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

日期:2023-03-11 00:00:00

《清*乐村居》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乐村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乐村居》教案 篇1

  一、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清*乐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基础和学*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的积极参与*惯和专注学*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四、媒体设计

  在《清*乐 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页。该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走*村居”

  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 “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2、配乐演绎,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三) “留连村居”

  1、配乐诵读,外化词意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2、诗情画意,领会词境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 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 中的“辛词全集” 、“田园诗句”,及页中的“ 唐诗宋词” 、“全宋词”等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六、整合点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整合点一: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乐 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整合点二:互动探究,体会词义

  《清*乐 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 ”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整合点三:美文美读,感受情境。

  《清*乐 村居》*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 的“茅檐清溪图” “翁媪相媚图” “大儿锄豆图” “中儿织笼图” 及“小儿剥莲图” ,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整合点四: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站等相关资料制成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 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品质。

  《清*乐村居》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的《清*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乐。村居的诗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乐村居》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充分实践“以读为主线,以口语表达为核心”的组块教学,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的时候,由于本词的语言*白而清新,情感真挚而朴素,所以教学时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以“溪”带人,在情景交融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醉”中体会翁媪的“喜”,在“其乐融融”中体会出“稼轩词的别调”。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这节课我们先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欣赏几幅功力非凡的国画。

  播放一组国画图片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讲究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有时它还留有许多空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国画上一般还题上字,盖上印章,使之成为一幅完美之作。

  2.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乐 村居》画的。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4、指导读题: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乐”的读音“yuè”,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5.题目的意思能理解吗 (乡村人家)

  6、过渡:辛弃疾在《清*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 怎样的人家呢 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

  第一,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精美的国画作品,倾听老师的抒情解说,使学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国画的特点——空白,为后面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埋下伏笔。

  第二,由课外国画引入课文插图,让学生给画取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轻松地说出了各具特色的画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老师本来想范读,可今天嗓子不好,你们愿意代老师读吗 代老师读,一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你们马上就要代表老师读了,预*时读了几遍 为了替老师争光,把小老师当好,你们把这首词再读两遍,怎么样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

  老师以自己嗓子不好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请学生做小老师代老师读,为老师争光。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情绪高涨,为了能当好小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

  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我相信小老师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

  这一块的教学对学生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领会“读出节奏”,老师通过两种范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对于整首词的节奏,老师没有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出不同的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如果老师范读,一定不用看书,站在讲台前背诵出来,那多自在,多潇洒,也更能体现老师的风采,你们做小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诵出来吗 你们再准备准备,好吗

  2.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

  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读成诵,展示小老师的风采。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

  吴音:江西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国还包括现在的苏州上海等地方。听过苏州上海说话吗,听懂吗 他们说的是地方方言,称为吴侬软语,又叫“吴音”。板书:吴音

  无赖的古今义:

  现在多指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耍无赖、无赖之徒。此人乃是远*闻名的无赖。

  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疏密有致,学生质疑时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词,老师没有一一作答,只让已理解的学生很快地一说而过,重点放在理解“吴音”和“卧剥莲蓬”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吴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吃莲蓬的滋味,让学生感知了小儿的“无赖”。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六、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七、五读课文,读出情趣。

  1.读到现在,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 为什么 (一老一少)

  2.老师范读。(动作表情适当夸张,展现出老人的亲昵、小儿的顽皮)

  3.各自练*(可设计动作)

  4.指名读。

  5.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弃疾先生是什么态度

  6.对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谁了解 (课件:介绍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经被金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主张抗金。但他的主张不仅没被采纳,自己却遭到奸臣打击,在江西农村闲居了18年!这首词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

  7.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辛弃疾“喜”什么 联系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喜”?

  8.刚才我们给这幅图起了个名,现在能不能在这幅图上题一句话

  9.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读,把这首词内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样读,并努力尝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

  八、作业:

  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

  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设计意图:

  训练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

  2.齐读课题。

  二、解诗意

  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三、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1)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

  2)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

  3)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1)“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

  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2)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3)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4)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

  小儿在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可能还会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5)看到“莲蓬”,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图)想象小溪里的荷花,看图进行说话练*

  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小鱼儿在溪水里追逐嬉戏。小溪里的荷叶像(舞女的裙),又像是(一顶顶绿伞)。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花瓣已经落了,硕大的莲蓬随风起舞);还有的(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时,一些小蜻蜓飞来了,停在了刚刚长出来荷叶上面……

  (学生交流)

  这使你想起哪些诗来?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悟诗情。

  1.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于是免不了要问上一句“白发谁家翁媪?”就让我们来问一问。

  综合探究:

  这一家老小住在低矮的茅屋里,风一来,茅草就会被风刮走,冬天就更冷了,日子应该说过得很不容易。可是,你看他们怡然自得,其乐融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2.诗人二十多年闲居在上饶老家,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只是一家两家,更渴望天下所有的人家都能这样安居乐业。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他很多的词被后人称为“英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这首词哪句写到了“醉”?为什么说这首词是“壮词”?(出示词作)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读完这首词想一想:词人因何而醉?

  2、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读之后说一说,这首词和《清*乐 村居》有什么区别?

  《清*乐 村居》是表现田园风光的乡村生活牧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什么词?(壮词 英雄词)哪里可以看出来?(齐读诗句)

  4、诗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此景、此情、此刻,一句话“醉在村居,醉在村居!”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和着《清*乐》的曲子将“村居”唱出来。

  五、延伸情: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田园诗,用心去读一读,让我们的心灵,象诗人笔下的田园一样恬静而充满幸福。

  板书:

  翁媪 相媚好

  (醉===喜)

  清 大儿 锄豆 安

  居

  * 村居 中儿 织鸡笼 乐

  乐 小儿 剥莲蓬

  课后反思:

  《清*乐村居》教案 篇4

  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

  《清*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2、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3、读出了余味。伊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让学生体会到了《清*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综观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尤其是伊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留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清*乐村居》教案 篇5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

  师:想听故事吗?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乐》,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全题是《清*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生齐读)

  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4~~--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

  二、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

  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没读准,该读什么呢?

  生:“媪”ǎo。

  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媪”ǒo。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

  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

  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

  生:“剥”。

  师: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bāo。

  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理由。

  (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

  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

  生:我觉得读ba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

  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

  (生齐说:“bāo”了)

  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

  (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

  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

  生: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

  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

  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词句尾押韵,富有韵律关的特点。

  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

  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

  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

  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

  生(腼腆):我姓王。

  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币”“张老"币”……(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

  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

  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师:连起来再说说看?

  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

  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

  生:谢谢“李老师”。

  生:不用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

  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先来读读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读好。(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我们是坐着剥,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点评:“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神态;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了解作者博爱之心,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

  师:除了最“喜”的,还有没有喜欢的?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纷纷答):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学生听了都笑了)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人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学生先是一愣,既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

  生(一个男孩):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

  (全班笑倒一片)

  师(笑):可以的,他说的没错。除此之外,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头子和老婆子。

  生:老伴。

  师:对呀!来,别不好意思,接着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生(一个女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全班大笑)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师:此时,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还有谁?

  生:还有三个儿子。

  生: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我们。

  师:是呀,你、我,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相机板:生活和美)一起来醉一醉?

  (学生齐读)

  点评:读诗词贵在“入乎其内”“心心相印”,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俩“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亲切话语,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

  师:看着你们读,老师也想来(教师人情地范读,学生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这迷人风景,也是令作者喜欢的。

  师(质疑):风景,什么样的风景?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用了两个青,可见小草非常绿,还有小茅屋,让人很喜欢。

  师(再次质疑):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

  生: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

  师(若有所悟):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学生静默了一会,纷纷举手)

  生:百姓。

  生:房屋。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

  生: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

  师(追问):到处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见什么?

  生: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

  生: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

  生(愤怒):听见战争的杀戮声,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

  (全班一片掌声)

  师: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所以,小草虽然普通,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再读读词,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

  生:还有茅屋,再怎么也是个家。

  生: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还有小鸟在鸣叫。

  师: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感觉?

  生:温暖。

  生:和谐。

  生:宁静。

  师:(相机板书:风景、宁静)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指名读)

  点评:“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一下了拔云见日。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得妙。这样在“刀剑相向”“家破人亡”“哭爹喊娘”的“国破山河在”的战争伤痛、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村居”的温暖、和谐、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

  师:同学们,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读了《清*乐?村居》,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

  生:宁静。

  生:和谐。

  师: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板书:一份情),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咱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

  (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生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

  (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读得也不错)

  师:这两人难分高低,最可贵的

  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师生齐读)

  五、低吟浅唱,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

  生:因为他厌倦了拼杀,他向往这种*静的生活。

  师:噢,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静生活?

  生:他热爱祖国,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

  生: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

  师: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愧是爱国词人!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怎么办?生:背。

  师:还不够。

  生:唱。

  生:表演。

  师: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词、一首歌)咱们可以唱,甚至是手舞足蹈!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唱得好,来点掌声,唱得不好呢?

  生(齐):也有掌声。

  (师配乐《春江花月夜》唱词,学生高兴地鼓掌)

  点评: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吟唱”。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全班跟着音乐齐唱)

  师: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唱给自己的朋友听。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还有英雄气,再去读读更多的词,全面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 词 清*乐 村居 一幅画

  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

  夫妻恩爱 一首歌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总评:

  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

  其一,以“喜”字总领全词。我多次听过别人上《清*乐·村居》一词,多是抓“醉”字作为词眼,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抓“喜”作为词眼,更高一筹。一喜大儿勤劳,二喜中儿孝顺,三喜小儿无赖,四喜夫妻和美,五喜生活安宁幸福,“喜”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

  其二,板书独具匠心。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环境优美,夫妻恩爱,两儿勤劳,小儿无赖”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喜”是诗词的“眼睛”,“一幅画,一份情,一首歌”是教学的三部曲。这一幅板书,浓缩了教学的精华,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其三,崔老师多才多艺,讲解、故事、朗诵、吟唱样样拿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把教师素质、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这再一次让我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好课啊!

  《清*乐村居》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

  2、放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二、明诗题

  1、放音乐,学生区别与前一首的.不同。

  2、出示“清*乐.村居”引导读题,并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3、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解诗意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都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

  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如此勤劳的大儿子,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开心呢!

  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正在编鸡笼的二儿子呀,书中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你看他编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更高兴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表现中。俗话说的好呀“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小儿。”小儿在哪儿呢?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小儿子是怎么剥莲蓬呢?“卧”是怎样的动作,还可以换成什么?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词语,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但夫妇俩最喜,辛弃疾也是最喜呀,这最中可有醉呀。

  五、悟诗情。

  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画面呀,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是呀,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情况。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当他征战沙场,他醉渴望的是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当身在田园,醉里吴音相媚好,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清*乐村居》教案 篇7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乐·村居》。[简介词牌:清*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板书:

  农村秀丽

  清*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清*乐村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乐村居》。(板书:清*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3)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乐村居》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清*乐村居》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评读、小组读、齐读

  (二)“授之以渔”,理解词意

  1、“授之以渔”,教给学*方法

  师: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呢?(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

  2、自主合作,理解词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古诗的基本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观察图片,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

  3、交流汇报,以学定教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把你的学*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师重点点拨以下字词:

  吴音:吴地的方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亡”读“wú”,指顽皮、淘气。

  4、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读想结合,感悟诗情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研读全诗,领悟内蕴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相机出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相机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卧”是什么样的姿势?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3、相机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是什么使他们醉了?说说你的体会。

  4、相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三、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一)全词朗读,回叩背景

  1、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指名说)。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呀!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吧。

  2、回叩背景: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们有这样的一禺荷塘,有这样的一方农田,有这样的一间茅屋,让老百姓们团团圆圆,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让我们再次感受词人那份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乐韵飞扬,诵读积淀

  1、播放音乐《清*乐·村居》,齐读课文:“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2、拓展延伸:同学们,除此之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都是赫赫有名的。其实,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在今事的学*中,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景美

  清*乐·村居 向往、热爱

  (南宋 辛弃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人醉

  五、作业设计

  (一)必做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选做作业:

  1、拿起自己的画笔,根据你的理解为这首词作一幅画。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清*乐村居》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乐”……

  今天,我们学*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清*乐村居》教案 篇12

  《清*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清*乐村居》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 出示插图、筝曲。

  2、 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 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乐 村居

  引入诗,范读。

  二、 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 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板书:读准

  4、 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 “笼” 、“剥”、“莲蓬”

  5、 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 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 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 质疑。

  9、 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 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 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 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 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 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 齐读课文。

  5、 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背诵。

  6、 指名试背。

  7、 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 交流文章。

  9、 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 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清*乐村居》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1)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乐村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清*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仄。*,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乐·村居》。

  板书:

  清*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的《清*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借助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翁媪、卧剥、相媚好、无赖”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想象词中田园生活的场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难点:多层次诵读,品悟词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一:诗词对比,了解词的特点

  《清*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诗,从未接触过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和词的不同之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村居”两个字,问学生:“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农村生活,有的回答想到了农村人居住的房子。笔者接着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句话进行过渡:“在清代诗人高鼎的笔下,《村居》是一首诗,而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村居》却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诗与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教师对诗词异同的梳理,学生较容易发现词的三大特点:每行词的字数都不相等;词除了有题目,还有一个词牌名;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为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此环节通过诗词形式上的对比,使学生对词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味

  学*古诗文,不仅要正确读准字音,更要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分两步进行教学。

  1、正确诵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准一些难读的字音,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如针对“翁媪”二字的读音,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偏旁部首的方法来理解“翁”是指老年男子,“媪”指老年女子,并用拆字理解的方法明白“翁媪”一词指的是一对老年夫妇;还有对比古今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无赖”的今义是贬义,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而在古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又如“剥莲蓬”一词,学生很容易读错。笔者出示了“剥”的两个读音和不同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意思是用强制手段夺去,依照法律取消。学生根据意思很容易找出“剥”在这里指的是去掉莲蓬的皮,也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bāo”。而“莲蓬”这个词中“蓬”一般读轻声,但在词中为了押韵要读它的第二声。

  2、读出韵味

  古诗词*仄有序、简短精炼,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这首词上阕压的是“ao”音:“小、草、好、媪”;下阕压的是后鼻音“ng”:“东、笼、蓬”。一般在朗读诗词中,读*声时,即阴*和阳*,声音要拉长;而读仄声时,即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诵读,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翁”“媪”“无赖”的含义,读准“剥莲蓬”的字音,以及了解词的韵律,让学生能够把词句读顺,然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品悟词的韵味。

  (三)教学环节三:想象画面,感知词的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笔者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这首词虽然只有8行46个字,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书本插图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词句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词中描绘的这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笔者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

  1、感悟景之美(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来体会);

  2、感悟人之和谐(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溪头卧剥莲蓬’来体会)。”接着描绘出五幅画:乡村美景图、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让学生把这五幅画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说,一幅乡村美景图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设计摒弃了对古诗词繁琐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特有的意境之美,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环节四:紧扣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词也不例外,抓住“词眼”展开教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首词的词眼是“喜”字。课上,笔者问学生:“通过诵读,你发现了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了吗?它就藏在这首词中。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找出最能表达词人此刻心情的那一个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这个词眼。教师板书“喜”字后说:“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令他这么欣喜?”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归纳出作者“喜”的四个原因是:环境宁静、夫妻和美、两儿勤劳、小儿无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喜”字理解了作者对这户人家老头老太生活和美的喜爱、对两儿勤劳的喜爱、对小儿天真无邪的喜爱和对这与世无争的宁静村庄的喜爱之情。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的心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真正走进了词所创设的如诗般恬静的优美意境中。

  (五)教学环节五:背景补充,体悟作者的心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笔者补充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读到这儿,老师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问号,辛弃疾是众所周知的爱国词人,此时的他为什么不去赞美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士,而是极力地赞美这安宁*静的乡村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他们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如

  生1说:“因为他已经厌倦了战场的厮杀,现在他更向往安宁*静的生活。”

  生2说:“从这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远离战争、远离战场。”生3说:“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家人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笔者顺势进行小结:“是啊,辛弃疾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像这户人家一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不愧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中不光渗透出作者的‘喜’,更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在学*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词中宁静的乡村生活融入烽火连天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中,使学生了解到词中所描绘的安定祥和的环境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学生还从中感受到了词人对安宁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环节六:课外拓展,激发读词热情

  学完了课文《清*乐?村居》,课堂教学还没画上句号,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不同风格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学生要理解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诵读,再给他们讲解了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降低学生理解词句的难度。最后,笔者用一段话作为课堂结束语:“辛弃疾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有茅檐低小的宁静美好,也有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在不同的时期,他所写的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他那份浓浓的爱国热情。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读他的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这首词,通过与《清*乐·村居》的相对比,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两首词虽然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将来学*辛弃疾更多的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清*乐·村居》

  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

  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静

  部编版四语下册《清*乐.村居》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了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三、学*《清*乐.村居》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B、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的快乐。

  附课后练*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了。下面的这套练*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任务。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

  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3、看来这些孩子都能说普通话,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可是这对老夫妻,年级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还只会说吴音,我们怎么和他们聊天呢?这样,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和他们二老聊聊?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8

  【教材简介】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板书“居”,组词。想到了什么?然后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诗,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乐”(板书)。(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清*乐”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它相当歌曲的谱子。看,咱们的语言真有意思,三个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屏幕出示辛弃疾的'生*,学生看之后提取关键词,譬如: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词作的风格:农村词,英雄词。)

  4、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翁媪 锄 莲 相媚好 剥

  2、指名学生读一读,一边正音,一边加以渗透。

  〔锄——锄禾(指名背诗)——锄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导读“青青草”。)

  莲——莲花——莲蓬(为了读起来响亮点,读第二声)〕

  3、齐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哪儿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5、这么多人和景,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处景,将它们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找找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溪)这个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为咱们是桃溪小学的一员。如果,把这个“溪”换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发现?(齐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现在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安居乐业的一家人……)

  三、走进村居,在诗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沉醉?(学生交流)景美,心情舒畅,或许也会喝点老酒,微带醉意。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聊天,用吴方言说着贴心话的样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声夺人的“法宝”,你的作文定会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__”

  4、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谈一谈。(男女同桌之间扮演翁媪,自由畅谈。)

  5、其实,儿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话题。听——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该帮他娶个媳妇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

  6、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齐读)大儿幸福吗?中儿呢?(指名回答)

  句式训练: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 ;翁媪的幸福,在于( )。

  7、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会是怎样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交流,指答。板书 最喜 )小儿子是“无赖”,翁媪怎么会“最喜”呢?(学生交流)

  理解“无赖”。当父母看到你顽皮的时候会怎么说?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指名说一说。

  8、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前者想到的是责任,后者让人欣慰。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可真是个精灵鬼。你看,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一边还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动”的时候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静”的时候是这样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动一静竟然融合在一个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

  9、看到“莲蓬”,你会想到哪些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可能就是刚刚“偷采白莲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让我们也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11、我们再来看这一家老小,居住在这样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别说了。如此清贫的日子,他们却其乐融融。因为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在当时,许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词人闲居在上饶老家二十多年,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真是“此生谁料,心在‘战场’,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是一家两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惨。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四、将“醉”字进行到底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媒体出示)

  2、想一想,“破阵子”这一词牌表达得意境是怎样的?(慷慨激昂)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报国的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它和《清*乐·村居》里的“醉”一样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词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齐读)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蓦然回首”,却发现咱们和这幸福的一家人,还是半个老乡呢。(出示吴方言分布图)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学生用吴方言读词,体会。)

  五、作业。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其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韵味:一个“卧”字,精彩纷呈。在课外阅读积累中,睁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撷到其中亮丽的一枚。试试看,怎么样?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⑵ 理解上述词语。

  ⑶ 指名试读课文。

  四、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上片四行:

  ⑴ 学生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 小结。

  ⑷ 齐读上片四行。

  2、学*下片四行:

  ⑴ 指名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 小结。

  ⑷ 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⑴ 各人自练。

  ⑵ 同座位互讲。

  ⑶ 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也可以由*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开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

  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

  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课前)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

  出示全词:

  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

  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

  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

  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

  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

  (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强调停顿,齐读)

  (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

  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

  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送给他哪个词?”

  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又能送他一个词么?体会自在,认真,理解“无赖”。读

  相媚图,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师: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师:我们一起读。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重点感受卧剥图,相媚图,感情练读)

  (四)师: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师: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交流,引导“醉”——谁醉了?为什么醉?(老夫妇,诗人,我们)

  师: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播放,感情朗诵。)

  三、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一)介绍辛弃疾生*,了解其心境——安居乐业。

  (二)推荐阅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3

  课题:

  《清*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

  教材简介: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清*乐(yuè)·村居

  ○*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附二: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辛弃疾

  酒醉醉心醉

  心碎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 “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2)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乐村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的《清*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 绿遍山原白满川—— 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

  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

  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的孩子。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现在,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他读正确了吗?你真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称赞的。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屏幕出示这首词)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四、范读课文,把握诗境。

  1.同学们,读古诗词,初读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和诗人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读这首词也有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田园生活。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五、分步解读,品语诗情。

  1.村居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辛弃疾看到这温馨美好村居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4.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子的淘气?“卧”什么意思?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15.“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要不以推敲著名的诗奴贾岛怎么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谁愿意再把这句读一读?

  六、诵读品味,怡然沉醉。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5.是啊,物质上的财富怎么能比得上精神上的财富呢?要知道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征战沙场二十多年,曾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四处奔走。由于受到奸臣的陷害,他报国无门,被皇帝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闲居在南方的辛弃疾出来散步,看到了这和谐的一家子,心生向往。同学们,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虽然居住在和*的南方,心却在想着战乱的北方,这叫什么?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也可以由*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课题:

  《清*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

  教材简介:

  《清*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清*乐(yuè)·村居

  ○*声●仄声⊙可*可仄△*韵▲仄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附二: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辛弃疾

  酒醉醉心醉

  心碎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清*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仄。*,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乐·村居》。

  板书:

  清*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乐 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 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 或上阙和下阙

  又叫长短句

  它和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一起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农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富有节奏。(要求有韵味)

  出示节奏图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学生表演读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同位可讨论。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教师出示画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词语:

  (练* 理解无赖的意思)

  1.过去的王小明是个无赖,大家都不喜欢他。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理解地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口语)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农家篱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树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绿的豆角,飘香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这是一幅清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荷花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相媚图 (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聊风景、农活、儿子、夫妻恩爱、过去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出示: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着老伴笑着说:“……”

  “……”

  “……”

  3、 锄豆图 (对话)

  观察画面,戴着斗笠,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你想到了什么诗?

  想象大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儿子,会说些什么呢?

  4. 织笼图 (对话)

  想象二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5、卧剥图 (写作)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动的快乐,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整体画面出示:他们的生活条件好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他们过得幸福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你在家准备做哪个儿子呢?

  大儿子的勤劳

  二儿子的懂事

  小儿子的可爱

  我们应该好好学*,守纪文明,和我们的家人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保护;辛勤的劳动,*和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我们真心地祝福他们)

  (背景音乐:我祝愿……我希望……)

  2、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现)(引导:词人厌恶官场的黑暗,向往田园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乡村风景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选择一条记下来

  (教师要求大家课外做有心人,多积累)

  五、升华意境,创作作品。

  1.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乐 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教师范写三个生字: “锄”结构要紧凑

  “莲”是上下结构

  “翁”两个*右边的要大些

  (背景音乐 师生共同书写)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业:想象情境。并写下来,回家说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园生活

  情 真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⑵ 理解上述词语。

  ⑶ 指名试读课文。

  四、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上片四行:

  ⑴ 学生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 小结。

  ⑷ 齐读上片四行。

  2、学*下片四行:

  ⑴ 指名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 小结。

  ⑷ 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⑴ 各人自练。

  ⑵ 同座位互讲。

  ⑶ 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9

  《清*乐·村居》

  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

  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静

  部编版四语下册《清*乐.村居》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了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三、学*《清*乐.村居》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B、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辛弃疾的词《清*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的快乐。

  附课后练*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了。下面的这套练*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任务。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0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 ?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 !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2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

  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

  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

  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

  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谈谈你的感受。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

  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

  2.出示课件<<清*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

  1.指导朗读。(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

  (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三、细细品味,理解词的意境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首词,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⑴.“大儿锄豆溪东”读到“锄”字,你想到了那首诗?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觉带到词中读读。

  ⑵.“中儿正织鸡笼”师引导学生看图,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织鸡笼的样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⑶.“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重点理解什么叫“相媚好”。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他们是如何夸赞对方的呢?

  出示句式“翁对媪说(),媪对翁说()”学生自由练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一方面更进一步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⑷.“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可以改成什么字?(体会“卧”字的妙处。)你是如何理解小儿是如何卧的?(写出了小儿天真烂漫的特点)

  理解“无赖”的意思。

  ⑸.“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指导读好“低小”

  引导学生想象“溪上青青草”的样子。

  2.把几幅画面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师放课件“溪水的声音”)引导学生想象这溪水是怎样流的。在水声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全词。

  3.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却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4.看图,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美、醉)

  5.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四、介绍词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写作意图。

  1.介绍辛弃疾。(爱国词人,早年上过战场,后因小人陷害,回到江苏上饶,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看到了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他不禁又想到了战火纷飞的北方战场。)

  2.此时此刻,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什么?

  (安定的生活,幸福的家庭……)

  3.再读《破阵子》,作者征战沙场,最渴望的仍是什么?(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4.国泰民安,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板书

  23.清*乐 村居

  醉里吴音…… 安居乐业

  醉里看剑…… 居危思安

  教材简析: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

  1、课前学生背诵新*积累的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说一说预*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

  1、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

  ⑴指名读,正音。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字

  1、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

  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

  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2、出示本课学*目标,对照检查:

  ⑴听写词语:

  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还需要更深入些。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

  ⑴景:

  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关键词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扩大外延:

  荷塘、豆地、其它庄稼。

  过渡:

  你觉得这样的乡村景色怎么样?更美的是乡村的人。

  ⑵人:

  注意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有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⑶词人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关键词:

  “醉”、“喜”、“相媚好”。

  4、小结:

  田园生活美如画,村居人家乐融融,此刻你一定和诗人一样,想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此情此景。快打开本子试一试吧!

  5、简单交流后,再次诵读全文。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如果对辛弃疾的词感兴趣,课后可以选读下面几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理念:

  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二、教学目标:

  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三、教学年级:

  六年级

  四、教学活动:

  (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

  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

  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

  (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幷有感情诵读。

  (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3)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乐村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意,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南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出示“清*乐村居”图

  3、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乐村居”。

  5、读题正音。“乐”yuè。

  6、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全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或上片、下片)两部分。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

  1、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读课文,对照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生字。

  ⑵检查课文朗读,纠正“媚”、“媪”、“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课文。

  4、指名读。

  5、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词的意思。

  1、图文结合,同桌自由说词意。

  2、不理解的地方,在课文旁边作记号。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齐读。

  2、重点指导“翁”、“莲”。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齐读。

  二、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2、交流收获。

  3、交流学*中遇到的问题。

  提示:“相媚好”是说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吴音”吴地方言。“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4、对照插图自由说说整首词意。

  5、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6、指导学生按节奏读好词。

  7、齐读课文,

  三、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课后可收集自己喜欢的宋词。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乐村居》。(出示词)

  【设计意图:所选读的这几首古诗与所要学*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易于激发他们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古典诗词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只有读顺读通了词句,才能披文入境,进一步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2.从低矮的茅屋,我们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户物质富有的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却能一边饮酒,一边亲热地谈笑,说明这里的“醉”不仅仅指两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陶醉其中。想想看,两位老人到底会陶醉于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谈笑,老师不禁想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翻译,就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对老夫妻相敬如宾,相爱一生,这样的情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练*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从词眼“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使之领会抓词眼阅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四、走*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拓展文本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写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 ?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 !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清*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仄。*,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乐·村居》。

  板书:

  清*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词中的:“醉”、“无赖”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乐村居

  提醒:课题在书写时要注意空格。

  二、学*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莲”、“锄”、“翁”)

  2、默写生字

  3、指导书写

  三、理解诗与词的'区别

  1、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第3课我们学*了两首,还记的吗?

  2、复*《寻隐者不遇》、《所见》。

  3、《清*乐村居》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说一说诗与词的区别。

  4、(课件)词的知识

  四、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词的上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媚(mèi)、翁媪(ǎo)

  2、指名读词的下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剥(bāo)

  知道为什么读bāo吗?我们还常说剥什么?

  3、正确、流利地读全文

  五、读好课文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

  2、范读

  3、自由练读

  六、读懂课文

  1、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2、不理解怎么办?你有好的办法吗?(查字典、查资料、问老师、同学讨论)

  3、老师告诉你,还可以看图

  4、自己看图,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能通过看图解决吗?

  ★吴音:江苏南部、浙江一带的方言,非常好听。

  ★相媚好:⑴谁跟谁相媚好?(翁、媪)

  ⑵他们在干什么?看上去,他们怎样?(看图理解)

  ★醉:喝醉、陶醉(板书)

  ★无赖:⑴说谁无赖?⑵他在干什么?描述一下。(看图描述)

  5、你能把上片、下片的意思说一说吗?

  七、背诵课文

  配乐背诵

  八、介绍作者,布置作业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一生经历了许多场战争,也写了许多好词。课后搜集他的词,读读、背背,过段时间,召开“辛弃疾诗词朗诵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8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

  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

  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

  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

  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谈谈你的感受。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

  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

  2.出示课件<<清*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

  1.指导朗读。(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

  (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三、细细品味,理解词的意境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首词,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⑴.“大儿锄豆溪东”读到“锄”字,你想到了那首诗?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感觉带到词中读读。

  ⑵.“中儿正织鸡笼”师引导学生看图,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织鸡笼的样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⑶.“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重点理解什么叫“相媚好”。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他们是如何夸赞对方的呢?

  出示句式“翁对媪说(),媪对翁说()”学生自由练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一方面更进一步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⑷.“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可以改成什么字?(体会“卧”字的妙处。)你是如何理解小儿是如何卧的?(写出了小儿天真烂漫的特点)

  理解“无赖”的意思。

  ⑸.“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指导读好“低小”

  引导学生想象“溪上青青草”的样子。

  2.把几幅画面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师放课件“溪水的声音”)引导学生想象这溪水是怎样流的。在水声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全词。

  3.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却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4.看图,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美、醉)

  5.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四、介绍词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写作意图。

  1.介绍辛弃疾。(爱国词人,早年上过战场,后因小人陷害,回到江苏上饶,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看到了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他不禁又想到了战火纷飞的北方战场。)

  2.此时此刻,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什么?

  (安定的生活,幸福的家庭……)

  3.再读《破阵子》,作者征战沙场,最渴望的仍是什么?(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4.国泰民安,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板书

  23.清*乐 村居

  醉里吴音…… 安居乐业

  醉里看剑…… 居危思安

  教材简析:

  《清*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

  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

  (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3、看来这些孩子都能说普通话,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可是这对老夫妻,年级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还只会说吴音,我们怎么和他们聊天呢?这样,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和他们二老聊聊?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的《清*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乐·村居》

  周静,株洲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语言教研员,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力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 绿遍山原白满川—— 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

  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

  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的孩子。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

  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现在,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他读正确了吗?你真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称赞的。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屏幕出示这首词)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四、范读课文,把握诗境。

  1.同学们,读古诗词,初读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和诗人有了初步的沟通和交流。老师读这首词也有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田园生活。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3.(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缺少了什么?(放流水声)小溪怎么流的呢?(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4.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大家都是会学*的孩子,因为想象也是学*古诗的方法之一。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好温馨的村居图。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

  五、分步解读,品语诗情。

  1.村居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这首词当中有一个字表达了辛弃疾看到这温馨美好村居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

  2.“醉”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辛弃疾喝酒了吗?可是他醉了呀!?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他醉在哪儿呢?他一醉田园风景美如画。同学们,一起读。(磊屏幕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3.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4.草是怎样的草,水是怎样的水?同学们,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慢步田园,面对着醉人的美景,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田园的空气怎么样?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溪边的小草——很绿很绿;溪里的荷花——很美很美,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好一个世外桃园,真是人间仙境啊!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辛弃疾,你醉了吗?醉了,那就读啊,轻轻的,慢慢的,读出你的醉。

  5.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自己试一试。

  6.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真是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全班同学,咱们一起晃起来,摇起来。

  7.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了,他一醉乡村风景美如画,那还有二醉,三醉,四醉呢?

  8.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第一个问题:“吴音”是什么意思?当时辛弃疾被朝廷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称为吴国,所以叫吴音。

  9.第二个问题:“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会说些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老奶奶)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10.(大屏幕出示老两口幸福生活的画面)多么幸福的老两口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啊。你醉了吗?请你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同学们一起读!

  11.酒不醉人人自醉,辛弃疾醉于景美,醉于人和,咱们再来和他一起醉,这三醉是醉于——谁愿意读读第三句。谁能讲讲这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夸夸大儿子?12.引读《锄禾》。夸过了大儿,咱们再来夸夸中儿,要求用上一个四字成语。

  13.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辛弃疾又醉了.可是,还有醉中之最呢!那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无赖”。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再读这一句,读出小儿子的天真活泼。

  14.这句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孩子的淘气?“卧”什么意思?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个字?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15.“卧”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一个“卧”字写出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写出了小儿子的悠然自得!用字传神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要不以推敲著名的诗奴贾岛怎么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谁愿意再把这句读一读?

  六、诵读品味,怡然沉醉。

  1.词读到这儿,相信这一家子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家子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对了,正如大家所说,这是温馨的一家,美好的一家,令人陶醉的一家,概括大家的感觉,那就是和谐(板书:和谐)其实,和谐的生活不仅是古代人的向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同样也在追求着和谐,构建着和谐。

  2.此时,辛弃疾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份和谐中。那么仅仅是辛弃疾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3.这一家子生活富裕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么矮这么小的茅屋,到了冬天怎么遮风避雨呢?我得问一问词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了:你家生活并不富裕啊!你怎么会沉醉其中呢?唉,先别忙着回答,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按照大屏幕上的提示来回答。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就是我们说的聪明人。(大屏幕出示:虽然……但是…… ?)

  4.老师问了词中的翁媪,你想问词中的谁?

  5.是啊,物质上的财富怎么能比得上精神上的财富呢?要知道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征战沙场二十多年,曾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四处奔走。由于受到奸臣的陷害,他报国无门,被皇帝贬到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闲居在南方的辛弃疾出来散步,看到了这和谐的一家子,心生向往。同学们,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虽然居住在和*的南方,心却在想着战乱的北方,这叫什么?

  6.引读:辛弃疾向往着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啊!所以,看到这和谐的村居生活,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学生读第一句)二醉——(学生读第二句)三醉——(学生读第三句)四醉——(学生读第四句)。

  7.国泰民安的理想,报国无门的苦闷,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清*乐·村居,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学生齐读全诗)

  8.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和谐村居那醉人的魅力。此时此刻,咱们这课堂上又多了一醉,那就是在场的所有人都醉了。这首词的韵律很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师生互动来个辛词二重读,好吗?怎么读呢,仔细听好了,熊老师读一句,你们接着把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重复读一遍,听明白了吗?那好,咱们来试试。

  9.此时此刻,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这份和谐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那是因为词人的词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词的生命。(大屏幕出示:

  感情,诗词的生命

  愁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怒极: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忧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喜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在辛弃疾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在辛弃疾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0.同学们,辛弃疾的每首词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都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都是一段绵延不断的情。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5

  清 *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4)

——改写《清*乐·村居》作文9篇

  在读《清贫乐﹒村居》时,真的可以称得上是身临其境。

  我看到低矮的茅草屋旁躺着一条小溪,溪水缓缓流淌,小溪的两旁生长着青青的小草,草儿非常的茂密,把溪水映衬的更加清澈,这场景可真美!

  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在屋前正用吴地方言兴高采烈地聊着天,喝酒逗乐。我一转头又看见: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正拿着锄头在豆田中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正坐在地上编织鸡笼;小儿子最淘气可爱,他采了一个莲蓬,一会儿躺在地上把莲蓬高高举起,一会儿趴在地上,把莲蓬上的莲子剥下几粒尝尝,一会儿侧着身子抱着莲蓬发呆,一会儿打起滚来嬉戏。

  啊!这一家子生活的真是自由自在,其乐融融!

  这美丽淳朴的田园,真让我流连忘返!

  这是夏天的某一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著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来到一个孤僻的农村上游玩。站在高高的山上放眼远眺,所有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有许多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长满了野草和野花;在山的前面,有许多棵高大的树木,好象是那座山的守护神;不远处,有一片密密麻麻的竹林,里面的竹子个个都苍翠挺拔,远看就象一个个屹立在天地之间的巨人。风一吹过,竹林里还发出沙沙的声响;小溪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见水中来回穿梭的鱼儿;小溪边长着一丛丛青翠、茂盛的小草;旁边有几棵粗壮的树木,它们姿态独特,枝干遒劲;在前面的池塘里,长着许多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张开了粉红的笑脸,还有的只是个花骨朵荷叶上的水珠晶莹透亮,活象一把天然的绿伞。

  你看!那儿还有一个矮小的茅草房!屋里,有一对微带着醉意的老年夫妻。他们正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交谈着。老爷爷说:孩子他娘啊,咱们老了,孩子们也都长大了,我们也该享清福喽!老婆婆说:是啊,孩子他爹,眼看着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懂事了,不要我们操心了,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两位老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天来。

  屋外,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辛苦地锄着草,只见他戴着个斗笠,穿着个短袖。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汗流浃背了。二儿子正在家门口,憨厚勤劳地编织着鸡笼,心里想道:今天我一定要用心地编织好几个鸡笼,明天好去卖几个钱,孝敬父母亲。在池塘边,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躺卧在地上,脚摇摆着,在剥莲蓬吃。他细心地剥着,连一个小洞都不放过。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这些给爹吃,这些给娘吃,这些给哥哥们吃,剩下来的,就留给我自己吃吧!

  南宋词人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顿时诗兴大发,提笔写道:

  《清*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

  夏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你瞧:郁郁葱葱的树木为大地撑开了一把把“太阳伞“,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翻过一座大山,穿过几条幽深的小道,来到了一个偏僻、秀丽的江南小山村。这里很静,除了几声鸡叫和狗吠,再没有别的声音了。

  在山村旁边,有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澈的泉水,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彩,像童话里的宝镜一样美丽、神奇。溪上还有些翠绿的荷叶,像使者一样保护着那娇滴滴的荷花。偶尔一阵风吹过,溪面上便荡起鱼鳞般的涟漪。走到溪边,掬起一捧清凉的泉水洗把脸,立刻感到神清气爽。

  在溪对岸,有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成片的荷叶为这座茅屋做了绿色的“天然屏障“。在茅屋里,有对老年夫妇,他们好像刚饮完酒,微微有些醉了,红红的脸上荡着笑意。他们用吴地方言互相逗趣、取乐。声音是那么柔美、语言是那么亲切,真幸福呀!在茅屋外面的空地上,绿草成荫。屋旁一棵大树下,坐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那对老夫妇的二儿子,他正在给鸡编织笼子。他编的很认真,真是心灵手巧。在二儿子的左边,卧着一个两三岁的顽童,他也没闲着,瞧:一会儿逗小鱼。一会儿剥莲蓬,那调皮、稚气的样子真是人见人爱。在小溪东边的一片豆田里,有一个二十几岁的棒小伙儿,他是老夫妇的大儿子,正挥着汗在田里辛勤耕作,烈日把它晒得大汗淋漓,但他还是认真地干着……

  看着这生活在世外桃源一样的一家人,大儿子、二儿子勤劳、朴实,小儿子调皮可爱,真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农家啊!

  夏日里,阳光透过静寂的山谷,茂盛的青草辅满了大地,远处的山峦可以看见一条小溪在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小山村,村里住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用方言谈论着:"如今咱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幸福呀!我们丰衣足食享受着天仑之乐。"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呀!我们有3个儿子,老大勤劳朴实,老二心灵手巧,老三乖巧懂事!"说罢,望了望屋外的三个儿子。

  虽然夏日炎炎,烈日当头,可是身为长子,老大依然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老二年级尚小,可他也没有闲着,正在给鸡编织鸡笼,老三是多么惹人喜爱,一会逗逗水里的小鱼,一会又在剥莲蓬。

  这是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农家啊!

  我来到一个村庄中,看见了一所茅屋,这所茅屋的房檐非常低矮,看得出这所茅屋的主人非常清贫。

  紧靠着茅屋旁边,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边上长着碧绿的青草,异常美丽。

  茅屋的窗户敞开着,从窗户往里看,我看一对老翁和老妇,亲热地坐在一起,突然,我听到了几句熟悉的,温柔的吴地方言,原来是老翁老妇在喝酒聊天啊,他们聊天时,还带着少许醉意,让我感觉到这两位老人生活尽管清贫,但也是其乐融融的。

  老翁和老妇满头白发,就由他们的大儿子在来支撑这个家。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的豆地里锄掉杂草,这可是一个粗种活儿,二儿子年纪尚小,还不能帮助哥哥做粗重活儿。于是便做了一些辅助的活儿。因为老翁老妇养了几只鸡,二儿子便用一些竹条把它编起来,编织成一个鸡笼,要编织好鸡笼,手要很巧才行。我是喜欢的是三儿子,他年纪很小,不知世事,只知道顽皮淘气地玩耍,看!溪边的花花谢了,长出了一个个莲蓬,它看起来非常美味好吃,三儿子也许被那莲蓬吸引了,他正躺卧在溪边准备录音莲蓬呢,

  茅屋里一片温馨,茅屋外也非常和谐,啊,我真羡慕这样的生活啊,这样的生活也许不富裕,但是这样的生活也非常的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啊。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一个茅屋,溪边还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溪边靠岸的那一边还有挨挨挤挤的荷花,荷花的下面还有荷叶,荷叶真像一把把大雨伞呀!荷叶上还有一只青蛙呢!茅屋的前后有一群母鸡正带着它的小鸡觅食呢!而鸭妈妈正在带着它的小鸭学游泳呢!一只公鸡昂首挺胸的走过来,小鸡们下的赶快躲到鸡妈妈的后面。

  茅屋里听见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呀!他们说说笑笑,老翁喝了点酒脸红红的。老夫带着酒意说:“老头子呀,我酿的酒好喝吗?”老翁高兴地说:“太好喝了!”老妇笑嘻嘻地说:“好喝,你就多喝点,你慢慢喝我给你讲一个笑话吧!”两位老人聊得好不开心。这时,他们看到大儿子正在帮父亲在豆田里除草呢!他是那么勤劳能干呀!二儿子正在给他家的鸡编织鸡笼呢!他编的`鸡笼非常好看,结实,他真是心灵手巧呀!而小儿子呢?他呀!最讨人喜欢,他在那儿剥莲蓬呢!他把莲蓬一下子甩在了小鸡的身上,小鸡吓的连忙跑到茅屋的后面。老妇老翁看见了,嘴角漾起了微笑。

  太阳落山了,辛弃疾看见了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写了一首古诗词——《清*乐村居》。

  春天来了改写古诗作文,百花齐放。大诗人杜甫听说江畔边有一个叫黄四娘的人,她家的花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那儿一定是姹紫嫣红。于是,杜甫决定去江畔赏花。

  杜甫来到江畔,只见江水滚滚,奔流不息。春风吹拂着,吹得脸上暖洋洋的,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洒在这江畔上。可是江岸上绿草如茵,只有几朵零星的野花,哪有黄四娘家的花园呢?

  杜甫不禁有些失落。这时,一阵风过,杜甫闻了闻,风中夹杂着浓郁的花香,不知是什么花,应该是许多花汇集在一起的吧!杜甫在花香之中陶醉了,这香气把刚才的失落一扫而光,杜甫完全沉浸在花香之中了。

  风止了,杜甫才清醒过来。“刚才的花香太迷人了,难道那边就是黄四娘家的大花园吗?”想到这儿,杜甫立刻精神一振,他顺着花香走去。

  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辛弃疾来到美丽、朴素的乡村。风景如画的乡村,令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似乎置身在仙境中。

  辛弃疾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像刚出生的小宝宝一样好奇地打量乡村的一切。房子是用茅草盖的,盖得较低。屋檐上的花花草草,藤藤叶叶,成为了一种装饰,一种点缀。檐低,这些点缀,倒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和感。

  茅屋前有一条小河,“潺潺”地奔跑着,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浅浅的云影,水面像闪动的银锻,云影似俏丽的花边儿。生机勃勃的青草,如绿毯似的铺满了岸边,草嫩嫩的,绿油油的,使人欣喜万分。

  隐隐约约听见有人谈话的声音,循着走去。一看,原来辛弃疾发现了一对老夫妇,满头银丝,早有了鱼尾纹在眼角安家。他们不知是谁家的一对老伴儿,正有滋有味地喝着酒,脸红扑扑的,醉醺醺的地用地地道道的南方方言互相取悦呢!听——

  “老头子,不知为啥,我总觉得进花甲之年的你一天比一天年轻呢?”老头子一听,可乐了,说:“老婆子,老实交代,你去偷吃了糖,还是嘴上抹蜜了?或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来巴结我?”“甭想那么多。难道说,我拍个马屁都拍在马腿上啦?”“不,你拍在马肚皮上了。”……白头偕老的他们依旧笑得如此灿烂,可谓“鹤发童颜”。不仅醉酒,他们还陶醉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中——看!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草,挥汗如雨,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笑。一望无际的豆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他更卖力地为豆苗除草,还高兴地说:“今年一定大丰收,继续干,我得给爹娘和弟弟们一个惊喜!”他仿佛看见秋收时,稻穗透出微微的黄色,仿佛融了金子似的。二儿子就像“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细心地编织着鸡笼,编织着鸡的归宿,编织着一个美好的劳动之梦。他想,编好后,小鸡们可以安心地住进来,安全又舒适。他编制地精湛,细致,令人惊叹。辛弃疾最喜爱天真无邪、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虽然啥也不会干,但他也不用爹娘操心,伏在河头剥莲蓬,时不时拿起一个吃,还喃喃自语:“真是人间的美味佳肴啊,给爹娘和哥哥们带点儿去!”有三个如此懂事的儿,那对老伴儿,怎能不心满意足呢?

  辛弃疾微微一笑,他知道接下来他该怎么做,乡村美丽、朴素,的确是辛弃疾心灵最好的归宿!

  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小小的溪流。小溪流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溪底的鹅卵石。岸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又给炎热夏天增添了许多凉意。

  往远处一看,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呢!你看他多认真,弯着腰,弓着背,仔细地看着地上,有一棵,锄一棵。就连小苗也不放过,蹲下去,用手拔去,放在篓里。骄阳似火,他汗流浃背,汗珠滴到土地里,都不在乎。

  屋前,一个少年正坐在地上,编织鸡笼呢!他先整理好了竹条,放到一边,然后选了一些长短一样的竹条,交错地编出底座,又开始编出四个角,接着慢慢编出笼身,一不小心把手勾破了,流出了血,但他擦擦伤口,又继续了。过了一两个钟头,终于编成了一个好看结实的竹笼子。

  门口池塘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娃娃,正趴在岸边,捧着一个莲蓬,用胖乎乎的小手专心致志地抠莲子呢!抠出来了一个绿绿的莲子,剥掉外皮,吃得津津有味。

  屋檐下,餐桌旁,年老的父母,酒意未消,用地道的吴语亲热的交谈:

  老公公捋了捋白胡子,说:“你看,大儿子天天劳作,多辛苦呀,希望今年有不错的年成。

  “是啊,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应该很好。”老婆婆笑着点点头。

  “二儿子能时刻想着家,我们没力气干农活,他还小,就能编鸡笼赚钱,真是各尽所能了。”老公公欣慰地说。

  “你看小儿子,只有他最开心了,旁若无人地吃莲蓬呢!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太淘气了。”老婆婆说。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5)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乐·村居》

  周静,株洲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语言教研员,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力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 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乐 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声 ●仄声 ⊙可*可仄 △*韵 ▲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6)

——清*乐村居改写6篇

  在一个万里无云、骄阳似火的夏日里,一个被大山与世隔绝的地方,有一大片油菜花。蜜蜂们好像闻了这油菜花花粉的香味,都从大山那边跋山涉水的过来,来采集这美味的花粉。蝴蝶们在蜜蜂的建议下,也来到了这里,看见这美丽的景象,开心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风一吹,油菜花就像金黄色的浪花连绵起伏。

  在这片美丽的油菜花旁,有一座茅草屋,里面的老人们正一边扇着扇子,一边饮着美酒。饮完美酒后,又用着吴国的方言,亲热地在一起聊起了天。“老伴呀!老天有眼呀,让我们有了这么几个好孩子”那老翁说,”是呀,咱们那几个孩子也太孝顺了,让我们都可以享清福了”那老妇答道。此时,从屋内传出了笑声。

  在往屋外一看,就在不远方,在一片刚发了芽的草地上,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给这片地除锄草。锄着锄着,从头上、身上,都流下了豆大的汗珠,他用手一擦,又干了起来。这时,嘴里还嘀咕着,“豆儿啊,你们快点长吧,长好了,让我那年事已高的父母吃,让他们长寿吧。”

  再往*一看,在小茅草屋的南面,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正在用竹条去织鸡笼,织的时候,心想,“我赶快去把这些织好,去山那头去卖了,好换点钱,给父母和大哥、三弟买点东西。

  再往*一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打着滚玩耍着,玩累了,跑去溪边逗小鱼玩,玩着玩着,一不小心,被小鱼咬了一下,就生气地走到了小溪的一边,剥起莲蓬吃。

  啊!这多么祥和的一家五口呀,让我对农家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一天,早晨我看见了一座茅草房,那茅草房的屋檐又低又矮。温暖的阳光下,小溪边的小草被阳光照射的格外葱绿。

  我好像听到了一个阿姨和一个叔叔在说话,我走进一看,咦!怎么会是两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呀!我仔细一听,他们在说南方话,还喝了一点酒,他们可真有趣,还在开玩笑。

  他们的大儿子在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再来看看最调皮的小儿子吧,小儿子在小溪边剥莲蓬吃呢!

  出乡村恬静的气息在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一间低矮的茅屋,溪边长满了翠草。两位老夫妻坐在茅屋长方形窗内,老翁手拿白色的玲珑酒杯盘腿坐在桌边,老妇则低头靠在老翁身边,老翁略带酒意似的用南方的方言与老妇相互逗趣、取乐,只见老妇面带笑意地看着老翁,让人奇怪的是,这对白发苍苍、其乐融融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原来是三个儿子的父母啊!大儿子在溪东头的地里锄地,他直起腰,向四周望去,只见大家都在锄地,他便更买力地干起来。二儿子十分孝顺,他见鸡笼破了,便坐下编鸡笼,虽然将手扎破了,但是他还是编好了。最可爱、顽皮的小儿子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卧在小溪旁边茅屋窗下剥着莲蓬。

  是啊!老夫妇是该笑。笑他们拥有三个好儿子;笑他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里:满小溪的莲蓬;满地的青草;满屋顶的南瓜;满后院的树木;满院子的家禽……

  夏日的一天,在一个幽静的竹林下,传来了一阵阵喝醉酒后温柔。逗趣的话。这是童年的辛弃疾扁跑过看一看。只见老翁说:“你看看,现在生活多美好,秋天庄稼大丰收,冬天一起喝点酒。”“是呀。你看看这三个孩子,多么孝顺、乖巧、懂事。”老妇说完,会意的笑了。

  这里夏日炎炎,可身为长子的王保不得不拿着锄头到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王栋也不闲着,你看,他正坐在大树下仔细认真的编织着鸡笼,像左看这调皮可爱的小儿子王鹤集在溪边一边看莲蓬,一边剥莲蓬,莲蓬有的全绽放,有的还没开放,有的张开了花蕊,漂亮极了!这是童年的辛弃疾不由诗兴大发,拿起毛笔,写了《清*乐。村居》这首词。

  矮矮的茅草房边上有一条清澈见底的的小溪,小溪两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大大的荷叶在一起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绿如翡翠的大圆盘。一阵风吹过,荷叶翩翩起舞,小溪“叮咚,叮咚”地流着,好像在一起唱着优美的歌,跳着快乐的舞。咦?溪里有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是谁呀?哦,原来是溪前的大柏树呀!大柏树旁的茅草房上,结了许多大大的南瓜。房屋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从远处眺望,还有一片禾苗,真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喝着美酒,说着悄悄话呢!老爷爷笑眯眯地对老奶奶说:“你呀,真是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年轻了!”老奶奶听了,可高兴了,说:“你呀,今天怎么这么会说话了,是不是又做错什么事了?”“嘻嘻,哈哈!”屋里传来一片笑声。

  老爷爷和老奶奶在屋里谈天说笑,大儿子十分勤劳的在溪边的田地间种豆子,望着一些刚发芽的豆子,擦了擦头上的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鸡笼,他想:等小公鸡生下来,就可以和鸡妈妈一起住进来了,这可是它们安全舒适的家。

  小儿子呢?他正趴在溪边剥莲蓬吃,不时还说几句:“这真是人间美味呀!太好吃了!”“我要多剥几个给爹、娘和哥哥们一起吃这人间美味的——莲蓬。”

  老爷爷和老奶奶还在屋里喝着美酒,谈天说笑,快乐极了!大儿子在田地里勤劳的干着农活;二儿子正在为小公鸡们和鸡妈妈们做安全舒适的家;小儿子则悠闲地趴在溪边剥莲蓬吃。

  这真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7)

——清*乐村居扩写6篇

  晴朗的一天,南宋词人辛弃疾来到了一座小村庄前。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明媚的阳光照射着万物,使大地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词人悠闲地散着步,无意间看到了一间又低又小的茅屋,屋檐低垂。屋前有一棵参天大树,枝干粗壮,枝繁叶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抱着小屋,小溪的两边,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和荷叶。

  树阴下有一对年老夫妻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酒杯,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用吴地的地方话亲热地交谈着,还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

  屋后种植着一大片的大豆,尽管外面太阳毒辣辣的,老夫妻的大儿子依然戴着斗笠,拿着锄头,卖力地为绿油油的豆苗除草除虫,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淌下来,大儿子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和弟弟们一个惊喜!

  二儿子也没有闲着,坐在小板凳上正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编织着鸡笼:我一定要为小鸡们编一个安全又舒适的鸡笼,让小鸡们住进来!只见他两手默契地配合着,不一会就编织出一个又一个坚固的鸡笼。

  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正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自言自语着:啊!真好吃,这真是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尝尝!便把它们一个个剥来。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头,在一个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低矮的小茅屋。在屋子里,有一位老翁老妇,他们带着有些醉意的吴地方言说话。大儿子带着锄头,冒着烈日,汗流浃背的在小溪东边锄豆子。二儿子正在为没有家的鸡织着鸡笼。最让人喜欢的是最小的小儿子,他闲着没事情干,正趴在小溪头剥莲蓬吃呢!

  一个万里无云的清晨,辛弃疾起床向窗外望去:啊!天气真好,何不出去走走呢?于是,他来到了郊外,欣赏着远处的山乡村野。

  正当辛弃疾陶醉在这天然的美景中时,忽然听到一阵亲切悦耳的谈话声。是谁呢?他好奇地向那边望去,在一条迂回潺潺、清澈如镜的小溪边,坐落着一间矮小的茅 草屋,虽然简陋,但是伴着溪边簇簇茂密的青草、叶间翩翩起舞的彩蝶,别有一番野趣。从屋里传出带有吴地方言的逗趣谈笑声。透过窗户看去,原来是两位白发夫 妇,正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饮酒聊天,一边笑盈盈地看着屋外的三个孩子。

  一个壮实的小伙子应该是他们的大儿子,正忙着在小溪东边的豆子地里锄草;年少的二儿子则坐在树荫下,一边哼着小调,一边编织着鸡笼;最可爱淘气的是年幼的 小儿子,光着脚丫跑到溪边,摘下了几个翠绿的莲蓬抱在怀里,*地而卧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吃了起来。

  看着这温馨淳朴的一幕,辛弃疾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清*乐.村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在乡间田原。太阳正升起来,照得人格外舒适。

  走了许久,突然感觉腿隐隐有些酸疼,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靠在大树上。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间小小的茅屋,屋旁,小溪正潺潺地流淌着,溪水经过小石头发出清脆悦耳的歌声。听,是什么人在欢笑?原来,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正在聊天欢笑,那熟悉的方言让人一听,感觉就格外舒服。“嘭”看呀!两人还颇有情趣地喝着热酒呢!

  屋檐上方的原野上,一个尚且年轻强壮的孩子正在锄豆。他有时用衣袖擦擦额头上的汗,有时又挺直背,东看看,西看看。溪边小草直直地站立着。一个小孩正坐在这绿油油的草坪上编织着鸡笼,他看起来心情还不错,手灵活地编着,嘴里还吹着口哨,逍遥自在。太阳正高顶在头,幸好有树儿为我遮阳。虽然下午正热,而我却没有感觉到热。一阵微风吹来,暖暖地又很温柔,像一只手抚摸着我的脸。

  再看向荷花湖边,荷叶像把伞儿遮住鱼儿的身躯。一个小孩正趴在湖边剥着莲蓬,周围的一切似乎对小孩来说都不及看荷花、剥莲蓬有趣,他每剥一个莲蓬就打一个滚,显得天真无邪。

  不知不觉中,我竟笑了。这一切都那么惬意!

  这是夏季的一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大诗人辛弃疾信步走出小屋,沿着安宁肯恬静的羊肠小道漫步。渐渐地,他越走越远,来到一间茅草屋前。这间茅草屋依偎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里有数十枝荷花,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那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只开出一半花瓣,有的正怒放着它们正争奇斗艳,使小溪更加美丽。这小溪边还有许多青绿的小草,装点着小溪。在茅草屋的不远处,还有一小片幽深宁静的竹林,****农地,和连绵起伏的青山。

  啊,你看:有一对白发夫妇正在屋前端坐着。他们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呢?虽然衣衫褴褛,满身补丁,但脸上洋溢着欢笑;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感到非常幸福。他们丝毫没有怨言,一边饮酒,一边用那柔美的吴侬软语细声聊天。他们是多么亲密无间啊!或许,他们会谈左邻右舍最*的事情;或许,他们会在一块儿拉家常此时的情景,让人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还有三个勤劳可爱的儿子。大儿子顶着烈日,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做农活。烈日当头,他汗如雨下,脸上被冲出一条水沟。可他顾不得擦一下汗水,只是想尽快为豆子锄完草。二儿子也很勤劳。他用折来的柳枝劈成一条条,马不停蹄地编织鸡笼。锋利的柳条割破了他那粗糙的大手,鲜血直流。可他毫不在乎,一心想多织些鸡笼,卖个好价钱。小儿子最调皮了,趴在小溪边美滋滋地吃着那刚剥好的莲蓬,悠闲自在。

  一座矮小的茅草屋旁,一条小溪缓缓地从屋前流过,小溪里生长着美丽的荷花,有白色和粉色的,但不论是哪一种,都长得那么清秀,亭亭玉立,像一个个衣带飘飘的仙女。

  夏日午后,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肆意挥洒着它的热情。忽然听见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柔媚的吴地口音,在互相谈论、说笑着。咦?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老翁端起刚斟的酒,喝了一口,笑着说:“我这忙了大半辈子,三个儿子终于长大了。”老妇也应着说:“是啊,我们也可以安度晚年了。”

  在茅草屋的东边,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豆田里除草,只见他弯着腰,两只手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地锄着。豆大的汗滴从他黝黑的皮肤上顺着滴下来,滴在芽苗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他还不时地自言自语:“豆苗们呀,我这么帮助你们成长,你一定要快快长大,不能辜负我的期望呀!”

  在茅屋外面的青草地上,二儿子也正忙着呢!他在为小鸡们编织新鸡笼呢!只见他卷起袖子,盘腿坐在地上,手拿着竹条,一根压在另一根的上面,仔细地编着。在二儿子的身边,一群小鸡围着他,还不时“咕咕”地叫着,好像在说:“我的新家做好没,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住进去了。”二儿子好像听懂了它们说的话,微笑地看着这几只可爱的小鸡,加快了手上的速度。

  最悠闲的是小儿子,他趴在溪边绿油油的草地上,用手剥着一颗颗白白胖胖的莲子,不时还往嘴里放一颗,嘴里留着淡淡的清香。你看,他趴在草地上,手忙着,淘气的小脚丫也闲不住,一上一下地晃着……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一阵微风吹过,太阳渐渐地下山了,一片片红云在天空中飘着,仿佛是一条五彩的绸缎。夕阳西下,光芒尽收,天空留下了五光十色的余晖,而这时,忙碌了一天的一家五口,也纷纷回到家中休息了……


《清*乐村居》教案菁选(扩展8)

——《清*乐.村居》改写 (菁华5篇)

  我是辛弃疾,宋朝人。一回,我闲来无事,便独自走出家门,去外头散步。

  轻风拂面,小径两边绿树成荫,几只小鸟儿忽飞忽落,一会儿在地上跳来跳去,一会儿又飞到小溪边低头饮水,一会儿又在枝头高歌一曲,一派乡间美景。我大步走着,小径一会儿弯,一会儿直,跟走迷宫一样。渐渐地,小溪愈来愈宽,水流也缓慢下来,绿树在突然间消失了,取之而代的是成片的长势茂盛的青草。有人出现了,矮小的茅屋出现了,四周全是青草与野花,到处都有小蝴蝶在飞舞。

  茅屋里头,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妇正用乡音聊着天。“老人家,您们儿子都上哪儿去了?”老翁闷了一口酒,笑着说:“都出去啦”。老妇也说:“来,别站着啦,进来喝几杯。”我不好推辞,和他们喝了两杯。我坐在窗边,那条小溪在一头转了个弯,荷叶争相冒出溪面。溪东头,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那样的有节奏,他一会儿奋力锄起来,一会儿又停下来擦擦汗,喝口水。二儿子盘腿坐在草棚下,一丝不苟地编织着鸡笼,刚刚还才编了四五圈,一眨眼的功夫,又编了七八圈。两只高傲的雄鸡,站在墙根边上,怒视対方,时不时地看看我。“这两孩子真勤劳,您们老人家也算是享福啦。”我微笑地说。“哪有,两孩子天生就这么勤劳哪用得着我们管,一大早就起来干活。”老翁又闷了口小酒。“连早饭都准备了。”老妇接了一句。我举杯祝贺,老妇又说:“还有个娃儿啊,最淘气了,又不知上哪儿玩去了。"我往窗外看去,突然瞧见了一双没穿鞋子的脚丫,我探了探头,呦,这小儿子原来在这头趴着剥莲蓬吃呀。“老人家,您们的小儿子就在这儿啊。”我对老夫妇说,“嘿,您们瞧,又一粒,小儿子手很熟练呀。”天天剥,当然很熟啦。”老翁又喝了一杯酒,醉熏熏地说。

  深夜,烛光下,我提起毛笔,诗性大发,写了《清*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座小小的、矮矮的屋子,屋子是用茅草铺成的,看上去像被青草融入进去了似的,十分朴素。茅屋外面有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茅屋的窗边一看就可以看到。这小溪离茅屋只有几米远,叮叮咚咚的好听的声音终年都伴随着小小的茅屋。溪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丛小草连着另外一丛小草,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被谁给匀匀实实地刷上了一道青色一般,好美!小草在水声的伴奏下,犹犹豫豫地又长高了一点点。

  茅屋里面住着两个老人,一个是满头白发的老公公,另外一个则是满头白发的老婆婆。这个老婆婆拿出了两只酒碗和一壶酒,她在两只酒杯中各自倒了一些。两个老人喝下之后,接连着都有一些陶醉了,老公公老婆婆在互相的劝酒声中,又各自喝了几碗酒。老婆婆对她的老伴儿说:“老头子,你呀你!还是和以前年轻的时候那样,还是这么爱喝酒。”老公公说:“我也不怎么老嘛!你看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呢!”老婆婆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起来。那个老公公看看老婆婆,也开始哈哈大笑了。这一对老夫妻就这样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的方言在逗趣,取乐着。

  这是一户五口之家,是的,这两个老人不是孤孤单单的,他们还有三个乖巧、聪明、伶俐的好儿子。大儿子俨然已经是半个大人了,他干的活是最累的,也是最多的,但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大儿子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了,洗漱、吃饭过后,他就扛起锄头去小溪东边的那一块菜地中干活去了。大儿子的主要工作是锄草。在他的辛苦劳作之下,收成逐渐好了起来。二儿子的手十分巧,他也为家庭在分担一份责任。二儿子每天都会编一些鸡笼,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此来赚几个小钱来补贴家用。因为天天都在编鸡笼,二儿子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起来,现在,二儿子赚来的钱越来越多了。可是最招人喜爱的一个小孩子既不是大儿子,也不是儿子,而是那个小儿子。这个小儿子在干什么呢?他正趴在地上,拿着一株莲蓬,他费力地将一粒又一粒的莲子从莲蓬中剥了出来。他将一颗莲子丢进了嘴巴里:“嗯,好吃。”他又说:“到了晚上,我要把莲子给爸爸妈妈品尝一下,爸爸妈妈对我很好,我一定要对他们孝顺;我还要给大哥和二哥吃,他们劳动是很辛苦的,让他们吃一吃莲子,也许可以消除疲劳。”

  这么多么幸福的一家!

  昨天早上我听说金兵在城镇大肆抢夺,掠杀,镇上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昨晚我又喝的烂醉,还没上床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早上醒来,我只觉得胸口发闷,想到外面走走透透气。

  我一边走一边回想:如果我能重新回到战场,在战场上奋勇厮杀,那该多好啊!可惜,我再也见不到那种景象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它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在这小溪里能看见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和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时我看到一对老翁和老媪在喝酒。他们用吴地方言有说有笑,将我吸引了过去。

  那个老媪一见到我就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辛先生,您来的正是时候啊!久仰大名,想请您来吃一顿饭。您不嫌弃的话,还请来与我们一起吃饭吧!”我听了十分高兴,于是留在茅屋里吃了一顿饭。

  酒足饭饱之后,老媪介绍着他们一家五口说道:“看,我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锄豆呢!”我向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我向大儿子挥了挥手,大儿子也停下手中的活,向我挥了挥手。老媪接着说:“那是我的二儿子,他在溪边织着鸡笼。”二儿子也赶忙向我挥了挥手。“瞧,那是我们的小儿子,他很淘气。唉,他又在那吃莲蓬了。儿子,快,快来跟辛先生打招呼!”小儿子噗通一下跳进了小溪里,笑嘻嘻地挥了挥手,又专心地去吃莲蓬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忆起我坎坷人生,如若不得何苦要追求报答祖国呢?在宁静的乡村里岂不是更好?于是我不禁吟诵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静静地走在田野上散心。前几天遭到了别人的暗算而贬为下官,妻子又因*日为这个贫穷的家庭日夜操劳而一病不起。面对一只只“拦路虎”的袭击,他感到十分郁闷。

  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户人家旁。一座矮小简陋的茅草屋,屋旁草木繁茂,幽静的竹林照出勃勃的生机。屋前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里的鱼虾正欢快地窜出水面。溪边还有一片如绿毯般青翠的草地。

  辛弃疾被这一美景给吸引住了,望着这恬静安详的美丽画卷。忽然,他的耳边传来一阵若隐若现的声音。是谁呢?辛弃疾正疑惑不解地想着,忽然定睛一看,望见一对老翁老妇满脸通红,正举杯对酒。只见老翁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颤颤巍巍地说:“如今孩儿都长大了,也懂得帮咱们干些活了,真感到欣慰啊!”“是啊!咱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对咱们都孝顺,小儿子也很乖巧可爱。真幸福啊!”那老妇也露出了笑容,望望门口那三个儿子,“看来咱们能安享天年了!”

  辛弃疾望了望屋前的三个儿子。夏日炎炎,身为家里顶梁柱的长子承担起在豆地里除草的重担,只见他头戴斗笠,拿起锄头吃力地干活。二儿子则盘腿在阴凉的竹林中坐下,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可最让他喜爱的还是那个小儿子。他一会儿逗逗溪里的鱼虾,一会儿又来到溪里戏水,一会儿又坐在岸上剥莲蓬吃,无拘无束,尽显一番童趣。

  望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辛弃疾的心情也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总是要闷闷不乐的呢?让我们抛开所有的烦恼,来一起领略美丽的田园风光吧!

  漫步在一条小溪边,树木郁郁葱葱,鲜花争奇斗艳,溪水哗哗的流向远方,使人陶醉在这大自然中。突然,远方出现了一间又小又矮的茅草屋,不时闻到一阵酒香味。原来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老翁和一个老妇,他们在喝酒聊呢?“老伴啊,不知不觉中,咱们生了仨儿子,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了,却不知咱们已经变老了。”老妇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自己的皱纹和老翁的头发,“可不是吗,这仨儿子对咱们十分孝顺啊!咱们活了大半辈子了,也该享福了。”老翁笑了起来,“那仨儿啊,可真像咱们,大的想你一样勤勤恳恳,二的像你一样心灵手巧,仨虽然调皮了点,但是也很可爱。”说完,老妇便大笑起来。

  大儿子正在溪边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正准备明天在集市出售,最可爱的小儿子正在溪头卧剥莲蓬吗,你瞧,这一家人生活得多么朴实,多么简单,多么幸福啊!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