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春望》教案菁选

日期:2023-03-12 00:00:00

《春望》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望》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望》教案1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2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春望》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作业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春望》教案4

  一、朗读

  师:今天学*《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春望》教案5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春望》教案6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初步学*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望》教案7

  望岳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

  课题

  石壕吏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五:莲文化的魅力

  训练要求:

  1、欣赏莲花,了解莲花。

  2、描画莲花。

  3、写作。

  训练时间:7课时

《春望》教案8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教案9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春望》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___表达___

《春望》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教案12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体诗:

  *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春望》教案13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研讨

  1.学*《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教案14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 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春望的板书设计。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1)

——《春望》说课稿菁选

《春望》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春望》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 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 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 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 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 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 多层对话 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 展示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春望》说课稿3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梁鹤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臵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春望》说课稿5

  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说课稿6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2)

——《春望》说课稿菁选

《春望》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望》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说课稿1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xx表达xx”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默写本诗

《春望》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 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 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 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 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 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 多层对话 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 展示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春望》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结

  1、寄情于物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这首诗格律严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春望》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春望》说课稿8

  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方法:诵读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

  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

  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

  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学*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学*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读好节奏

  学*诗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读。我们先自己把诗歌读一读,初步体会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

  1、自读

  2.多媒体播放诗歌范读(听康桥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小声学读(了解了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红学家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

  5、个别读(哪位小组先展示一下?谁自己展示一下?)

  6.学生齐读。(来,捧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7.解读标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二、复读诗歌,理解诗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学生活动)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过渡语: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诗歌的语言。诗歌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来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1、小组活动

  (1)请赏析首联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2、师生共析:

  (1)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鸟。

  “国破”是什么意思?(国家破亡,国都被攻破)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

  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你想象和*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朗读。师:无比的悲痛、忧伤,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鸟语花香,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为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就仿佛是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触景生情,见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2)“抵万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安的书信,让亲人知道我还*安,还健在,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诗人盼望一封报*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只有45岁,人正是壮年。但他为国家的时局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亦然是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3、总结板书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望到的春天长安城的败象(板书:望春城败象),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忧伤之情,是忧国(板书:忧国);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板书:念亲人境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是思家,(板书:思家),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全诗沉郁顿挫,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拓展阅读,再识诗人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齐读)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

  补充资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36岁的诗人杜甫写下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诵读,用朗朗的书声,向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那么,你从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写出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结束语:从一首诗,我们读到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八、板书设计

  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

  春望

  念亲人境况、思亲悲己

《春望》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梁鹤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臵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春望》说课稿10

  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3)

——《春望》说课稿菁选

《春望》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望》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 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 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 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 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 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 多层对话 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 展示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春望》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春望》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梁鹤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臵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春望》说课稿4

  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说课稿6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4)

——《春望》教案 (八年级上册)3篇

  一、 导入

  提到*的古典文学,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提到唐诗,人们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就是李白、一个就是杜甫。李白生活在盛唐,诗歌潇洒飘逸,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诗歌沉郁顿挫。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就犹如读一部唐代的历史,所以,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与唐代的那一段历史有关呢?请同学们看注释一,读一读背景介绍。

  二、 写作背景补充: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三、学*诗歌

  1 、初读诗歌

  (1)读准字音。

  同桌间相互朗读,老师巡视指导。注意搔、胜、簪等字。

  (2)读准节奏。

  老师指导、回顾诗体。*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通常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

  组长指导大家朗读,示范读,其他同学划节奏,老师巡视检查。

  (3)读懂感情。

  多读几遍,看看能从诗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来?在小组内发言,要求每个人都要说,最后组织归纳答案。

  2.品读诗歌

  老师引导大家品析诗歌

  (1) 品析诗题:读----品

  从诗歌的题目可以提取哪些信息?写的是春天诗人望到的长安城的景象。

  (2) 品析诗句:生读---生品---师引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昔日的长安城繁华似锦,今日的长安城杂草丛生,为何会这样?是战争带来的灾难,让人们流离失所,把繁华的国都变成了一座空城。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人,因此它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花鸟,所以用的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小结: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写此诗时诗人仅45岁,就已经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为何?仅仅因为思念亲人吗?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甫至死不渝的情怀。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3) 归纳感情

  小组长汇报先前讨论的答案,并比较学后的感悟。

  (4) 总结

  关于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四、 诗歌赏析指导

  诗歌关注几个内容:1、写的是什么?2、怎么写的?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的考点:写什么?要能找到他写了哪些景物,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景物。怎么写?脑海里要储备几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白描等等。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有对景物的喜爱赞美,借景物抒发离别的愁绪,依依惜别的深情,报效祖国的壮志,忧国忧民、思乡念家的感情。根据内容来概括。

  五、作业:从上面三个方面赏析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唐)

  写景---------------抒情

  ↓ ↓

  春 望 忧国思亲

  设计说明:有人说大家的诗歌最不好讲,错。我觉得大家的诗歌最好讲,你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这位诗人的生*阅历,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了解了他的诗风。再结合赏析的方法,基本上,学生就能自己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了。

  诗歌的教学一定要学生多读,读出作者的感情来,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自己的理解来。哪怕仅仅是一点点的感悟都要鼓励学生说出来。语文不能灌输,即使灌给学生,他们没法消化,所有的知识都会归于零的。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就强调读,品,尽量让学生说,我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你说的才是你的话,我说的永远都不会变成你的话。”所以,你想表达你的思想,你就要说自己的话。

  诗歌赏析方法的指导,一定要时时指点,时时补充,时时提醒。因为学生不掌握方法就没法应对考试。

  郭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5)

——《春望》教学设计6篇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五、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五、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教学目标】

  1.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

  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方法点拨

  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初步学*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6)

——望春优秀作文6篇

  盼着,望着,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在寒冷的空气中,在冰凉的白雪中,处处都能闻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滴答,滴答”是什么在响?哦,原来是柳条上的白雪融化了,化成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它们落到地上,演奏出了一曲春天的乐章,那化掉的白雪下露出了点点嫩绿的小芽;小花小草冲破重重障碍,从地底下努力地探出脑袋,东瞧瞧,西看看,伸了个懒腰,然后又向上挺了挺身子,接着,跳起舞来了。尘封已久的小河解冻了,那原本沉寂的河水重新快活地流动起来,小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摆摆尾巴点点头,好像在做广播操;街道上的积雪融化了,汽车发动起来,原本因寒冷而冻僵的空气在发动机的嗡嗡声中,重新流动起来,和煦的阳光透过树枝照了下来,人们纷纷从家中走了出来,互相打着招呼,来迎接这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

  春来了,春姑娘婀娜的脚步踩在人们的心坎上,肆意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我盼望着春天,感受着春天,置身于春的翠色中,我的心也仿佛醉了。

  晴空万里,万里无云,我利用清明节,回了一趟老家——周岗。

  在周岗,春天是油菜花开放的好季节。乡间的小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路的两边是一排排大树。树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油菜花黄灿灿的,像一只黄蝴蝶,风一吹便翩翩起舞。特别是,在远处看这景活像一个金色的.大毯子。“啊!真美!”我情不自禁地说:“春天来到这儿了。”

  这时,姐姐在我的旁边说:“是啊!春天来了!”“姐姐,油菜花好美,我觉得春天真神秘。”我一本正经地说。姐姐听了我的话说:“反正也是闲着,不如我们来对诗。说关于春天的。”春天的古诗多得像周岗的油菜花,随口就能报出一句。

  我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姐姐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知不觉来到了家。我和姐姐吵着闹着要去田边漫步,因为那是很美好的事情。

  啊!到处是绿色,到处充满生机,到处充满蝴蝶。我们开心地扑蝴蝶。这儿的蝴蝶多么地无忧无虑的飞啊!

  晚上,我久久地回想着油菜花,回想着蝴蝶,慢慢地进入梦乡......

  《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他几乎在文学界成为唐朝的代表人物,人称“诗圣”,他的诗也被誉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而这首诗就是杜甫在看到山河破碎、国家危难时由感而发的千古之作!

  此诗开头即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春望”之景:尽管正式“城春”的大好时期,但是荒草凄凄,毫无生机,突出了“破”一字。如此鲜明的对比,不仅写出所见之景,更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鸟本是快乐心情的象征,但在此种情境下,花都溅泪,鸟都恨别。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现出他触景伤怀的悲情。

  前四句的“望”,使诗人感时伤别,顺利自然地想到国家、亲人和朋友。

  第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是由望到思的过渡。在战乱的烽火年代,一封家书竟然值“万金”,使人不得不联想到诗人与其亲人的生活境况,产生共鸣。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使全诗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气氛:在这国家衰败,亲人离别的悲、哀、痛、愁中,谁又能够安居乐业呢?这两句诗以“头”为着手点,生动刻画出诗人颓废的生活与无奈的心情。

  通读全诗,情景交融、内容丰富细致,无愧是一篇传世佳作。而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更是经久不衰!

  我们学校的逸夫楼前,有三棵望春玉兰,大约有一层楼高。它们是那么笔直、秀丽,像卫士一样守护校园。

  我情不自禁走到树下,仰起头细细欣赏,春风一吹,那紫白相间的花朵随风摇曳,像一片紫色的波浪,它的花瓣外面是紫色的、里面是白色的、花蕊是深绿色的。捡起一片花瓣闻一闻,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那满树的花朵缀在枝头,它们开的那么美,一朵朵、一片片,像一个紫色的小喇叭,吹响了春天的赞歌。

  下课了,我们在树下尽情嬉戏,呼吸着淡淡的清香,感受着浓浓的春意。我正看的入神,忽然一片花瓣落在我的本子上,原来他要和我做朋友呀!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望春玉兰,穿着紫色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偏偏起舞,不光是我一朵,一树的望春玉兰都在舞蹈。

  我喜欢望春玉兰。

  似乎是在不久之前,我刚刚经历了萧瑟的秋,绿叶被榨干水分,凌厉的西风卷起我纤细的身躯,干瘪的黄叶迅速掉光。风来时,枝条颤抖着,像个中风患者似的,不听使唤地打哆嗦。风停时,备受摧残的枝条有气无力地伸向远方。每当沙石飞旋而过,我就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有一片光明,那是三月里的太阳,暖风轻拂,鸟儿轻唱,在安慰我的哀伤。枝条上的伤似乎不那么痛了,每一个细胞都在努力生长。

  苦寒的北风骤然而至,它比西风更强。它看不惯我默然肃立的模样,揪住我的长发猛烈摇晃。我俯低身躯,牢牢抠着土地。这曾是我汲取养份的地方,现在我把握的脸紧紧贴上。看上去,蜷缩的我对生已失去了希望,但北风又怎么会知道,根部的细须还在努力向下延伸,延伸着的还有我对生命的渴望。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邂逅,一个喜欢穿黄色外套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我面前,乌黑的眼睛透出一丝忧伤。她用粉嫩的小手指着灰头土脸的我,问:“这团枯树枝是什么呀?它为什么又丑又脏?它是已经死去了吗?”我急切地告诉她:我是迎春花,春天来了我就会绽放。去年春天你还来看过我,当时你骑在爸爸的肩上。我没有死,我是在积蓄力量!无言的呐喊化成一阵悉悉索索,小女孩走开了。想着她那秋水一样的眼睛,心底的叹息被一扫而光。我奋力举起每一根枝条,渴望沐浴更多的阳光。

  友善的南风吹暖了大地,它温柔地抚去我眼帘上的尘土,阳光钻进来,那么耀眼,一直钻到我的心里来。丑陋的枝条依然裸露着,我却欣然舒展开娇小的花苞,舒展开一抹淡淡幽香,舒展开一丝浅浅笑意。我期盼的春,终于到来了。

  我呼唤着同伴,姐妹们快醒来,快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远处的小山蓬头垢面还没有顾上梳妆,柳树、杨树垂头丧气,那样苍白无力。唯有迎春花有报春的勇气。我血脉愤张,迫不及待地要绽放豪迈的美丽。花苞一朵接一朵,一串连一串,热情地无所顾忌地跃上枝头。重重叠叠、密密匝匝,转眼我就披上了黄金的花衣。

  人流络绎不绝,争相为我拍照,他们赞美着:迎春花是生命的先知,是春的使者,是春寒乍暖时独领风骚的俏佳人。而我却笑而不语,没有谁可以永远绽放,我也曾经低下头,受伤过,痛苦过,孤独过,沉寂过,也曾经美丽过。我相信,每颗坚守的心都不会被春光辜负, 每个执著的生命,都不会永远在黑暗中孤独。纵使下一个轮回到来,我依然坚守在这里,北风会来,南风也会来,冬天会来,春天也会回来。

  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春天像一位神奇的能工巧匠,将人间雕塑在花红柳绿的景色里,让和煦的春光直泻人们的心底,扫去阴霾和沮丧,迎来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着朝气,孕育着希望。

  人人皆知的唐代诗人孟浩然一首《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每次阅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时,都能使我置身于春之境,感受到春景的美妙,春色的绚烂,春味的浓烈,春声的和悦,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是的,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把自然打扮得格外美丽。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舸,河道里的水在冬眠中苏醒,岸边垂柳随风摇动。天是那么的蓝,地是那么的绿,山是那么的*,水是那么的清,一草一木都那么生机勃勃,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最令人舒心和兴奋的是那淅淅沥沥的春雨,带着它独有的清凉与明丽,从容、舒缓于无垠的天空,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柔软的雨丝舞动着优美的风姿,在天与地之间划着道道美丽的弧线,撒下大地,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此时此刻,我们用心倾听那最美妙的下雨声,会感受到春雨的婉约含蓄,春雨的单纯温柔,春雨的深邃透彻,春雨的洒脱奔放。透过纷纷的细雨,我们仿佛看到春雨就是时令的使者,恰到好处的降临,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和繁荣,也孕育了金秋硕果累累的丰收的喜悦和憧憬!

  春天的魅力,使万物展开腾飞的翅膀,追求生命的渴望。人们也不例外,在这个季节里,总是要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它正告诉我们:一年的打算应该在春天计划好。唯一能与春同步的,就是年轻奋发的心和那脚踏实地的行动。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生短暂。我们要倾听春天的莺歌燕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意境的优美,不感叹流年,也不担忧未来,而是要珍惜今天。

  新旧岁月只有用奉献来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账簿,只有用耕耘来装订。我们不仅要学会体会生活中那份已被收获了的时光,更要能够感悟时光的珍贵和它应有的价值。要整理好凌乱的思绪,将青春历程的每一个音符、每个脚步进行排列。伴随着春风春雨,聆听着时代的欢歌,体验着缕缕春风在钟声里酝酿鼓荡,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谱写幸福美好的生活乐章,不断铸造人生的辉煌!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7)

——望海潮的教案菁选

望海潮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的词的创作成就。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3.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积累,初步掌握分析标题,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品味意象,感受揣摩意境的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巩固联想、想像等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学*本词中铺叙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鉴赏: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似画。卧波如虹的长桥,掩映在惹雾含烟的杨柳之中,显然,这是城外游览区的景色。那么,城中的居住区又是怎样呢?四个字:“风帘翠幕”。“风帘”,是挡风的帘子。“翠幕”,是翠绿色的帷幕。这是对华美房舍的刻画。词人在这里是惜墨如金。乍看起来,寥寥四字,似乎远不足以反映人民的富裕。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细细品嚼就会感到,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容量很大。既然住的是窗挂风帘、门悬帷幕的漂亮房舍,那么,房子主人的殷实富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殷实之家如果只是屈指可数的十户八户,那当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却竟有“十万”之多,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座人烟稠密的大城市是何等地物阜民康了。“参差”,本指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高低不一。“十万”是个约数,并非确指。

  B.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茂密,远望如云。“天堑”,原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词人这里描绘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绿云一般的树木,护绕着巨龙似的江堤;堤外狂波怒涛,飞花溅沫;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真不愧为天然的险阻屏障。词人所以要选择钱塘江潮的'镜头,那是因为“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周密《观潮》)。大江之上,一旦潮来,长风鼓浪,波推涛吼,玉城雪岭般的潮水,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大有吞天沃日之势。词人写江潮的目的,在于衬托杭州形势的险要,是对首句“形胜”二字的展开,从而使这个“三吴都会”在华美之中而显得壮丽。

  C.示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鉴赏: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至此,词人又笔锋回转,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珍珠宝玉,这是写发达的商业。“户盈罗绮”,是指人们穿戴着绫罗绸缎,这是写家庭的富足。“竞豪奢”,是说人们在比赛豪华阔气。一个城市的繁华富有,往往是由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而细软之物则最能代表财富。词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仅仅选取了珠宝、服饰来形容这个城市的豪奢竞逐,这充分显示了词人选材的匠心和剪裁的精工。

  D.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偌大的西湖,一到夏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满湖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娇嫩的荷花,如美人出浴。这里,由于词人采用了互相照应、变幻腾挪的手法,从湖写到山,从树写到花,从夏写到秋,因此参差交织,跌宕多姿,把美丽的西湖写得神采飞动,逼真欲现。

  E.示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鉴赏: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如果说对西湖景色的描写,词人是凭着视觉的话,那么,接下去对游湖的描绘,则主要是凭着听觉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吹奏。“菱歌”,采菱少女唱的歌。“泛”,漂浮,荡漾。这里,词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游湖图:美丽的西湖,日夜都有游人泛舟,白天,悠扬的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婉转的菱歌在夜空中漂浮;垂钓的老翁笑逐颜开,采莲的姑娘欢歌嬉闹。读到这里,我们如果掩卷品味,凝神遐想,可能会有置身其境之感,被那歌声笛韵所陶醉。词人就是这样眼耳并用,任情挥洒,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把西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世俗失意了一位官员,却造就了一位词坛的传奇。或许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历史记住了柳永,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所以,同学们,利用好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当你认为人生的大门已经关闭时,或许早已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写作特点。铺叙:是指用整齐的语句优美的描述详尽的描绘某一对象的手法.例子: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七).课堂朗读背诵

  六.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史惊叹、

  2.自然景观环境优美、

  3市井面貌经济繁荣赞美

  4.生活图景生活安定羡慕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成功落实了教学目标123的内容,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基本成诵,建立了对词的音乐美的基本印象,激发了学*的兴趣,落实了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方面还显得信心不足,这与诗词赏析实践偏少有关,课后还需创设机会,增加阅读实践,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望海潮(东南形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望海潮(东南形胜)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即可)

  学*目标:

  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诵读、讨论、分析、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探究艺术特色。

  四、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道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春望》教案菁选(扩展8)

——《春望》教案实用10篇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2、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3、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