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

日期:2023-02-22 00:00:00

《捞铁牛》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捞铁牛》的教案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捞铁牛》的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铁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捞铁牛》的教案 2

  《捞铁牛》是一篇经典的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通过学*,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的科学道理。

  ⑵ 能简要的复述捞铁牛的经过。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 继续学*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

  ⑵ 重点学*课文3~6自然段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⑶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⑵ 通过学*,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及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才能井然有序。本节课为了更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读悟和激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说、好奇、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看课件,和尚是怎样一步一步捞铁牛?

  2、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合作法──通过学生共同合作,使课堂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真正动起来,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为了使教学主线清晰,环节紧凑,我设计了“复*导入──教学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导入

  1、板书课题

  昨天,我们预*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是谁想出了好办法捞起了铁牛?打开书,看看课文是哪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怀丙?指名读。什么是“工程家”?“出色”是什么意思?请你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读后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了四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让学生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复*,提出问题,让学生造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新知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在这一部分中又分为三部分来讲,即:一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到六自然段。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1、一二自然段

  ⑴ 提问: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捞铁牛的方法的?

  ⑵ 看到浮桥被冲断,铁牛被冲走,当时的人们会说些什么?(找、四个同学直接说出当时人们的想法)像他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议论纷纷是本段的重点词,理解时并没有给出词典上的定义“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表示出多而杂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一说,让学生自己体会议论纷纷的含义。)

  2、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关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在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请学生默读,并思考怀丙和尚为了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并用数字标画出来。再请四个同学来读这一段中的四句话,概括出怀丙所做四项准备工作。第三遍读体会这一段的有序。第四遍,按顺序复述。第五遍,基本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边背边体会这一段的周密有序。

  3、四到六自然段: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利用了网络上的课程资源一段 flash 动画,为学生直观展示了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动画和课文通过合作弄清楚是怎样一步一步捞铁牛的。这样加强合作性的学*,可以减轻师生的负担,既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教在其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重视激疑:新课标倡导自主学*。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点拨后,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去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总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想的方法如此巧妙,准备工作周密,打捞过程有序,所以我们说他是“出色的工程家”你们佩服他吗?可我相信你们中肯定有比他更出色的。因为他的这个方法还有缺点。小组讨论。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且,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也是给了他们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的练*,体现了综合性学*。

  四、布置作业

  1、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捞铁牛》的教案 3

  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 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 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 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 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 教学难点 :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 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 教学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 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1、 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 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 学*第3自然段:

  1. 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

  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 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

  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3)出示练*: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用直线连起来。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二步 潜水摸牛

  第三步 牛架相栓

  第四步 并船搭架

  (4)齐读课文

  三) 学*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 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3. 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 出示第4、5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5、出示板书(多媒体出示)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牛架相栓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怀丙) 铲沙浮船 聪明智慧

  打捞过程 划船拖牛

  拖牛上岸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我们该怎样读怀丙和尚说的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能举例说说人们怎样利用水的浮力吗?

  (4)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捞铁牛》的教案 4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臽。

  4.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学*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五、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积累词语

  1.朗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的组词用 标出来读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

  2.组词比赛,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捞铁牛》的教案 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写话。

《捞铁牛》的教案 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捞铁牛》的教案 7

  教学要点:讨论学*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捞铁牛》的教案 8

  教学内容分析:

  1、《捞铁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3、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而此项训练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五项提要训练内容。凭借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的能力,开始指导学生练*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有关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课文。如《青蛙的眼睛》《赵州桥》《鱼和潜水艇》等课文。对本文所描写的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较易理解。

  本班学生中下生面广,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都很一般,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 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 计算机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解决课后练*3 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学*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学*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没有?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堂上练*

  指导学生用“熟悉”、“出色”造句。

  课后练*

  朗读课文。

  了解现在打捞沉船的办法。

  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考虑周到

  怀丙和尚出色的工程家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大水冲牛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捞铁牛》的教案 9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

  1、谁捞铁牛?

  2、为什么捞铁牛?

  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

  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8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

  (1)、保持*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

  (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的教案 10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捞铁牛》的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能复述怀丙捞铁牛的步骤、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捞铁牛的各种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对课题质疑

  2、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余生画出生字新词,读完评点。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生字的字型记忆、书写

  3、理解词义:陷、潜、绷、淤泥、笨重、出色、浮桥

  4、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

  〈四〉、学*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捞铁牛?课文什么地方说明了原因?

  2、学*1、2

  自然段,分析捞铁牛的原因

  (1)大水冲走铁牛

  (2)笨重的铁牛陷入淤泥里

  (3)重修浮桥需要铁牛

  3有感情地朗读怀丙和尚说的话(自信而不外露地),明白这样读的原因。

  4、学生质疑:什么叫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怀丙和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课后的阅读说说

  2、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了解怀丙和尚如何捞铁牛的。

  〈二〉、学*第二部分:准备捞铁牛

  1、默读课文,思考:为了捞铁牛,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几步?用竖线将它们划分开来。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1)(2)(3)(4)

  3、想想:怀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

  4、试着给每一步的准备工作加小标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准备工作的不同层次,抓住重点词语。

  6、试着复述准备工作

  〈三〉、学*第三部分:捞铁牛

  1、根据第二部分的'学*方法,小组学*第三部分

  2、小组学*,教师巡视辅导

  3、汇报交流学*收获:

  (1) 捞铁牛的几个步骤

  (2)给捞铁牛的步骤加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

  〈四〉、课文小结

  1、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原因有哪些?

  2、这说明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解答。

  3、再读课文开头怀丙的话,谈谈体会。

《捞铁牛》的教案 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捞铁牛》的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点拨解疑

  (一)、学*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8、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

  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

  ④将铁牛拖回岸。

  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捞铁牛》的教案 14

   教学目的

  1.从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事中,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懂得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道理。

  2.给课文分段并学*正确概括段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4.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怀丙和尚的出色表现。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小张填空片,准备有关水浮力试验的工具、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最勤劳、最聪明、最勇敢的,为世界人民所称颂,历史上像祖冲之、李时珍、李春等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材为数很多。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家,他就是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和尚怀丙。

  二、齐读课题、激发兴趣

  (一)读课题。

  (二)提问题。“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谁捞铁牛?为什么捞?在哪捞?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等问题。)

  三、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内容,提出自读要求。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四、检查自读情况

  (一)找几名同学按自然段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流利。)

  (二)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多音字“没”,本课读m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

  五、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同座位的同学之间查找词义。

  (二)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淤泥 浮桥 宋朝 熟悉 出色

  六、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回忆分段方法:

  一读 二想 三并

  (读:读全文。想: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并: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落合并在一起。)

  (二)分别找七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议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自然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根据课后思考练*的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再选择相应的段意。

  1.出示投影,读给提示的段意。

  2.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3.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4.想想各段段意为什么这样概括。

  (抓住重点,不遗漏主要意思,语句简练。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故此段意的句式可以是: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答案为1、3、4、2)

  七、练*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作业:预*课后思考练*题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达到对课后内容的深入理解,懂得利用科学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二、请四名同学读书

  大家思考:捞铁牛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一)出示投影,读句子。

  (二)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点明和尚的名字,交代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工程家。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什么时候的工程家。“当时”一词指的就是宋朝的.时候。第三句具体写出怀丙是宋朝时什么样的工程家。“出色”一词指的是格外好,超出一般。这里用这个词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

  过渡:这个怀丙和尚到底有什么聪明的智慧,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出色的工程家,究竟出色在哪里?请深入学*课文。

  四、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学*课文第一大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捞铁牛有什么困难?(3)大家议论些什么?

  2.讨论回答。(为什么要捞铁牛?要从两点回答。(1)是大水冲走了铁牛。铁牛共八只相当于八个铁柱,拴住浮桥。(2)是修桥需要铁牛,所以就要捞出来。)

  3.提问题:“就在人们毫无办法,一筹莫展的时候,和尚说了什么?他到底有没有办法?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有把握,请划出来。

  4.读一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体会意思。

  (这句话说明和尚说话留有余地。但却充满信心,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过渡: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也就是怎么捞的呢?

  (二)学*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

  2.找四名同学分别读这四句话,找出关键词,运用关键词说出意思。

  3.讨论:

  (1)这几步准备工作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

  (2)练*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顺接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想想还可以怎么说。(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组连词练*说。)以后遇到类似表示先后的句子就可以用上这些连词。这段话前后承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能颠倒。

  3.提问: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怀丙和尚准备工作细致,周密,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

  4.回忆这段的学*方法。

  (是通过读、找、议、悟来学*的。)

  (三)学*第三大段。

  1.运用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2.出示投影,做课后思考、练*第3题。

  (1)读这段话,共说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找出带点的词,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一句接一句,它们之间是顺承关系,不能随意变换前后顺序。)

  (3)用连词说说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3.演示操作捞铁牛的经过。(学生可喊号助威。)

  4.边演示边提问。

  (1)做准备时,为什么要往船里装沙?(尽量让船下沉。)

  (2)拴好铁牛后,为什么又把沙铲掉?(船上泥沙减少,木船才会逐渐上升。)

  (3)拴铁牛的绳子是松的还是紧的?为什么?(紧的。拴得越紧,铁牛和船之间的绳子就越短,船对铁牛的作用力也就传递得越快,随着船的浮起,铁牛也就很快地浮起。)

  (4)捞铁牛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水的浮力。)

  5.齐读第6自然段。

  提问:(1)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不详写捞其它几只大铁牛的经过?

  (3)结尾点明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捞铁牛过程中,人们就对怀丙和尚从了解到敬佩,此时点出“出色”,有如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也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议论:

  (一)在捞铁牛的过程中,怀丙在哪个字上下功夫?冲走铁牛,水给人们带来什么?送回铁牛,水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二)捞铁牛一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教师总结

  我们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民造福,长大做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任务

  重点掌握12个生字新词。练*用“熟悉”、“出色”造句。

  二、练*朗读课文,温*课文内容

  (一)个人读。

  (二)集体读。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个人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课后词语。

  (二)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注意偏旁部首和书写笔顺。

  (三)扩词练*,积累词语。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本课12个生字只有两个要强调一下,可让学生通过查

  部。其它字比较容易判定部首。)

  五、集体学*

  (一)指导易错的字形。

  潜:(1)什么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右边“替”的上半部分两个“夫”的最后一笔。一个是点,一个是捺。)

  绑:(1)什么结构?

  (2)哪一笔易错?(中间部分的第三笔,是提不是横。)

  拔:与哪个字易混?(和“拨”区别)

  (二)指导练*造句。

  1.先理解“熟悉”和“出色”两个词的意思。(略)

  2.教师出示范句。

  熟悉——山娃熟悉上山的这条路,不会带错路。

  出色——妈妈是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3.学生练*造句。

  (教学中一定注意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可以让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字形部分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交流记忆方法。造句时,要充分让学生口头造句,然后再写下来。)

  六、巩固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sng cháo héshàng shuān zhù

  ( ) ( ) ( )

  shéng zi gōng chéng jiā

  ( ) ( )

  (二)加偏旁,组词语:

  付__() 本__() 全__()

  产__() 木__() 替__()

  (三)进行语言文字单项训练。

  1.出示投影思考练*第3题。

  2.注意带点的词,说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有3句话,句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3.练*用因果句式说说铁牛往上拔的原因。

  4.填空练*。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 )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 ),船身慢慢地( ),拴住铁牛的绳子(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 )。

  七、练*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语。

  (二)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做个试验,进一步了解有关浮力方面的知识,知道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板书设计

  建议 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怀丙

  潜水摸牛

  装沙行船

  准备 并船搭架

  粗绳搭架 利用浮力

  粗绳拴牛

  打捞 铲沙

  使劲划船 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的教案 15

  一、导入

  出示::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看世界万物,母爱其实是一种天性。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惟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为了子女,母亲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愿意受;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母爱

  二、初读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课文《牛的母爱》,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最让你感到揪心,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通过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

  3、指名读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还有哪些同学也划了这句?(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划的同学老师建议你现在就把它划下来。

  出示句子,齐读

  三、研读课文

  1、牛的主人是怎样地抽打?(狠狠)

  从哪里看出牛的主人是狠狠地抽打?

  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别说抽打下来,光这个样子,我们看看都害怕。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给你读前面——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

  B、“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你们见过皮开肉绽的情景吗?我们想像一下,“皮开肉绽”在你的脑海中,是怎么样的情景?(皮破了、肉也露出来了、满是鲜血)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皮开肉绽的情景,你敢看吗?

  指导读出让人揪心的感觉。(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C、“恼羞成怒”

  怎样的才叫“恼羞成怒”,读出“恼羞成怒”。

  D、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可怜)

  2、是啊!这真是一头可怜至极的老牛,可牛的主人为什么会 “恼羞成怒”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

  A、“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所以主人很生气

  B、“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所以主人非常生气

  C、“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所以主人恼羞成怒

  D、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E、面对飞奔而来的**,老牛动了吗?面对骂骂咧咧的司机,老牛离开了吗?面对主人毫不留情地抽打,“皮开肉绽”的老牛动摇了吗?伤痕累累的老牛放弃了吗?可怜至极的老牛退缩了吗?同学们,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只是一头可怜的老牛吗?(倔强、坚强、令人佩服)

  F、指导读

  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坚强、令人佩服读出来吧!

  师: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生:但还是不肯让开。

  3、是的,这是一头可怜的老牛,是一头倔强的老牛,是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这只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我不禁要质问,主人啊主人,你为什么会这么狠心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A、你读懂了什么?(极度缺水)

  怎样的才是极度缺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

  知道三斤水是多少吗?(出示三斤水)

  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的全部用水;就是这样的三斤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这头老牛现在想要占用这珍贵的水,这怎能不使主人——恼羞成怒,再说主人为得仅仅是自己吗?纵使心中万般不忍,但为了大家,却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B、读: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C、我看见主人举起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下,2下,3下……(接着读)

  主人更生气了,他的鞭子举得更高了,他再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5下,6下,7下……(接着读)

  恼羞成怒的主人失去了理智,他使劲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得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0下,20下,30下……(接着读)

  D、(范读)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四、情感升华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

  A、配乐朗诵:“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B、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看得出你被感动了,为什么?

  C、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D、同学们,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伟大、无私的母亲)

  是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啊!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牛说吗?通过老牛你又想到了谁呢?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心中最想说的话吧!

  五、深情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是最惊天动地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安、幸福、健康、长寿!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阅读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1)

——《捞铁牛》教案菁选

《捞铁牛》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捞铁牛》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捞铁牛》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从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事中,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懂得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道理。

  2.给课文分段并学*正确概括段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4.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怀丙和尚的出色表现。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小张填空片,准备有关水浮力试验的工具、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最勤劳、最聪明、最勇敢的,为世界人民所称颂,历史上像祖冲之、李时珍、李春等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材为数很多。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家,他就是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和尚怀丙。

  二、齐读课题、激发兴趣

  (一)读课题。

  (二)提问题。“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谁捞铁牛?为什么捞?在哪捞?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等问题。)

  三、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内容,提出自读要求。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四、检查自读情况

  (一)找几名同学按自然段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流利。)

  (二)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多音字“没”,本课读m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

  五、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同座位的同学之间查找词义。

  (二)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淤泥浮桥宋朝熟悉出色

  六、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回忆分段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读:读全文。想: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并: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落合并在一起。)

  (二)分别找七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议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自然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根据课后思考练*的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再选择相应的段意。

  1.出示投影,读给提示的段意。

  2.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3.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4.想想各段段意为什么这样概括。

  (抓住重点,不遗漏主要意思,语句简练。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故此段意的句式可以是: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答案为1、3、4、2)

  七、练*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作业:

  预*课后思考练*题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达到对课后内容的深入理解,懂得利用科学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二、请四名同学读书

  大家思考:捞铁牛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一)出示投影,读句子。

  (二)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点明和尚的名字,交代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工程家。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什么时候的工程家。“当时”一词指的就是宋朝的时候。第三句具体写出怀丙是宋朝时什么样的工程家。“出色”一词指的`是格外好,超出一般。这里用这个词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

  过渡:这个怀丙和尚到底有什么聪明的智慧,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出色的工程家,究竟出色在哪里?请深入学*课文。

  四、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学*课文第一大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捞铁牛有什么困难?(3)大家议论些什么?

  2.讨论回答。(为什么要捞铁牛?要从两点回答。(1)是大水冲走了铁牛。铁牛共八只相当于八个铁柱,拴住浮桥。(2)是修桥需要铁牛,所以就要捞出来。)

  3.提问题:“就在人们毫无办法,一筹莫展的时候,和尚说了什么?他到底有没有办法?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有把握,请划出来。

  4.读一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体会意思。

  (这句话说明和尚说话留有余地。但却充满信心,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过渡: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也就是怎么捞的呢?

  (二)学*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

  2.找四名同学分别读这四句话,找出关键词,运用关键词说出意思。

  3.讨论:

  (1)这几步准备工作能前后颠倒吗?为什么?

  (2)练*用“先……然后……再……最后”这些顺接词说说准备工作的过程。想想还可以怎么说。(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组连词练*说。)以后遇到类似表示先后的句子就可以用上这些连词。这段话前后承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能颠倒。

  3.提问: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中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怀丙和尚准备工作细致,周密,有条不紊,显示出他高超的工程技术水*。)

  4.回忆这段的学*方法。

  (是通过读、找、议、悟来学*的。)

  (三)学*第三大段。

  1.运用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2.出示投影,做课后思考、练*第3题。

  (1)读这段话,共说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找出带点的词,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一句接一句,它们之间是顺承关系,不能随意变换前后顺序。)

  (3)用连词说说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3.演示操作捞铁牛的经过。(学生可喊号助威。)

  4.边演示边提问。

  (1)做准备时,为什么要往船里装沙?(尽量让船下沉。)

  (2)拴好铁牛后,为什么又把沙铲掉?(船上泥沙减少,木船才会逐渐上升。)

  (3)拴铁牛的绳子是松的还是紧的?为什么?(紧的。拴得越紧,铁牛和船之间的绳子就越短,船对铁牛的作用力也就传递得越快,随着船的浮起,铁牛也就很快地浮起。)

  (4)捞铁牛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水的浮力。)

  5.齐读第6自然段。

  提问:(1)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不详写捞其它几只大铁牛的经过?

  (3)结尾点明怀丙和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捞铁牛过程中,人们就对怀丙和尚从了解到敬佩,此时点出“出色”,有如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也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议论:

  (一)在捞铁牛的过程中,怀丙在哪个字上下功夫?冲走铁牛,水给人们带来什么?送回铁牛,水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二)捞铁牛一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教师总结

  我们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民造福,长大做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任务

  重点掌握12个生字新词。练*用“熟悉”、“出色”造句。

  二、练*朗读课文,温*课文内容

  (一)个人读。

  (二)集体读。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个人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课后词语。

  (二)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注意偏旁部首和书写笔顺。

  (三)扩词练*,积累词语。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本课12个生字只有两个要强调一下,可让学生通过查

  部。其它字比较容易判定部首。)

  五、集体学*

  (一)指导易错的字形。

  潜:(1)什么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右边“替”的上半部分两个“夫”的最后一笔。一个是点,一个是捺。)

  绑:(1)什么结构?

  (2)哪一笔易错?(中间部分的第三笔,是提不是横。)

  拔:与哪个字易混?(和“拨”区别)

  (二)指导练*造句。

  1.先理解“熟悉”和“出色”两个词的意思。(略)

  2.教师出示范句。

  熟悉——山娃熟悉上山的这条路,不会带错路。

  出色——妈妈是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3.学生练*造句。

  (教学中一定注意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可以让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字形部分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交流记忆方法。造句时,要充分让学生口头造句,然后再写下来。)

  六、巩固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sng cháo héshàng shuān zhù

  ()()()

  shéng zi gōng chéng jiā

  ()()

  (二)加偏旁,组词语:

  付__()本__()全__()

  产__()木__()替__()

  (三)进行语言文字单项训练。

  1.出示投影思考练*第3题。

  2.注意带点的词,说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有3句话,句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3.练*用因果句式说说铁牛往上拔的原因。

  4.填空练*。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船身慢慢地(),拴住铁牛的绳子(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

  七、练*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语。

  (二)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做个试验,进一步了解有关浮力方面的知识,知道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

  板书设计

  建议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

  潜水摸牛

  装沙行船

  准备并船搭架

  粗绳搭架利用浮力

  粗绳拴牛

  打捞铲沙

  使劲划船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教案范文2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捞铁牛》教案范文3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读。

  (4)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六、学*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聪明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浮力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2)

——《捞铁牛》教案菁选

《捞铁牛》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捞铁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捞铁牛》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3.通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立志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让学生理解能捞上铁牛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水桶、铁块和课件。

  2.可以做有关水的浮力的试验(准备:两只杯子、泥沙、铁块、线)。

  基础知识:

  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生字,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将沉在水中的铁块捞起来。

  2.质疑:如果沉在水里的是52000斤的大铁牛,那该怎么捞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

  三、学*生字。

  四、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他指挥( )捞起了铁牛。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b、方位c、事情发展

  (3)捞铁牛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了解浮力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文,理解意思,激**感。

  (一)学*第1自然段

  1.指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

  2.浮桥是什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第2自然段

  指读第2段,说说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准备工作有几项?请用序号标出来。

  3.请用最简单的词语归纳这四项工作。

  (1)潜水摸牛(教师示范)

  (2)船装泥沙

  (3)并船搭架

  (4)粗绳拴牛(演示)

  4.将本段中的“很大的”、“装满”、“紧紧的”、“很粗的”、“牢牢的”去掉,与原文比较,体会这些词语的重要与准确。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这也说明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周密,也很符合科学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四)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这两段,说说它们各讲了什么?

  第4段:水手们拔铁牛。

  (1)一生读本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场面。

  (2)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准备:杯子、铁块、线)。

  第5段:水手们拖铁牛。

  (1)为什么不把铁牛捞上来,放在船中,而是要在水中拖着走呢?(做实验)

  (2)这就是靠了——水的浮力

  (五)学*第6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详写还是略写?

  3.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和尚说些什么?

  《捞铁牛》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点拨解疑

  (一)、学*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8、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

  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

  ④将铁牛拖回岸。

  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捞铁牛》教案3

  一、导入

  出示::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看世界万物,母爱其实是一种天性。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惟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为了子女,母亲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愿意受;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母爱

  二、初读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课文《牛的母爱》,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最让你感到揪心,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通过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

  3、指名读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还有哪些同学也划了这句?(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划的同学老师建议你现在就把它划下来。

  出示句子,齐读

  三、研读课文

  1、牛的主人是怎样地抽打?(狠狠)

  从哪里看出牛的主人是狠狠地抽打?

  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别说抽打下来,光这个样子,我们看看都害怕。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给你读前面——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

  B、“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你们见过皮开肉绽的情景吗?我们想像一下,“皮开肉绽”在你的脑海中,是怎么样的情景?(皮破了、肉也露出来了、满是鲜血)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皮开肉绽的情景,你敢看吗?

  指导读出让人揪心的感觉。(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C、“恼羞成怒”

  怎样的才叫“恼羞成怒”,读出“恼羞成怒”。

  D、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可怜)

  2、是啊!这真是一头可怜至极的老牛,可牛的主人为什么会 “恼羞成怒”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

  A、“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所以主人很生气

  B、“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所以主人非常生气

  C、“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所以主人恼羞成怒

  D、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E、面对飞奔而来的**,老牛动了吗?面对骂骂咧咧的司机,老牛离开了吗?面对主人毫不留情地抽打,“皮开肉绽”的老牛动摇了吗?伤痕累累的老牛放弃了吗?可怜至极的老牛退缩了吗?同学们,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只是一头可怜的老牛吗?(倔强、坚强、令人佩服)

  F、指导读

  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坚强、令人佩服读出来吧!

  师: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生:但还是不肯让开。

  3、是的,这是一头可怜的老牛,是一头倔强的老牛,是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这只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我不禁要质问,主人啊主人,你为什么会这么狠心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A、你读懂了什么?(极度缺水)

  怎样的才是极度缺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

  知道三斤水是多少吗?(出示三斤水)

  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的全部用水;就是这样的三斤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这头老牛现在想要占用这珍贵的水,这怎能不使主人——恼羞成怒,再说主人为得仅仅是自己吗?纵使心中万般不忍,但为了大家,却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B、读: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C、我看见主人举起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下,2下,3下……(接着读)

  主人更生气了,他的`鞭子举得更高了,他再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5下,6下,7下……(接着读)

  恼羞成怒的主人失去了理智,他使劲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得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0下,20下,30下……(接着读)

  D、(范读)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四、情感升华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

  A、配乐朗诵:“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B、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看得出你被感动了,为什么?

  C、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D、同学们,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伟大、无私的母亲)

  是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啊!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牛说吗?通过老牛你又想到了谁呢?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心中最想说的话吧!

  五、深情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是最惊天动地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安、幸福、健康、长寿!

  《捞铁牛》教案4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准确、具体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收集来的关于铁牛的资料。学生明白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这么大”、“这么重”、“真大呀!”

  生: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师:是啊!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经过讨论,同学纷纷举手回答)

  生:从插图看,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

  生: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铁牛是拴住浮桥的”,那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水了。

  师:回答得太好了,你们组深入到课文中,加上自己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答案。

  师:课文讲怀丙和尚怎样捞铁牛,大家想不想做个实验呢?

  生:想!

  (课前布置: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一对密封的、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沙子。实验开始,让学生用勺子将水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

  师:在实验中除了弄懂怀丙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来,还体会到什么?

  生:搭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生:架子的支撑点要固定,防止用力时滑动。

  生:绑住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

  生:铲走沙子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衡。

  ……

  同学们明白怀丙所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成功捞起来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

  (全班立即热闹起来,让小组相互交流、探讨,发挥集体智慧。教室气氛活跃,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才智。)

  生:用直升飞机吊起来。

  生:可以用一艘船,上面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

  生: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几只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这样大船慢慢往上浮。

  生:老师,这个办法要动用很多人。我们小组想把船上的泥沙换成水。先在船上装水,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

  师:你们小组为什么要用黄河水呢?

  生:黄河本来泥水太厚,怀丙和尚每捞一只铁牛,要用两大船的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水更多吗?会使水变得浑浊。

  师:回答得太好了!还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

  生:老师,我们可以再增加两只船和一台起重机,先把沙装在集装箱里,放在大船上,等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用装卸吊车把一个箱一个箱的沙吊在另一只大船上。用同样的办法来回几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这样既省人力,又不会对黄河有害处。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次讨论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不同的方法与怀丙捞起了八只铁牛。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花。”怎样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燃烧起来呢?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地发现并探索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我们以住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一)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为了让学生对“笨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学生收集资料,从中引起学生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呢?”这样的质疑说明学生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标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

  (二)探索疑问,解决问题。

  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的目的。所以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要从“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课文中怀丙和尚是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想想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经过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哪一种不够完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教程中重视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且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一再地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在课堂中同学们对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十分感兴趣,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捞铁牛》教案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概括段意。

  三、学*新课

  (一)学*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

  网

  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后记:

  《捞铁牛》一课中,有许多学生对怀丙十分佩服,对他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为他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当时机械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运用智慧,把沉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是多么了不起呀!

  可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怀丙这样把沙铲进黄河,实在是很大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而不值得大力提倡。他能有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是用心读书,不唯书,不唯上,而且想法在现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我首先尊重他的独特感受,没有让他完全跟着书本走。然后,我鼓励他:“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如果船上的泥沙不铲到河里,那该怎么办呢?”他陷入沉思中,全班一片寂静,都在冥思苦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锻炼。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四条船并排,把泥沙铲进另两条船里,这样一来,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把铁牛捞上来,还能节省泥沙。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一瞬即逝,要给予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

  《捞铁牛》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能复述怀丙捞铁牛的步骤、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捞铁牛的各种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对课题质疑

  2、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余生画出生字新词,读完评点。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生字的字型记忆、书写

  3、理解词义:陷、潜、绷、淤泥、笨重、出色、浮桥

  4、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

  〈四〉、学*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捞铁牛?课文什么地方说明了原因?

  2、学*1、2

  自然段,分析捞铁牛的`原因

  (1)大水冲走铁牛

  (2)笨重的铁牛陷入淤泥里

  (3)重修浮桥需要铁牛

  3有感情地朗读怀丙和尚说的话(自信而不外露地),明白这样读的原因。

  4、学生质疑:什么叫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怀丙和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课后的阅读说说

  2、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了解怀丙和尚如何捞铁牛的。

  〈二〉、学*第二部分:准备捞铁牛

  1、默读课文,思考:为了捞铁牛,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几步?用竖线将它们划分开来。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1)(2)(3)(4)

  3、想想:怀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

  4、试着给每一步的准备工作加小标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准备工作的不同层次,抓住重点词语。

  6、试着复述准备工作

  〈三〉、学*第三部分:捞铁牛

  1、根据第二部分的学*方法,小组学*第三部分

  2、小组学*,教师巡视辅导

  3、汇报交流学*收获:

  (1) 捞铁牛的几个步骤

  (2)给捞铁牛的步骤加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

  〈四〉、课文小结

  1、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原因有哪些?

  2、这说明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解答。

  3、再读课文开头怀丙的话,谈谈体会。

  《捞铁牛》教案7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捞铁牛》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

  运用工具书及预*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生字

  二、练*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捞铁牛》教案9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臽。

  4.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学*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五、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积累词语

  1.朗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的组词用 标出来读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

  2.组词比赛,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3)

——《捞铁牛》教案通用10篇

  《捞铁牛》教案 1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捞铁牛》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3.通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立志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让学生理解能捞上铁牛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水桶、铁块和课件。

  2.可以做有关水的浮力的试验(准备:两只杯子、泥沙、铁块、线)。

  基础知识:

  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生字,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将沉在水中的铁块捞起来。

  2.质疑:如果沉在水里的是52000斤的大铁牛,那该怎么捞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

  三、学*生字。

  四、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他指挥( )捞起了铁牛。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b、方位c、事情发展

  (3)捞铁牛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了解浮力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文,理解意思,激**感。

  (一)学*第1自然段

  1.指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

  2.浮桥是什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第2自然段

  指读第2段,说说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准备工作有几项?请用序号标出来。

  3.请用最简单的词语归纳这四项工作。

  (1)潜水摸牛(教师示范)

  (2)船装泥沙

  (3)并船搭架

  (4)粗绳拴牛(演示)

  4.将本段中的“很大的”、“装满”、“紧紧的”、“很粗的”、“牢牢的”去掉,与原文比较,体会这些词语的重要与准确。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这也说明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周密,也很符合科学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四)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这两段,说说它们各讲了什么?

  第4段:水手们拔铁牛。

  (1)一生读本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场面。

  (2)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准备:杯子、铁块、线)。

  第5段:水手们拖铁牛。

  (1)为什么不把铁牛捞上来,放在船中,而是要在水中拖着走呢?(做实验)

  (2)这就是靠了——水的浮力

  (五)学*第6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详写还是略写?

  3.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和尚说些什么?

  《捞铁牛》教案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捞铁牛》教案 4

  一、导入

  出示::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看世界万物,母爱其实是一种天性。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惟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为了子女,母亲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愿意受;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母爱

  二、初读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课文《牛的母爱》,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最让你感到揪心,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通过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

  3、指名读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还有哪些同学也划了这句?(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划的同学老师建议你现在就把它划下来。

  出示句子,齐读

  三、研读课文

  1、牛的主人是怎样地抽打?(狠狠)

  从哪里看出牛的主人是狠狠地抽打?

  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别说抽打下来,光这个样子,我们看看都害怕。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给你读前面——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

  B、“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你们见过皮开肉绽的情景吗?我们想像一下,“皮开肉绽”在你的脑海中,是怎么样的情景?(皮破了、肉也露出来了、满是鲜血)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皮开肉绽的情景,你敢看吗?

  指导读出让人揪心的感觉。(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C、“恼羞成怒”

  怎样的才叫“恼羞成怒”,读出“恼羞成怒”。

  D、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可怜)

  2、是啊!这真是一头可怜至极的老牛,可牛的主人为什么会 “恼羞成怒”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

  A、“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所以主人很生气

  B、“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所以主人非常生气

  C、“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所以主人恼羞成怒

  D、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E、面对飞奔而来的**,老牛动了吗?面对骂骂咧咧的司机,老牛离开了吗?面对主人毫不留情地抽打,“皮开肉绽”的老牛动摇了吗?伤痕累累的老牛放弃了吗?可怜至极的老牛退缩了吗?同学们,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只是一头可怜的老牛吗?(倔强、坚强、令人佩服)

  F、指导读

  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坚强、令人佩服读出来吧!

  师: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生:但还是不肯让开。

  3、是的,这是一头可怜的老牛,是一头倔强的老牛,是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这只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我不禁要质问,主人啊主人,你为什么会这么狠心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A、你读懂了什么?(极度缺水)

  怎样的才是极度缺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

  知道三斤水是多少吗?(出示三斤水)

  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的全部用水;就是这样的三斤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这头老牛现在想要占用这珍贵的水,这怎能不使主人——恼羞成怒,再说主人为得仅仅是自己吗?纵使心中万般不忍,但为了大家,却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B、读: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C、我看见主人举起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下,2下,3下……(接着读)

  主人更生气了,他的`鞭子举得更高了,他再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5下,6下,7下……(接着读)

  恼羞成怒的主人失去了理智,他使劲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得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0下,20下,30下……(接着读)

  D、(范读)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四、情感升华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

  A、配乐朗诵:“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B、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看得出你被感动了,为什么?

  C、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D、同学们,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伟大、无私的母亲)

  是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啊!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牛说吗?通过老牛你又想到了谁呢?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心中最想说的话吧!

  五、深情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是最惊天动地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安、幸福、健康、长寿!

  《捞铁牛》教案 5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读。

  (4)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六、学*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聪明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浮力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捞铁牛》教案 6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自读本单元的导读部分。通过读这部分,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本组的训练重点:了解叙述的顺序;学*这组课文的方法: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明确了本组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来学*《捞铁牛》(板书),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捞)?围绕‘捞’字,同学们想弄懂《捞铁牛》一课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后,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教师梳理,并归纳为四个问题:

  1、谁捞铁牛?

  2、为什么捞铁牛?

  3、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

  4、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提出来的,也是我们这课学*的目标。下面,我们就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

  3、请同学们自已读课文,读后找出和“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对应的段落,并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这几个问题排序。(指名同学到黑板上为这几个问题排序,明确事情发展顺序的意义。)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同桌齐读两遍,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在本上抄写一遍。

  5、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资料或同桌讨论解决,再不能解决作上记号。

  6、同学们到黑板上自由默写生词。个别容易写错的,老师及时纠正(如:淤、舱等)。

  7、给生字组两个新词写在课堂本上。

  8、布置作业: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具体叙述了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沉于河底中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拖回岸边的经过。)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画出这句话。

  3、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给“出色”、“工程”、“专家”标上“△△△”

  4、“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

  5、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文章的哪些方面能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专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6、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7、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进了黄河。而怀丙却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思考: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8、指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想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9、可是,1988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的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每只铁牛重26.1吨,最重的有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没有先进的起重设备,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怀丙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表示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如“先”)。读后,指名学生说出怀丙和尚为此做了几项准备工作?同桌齐读后共同讨论,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四步(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意思接*即可。

  10、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行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

  (1)、保持*衡(举划船的经历说明),

  (2)浮力大且一致(接触面积大浮力大)。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1、准备工作做好了,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边读边画出文章中表示捞牛动作的词,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进行换词指导:“铲”与“撒、掀”、“拔”与“提、拽”等的不同。

  1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指导理解这种因果关系)。

  13、观看课件,理解“铲沙拔牛”的经过。

  14、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

  15、铁牛从淤泥里***了,真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6、男女分段展开朗读比赛。体会怀丙的聪明才智。

  17、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8、其实,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人物有许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呢?(《曹冲称象》,上一册积累运用上的《挑水过桥》等)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出对怀丙敬佩、赞叹的语气。

  19、讨论: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

  20、布置作业:

  (1)填空:课后第二题。

  (2)小试验:

  找一大盆作黄河,泡沫塑料做小船,砝码当铁牛,准备好绳子和沙子回家做这项实验后,写出实验经过。

  《捞铁牛》教案 7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臽。

  4.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1)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学*课文第4自然段。

  着重理解捞铁牛的过程,感知怀丙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把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怀丙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3)学*第3自然段。

  着重理解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朗读时,抓住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这些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4)学*5、6自然段。

  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五、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感情,再读给自己的学*小伙伴听。

  2.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懂得了什么?

  二、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指名在班上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积累词语

  1.朗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的组词用 标出来读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齐读。

  2.组词比赛,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现代打捞水底沉物有什么方法?

  《捞铁牛》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3.通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立志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让学生理解能捞上铁牛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水桶、铁块和课件。

  2.可以做有关水的浮力的试验(准备:两只杯子、泥沙、铁块、线)。

  基础知识:

  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生字,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将沉在水中的铁块捞起来。

  2.质疑:如果沉在水里的是52000斤的大铁牛,那该怎么捞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

  三、学*生字。

  四、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他指挥( )捞起了铁牛。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b、方位c、事情发展

  (3)捞铁牛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了解浮力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文,理解意思,激**感。

  (一)学*第1自然段

  1.指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

  2.浮桥是什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第2自然段

  指读第2段,说说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准备工作有几项?请用序号标出来。

  3.请用最简单的词语归纳这四项工作。

  (1)潜水摸牛(教师示范)

  (2)船装泥沙

  (3)并船搭架

  (4)粗绳拴牛(演示)

  4.将本段中的'“很大的”、“装满”、“紧紧的”、“很粗的”、“牢牢的”去掉,与原文比较,体会这些词语的重要与准确。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这也说明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周密,也很符合科学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四)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这两段,说说它们各讲了什么?

  第4段:水手们拔铁牛。

  (1)一生读本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场面。

  (2)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准备:杯子、铁块、线)。

  第5段:水手们拖铁牛。

  (1)为什么不把铁牛捞上来,放在船中,而是要在水中拖着走呢?(做实验)

  (2)这就是靠了——水的浮力

  (五)学*第6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详写还是略写?

  3.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和尚说些什么?

  《捞铁牛》教案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捞铁牛》教案 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写话。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4)

——四年级教案捞铁牛

四年级教案捞铁牛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教案捞铁牛,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玻璃缸里装上水,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铁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二、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水的浮力

  *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 、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 课堂练*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概括段意。

  三、学*新课

  (一)学*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 学*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第一节:

  教学目标 :

  1、教养: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12个词语、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

  3、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祖国的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

  教学难点 :

  理解文章的打比方句子。

  课前准备:

  1.地球仪

  2.教学软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要点:

  学*课文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

  (略)

  第 2 课 时

  教学要点:

  1。学*课文2—5自然段,理解课文打比方句子的含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巧创情境,引质渗法

  1、 上节课,我们学*了19课《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并学*了第一自然段。知道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和台湾。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与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通过朗读欣赏祖国的风光。

  2、学*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想想祖国在哪?

  2.)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3.)学生汇报,师板书:亚洲东部 像雄鸡

  4.)齐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加深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

  5.)质疑:

  (出示中国版图及打比方句子)

  (1) 课文中把祖国比作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打比方?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两个不同事物但有相同点的可以打比方,这叫打比方句子。(生齐读句子,体会比喻句)

  (2) 为什么不用母鸡、小鸡打比方呢?(找出挺立、昂首挺胸、啼唱、朝气蓬勃等词体会雄鸡很威风,威武强壮。感情朗读,自由读,个别读)

  (3) 师小结:祖国就像雄鸡充满生机。-祖国在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作为中国人能不自豪吗?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感情朗读,个别读)

  二、善假媒质,以读促学

  1.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北京。北京在哪儿?你们在地球仪找找看。把有关句子读出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红灿灿”换词练*。

  2.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1)为什么把北京比作心脏呢?(2)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停止跳动人就会死亡。北京是祖国首都,她指挥着全国一切工作的进行。如果北京不发出工作指示,全国就没办法正常工作。可见首都是多么重要啊!)

  3.感情朗读反问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陈述句比较。)

  4.首都北京这么重要,所以这是(生接读句子)作者也想全国人民一样非常向往首都北京,从哪个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板书:在梦中

  5.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到北京看看。(放影象)

  6.你北京风光怎样?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描写出 来?自由读有关句子。

  7.4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最欣赏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8.小结第3自然段写作顺序。

  三、反馈调控,自我评价

  1、出示:“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 ),“我”想象到了( )。

  2、朗读第4自然段,用“——”划出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什么的句子,用“===” 划出写“我”想象到了什么的句子。

  3、学生运用学法学*后汇报,老师注意调控。

  4、想想我欣赏哪句话?有感情读读。

  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知道了作者先写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地方,再写自己想象到哪些事物重点内容写详细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台湾秀美的风光。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20 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寻找 遐想

  亚洲东部 首都北京 在梦中来到……

  像雄鸡 长江黄河 仿佛看到……

  宝岛台湾 似乎看到……

  第 3 课 时

  教学要点:

  1. 学*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

  2. 形成性练*。

  教学过程 :(略)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

  5.区别形*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

  *(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让学生学*“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2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做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的字要注意“淤”的读音,读“y ”而不是“y??薄R?蠡嵝吹淖种幸?注意“潜”的读音,读“qi?醤”而不是“qin”。要注意“绑”的写法。“和尚”的“尚”要读轻声。

  2.阅读教学

  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先找出重点词语,再组织语言表达。准备工作的要点是:(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在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至于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几项准备工作,为减少理解上的困难,可在学完第4自然段后再回过来想想、说说。

  教学第4自然段,可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想一想这段课文涉及到哪些事物,把它们找出来(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再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会发现“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被往上拔”的因果关系(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才把铁牛一点一点地往上拔)。从对捞铁牛过程的具体记叙中,感知怀丙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学生理解了在打捞过程中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的,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第3自然段),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为的是更好地确定打捞办法。为什么船里要装满泥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拴紧、跨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稳,增加浮力。为什么要用两只船?是考虑铁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为什么铁牛和木架用绳相连?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准备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3.朗读指导

  要以3、4自然段为重点。第3自然段的朗读,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学生通过自读和互读,还可体会到表示准备工作的一些动词要读重音。如,“潜到、摸清、准备、装满、划到、拴、搭、绑”。

  第4自然段的朗读,可抓住重点词语想想事物间的联系,再在试读中体会怎样把这种联系读出来。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说话”。本题目的在于积累词语,练*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注意“潜泳”中“潜”的读音和写法。在练*写话时,要先把课文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再练*写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

  运用工具书及预*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生字

  二、练*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会用“出色”“议论纷纷”造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3.通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立志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让学生理解能捞上铁牛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水桶、铁块和课件。

  2.可以做有关水的浮力的试验(准备:两只杯子、泥沙、铁块、线)。

  基础知识:

  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

  淤泥:河流、池塘等水底沉积的泥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生字,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将沉在水中的铁块捞起来。

  2.质疑:如果沉在水里的是52000斤的大铁牛,那该怎么捞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

  三、学*生字。

  四、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他指挥( )捞起了铁牛。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

  a、时间b、方位c、事情发展

  (3)捞铁牛的原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了解浮力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文,理解意思,激**感。

  (一)学*第1自然段

  1.指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

  2.浮桥是什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第2自然段

  指读第2段,说说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准备工作有几项?请用序号标出来。

  3.请用最简单的词语归纳这四项工作。

  (1)潜水摸牛(教师示范)

  (2)船装泥沙

  (3)并船搭架

  (4)粗绳拴牛(演示)

  4.将本段中的“很大的”、“装满”、“紧紧的”、“很粗的”、“牢牢的”去掉,与原文比较,体会这些词语的重要与准确。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这也说明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周密,也很符合科学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

  (四)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这两段,说说它们各讲了什么?

  第4段:水手们拔铁牛。

  (1)一生读本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场面。

  (2)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准备:杯子、铁块、线)。

  第5段:水手们拖铁牛。

  (1)为什么不把铁牛捞上来,放在船中,而是要在水中拖着走呢?(做实验)

  (2)这就是靠了——水的浮力

  (五)学*第6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详写还是略写?

  3.读到这里,你想对这位和尚说些什么?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教学要点:讨论学*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读。

  (4)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六、学*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聪明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浮力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

  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

  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学*第3自然段:

  1.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

  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

  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3)出示练*: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用直线连起

  来。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二步 潜水摸牛

  第三步 牛架相栓

  第四步 并船搭架

  (4)齐读课文

  三)学*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第4、5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5、出示板书(多媒体出示)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我们该怎样读怀丙和尚说的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能举例说说人们怎样利用水的浮力吗?

  (4)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4、训练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5)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菁选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段时间赵总经理来到南昌项目部,在谈话中提到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会后项目部就团体阅读了这本书,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本书和其它管理学方面的书不太一样。全是引用了一段一段企业员工的自身经历及感受来解读其管理模式。其中谈到最多的就是“天赋*等的人权和尊严”,强调了农民工也有尊严,也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来。书中常提到的火锅店中最基层的服务员能够决定客人的免单权、加菜权等,这是一般的企业管理授权所达不到的层次。这种授权建立在领导对属下的决对信任,以及属下能够把持权力应用度的基础上实现的。很多人认为,能够学*这种授权应用到自我公司的制度上去。但我认为这种授权不是必须要授权到基层一线员工的,书中提到,给服务人员这种授权,也是建立在他们相互之间的自律性,各自服务的范围都有别人在看着,人自身的羞愧感和职责感会把自我变的自律。

  总而言之,就我的理解管理是艺术、是科学,但不是数学公式。当你看到这种好的'、优秀的管理模式时,不是一味的套用到自我的公司、部门中去。必须要理解别人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秀在哪,应当取哪部分用到我们公司的哪个部门。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案应用于项目的管理中,才能使项目在实施中,解决难题,管理上更上一层楼。

  书本资料基本为介绍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优越性;服务优越性这让我想起了《海底捞的管理智慧》那本书中管理优越性的*淡无奇,其实在很多企业中,大家都在讲企业文化,也有很多企业全力着注于打造企业文化,可是,很明显很多企业真没把海底捞学会。

  作为海底捞的局外人,对于海底捞是否真的公*,公正地对待着每一个员工,是否真的让员工无时不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是否真的让他们的员工拥有了对工作追求的幸福和欢乐,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很成功的企业,海底捞有很多东西我们真的没学会,海底捞大家没学会的实力之一:海底捞懂得了广告的效力,懂得了此时无声甚有声的魅力。

  其实就海底捞的管理智慧这本书而言,与其他商学教材相比较我觉得其并没有太多管理上的新意,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因为真正的企业管理精髓没有人太会印策成书来面市,我觉得将《海底捞的管理智慧》作为商学院的教材案例以及让《海底捞你学不会》大面积上市,都是海底捞为了宣传,因为不难想象:

  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他难道不去吃一顿么;难道不去感受一下那么优越的服务理念么海底捞大家没学会的实力之二:海底捞恰恰能够抓住前来消费的你,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别看广告看疗效,一次的完美感受会一向引导你不断去光顾,不能拒绝去光顾,并且很多人会忍不住的吧海底捞介绍给亲朋好友。其实那种优越的服务就是承诺的兑现,承诺的兑现就是售后服务。

  一个月前我刚高中毕业,我只明白在学校的生活的确是最单纯的,但对于社会的认识我仅仅限于最表层。今日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不能说自我对企业的全方位理解很全面,但还是比较深刻。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可是海底捞的80后,90后却早早成了社会的栋梁。没错,绝大多数的80,90后多为独生子女,相对父母那个时代我们得到的物质生活应当是不可比拟的,我们不为吃穿愁,我们都有机会理解高等教育,可是我们海底捞的80,90后呢,他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家境不好,教育程度不高,为了改善家庭状况他们被迫到城里打工从而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们都面临着生存条件的艰苦,而海底捞却收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找到自信,重塑新的人生观。

  企业分工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一旦分工后,如何配合,可能涉及到的一系列边缘问题由谁负责。说实话任何一个成功或失败都是环环相扣的,过失并不是由哪一个部门或哪个人造成。

  就像上次校长说一位学生把书掉在学校了,学生家长打电话到学校所有部门,却没有一个人告诉她其实书就在教室,无疑,家长肯定十分生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推及到到底是哪个的错,我们每个人都有职责,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这事说通俗一点就正如打麻将一样,任何工作都不是单打独斗,要的是团体配合。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打麻将的人那真叫用心感受,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发扬一半的麻将精神想必会给自我和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书本资料基本为介绍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优越性;服务优越性这让我想起了《海底捞的管理智慧》那本书中管理优越性的*淡无奇,其实在很多企业中,大家都在讲企业文化,也有很多企业全力着注于打造企业文化,可是,很明显很多企业真没把海底捞学会。

  作为海底捞的局外人,对于海底捞是否真的公*,公正地对待着每一个员工,是否真的让员工无时不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是否真的让他们的员工拥有了对工作追求的幸福和欢乐,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很成功的企业,海底捞有很多东西我们真的没学会,海底捞大家没学会的实力之一:海底捞懂得了广告的效力,懂得了此时无声甚有声的魅力。其实就海底捞的.管理智慧这本书而言,与其他商学教材相比较我觉得其并没有太多管理上的新意,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因为真正的企业管理精髓没有人太会印策成书来面市,我觉得将《海底捞的管理智慧》作为商学院的教材案例以及让《海底捞你学不会》大面积上市,都是海底捞为了宣传,因为不难想象: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他难道不去吃一顿么;难道不去感受一下那么优越的服务理念么海底捞大家没学会的实力之二:海底捞恰恰能够抓住前来消费的你,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别看广告看疗效,一次的完美感受会一向引导你不断去光顾,不能拒绝去光顾,并且很多人会忍不住的吧海底捞介绍给亲朋好友。其实那种优越的服务就是承诺的兑现,承诺的兑现就是售后服务。

  综上所述,鄙人薄见:海底捞的聪明在哪聪明就在他不仅仅吧廉价广告策划的恰到好处,把销售运筹的富丽堂皇,更把售后服务发挥的淋漓精致。

  前段时间赵总经理来到南昌项目部,在谈话中提到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会后项目部就集体阅读了这本书,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本书和其它管理学方面的书不太一样。全是引用了一段一段企业员工的自身经历及感受来解读其管理模式。其中谈到最多的就是“天赋*等的人权和尊严”,强调了农民工也有尊严,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来。书中常提到的火锅店中最基层的服务员可以决定客人的免单权、加菜权等,这是一般的`企业管理授权所达不到的层次。这种授权建立在领导对属下的决对信任,以及属下能够把持权力应用度的基础上实现的。很多人认为,可以学*这种授权应用到自己公司的制度上去。但我认为这种授权不是一定要授权到基层一线员工的,书中提到,给服务人员这种授权,也是建立在他们相互之间的自律性,各自服务的范围都有别人在看着,人自身的羞愧感和责任感会把自己变的自律。

  总而言之,就我的理解管理是艺术、是科学,但不是数学公式。当你看到这种好的、优秀的管理模式时,不是一味的套用到自己的公司、部门中去。一定要理解别人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秀在哪,应该取哪部分用到我们公司的哪个部门。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案应用于项目的管理中,才能使项目在实施中,解决难题,管理上更上一层楼。

  最后来说说第三个词语“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方式”。

  为什么海底捞学不会,也许是因为你的员工和海底捞员工不可能完全一致。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拥有不同的人性基础,怎么可能套用别人的方法。

  比如,一家互联网公司,员工来源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家庭条件不至于穷的揭不开锅。那么,这群人的人性诉求是什么呢?工资+学*+发展+成就感,工资是基础,不要比同类差就好。学*、发展、成就感,这些就和海底捞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逼着海底捞大字不识的服务员天天看书学*绝对是一建很痛苦的事情。但对于年轻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提供培训与学*的机会将会是很大的吸引力。

  看海底捞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赢》这本书,作者杰克·韦尔奇说到,管理就是不断的关注员工的成功和成长。对于杰克·韦尔奇来说,他所领导的员工的“人性”需求除了最基本的薪资待遇之外,成功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诉求。同海底捞一样,通用电气这家伟大的企业深谙“自己员工的人性”,同时结合企业的规模和目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管理之路。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学*海底捞的管理细节,学不会也不适合。但是,好好的分析自己的企业或者部门员工有着什么样的“人性”,基于此,以不变应万变,管理是可以学会的。

  先来说说“人性”这个词,有人的第一感觉认为这个词是贬义的,比如自私自利、贪婪等。其实不是,人性是多面的,比如善良、感恩、助人为乐等,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再来说说第二个词语“自己公司员工的人性”。

  海底捞的员工拥有什么样的人性呢?他们的员工大多数是来着贫困的农村,学历水*都相对较低,年纪各个层次的都有。基于此,海底捞的员工们对自身的诉求是相对比较基础的,能获得作为服务员基本的工资待遇,同时,如果能相比同类人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收获更多就已经很满意了。

  首先,海底捞服务员的工资在餐饮服务业算是合理,也许略高。当然,工作量也更大些。这算是满足了基本诉求。

  其次,海底捞为员工提高舒适的住宿环境,据说海底捞的宿舍环境堪比酒店,有专门的宿管阿姨帮忙洗衣做饭。海底捞还给员工的父母每月发几百块钱的补助,为两年以上的干部提供“嫁妆”等,这些物质上的额外补助让员工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在是服务员的标配,甚至更多。

  第三,赋予海底捞底层员工免单和打折的`特权,这一点一直让大家津津乐道。虽然打折免单员工没获得什么实际的物质价值,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员工获得了信任与权力。这已经不是服务员的诉求了,更让普通员工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小小的“老板”。

  海底捞实行很多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政策,归根结底,海底捞管理模式是基于对自己员工的人性深刻理解之下的。

  为什么海底捞能很好的理解自己的员工呢?我的解读是,他们的老板张勇本身就是底层出身,亲身感受过服务员的生活,这使得他更懂自己的员工。

  领导送了一本书给我们,《海底捞你学不会》,我本来就喜欢阅读,于是,欣然接下这本白色封面金色字体低调而又简单的书。我没有听说过海底捞是一家火锅店,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看了序,再看推荐序,充斥的是感动和感谢的词语。于是,让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我虽然把“经营之道,管理之道划,人才之道以及成功之道”画了起来,但是,我相信,这不是我看下去的理由和原因。我喜欢他们的宣誓“我愿意努力工作,因为我盼望明天会更好;我愿意尊重每一位同事,因为我也需要大家的关心;我愿意真诚,因为我需要问心无愧;我愿意虚心接受意见,因为我们太需要成功;我坚信,只要付出总有回报。”是的,我愿意努力工作,因为我盼望和相信明天会更好,我坚信,只要付出总有回报。

  而S公司,也给了我这样的`信念,也给了我太多细微的感动。信任,信仰,感动。你把每个人当做是好人,每个人就真变成了好人,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世界就真的美好了,只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智慧。我曾跟很多朋友和同学说过,我是个幸运的人,进了S公司,遇到了很多好领导,他们的心正为范,他们的大气大度,带着我一路成长。宅心仁厚,智慧的领导人,让我们把S公司人当成了一家人。

  这样的自觉,这样的感动,源自于公司的企业文化。而海底捞,也是他们公司员工的家,而一样的道理,他们能那样的自律,自觉,所以,让我们感动。

  前几天,工区组织大家一起阅读学*《海底捞你学不会》,一开始大家听到书名时,立刻就想到了饭店海底捞。越往后听,越觉得书名起的很对,海底捞的管理是门艺术,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所在,是无法完全复制的。我们应该汲取其精华变成自身的营养,将其不断充实和完善。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呢?

  第一,要做到尊重员工,信任员工。

  尊重员工,就是把员工当人看,而不是仅仅当赚钱的机器。信任员工,就是敢于授权。尊重与信任满足了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快乐和幸福,感恩更加努力的回馈公司。这是一个相对的、双赢的、利益最大化的`循环模版。这和我们青银高速的愿景不谋而合。人文青银: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谐青银:善待职工,善待同事,善待司乘,善待合作者,善待环境。青银高速结合自身特点在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同样给予职工更多的尊重与信任。

  第二,要鼓励人人创业,万众创新。

  海底捞给员工一个创业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台,在尊重与信任的氛围包裹下,用心、走心,集各人智慧及全体力量,用创新点亮服务,用服务赢得掌声。青银高速在这方面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创业和展现自我的*台,更是举办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专业书,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修养,用智慧结合实际,双创赢得专利,服务于民。

  这本书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学*和关注的地方。作为一名职工,更加深刻体会到了青银给我们的幸福原来那么多,别人的遥不可及,我们的触手可得。让我们把这个幸福化作动力,踏实做人,用心做事。

  领导送了一本书给我们,《海底捞你学不会》,我本来就喜欢阅读,于是,欣然接下这本白色封面金色字体低调而又简单的书。我没有听说过海底捞是一家火锅店,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看了序,再看推荐序,充斥的是感动和感激的词语。于是,让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我虽然把“经营之道,管理之道划,人才之道以及成功之道”画了起来,可是,我相信,这不是我看下去的理由和原因。我喜欢他们的宣誓“我愿意努力工作,因为我盼望明天会更好;我愿意尊重每一位同事,因为我也需要大家的关心;我愿意真诚,因为我需要问心无愧;我愿意虚心理解意见,因为我们太需要成功;我坚信,只要付出总有回报。”是的,我愿意努力工作,因为我盼望和相信明天会更好,我坚信,只要付出总有回报。

  而S公司,也给了我这样的`信念,也给了我太多细微的感动。信任,信仰,感动。你把每个人当做是好人,每个人就真变成了好人,每个人都期望世界变得更完美,世界就真的完美了,仅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智慧。我曾跟很多朋友和同学说过,我是个幸运的人,进了S公司,遇到了很多好领导,他们的心正为范,他们的大气大度,带着我一路成长。宅心仁厚,智慧的领导人,让我们把S公司人当成了一家人。

  这样的自觉,这样的感动,源自于公司的企业文化。而海底捞,也是他们公司员工的家,而一样的道理,他们能那样的自律,自觉,所以,让我们感动。


《捞铁牛》的教案 菁选(扩展6)

——渔父的教案菁选

渔父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父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课 题

  渔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一、导入

  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预*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莞尔(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 ( )

  (2)是以见放 (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

  (5)举世皆浊我独清( )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7)形容枯槁( )

  三、文本研*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内容评述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渔父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

  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

  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 ,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 、 , ;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 , 。”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 ”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 , ”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

  四、问题探讨

  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五、活动体验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2、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3-《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一、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校重点

  目标2

  三、学*难点

  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七、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八、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新学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请同学们翻看一下新学案里的分析,集体读一下即可),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九、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课件)

  学生齐读: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检查预*,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

  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

  2自令放为? (宾前 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 (宾前 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

  (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

  (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

  (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

  屈原:

  1、 外貌、神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

  2、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

  (三) 教师小结

  课件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四、研讨一

  (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探讨可能性。

  选择一:“渔父说”---心不自由,形岂能隐?(性格特征)

  选择二:“司马迁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选择三:“伍子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小结:是啊,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

  五、研讨二

  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

  调查学生选择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渔父?

  六、布置作业

  1、 为何选择渔父的人这么多?

  2、 本文的渔父可以说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开端,请选两三例(如渔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渔父”这一形象。

  【教学目标】

  1. 学*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学*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臣,实则*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①研*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一、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重点:目标2

  三、学*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 槁gǎ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én 皓hà 莞5

  教材分析:

  《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此文之前,已经学*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渔父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间,在超逸脱俗的渔父的对比下,屈原的选择选得决绝而生硬,不少学生很难理解屈原这种“宁为玉碎”的执著的'珍贵。

  同时,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有限,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文中的渔父是为衬托屈原的伟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从而难以抵达文本深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一文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人物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课时课型:

  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工具:

  幻灯机、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学: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完成导学案并订正。

  二、课上探究:

  (一)导入

  (课间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全体齐读《屈原》节选:

  “他们说你是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谧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这一位孤独的诗人、这一颗忧郁的灵魂是谁?两千多年前他为何选择带着满腔的忧愤,忿然一跃,独自一人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两千多年过去了,他是否依旧孤独,是否依旧寂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拨桨的手,来撩开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诱思探究

  1、释文:探索观察

  (1)教师范读全文。

  (2)渔父初见屈原,问屈原的第一个问题是:“何故至于斯”?这个“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译)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生答、翻译)

  (3)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回答,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维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体现吗?

  “深思高举”,“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译)

  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你还能发现屈原“清”的体现吗?:(小组合作各推一生发言)

  屈原《离骚》:美政理想

  屈原生*经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齐读屈原相关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教师总结:“清比己之洁,而浊比世之秽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浊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独操,而仕壅君,处乱朝,安得而不见放乎?”

  (2)与屈原的“清”相对的“浊”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呢?

  “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生答、翻译)

  (3)这是渔父的做法吗?

  不是,渔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译)

  (4)全班分成两组合作朗读人物对话部分,读出不同情感。

  3、悟道:迁移运用

  (1)独立思考:面对人生的困境,屈原、渔父、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请写下你的观点并分享。(请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渔父:道家重真、超然旷达

  屈原:儒家重善、执着进取(教师引导:因为牺牲和奉献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总结

  (1)许多同学的观点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我们也会遇到困境,我们不可能像屈原那样决绝,我们也不太可能像渔父那样抬脚远遁,我们只有选择面对。但是在投身社会洪潮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做到:“淈泥、扬波,不离于泥,亦不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为酒所溺。内不失己,外不忤世,斯为与之推移。”

  屈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理想的执着追求,鲁迅先生曾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对这份伟大的理解与感谢,人们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独的、不寂寥的!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个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播放音乐:蔡琴歌曲《屈原》)

  三、课后巩固:

  完成《作业本》巩固练*,并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揣摩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课时数:1节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激趣导学: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重点讲析。

  第1段: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