,结果很容易出错。首先,对于一些粗心的同学来说,a,b,c的符号就容易出问题,也就是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或常数项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其次,一无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形式复杂,直接代入数值后求根出错一定很多。但有少数心急的同学,他们总是嫌麻烦,省掉1、2步,直接用公式求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没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非常必要,同时也简化了判别式的值,给下面的运算带来方便。这样做并不麻烦,而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这两步。

  二是学生刚学*公式法,例题比较简单,对于简单的题,这样做还可以,但一旦养成*惯,遇到复杂的*题就不好办了。

  三是部分学生老是想图省事,没学会走,就想跑,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新知识学*过程中格式和步骤的要求,并且对*惯不好的同学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弊端,掌握正确的学*方法,提高正确率。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一元二次方程进行了单元测试,虽然是下午第四节自*时间作业”加班加点直到晚上10:30,没有耽误第二天的第一节测试的,但是为了能给学生及时地反馈,我也做起了“家庭课讲评”。

  五班优秀人数25人,而六班只有12人,及格率也相差很大。分析其中原因,*段时间以来六班纪律涣散占很大比重。自分班以来,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但我坚信勤能补拙,所以我比以往更用心更努力,可以说用上了十二分的力气和心劲。但是学生的表现却令我失望,态度不端正不拿学*当回事,我行我素,精神麻木。其次,学*不扎实,思维方法不严密。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也丢三落四,漏洞百出。

  痛定思痛,只有老师的努力只能成功了一半,下一步的任务是强抓学生,端正他们的态度,稳定课堂秩序。

  铁的纪律才能出铁的成绩,要提高六班成绩,必须整顿班风,严明纪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6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是今后学*二次函数的基础,是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课前思考。

  1、学生基础。在七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知识,有着很好的解题基础。

  2、教学重点应放在解题方法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种解法的特征,是学生能够根据特征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3、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解题速度、解题的正确率,特别是利用配方法界一元二次方程时,必须让学生区分方程的配方与式子配方的不同。

  4、每节课必须进行小测验,可根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将题量控制在3——5道之间。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不善于观测,特别是在将四种方法全部学*完之后,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能用直接开*方的题,确将其展开再配方;能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却选择公式法等。

  2、对符号处理的不正确,贴别是一个负的无理分数和一个分数相加时,总是将负号放在分数线的前面。

  3、十字相乘法中,常数项分解为两个数相乘时,出现符号错误。

  4、用配方法计算时错误率较高。

  5、用公式法计算时,没有将b2——4ac的结果放在根号下。

  三、教后反思

  1、今后在将四种方法讲完之后,要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综合练*,第一节课可以采用让学生练*解题的方式,第二节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说解法、让学生找解题错误之处方法进行。

  2、增加小测验的力度,可以将题量减小,次数增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也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增强学生的熟练程度。

  3、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可以采用同桌互相按要求出题的方法,达到学生对各种解法特征的目的。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在学*了前面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来列方程,以及如何解答。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在本章教学中我注意分散教学难点,通过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本章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比如说,有的同学想象不出图形,就应引导他们画出示意图;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把量在图形中先标示出来,在慢慢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问题时,要强调当设完未知数,那它就是已知数,参与量的标示。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这节课以有关于"动物园"的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列出方程(有一元一次和一元两次方程),讨论这些方程的异同,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后,从内涵到外延来加强学生对这些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效果都非常好.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了解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以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等.学生练*板书反映比较好.时间充足给出一个思考题进行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的求解出来,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非常积极.

  通过这节课的点评与自我反思,以后要在师生交流方面都下工夫,重视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学*的时间,同时加强板书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实效".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4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了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做到比较成功:

  1.巩固旧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或是怕自己跟不上,产生消极的心里,通过复*旧知,可唤起他们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2.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愈学愈带劲,这样更能提高学困生的学*积极性。

  3.初三数学又得体现分次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我备课翻阅了*几年的中考题,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题让同学们来做,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学*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节课中有些能够让学生口答的地方应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类型题,以提高优生的能力。

  2.课堂小结的权利也应交给学生来总结,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3.题目的难易度没有掌握好,根本上解决不了好学生吃不饱,跟队生吃不了的问题。

  4.课堂容量不大,节奏比较缓慢。应该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

  今天下午,我有幸作为教研组的第一位老师出课,复*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概念、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老师们的评课,反思一下,请各位老师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的基本思路:抓住重点和易错点,强化训练。

  课堂模式设计为:课前检测(以题代纲,发现问题)------典例解析(综合应用,提高能力)-------当堂检测(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实际课堂:只完成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留为课后作业。

  课后反馈效果:从反馈的课后作业看,学生基本上能掌握主要知识点。

  老师们的评价:思路比较清晰,但容量不大,深度不够。

  其实这一点自己在四班上课时,就已感觉到,而且比三班更糟糕,第二环节也没来得及进行,容量更小,难度更低。细细思考其中的原因,我分析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因素,更多的是从知识角度进行设计。第二,教师讲的太多,缺乏侧重点。第三,课堂节凑比较慢,尤其后半部分,太沉住气。第四,教学课时划分,不合适,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作为一课时,把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作为一课时。第五,题目设计不到位,综合性不强。

  仍然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面面俱到,又能有所拔高?如何在备战中考中,不从应试的角度进行教学?备战中考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素质(尤其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这节课以有关于"动物园"的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列出方程(有一元一次和一元两次方程),讨论这些方程的异同,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后,从内涵到外延来加强学生对这些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效果都非常好.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了解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以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等.学生练*板书反映比较好.时间充足给出一个思考题进行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的求解出来,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非常积极.

  通过这节课的点评与自我反思,以后要在师生交流方面都下工夫,重视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学*的时间,同时加强板书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的"实效".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在本章教学中我注意分散教学难点,比如说,在学*增长率问题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一个车间二月份生产零件500个,三月份比二月份增产10%,三月份生产-----------个零件,如果四月份想再增产10%,四月份生产零件-----------个。如果增产的百分率是x,那三月份和四月份各能生产零件多少个?通过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本章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比如说,在做*题7.12第2题时,有的同学想象不出图形,就应引导他们画出示意图;在比如学*最后一个例题时,面对那么多的量,并且是运动中的量,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把量在图形中先标示出来,在慢慢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问题时,要强调当设完未知数,那它就是已知数,参与量的标示。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2

  一、本节课,知识的呈现作了重大调整,不是以讲解为主方式也不是以单一的知识为线条,而是在突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和结论溶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得到的。

  二、以问题为主线,**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灵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过程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结论是自己发现的,知识是自己主动获取并学会的,能够增强学生对学*的信心,再次突出本节课的亮点。

  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我参与,我快乐,我是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好争,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机会、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备情绪,激发兴趣和学*动力,把情绪调整到高涨状态。本节课教师采用多种激励语言,如心动不如行动,跃跃欲试,不如试一试。不怕你说什么,就怕你什么也不说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动力,把学生的学*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十分高涨的状态。

  总之,本节课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全新的感受,为我以后的教学指名了前进的方向。努力实践,打造精品课堂。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3

  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本节课,知识的呈现作了重大调整,不是以讲解为主方式也不是以单一的知识为线条,而是在突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和结论溶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实验、观察、讨论、归纳得到的。

  二、以问题为主线,**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灵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过程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结论是自己发现的,知识是自己主动获取并学会的,能够增强学生对学*的信心,再次突出本节课的亮点。

  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我参与,我快乐,我是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好争,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机会、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备情绪,激发兴趣和学*动力,把情绪调整到高涨状态。本节课教师采用多种激励语言,如心动不如行动,跃跃欲试,不如试一试。不怕你说什么,就怕你什么也不说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动力,把学生的学*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十分高涨的状态。

  总之,本节课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全新的感受,为我以后的教学指名了前进的方向。努力实践,打造精品课堂。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4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这节课上学生是带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学*的,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通过三个例题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不少,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5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或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大于或等于0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若判别式的数值小于0,就判别此方程无实数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进行1、2步,然后再用公式求根。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如果不先进行1、2步,结果很容易出错。首先,对于一些粗心的同学来说,a,b,c的符号就容易出问题,也就是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或常数项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其次,一无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形式复杂,直接代入数值后求根出错一定很多。但有少数心急的`同学,他们总是嫌麻烦,省掉1、2步,直接用公式求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没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非常必要,同时也简化了判别式的值,给下面的运算带来方便。这样做并不麻烦,而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这两步。

  二是学生刚学*公式法,例题比较简单,对于简单的题,这样做还可以,但一旦养成*惯,遇到复杂的*题就不好办了。

  三是部分学生老是想图省事,没学会走,就想跑,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新知识学*过程中格式和步骤的要求,并且对*惯不好的同学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弊端,掌握正确的学*方法,提高正确率。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

  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x(x十5)=150)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2)x2—3x十4=0;(3)3x2-5=0

  (4)4x2十3x—2=0;(5)3x2—5=0;(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两周继续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需改进的方面有: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P46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有些问题讲的过于快,理解较慢的同学跟不上。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的实际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地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学**惯。 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独立动手实践等形式,使每个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实际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切都为以后学*函数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对借助表格表达数学信息感到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直接告之结论。此外,对于学*兴趣等问题,教师应多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去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进行教学,不断对学生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却忽视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活动较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哪怕是错误的,也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大不了再纠正,学生也会更加牢固的掌握。比如探究2: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准确地列出方程,在进行小结公式a(1±x)2=b之后,在做后面的巩固练*和应用拓展时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而我看学生分析困难,忍不住加以提示。虽然学生很快列出方程了,但我一点都没有成就感。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惯,不能越俎代庖。

  学生要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弄清楚什么是变化前的量,什么是变化后的量,增长或降低了几次。为此,我准备设计一些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增长率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重点问题,本节课设计的优点是不同问题中反应不同的增长率,有利于学生更合的掌握增长率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的实际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地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学**惯。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独立动手实践等形式,使每个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实际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切都为以后学*函数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对借助表格表达数学信息感到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直接告之结论。此外,对于学*兴趣等问题,教师应多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去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因为学生在开始已经学*了用直接开*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篱笆问题引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出现了二次项系数不是一的方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自己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做到比较成功:

  1.巩固旧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或是怕自己跟不上,产生消极的心里,通过复*旧知,可唤起他们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

  2.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愈学愈带劲,这样更能提高学困生的学*积极性。

  3.初三数学又得体现分次优化,因此,在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我备课翻阅了*几年的中考题,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题让同学们来做,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学*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节课中有些能够让学生口答的地方应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类型题,以提高优生的能力。

  2.课堂小结的权利也应交给学生来总结,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3.题目的难易度没有掌握好,根本上解决不了好学生吃不饱,跟队生吃不了的问题。

  4.课堂容量不大,节奏比较缓慢。应该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这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我在引导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例2、3是例1的变式与提高,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中相互交流,相互学*,共同提高。

  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背景:

  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单元教学中,师生共同存在一个困惑,这困惑源于九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102页测试题第13题:百货商店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某品牌童装*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减少库存。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童装降价1元,那么*均每天就多售出2件。要想*均每天销售这种童装盈利1200元,那么童装应降价多少元?

  解:设*均每件童装应降价X元,由题意得:

  (40—X)(20+2X)=1200

  解之得 X1=10 , X2=20

  X1=10 ,X2=20均达到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减少库存的目的,所以都满足题意。

  答:要想*均每天销售这种童装盈利1200元,那么每件童装应降价10元或20元。

  对于我的解题思路,善于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质疑:(1)降价20元,薄利多销,更能减少库存,应选最优的方案。所以只选取X=20。(2)降价10元,每天销售40件,同样能盈利1200元。库存部 分还可继续盈利,这样在减少库存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增加盈利,所以只取X=10。学生的不同见解,说明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我及时给予了鼓励;要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向老师质疑。而对于这道题最合理的解法,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共同探讨。

  课后,我与同行交流、查阅资料,并利用星期天到新华书店、新奇书店、教育书店翻阅教辅资料。经过一星期的查阅搜集,我筛选了一组类型题,课前印发给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专题学*,师生带着困惑共同去探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学*数学建模思想。 2、将同类题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难点:

  将类同题对比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1题选自九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102页测试题第13题(见上)。

  第2题:选自九年级数学《学苑新报》第4期第15题。某市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 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尽量减少库存,市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第3题:选自九年级数学《新课标点拨》270页第27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儿童玩具,若每天卖20件每件可盈利40元 ,为了扩大销售,尽快减少存库,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若每件玩具每降价1元,商场*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那么每件玩具应降价多少元?

  第4题:选自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检测第4页第七题。西瓜经营户以2元/千克的价格出售。每天可售出200千克,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出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降价0.1元/千克,每天可多售出40千克,另外,每天的房租和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240元,应将小型西瓜每千克售价降低多少元?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分析对比得出:第(1)、(4)两题的两个答案都满足题意。第(2)、(3)两题为尽快减少库存,只选取降价多的那个答案(这与资料中的答案相吻合)。学生进一步总结、归纳得出:若题中强调尽量减少库存或尽快减少库存,应只选取降价多的那个答案。若题中没有特殊要求,那么两个答案都满足题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互相促进,从而创建*等、轻松的学*氛围。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互相促进,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2、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比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例7的解答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图形上做文章,还是让他们自主探索,讨论,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图形中的道路*移到一边的方法,这样就把种植面积集中起来,方程就好列了。这时,我就让学生上来讲述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样其他人接受起来更快一些。并且,学生还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图形*移,在以下练*的几道题中都能得心应手的解答了。由此可见,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且掌握的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中在例题之前设计了一个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延误了下面的教学,导致设计的练*题没有做完,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这个应用问题只让学生列出方程即可,不必在解答上花费时间。另外,练*设计过于单一,只涉及到了例题这种类型的练*,变式练*题少,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要设计两道不同题型的题目。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数学学*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该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有意识的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在他们的最*发展区发展。

  《6.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函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用方程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及交点的求法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一方面学生要能够根据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即基本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来判断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即会依据条件画图的能力。

  这两方面对于函数知识的学*都尤其重要,所以我将此作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渗透在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中,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作为新授课,尤其要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教材的内容不能全盘复制,而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经验和思维方式为基础,随着课堂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判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情况(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性质的知识基础,将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转化为已知函数值为零,求自变量的值的问题,即解一元二次方程。由“图”过渡到“数”,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去发现二次函数y=ax2+bx+c(a≠0)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的关系,能够实现课堂学*的自主化,调动学生深层思维的思考,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新知,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体现新课改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的主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适时、科学的进行启发、点拨。这就需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或是问题串,帮助学生“再创造”。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呼应和连贯。比如本节课的知识生成是:直接借助根的判别式b2-4ac,来判断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讲解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后,设计以下的问题有效过渡:(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几种情况?(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有几种情况,借助什么方法来判断呢?这就为后续的归纳做了有效的铺垫,使得新知的生成水到渠成。本节课,在引入问题的设计中做的不够充分,知识的生成没能有效呼应,没有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我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合理把握重难点,在情景引入和知识生成的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有新的突破。

  看过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1.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同步练*题

  2.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3.九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同步练*题

  4.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单元试题附答案详解

  问题: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函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这这类利润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在上学期的二次方程的应用,经常做关于利润的题目,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很熟悉,所不同的是方程题目告诉利润求定价,函数题目不告诉利润而求如何定价利润最高。如何解决二者之间跨越?于是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设计成三个题目:

  1、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要想获得600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

  (学生很自然列方程解决)

  改换题目条件和问题:

  2、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

  分析:该题是求最大利润,是个未知的量,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目中有两个变量——定价和利润,符合函数定义,从而想到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并且利润一旦设定,就当已知参与建立等式。

  于是学生很容易完成下列求解。

  解:设该商品定价为x元时,可获得利润为y元

  依题意得:y=(x-40)?〔300-10(x-60)〕

  =-10x2+1300x-36000

  =-10(x-65)2+6250300-10(x-60)≥0

  当x=65时,函数有最大值。得x≤90

  (40≤x≤90)

  即该商品定价65元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增加难度,即原例题

  3、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该题与第2题相比,多了一种情况,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需要两种情况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把题目全放给学生,结果学生很快解决。多了两个题目,需要的时间更短,学生掌握的更好。这说明我们在*时教学中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梯度,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还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