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28 00:00:00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1

  不久前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下面是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的主体。

  在练*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2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前,我做了学情调查,发现对本节知识的基础差距较明显,显的差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有的学生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我有意识地利用生活情境复*之前的乘法口诀表(从购整捆的小棒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兴致盎然。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利用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学生能根据复*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要求学*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练*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用完整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停留在零散的语言上。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4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对另一种学*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5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2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课前伊始,我就先复*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积极性高,学*效率也高。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3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4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实用5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1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2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梯度导入式”,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我有意识地利用生活情境复*之前的乘法口诀表(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兴致盎然。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对另一种学*的影响。”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作业中,发现孩子们的写字情况并不好,也许是新学期刚开始,有待今后改正。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3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4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课前伊始,我就先复*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积极性高,学*效率也高。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5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对另一种学*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3篇

  《一共有多少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教学7的乘法口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不管从学*方法上说,还是从教学内容上说,这都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学生很容易可以把7的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有的老师甚至觉得它不是上公开课的好选择,似乎太简单了,没什么好上的。因此在选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设计才能从简单入手,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进行思考”的机会;怎样设计才能为长远打算,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从数学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素养。感谢我的导师在磨课过程中,用她专业的数学素养、精准的数学眼光指导我逐个环节地预设、推敲、改进。其中对我又不乏尊重,给我提过建议后,给我独立思考、领会、自我把握的空间,她总说,只有我自己觉得顺了才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

  课堂中,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我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参与观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创设了“一共有多少天”的情景,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个星期有7天,观察情境图中的对话提出“2个星期一共多少天?3个星期一共多少天?9个星期一共多少天?”的问题。接着再观察表格,思考“几个星期一共有几天”,在集体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乘法口诀算或用前一个数加7。在学*过程中,参与观察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课标中数学思考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二、从编制口诀入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课标在概括阐述“数学思考”时指出希望达到三个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体会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而学会思考的重要方面是学会数学抽象,学会数学推理,学会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活动,在学*卡中设计了点子图帮助学生编口诀,分解学*数学抽象的困难。在乘法口诀编制出来后,又结合点子图引导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表示的不同意义,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四七二十八,点子图横着看是4个7,竖着看是7个4。接着又安排观察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口诀间的联系,充分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如:口诀里有都一个“七”;有一个数字是从一到九在增加;后面的得数每次多7等。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满足了表达的欲望,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三、从点子图入手,理解数线图,数形结合,记忆口诀。数线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比6的乘法口诀中的使用点子图推算的方法抽象得多。因此我在教学中还是借助了点子图的教具,结合板书帮助学生理解1个点代表1天,7个点代表一个星期有7天,7个点用一条线段表示有1个7。这个做法,化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接着还加以延伸,让学生思考其它分法,数形充分结合,帮助记忆口诀。在调动课堂气氛的思考中,我设计了打电话对口诀、摘星星两个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巩固了新学的口诀。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薄;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错误资源,反应不够迅速,要迟疑一会儿才能改变策略;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个别提问的语言比较琐碎、不够准确;在引导过程中,自己还是比较着急,对学生放手还不够,扶得比较紧,尤其是课堂前10分钟。一个人,如果只会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将会十分*庸。学会数学思考,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学会思考的教师才能实现专业化成长的梦想。“实践探索在继续,我的思考也在继续。”未来,我会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不断前行……

  一共有多少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3.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4.在学*活动中,不断养成认真倾听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惯。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复*前面学过的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即简单的用数字来表示,接着用学生的感兴趣的谜语引入今天的主题图。观察笑笑图,通过笑笑的铅笔演示,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接着试着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演示,最后说说数法。出示熊猫乐园图。还是让学生说说图意,试着提问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画一画,最后说说数法。归结两幅情景图,引入加法,认识加法算式。第二环节动手操作,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第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我巧设练*的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第四环节巩固练*,拓展延伸,最后联系生活。

  总结反思:

  反思整节课,在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其次,教师能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掌握数学知识信心。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教师对于课堂的生成不能很好的捉住并开发这有利的资源,在一些细节没有很好的去注意、把握。另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上尚需提高。最后,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导致有些重要的知识的挖掘较为不够。

  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加法的第一节课,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但是对于加法的意义理解还不够深刻。结合学生的这一情况,这一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情景,旨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成数学知识,进而形成对加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环节的反思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有几支铅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用语言的表达提炼出有关于加法的数学信息,并且理解“+”即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合起来”的意思。这一环节中学生知道了加法的意思,但是对加法的认识还不够清新,此处我应该再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用加法来计算。建立加法算式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到加法的意义。

  第二个环节是“有几只熊猫”,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加法算式表示图中的信息,部分同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数学信息。这一个部分应当让所有学生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这是为以后学生解决文字性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可是在这个时候我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对部分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没有及时抽问了解。此处应该先让会说的学生说一说然后其他的学生分组说或者全班一起说,做到当堂课及时过关。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加深,学生根据刚才的认识完成练*题。这个部分我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使用学具。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其中“合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不仅要会表达会认还应该体会“合”的动作,让学生使用小棒表示数,让后用“合起来”的动作表示加法,这样抽象的数学符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课堂*惯的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学*只是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老师应该注意学生学*管的培养,例如课前准备、聆听的*惯等,老师应该定下目标一个学期以后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这也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比多少》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讲了例六《比多少》,题目是小华套中12个圈,小雪套中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圈?这节课的重点是:

  1、对于"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这样的问题能正确的列算式。

  2、明白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就是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难点是:理解减去的部分是两个人套中的同样多的部分。

  一、本课大致的流程是:

  1、复*。选用上学期的《比多少》的几幅图,唤醒学生已知的经验。

  教学空间:选取三种比多少的典型*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比多少的知识和方法。

  2、新授。重点突破"小华比小雪多几个?"这个问题。通过摆磁力扣,找出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用虚线隔开,再找出小华比小雪多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尝试列式、说每个数代表的意义。明确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后,再提问"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和"小华小雪套中的圈相差几个?"

  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找出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以及小华比小雪多出来的部分,并且尝试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3、巩固练*。做一做和23页的5,7,9题。

  教学空间:选取了三道比多少的练*题和一道提问题的题。让学生在充分练*中巩固比多少的知识。

  二、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列式解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23页第9题中出现三个条件时出错。但是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和练*题的层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怎样激发他们去主动学*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比如在复*的部分,我在课上的操作是:小猪和苹果比多少,大家看,一只小猪对应一个苹果,每只小猪都对应了一个苹果,我们就说小猪和苹果怎么样?诸如此类的引导,留给学生的教学空间是很小的。和韩主任研讨时,韩主任提醒我,这里既然是复*旧知识,就更应该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再提问"这是谁和谁比?你发现了什么?"提问、追问、反问的效果肯定要远远高于讲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较小华和小雪套中的圈数同样多的部分时,我问:"小华这部分(同样多的.部分)是多少个?"一个学生很快说道"7个。"我紧接着追问道,"你都没数,怎么就知道是7个呢?"她说,"因为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个,那小华的这部分也是7个。"这里的追问就非常有价值,学生能把注意力从单纯的关注个数转移到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适时的提问、追问、反问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头,虽然"小"却能激起"千层浪"!

  (二)、重视练*题的设计,课堂的练*题在选择与呈现的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和层次。

  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四道*题(做一做和23页的5,7,9题),都是围绕着"比多少"的实际问题展开的。针对性很好,但是层次的设计略有不足。上完课后,我想如果能把*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的设计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确列式。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1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2、23页第5题,可以再追问"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几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几箱呢?"3、23页第7题,可以先出示两只小蜜蜂,让学生说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理解图以及提问题的能力。4、23页第9题(3个条件的),也是先出示条件,老师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与第7题相比,又提高了一个难度。

  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是在学生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多少的基础上的延续学*,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性目标上要达到:一是认识符号“﹥、﹤、﹦”的含义并准确的使用这些符号,认识到描述数量的多少既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从而丰富学生的数感,建立符号感。二是在比较多少的过程中,体会量与量间的相对性。

  一、设计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一上课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情景————小猴家的果园丰收了,猴妈妈要给小猴们分水果,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出谋划策,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使教学在一连串生动的情境中展开。

  二、科学规范的书写方法和有趣的儿歌,让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学*内容。通过本课学*,要让学生知道谁比谁大,谁比谁少,知道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的表示方法,并且能用把几个数字正确地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用田字格给出了书写的位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但这些知识是不够严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深化,构建严密数学网络,如学生在读符号时总出现错误,如不清楚都应该从左往右读、只会写不会读等等。所以,我用一首儿歌“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让学生加深了对“>”“<”记忆。

  三、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运用等号、大于号、小于号进行数的比较。一小部分学生在读的时候还不能区分大于号、小于号,还应加强训练。

  1、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3.自主学*,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使得课堂节奏放慢,因此举例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还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实.在*时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教育.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过去,我在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说的图来进行比较。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在这里教材有意创设了一个问题情绪,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兴趣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尝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

  小组合作,探究学*改变了原来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学*的快乐及学*的创新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一棵小树作文 (菁华5篇)

  这本书是曹文轩笔下的一本书,表面是写的是让人感动至极的亲情故事,但他也暗藏着让我们如何去面对困难,做一棵不会屈服的小树。

  《青铜葵花》的主人公青铜与葵花让我深受感动。青铜与葵花没有一丁点血缘关系,可他们却比亲兄妹还要亲,他们俩用自己的心灵感化了一直对青铜有偏见的男孩嘎鱼。奶奶生病了小葵花独自一人去江南捡银杏挣得钱给你奶奶治病青铜当自己受伤的时候不留一滴眼泪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偷嘎鱼家的鸭子。

  想到“葵花为了给奶奶治病自己一个人独自跑到江南去捡银杏的时候”便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妈妈生病,我想给妈妈买药,那时天已经黑了,我只好向困难低头,在家找了一包药给妈妈喝。因为我向困难低头,害的妈妈第二天又不舒服了,从此,我便在心里告诉自己: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接受困难接受痛苦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那个贫穷的时代一过去我们仍然要像葵花那样不怕困难,不怕痛苦,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困难打倒,将痛苦打倒,让勇气倾注全身!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困难绝不是今天的我们才有的。我们每个人,就要有一种打败痛苦的勇气,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强者!”这本书不单单讲亲情,也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敢于挑战困难,绝不向困难低头!!

  太好了!小荷作文带着我们游春田公社,来种小树啦!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小荷作文带着学员们游春田公社,种小树为春田公社增添生机!我们走在小路上,凉凉的春风拂面而来,使我神清气爽!路旁一棵棵小树直直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站的那么整齐,在往天上一看,哇!太美了!蓝蓝的天空,飞过几只洁白的白鸽,真好看,还有一朵朵像棉花糖一样的白云,我回头一看树枝上有几只小鸟在唱歌,停下休息的人仿佛在听他们唱歌。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也在欣赏小鸟的歌声,好听到,我都想停下来听一听这歌声。

  我们一路说说笑笑终于到了植树的场地,我情不自禁的跑了过去,看到地面全是小草和小树苗,我先听老师讲,讲完以后我赶快拿起我的小神器铲子,一铲一铲挖出一个大坑,哈哈!挖好了!我又拿出二号神器小桶,我像闪电侠一般飞奔到水管接了一盆水后开始往回跑,但一下摔了一个专业的狗啃泥!我站了起来往前跑区,可是老天爷仿佛跟我作对,我再次摔到地上,跟大地拥抱了一下。我又站起来跑了回去,我把小树苗放到了坑里面树苗弯的地方朝北,再把坑添满,浇一些水,好了大功告成!

  今天的植树节,开心又有意义!我拥有了属于我自己特别的小树苗!

  我是森林家族中的一员,是一棵10岁的小树,我为我是一棵小树而感到骄傲!因为听我的祖母说,她们快乐地为人类服务了几百年,深受人类的爱戴,而且人类对她们也很好,总是细心地呵护着她每一个兄弟姐妹……听着祖母的这一番陈述,我心里乐滋滋的,想:“啊,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类服务,就算死也值得。”

  可是,好景不长,几十年后的今天,人类却一反常态,恩将仇报。一天,有几十个工人扛着工具走上山来,我的一个姐妹正准备向他们热情地打招呼。但话还没说出口,就被一把闪亮的刀斧砍死了,我们惊呆了。还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好多兄弟姐妹都被砍死了。不一会儿,就把大半个家族的成员都送入了黄泉。只听见其中一个人说:“累死了,剩下的明天再砍吧。呵,这次咱们可发大财了。”“呵呵……”。

  “钱,原来是为了钱!人类为了钱而不择手段。但你们想一想,究竟氧气是谁提供给你们的?优美的环境是谁创造的?马路上的灰尘为什么那么少?为什么有树木的地方不会发生山泥倾泻?这些都是我们树木的功劳啊!我们可是服务了你们几千年了啊,我们可以算是你们最忠心的朋友了。但是我们的忠心换来的却是……难道你们忘记了我们的功劳了吗?”“呜呜呜……我们明天也会是死路一条的,姐姐你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大家倒不如想想办法吧!”妹妹哭嚷道。另一位哥哥则说:“唉,到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办法?不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算我们死了,人类也活不了多久。因为缺少了我们,人类会严重缺氧,沙尘暴也就会滚滚袭来,接踵而至的山泥倾泻更加不堪设想……所以说,人类实际上在毁灭自己,毁灭地球家园,到那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我们的死究竟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了。”“对,所以我们不必害怕,死就死,看最终吃亏的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第二天,那帮人又来了,我们都傲然挺立着,等待着人类自行毁灭,我心里默念着:“人类,我们死了,你们也歪想独自存活下去……。”果然,当我们都被砍死的时候,我们在阴间看到山泥倾泻的现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此,我们都只是轻蔑的一笑,心想:“这就是人类的最终下场……。”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爸爸给我看了一则关于“一棵健走的小树”活动的报道,报道上说这是一项由宁波团市委、市环保局等部门联合组织的“一边行走一边做公益”活动。我当时就来了兴趣,拉起爸爸:“走,我也要做一棵健走的小树!”

  爸爸忙去拿汽车钥匙,被我拦住了。健走的小树,当然要绿色出行。爸爸问我去哪里?我说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爸爸当时就傻了,二十多公里靠健走?我笑了,我们走到公交车站,乘公交就是绿色出行啊。如果多数人选择公交出行,那汽车尾气的排放就少了,空气质量也就好了,那么我们居住的环境就美好了。爸爸也笑了,没出家门就给我做公益宣传了。

  到了爷爷奶奶家门前,我没有进院子,而是带着爷爷奶奶来到猪圈旁的小河边。爸爸和爷爷奶奶都很奇怪,愣愣的看着我。我对他们说,你们看看这条河,河水黑中泛红,像不像酱油汤?看他们点头,我又继续说,你们闻闻这里的气味,是不是有一种酸溜溜臭烘烘的味道,令人觉得恶心。他们还是点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爷爷说,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将养猪粪便水排到河里了。奶奶说,附*的工厂也在向河里排污水。爸爸明白了我的意思,对爷爷奶奶说,你们和王叔叔可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损坏生态环境了。

  我拿出事先拍好的流经我们小区的大洋江的照片给爷爷奶奶看。那是一个多么美的河流啊,水质净化达标,种植筐内各种水生植物把内河点缀得格外美丽。一片片绿色的浮岛吸引了众多的鸟儿栖息觅食,一处处喷涌的水柱循环净化水质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晚饭后到内河岸边散步、休闲。爷爷说,那条江以前也和我们这里差不多!我对爷爷说,听爸爸讲,*为了改变脏乱差,花了非常大的代价,远远超出当年牺牲环境所得的收益。爷爷你经常给我们讲做人不要自私,为了美好家园,你也要做一棵健走的小树!什么健走的小树?爷爷一脸茫然,爸爸忙翻译,你孙子就是让你一面赚钱要环保,一面做环保宣传。爷爷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喃喃的说:“抽空我要到老王家走走!”

  来,我拉着爷爷奶奶和爸爸的手,让我们都做“一棵健走的树”,脚踏实地为绿色宁波“代言”。

  从前,有一棵小树,它的朋友有很多。他们都是一起长大的,长大后很多树都有自己的样子了,有的像圣诞树,有的叶子是一层层的,一片片绿叶像一个个可爱的爱心。只有那棵小树样子丑丑的,叶子脏脏的。

  过了几天,有一个人砍了它一刀,它却一点儿也不疼,因为它粗壮,所以那个人跑走了。这一瞬间,小树发现了自己的优点。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我像一棵小树的作文 (菁华5篇)

  我,是一棵刚出芽的小树,我,刚刚出生在世界。我没有发芽的时候,我就很想看一下世界了。终于,我发芽了,我看见了世界!我很高兴,也很悲惨,因为我看不见一棵小树,我还在努力地望呀望,可是还没有看见一棵小树……我默默地想;这怎么了?这为什么只有我一棵小树?以前,我听见柳树哥哥讲的笑话,听见樱花树姐姐唱的歌,还听见白杨树伯伯讲的他小时候的故事……我听着他们的说说笑笑,最重要的是,我,还听见妈妈的声音……现在,怎么了?我想不透,这怎么回事。

  我哭了,我默默的哭,我哭了好几天……我的泪水,让弟弟成长了起来,弟弟看到了对我说;“哥哥,哥哥!这怎么了?发生了什么?妈妈呢?姐姐呢?哥哥呢?还有……”我没有回答弟弟,我也没有讲话。过了七八个月,秋天了,我长高了,我的头发金黄金黄的,弟弟也一样,我看见了人类,看到了他们,他们其中的一个人说;“这里怎么了,春天的时候,还是一大片植物园呢!后面是一座大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呢!现在,就剩下两颗小树了吗?不可能!”另一个说;“小云,别说了,哎,这都怪我们,谁叫我们砍树呢?这还不都怪我们自己,哎……”我知道了,我在心里说;“都怪你们人类,把我的兄弟姐妹给砍了,真想世界上没有你们!

  又过了三四天,我见他们拿着一些树苗,说;“种树了,种树了。”我好高兴。

  又过了好几十年……这里成了野生动物保护区,又变成了森林,那群孩子成了世界环保局的局长和副局长。我开心地笑了,笑得那么开心,笑的那么有滋味……弟弟和我一样。我这可小小的树,在此呼吁大家;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我也是你们的朋友,爱护我们吧!爱护动物吧!可耻的人类,别在捕捉珍稀野生动啦!醒醒吧,人类!

  在四季里,你最喜欢哪一个呢?是生机勃勃的春,是炎炎烈日的夏,还是红叶似火的秋?当然答案不唯一,有的喜欢春,有的喜欢夏……而我喜欢秋。

  而要说我为什么喜欢它,我便无法用语言描述。不过,漫天飞舞的也爱,金黄的麦子尝试我感到秋天有点儿冷酷,又有点儿温暖。因为它给予我们飘香的果园与金黄的麦穗。

  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麦子,给大地穿上新衣,还给了农民们收获;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果实也挂满了果树,一束束瓜果飘香之气缓缓地飘向空中。萧瑟的秋风把它们带到四面八方,四处香气扑鼻,叫人闻着喜欢,四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秋,还是个多变的季节,常让人感到它神秘莫测。它时而刮风,时而下雨,有时却云雾迷蒙;有时候像一位垂钓的老者,有时像一位淘气的孩子在田园间自由再在的玩耍……秋千变万化,没人能估计它的速度,以及它那能使农民丰收的力量。正因为它的力量及速度,使我不能不喜欢它。

  秋像一颗散发清凉气息的碧玉嵌在了我的心中。我爱秋天!

  我喜爱骄阳似火的夏天,喜爱果实丰硕的秋天,也喜爱雪花飞舞的冬天,但是我最喜爱的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你瞧,春姑娘驾着春风,来到了花园时,小草刚刚露出来嫩绿的细芽,春姑娘拿起彩色的画笔,给小草穿上了绿衣,这是春姑娘给大地设计的美丽服装。春姑娘想给迎春花添上金色的颜色时,突然,一只顽皮的小鸟从春姑娘面前飞过,翅膀不小心碰到了调色盘,调色盘被打翻了,掉到了地上,地上立刻开出色彩缤纷、多姿多彩的花朵。

  春姑娘又来到了田野里,映入她眼帘的就是绿油油的一片。一阵风吹过,金色的油菜花映入眼帘。美丽的油菜花招来了几只白如雪的蝴蝶在上面采着花蜜,那些蝴蝶在花上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躺在花朵上尽情的玩耍,时而在花里吸吮着花蜜,显得无比的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春姑娘接着来到了森林里,她把森林里的树给染绿了,给树底下的小草穿上了绿衣,她脚步匆匆,日夜操劳,唤醒了冬眠的动物,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才几天功夫就把森林给染绿了。

  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爱春天。

  我是森林中一棵很*常的树,微不足道的一棵小树,周围的这片森林,就是我幸福的家,我的全部。

  在这里,我有众多的兄弟姐妹,他们都会细心的照料我,保护我,疼爱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我弱小的身躯,我惊奇的发现自己似乎又长大了一些。在阳光的沐浴下,我感到浑身都充满了活力。

  经过这一天的温暖照耀,这晚,我睡的很香,很甜。

  第二天一早,我就被“轰”的一声惊醒了,我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发现今天的天空格外阴沉,当我看到人类手中的电锯的时候,眼中的惊奇早已变成了惊吓。我的哥哥姐姐们在人类的手中丧生了,我只是一棵小小的树,我被吓得哭了起来。当一个人来到我的面前时,我看清了人类那张狰狞的,充满罪恶的脸,人类的手中沾满了我万千同胞的鲜血,我已知道我的命运了,我们是斗不过人类的。我闭上了眼,等待死神的降临。当我听到“这棵树太小了,没什么用”时,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憎恨。

  第三天了,人类已经将我们屠杀的寥寥无几,只留下了我们一些瘦小的孩子。

  我流下了眼泪,这是痛苦的眼泪。

  我与同胞们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为的是将来有一天人类可以为他们所犯下的罪恶惭愧。

  时间就那么一天天过去了,人类的惩罚也快来临了。就在一天夜晚,人们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足足下了五天。大地妈妈来为我们报仇了。暴雨来临,泥石流也跟着来临了,我们不会再为人类卖命了。真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觉悟,你们是靠我们来守护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接连不断的从山下的村子传来。不知为什么,我对人类产生了一丝的同情。

  我流下了眼泪,这是辛酸的泪。

  暴雨停了,人类也受到了他们应有的惩罚。昔日热闹繁荣的村子已变成一片废墟,人类这才感到深深地愧疚……

  第二年的春天来临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再次照到我的身上,再次沐浴阳光的感觉真好。现在的森林已经是一片繁华,一切又将是美好的。

  我流下眼泪,这是幸福的眼泪。

  人们啊,为你们所犯下的罪孽忏悔吧,善待我们。不要因为金钱迷惑了你们的双眼。森林不但是我们的家,也同样是你们的家,家如果没有了,那你们该怎么生存呢?

  我依旧是一棵*凡的树,但我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家,依然是那么温暖,那么愉悦。我又回到了以前的幸福生活。人们啊!我对你们的忏悔而高兴,让我们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吧!

  人类是可耻的,我想。

  我只是一棵树。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种子。我被人们带到这儿,进行培养。

  于是,我长成了树苗。人们精心地照顾无知的我,我竟然很感谢他们。

  直到我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同样被带来的老树对我说:“孩子,人类拿我们培养,是想把我们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们修剪我们的枝叶,把我们变成各种令他们满意而令我们难堪的相貌。但一棵生活在别人手里的树,活着又有何意义呢?我老了,他们会把我砍倒,我希望下辈子再与你见面”。

  第二天,人类果然砍倒了老树。人类把我做成一个爱心的形状,就带着老树走了。

  连那个树桩,也一并没了。环境越来越恶劣。我的身后,是一大片沙漠。原先,有许多花草嘲笑我的样子,但现在都被沙漠吞没了。

  我快要去世了。我听风儿说:“许多树都被人类带走了。

  我想起老树的话。是的,既然在别人手里生活,活着又有何意义呢?

  我是一棵*凡的树,生活在公园里。我既没有花花绿绿的衣裳,也没有色彩艳丽的帽子,但我朴实无华,只有茂密的树叶和粗壮的树干。

  春姑娘来临时,我换上了碧绿的衣裳,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春姑娘带来的快乐。风,轻轻地抚摸着我那粗壮的树干,仿佛是妈妈在抚摸着新生的幼儿;雨轻轻的冲洗我的身体,似乎是爸爸为孩子冲洗那弄脏的身子;春雨过后,一切都焕然一新,当太阳升起时,小鸟的歌声,花儿的舞蹈,还有虫子伴着奏,一切显得如此安静祥和。在这里,孩子们在我的身体下面捉迷藏,做游戏;我为人们遮风挡雨;一切都是那么幸福。

  当夏天悄悄来临时,太阳炎热地烤着大地,这时,年迈的老人总在我的叶下歇息,一会儿下下棋,一会儿聊聊天,清闲的生活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我用树冠为他们当伞,也用树叶为他们扇掉夏天的炎热。夜幕降临,静寂笼罩着这片大陆,炎热的天气已经散去,蝉在树上鸣叫,草丛里隐约传来动物微弱的叫声,风吹拂着我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一切声音似乎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又似为人们唱的一首安眠曲……

  秋天,到处都是金黄色的景象,我又换上了金黄色的衣裳,落叶飘翩翩起舞。地上,一大片落叶映入眼帘,就像一条金黄色的小路,一条通往林间的小路……放眼望去,我身旁的农民伯伯正忙碌地收割小麦,一大片金灿灿的小麦好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一些小朋友迎着秋风在草坪上放风筝;一些小朋友正在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些小朋友在看风景。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冬爷爷随着茫茫大雪来临了,肆力的寒风猛烈地呼啸着,地面被铺上了一层厚地毯,我也换上了银色的冬装。这时候,孩子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开心地跑了出来,有的在堆雪人,有的在打雪仗,还有的在雪地上打滚,他们多么快乐啊!

  我是一棵*凡的树,我会默默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人们,让人们时时都感到开心快乐!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大小多少》教学反思

《大小多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小多少》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次评优课我执教的分数比较大小,上完课发现自身的一些优势和不足现在做一下反思:

  优点

  1、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总体水*进行了备课,把分数比较大小的难点放在了一课时。根据练*反馈,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所学知识。

  3、课堂上使用多种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包括班中随读生小冀都发言积极,学*兴趣极高。

  4、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小组交流探索新知,总结规律。

  不足

  1、练*缺少坡度,对于学*好的学生没有能够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拳脚”。

  2、由《西游记》给八戒帮忙导入,学生总结出四分之一大于八分之一,没有一个给八戒的反馈。

  3、了解学情还不够,对那些已经掌握新知的孩子考虑的不够。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功夫。

  一节课下来,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内容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将自己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怎样摆让人一眼看清各种水果的数量”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在组织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们自己在动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凡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四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下面谈谈自己的执教体会。

  一、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课中,我能较好地体现以上精神。首先,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其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等基本技能,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二、努力落实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发现。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已有的经验和感知,如学生对2瓶水的多少的推测,预设1是瓶子相同,水位不同;预设2是水位相同,瓶子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进行判断。接着,教师出示了不同瓶子和不同水位的两个瓶子,这时,学生就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作出推测,并设计了实验的方案。总之,我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顺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路径来实施课堂教学。

  三、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我注意倾听和与学生的*等交流,使课堂充满宽容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保证了探究活动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有效进行。本课也把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蕴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了节水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三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差。在实验过程前,教师要先对实验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学生的分组实验就会完成得更加顺利,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再比如,学生想出了多种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法,限于器材有限,学生只能实施了一种,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预设与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生成得更加精彩,教师的教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本堂课学生的'学*氛围较好,但也存在以下几点在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教学具的选择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吸引性。图卡,应该美观大方、选择具有刺激性视觉的色彩、字卡上的字迹工整。

  2、学生课堂行为*惯的培养练*。在动手绘画时,可事先准备好学*用具放在自己桌洞里,然后找有能力的同学分发作业纸;个别学生课堂坐姿要及时给予提醒纠正。

  3、教师的基本功学*。结合简笔画学*,在展示图卡时,可以选择像赵老师一样采用直观的绘画形式;课堂一开始播放动物叫声,可以换成教师声情并茂的动作和学*动物叫声表演形式进行,更能刺激学生的学*性。

  4、课堂的灵活性不够,面对学生突发语言,要允许学生又错误出现,选择巧妙地引到知识点上。

  5、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潜能开发。在讲解了黄牛和花猫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学鸭子和小鸟,充分利用支持策略和辅助技术满足其特殊的学*需求,为他们健康发展、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虚心学*,请教周围的老教师,深入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教学素养。并在*时的学*环境中,注意课程资源的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相关语文的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反思。学生在学*《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积极性

  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优点之处: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纪律良好,能积极地老师配合,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我注重读的训练,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不足之处:

  在说话练*方面,除了一些词语的训练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句子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注重句子的优美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写话、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我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地进行学*,积极地参与到学*过程中来。

  改进措施:

  注意多锻炼孩子的句子完整性,比如回答问题时,提示孩子说完整的话,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本课字——词——句的训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日会素材。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愉快的探究数学问题,积极的投入到创造性的学*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大胆的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

  3、建立对话*台,与学生进行*等交流

  在这节课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等对话。从练*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交流着。对于5>?,学生开始答的比较散,后来有学生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有学生能讲出全部答案。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可见,实现师生的*等对话才能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发展。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数概念的难点。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比多少》数学教学反思范本5份

《比多少》数学教学反思

  《比多少》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一个内容,课前,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孩子们身边的事例,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提供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资源。在教学中,我重点利用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欣喜的地方,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教材图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或说说书上什么意思,学生积极发言,说出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另外在学*“同样多”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两棵大树和水中的鱼儿同样多,桥和房子同样多。接着学*“比多少”,学生观察图画说出小猪比木头少,也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当我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时,学生活跃起来了,个个等着发言,“苹果比萝卜少,椅子比苹果多,小兔比苹果多……。”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了 “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把“什么和什么同样多”说成“谁比谁同样多”, 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动手画一画什么比什么少时,如:什么比什么少2个,有些学生就画2个,什么比什么少3个就画3个,少1个就画1个。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加强语言的正确运用,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比多少》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数一数”,对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感性经验之后进行学*的。学生虽然对“同样多”“多”“少”并不是很陌生,但对比较的方法却不是很清楚,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地去把数学学好。因此我把课本中小猪、小兔盖房子的主题图做成动画片来播放,这样极富儿童情趣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直观的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兔子和砖都没有剩余,那么就说小兔和砖同样多。一只小猪扛一根木头,还剩下一根木头,那就说明木头多,小猪少。学生在满怀兴致地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这一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理解和掌握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

  合作摆学具卡片,并让学生说出,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真正是在学中玩,玩中学。

  今天的学*内容是《比多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他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基本上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意识到“一一对应”这种方法的优越,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课本上的小猪和小兔盖房子的那幅主题图,先让孩子们自己看着图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做一方面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且逐渐教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接着在孩子们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比多少。刚开始孩子们说的基本上都是“3只小猪比4只小兔少”、“4根萝卜比3个苹果多”、“4只小兔和4根萝卜同样多”……也就是说孩子们都是用先数再比的方法,然后我就让孩子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让学生对“一一对应”方法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之后我邀请10个小朋友(5个男生5个女生)站到讲台上,问同学们:“讲台上站的学生,我们不数能知道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吗?”这时就有孩子们跃跃欲试,我指名一个孩子上来给大家讲自己的方法: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一组,刚好分了5组,所以男生和女生同样多;之后再请一名男生回到座位上,再问:“现在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之后再回去2名女生,再问“男生多还是女生多?”通过这一系列的有目的活动操作,让孩子们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感受“一一对应”的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主动掌握“一一对应”这种比多少的方法。

  此外,这节课我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的孩子一会自己翻书看,一会手伸进抽屉里拿玩具玩……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学生倾听*惯还有待继续关注,希望能尽快培养出好*惯。

  1、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日本与中国比怎样,日本与韩国比怎样,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自然顺畅,很好的为课堂目标服务。

  2、自主学*,培养数感。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种学*活,并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之中,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从直观到抽象,偶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中我既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框架学生的思维,力求多种答案。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逆向思维,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