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渔父的教案菁选

日期:2023-03-08 00:00:00

渔父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父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渔父的教案1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的教案2

  课 题

  渔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一、导入

  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预*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莞尔(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 ( )

  (2)是以见放 (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

  (5)举世皆浊我独清( )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7)形容枯槁( )

  三、文本研*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内容评述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渔父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

  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

  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 ,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 、 , ;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 , 。”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 ”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 , ”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

  四、问题探讨

  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五、活动体验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渔父的教案3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2、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3-《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渔父的教案4

  一、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渔父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课件)

  学生齐读: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检查预*,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

  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

  2自令放为? (宾前 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 (宾前 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

  (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

  (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

  (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

  屈原:

  1、 外貌、神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

  2、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

  (三) 教师小结

  课件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四、研讨一

  (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探讨可能性。

  选择一:“渔父说”---心不自由,形岂能隐?(性格特征)

  选择二:“司马迁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选择三:“伍子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小结:是啊,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

  五、研讨二

  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

  调查学生选择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渔父?

  六、布置作业

  1、 为何选择渔父的人这么多?

  2、 本文的渔父可以说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开端,请选两三例(如渔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渔父”这一形象。

渔父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 学*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渔父的教案7

  学*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臣,实则*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①研*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渔父的教案8

  一、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重点:目标2

  三、学*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 槁gǎ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én 皓hà 莞5

渔父的教案9

  教材分析:

  《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此文之前,已经学*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渔父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间,在超逸脱俗的渔父的对比下,屈原的选择选得决绝而生硬,不少学生很难理解屈原这种“宁为玉碎”的执著的'珍贵。

  同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有限,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文中的渔父是为衬托屈原的伟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从而难以抵达文本深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一文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人物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课时课型:

  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工具:

  幻灯机、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学: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完成导学案并订正。

  二、课上探究:

  (一)导入

  (课间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全体齐读《屈原》节选:

  “他们说你是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谧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这一位孤独的诗人、这一颗忧郁的灵魂是谁?两千多年前他为何选择带着满腔的忧愤,忿然一跃,独自一人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两千多年过去了,他是否依旧孤独,是否依旧寂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拨桨的手,来撩开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诱思探究

  1、释文:探索观察

  (1)教师范读全文。

  (2)渔父初见屈原,问屈原的第一个问题是:“何故至于斯”?这个“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译)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生答、翻译)

  (3)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回答,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维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体现吗?

  “深思高举”,“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译)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你还能发现屈原“清”的体现吗?:(小组合作各推一生发言)

  屈原《离骚》:美政理想

  屈原生*经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齐读屈原相关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教师总结:“清比己之洁,而浊比世之秽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浊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独操,而仕壅君,处乱朝,安得而不见放乎?”

  (2)与屈原的“清”相对的“浊”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呢?

  “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生答、翻译)

  (3)这是渔父的做法吗?

  不是,渔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译)

  (4)全班分成两组合作朗读人物对话部分,读出不同情感。

  3、悟道:迁移运用

  (1)独立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屈原、渔父、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请写下你的观点并分享。(请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渔父:道家重真、超然旷达

  屈原:儒家重善、执着进取(教师引导:因为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总结

  (1)许多同学的观点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我们也会遇到困境,我们不可能像屈原那样决绝,我们也不太可能像渔父那样抬脚远遁,我们只有选择面对。但是在投身社会洪潮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做到:“淈泥、扬波,不离于泥,亦不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为酒所溺。内不失己,外不忤世,斯为与之推移。”

  屈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理想的执着追求,鲁迅先生曾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对这份伟大的理解与感谢,人们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独的、不寂寥的!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个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三、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巩固练*,并背诵全文。

渔父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揣摩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课时数:1节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激趣导学: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重点讲析。

  第1段: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第3段:

  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第4段:

  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三、设疑讨论: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四、典题拓展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五、要点总结。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六、训练巩固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渔父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渔父》练*

  一. 解释下列词语

  〔行吟〕

  〔三闾大夫〕

  〔是以见放〕

  〔圣人〕

  〔不凝滞于物〕

  〔扬其波〕

  〔啜(chuò)其醨(lí)〕

  〔怀瑾握瑜〕

  〔弹冠〕

  〔察察〕

  〔汶汶(mén mén)〕

  〔常流〕

  〔皓皓之白〕

  【试题答案】

  〔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三闾大夫〕官名。

  〔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

  〔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

  〔扬其波〕推波助澜。

  〔啜(chuò)其醨(lí)〕喝那薄酒。啜,喝。醨,薄酒。

  〔怀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mén mén)〕 浑浊的样子。

  〔常流〕即长流,指江水。

  〔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

  《渔父》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1)

——渔父词/渔父赏析优选【十】份

  渔父词/渔父赏析 1

  《过故人庄》孟浩然(七上课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上课外)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约客》赵师秀(七下课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七下课外)

  《泊秦淮》杜牧(七上课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七上课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下课外)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望》杜甫(八上课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上课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如梦令》李清照(七上课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下课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八下课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七上课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苏幕遮》范仲淹(八下课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己亥杂诗》龚自珍(八下课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商山早行》温庭筠(九上课外)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课外)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浣溪沙》苏轼(九上课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九上课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月下独酌》李白(九下课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渔父词/渔父赏析 2

  1、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屈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国·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鲍照《代白头吟》)

  9、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10、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南宋·文天祥《正气歌》)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赠萧瑀》)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名言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头吟》)

  27、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2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0、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渔父词/渔父赏析 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清*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渔父词/渔父赏析 4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作者: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作者: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尊罍在 一作:前)

  清*乐·别来春半

  作者: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忆江南·多少恨

  作者: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标题作者正文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作者: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望江南·闲梦远

  作者: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捣练子令·深院静

  作者: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作者: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梅花

  作者: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作者: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喜迁莺·晓月坠

  作者: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作者: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浪淘沙(一名卖花声)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渔父词/渔父赏析 5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渔父词/渔父赏析 6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上册:《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上册:《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东西**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③奇:奇妙。④西子:西施。)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春日》 南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乞巧:七夕。)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

  【小学四年级】

  上册:《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 【宋】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村庄名。②腊月酿的酒。③豚:猪。④疑:以为,怀疑。)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②之:去,到。③故人:指老朋友。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

  译文: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使:出使。②浥:湿润。③更尽:再饮完。)

  译文:清晨,渭城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四周青翠的杨柳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新葱绿。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下册:《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洞庭:湖名。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③潭面:指湖面。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忆江南:词牌名。②谙:熟悉。③蓝:一种植物。)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地。③子规:杜鹃鸟。④了: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杂兴:各种兴致。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⑥傍:靠*。)

  译文: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渔歌子》 【唐】 张致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②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③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译文:美丽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碧空中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悠闲地游动。老渔翁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在地垂钓,乐而忘返。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瓜洲:长江北岸。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了。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榆关:山海关。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③聒:声音嘈杂。)

  译文: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下册:《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弄:逗弄。)

  译文:草铺满横野有六七里长,笛子伴着晚风发出几声鸣叫。从外边归来已经是黄昏后,不用脱掉蓑衣枕着月亮睡到天亮。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安仁:县名。②篙:撑船用的竹竿。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译文: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乐:词牌名。②茅檐:茅屋的屋檐。③吴音:泛指南方的方言。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老翁、老妇。⑥亡赖:同“无赖”。)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小学六年级】

  上册: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昔:从前。②矣:语气助词。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④思:语气助词。⑤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乃:就。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③潜:暗暗地,悄悄地。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⑤野径:乡间小路。⑥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⑦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④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⑤见:同“现”。)

  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译文: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①持:用来。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③漉:过滤。④菽:豆。⑤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⑥釜: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鸟鸣涧》 【唐】 王维 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②闲:安静。③时:时而,偶尔。)

  译文: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④*明:清晨。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江畔:江边。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③蹊:小路。④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②若:好像。③等闲:*常。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译文: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 【清】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任:任凭。②尔:你。)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闻:听说。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③漫:随意地,胡乱地。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不见,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须有好酒助兴,美好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恨不得马上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以从襄阳转向洛阳。

  《己亥hài杂诗》 【清】 龚自珍(这首是《已亥杂诗》中的第220首)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ī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dǒu 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九州:中国。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喑:哑。万马齐喑:比喻。⑤究:终究,究竟。⑥抖擞:振作精神。)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浸:泡在水中。②潇潇:形容雨声。③子规:布谷鸟。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⑤白发:老年。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译文: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译文: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渔父词/渔父赏析 7

  九日

  耿湋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解琬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重阳山居

  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严维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踏莎行

  辛弃疾

  夜月楼台,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多风雨。

  瑞鹧鸪

  葛立方

  井梧叶叶秋风晚。

  东篱点点金钱满。

  开急为重阳。

  日烘深院香。

  幽姿无众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台。

  寿公桑落杯。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九日黄楼作

  苏轼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校本作“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校本作“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渔父词/渔父赏析 8

  渔父词/渔父

  作者:蒲寿宬  朝代:宋  体裁:词      琉璃为地水精天。一叶渔舟浪满颠。风肃肃,露娟娟。家在芦花何处边。

  渔父词/渔父赏析 9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夫)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1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1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1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2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2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2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3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3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3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3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五陵春)

  3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如梦令)

  3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4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4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49、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

  50、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渔父词/渔父赏析 10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葬花词》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王风·采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梦江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 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永《雨霖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 观《鹊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桐》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2)

——渔父的教案范本10份

  渔父的教案 1

  学*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臣,实则*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①研*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渔父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课件)

  学生齐读: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检查预*,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

  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

  2自令放为? (宾前 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 (宾前 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

  (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

  (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

  (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

  屈原:

  1、 外貌、神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

  2、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

  (三) 教师小结

  课件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四、研讨一

  (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探讨可能性。

  选择一:“渔父说”---心不自由,形岂能隐?(性格特征)

  选择二:“司马迁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选择三:“伍子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小结:是啊,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

  五、研讨二

  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

  调查学生选择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渔父?

  六、布置作业

  1、 为何选择渔父的人这么多?

  2、 本文的渔父可以说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开端,请选两三例(如渔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渔父”这一形象。

  渔父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 学*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渔父的教案 4

  课 题

  渔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一、导入

  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预*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莞尔(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 ( )

  (2)是以见放 (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

  (5)举世皆浊我独清( )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7)形容枯槁( )

  三、文本研*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内容评述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渔父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

  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

  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 ,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 、 , ;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 , 。”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 ”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 , ”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

  四、问题探讨

  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五、活动体验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渔父的教案 5

  学*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臣,实则*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①研*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渔父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 学*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渔父的教案 7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的教案 8

  一、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渔父的教案 9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的教案 10

  一、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3)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 1

  教材分析:

  《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此文之前,已经学*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渔父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间,在超逸脱俗的渔父的对比下,屈原的选择选得决绝而生硬,不少学生很难理解屈原这种“宁为玉碎”的执著的珍贵。

  同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有限,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文中的渔父是为衬托屈原的伟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从而难以抵达文本深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一文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人物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课时课型:

  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工具:

  幻灯机、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学: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完成导学案并订正。

  二、课上探究:

  (一)导入

  (课间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全体齐读《屈原》节选:

  “他们说你是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谧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这一位孤独的诗人、这一颗忧郁的灵魂是谁?两千多年前他为何选择带着满腔的忧愤,忿然一跃,独自一人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两千多年过去了,他是否依旧孤独,是否依旧寂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拨桨的手,来撩开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诱思探究

  1、释文:探索观察

  (1)教师范读全文。

  (2)渔父初见屈原,问屈原的第一个问题是:“何故至于斯”?这个“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译)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生答、翻译)

  (3)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回答,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维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体现吗?

  “深思高举”,“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译)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你还能发现屈原“清”的体现吗?:(小组合作各推一生发言)

  屈原《离骚》:美政理想

  屈原生*经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齐读屈原相关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教师总结:“清比己之洁,而浊比世之秽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浊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独操,而仕壅君,处乱朝,安得而不见放乎?”

  (2)与屈原的“清”相对的“浊”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呢?

  “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生答、翻译)

  (3)这是渔父的做法吗?

  不是,渔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译)

  (4)全班分成两组合作朗读人物对话部分,读出不同情感。

  3、悟道:迁移运用

  (1)独立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屈原、渔父、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请写下你的观点并分享。(请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渔父:道家重真、超然旷达

  屈原:儒家重善、执着进取(教师引导:因为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总结

  (1)许多同学的观点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我们也会遇到困境,我们不可能像屈原那样决绝,我们也不太可能像渔父那样抬脚远遁,我们只有选择面对。但是在投身社会洪潮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做到:“淈泥、扬波,不离于泥,亦不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为酒所溺。内不失己,外不忤世,斯为与之推移。”

  屈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理想的执着追求,鲁迅先生曾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对这份伟大的理解与感谢,人们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独的、不寂寥的!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个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三、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巩固练*,并背诵全文。

  《渔父》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揣摩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课时数:1节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激趣导学: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重点讲析。

  第1段: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第3段:

  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第4段:

  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三、设疑讨论: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四、典题拓展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五、要点总结。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六、训练巩固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渔父》教案 3

  【教学目标】

  1. 学*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渔父》教案 4

  课 题

  渔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一、导入

  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预*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莞尔(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 ( )

  (2)是以见放 (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

  (5)举世皆浊我独清( )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7)形容枯槁( )

  三、文本研*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内容评述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渔父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

  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

  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 ,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 、 , ;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 , 。”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 ”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 , ”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

  四、问题探讨

  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五、活动体验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渔父》教案 5

  学*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臣,实则*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①研*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4)

——北京的教案菁选

关于北京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北京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认读字。

  2、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性和生活的方式。

  3、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重点:

  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性和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国宝金丝猴

  问

  1、你见过金丝猴吗?它长的什么样?

  2、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自学课文,看看书中介绍了关于金丝猴的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如有不懂的词,请借助字典理解。

  2、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

  (一)自学提示

  1、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二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金丝猴的'那些知识?

  3、三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二)自学情况交流

  自学字词情况

  腹部 乳白色 夺目 高雅华贵 忍 耐

  惧怕 酷暑 幼芽 拒绝 率领

  砍伐 仅仅 赠给 逼人 逃之夭夭

  (三)朗读课文,解答问题

  样子

  食物

  敌害

  (四)读一读有关的段落

  四、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

  1、说一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讨论明确:金丝猴浑身是宝,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只有在我国才能看到。

  2、补充材料:72页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面临灭绝,打算怎样保护它们?

  五、总结

  1、现在大家有什么最想说的话?

  2、选做:设计以金丝猴为内容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国宝金丝猴

  样子

  食物

  敌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阅读,能够基本的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用“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川流不息”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4、感受北京的美,热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难点:用课后练*里6个词语中的几个词语说两三句话。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北京吧!今天我们就要学*第26课《北京》。齐读课题。

  2、到过北京的同学在北京的哪些地方玩过?

  3、北京多美呀!没去过的小朋友不用着急,现在我们马上出发去北京游玩。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学生看、听。

  2、听教师读课文后,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看图。

  (1)课文有几幅图,图上画的'分别是什么?

  (2)课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地方?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后知道了什么?

  3、放第二段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1)读完这一段,你又知道了京的什么?

  (2)出示课件,让学生结画面和上下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的意思。利用课建立节“川流不息”的意思。

  (3)朗读。

  5、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出示课件。

  (1)这一段又给我们介绍了北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美吗?

  (2)结合课件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带着喜、赞美的感情朗读这一段。

  6、分组读二、三、四自然段。

  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

  7、提问引读第五自然段。

  (1)哪儿美?爱什么?

  (2)这一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8、齐读第五段,读出爱北京的语气。

  五、指导背诵

  1、怀着热爱、赞美的情,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

  1.学生自由练*,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板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生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学*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试着读一遍,并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出示词语)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5)

——挑食的教案菁选

挑食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挑食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惯。

  2、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名称,并能大胆在小朋友面前说出自己爱吃的蔬菜名称。

  活动准备:

  1、多种蔬菜(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 或资料图片。

  2、多媒体准备 影片资料。

  活动进程:

  1、影片导入,观看《走进蔬菜园》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地方?

  幼:蔬菜园!

  师:我们到蔬菜园里去看看都有哪些蔬菜吧。

  师:你们都看到了哪些蔬菜?

  幼:西红柿、黄瓜、茄子、萝卜、白菜、辣椒......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吗?

  幼:认识。

  师:生活中我们吃的蔬菜种类很多,下面再来看看咱们*常吃的蔬菜还有哪些?

  2、分别出示出示幻灯片4-23,认识蔬菜,了解其丰富营养。

  师:这是菠菜,长得什么样子呀?(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根),谁喜欢吃菠菜,你为什么喜欢吃菠菜?有什么营养?菠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铁,它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光滑。你们看过动画片《大力水手》吗?大力水手波佩一吃菠菜就变得力大无穷,什么困难都能解决是不是?所以请小朋友喜欢菠菜、多吃菠菜。还有一种蔬菜里面含有胡萝卜素你知道是什么菜吗?请你们猜一猜它是桔红色的,小白兔非常愿吃。对!是胡萝卜 。小朋友吃了后,我们的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 。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菜?西红柿,你们吃过西红柿做的什么菜?西红柿里也有许多的营养,象Vc他能是我们的牙齿骨骼变的坚固,还能防止牙龈出血。

  小朋友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就是用西红柿做的,现在我们还知道了它对人体的作用。

  3、示图8--10:芹菜、大蒜、香菜--有香味的菜。

  师:芹菜中含有铁、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闻一闻还有芹菜香味呢。另外还含大量的纤维,有利于排便。对人体健康都十分有益。所以,小朋友也要吃芹菜。大蒜不仅能调味,还能杀菌。

  下面这些蔬菜你们吃过哪些?

  大白菜、花菜、卷心菜、黄瓜、南瓜、茄子、土豆、藕、豆芽、豆角、海带、蘑菇、冬瓜等。

  幼:吃过,有的没有吃过。

  师:这些菜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所以,小朋友都要吃,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长的好,不会因为缺乏维生素而患病。

  4、结束部分:

  (1)欣赏儿歌 《不挑食》

  小乌龟爱挑食,一粒大米吃三次,脖子细细,尾巴细细,耷拉着脑袋没力气。

  小老鼠爱挑食,只吃花生巧克力,脖子细细,尾巴细细,焉头耷脑没力气。

  小熊一点不挑食,米饭、青菜、肉和鱼,大口大口吃下去,脸蛋红红笑嘻嘻!

  (2)欣赏动画片《不挑食》。幼儿跟着学唱并结束。

  教学反思:

  我班有好多孩子有挑食的现象,他们主要是不喜欢吃蔬菜,而且饭也吃的很少,在家也这样。通过这次活动以后,当天吃饭时,就有孩子吃蔬菜了,而且还一口菜一口饭吃得很好。最可喜的是黄梓晨小朋友还很快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饭菜呢!为了让他们天天如此,我特地在班里表扬了他们,让他们继续发扬下去。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孩子吃饭时经常提醒他们,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让他们养成不挑食的好*惯。

  第16篇、大班健康活动教案:做个不挑食的乖孩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

  这是一堂大班的健康课,主要让幼儿在幼儿园吃饭时不挑食,幼儿的一日三餐都应该是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这样才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所以幼儿园的饭菜都要吃。这样安排教学不仅教育了孩子,而且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帮助的。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每顿饭菜的营养价值,让幼儿懂得每顿饭菜搭配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2、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3、使幼儿初步了解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营养对人体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每顿饭菜的营养搭配。

  难点:教育幼儿今后不再养成挑食的好*惯。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己动手配置营养餐。

  1.幼儿在各种食物卡片中挑选,把所挑选的食物卡片贴在纸盘中。

  2.交流讨论:看看谁的配置有营养?

  二、“小配餐师”的建议。

  1.教师通过活动指导本班幼儿普遍不喜欢吃的食物,列举出来,青幼儿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2.请个别“小配餐师”说出虽然不喜欢吃,但必须要吃的原因(营养全面,身体才能长得快,长得壮)。

  活动延伸

  1.午餐时,青幼儿相互监督,提醒吃完自己的一份食品,不挑食。

  2.定期开展“快乐的自助餐”活动,请幼儿自选食物,自找座位,自由结伴,共同进餐,使幼儿养成吃什么那什么,样样东西都爱吃,不浪费的用餐*惯。

  3.请加着呢个配合帮助幼儿记录一周每日三餐所吃的食物,让幼儿检查自己是否挑食。

  活动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时,我对现教的知识对幼儿进行现场的测试(进行午餐时),有的孩子在老师的提醒下和鼓励,养成了不挑食得*惯,但有的孩子还是喜欢光吃荤的,如:肉之内的,还是对蔬菜不敢兴趣。当然是孩子的年龄小,对饭菜的应该还认识不到位的,又加之一个孩子在家受到家长的百般满足,对挑食的*惯一时还纠正不过来。这正是本节课所遇到的困惑。如果从新来上这节课,希望单位能提供孩子进餐的场所,食物自选的场所。这样来上这节课也许就不那么费力了。

  【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蔬菜,知道名称,了解其丰富营养;

  2、通过亲自“烹饪”,激发幼儿爱劳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惯。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多种蔬菜(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

  2、烹饪用具、音乐磁带、小篮子

  3、丰富词汇:维生素

  【活动进程】

  1、进超市、《买菜》音乐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幼:××蔬菜超市!师:我们到超市里去买点喜欢吃的蔬菜吧。(音乐)

  师:请把你买的菜放在桌子上,排好。

  师:啊,你们可真能干!买了那么多,都有什么菜呀?

  2、认识蔬菜,了解其丰富营养(分别出示)

  师:这是菠菜,长得什么样子呀?"出处"(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根),谁喜欢吃菠菜,你为什么喜欢吃菠菜?有什么营养?菠菜里含有Va,它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光滑,小朋友经常口腔溃疡,那是因为身体里缺少了Va,所以请小朋友喜欢菠菜、多吃菠菜。你们知道还有那些蔬菜里含有Va吗?青椒、南瓜、油菜里也含有Va。还有一种蔬菜里面含有Va你知道是什么菜吗?请你们猜一猜它是桔红色的,动物中兔子和马非常愿吃。对!是胡萝卜。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菜?西红柿,你们吃过西红柿做的什么菜?西红柿里也有许多的营养,象Vc他能是我们的牙齿骨骼变的坚固,还能防止牙龈出血。

  师:小朋友*时都是谁做菜给你们吃呀?咱们自己也来做一个菜尝尝好吧。

  烹饪过程(介绍大蒜的营养)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并学会收拾整理。

  活动反思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孩子吃饭时经常提醒他们,以表扬、鼓励的形式,让他们养成不偏食的好*惯。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均衡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进一步认识各类常见食物,懂得要科学合理地进食。

  3、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惯。

  活动重点

  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惯。

  活动难点

  懂得要科学合理地进食。

  活动准备

  1、音乐律动《小猪吃的饱饱》

  2、常见食物图片

  3、蔬菜沙拉和水果沙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早上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音乐律动《小猪吃的饱饱》来放松放松吧。

  二、展开话题谈话

  教师:小朋友们,小猪是不是睡的很香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是的,因为小猪吃的饱饱的。

  教师:你们想想你们印象中的小猪是怎样的呢?胖胖的?瘦瘦的?

  幼儿:小猪是胖胖的。

  教师:对的。因为小猪不挑食,什么都吃,特别的容易满足,所以小猪才吃肥肥胖胖的,身体特别的健康。那小朋友现在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想,如果小猪会挑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幼儿:小猪会变得瘦瘦的,身体会很差。

  教师:那你们会挑食吗?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

  让幼儿自由讨论。

  三、深入了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看黑板上都有什么食物啊?幼儿:胡萝卜,鸡腿,葡萄。教师:你们知道吃了它们都有什么好处吗?幼儿:对身体好。教师讲解蔬菜肉类水果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好处。并且让幼儿懂得均衡营养,不可以光吃肉不吃蔬菜,也不可以光吃蔬菜不吃肉,这样会使我们身体营养不均衡,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让幼儿知道如果光吃肉,会导致身体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四、小结

  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这些营养来源于各种不同的食物,只有不挑食,我们的身体才能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只有营养均衡了,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成长。

  五、品尝蔬菜沙拉和水果沙拉

  教师把提前做好的沙拉分给小朋友吃,品尝沙拉的同时引导幼儿多吃蔬菜和水果,养成不挑食的*惯。

  设计意图:

  幼儿期间,丰富合理的营养和杰出的饮食*惯,会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但是,幼儿由于缺乏保健知识,挑食、偏食的征象较多。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我预设了《多吃蔬菜不挑食》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惯。

  2、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名称,并能大胆在小朋友面前说出自己爱吃的蔬菜名称。

  活动准备:

  1、多种蔬菜(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 或资料图片

  2、多媒体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1、今天小白兔来我班做客了,它要带小朋友到蔬菜王国去看看?(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地方?

  幼:蔬菜王国!

  师:我们到蔬菜王国里去看看都有哪些蔬菜吧。

  师:你们都看到了哪些蔬菜?

  幼:西红柿、黄瓜、茄子、萝卜、白菜、辣椒......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吗?

  幼:认识。

  师:生活中我们吃的蔬菜种类很多,下面再来看看咱们*常吃的蔬菜还有哪些?

  2、分别出示出示幻灯片,认识蔬菜,了解其丰富营养。

  师:这是菠菜,长得什么样子呀?(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根),谁喜欢吃菠菜,你为什么喜欢吃菠菜?有什么营养?菠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铁,它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光滑。你们看过动画片《大力水手》吗?大力水手波佩一吃菠菜就变得力大无穷,什么困难都能解决是不是?所以小朋友要喜欢洗菠菜、多吃菠菜。

  还有一种蔬菜里面含有胡萝卜素你知道是什么菜吗?请你们猜一猜,它是桔红色的,小白兔非常愿吃。对!是胡萝卜。小朋友吃了后,我们的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菜?西红柿,你们吃过西红柿做的什么菜?西红柿里也有许多的营养,它能是我们的牙齿骨骼变的坚固,还能防止牙龈出血。

  小朋友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就是用西红柿做的,现在我们还知道了它对人体的作用。

  3、示图8--10:芹菜、大蒜、香菜--有香味的菜。

  师:芹菜中含有铁、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闻一闻还有芹菜香味呢。另外还含大量的纤维,有利于排便。对人体健康都十分有益。所以,小朋友也要吃芹菜。大蒜不仅能调味,还能杀菌。

  下面这些蔬菜你们吃过哪些?

  大白菜、花菜、卷心菜、黄瓜、南瓜、茄子、土豆、藕、豆芽、豆角、海带、蘑菇、冬瓜等。

  幼:吃过,有的没有吃过。

  师:这些菜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所以,小朋友都要吃,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长的好,不会因为缺乏维生素而患病。

  4、结束部分:

  (1)欣赏儿歌 《不挑食》

  小乌龟爱挑食,一粒大米吃三次,脖子细细,尾巴细细,耷拉着脑袋没力气。

  小老鼠爱挑食,只吃花生巧克力,脖子细细,尾巴细细,焉头耷脑没力气。

  小熊一点不挑食,米饭、青菜、肉和鱼,大口大口吃下去,脸蛋红红笑嘻嘻!

  (2)欣赏动画片《不挑食》。幼儿跟着学唱并结束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儿歌。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不挑食》、吃饭的场景(桌子、椅子、米饭、鱼、青菜、鸡蛋等)、小熊嘟嘟布偶。

  活动重点:学会儿歌。

  活动难点: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讲述内容:

  ——"真香呀,小熊嘟嘟在吃什么?"

  教师朗诵儿歌,然后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2、创设情境,表演儿歌:

  ——"谁来当小熊嘟嘟?"

  (一幼儿表演,其他幼儿朗诵儿歌)

  (集体边表演小熊嘟嘟,边朗诵儿歌)

  3、幼儿仿编:

  ——"还可以请小熊嘟嘟吃什么呢?"

  请幼儿尝试仿编其中的一两句,教师将幼儿的仿编内容总结。

  幼儿将自己的仿编内容进行表演。

  附:儿歌(不挑食)

  给米饭,吃。

  给青菜,吃。

  给鸡蛋,给鱼,

  都吃,都吃。

  为了长好身体,

  小熊一点儿不挑食。

  活动反思:

  幼儿基本明白吃饭不挑食的道理,部分幼儿也表示以后不挑食了。但饮食*惯不是很容易改变的,不挑食不是靠语言来表达的,也不是靠一日之功,要循序渐进,用行动来证明。所以我们在每次用餐前,就让幼儿复*儿歌,从而更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让挑食的幼儿一点一点吃,争取一天进步一点点。通过家校路路通告知家长,做到家园共同监督。孩子中在学到健康知识,明白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懂得挑食对身体不好,并在生活中要养成不挑食的好*惯。

  教学目标:

  通过使教学得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惯

  通过使教学得幼儿了解到各种食物的不同营养价值

  通过使教学得幼儿懂得只有不挑食才能使我们健康成长

  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惯的意识

  教学重点:课后幼儿能主动吃饭,不挑食,不偏食

  家长能有好的方法来引导幼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吃饭不挑食》儿歌

  教学过程:(1)用儿歌《吃饭不挑食》律动来当背景音乐,营造愉快的氛围;(教师出场及提出问题)

  (2)提出幼儿挑食的问题,及其挑食厌食会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3)解决问题:变聪明,变漂亮,变高变强壮(三个法宝);

  (4)教师讲述儿童故事,增加教学的.丰富性,充实课堂内容;

  (5)幼儿欣赏儿歌《吃饭不挑食》增加教学的多样性;

  最后课堂在愉快的儿歌中结束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

  今天早餐又有好多的小朋友剩饭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说说自己剩饭的原因)

  今天丁丁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就是挑食的故事,名字叫作《小兔子不挑食》

  播放动画故事

  幼儿认真听故事

  教师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兔子为什么会生病?妈妈是怎么做的'?

  播放动画

  认识蔬菜水果

  猜谜语

  结束活动

  小朋友应该向小兔子学*,不能挑食,养成好的*惯,这样身体才会棒棒的。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均衡的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惯。

  3.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教学准备

  事先让幼儿调查自己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并进行记录、对食物有四大类的认识、四大类的食物图谱、食物分析表、事先制作好的四大类食物材料。

  教学过程

  (一)教师运用导语引入,小朋友自由做调查教学。

  1.幼儿做“对各类食物的喜好”的调查。

  ①师:小朋友,昨天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本调查册,让你们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和最不爱吃的东西记录下来,你们都带来了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当小小调查员,互相调查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东西和不爱吃的东西以及爱吃和不爱吃的原因。看谁调查得最认真、最仔细。

  ②幼儿调查。

  2.幼儿对“食谱中的搭配是否均衡”进行调查。

  ①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调查发现了什么?

  幼:发现有的小朋友爱吃肉类,不爱吃蔬菜类;有的小朋友爱吃水果、不爱吃馒头。对食物有挑食的'现象。

  师:这样做好不好呢?我先不说,我们小朋友接着去调查就知道了。

  师:我们今天第二站调查的是幼儿园的食谱。看看幼儿园的叔叔阿姨每天为我们做的餐点。是不是只有我们爱吃的食物而没有我们不爱吃的食物呢?

  ②幼儿调查。

  (二)让幼儿知道均衡的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1、让幼儿知道均衡的营养对身体的重要性,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①师:小朋友,你们通过这次调查食谱发现了什么?

  幼:每天的食谱中各类食物都是均衡搭配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搭配呢?我们去人体王国看看就知道了。

  ②幼儿参观人体王国

  ③师: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人体王国。五谷类的食物含有热量,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有力气;肉类食物中含有脂肪、蛋白质,可以补充身体的能量;蛋奶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钙,可以使我们的牙齿骨骼强壮;蔬果类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有助于我们的消化。我们的身体需要多种的营养和能量,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缺了其中一类食物的营养成分,人体王国都不能强大起来。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让你们的人体王国最强大,任何病菌敌人都不能侵犯?

  幼:想。

  2、教育幼儿不能挑食

  师:你们应该怎么办?

  幼:不挑食

  师:挑食好不好?

  幼:不好。

  师:对,每一类食物都要我们的小朋友吃,这样身体才会棒棒的。

  (三)幼儿搭配餐点――营养均衡的自助餐

  1、师:*时在幼儿园都是叔叔阿姨为我们搭配餐点,今天我们自己动手搭配营养均衡的自助餐来让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2、幼儿搭配营养均衡的自助餐。

  3、师:请小朋友介绍你的餐点名称,邀请客人老师和你共同分享。记住:告诉客人老师不要挑食喔!

  4、师生进行自助餐教学,教学结束。

  延伸教学

  1、幼儿制作“不挑食宣传小画册”,送给别的班的小朋友阅读。

  2、选出“小小监督员”,每天监督小朋友有没有出现挑食的现象。另外可以请家长配合我们进行监督。

  3、将不挑食的小朋友在班级的“每日新闻”进行播报表扬。

  4、幼儿自制食物调查表。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儿歌。

  2、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更换原来的一些词。

  活动准备: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6)

——松鼠的教案菁选

关于松鼠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松鼠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1、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出示花生实物)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学*“生”字)

  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不但我们爱吃,连小松鼠也爱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教师范读全文。

  2、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字

  (1)(电脑出示不注音的生字)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哪些字?(指名说说)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注意读准“找、种、生”。

  (3)学*新偏旁“夕”和“母”

  (4)小组合作记字形,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巩固字词

  (1)同桌互助,认读课后练*中的.词语。

  (2)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3)游戏:开火车找朋友

  三、写字指导:“生、里、果”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观察,找准关键笔画。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3、学生临写后互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学*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

  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小松鼠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二、整体感知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 生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三、品读感悟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师:非常好!先写外表,再写内在的性格,这样才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板书“由表及里”)

  师:松鼠的漂亮显而易见,那么它的驯良和乖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因为它吃素,显得很善良。

  师:嗯,松鼠的食谱里面可不包括庄稼粮食,对于人类来说,它是驯良的。

  生: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只在晚上出来活动,不打扰人类的生活,也能体现它的驯良。 生:“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它很少到人生活的地方来,不打扰人类,也是驯良的表现。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全面。那么哪些方面能体现松鼠的乖巧呢?

  生1:第四段。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还十分警觉;

  生2:它动作轻快敏捷;

  生3:它的叫声响亮,而且它还会生气。

  生4:还有第五段,写了松鼠搭窝。从地址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设计等几方面说明松鼠是乖巧的小动物。

  师:布丰除了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之外,还有没有写松鼠的其他方面?

  生1:还写了松鼠爱干净。

  生2:还有松鼠的用途呢。

  师:这些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最后一段。

  师:对。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作者在介绍完松鼠的主要特征后,又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其用途,这样使整个文章显得更完整了。(板书“用途”)

  师: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而且还很有用。这样的小动物实在是—— 生齐:很讨人喜欢。

  师:文章中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松鼠很讨人喜欢呢呢?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生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生3:有人说,松树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生4: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四、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又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所找的语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这些拟人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咱们同学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你熟悉的动物——狗。想象一下,一只狗看见马路对面有一根它最爱的肉骨头,它会怎么办?又或者,狗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它又会有什么表现?自己动手写一写。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做片断练*,师巡视。

  师:写好了吧,咱们来交流。 生读*作,师做适当的点评。

  师:看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不过不要忘了,

  本文是篇科学小品文,它的语言特点除了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还应该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点——准确性。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或词语吗?我举个例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在“触动”这一动词前加上一个副词“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生:“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交流交流。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这次课堂上的片段练*再修改修改,誊写到小作本上。下课! 生:起立!敬礼! 师:休息。

  教学目标:

  1、了解松鼠的讨人喜欢的特点。

  2、感受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像鼠不是鼠,森林是他家;尾巴大又长,最爱吃坚果”。 引出课题:松鼠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

  2、作者告诉我们松鼠是一只“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三、再读课文

  1、根据文中内容,你可否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小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穿插简要分析语言,比如(拟人)生动、准确

  2、除了漂亮、驯良、乖巧外,你还认为小松鼠还具有什么特点? “有用”

  3、此处还用引申什么保护动物吗?

  4、出示:《辞海》中的“松鼠”条目: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7)

——生日的教案菁选

关于生日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生日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4个字。认识2个偏旁“饣”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材说明】

  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日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曲录音带。

  2、要求学生问问家长什么叫生日,记住父、母亲的生日。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正、怎”“饭、放”“礼、拿”。要借助拼音正音,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生字表(一),从自读到同座位互读互帮,做到字字读准;再出示几组音节,请学生当“正音师”,选出合适的音节带大家认读,若选得不对,大家不读,请他重选。几组音节为:

  放(fàn fàng) 正(zhèn zhèng) 礼(lǐ nǐ)

  饭(fàn fàng) 怎(zěn zhěn) 拿(lá ná)

  认记生字要尽量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出示生字,说说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你还会记哪些字,怎样记住它。本课生字中,“布、放、快、怎、礼、今、熊”等都可用熟字换一部分来识记。教师重点指导认记“饭、物”,随生字认识“饣、”。

  2、写字:

  指导写字,要发挥教材上范字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有重点的指导。

  今:撇尖低,捺脚稍高,开口度大。撇捺相接处、点和横折收笔都在竖中线上。

  正:注意横、竖的长度。第二横是上横的一半,左竖是右竖的一半,最后一横长,稍凸起托连竖。

  雨:“冂”要宽,中间的“竖”不出框,最后四“点”,两两对称,如隔窗看檐下的雨水均匀滴下。

  两:“冂”内两个“人”字分布均匀,“人”的“捺”均变为“点”。

  三、词句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饱含着母女之间的真实情感,可抓住两处体会一下。一处是“妈妈笑着说:‘我忘了。’”结合课前准备问问学生:妈妈真的忘了吗?学生从自己的了解中知道妈妈并非忘记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另一处是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学生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让学生受到感染。

  四、朗读

  文中小云的话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全文朗读可采用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还可播放乐曲,活跃气氛。如开始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课文读完后放《生日歌》。

  五、实践活动

  1、课后的“读读说说,看谁说得多”可巩固生字,增加学生的词汇量。练*时,留出一两分钟让学生先自己说说,老师提示:红花中的字可以做词头,也可做词尾。然后分小组比赛,选出本组代表参加全班擂台赛。打擂台可两两自由结合,选出题中一个字比。如:甲说“放心”乙说“放学”,甲说“开放”乙说“**”……重复对方的词或说不出为输。

  2、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3、想象故事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举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谁知道“生日”是指哪一天?

  师强化: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后检查并提问: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

  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借生日”进行思考,如:妈妈怎么会把自己的生日给忘了?各人有自己的生日,怎么能借?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自己还过不过生日?学生提问后先让大家讨论,教师再点拨、小结。

  四、练*分角色朗读

  五、学*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六、指导写字

  七、扩展活动

  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父母亲。

  【教学反思】

  1、将学生自愿分成小记者、小云、妈妈三组,自由组合接受采访。

  采访小云:

  ⑴ 小云同学,你不喜欢小布熊吗?

  ⑵ 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小布熊送给妈妈呢?

  采访妈妈:

  你的女儿把小布熊送给你,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2、你的女儿把生日借给你,你要吗?

  3、那你为什么说忘了?

  4、小云妈妈,你把小云抚养长大,一定吃了不少苦,你能讲一件典型的事情吗?

  听了妈妈的诉说,请贴*妈妈的耳朵,说一句你心里最想说的话。

  爱的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上述片段没有空谈爱,却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教师搭建一个采访的*台,在这个*等的对话场所,孩子们问自己想问的话,谈自己心中真切的感受,他们在互动交流中袒露心声,倾诉真情,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

  【设计意图】

  越是来自幼儿生活的课,越能让幼儿产生兴趣。因此,我为孩子们设计改编了《皮鞋车》,从关注幼儿生活入手,以“小老鼠过生日”这一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故事开始,将故事地点放在了小老鼠家中,它把妈妈准备丢弃的旧皮鞋变废为宝展开故事,旨在引导幼儿通过想想、说说、玩玩等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

  【活动目标】

  1、能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奇思妙想给自己和小伙伴带来的惊喜。

  2、能用比较完整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爱动脑筋、变废为宝的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小汽车》、汽车课件、故事课件(带背景音乐)、装饰好的皮鞋车

  【活动过程】

  一、放音乐《小汽车》,教师激情带幼儿进活动室。

  1、放汽车课件,了解各种车的用途。

  师:小汽车开到老师身边来(幼儿围在老师周围),小朋友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请过来看看老师这些是什么车?(幼儿和老师一起站在大屏幕前,老师引导幼儿说出各辆车的名称及用途)。

  2、启发幼儿想像除了认识的这些车以外,还知道那些车呢?

  二、想一想,引出课题。

  1、 请幼儿安**好想一想,假如你有一辆车,你会用它做什么事?(互相交流:提示幼儿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的好伙伴,后让个别幼儿用较完整的话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2、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的车会做这么多的事情,有一只小老鼠也有一辆车,它的车也做了许多事情,做了什么呢?

  三、看看、想想、幼儿创造性讲述小老鼠在路上发生的事情。

  一起看课件,启发幼儿动脑想象: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

  幼儿自由编故事内容,课件显示第一幅图:小老鼠和小白兔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幅图:小老鼠碰到小松鼠又发生了什么事?第三幅图:接下来小老鼠还会碰到谁呢?(小狗)他俩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说了些什么?

  四、玩玩,揭秘车的制作方法。

  师:小老鼠用它的车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那它的车到底是用什么制作的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老鼠的车今天就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大家请闭上眼睛(从礼品盒里取出装饰好的车)睁开眼睛吧(哇!惊喜)小老鼠说可以借给你们玩的(幼儿围着玩)请你看一看,摸一摸这辆车是用什么做成的?(皮鞋) 还是双旧皮鞋呢。

  五、完整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师:一只旧皮鞋,小老鼠是怎么做成车的呢?一起来听故事。

  1、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2、提问问题:

  (1)爸爸的旧皮鞋,小老鼠是怎么把它做成车的?

  (2)小老鼠开车做了什么事?

  (3)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老鼠?

  小结:小老鼠爱动脑筋,把一只废旧的.皮鞋改装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不但帮助了好伙伴,还保护了环境。我们要向小老鼠学*,做一个爱动脑、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六、启发幼儿动脑用废旧物品设计车。

  师:现在请你动脑想一想,还有那些废旧物品可以做成车呢?(酸奶盒、大纸箱、一次性纸杯……)请和小伙伴帮助小白兔、小松鼠、小狗设计一辆车吧。

  附:故事

  皮鞋车(改编)

  小老鼠快要过生日了,它要请好多伙伴到家里来做客。老鼠妈妈在家里打扫卫生,这时,小老鼠发现妈妈手中拿着爸爸的旧皮鞋要扔掉,马上说:“妈妈,别扔掉!我有用。”小老鼠接过妈妈手中的鞋子,上看、下看、左瞧、右瞧,又想了想说:“嘿,有了,我要把它变成一辆干净、漂亮的皮鞋车。”于是,他找来一块抹布,把皮鞋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找来一瓶胶水把皮鞋的裂缝粘牢,又采了许多花把皮鞋装饰得漂漂亮亮的,最后安上车轮、车把,一辆干净漂亮的皮鞋车就做好了。小老鼠擦擦汗,看着自己做成的皮鞋车心里美滋滋的!他对妈妈说:“妈妈,我有车了,我想开出去玩一会儿。”“去吧,路上小心点。”妈妈说。

  嘀嘀……小老鼠开着车出发了,在路上,它碰到了小白兔。“小白兔,你要到哪去?”“我要去幼儿园,快要迟到了。”“到我车上,我开车送你去。”“谢谢你小老鼠,你的车真漂亮。”“不客气,咱俩是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的。”很快,小老鼠就把小白兔送到了幼儿园。

  嘀嘀……小老鼠开着车继续往前走,这时他看到小松鼠在往家运松子,连忙说:“小松鼠,上车吧!我帮你运松子。”“谢谢你帮我运松子,有车真好,可惜我没有!”“不用客气!咱俩是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的。”很快,小老鼠就到了小松鼠的家。

  嘀嘀……小老鼠开着车又往前走,路上碰到了小狗。“小狗,你要到哪里去?”“我感冒了,要到医院去看病。”“坐我的车吧,我送你去。”“谢谢你!”“不客气,咱俩是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的。”一会儿,小老鼠就把小狗送到了医院。

  小白兔、小松鼠、小狗都很羡慕小老鼠有一辆漂亮的皮鞋车,他们也想回家做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绘本课《祝你生日快乐》

  绘本《祝你生日快乐》讲述的是一个关怀生命的动人故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经常打针吃药,头发都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顶帽子。当风把她的帽子吹走的时候,小丁子骑着脚踏车来到她的身边,为她追回了帽子。他们一起做游戏、说故事。一天,小姐姐带来了“开心锁”,他们把它挂在树上,约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许愿,并打开锁。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没有如约来和小丁子过生日。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蛋糕”,为她许了一个愿。

  当孩子遇到人生中亲人或朋友的变故,该如何面对和理解,如何感受生命的另一份“礼物”呢?《祝你生日快乐》帮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生命的意义。

  《祝你生日快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尊重生命,感恩惜福,体会友情的可贵,

  用怜悯的心、温暖的手,关怀病痛伤残者。课前准备:

  1.绘本《祝你生日快乐》

  2.收集儿童伤残、病患等相关医学信息

  3.纸扎花朵或鲜花每人一朵

  4.图画纸

  5.彩色笔

  活动流程:

  一、情境引导:

  一年中什么日子令人快乐而且期待?

  为什么生日令人期待?几乎每个人都期待吃生日蛋糕、收到礼物。板书:生日

  贴一个蛋糕

  1.有没有小朋友今天或是这个月生日?老师想送他一个生日蛋糕,但是现

  场并有没有准备啊,怎么办呢?老师示范用双手围成蛋糕的形状,小朋友一起做。

  2.每人的双手手掌靠*,手指向上伸直微弯,像一个蛋糕,10根手指头假

  想是蜡烛。

  3.

  4.

  5.

  6.合唱生日快乐歌或一起说「祝你生日快乐」,并让寿星许愿。鼓励运用想象力,大家各自对着蜡烛用力一吹,手指收紧成拳头即完成寿星收到了祝福,请上台说说心情。是呀,生日对于我们每个人是意义非凡的庆祝生日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美

  好。可是有的人生命显得脆弱,让人无奈和痛心。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仔细看封面的这个小男孩也像我们刚才一样正在用手做一个蛋糕呢,他在为谁庆祝生日快乐呢?

  8、一起来看着画面,听老师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祝你生日快乐」吧!——读,封面的题目?

  9、

  二、展示绘本并导读:

  1、小朋友们认真看着书中的画面,仔细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吧!——

  P三句话扩大句子

  2、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欣赏了这个「有一点点哀伤」却又充满「期待」的故事后,我们很期盼奇

  迹出现,对不对?

  4、生命的可贵,在于努力不懈的精神,当一个人像小姐姐一样,面对生命中如此严重的疾病,痛苦的时刻,该如何建立信心、勇敢地面对呢?

  4、来!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回味这篇故事。

  三、回顾深化

  一)小姐姐为什么只有一点点头髪?P解释癌症

  1、来,大家仔细地看图,癌症的病痛折磨着小姐姐,可是小姐姐的表情是怎样

  的?P

  2、小姐姐,身受痛苦,为什么还能笑得这么美呢?

  (是呀!小姐姐很坚强勇敢地面对病痛,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病魔。)

  3、

  我们不仅从小姐姐的表情上,还可以从她说的话中感受到小姐姐的坚强——

  P三句话

  分男女生读和齐读

  4、小结:孩子们,绘本故事就是这样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才能把它读到心里去的,发现故事中有意思的内容。

  二)让我们再回顾这个故事看看你还能感悟到些什么?

  1、小姐姐和小丁子是不是好朋友?从哪里看出来呢?P

  小姐姐

  1、小姐姐在书里说了一个小乌龟的故事,小朋友,你可以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讲讲这个故事吗?

  2、「乌龟洒种子」的故事,有什么特别含意吗?

  (《小乌龟洒种子》,传达了人生最美好的纪念是自己能为别人留下

  些什么,而不是为自己留下什么。)

  小丁子

  1、小丁子为什么把开心锁挂在树上?他把开心锁挂上去后,为什么双手合十呢?

  2、小姐姐和小丁子相约哪一天见面?小姐姐有没有来?为什么

  3、请你也为小姐姐许个愿吧!

  五、延伸活动

  P小姐姐到底会不会回来打开开心锁呢?——

  1、数花瓣: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手中的花瓣吧,大家一边数,一边可以与同桌讨论,为故事设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音乐)

  ※(如果小姐姐回不来,你想想她会变成怎样的一个小天使呢?)

  小结:孩子们,你们和小丁子一样都有一颗怜悯的心,温暖的手。

  2、制作关怀卡(我温暖的小手)

  1)P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小姐姐一样的患病,受疾病折磨的人。我们也可以伸出一双温暖的小手去关怀帮助他们。

  2)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发的小手印,在上面写出你认为需要关怀的人。下面写出你会如何帮助他。

  3)孩子汇报,把“小手”贴板书

  六、总结

  P孩子们,你们看在今天这本《祝你生日快乐》这本图画书的蝴蝶页上,作

  者:方素珍阿姨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只要你愿意,“心情”可以为别人也为自己——天天过生日!

  七、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还要推荐几本有意思的课外书给大家看——《爷爷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

  活动一:《给妈妈做礼物》

  教学过程:

  1、谈话:到了“三八”节了,小朋友知道“三八”节是谁的节日吗?

  2、和孩子讨论怎样与妈妈和奶奶过一个愉快的“三八”节。

  3、孩子分组进行制作装饰物,选择自己想为妈妈、奶奶装饰的物品。

  4、请孩子将制作好的装饰物选择一样或多样送给妈妈或奶奶,并为她们装扮。

  5、孩子与妈妈、奶奶一起制作物品。

  教学目的:

  1、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奶奶及所有女人的节日。

  2、培养孩子爱妈妈、奶奶的感情,知道妈妈、奶奶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和奶奶。

  3、体验亲手装扮妈妈、奶奶的乐趣。

  活动二:《庆祝妈妈奶奶的节日》

  教学过程:

  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孩子和已装扮好的妈妈随音乐一起入座。

  2、愿意和妈妈一起表演节目的`幼儿和妈妈共同创作节目进行表演。

  3、孩子、妈妈、奶奶、老师一起随音乐自由舞蹈。

  教学目的:

  1、通过制作的装饰物为妈妈装扮,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会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为妈妈和奶奶庆祝节日。

  25、生日礼物

  教学目标:

  1、通过预*认识本文中8个生字,学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

  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启发谈话: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生日的时候,你们的父母送过哪些生日礼

  物?

  2、导入课题:如果老师说有人过生日时,爸爸妈妈却只送给他半辆自行车,这是怎

  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第25课《生日礼物》。(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本课生字词。

  1、要求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解决有困难的字词。

  2、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2)各种方式读生字(3)给生字扩词,并选词说话。

  3、认读词语库中的词,

  4、巩固字词。(找出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三、指导写字

  (1)要求学生认读会写的字(读注音,记忆字形)。

  (2)布置学生自主观察。借助熟字和偏旁自学生字。

  (3)重点分析“貌、恳”。对比“材”、“付”,教师范写。

  (4)布置学生独立书写。

  四、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自主提问,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后作业

  1、读一读生字;正确美观的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教师复*导入,板书课题。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复*生字词。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亨利为了得到另一半生日礼物付出了哪些努力?请

  你用横线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1)他告诉我他的名字叫亨利,住在我家斜对面。然后他又很有礼貌地问我:“您家....

  的草坪要剪吗?”(指名读,指导读,读出亨利当时的语气)

  (2)我见他身材瘦小,不大相信它能够剪好这么大的草坪。但看着他那恳切的目光,......

  “我”又怎么能说不呢?(齐读、指导读、指名读)(把反问句改陈述句,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然后再读)

  (3)他高兴地推来剪草机开始剪草,瘦小的身体推着笨重的`机器走来走去,草坪剪得......

  相当整齐。(齐读,指导读,指名读)读了这句话后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

  (4)从那以后,亨利定时来我家剪草坪,慢慢地附*几家草坪也都包给了他,直到几....

  年后他们搬家为止。

  小组讨论:这些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亨利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全班交流。

  2、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中我与亨利母亲的对话并体会。

  她说:“当时我们送亨利半辆自行车做生日礼物,就是为了让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另一半。感谢您给了亨利第一次工作机会。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就要做律师了。”我说:“亨利很幸运,有你们这么好的父母,送给他半辆自行车而不是一辆”

  三、拓展升华:

  亨利过生日时,父母只送给亨利半辆自行车,为什么“我”说亨利很幸运,有这么好的父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学了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先写一写,然后和同学分享。

  我喜欢,

  因为,

  我想对他说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写一写令你难忘的一次生日。

  七、板书设计

  25、生日礼物

  (半辆自行车)

  亨利半辆?劳动父母

  能干、懂事用心良苦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从自己的生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情,从同学的生日体会集体友谊之情。从制作“感恩卡”表达对父母的爱,在“生日聚会”中,展现集体生活的欢乐。

  2、行为与*惯:了解父母哺育自己成长的艰辛,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感激父母,养成尊重长辈、热爱父母的好*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访问、聚会等活动,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学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4、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同伴,关爱自己的父母。在活动中,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传递友情、亲情,并能采用恰当的方法与他人分享生日的快乐。

  教学准备:

  1、生肖头饰

  2、《生日快乐》录音磁带。

  3、照片若干张,录象一组。

  4、制作好的感恩卡。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短剧。

  1、由12名学生头戴生肖头饰上场,与盼盼、园园的扮演者同唱《生日快乐“歌。

  2、学生纷纷就“我的生日”、“我的生日礼物”、“我生日最想做的事”“我想对谁说什么”等作一一表白。

  活动(二)——真情面对面


渔父的教案菁选(扩展8)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优选【5】篇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

  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

  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

  五湖: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湖;有指太湖及其附*四湖;有泛指各处湖泊,如言“五湖四海”。

  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

  王侯:指权贵。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

  鲈鱼:体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那首词“人生贵极是王侯”不失为真情之作,但从诗首先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质的角度而言,她的词未免有直露的、理念化的毛病。相比之下,还是她丈夫的诗高出一筹。赵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烟波浩淼的开阔境界,在水天相接的渺渺烟波间,一叶扁舟正在若隐若现地出没。赵孟頫是元代雄称一世的大画家,他“诗格清逸,词亦有风致”,他词中所描写的也正是用文字代替线条,勾勒出一幅能使人如亲临其境的“画境”。诗人从空间的角度描写了渔父纵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烟波的开阔自由的形象之后,接着便点明其活动的时间和周遭的氛围:西风阵阵吹来,片片落叶飘飘而下,五湖烟水笼罩着一派萧萧秋色。《楚辞·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唐人贾岛亦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吟。赵孟頫融汇了前人绝唱的精髓,质朴而自然地创造出这样一个爽朗、清峻却不萧条、冷落的独特意境。

  诗人对渔父生活境界的讴歌乃是自身理想与希望的一种寄托,诗人笔下的渔父,实质上是作者心中自己的化身。与鸥鹭为伴为友,笑做王侯权贵,这并不是生活中渔父的实际思想状况,而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对象化。“盟鸥鹭”,诗人希望与鸥鹭为盟。陆龟蒙诗云:“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陈与义诗云:“知公已忘机,鸥鹭宛停时。”赵孟頫这首词中,“盟鸥鹭”三字涵盖了上述丰富的意蕴,暗喻自己因无追名逐利的机巧之心方可与鸥鹭“为盟”。最后一句含义也颇深邃。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联想到故乡的纯羹、鲈鱼脍,感慨道:“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张翰较之一班功名利禄之徒,其风范情操已可谓高矣,而赵孟頫连鲈鱼(象征一切身外之物)也无所求,不管其是否上钩,似乎比张翰还高出一筹。不过赵于宋末以荫补官,入元又仕为翰林学士,史家历来认为他节操不高,并未超脱名利富贵,诗人这样写至少是反映了他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或理性与感情的矛盾吧。

  渔父

  宋代 苏轼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作者:李煜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