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日期:2022-11-10 00:00:00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1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技术性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和美术创作,主要是通过参与美术表现的实践而获得。美术实践能力是实现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基础。

  剪纸既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同时又是*优秀的民间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是文化传承现象。生活中对称的现象许多许多,人、动物、植物等,都有许多对称现象,这些对称,给人们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美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对称的剪纸纹样。

  而蝴蝶是自然界中既对称又美丽的一种昆虫,而且种类繁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剪纸蝴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对称的美。由于本课教学的设计动手操作性很强。

  因此,学生的学*兴趣高涨,参与面广。课堂上,学生通过研讨、探究、实践后,把一张张彩纸变成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用来点缀生活,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和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2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技术性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和美术创作,主要是通过参与美术表现的实践而获得。美术实践能力是实现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基础。

  剪纸既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同时又是*优秀的民间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是文化传承现象。生活中对称的现象许多许多,人、动物、植物等,都有许多对称现象,这些对称,给人们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美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对称的剪纸纹样。

  而蝴蝶是自然界中既对称又美丽的一种昆虫,而且种类繁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剪纸蝴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对称的美。由于本课教学的设计动手操作性很强。

  因此,学生的学*兴趣高涨,参与面广。课堂上,学生通过研讨、探究、实践后,把一张张彩纸变成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用来点缀生活,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和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3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美术《对称的美》一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本课共设计了“情境导入、讲授感悟、演示学*、学生实践、展示评价、拓展总结”几个环节为学生的学*目标服务。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安排上,贯彻新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制作、运用对称形,感受对称形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美化能力。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趣,为学生的学*创设情境,学生能积极的配合,愉快的完成,从中了解要学*的知识。“讲授感悟”环节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和有效地媒体手段为学生增加感官,感受对称的美。通过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能认真观察这些信息资源,感受、感悟对称的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谈自己的想法,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帮助,从而更深刻的感悟。学生在学*环节能从课件的演示学到制作的步骤、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学到的步骤、方法再次进行演示,加深学生重复记忆,为学生的制作克服困难。

  “学生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件学*的制作方法和提出的作业要求,能认真完成制作。大多数同学做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作品构思精巧、设计合理,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互评,让学生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作业,教师提问“哪几幅作品效果好?为什么?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理想,原因何在?” 选取学生中典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当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从而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评价得到提高,鼓励孩子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对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对称教学反思1

  讲过《对称》这节课,各位领导和老教师们给我评课,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在上这节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发现自己在备课、讲课、课堂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讲课的细节处理不当。语言中带有口头语,口头言,导入语言太罗嗦,学*目标不够明确如“感知”“识别”这些词孩子们不是很理解,在黑板上粘贴图画找对称轴时,那张图画找的不好。

  2. 课堂组织过中,给学生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较少。

  3. 课堂时间安排上,前边的授新知讲的太快了,以至后边的全部练*做完了,课堂时间还没用完,这说明上课时间把握不好。

  4. 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找出几条对称轴,讲的方法不是很好。

  5. 课件和讲课的内容是一致的,不能点快或点慢。

  针对自己在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的措施:

  1.在讲课的细节处理上。口头语要去掉,如“咱们班同学”改为“我们班同学”,语言不带口头禅,导入部分要尽量简练、清晰。学*目标中遇到的词要尽量换成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在黑板上贴的图片纸的两半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更明显。

  2.在课堂组织中,要利用“兵教兵”给孩子更多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3.课堂的时间安排上,要把时间分配好,留有弹性的时间,这样课堂时间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都要好好把握,讲的方法和用的时间都要准备好,备充分。如对于本节课讲对称轴时,这块处理的不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总结,要比我直接说出结论效果好的多。

  5.在讲课过程中,课件始终是和讲课内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对课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把自己的课教好,把班级管理好,做一个认真、负责、踏实工作的人。

对称教学反思2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圆的对称性分为3个课时,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了,喜忧掺半,我进行了课后反思,反思如下: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圆的有关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垂径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理解和证明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学生在证明弧相等时比较吃力,语言表达不好。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1、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在课堂上我采用“积极评价”的思想,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找到数学课堂中的自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了现实生活对数学的需要,重视了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前后知识的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学*中感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整节课有些“前松后紧”,垂径定理的认识中,用时过长。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学*中投入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于课件既提高了学*效率,学生又格外感兴趣。

  3、教学过程设计中,在认识垂径定理后有一环节“以下6幅图判断是否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牢记巩固垂径定理的必备条件。”此处忘记及时的拓展总结:只要是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都可以等到*分弦,*分弦对的优弧及劣弧,不一定非要是直径。

  4、严谨的课堂结构,严谨的知识结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要让学生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严谨的学*方法。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首先自己的数学语言应准确、严谨和简练的。教师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数学语言,这便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序,言为有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练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的数学教学定能进步。

对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建立在“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基础之上,进一步学*特殊的图形旋转——中心对称,主要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难点是中心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为了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鉴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品质和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惯,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通过了大量课件,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首先,复*轴对称的概念与旋转的定义、性质。观察课件,回答问题:

  ①请观察左图(课件)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②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OA=OC,OB=OD,观察△AOB的变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2、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完成63页探究,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学生画出两个中心对称的三角形后,及时开展中心对称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让学生尝试自己证明△AOB与△A′B′C′全等。

  3、应用新知

  (1)讲授64页例1。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画出图形后,能否加深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学生不同的作图方法。

  (2)课后练*。以适当的练*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熟练画出两个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巩固学生的作图能力,并会简单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

  4、归纳小结

  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学生总结发言,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应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相互交流学*过程中的感受、收获。

  本课由问题引入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得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点对称这一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尽量使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性质和画法,效果较明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建议:

  1、从旋转定义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先让学生弄清旋转角等于180°的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印象),进而引出中心对称的定义。

  关于中心对称的定义,学生要体会到以下三层意思:

  (1)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将其中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3)也就是说,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的,而中心对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2、可以将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进行对比:

  轴对称中心对称区别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分对称点的连线均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分联系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3、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中心对称是旋转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心对称的性质与旋转的性质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对应点在一条直线上,旋转角是固定的180°。第一个性质很重要,要使学生明确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

  (1)对称中心在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上;

  (2)对称中心到两个对称点的距离相等。

  4、例1是画出与已知图形关于已知点的对称图形。此内容易于理解,可让学生自己摸索得出画法,教师稍做归纳即可。

  5、中心对称的性质是中心对称应用的核心,是作图的基础。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称的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再让学生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

  2、难点: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二、说教法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来咱们班做客谈话导入,并告诉学生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帮米老鼠贴耳朵的游戏中,即拉*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揭示了课题,达到了愉教娱乐的目的。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例1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材进行了改动,用卡纸剪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小动物蝴蝶、小鱼、七星瓢虫,这些动物都是典型的对称图形。在出示这些动物时,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对这些动物对折出示,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的含义,并引出对称轴,师先示范画,然后叫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完成书上做一做,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加强了对称轴的概念。

  在巩固练*时,我又设置了一系列智慧百宝箱的闯关游戏,并根据这些练*题的特点各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睛,看谁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这些汉字和数字中找出对称图形。又如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再如争先恐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例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日益高涨,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还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现场给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也剪一个对称图形,进行展示、互评、欣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揭示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本节可一直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展开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你真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努力吧!你的思维真独特,我都没有想到!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及时地进行调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既采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运用了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如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谁最聪明?看哪个小组最团结?小组、个人都有小小的奖励。有了竞争机制,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贴一贴、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四、说过程

  激趣导入

  1、今天我想邀请一位可爱的动画明星和咱们一同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愿意!)瞧,它是是谁呀?(米老鼠),对!是可爱的米老鼠。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请出来,大家欢迎一下。怎么,我的老朋友少了一只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谁愿意帮米老鼠把耳朵贴上。(生贴,生评)贴这行吗?(不行)为什么?贴这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左右两边的位置一样)。对,你说的真不错,咱们可以把左右两边耳朵的位置说成对称,(板书课题)。在这里你还能说什么是对称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对称的?(生找,并汇报,师评)

  讲授新课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有关对称的例子,咱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看到你们这么棒,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先来猜一猜他们是谁?(蝴蝶、小鱼、七星瓢虫)师边说边板贴。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右两边一样)我们把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作对称图形,(补充板书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示范对折)

  3、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表示出来,这条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打开书第68页找一找。(对称轴,生说师板书)小鱼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请一名学生来画,其他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生板演)(生评、师评)

  4、刚才咱们认识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现在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画之前先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然后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师巡视指导,点评。

  巩固练*

  1、瞧,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一个宝盒,是什么呀?(智慧百宝盒)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想!)谁来开启百宝箱?(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闯关的题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争先恐后)这里有三个游戏,你们想先玩哪一个?(生选择,进入游戏环节。)

  2、刚才在游戏中表现了同学们聪明才智,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小手是否灵巧?赶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依次折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折圆形的对称轴时,师须加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无数条。(无论怎样折,我们发现圆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吗?)

  3、冬天来了,有一个节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圣诞节,我准备了提前送给咱们班同学一棵圣诞树。现场剪圣诞树,师剪,生观察。然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剪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四人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挑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小结

  这节课,你上的满意吗?(生评价)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赏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的体验,让我继续杨帆,在课改中远航,每到一站,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P68-70,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学生通过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具准备:

  面具一个,树叶、蜻蜓、蜜蜂、葫芦等图片。面具、透明胶、彩色纸、剪刀等。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尺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教师出示左右不对称的面具:“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面具来上课,大家看看,漂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半,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贴出另一半。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一样的?(看出来的)

  你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演示两部分完全一样。

  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教师小结并揭题:这几个图片,都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并齐读: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轴”。

  1.剪一剪,议一议。

  教师出示一棵圣诞树。问:“这棵圣诞树是一个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这样对称的圣诞树吗?”

  生动手剪,教师巡视,选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操作。

  说说你想剪什么?用刚才的方法3分钟内剪出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并同桌互相介绍展示。

  2.找一找,画一画。

  请观察一下,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一条印、一条线或折痕)

  据学生回答,沿一个图形的折痕画出“对称轴”。指出:“这条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并齐读:对称轴。

  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刚才谁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出来画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检查评价。

  3.找一找,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生举例。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它是对称图形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谁能演示给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动手折一折。

  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猜后,动手折一折,比赛谁折出圆的对称轴多。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你能动手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吗?在纸上画。

  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才可以找出来啊!

  三.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米老鼠遇到了难题了,你愿意帮助它吗?课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们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吗?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字、汉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演示)

  3.我心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想不想再动手剪一剪?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加上你灵巧的双手,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对称图形来吧,并且画上对称轴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乐)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作品?

  四.师生总结,畅谈感受。

  4.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话想跟它们说吗?

  5.这些对称图形的确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板贴一个对称的“美”)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称,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欣赏中感受对称。

  2、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蝴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制用的意识。

  3、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化蝶》的音乐及图片的展示中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

  4、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体会对称的美。

  运用对称制作蝴蝶。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的美。把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创造性的表现蝴蝶。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课本、作品、彩纸、剪刀、其它材料

  学具:课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其它材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引导

  阶段

  1.展示课件引出蝴蝶

  调动学生的情绪.

  2.设问:蝴蝶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新课

  在欣赏中体会蝴蝶的美

  课件

  新知

  教授

  阶段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提问:蝴蝶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进一步分析,提问:谁能说说蝴蝶的特点?

  3.展示蝴蝶翅膀翻动的课件,说明对称土星及其特点。

  4.通过课件介绍动物、植物、昆虫的对称,了解自然界中的对称,从古今中外的建筑,手工艺品、图案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5.组织学生以“说说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和“谁知道对称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运用?”为题展开讨论。

  6.提问“你觉得对称的事物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的美。

  7.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大小两对翅膀,双须……

  8.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蝴蝶的特点:对称

  9.看课件分析了解对称和对称图形。

  10.欣赏图例,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拓展思路。

  11.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拓展思路,以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对称。

  12.学生谈论对称给自己的感受,总结对称美的特点

  课件

  实践

  探索

  阶段

  1.引入蝴蝶听《梁祝-化蝶》讲《梁祝》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美2.简介蝴蝶的制作,重点在形状和花纹、色彩的对称。

  3.倡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4.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课件,在音乐中创设情境,提供大量图片、资料,以供参考。

  1.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并体会故事的情节展开联想创作作品。

  2.小组共同制作。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对称的造型、形式美感,运用折、绘、剪等方法完成剪纸创意画创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对称图形的创作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并养成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对称的形式美感。

  【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运用折、绘、剪等方法完成对称造型的剪纸。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出示剪刀、水杯、蝴蝶等对称的图案,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案并提问: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图形两边相同,有一种整齐、*衡的美感。教师继续追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出这样的图形?总结得出: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重叠的方式制作。教师揭示课题《对称的美》。

  环节二:观察画作,探究技法

  1.观察画作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顾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之前给大家展示的对称图形之外,还有什么图形,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门窗、桥、汽车、飞机等。随后教师讲授对称的概念,接着总结轴对称的特点:对称轴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图形完全相同。

  2.描述内容

  教师展示艺术作品《御门》《王祥暖冰》,请同学们思考问题:这几幅作品是如何运用对称图形的?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总结得出:通过将对称的造型进行组合、排列,会产生*衡、安定、协调的美感。

  3.分析技法

  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方式创作出这些对称图形的作品?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画家不是用画笔进行创作的,是运用折、绘、剪等方法完成剪纸作品的创作。

  环节三:示范剪纸,讲解步骤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画一画并剪一剪对称图形,通过纠错指导并指出连接点的剪法。学会剪纸方法后,示范一幅剪纸作品的创作。通过折叠纸型――绘制图案――剪细节――展开的步骤,演示如何通过剪刀和白纸体现具有刀剪味的对称剪纸。学生认真观察剪纸的制作方法。

  环节四:学生实践,作品展评

  1.布置活动练*:请学生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之前联想到的一些人物或动物对称的组合,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剪纸作品。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提示用刀安全,在细节刻画上不宜过多,剪法上也应该注意对于中轴线的保护不宜剪断。

  2.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小结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从构思、精细程度等多方面评价作品。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发现传统艺术的魅力。

  2.生活中除了对称美,还有很多美的表现形式,请同学课后搜集,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称,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欣赏中感受对称。

  2、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蝴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制用的意识。

  3、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化蝶》的音乐及图片的展示中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

  4、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体会对称的美。

  运用对称制作蝴蝶。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的美。把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创造性的表现蝴蝶。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课本、作品、彩纸、剪刀、其它材料

  学具:课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其它材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引导

  阶段

  1.展示课件引出蝴蝶

  调动学生的情绪.

  2.设问:蝴蝶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新课

  在欣赏中体会蝴蝶的美

  课件

  新知

  教授

  阶段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提问:蝴蝶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进一步分析,提问:谁能说说蝴蝶的特点?

  3.展示蝴蝶翅膀翻动的课件,说明对称土星及其特点。

  4.通过课件介绍动物、植物、昆虫的对称,了解自然界中的对称,从古今中外的建筑,手工艺品、图案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5.组织学生以“说说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和“谁知道对称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运用?”为题展开讨论。

  6.提问“你觉得对称的事物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的美。

  7.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大小两对翅膀,双须……

  8.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蝴蝶的特点:对称

  9.看课件分析了解对称和对称图形。

  10.欣赏图例,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及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拓展思路。

  11.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拓展思路,以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对称。

  12.学生谈论对称给自己的感受,总结对称美的特点

  课件

  实践

  探索

  阶段

  1.引入蝴蝶听《梁祝-化蝶》讲《梁祝》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美2.简介蝴蝶的制作,重点在形状和花纹、色彩的对称。

  3.倡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4.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课件,在音乐中创设情境,提供大量图片、资料,以供参考。

  1.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并体会故事的情节展开联想创作作品。

  2.小组共同制作。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6

  《对称的美》

  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八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使同学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称,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欣赏中感受对称。

  2、引导同学分析什么是对称,并运用对称制作蝴蝶。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制用的意识。

  3、创设艺术欣赏的氛围。在《化蝶》的音乐和图片的展示中让同学展开联想,感受其中的美。

  4、激发同学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把自身的情感溶入作品之中。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体会对称的美。

  运用对称制作蝴蝶。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的美。把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发明性的表示蝴蝶。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课本、作品、彩纸、剪刀、其它资料

  学具:课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其它资料

  课时布置:

  本课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教学手段

  引导

  阶段

  1.展示课件引出蝴蝶

  调动同学的情绪.

  2.设问:蝴蝶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同学带着问题学*新课

  在欣赏中体会蝴蝶的美

  课件

  新知

  教授

  阶段

  1.组织同学观察分析,提问:蝴蝶由哪几局部组成的?

  2.进一步分析,提问:谁能说说蝴蝶的特点?

  3.展示蝴蝶翅膀翻动的课件,说明对称土星和其特点。

  4.通过课件介绍动物、植物、昆虫的对称,了解自然界中的对称,从古今中外的建筑,手工艺品、图案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5.组织同学以“说说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和“谁知道对称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运用?”为题展开讨论。

  6.提问“你觉得对称的事物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同学体会对称的美。

  1.同学观察,分析,讨论:大小两对翅膀,双须……

  2.同学考虑讨论,总结蝴蝶的特点:对称

  3.看课件分析了解对称和对称图形。

  4.欣赏图例,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和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拓展思路。

  5.在讨论中积极考虑,拓展思路,以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对称。

  6.同学谈论对称给自身的感受,总结对称美的特点

  课件

  实践

  探索

  阶段

  1.引入蝴蝶听《梁祝-化蝶》讲《梁祝》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美2.简介蝴蝶的制作,重点在形状和花纹、色彩的对称。

  3.倡议同学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4.同学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课件,在音乐中创设情境,提供大量图片、资料,以供参考。

  1.同学感受音乐中的美并体会故事的情节展开联想创作作品。

  2.小组一起制作。

  课件

  作品

  各种资料

  总结

  评价

  阶段

  1.组织同学展示作品。注意挖掘同学的情感体验和想法。

  以“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为题,组织同学自我总结。

  1.同学展示作品,并简单的介绍自身的想法和作品内涵。

  2.说说自身学到了什么,作自我总结。

  作品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再让学生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

  2、难点: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二、说教法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来咱们班做客谈话导入,并告诉学生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帮米老鼠贴耳朵的游戏中,即拉*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揭示了课题,达到了愉教娱乐的目的。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例1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材进行了改动,用卡纸剪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小动物——蝴蝶、小鱼、七星瓢虫,这些动物都是典型的对称图形。在出示这些动物时,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对这些动物对折出示,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的含义,并引出对称轴,师先示范画,然后叫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完成书上做一做,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加强了对称轴的概念。

  在巩固练*时,我又设置了一系列智慧百宝箱的闯关游戏,并根据这些练*题的特点各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睛”,看谁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这些汉字和数字中找出对称图形。又如“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再如“争先恐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例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日益高涨,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还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现场给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也剪一个对称图形,进行展示、互评、欣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揭示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本节可一直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展开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你真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努力吧!”“你的思维真独特,我都没有想到!”……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及时地进行调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既采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运用了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如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谁最聪明?看哪个小组最团结?小组、个人都有小小的奖励。有了竞争机制,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贴一贴、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四、说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想邀请一位可爱的动画明星和咱们一同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愿意!)瞧,它是是谁呀?(米老鼠),对!是可爱的米老鼠。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请出来,大家欢迎一下。怎么,我的老朋友少了一只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谁愿意帮米老鼠把耳朵贴上。(生贴,生评)贴这行吗?(不行)为什么?贴这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左右两边的位置一样)。对,你说的真不错,咱们可以把左右两边耳朵的位置说成对称,(板书课题)。在这里你还能说什么是对称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对称的?(生找,并汇报,师评)

  <二>讲授新课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有关对称的例子,咱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看到你们这么棒,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先来猜一猜他们是谁?(蝴蝶、小鱼、七星瓢虫)师边说边板贴。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右两边一样)我们把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作对称图形,(补充板书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示范对折)

  3、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表示出来,这条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打开书第68页找一找。(对称轴,生说师板书)小鱼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请一名学生来画,其他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生板演)(生评、师评)

  4、刚才咱们认识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现在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画之前先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然后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师巡视指导,点评。

  <三>巩固练*

  1、瞧,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一个宝盒,是什么呀?(智慧百宝盒)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想!)谁来开启百宝箱?(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闯关的题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争先恐后)这里有三个游戏,你们想先玩哪一个?(生选择,进入游戏环节。)

  2、刚才在游戏中表现了同学们聪明才智,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小手是否灵巧?赶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依次折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折圆形的对称轴时,师须加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无数条。(无论怎样折,我们发现圆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吗?)

  3、冬天来了,有一个节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圣诞节,我准备了提前送给咱们班同学一棵圣诞树。现场剪圣诞树,师剪,生观察。然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剪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四人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挑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四>小结

  这节课,你上的满意吗?(生评价)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赏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成功的体验,让我继续杨帆,在课改中远航,每到一站,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第68、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蝴蝶形的彩纸、一件蝴蝶衣裳、两张彩色纸、一枝水彩笔、一把剪刀、尺子,各种对称的装饰品。

  教学过程

  一、用生动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充满人文性的教学环境(课件出示蝴蝶画面)

  1.(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配合音乐,师说:“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课件)蝴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师说:“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动物朋友。(课件出现实物)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瓢虫、螃蟹。”

  3.师说:“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课件出现蝴蝶图片),好吗?”

  二、让学生带着美的印象去尝试、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说:“这么美的图 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实物投影,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师又说:“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2.(小组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一样呢?(左右对折。)

  3.师说:“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生评价。)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说:“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形状更新颖。”(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课件展示其他对称图形)请学生举例。

  6.(课件出示),蝴蝶说:“哦,我知道了,我的衣服是因为……”师说:“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做好吗?你们能帮她改一改吗?”(课件展示修改的动作,蝴蝶说:“谢谢大家!”)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推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课件展示)

  1.一位长方形说:“小蝴蝶,你能够找出我的对称轴吗?”师说:“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课件展示)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课件展示)

  3. 师说: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师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

  (二)她们又来到了图形超市。(课件展示)蝴蝶说:“这些图形的另一半到哪里去了?”

  1. 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课件展示)

  2. 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课件展示)

  四 、随着故事的结束,使学生和老师在美丽的动画中强化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进行自我评价

  1.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 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

  2.同学们真不错,能够找、画、剪对称图形,而且还帮助蝴蝶设计衣服,真希望有一天何老师能穿上你们设计的衣服。

  3.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课件展示)

  19、四下《图案美—对称*移与旋转》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内容贴*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些指导原则,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理解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美。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基本采用了教材上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为能更好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信息窗1中所呈现的旗帜图片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受限制。所以我在出示的图片中既有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又有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旗帜图片,再将它们进行分类。这样设计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验,并通过观察、主动地分析、判断去体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互动的*台。在学生通过动手剪轴对成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尝试着去总结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含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充实、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远远强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完善。

  课的最后,欣赏几组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的欲望。在优美的音乐、清晰的画面中,让学生置身与美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9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

  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再让学生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

  2、难点: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二、说教法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来咱们班做客谈话导入,并告诉学生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帮米老鼠贴耳朵的游戏中,即拉*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揭示了课题,达到了愉教娱乐的目的。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例1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材进行了改动,用卡纸剪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小动物——蝴蝶、小鱼、七星瓢虫,这些动物都是典型的对称图形。在出示这些动物时,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对这些动物对折出示,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的含义,并引出对称轴,师先示范画,然后叫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完成书上做一做,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加强了对称轴的概念。

  在巩固练*时,我又设置了一系列智慧百宝箱的闯关游戏,并根据这些练*题的特点各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睛”,看谁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这些汉字和数字中找出对称图形。又如“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再如“争先恐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例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日益高涨,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还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现场给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也剪一个对称图形,进行展示、互评、欣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揭示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本节可一直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展开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你真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努力吧!”“你的思维真独特,我都没有想到!”……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及时地进行调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既采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运用了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如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谁最聪明?看哪个小组最团结?小组、个人都有小小的奖励。有了竞争机制,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贴一贴、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四、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今天我想邀请一位可爱的.动画明星和咱们一同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愿意!)瞧,它是是谁呀?(米老鼠),对!是可爱的米老鼠。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请出来,大家欢迎一下。怎么,我的老朋友少了一只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谁愿意帮米老鼠把耳朵贴上。(生贴,生评)贴这行吗?(不行)为什么?贴这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左右两边的位置一样)。对,你说的真不错,咱们可以把左右两边耳朵的位置说成对称,(板书课题)。在这里你还能说什么是对称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对称的?(生找,并汇报,师评)

  讲授新课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有关对称的例子,咱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看到你们这么棒,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先来猜一猜他们是谁?(蝴蝶、小鱼、七星瓢虫)师边说边板贴。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右两边一样)我们把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作对称图形,(补充板书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示范对折)

  3、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表示出来,这条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打开书第68页找一找。(对称轴,生说师板书)小鱼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请一名学生来画,其他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生板演)(生评、师评)

  4、刚才咱们认识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现在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画之前先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然后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师巡视指导,点评。

  巩固练*

  1、瞧,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一个宝盒,是什么呀?(智慧百宝盒)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想!)谁来开启百宝箱?(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闯关的题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争先恐后)这里有三个游戏,你们想先玩哪一个?(生选择,进入游戏环节。)

  2、刚才在游戏中表现了同学们聪明才智,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小手是否灵巧?赶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依次折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折圆形的对称轴时,师须加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无数条。(无论怎样折,我们发现圆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吗?)

  3、冬天来了,有一个节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圣诞节,我准备了提前送给咱们班同学一棵圣诞树。现场剪圣诞树,师剪,生观察。然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剪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四人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挑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小结

  这节课,你上的满意吗?(生评价)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赏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的体验,让我继续杨帆,在课改中远航,每到一站,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惊喜。数学网搜集整理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剪制蝴蝶,使学生掌握对称的基本规律,感受对称的形式美感,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作业要求:

  1、第一课时:简制一只具设计意识的美丽的蝴蝶,要求左右对称。

  2、第二课时:绘制一只对称的蝴蝶。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对称的基本规律,感受对称的形式美。

  2、第二课时:绘制对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第一课时:简制具有对称美的蝴蝶。(通过欣赏及演示解决)

  2、第二课时:对称的绘制方法。

  课业类别:工艺制作课

  用具准备:

  1、教师:挂图? 书? 学生作业 剪子 胶水 塑料袋 彩纸 自制投影片 蝴蝶标本

  2、学生:书? 剪子 胶水 16开卡纸 彩纸4张 塑料袋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环视全体,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1、欣赏对称的形象(挂图)目的:给学生初步印象。由学生总结出几幅图的组织形式上共同的特点是“对称”。

  ?2、板书:对称三、

  讲授新课:

  1、什么是对称:

  (1)请学生根据对称的形象总结出对称的含义。

  (2)教师小结:对称是指按一条假设的中心线或中心点,在他的上下左右或周围配置大小、形状、颜色相同,方向相反的纹样,这样做成的图形就是对称。

  (3)辨认对称与非对称图形。目的:加强学生对对称的理解。

  (4)学生列举生活中对称的物象。

  2、对称的美感:

  (1)请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对称的形式美。

  (2)教师小结:

  对称的物象具有一种规则、整齐、庄严、稳定的美感。

  (3)板书:

  对称的美(补充完整课题)—规则、整齐、庄严、稳定。

  (4)欣赏:进一步感受对称的形式美。看书18页图片,投影片展示。

  3、剪制作业的方法:

  (1)蝴蝶的总体认识:颜色、花纹、外形左右对称(投影片展示)

  (2)剪制方法:

  a.对折卡纸b.画剪外形c.对折彩纸d.剪花纹e.粘贴(要求一一对应)

  4、欣赏蝴蝶纹样,拓展思路

  (1)各组传看蝴蝶标本。

  (2)没传看到和看完的同学看书19页的蝴蝶。

  (3)出示学生作业。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每人剪贴一张与别人不一样的蝴蝶,要求外形、花纹、颜色均左右对称。

  (2)动作快的同学可以动脑筋想办法,用手中现有材料稍作加工,是蝴蝶会上下飞舞。

  五、学生剪制,教师巡视指导。

  要点:

  1、蝴蝶的外形。

  2、花纹不要过碎。

  3、色彩的搭配。

  六、课堂小结:

  1、展示优秀作品,给学生美的享受,将对称的形式美感更深的渗透给学生。

  2、整理用具,收拾废纸。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由制作蝴蝶引入绘画蝴蝶。

  三、讲授新课:

  1、绘制对称图形的方法:

  (1)将纸对边折

  (2)画出一半蝴蝶,然后折好,拓好另一半。

  (3)将纸反面用铅笔涂黑。

  (4)把涂黑的纸蒙在画纸上,用硬铅笔描下,画稿及印在白纸上了。

  2、整理画稿,涂颜色。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对称的造型、形式美感,运用折、绘、剪等方法完成剪纸创意画创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对称图形的创作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并养成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对称的形式美感。

  【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运用折、绘、剪等方法完成对称造型的剪纸。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出示剪刀、水杯、蝴蝶等对称的图案,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案并提问: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图形两边相同,有一种整齐、*衡的美感。教师继续追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出这样的图形?总结得出: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重叠的方式制作。教师揭示课题《对称的美》。

  环节二:观察画作,探究技法

  1.观察画作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顾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之前给大家展示的对称图形之外,还有什么图形,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门窗、桥、汽车、飞机等。随后教师讲授对称的概念,接着总结轴对称的特点:对称轴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图形完全相同。

  2.描述内容

  教师展示艺术作品《御门》《王祥暖冰》,请同学们思考问题:这几幅作品是如何运用对称图形的?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总结得出:通过将对称的造型进行组合、排列,会产生*衡、安定、协调的美感。

  3.分析技法

  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方式创作出这些对称图形的作品?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画家不是用画笔进行创作的,是运用折、绘、剪等方法完成剪纸作品的创作。

  环节三:示范剪纸,讲解步骤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画一画并剪一剪对称图形,通过纠错指导并指出连接点的剪法。学会剪纸方法后,示范一幅剪纸作品的创作。通过折叠纸型――绘制图案――剪细节――展开的步骤,演示如何通过剪刀和白纸体现具有刀剪味的对称剪纸。学生认真观察剪纸的制作方法。

  环节四:学生实践,作品展评

  1.布置活动练*:请学生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之前联想到的一些人物或动物对称的组合,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剪纸作品。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提示用刀安全,在细节刻画上不宜过多,剪法上也应该注意对于中轴线的保护不宜剪断。

  2.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小结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从构思、精细程度等多方面评价作品。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发现传统艺术的魅力。

  2.生活中除了对称美,还有很多美的表现形式,请同学课后搜集,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对称的美教学设计1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再让学生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判断。

  2、难点:探索某些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二、说教法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来咱们班做客谈话导入,并告诉学生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帮米老鼠贴耳朵的游戏中,即拉*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揭示了课题,达到了愉教娱乐的目的。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例1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材进行了改动,用卡纸剪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小动物——蝴蝶、小鱼、七星瓢虫,这些动物都是典型的对称图形。在出示这些动物时,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对这些动物对折出示,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的含义,并引出对称轴,师先示范画,然后叫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完成书上做一做,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加强了对称轴的概念。

  在巩固练*时,我又设置了一系列智慧百宝箱的闯关游戏,并根据这些练*题的特点各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睛”,看谁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这些汉字和数字中找出对称图形。又如“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说说为什么?再如“争先恐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例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日益高涨,既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们爱动的天性;还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依次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边实践、边汇报,让学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现场给学生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也剪一个对称图形,进行展示、互评、欣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揭示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本节可一直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展开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你真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你的声音真好听,继续努力吧!”“你的思维真独特,我都没有想到!”……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及时地进行调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既采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运用了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如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谁最聪明?看哪个小组最团结?小组、个人都有小小的奖励。有了竞争机制,每个人不再是旁观着,而是参与者。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贴一贴、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四、说过程

  激趣趣导入

  1、今天我想邀请一位可爱的动画明星和咱们一同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愿意!)瞧,它是是谁呀?(米老鼠),对!是可爱的米老鼠。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请出来,大家欢迎一下。怎么,我的老朋友少了一只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谁愿意帮米老鼠把耳朵贴上。(生贴,生评)贴这行吗?(不行)为什么?贴这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左右两边的位置一样)。对,你说的真不错,咱们可以把左右两边耳朵的位置说成对称,(板书课题)。在这里你还能说什么是对称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对称的?(生找,并汇报,师评)

  讲授新课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有关对称的例子,咱们给自己一点掌声吧!看到你们这么棒,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先来猜一猜他们是谁?(蝴蝶、小鱼、七星瓢虫)师边说边板贴。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右两边一样)我们把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作对称图形,(补充板书图形)这些都是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示范对折)

  3、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表示出来,这条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打开书第68页找一找。(对称轴,生说师板书)小鱼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请一名学生来画,其他学生观察)七星瓢虫的对称轴在哪里?谁来画?(生板演)(生评、师评)

  4、刚才咱们认识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现在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画之前先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然后再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师巡视指导,点评。

  巩固练*

  1、瞧,老师给咱们班的同学带来一个宝盒,是什么呀?(智慧百宝盒)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想!)谁来开启百宝箱?(生依次从盒子里拿出闯关的题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争先恐后)这里有三个游戏,你们想先玩哪一个?(生选择,进入游戏环节。)

  2、刚才在游戏中表现了同学们聪明才智,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小手是否灵巧?赶快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依次折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折圆形的对称轴时,师须加引导,直到学生说出无数条。(无论怎样折,我们发现圆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吗?)

  3、冬天来了,有一个节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圣诞节,我准备了提前送给咱们班同学一棵圣诞树。现场剪圣诞树,师剪,生观察。然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动手剪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四人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挑选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对称美。

  小结

  这节课,你上的满意吗?(生评价)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赏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的体验,让我继续杨帆,在课改中远航,每到一站,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五)份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1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技术性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和美术创作,主要是通过参与美术表现的实践而获得。美术实践能力是实现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基础。

  剪纸既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同时又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是文化传承现象。生活中对称的现象许多许多,人、动物、植物等,都有许多对称现象,这些对称,给人们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美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对称的剪纸纹样。

  而蝴蝶是自然界中既对称又美丽的一种昆虫,而且种类繁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剪纸蝴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对称的美。由于本课教学的设计动手操作性很强。

  因此,学生的学*兴趣高涨,参与面广。课堂上,学生通过研讨、探究、实践后,把一张张彩纸变成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用来点缀生活,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和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2

  《对称的美》是四年级的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是在培养学生了解对称形,感受对称的美,并能用对称形装饰我们的生活。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用这种技巧美化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如何巧用对称形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开始,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图形找到另一半,并说说为什么能找到。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了对称形的特点。接着让学生看一看在生活当中什么地方是用对称形装饰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表明了本课的重点,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最后教师利用分组分配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剪对称形的方式去装饰美化教室和老师给准备好的物品。但通过实际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自我反思。

  一是由于对折剪是低年级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本节课,我没有放在重点教学上,只是把对折剪的方法粗略复*了一遍,当然这样就让少部分同学在作业过程中剪起来比较吃力,导致作业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师给予的知识也是限于一些图片,没有给予过多的文化内涵。

  二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所以教师作品的制作上没有降低难度,让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跟上了老师的速度,而部分基础弱点的同学在本节课上却甩在了后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领会到一节成功的好课一定要让学生“异步运行”,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的“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本课教学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运用对称形,感受对称形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美化能力。学生能认真观察这些信息资源,感受、感悟对称的美。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多谈自己的想法,多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帮助,从而更深刻的感悟。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3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美术《对称的美》一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本课共设计了“情境导入、讲授感悟、演示学*、学生实践、展示评价、拓展总结”几个环节为学生的学*目标服务。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安排上,贯彻新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制作、运用对称形,感受对称形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美化能力。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趣,为学生的学*创设情境,学生能积极的配合,愉快的完成,从中了解要学*的知识。“讲授感悟”环节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和有效地媒体手段为学生增加感官,感受对称的美。通过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能认真观察这些信息资源,感受、感悟对称的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谈自己的想法,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帮助,从而更深刻的感悟。学生在学*环节能从课件的演示学到制作的步骤、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学到的步骤、方法再次进行演示,加深学生重复记忆,为学生的制作克服困难。

  “学生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件学*的制作方法和提出的作业要求,能认真完成制作。大多数同学做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作品构思精巧、设计合理,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互评,让学生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作业,教师提问“哪几幅作品效果好?为什么?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理想,原因何在?” 选取学生中典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当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从而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评价得到提高,鼓励孩子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4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趣,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的学*创设情境,认真贯彻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学生能积极的配合,愉快的完成游戏,从游戏中了解要学*的知识。“讲授感悟”环节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和有效地媒体手段为学生增加感官,感受对称的美。通过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能认真观察这些信息资源,感受、感悟对称的美。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多谈自己的想法,多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帮助,从而更深刻的感悟。学生在学*环节能从课件的演示学到制作的步骤、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安排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学到的步骤、方法再次进行演示,加深学生重复记忆,为学生的制作克服困难。“学生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件学*的制作方法和提出的作业要求,能认真、合作的完成制作。大多数同学做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作品构思精巧、设计合理,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能利用完成的作品装饰物品、装饰教室。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让小学生自己担任起小老师、小评委的角色,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作业,教师提问“哪几幅作品效果好?为什么?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理想,原因何在?” 选取学生中典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评和他评当中,推广学生的作画方法和努力方向,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从而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效果。本课在评价上应进一步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给予他们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评价得到提高,鼓励孩子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5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技术性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和美术创作,主要是通过参与美术表现的实践而获得。美术实践能力是实现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基础。

  剪纸既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同时又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是文化传承现象。生活中对称的现象许多许多,人、动物、植物等,都有许多对称现象,这些对称,给人们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美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对称的剪纸纹样,

  而蝴蝶是自然界中既对称又美丽的一种昆虫,而且种类繁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剪纸蝴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对称的美。由于本课教学的设计动手操作性很强,

  因此,学生的学*兴趣高涨,参与面广。课堂上,学生通过研讨、探究、实践后,把一张张彩纸变成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用来点缀生活,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和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9篇

  发现生活中的美,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一、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二、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从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1、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

  3、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知觉感官来学*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地位,在判断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学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现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是1条、2条、3条……无数条。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其中动手操作不仅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从而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与掌握新知识。我认为,在经历了亲自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后,每位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都将得到提高,最终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育目的.。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趣。在课的导入时,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新授时,教师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教师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教师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教师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此文转自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好的地方:

  1、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学*的主人(例如:通过折纸发现每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的条数);

  2、让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由画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找对称轴的条数类推出正多边形的称轴的条数,最后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有待改进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例题还是练*都是让学生折、画,花费时间太多,导致时间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各个环节*均用力,时间安排不合理。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课的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新授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

  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移和旋转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 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黄鹤楼、陶瓷、*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惯。

  一、激发自主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的内部动力。自主学*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中心对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观看的如何提高有效的教学反思的视频,我就刚讲过的《中心对称》这堂课我把我讲课思路和反思简单说一下:

  本课是明确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教学,我非常重视本节开头的教学内容,采用做游戏摆扑克的方法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进行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分析探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怀的认识。从实例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会感到数学知识学*的单调乏味,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一些“动”图形很感兴趣,为此本节采用了动画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易于发现、总结。教学时以启发和小组讨论交流为主,进行谈话式的引导,并注意利用变式练*题,准备开放性的*题配合,归纳小结注意点,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学生启发、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说出来;相互补充,学会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惯与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师是朋友、是合作者;讲解则是学生探索结果的概括,对学生的鼓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是建立在“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基础之上,进一步学*特殊的图形旋转——中心对称,主要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难点是中心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为了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鉴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品质和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惯,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通过了大量课件,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首先,复*轴对称的概念与旋转的定义、性质。观察课件,回答问题:

  ①请观察左图(课件)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②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OA=OC,OB=OD,观察△AOB的变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2、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完成63页探究,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学生画出两个中心对称的三角形后,及时开展中心对称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让学生尝试自己证明△AOB与△A′B′C′全等。

  3、应用新知

  (1)讲授64页例1。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画出图形后,能否加深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学生不同的作图方法。

  (2)课后练*。以适当的练*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熟练画出两个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巩固学生的作图能力,并会简单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

  4、归纳小结

  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学生总结发言,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应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相互交流学*过程中的感受、收获。

  本课由问题引入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得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点对称这一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尽量使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性质和画法,效果较明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建议:

  1、从旋转定义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先让学生弄清旋转角等于180°的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印象),进而引出中心对称的定义。

  关于中心对称的定义,学生要体会到以下三层意思:

  (1)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将其中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3)也就是说,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的,而中心对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2、可以将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进行对比:

  轴对称中心对称区别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分对称点的连线均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分联系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3、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中心对称是旋转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心对称的性质与旋转的性质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对应点在一条直线上,旋转角是固定的180°。第一个性质很重要,要使学生明确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

  (1)对称中心在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上;

  (2)对称中心到两个对称点的距离相等。

  4、例1是画出与已知图形关于已知点的对称图形。此内容易于理解,可让学生自己摸索得出画法,教师稍做归纳即可。

  5、中心对称的性质是中心对称应用的核心,是作图的基础。

  本课是明确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教学,我非常重视本节开头的教学内容,采用做游戏摆扑克的方法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进行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分析探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怀的认识。从实例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会感到数学知识学*的单调乏味,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初二学生对一些“动”图形很感兴趣,为此本节采用了动画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易于发现、总结。教学时以启发和小组讨论交流为主,进行谈话式的引导,并注意利用变式练*题,准备开放性的*题配合,归纳小结注意点,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学生启发、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说出来;相互补充,学会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惯与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师是朋友、是合作者;讲解则是学生探索结果的概括,对学生的鼓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在调动学生积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发现问题却不能主动提出来。教学中的学困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待于提高。

  应该说《中心对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与我设计的预期效果差不多。学生的配合度比较高。师生的研究学*互动的氛围比较活跃。听课教师给这节课下了比较高的评价。关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用得比较到位。这给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对课改充满信心。我的这节公开课在设计时注重了把我们数学组的课题研究和师生共用教学案进行了渗透和整合。而我们的数学课题是《对学生数学学*过程中问题生成的预设与解决》。

  1、设计流程:图片欣赏-----中心对称图形-----应用-------图片欣赏------成中心对称----性质与判定----应用-----练*与反馈----小结。

  2、主要用意:通过观察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欣赏图片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数学中,中心对称的美,从实际图片的设计着手引入新课,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进行概念的教学,在观察中思考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识别。在例题的选择时注意加强中心对称的应用。在问题预设中注重学生的发展。出现问题或疑问时,加强了引导。注重对学生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在这节课上想让课题的研究要有一定的体现。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问题设置,在该课中得以融入,并有所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按教材课本的要求,我让同学们欣赏图形、感受图形、识别图形,进而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体会对称中心的位置以及意义和价值,并感受中心对称图形与成中心对称的转化关系。在上课时,让学生们欣赏图形,观察图形,然后再理解图形,进一步识别图形,从而把概念教学融入其中。教学时根据新授内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应变并解决问题。我上课时以教学案为裁体,协调好课本教材、教学案和课件,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上课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有意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讨论“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时,注重从整体的眼光中看待问题,让学生学会相互转化。当学生出现把对称中心这个名词说成中心点时,我及时板书加以强调。在板书设计中注重书写跟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内容,如“整体、组合、分割、转化”这样做使得学生学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了潜移默化。在遇到预设不到的问题方面,充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决,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热情。对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作估计,课上解决,课后反思。

  3、不足之处:一、在分割长方形时可以进行变式教学,应问:同学们,如果是*行四边形呢?菱形呢?正方形呢?等等;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请学生画一个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的点时应在分析后进行现场演示,这样更加符合学生学情。三、我对学生的营造快乐学*研究氛围并不够。四、课题中有关问题:对学生学*过程中问题预设不到的问题要加强研究。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因为学和教的问题而影响质量和效果。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数学教学案为主要内容,以数学组研究教师对学生数学学*过程中问题生成为契机,通过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尽量避免错误,少走弯路,轻负高质,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我们八年级数学组,在润州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开展了小课题的研究,这将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教师往研究型发展和提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发展目标。

  所以结合课题研究思路:教学案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情相结合而对学生教学问题生成的预设与解决。指出重要观点:因问题而教,因问题而学,以变化而变化。

  从而突出数学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

  ㈠导学方面问题解决:体现新知识中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可以将导学内容得以掌握,并能独立自学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

  ㈡例题分析与变式训练中的问题解决:例题分析体现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并进行变式训练。

  ㈢课堂练*与课后作业的问题解决:课堂练*的反馈与反思,作业问题的反馈与反思;学生态度与积极性的培养。

  总之,我们将以小课题为指导,以教学案为抓手,在反思中学*,在实践中积累,突出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干扰,在教学中本课在揭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加强了和轴对称图形的辨析,并在练*中掌握它们的区别,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同样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两个概念又充满了辨证关系,当把某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这个图形的组成部分看作两个图形,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所以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概念是相对而言的。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培养,同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正确理解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确这是中心对称图形,接着将图形标上字母,并把两个三角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把这个图形看作两个三角形,动画演示让其中一个三角形绕一点旋转180度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揭示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概念,这样通过动画让学生明白了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概念之间的区别

  像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演示来演绎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效果还的比较好的。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生活物象.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转为丰富的感性实物.注重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开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验自己的创造结果.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1.设计新颖,方法得当。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课堂之中.将教材的意图与学生的认识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落实到实处。

  2.激发兴趣,启发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剪纸给学生带来个“新朋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然后进行判断,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

  3.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导入阶段。老师的实际操作就激起了学生剪纸的欲望。于是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并通过同桌动手操作来验证。在接下来的判断轴对称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再动手对折检验。这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巩固练*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打下了基础。

  4.联系生活,加强理解。

  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美就会时刻伴随你。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才是根本。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剪纸游戏、展示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经常表示为优等生的游戏,绝大局部后进、中等的同学课后对这一环节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方式二,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方向性较强,又培养了同学层层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争论*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里,同学思维的火花在迸发,师生的对话是那样的自然,*等。教师的欣赏犹如催化剂,使探究活动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时在课堂出现。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一、有效预*、提高效率

  预* 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设计的预*作业是:

  1.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对称轴。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预*成果,在*面图形中找轴对称图形,交流如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对称是基本的图形变换,学*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1、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3、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4、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5、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1、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3、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常见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练*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课堂节奏。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以及数学转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奠定基础。

  2、在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引导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学生能说出例题1和课前的引导有相同之处,也说明学生对本堂课的认真程度比较高。课堂中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惯。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得到异想不到的结果,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特别是作图完成比较好。但对为什么这样作图就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矗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时间和学*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站在并不陌生的讲台上,讲述着异界很陌生的课,心情很复杂,突然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生搬硬套的啰嗦完。通过这次讲课,我主要从备课这个角度谈谈我的想法。

  (1)必须跟老教师请教。

  上述的学情该用什么方式去引导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孩儿的心理很奇妙,思维方式跟大人不同,好奇心很强,但怎么样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知识呢?这很关键。用有趣的学*方式去学*是快乐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这种轻松的学*方式。心理研究很深奥,对于我这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很难掌控,所以必须跟老教师请教,间接经验是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找素材。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第一,方便学生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但生活经验不是特别丰富,学*当中如果出现一些罕见的教具,他们就会观察这个教具是什么用的,为什么长这个样?教师如果在此时再去解释这个问题,尽管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会偏离用它引导孩子学*知识的目的。所以,找的素材最好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罕见的可以放在课外拓展里面,延伸一下知识。

  第二,教师准备起来也比较容易寻找。我觉得最牛的教师就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常见的物品容易找到,这也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

  (3)根据老教师传授的教法,制作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也通过课件展示来进行,课件做得精彩有趣,就会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可是这里面存在技巧性,不光要有趣,还要做到不能抢了“教学”这一主要目的,要防止孩子光在那里看热闹而忘记思考。

  本节课我们采用的是利用《学*单》的先学后教模式上课,先将《学*单》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学生比较充分预*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从预*情况来看优生基本可以完成简单的作图,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等。中等学生只能画出简单的一些图形,但是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存在一定难度,中下学生只能做更简单的一些填空题。如果我们提前一天提示学生如何做一个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还有对称点在对称轴上怎么画等等。学生在预*中的效果会更好,上课的效也会更加好,特别是中下生更有预*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它们的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总结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剪纸活动,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显神通,纷纷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好的互动,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整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不足的是这节课的图片欣赏比较多,教师在这一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展示欣赏图片,以致后面操作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由于学生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所以纪律方面有点难控制。同时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对做轴对称图形的关键之点理解不够。

  随笔:要多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正因为学生有这种成功的欲望,所以他们都想争取机会展现自己,如果能制造更多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动力和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努力将教材的编写意图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猜测、想像、探索、交流中学*数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对称图形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上课伊始,利用童话故事巧妙地引出学生熟悉的对称图形:蜻蜓图、蝴蝶图、树叶图,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图案不仅渗透了对称美,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图形的共同属性对称。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为了让学生对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对称。在探索新知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蜻蜓图、蝴蝶图、树叶图的特征,加以大胆地猜测,发现这些图形的左边右边的形状、大小、图案、颜色都是一样的,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发现这些图形的左边、右边可以完全重合,反复地操作体会,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因为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对称图形是粗略的,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对称图形,由粗略感知上升到较为精致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使学生对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出示教师课前剪好的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激发学生剪对称图形的欲望。由此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剪一个最漂亮的对称图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步骤后:折---画----剪,让学生自由活动:剪对称图形,在创作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

  …… ……

  听了刘书洪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以下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画眼睛的游戏。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在最*的听课活动中,恰巧连续听了几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研讨课。以下就听课后的几点思考整理出来,以便大家同时讨论、批判。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感知和更加贴*生活

  “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图形有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另外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做“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实际应用与美的感受到处可见。课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最好让他们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

  二、有形象直观转为抽象概念要注意引导方法

  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语言的精确性是引导学生学*的关键。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9)

——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学生生活,但有些*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不足之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案例背景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只有当学*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才最感兴趣。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数学学*的背景,在*时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味,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慢慢明白、感悟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

  学生对*面图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并不是从概念中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与操作,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而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己的操作与实践。

  设计意图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一开始就借助一幅儿童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形成表象。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教学片断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再展开,并观察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地剪纸,同桌间讨论各自的发现。)

  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纷纷上来把剪的图形放到展示*台上。)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剪彩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真不简单!那谁能够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

  生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生2: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

  师:讲得真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

  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讲得真棒!那你能告诉我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一道把这位同学刚才讲的话齐读一遍。

  (教师出示概念的投影,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动脑、随意剪纸,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就在学生剪纸“玩”的过程中,学会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二)研究生活中树叶的对称情况,加深理解: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小组讨论一下,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好吗?

  (学生讨论,把带来的树叶分成轴对称图形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两大类。)

  师:谁愿意把“轴对称树叶”放到展示*台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上讲台展示“轴对称树叶”,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把随手可得、极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树叶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所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折纸”“剪纸”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在学生的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教诲和适时表扬,令学生的心灵得以纯洁,精神得以振奋,行为得以矫正,这样,可以让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使学生感受到民主、*等、积极、愉悦,从而他们才可以敢想敢说,个性充分张扬,健康心理也得以培养,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的共同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应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应是活动的“主体”;新课堂,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应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堂,不再是教师在表演,而应是学生在交流合作。

  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开始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如何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如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又如何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按上面这种教学模式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对称的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0)

——《对称》教学反思菁选

《对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是难度中等的数形接合的一堂课,从学生预*的情况来看,中等及以上学生完成80% ,中下生完成了55%左右,因为我们要求学生在预*时不同的学生完成的内容有选择。在*面坐标系中表示点的坐标,在初一就学过。初二只要将*面上点的坐标与*面图形的对称性质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形结合,当然本节课也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中下学生对于规律性的总结,及知识点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的设计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生的课前对知识的预*能力和超前的领悟能力。课前准备的坐标纸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让学生在黑板的坐标纸上找点写坐标,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型,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并且能跟老师很好的'互动,所以教学的探究活动进行很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所填写的坐标,发现特点并总结规律,规律的得出很自然,学生对规律的掌握也会比较深刻;只是通过练*反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本节课总结的规律容易混淆,特别是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很容易记反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凭空猜想,可以通过作图帮助记忆,还要多设置一些练*,让学生熟悉并学会应用规律。

  随笔:课前的预*是学生展示学*才能,提高学*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高效的课堂互动的一个大前题。巧妙地使用教学工具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变知识灌输为知识生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会更主动更加容易,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感谢年轻教师申盼飞老师的加入,让数学组充满了活力,知识点的教法灵活多样,自己在授课上也有提高。

  导入:蝴蝶、枫叶的动画效果,很好的演示了轴对称图形的实质。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接着看图案判断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练*一巩固。

  活动二:动画演示,多边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能够与另一个多边形重合,我们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练*二巩固。

  思考: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动画演示: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看图思考:1、对称轴和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位置关系;

  2、对称点所连线段于对称轴的交点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

  得出,对称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分,引出垂直*分线的定义。进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本节课,讲授与练*结合,导学案与班班通结合,学生思考深入,课堂容量大,效果不错。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圆的对称性分为3个课时,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了,喜忧掺半,我进行了课后反思,反思如下: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圆的有关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垂径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理解和证明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学生在证明弧相等时比较吃力,语言表达不好。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1、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在课堂上我采用“积极评价”的思想,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找到数学课堂中的自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了现实生活对数学的需要,重视了不同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前后知识的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学*中感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整节课有些“前松后紧”,垂径定理的认识中,用时过长。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学*中投入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于课件既提高了学*效率,学生又格外感兴趣。

  3、教学过程设计中,在认识垂径定理后有一环节“以下6幅图判断是否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牢记巩固垂径定理的必备条件。”此处忘记及时的拓展总结:只要是过圆心的直线垂直于弦,都可以等到*分弦,*分弦对的优弧及劣弧,不一定非要是直径。

  4、严谨的'课堂结构,严谨的知识结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要让学生轻松、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严谨的学*方法。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首先自己的数学语言应准确、严谨和简练的。教师的数学语言给学生起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数学语言,这便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序,言为有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练性、精确性和严谨性,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事们的帮助,我的数学教学定能进步。

  轴对称图形这堂课是人教修订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体验数学的美,进行审美教育。基于对低年级学生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特点的认识,本堂课的教材内容在编排上降低了学*内容的难度,跟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体现为修订版中不要求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删除了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作图内容。

  基于难度的`降低,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有着对于对称的原有认知的基础,利用这些经验,本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起点,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进一步体验和感受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本堂课的教学我先以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出示,让学生想想要不要买下来,学生们一致认为不要买,说这副眼镜是不对称的。这样的引入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自然引入课题。接着,小组合作讨论课件出示的一些图片是否对称,说不准的打“?”并讨论可以想什么方法来验证?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通过对折这个方法。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是对称,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接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得出对折的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整堂课的教学以大量的、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直观体验,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想象和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不过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强的是:让学生在剪纸过程中,能做到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体现数学化。为了保证操作的有效性,不仅仅让学生们只是剪纸,可通过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教学目的。如“为什么要对折纸?”“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使课堂的操作活动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成功之处: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依据性质,学*画法。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不足之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面临国庆假期,学生有些沉不住气,放假回来还要进行月考,无疑,这对学生是一种考验,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利用假期进行复*,只要它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我就心满意足了。因此,要在假期前做一定的准备,按照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赶在运动会之前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复*,也算是自我安慰吧。

  本次考试我们把前两章的内容都加进去。第一张前面进行了复*、检测,也比较简单所以专门针对第二章进行重点复*。第二章轴对称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它的判定方法,进一步学*等边三角形。本章轴对称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重点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图形与几何的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引入概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章内容较多,教学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内容处理上书中含有大量的思考、探究、归纳等然后学生多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发现的基础上再经过推理证明这些结论使得推理证明成为学生观察、试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是图形的'认识与证明有机的整合。例如Χ缘妊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性质的得出ネü设置“探究”“思考”让学生剪出等腰三角形,并进一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思考其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进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接着通过做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这样让学生经历观察、试验、探究、归纳、推理、证明的全过程。

  让学生与数学交朋友,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怎么能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数学呢?上了“对称”一课,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其实,“枯燥”与“生动”之间之隔着一层窗户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左右他们学*的原动力。我们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围绕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生活中学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能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学*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我设计了故事引入,为下面认识对称图形做了准备。在这节课中,我还设计了剪对称图形,拼对称图形,这样开放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开放的空间,尤其是在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剪的环节,孩子的潜能真是不可估量,剪出了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非常精彩。在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本节课我一直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道。这条思路是:故事引人→看﹑摸﹑折﹑发现图形秘密→教学什么是对称图形→剪对称图形→发现折痕→什么是对称轴→怎样表示→拼对称图形→欣赏并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这样的教学思路保证了学生对对称与对称轴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进,每跨一步都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知识的生成过程将久久的储存在大脑中。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按照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对称这节课内容较多,而后面一节关于镜子的内容相对较少而且简单,我变把内容做了调整,把两节课的内容合一起用两个课时上。第一节课的重点是解决认识和理解问题,也就是会识别和判断,第二节课的重点在运用,也就是会画对称图形。这样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理解并不难,很多学生一眼就能判断出它是对称图形。但对于一个物体的细部特征是不是也要作为判断特征,学生产生了争议。比如一片叶子,左右两边的纹络有点差异,叶柄不是完全对称等,能不能判断它是对称图形。在此,我要表扬那些观察仔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要用辩证客观的看问题,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对称,一幅作品,看它是不是对称,要看其主要特征,可以忽略一些细节的特征,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给学生正确引导,促进了学生正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惯。

  一、激发自主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的内部动力。自主学*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图形的对称》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知道把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

  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在上课的开始我先提问学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认识哪些轴对称图形,发现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不能完整准确地说出来,而对于认识的轴对称图形,确实说了很多,连菱形都说了出来。学生说完以后,我很快就引入了新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就提问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很快就回答是,下面我安排了学生进行动手活动,折一折找出对称轴并画出来,在画之前先提醒学生对称轴用点划线表示,学生在动手活动的时候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走下去看学生操作的时候发现,几个孩子还对折后没有完成重合,所以就相机提问其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发现其根本不知道怎么表达,出现这样问题的这个孩子是一个后进生,学*上很不主动,我就赶紧让他前面一位同学教他。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画对称轴的时候浪费了一些时间。汇报后,我接着让学生在书上的长方形中画出它的对称轴,这里的教学出现了较多的意外情况,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画对称轴,没有想到可以用长方形各边的中点,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去一点一点地提示,让学生量出各边的长,并标出中点,再根据中点来确定对称轴,这一部分的教学完全没有达到效果,一直是我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后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他们想过了以后肯定会有收获的,而我这样的提示或许只能让学生按我的思路完成这个题目。

  在练*的时候,我也发现了问题,比如说在想想做做第三题的时候,担心学生不会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我直接让学生跟着我找出关键点再画图,一部分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似懂非懂的。练*的效果没有达到。

  今天的课上完后感觉很累,我累,学生也累,想想原因其实有几点确实是要注意的,比如在动手的时候应先让学生说说对折的方法再画对称轴,那样学生应该就能更好地理解对称轴就是折痕所在的直线了;再比如说在正方形画对称轴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汇报;在练*的时候也应让学生自己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或者说一两次找不出来就多找几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尝试的过程才能探索出新的知识,也能掌握画法。这些问题希望能慢慢克服,在《图形的*移》中一定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自己探索的过程非常重要。

  这节课我们是利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展示才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我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是从本校生源的实际出发,在设计中我们将本章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从横向角度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的点组合起来,打乱学生的纵向思维程序,让他们重新对知识点产生回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

  我们对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和点拔的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从基本概念,基础题,能力题,给了学生充分训练的机会,并且充分调动学生学*的极积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展示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生生互动,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显神通,纷纷想展现自己的数学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的互动相当精彩,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探索不同的问题,并且对整节课所复*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不足的是这节课的部分学生的准备不足,因此在互动中的效率不是太高。学生在后面的能力提升题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后面操作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由于题量比较大,学生,有时候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随笔:

  要多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所以他们都会争取机会展现自己,本节课被提问的学生达20人左右,有很多学生积极的争取机会,说明他们处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如果能制造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动力和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我通过复*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图,使学生顺利的找到了要学的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顺利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准确。

  (2)通过欣赏图片,比如奥迪、现代等车标,精美的地毯、风车、电风扇等,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练*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中来,例如在判断扑克牌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的火花。

  (4)通过4道小练*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

  (1)拓展延伸没有进行,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很理想。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