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

日期:2023-02-27 00:00:00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xx,右面是xx;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xx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xx,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xx,南面是xx,西面是xx,北面是xx。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棣丰中心小学 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了上下、左右、前后,有了一定的辨认方向的基础。我想这节课结合现实生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以及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感觉有所收获。

  一、通过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指鼻子指眼”导入新课,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又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西南北,经历辨认方向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首先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东西两个方向,结合左右前后的位置去认识南北方向。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加上动作:

  (1)说一说,让学生全体起立分别面向东、西南、北,说一说自己的.抢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指一指,找几位同学指一指自己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是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经历中获取了认识方向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学校*面图,引出对辨认生活中和*面图方向的学*。结合校园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四、课后我设计了实践性作业:给自己的校园或村庄设计一个*面图。进一步巩固了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的认知,同时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又一次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知,而是老师急于求成的说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没能真正感知到辨认方向的经验。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规则,课件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老师介绍的过多,学生感觉有点乏味,学*效果不理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通过谈话,激起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中。

  (二)运用儿歌,激发兴趣: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考虑到这一点,在整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如:认识东方时,考虑到当时时间的特殊性把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引入课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以后,我教学生记辨认方向的'儿歌“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体会东和西、南和北相对则采用的是反口令游戏。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

  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降低难度:“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具体情境作为学*的资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初步认识了东、西、南、北,有效地降低了学*难度。

  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长取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

  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教后记《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成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部分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和学*情境基础之上,让学生面对太阳,辨别方向,进而引出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地图的。

  然后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当然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为标准进行辨别方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到课堂中来,找准参照物进行辨别方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

  《认识方向》这一课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我也以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几点预设在教学中完成得比较好: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我从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从生活中直观辨认已知的方向,并以实物建筑模型置于学生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亲自体验物体间的相对性,并很好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新课教授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借助着墙上贴着的直观方向,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新方向的辨认只要是两个方向之间就行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头脑中就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3、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面图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园的情境问题模拟生活实践。

  同时,在课堂上存在不足之处:

  1)忽略了学生的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应该及时利用方向板,让学会根据方向板找到相对应的方向再进行介绍教室与该生的方向位置关系。

  2)课堂的语言的组织不够数学化。在这节数学课上我运用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数学语言组织不够完美。如何完美的将数学语言艺术性的在课堂上表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这节课给我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希望老师们能给我宝贵的建议。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7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8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生活经验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育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第二部分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并能看懂地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对于刚刚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这么多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成为我研究这节课的重点。

  开始环节我设计了介绍你前后左右同学的名字。主要考虑“前后左右”是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方位词,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引入新知,既是对旧知的复*,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学*新知作了铺垫。然后我告诉学生太阳从哪升起,在我们教室里是从哪面升起的,然后在加上动作来做。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我让全体学生起立做了一个游戏:听老师口令,现在都面向东,学生面向东,全部面向西,学生再面向西。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转一转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

  在学生进一步熟悉方向之后,在教室里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发作业本,让学生实际的来想一想、走一走,从实际的情境中逐渐抽象出,再回到*面图,小朋友们应当怎样走。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9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0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1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很多孩子根本还不认识方向,通过回忆一首儿歌,孩子明确了方向。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为了突破这一个,我首先让孩子顺时针认识这四个方向,然后通过前后左右这四个方位词让孩子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让孩子在经历中感受,最后通过4道题组练*巩固(面向东面,后面是( ),右面是( ),左面是( )。)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我感觉到孩子懂得的很多,同时我的知识就显得匮乏。我是先让孩子自己自*第1题,然后探讨的。在交流时,孩子说了很多我没有听过的知识。王骁说:“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的二等星”,严褀说了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时,来了7个酒量很大的猴子......后来这7个猴子没有了,可能变成了现在的北斗七星。”这些我从不知道。在探讨辨认方向的方法时,孩子们也说出了很多。比如,看风向、影子、苔藓、树皮(南面的比较光滑,北面的比较粗糙,白桦树尤为明显)等等。

  我以为我的知识足够应付孩子,但是我错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远比想象的要丰富,从这点来说,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为了弥补我心中的愧疚,课后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给他们讲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孩子很感兴趣,还提了一些他们心中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面对聪明而又渴求知识的孩子,我们老师唯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让数学有人文气息,才能有效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2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3

  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学*也必须要以“东、南、西、北”为基础。所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我先进行复*。我直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在我们*面图上怎么确定东南西北的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一指这些方向,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为此,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学校周边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识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来学*,在学生初步感知8个方位之后,让新知用于生活,认一认、指一指、说一说,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然后师生共同将现实中的座位图转化成小黑板上的*面图,学生观察*面图,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认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练*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描绘方位时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还可以补充以其他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帮助学生理解方位的相对性。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4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

  一节课上完,我才感受到学生学*的效果与我的预设并不完全吻合。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能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预*,使之对内容能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时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进行新课时,把学生领到操场上实地进行方向的辨认。利用游戏引入新课。学生由于预*都能回答出是东方。因此那面就是东面,相对的将其他三个面都认识清楚并找到相对应的参照物,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判断方向”,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学生能从中感悟东和西相对,南北相对。在这里,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室内进行方向的辨认并不如室外进行地那么顺利。因为我们在上课时黑板在西面,所以学生面对的就是西方,这样在认识方向时,有些方向感差的同学一时找起来就有些费劲。给定一个方向再找其它方向就会出现错误。

  在认识*面图时,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认方向,这使得一些对方向掌握不好的学生更加弄混,所以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上面显示的就是北,相对的下面就是南,左东右西可根据你的左右手来判定,再通过多做练*题来检验学生掌握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篇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为此,我从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早上,面向太阳站立,如何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反思《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结合现实情境,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体验、亲自的验证,充分感知方位,获得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地图上的四个方位的看法时,我没有机械地教,而是在学生方位辨认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我们校园里的每个方向上各有哪些建筑,然后小结地图上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又东来绘制,最后带着大家再绘制校园图。整个过程轻松自然,学生记忆深刻。

  不足之处:在学生绘图之前,没有强调四个方位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以至于有少部分学生方向排列错误。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上周四,我上完了《认识方向》这一单元,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当然还存有一些困惑。

  不足之处:

  (1)对于由空间方向转为*面上的方向,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空间与*面上的方向的不同。

  (2)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需简练,精确.

  (3)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指一个方向的范围,而不是单只一个方向。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总之,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右面是();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南面是(),西面是(),北面是()。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2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很多孩子根本还不认识方向,通过回忆一首儿歌,孩子明确了方向。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为了突破这一个,我首先让孩子顺时针认识这四个方向,然后通过前后左右这四个方位词让孩子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让孩子在经历中感受,最后通过4道题组练*巩固(面向东面,后面是( ),右面是( ),左面是( )。)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我感觉到孩子懂得的很多,同时我的知识就显得匮乏。我是先让孩子自己自*第1题,然后探讨的。在交流时,孩子说了很多我没有听过的知识。王骁说:“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的二等星”,严褀说了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时,来了7个酒量很大的猴子......后来这7个猴子没有了,可能变成了现在的北斗七星。”这些我从不知道。在探讨辨认方向的方法时,孩子们也说出了很多。比如,看风向、影子、苔藓、树皮(南面的'比较光滑,北面的比较粗糙,白桦树尤为明显)等等。

  我以为我的知识足够应付孩子,但是我错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远比想象的要丰富,从这点来说,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为了弥补我心中的愧疚,课后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给他们讲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孩子很感兴趣,还提了一些他们心中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面对聪明而又渴求知识的孩子,我们老师唯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让数学有人文气息,才能有效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3

  棣丰中心小学 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了上下、左右、前后,有了一定的辨认方向的基础。我想这节课结合现实生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以及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感觉有所收获。

  一、通过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指鼻子指眼”导入新课,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又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西南北,经历辨认方向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首先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东西两个方向,结合左右前后的位置去认识南北方向。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加上动作:

  (1)说一说,让学生全体起立分别面向东、西南、北,说一说自己的抢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指一指,找几位同学指一指自己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是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经历中获取了认识方向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学校*面图,引出对辨认生活中和*面图方向的学*。结合校园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四、课后我设计了实践性作业:给自己的校园或村庄设计一个*面图。进一步巩固了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的认知,同时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又一次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知,而是老师急于求成的说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没能真正感知到辨认方向的经验。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规则,课件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老师介绍的过多,学生感觉有点乏味,学*效果不理想。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4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5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6

  教后记《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成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部分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和学*情境基础之上,让学生面对太阳,辨别方向,进而引出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地图的。

  然后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当然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为标准进行辨别方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到课堂中来,找准参照物进行辨别方向。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为此,我从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早上,面向太阳站立,如何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反思《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结合现实情境,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体验、亲自的验证,充分感知方位,获得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地图上的四个方位的看法时,我没有机械地教,而是在学生方位辨认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我们校园里的每个方向上各有哪些建筑,然后小结地图上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又东来绘制,最后带着大家再绘制校园图。整个过程轻松自然,学生记忆深刻。

  不足之处:在学生绘图之前,没有强调四个方位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以至于有少部分学生方向排列错误。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8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他才会加深记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9

  《认识方向》这一课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我也以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几点预设在教学中完成得比较好: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我从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从生活中直观辨认已知的方向,并以实物建筑模型置于学生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亲自体验物体间的相对性,并很好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新课教授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借助着墙上贴着的直观方向,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新方向的辨认只要是两个方向之间就行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头脑中就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3、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面图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园的情境问题模拟生活实践。

  同时,在课堂上存在不足之处:

  1)忽略了学生的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应该及时利用方向板,让学会根据方向板找到相对应的方向再进行介绍教室与该生的方向位置关系。

  2)课堂的语言的组织不够数学化。在这节数学课上我运用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数学语言组织不够完美。如何完美的将数学语言艺术性的在课堂上表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这节课给我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希望老师们能给我宝贵的建议。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0

  《认识方向》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的43—45页。本课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使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注意:

  1、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我们学校以及周遍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要结合一些生活实际的练*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1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xx,右面是xx;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作业中出现中午太阳在xx方,这个空应该填写“南”,可是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上”,这说明在讲解情境图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中午太阳在南方,这时勤劳的农夫应该吃饭了。

  2、如果告诉学生,前面是南,学生能填出后面是北;如果告诉学生面向南方,后面是xx,有部分学生填写不正确,实际上,面向南方,也就是前面是南方。晚上放学,小明面向太阳回家,那么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方。

  3、说出你家的东面是xx,南面是xx,西面是xx,北面是xx。有的学生天的让人哭笑不得,四个空填的都是“楼”。还有的学生填的是大树,道路等。应该填写周围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就像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

  认识方向是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认识方向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学*,这部分知识比较难,生活也是大课堂,我想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2

  《认识方向》是实验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年级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面图上的*惯表示。本学期继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寻宝,但想要寻宝,首先要先学会看藏宝图,也就是认识方向,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中来。

  在找到宝物之后,让学生看到藏有宝物的箱子,问学生想不想打开箱子看看有什么宝物,但一定要用方向词来说明你想看哪一个箱子,学生的兴趣更高涨了。先出示以小明为中心的*面图,让学生说说你想打开那个箱子,当学生随意指出不知道如何称呼方位的箱子时,也就由此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产生质疑,也就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愿望。当有学生回答出是东北面时,我随即把问题继续抛给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教师适时引出东北面这个新方位词,让学生在迫切的.求知愿望之时不经意间地又主动建构起对新的方向认识。

  二、开放思维,突出重点

  “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思考对于我们这个班,用什么样的教材最合适。”我把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在让学生探宝的过程中,由学生随意指出方向,打开箱子。但是有的箱子所在的方向没有学过,有的学生就不知如何叙述,而有的学生知道就能一下子说出来。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3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通过谈话,激起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中。

  (二)运用儿歌,激发兴趣: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考虑到这一点,在整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如:认识东方时,考虑到当时时间的特殊性把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引入课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以后,我教学生记辨认方向的儿歌“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体会东和西、南和北相对则采用的是反口令游戏。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

  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降低难度:“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具体情境作为学*的资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初步认识了东、西、南、北,有效地降低了学*难度。

  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长取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不足及改进

  1、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难点没有完全突破,在处理难点上我的语言没有到位,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没有深入进行理

  解,使难点突破不够,直接体现在练*中。

  2、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我会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知识,充分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数学的乐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4

  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学*也必须要以“东、南、西、北”为基础。所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我先进行复*。我直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在我们*面图上怎么确定东南西北的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一指这些方向,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为此,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学校周边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识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来学*,在学生初步感知8个方位之后,让新知用于生活,认一认、指一指、说一说,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然后师生共同将现实中的座位图转化成小黑板上的*面图,学生观察*面图,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认学校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练*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描绘方位时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还可以补充以其他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帮助学生理解方位的相对性。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公顷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带着学生回顾了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1*方厘米是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学生手指甲大小,1*方分米是边长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两个手进行比划,类似于拍照的框架,1*方米也就是教室门的一半大小,以及区分了为什么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而不是10*方厘米,在以此类推其他几个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而后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示课题,学*“公顷”这一新知识。

  因为课前已布置预*,所以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课前你们对“公顷”这一教学内容已进行了预*,通过预*,你对“公顷”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很顺利地说出1公顷的概念: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这一概念还比较抽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100米这一长度,使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想象并体会出1公顷的面积大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让28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感受大约100*方米的大小,并让学生思考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告诉学生操场的长宽,算出学校的面积是8000*方米,学生每天都会去做操,每周也会有三节体育课,对于学校的操场很是熟悉,对于公顷感知更准确,还有学校的教室大概50*方米,一公顷大概需要200个教室,我们学校总面积是3。6公顷等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这样有利于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学生要获得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对公顷的理解与感知。

  本节课能把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并灵活安排学*时间与空间很好的体现了学科性和综合性,以数学书本知识为基准,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创设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活动,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让学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信息,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热情、引起学*心向、营造学*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

  2、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方千米的观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方千米。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

  4、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形成1公顷的观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本节课同学们学*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的乐趣。课后,我访问了一些学生,由于农村小学生视野比较窄,个别学生对公顷的大小感知还是有些模糊。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公顷的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足球场的面积、承德各著名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也初步有了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还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太小,便对于建立正确的表象比较困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这节课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

  先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万分米、*方米常用的面积单位入手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知识的链接点引走己学生的认识冲突唤起他们学*亲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需要切入新题。

  接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公顷”所想到的。提出问题例如有“什么是公顷”";公顷有什么用途?用到哪里”“公顷与*方米有什么关系”......最让人惊喜的是有学生提出用字母怎么表示“公顷”。这都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探索“公顷“来全面的认识它。

  在教学中,要积极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出示***广场故宫等占地面积资料形成意象再结合我们熟悉的校园和科技馆。建立1公顷大约是多大面积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构建,深入学生心目中的一个面积单位,在最后与*方米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算出二者转化的规律所在。达到熟练推理地步,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公顷"认识的一方面。

  总之,本节课的学*要多角度带着学生来认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后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情况。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一、设计意图与主要理念:

  1、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并通过修改教材内容(将“公顷”改为“*方米”),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充分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此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明白其实它的逆命题是否命题,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而1公顷=10000*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头上,如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印象更深刻。

  2、提问要分层。基本的、巩固性的问题可以让中、下等学生回答,而拔高性的问题可以让优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馈。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认识内能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内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内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教材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作为学*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有点难以迁移。在讲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

  一、学会探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探究“使铁丝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方法。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提出“用弯折粗铁丝的方法来提高铁丝温度,增大铁丝内能”的同学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二、重视实验,引导观察,学会归纳。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往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有时认真地做一次给学生看了,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或者不做实验,只用口头说说讲讲;或者有时只用电脑课件模拟,变真为假,然后要求学生记、背结论等等,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层层加深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学*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参与,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完善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启发,通过参与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不但理解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达到用的,如何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

  三、把探究活动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认为,所谓“科学探究”,应不仅仅是安排在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这一部分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另外,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更应让学生在课堂外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奥妙!

  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其他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这节课应用了多媒体教学,选择了许多图片和视频,使许多实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中的打磨机图片、砂轮机视频,在做功还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弹爆炸、开水将壶盖顶起、火箭发射等,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问题设置“过度”开放,比如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演示实验中,提问“什么会出现棉花着火现象?”就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摸不着头脑,出现了漫无边际的现象说出“空气与空气摩擦”这样让我无从回答的答案。如果变“过度”开放为“适度”开放,在每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几个小问题,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它们紧凑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这儿可以设置(1)棉花着火说明棉花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棉花的内能如何变化?(3)是用怎样的方式使其内能变化的?(4)变化的内能从何而来?(5)能量如何转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从而大大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比如流星形成过程,最后拿出来作为对本节课学*的一个总结应用,只选了一位同学起来说了一下,如果让大家先讨论一下,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再总结一下,效果应该更好一点。

  3、细节不够完美。比如在设计气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的实验中,气体对外做功使的哪个物体的温度下降,温度计显示的是哪个物体的温度下降,这个地方没注意说清楚;另外我自己的语速过快,还有提出问题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同时我也要感谢兄弟学校的评议,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那么怎么写教学反思?从*两年我担任九年级物理的教学任务的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轻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机械能,让学生的学*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台怎样构建等。

  三、对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活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活在交往与沟通活动**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在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反思1:新课改要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从头到尾都叫好,这是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但不知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评价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措施。但这不是让教师无原则地叫好,如果声声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抓住那些闪光的地方。就如《内能》一课里的一样,学生采用了老师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发现,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真正要为发现弯折粗铁丝的同学叫好,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法子同样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反思2:课上探究轰轰烈烈,课后探究冷冷清清。这样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出现在一个学校一个教师身上,这是科学课在改革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其实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在课上教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一些简单的问题探究,课后才是学生大有作为的地方。学生的热情是有的,只不过教师没有处理好。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首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探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其次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的学生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获得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或是上一节交流展示课,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反思3:面向新世纪,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人的主体精神,学生不仅是学*者,更要成为生活者与实践者,随着《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新编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我认为在实践中要更新观念,用好用活新教材,在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认识时分》是西师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新课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本节课的知识。先激发学生学*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回忆旧知,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再通过听音乐、写字、口算、写数、涂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

  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教学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时,教师先演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数,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这一特点。又如,钟面上有多少小格时,放手让学生数,在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数的过程中方法的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得到发展。

  4、注重了知识的铺垫与渗透。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例如在数从12到几有几大格或几小格,引导学生数的.方法,为后面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分针从12走到9时,学生都是从12开始,5个5个的数一直数到9是45个格,所以是45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只注意到了学生会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渗透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会更简单的方法。

  还有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言还需多样化,这样才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2、由于本节课时间紧,总是过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 ,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让孩子体验的还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更生动的环节,比如在体验一分钟的时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赛或者跳绳比赛这样的形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身边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钟,体验一分钟,这种多样的形式在低年级课堂是比较实用的,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在课堂活动这方面加以改善,扬长避短,争取让孩子们更享受数学课,爱上数学课。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本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学*例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去上学,接着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一般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来上学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时间,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学认识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讨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演示教具钟,让学生理解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让学生用教具钟拨一拨。在探索时与分的进率时,让学生用学具钟拨一拨,发现分针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时钟正好走了一大格,从而推出1时=60分。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先让学生估计,再邀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体验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再讨论1分钟还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1、时间观念的建立,还需想办法真正内化。尽管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内化这些单位时间,从而建立时间观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迁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时,还应让学生当场迁移、扩展,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最终建立时间观念,并会迁移、应用。

  2、认读时刻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显得较薄弱,需加强。尽管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在认识好钟面,认识单位时间1秒、1分、1小时后,能否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能力,还需细细考虑。如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几大格是几小时,如果及时让学生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多是几小时多,这样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针;几大格缺一点点,几时还不到,应是前一格的'小时再多几分。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对于钟面的认识不够形象、深入。本课中,时针、分钟、秒针的认识是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回忆介绍展开的,不够形象直观,使另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以至产生了不少的错误。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时针短而粗,分针比较长,秒针最长、最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在认识时刻时会更直观,减少一些不必要错误,当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动手的时候,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步发展、提高。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但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收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去动手、去操作、去发现,本课中,多次安排了学生操作动手,但真正能得到收获,获得成功体验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动前的问题或要求更明确点,目的性更强些,效率肯定也会提高。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更认真深入地反思与完善。

  今天我讲了《时分的认识》一课。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慨颇多,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由***广场的升旗时间引入,然后为学生呈现一幅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亮亮的作息时间”,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继而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时刻等等”。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总结出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观念。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小时有多长?在生活中寻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时。“1分钟有多长呢?”我引导学生来听1分钟的音乐,学生陶醉在音乐世界里,静静感受1分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在一分钟内朗读,数数、画画,口算、竖式计算、写字、折纸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1分钟的长短。从“听一分钟的音乐到1分钟能做什么的亲身体会,然后抛开老师的限制,随音乐自己跳一分钟的舞蹈”等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对1时、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数学。

  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重点、难点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动手通过学具自己来探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总结出来的,感觉有些草率,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无论是从自身教学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针。走了多少?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再走1小格,问:现在是几分?

  提问:分针从12到1是几分?为什么?

  12到6是几分?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还想告诉大家分针从几到几

  是几分?

  3.时与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钟,发现时针在走,分针也在?时针停了,分针也?现在我们让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先让分针走一圈,同时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时针和分针谁跑的路多?谁跑的路少?

  问: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时针走了多少?就是几时?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一下。

  4.感知时间。

  (1)感知1时。

  时和分是我们一直用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它们的。那么1小时到底有多长呢?

  (2)感知1分。

  我们已经知道1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课间的时间,那1分有多长呢?就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们先听1分钟的音乐,看你们能在这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放音乐,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口算、数脉搏次数、写数字、跳绳、拍皮

  球、读课文。然后分组汇报。

  (4)小结:时间一直在走,所以1分钟是很短暂的,转眼就过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话,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时刻的读写。

  1.教学例1。

  (1)天刚刚蒙蒙亮,城市的美容师就已经在打扫卫生了,这是几时?那你知道5时在电子钟上是怎样表示的吗?说明:这也读作5时。

  (2)看,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这是什么时候?

  (3)现在小朋友都在上课呢,这是几时?

  (4)问:刚才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

  2.教学例2。

  (1)现在是不是8时?要比8时?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性,加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

  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伊始,我善于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故意抛出“诱饵”:钟上的时间你们

  认识吗?学生齐刷刷的说“会”。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这时提出探究内容和要求可谓是水到渠成。这堂课的导入,从富于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产生学*兴趣,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的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

  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学*新知时,让学生对钟面的已有知识的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时分,会读时、记时、拨起床、出生时刻,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想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的动机,增强学*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这样不仅摆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组织者与主体者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新知。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方式。

  教学目标:

  1. 复*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复**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 学生在*均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认识思考的*惯。

  3. 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后的单元练*课,教材通过练*,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练*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惯。 因此,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充实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题1~题6的设计意图,用课件呈现秋天来了,小动物们忙于收获的情景图。让学生们通过帮助小动物的妈妈解决难题,重温除法的特性——“*均分”;在写算式、说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在对两道除法算式的比较中,深刻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回忆起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我依据教材题7~题10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王国的.西瓜园、芒果园、荔枝园等等,通过说理和列式,进一步了解乘除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两节课练*课力求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期的学*现状,作适当的补充、调整和改变:情景的设计和游戏添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和思维空间,最终实现“在回忆中整理,在练*中巩固,在运用中发展”的整体目标。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分析:

  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

  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或表象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在等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方法、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

  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

  二、动手操作,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课件呈现结果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师:结合操作过程,你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吗?

  生: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手动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的统一表象,温故知新,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述,为

  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准备。】

  三、自主尝试,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师:将你在吗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样的含义,都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表达的含义。】

  四、建立概念,学*除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渗透文化,深化含义

  课件出示: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横线把两个小圆点分开,表示*均分的意思。

  3、写出算式,体会关系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可以写成 板书:12÷4=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

  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除法的兴趣。】

  4、及时巩固,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1)“把12个竹笋*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师归纳小结:数学中*均分的问题就有用除法来解决,上面的这3个算式中12我们称为总数,*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数,每盘放的个数叫每份数。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P13页“做一做”,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把15条鱼*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

  你能说出15÷5=3表示的含义吗?

  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吗?

  2、课件出示练*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说一说:你能说出生活中*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吗?

  6、出示课件:考考你

  □+□+□+□=8 □=?12=○+○+○ ○=?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乘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 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1、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根据所知道的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这节课经过研讨和不断地改进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同时,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今天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乘法。教师用书上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的:导课环节是出示游乐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我在一年级暑假就布置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表,我想很多学生一定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先问学生对于乘法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呢?没想到学生的回答让我非常惊喜,他们的知识面真的非常广。王晨赫说:老师,我知道,加法可以写成乘法,我马上问他:所有的加法都能写成乘法吗?很多学生马上说:不行,那种一样的数加法才能写成乘法,于是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加法算式,有的是相同数连加的,有的是任意数的加法算式,很多学生马上判断出哪些能写成乘法,哪些不能。王铄渊说:老师,我知道,加法是初级的`,乘法高级。其他学生听不懂什么意思,我马上结合刚才的加法和乘法算式让他们对比,学生发现3+3+3+3+3+3=,6个3相加只需要写成6×3,乘法算式很简单,原来乘法高级是因为乘法算式简单。

  不用老师特意讲解,通过这两个学生的精彩观点,很多学生已经对于乘法的意义、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又出示了游乐场的情境图,学生很轻松地就列出了相应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求每一项一共有几人。

  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高兴,*时上课不爱发言的王铄渊、丁兆松、尚祺晗等一些学生都主动举手,学*尽头很足,看来,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学*新知,就能充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学*,主动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一课时,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看算式讲故事等,实现符号表征与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的转化,进而达到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

  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孩子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索新知:

  1、创设问题,感受“几个几”相加

  通过求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项目中一共有多少孩子,让学生感受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几个几”来描述。在数“一个3、两个3、三个3……”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个几”的认识,为后面的乘法算式的引出做铺垫。

  2、观察思考,探索乘法

  通过观察三个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并用几个几进行描述,引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在加法转化成乘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乘法算式是怎么得来的,即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在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后,让学生尝试着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并渗透什么样的加法算式能转化成乘法算式。

  3、通过摆一摆,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它们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请你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

  我摆了几个(),每个用了()根小棒,有()个()一共用了()根小棒。

  用加法计算是:

  用乘法计算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孩子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通过动手摆一摆,体会哪些加法算式可以转化成乘法,哪些不能转化成乘法。预设学生会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比如摆了四个三角形,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有的孩子可能会拼出几个形状不一样的图形,那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时,只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就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再一次渗透乘法的意义。

  但是由于指令不够明确,硬件条件的限制,没有投影仪无法展示孩子的作品,导致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来拼,拼好的作品又不能很好的利用起来让大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乘法意义的渗透。因此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接着又让孩子按照要求进行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这个环节学生出现把3个4摆成4个3的情况,孩子还是不明白谁是相同数,谁是个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感觉自己讲的已经讲的很细致了,也让孩子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为什么孩子还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摆的情况呢?通过郭主任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找到了本节课的漏洞,就是在讲解乘法算式的时候,反复强调什么样的加法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并让孩子用“几个几”表示,再列成乘法算式,这部分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没有给孩子强调“几个几”里面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本别是什么。如:3个4中的3是个数,4是相同数,再通过摆一摆感受3个4该怎么摆。这样再让孩子进行拼摆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摆了。

  4、通过编故事,再一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接着通过讲故事环节:“你会讲故事吗?”根据一个乘法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继续加深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孩子都能根据算式变出合理的数学故事,进一步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巩固练*

  最后通过巩固练*对孩子们学*的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反思本节课,让我更加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研读教材、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还要结合学情,预设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情况,最大限度的把课备好、备透,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乘法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会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2、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些方面处理得还可以。主要表现为:

  一、激趣导入

  创设闯关共设计3关,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幅拼图的游戏,让学生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加法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题图――热闹的游乐园,让学生通过练*,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并且感受到玩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其实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乘法之前,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对算式的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说一说,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根据图画,根据加法算式清晰地表达出乘法所包含的意义。同时,板书清晰,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一目了然。

  练*的设计体现重难点,并且有一定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第1个练*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图提数学问题,并且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列式计算,是对本节课基本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检验;第2个练*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个是比较简单的,第4个是一个延伸,让学生在练*中初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同时明白只有清楚了几个几相加,才能写乘法算式,最后一个练*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该题对于刚接触乘法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出示题目时,我也给了学生一个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么意思?”,通过理解意思,再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那么突破该题也不成问题了。本题在第二课时还将涉及到,所以即使学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意思,那也是可以的,不要求人人都会。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在备课时,有设计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以及其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所忽略,还需加强,尽量让孩子都来读一读,说一说个中意义。

  2、在练*中摆一摆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画小棒,没有让在动手操作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3、练*题的设计可以在第一个例题讲完进行做一做第1个题的练*。随讲随练会更好。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直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因此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内容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通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知道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可以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动机和学*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淡,应该在个别环节中形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同意义时,应该多给与学生自己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同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可以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的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步。

  由加法运算过渡到乘法运算是一次质的飞跃。有史料表明:人类几万年的就学会了用加法,而用乘法则是*几千年的事,既然人类掌握乘法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就不可能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我们在教学中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先知先觉"的上帝的角色。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乘法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数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创造出来。

  前面提到的教学片断中,分几个步骤来认识它,这其实完全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任务,而不是为了某种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探索。老师要求摆小红花,2朵2朵地摆,摆3份,求一共有几朵小红花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呢?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编制的程序而已。

  3个2连加,2是相同的加数,3个2的3我们把它叫做个数。在2与它们连起来,写成2 X 3乘法算式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只怕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他也许会说以前他们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这种学*上的“世袭"有多少数学学*的价值在里面呢?

  “齐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简便的意识究竟是在学乘法之前就应该唤醒,还是在学好之后再品头论足?学生这时哪怕读一万遍,都没有通过自己想方设法寻求简便的表示方法获得的印象深刻。

  这种教学正是费赖登塔尔所批判的“教学法的颠倒",即把结果作为出发点,推导出其他的东西,而不是回到当时知识的起点去把该发现的知识“再创造”出来。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景下,教材一开始就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可是这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觉得自我有得有失,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才能使得自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片段一:初步感知“几个几”阶段

  1.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弯弯的小河,青青的草地,真美丽!小白兔和小鸡一边玩耍,一边寻找食物。

  2.仔细看图:图上小白兔有几处?每处有几只?小鸡呢?

  3.指名回答。

  4.谁会用加法算式表示小兔一共有几只?

  板书:2+2+2=6(只)

  5.数一数是几个2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2,2个2,3个2)

  3个2相加得6。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6.谁会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几只?

  板书:3+3+3+3=12(只)

  数一数是几个几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3,2个3,3个3,4个3)

  4个3相加得12。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第一个算式加数都是2,有3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有4个3相加。

  反思: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本节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认识,并突出相同的数相加,为认识乘法含义作铺垫。

  2.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几个几相加”。一开始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我说一说有“几个几相加”,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后面学生操作摆小棒和说出乘法的含义作铺垫。

  片段二:认识乘法

  我们再去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出示电脑图片)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样明白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8台电脑。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2、4、6、8,一共有8台电脑。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师:(板书2+2+2+2=8)这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相加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还能够用乘法计算。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就是4×2=8或2×4=8。

  反思:

  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经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可是在学生初次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经过这一例题让学生感知乘法的含义还不够。这导致了在后面的练*中部分学生不会列乘法算式。若在这个时候,我能利用例一的情境图,回到刚刚板书的“2+2+2=6,3+3+3+3=12”,让学生试着将它们改为乘法算式。经过回顾之前的知识,让学生自我试着慢慢去感知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效果会更好。

  片段三:看来大家已经记住它们的名称了,下头的题你会做吗?

  1.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有几堆?每堆有几只?表示几个4?

  2.谁能把这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上有5堆小鸡,每堆有4只,表示5个4)

  3.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如何列加法算式?

  4.校对。

  5.如何列乘法算式?

  6.校对。

  7.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8.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

  反思:在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时,学生体验不够,我在课中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乘法的简便。若在教学例2的时候经过创设比较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这样才能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经过这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还是需要引导学生自我去探索,在探索中感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又能使学生更容易地学*新的数学知识。而作为教师,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我的教学水*。

  1、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由于学生喜好不同,摆出的堆

  数个数都不相同,由此引出“相同加数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

  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切身体会

  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真正体验乘法的优越——简便.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

  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其实不然,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①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书写时,师如果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

  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4、自主学*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时是由我自己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得出.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当时能让一位好学生来介绍乘法算式,教师进行鼓励,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虽然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问题,但这些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将会改进未来的教学.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让学生体会到“几个几相加”。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有的运用已有数数经验按群数或逐个数,还有的说出了几个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虽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没有接触,但生动有趣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积累,自觉地把知识迁移,在解决几个相同数相加的问题中获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在看图按群数出鸡、兔的数量,列加法算式计算数量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算式的异同,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几个相同数连加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算式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认识了“几个几相加”后的试一试中,安排了“摆一摆,填一填”,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操作和观察中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的含义。经过一节课数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图得出几个几相加,并正确列出乘法算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掌握了100 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是乘法学*的起始单元,是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应用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源于加法,而加法分为相同加数和不同加法相加两种情况。让学生体会到相同加数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简便,从而产生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其意义。

  上课时,首先给出3 幅图:(1 )每组2 个圆片,有5 组;(2 )每袋有5 颗星,有3 带;(3 )每盘3 个苹果,有4 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数数有几个几,求一共有

  多少个?列出连加算式并进行计算后,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3 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体会这些加法算式的加数都相同,老师引导说出都是加数相同可以说成是相同加数,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当加数相同时,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介绍方法:先找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再数有几个相同加数,中间写乘号。也可以先写有几个相同加数,再写相同加数。改写几道算式后。老师说明:当加数相同时可以写加法算式,也可以写乘法算式。那要是100 个2 相加的和是多少?你写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呢?为什么不写加法算式呢?看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使学生体会到乘法的必要性。

  本节课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同数连加,接着让学生体会同数连加的特点,为认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做准备,使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遇到100 个2 相加是多少的问题,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琐碎性和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唯一的不足是,这节课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再后面的教学中,还要多用小奖品刺激、鼓励,让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