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故事 >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

日期:2022-11-25 00:00:00

徐霞客的故事1

  徐霞客在“楚游”期间做环湘南游,自衡州之永州、郴州返衡州,主要的目的地就是九疑山。游九疑山,主要的地点是三分石。

  楚游,是先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系统的地理研究的发端。在衡州期间,他已经对南岳山脉进行了考察,发现了1000多年前徐灵期对南岳山脉的错误论断。这次做环湘南游,与其说旅行游览,不如说“潇源考”,考察湘江上游潇水的源流。而三分石,很可能就是潇水的源头。

  崇祯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徐霞客带着顾行抵达九疑山,当天即打听三分石的状况,土人言:“去此甚远,俱瑶窟中,须得瑶人为导。然中无宿处,须携火露宿乃可。”徐霞客许下优厚的酬劳请了一位刘姓*地瑶做向导,约好明日若晴爽便去三分石。

  因连日风雨,一推再推,直到二十八日才成行。

  攀山涉水,一路风物亦养眼

  他们从玉绾岩出发,东南行,一路都是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但也不乏可观可赏的风景:

  “茅窝”,有耸立于树丛草蔟之中的山石,似经鬼斧神工的剔削,奇形怪状,修长挺拔,“瘦透漏皱丑”五相俱全,高者两三人,矮者一两人,多者十余座相处,少者独耸孤立……最大的特点,是漆黑如墨的石面上,附着斑斑驳驳白色的苔痕,反差极为鲜明。

  “九龟岩”,在深不可测的山涧中,蜇伏着九座石峰,肖似九只神龟居于一窝。

  接*蓝山县地界的“空寮原”,一道裸露的白色石崖,由山顶直到山脚,就象披挂着一匹白布。土人们称之为“白绵绸”。

  再往南就是香炉石,山巅有肖似一尊香炉的巨石而名,其高次于三分石。香炉石的山坳间有一个清沏碧绿的水溏,面积约有二三亩大小,溏中有两枝削长的岩石,亭亭如石笋般、耸出于水面三丈余高。相关的《志》中讲到九疑的风物,记述山麓有一处“天湖”。徐霞客在山外时打听过,回答没听说过。他自我在山下时各处留意,也没有找到。此时他才悟到:既名“天湖”,必然在高处,就应就是此湖了。《志》上说在“山麓”,是笔误。

  爬到鳌头山上,向导说,就应能够看到三分石了,向南眺望,群山之上一片云雾,什么也看不到。歇息了一阵,云雾突然散去,隐隐约约能看见三分石的影廓。转眼之间,又被云雾掩住了。这三分石原先与徐霞客游历过多次的浙江江郎山十分的相似,江郎山是浙水的源头,三分石是潇水发源地,江郎山耸立于*畴之上,而三分石却是悬于万峰绝顶,更为奇异。

  徐霞客远望三分石,趋*的情绪更加迫切,催促向导快些走。

  下鳌头岭,早已过中午,三个人都饿得不行了,找到一处泉水做午饭。饭后由烂泥河边过冷水坳,山坳里面就是匪贼盘踞的地方;坳下是高梁原,属蓝山县的西境,也是匪盗的窝。

  走在向阳的山坡上,徐霞客发现两种紫色的山花,一种较大的如山茶,一种较小的如杜鹃,都鲜艳可爱。此前在鳌头山,他已经看到一种蓝色的山鹃,本地人称为“映山红”。在枯树下,生长着一种奇大的、黄白色的蘑菇,“厚大如盘”,也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问清向导能够食用,他摘了一些放进袖筒里,想着做晚饭时煮了吃。

  一路之上还看到一些珍贵的树木,大的要四、五人围,高则数十丈。向导介绍:山里最贵的是独木,次之为楠木;有一种叫寿木的,叶扁如侧柏,属柏类。还说,二十年前,朝庭曾派人来那里采伐过巨木。

  下至山涧,有条小溪,徐霞客问向导“有不有名”,向导说“叫潇源水”,“从哪流来”?“三分石”。徐霞客估计,这就应就是潇水的正源了。

  逆潇源水走,看到溪边横卧着一株巨木,围大至人的眉眼高,长度超过三十步。向导说:“这就是楠木。”徐霞客拍着树干,说:“就应是朝庭采木时,被人遗忘在那里了。”向导也点头:“只怕是呢。”

  越“潇源水”后几里,就到了三分岭的脚下。上山的路很难走,这地方是九疑山*面积最大、长得最粗壮的地方,羊肠小道在竹丛间时现时隐,山岭峻削踩不稳脚,只好双手挽着竹枝,一步一移往上爬。这一路走得太累,徐霞客已没有余力琢磨这些奇怪的*了,在他的日记里,没有留下描述*的只言片语。

  诡异旋风,夜半惊魂人无眠

  当天断黑后,山间雾气越来越重,离三分石大约还有大几里路,向导不敢再走了,三个人只好找一株老松,在下方清理出巴掌大一块*地过夜。山高无水,没办法做饭。徐霞客命刘姓向导拾来枯枝烧一堆火,将袖筒里的蘑菇倒出来,用竹枝穿着烧烤,三个人分食了。少是少了,味道却象香蕈,十分的鲜美。

  睡前,瑶人向导劈枯木架了几个火堆来驱寒,也为防野物。

  本应一宿无话,一觉醒来去爬三分石。没料想到了深夜,这块巴掌大的地方突然刮起旋风,把火苗扯至数丈高,将火星卷到半空中,山间的雾汽被灼烤得四分五裂,变幻出种种怪异的形状,一时如猛兽从头顶扑来,一时似妖人飘然而去,一时象魔影摇晃不止;瞬间有更换不止的奇妙色彩,如锦缎、似玛瑙、似晚霞,把个半天染得五彩缤纷……

  连同刘姓瑶人,三个人都是头一次碰上这种壮观、诡异、神秘的情景,一个个拥着衣被看得目瞪口呆。

  大风息后是细雨纷纷,三个人忙撑起伞来遮雨,却难免被子浸湿。细雨渐渐变大变急,到五鼓时,已经成了倾盆大雨,使得三个人淋漓尽致。待雨稍歇,也没办法再睡了,只能围着火堆烘烤衣被。

  天降怒雨,旅人止步指顾间

  天一透亮,雨停息了,“仰见三分石,露影在指顾间”,即收拾好身上,忍着腹中饥饿,从滴水的竹林里向南攀爬,一路走,一堆堆的巨石象迷魂阵一样,把向导也搞懵了,转来转去,刚才还看到的三分石不见了。

  总算在乱岩中搜到一串零散的石磴,正要顺路前行,突然间瓢泼大雨劈头而下,伞和行李都放在昨夜睡觉的地方了,三个人无遮无挡,顿时成了落汤鸡。

  瑶人突然掴了自我一个耳光,惊恐地呼叫起来:“唉呀,走不得了、走不得了。”徐霞客问:“为何呀?”瑶人说:“进山时忘了拜山神呀。又是怪风,又是鬼火,又是大雨,本来烂熟的路也找不到……是山神爷发怒了,再要往上走,会有大难呀。”也不等徐霞客回话,逃命似地下山了。

  三分石就在一箭之地,就应绕过眼前岩坡就到了,要不要再往前走呢?徐霞客抹一把脸上雨水,一时打不定主意。

  跟随在身后的顾行想:“又是我们两个人了,老爷只怕还是要上山的。”心里就有些发悚。

  徐霞客撑着探路的竹杖,透过雨幕去寻望三分石,却“不见真形”。再往四周看,山坳间雨丝如帘、雾团涌动、阴霾重重,三五丈外一片茫然。雨点击打着身边的树叶,如狂人乱拨着琴弦……一种不祥之兆突然窜上心头。

  他想,这楚游路上一而再、再而三,我们已经冒过不少险了。但万事皆有个度,总不能一味弄险啊。决然地向顾行说:“下山吧。”顾行不敢相信,指那边方向说:“不爬三分石了?”“走吧。”徐霞客撑着竹杖走在前头。

  《楚游日记》中的原文是:“……雨巨不可上,上亦不得有所见。遂从故道下……”

  穷极潇源,三分石下辩三水

  徐霞客喜欢冒险、探险,多少次不惧以身试险,不说前几十年,便是楚游期间,还有过绕虎穴上云嵝山、滚冰雪下云阳山、探从未有人进过的麻叶洞的胆气。这一次,抱那么迫切的期望,经如此艰难的路程,三分石似乎能够摸得到了,就这样掉头而返,在徐霞客的游历生涯中是头一回。破天荒。

  话又说回来,那么大的雨,那么陡峭而且滑溜的巨石,他这一次的退缩、避让,说不准真的避过了一场生死大祸呢……

  虽然没有攀登三分石,但徐霞客另有收获。他曾在志书上看到一种对三分石的解释,说三分石是巨石下有三条清泉涌出,一支流进广东,一支流进广西,一支即是潇水之源。此刻已经明白,并非石下出三泉才叫三分石,而是一座耸天巨岩分为三枝;而且,源自石下的溪河,出北麓的是潇水源,出东麓的是岿水源,下南麓的是沲水源,皆是湘江的源流或支流,因为南面有山阻挡,从那里发源的河流不能流入两广。

  这次溯潇纪源,是徐霞客第一次对一条河流做追根寻源的考察,为他此后在云南考察长江源流,订正“岷山导江”的历史谬误,完成一生中最伟大的地理学成就,做了一次实战的演练。

徐霞客的故事2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的。

徐霞客的故事3

  其实人的一生很短,如果有梦想了,就赶紧行动……

  当一名厨师,是否只能在厨房里呆一辈子?浙江温州的厨师金亮不这样认为。他的梦想是走出厨房,成为一名厨界徐霞客式的人物,不但游遍天下山水,同时吃遍天下美味,过一种快意悠哉的生活。

  走出方寸厨房放飞梦想

  金亮是浙江温州人,因为父亲也是一名厨师,他从小就对烹饪很有兴趣,不但师从父亲学一些烹饪技巧,而且就读的也是烹饪学校。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金亮很快被温州的一家四星级酒店录用,成为行政总厨,工资*万。

  做了一段时间的厨师,他渐渐对自己的生活不感兴趣了,长期封闭在狭小的后厨,信息缺失,不会和人交流:难道我的人生,一辈子只能在厨房里烟熏火燎吗?厨房里空间狭小,难道我要困在这斗大的地方,慢慢地让梦想窒息吗?

  他很不甘心。

  酒店里各种各样的客人非常多,担当行政总厨,金亮的职责之一就是要走出后厨倾听客人对菜式的意见。他为此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一位客人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那位客人以前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后来辞掉工作,像飞特族一样,工作一段时间后攒够了钱就四处旅行。他去过许多地方,并且乐意把这些游记记录下来。

  他的故事对于金亮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吸引。金亮这才发现,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过:不按常规,随心所欲。可是,自己一没有好的文笔,二没有优越的经济实力,如果辞职四处旅行,自己的那点积蓄能不能撑上半年都不好说。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金亮自费报名去上海参加一次厨艺大赛。因为成绩优异,他得了金奖,事后一家酒店找到他,希望由他来帮助培训其酒店厨师。金亮第一次走上讲台做培训,看着台下许多同行,他心里忐忑不安。他给自己打气:没有关系,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掏心窝子地给别人讲就行。

  结果培训很成功,酒店老板不但给他讲师费,还苦恼地对他说,要是他经常过来给酒店里的厨师上上课就好了。老板感觉现在的厨师,一是视野狭小,厨艺难以长进;二是酒店里的菜式创新不够。因为缺少有趣的原材料,很少推新菜,所以难以吸引到更多客人。好多酒店就是因为常年没有什么新菜品推出,结果客人越来越不买账,只好关门大吉。

  “要是有人能够四处挖掘一些新食材,并且推荐给我,我就可以不断推出新菜品了。”那位酒店老板感慨地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金亮想:自己不正渴望四处旅行,过一种厨界徐霞客式的生活但又为费用发愁吗?如果我能够一边四处旅行一边寻找各种新鲜的有趣食材,推荐给各大酒店,这样是不是就会有酒店给我的旅行费用买单?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板,问对方说:“如果我能够给你找一些食材,你愿意付费给我吗?”

  那位老板说:“当然,只要能给我推荐一些新鲜的有趣的食材,让我赚大钱,付出这点小钱算什么?

  有梦想就及时出发

  从上海回到温州后,金亮就辞职了。他决心趁着年轻去为梦想努力地拼一把,不然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他想颠覆人们对厨师的传统印象:只在厨房里呆一辈子。他想做一个新型厨师,四处游历讲学,推广新食材,成为厨界徐霞客。

  和别人的旅行不一样,他首先在全国地图上标出他听说过的美食特色城市,然后再查阅那里的特色美食一条街、特色餐馆、食材批发市场等。他决心用三年时间,“向一百个城市进军”——这后来成了他在新浪点击率颇高的博客名字。

  他还记得第一站是桂林,之所以选择桂林,是因为当年他特别喜欢一首歌:“我想去桂林,当我有钱的时候却没有时间……”他到达桂林的第一天,烟雨朦胧。看着漓江边的桂林,他有些兴奋又有些不安:以后就得自谋生路了,这样的生活真的可行吗?

  他去桂林的小吃街仔细游逛,因为是专业厨师出身,他能轻易尝出哪家店食材的好坏、特色美味之处在哪里。每到一处,他还用心地将那些特色小店和吃过的美味拍摄下来。他建立了一个名叫“游走厨师”的博客,将这些图片上传到博客上。他的本意是将这些游历与大家分享,没有想到后来他的博客点击率越来越高,达到几百万次,已经成为许多厨师和美食爱好者经常浏览的博客。

  他把发现的各种有趣食材也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主动推销给他熟悉的酒店。有一次,他听说贵州的某个大山里有一道有趣的食材,虽然要翻越好几座大山,并且那里不通公路,但他还是决定冒险一去。

  没有想到他在山里迷路了。在贵西南的大山里,他越走觉得路越长,天快要黑下来时,他甚至听到山里传来的兽鸣声。白天他还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的好心情开始被一种本能的恐惧代替了,他以一通狂吼乱叫式地大唱革命歌曲给自己壮胆,直到好不容易看见山下寨子里的灯光时,他才如遇见救星一般,发现自己已经浑身都快汗湿了。

  有一家酒店得到他费尽千辛万苦推荐的食材后,创新了一道新菜品,结果让不少食客闻风而来,酒店生意大振,乐得老板合不拢嘴,当即给了金亮一笔可观的推荐费。

  靠着一边游走一边赚来的钱,金亮开始沿着设定好的线路“向全国一百个城市进军”。当然,搜寻美味的过程有苦有乐,有时候,金亮在一些小吃店品尝美食后拍摄时,警惕的店主以为他是同行来偷学菜品,狐疑地盯着他,看见他拿起相机拍摄,立刻上前去询问他拍摄这些干什么用?遇到这种情况,金亮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即使如此,有些店主还是不放心,非要金亮删除相片,人生地不熟,好汉不吃眼前亏,金亮只好照办。

  岂止如此,连食材商也有不相信他的时候。

  他去陕西游历时,发现当地有一种特别有趣的食材。他和老板联系,希望推荐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餐厅。老板对他的身份将信将疑,以为他是个骗子。直到金亮后来将食材成功推荐出去,带动了销量,老板才对他感激不尽。他离开陕西前,那位食材商不但全程陪同,还一再表示要继续和他合作。

  最初金亮就是靠着推荐食材支撑着自己游历各地的。他很快发现,这里面商机很大,不但酒店希望他成为新鲜食材的情报员,而且食材商也很渴望通过他的推荐,将自己的食材打入各大酒店。金亮由此想,我何不做一个食材的中间人呢?通过我的游历发现和推荐,让双方都获益?

  他很快积累了一大批客户,他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游历发现和图片以及文字上传给需要的餐厅老板,然后收取食材经销商和餐厅老板的费用。作为厨师,他很快发现自己不应该只是满足于简单的推荐,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厨艺,创新这些菜品。

  于是,发现一种新食材后,他就仔细琢磨:这些食材应该怎么搭配才能做出一道有意思的新菜品?他像个化学家一样反复试验,再用美食家的味蕾尝过后,自己满意了才推荐出去。

  很快,找上门来的客户越来越多。

  不但要走遍*,还要走遍全世界

  几年下来,金亮游走了全国不少有特色的美食城市。他去过阳朔,品尝过当地的漓江鱼做成的啤酒鱼;他在四川成都的锦里美食一条街探访川西古镇风情,品尝成都小吃;他在厦门的鼓浪屿,拍摄当地的闽菜风情;他在福州的三坊七巷,考察福建客家人的美食风情……几年的游历下来,他不但开阔了视野,在拜访了五湖四海的名师后,厨艺更是大有长进。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些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外的食材商都希望打入*市场。加拿大海产局听说了他的经历后,主动找到他要求合作。他们希望通过金亮的介绍,让更多的*餐饮机构认识加拿大海产。

  结果,金亮的游走步伐又到了国外。他去加拿大的温迪克龙虾之都品尝当地的龙虾,站在夕阳西下的港口,看着当地人将他们喜爱的龙虾雕成一个巨大的模型树立在港口,任何一个游客来到温迪克,第一眼就会对当地的龙虾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这让金亮非常感动,深深地感到加拿大人对自己的食材的尊重和自豪。

  他通过自己的研究烹饪出来的加拿大龙虾,很快成了许多餐厅的特色美味。加拿大龙虾因此在国内许多高档餐厅声名大震。

  很快,挪威海产局等众多食材商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和他合作。这样金亮四处游历后还多了一项工作内容:在这些大食材商的支持下,给许多城市的高档酒店厨师上课,推荐用他们的食材做出来的创新菜。

  后来,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节目也邀请金亮做节目,一些出版社和媒体也找到他,希望和他合作开发菜谱等。

  金亮的“向一百个城市进军”的美食游历博客也受到了许多网友的追捧。有许多网友给他留言,羡慕他的生活。有网友说自己也很想过这种随心所欲天南海北行走的生活,但是却困于现实,难以成行。还有的网友对他说:“老兄,你四处游玩还尝遍天下美味,真是皇帝也羡慕啊。”

  每每碰到这样的网友,金亮就留言给他们:“其实人一生很短,如果有梦想了,就赶紧行动。不然到老了,只剩下怅惘和追忆。”在他看来,人到老了,其实能够带走的东西非常少,属于自己的只有那些生命中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比起积攒万贯家财,他更想给自己的人生积累厚重丰富的生命体验。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阅读大地徐霞客》教学设计3篇

《阅读大地徐霞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赏图激情,质疑课题。

  1、同学们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老师也想带你去几个地方:(课件出示风景图片)看这是(奇秀庐山、险峻的黄山……),想去吗?如果,要让你跨越万水千山,走着去,你能接受吗?有一个人,他就做到了。他就是——徐霞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板书,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归纳学生的问题,并出示:

  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成果是什么?

  二、潜心会文,感受“奇人”。

  (一)感受徐霞客的“奇志”。

  解决问题一: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请你们带着疑问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下面加上着重号,有体会的地方简单批注。

  1、学生潜心会文,相互间交流。

  2、交流:

  学生朗读,相机出示: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1)个人自由读。通过朗读,你读懂什么了?

  (引导学生抓住“醉心”、“发现”等重点词语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卓尔不群”以及他的雄心壮志。)

  (2)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

  (3)品读:

  ①徐霞客是位“奇”人,他卓尔不群,鄙视权贵,放弃仕途,走出书斋,将自己生命的全部献给了旅行考查事业,真不简单。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②老师非常想和你们一起读这段话,用心去感受徐霞客,你们愿意吗?

  我读当时其他读书人的`表现的语句,你们接着读描写徐霞客表现的语句。

  (4)小结:徐霞客卓尔不群首先表现在他又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感受徐霞客的“奇行”。

  解决问题二: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单批注。(生默读,师巡视。)

  2、把圈画的词句和感受跟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1)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2)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请你结合课文以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3)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4)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课件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过多少座险峻的山峰?探寻过多少个鲜为人知的岩洞?黄果树瀑布旁留下了他锲而不舍的身影,长江源头见证了他求真求实的足迹,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青年走到老年,足迹遍及祖国16个省。

  (课件出示)在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没有,没有,许多地方甚至连道路都,加上当时社会,

  ,长途旅行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而他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5)学到这里,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表达。

  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的吗?

  (课件出示)

  (三)感受徐霞客“奇作”—完成奇书。

  解决问题三: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成果是什么?

  1、正因为有这样的奇志,有这样的奇举,徐霞客将自己一生阅读大地的经历,浓缩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他的书奇在哪里?

  (课件出示)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感情朗读。

  2、小结: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也是山水文学的杰作,更是用生命写成的千古奇书。

  3、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游记》的吗?

  补充资料(课件出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徐霞客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一生走遍了三江五岳。他有着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历尽千心万苦,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写成千古奇书,真是一位千古奇人。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在初读课文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走遍天下的徐霞客”,而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总结:同学们,徐霞客仅仅是用脚,用手,用眼在阅读大地,更是用心,用胆,用一生的心血,甚至用生命在阅读大地,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探险、考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延伸阅读。

  1、摘录今天课上所学到的好词佳句。

  2、推荐课外阅读《徐霞客游记》

  3、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课文,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地介绍徐霞客。可用上今天积累的好词。

《阅读大地徐霞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赏图激情,质疑课题。

  1、同学们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老师也想带你去几个地方:(课件出示风景图片)看这是(奇秀庐山、险峻的黄山……),想去吗?如果,要让你跨越万水千山,走着去,你能接受吗?有一个人,他就做到了。他就是——徐霞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板书,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归纳学生的问题,并出示:

  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成果是什么?

  二、潜心会文,感受“奇人”。

  (一)感受徐霞客的“奇志”。

  解决问题一: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请你们带着疑问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下面加上着重号,有体会的地方简单批注。

  1、学生潜心会文,相互间交流。

  2、交流:

  学生朗读,相机出示: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1)个人自由读。通过朗读,你读懂什么了?

  (引导学生抓住“醉心”、“发现”等重点词语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卓尔不群”以及他的雄心壮志。)

  (2)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

  (3)品读:

  ①徐霞客是位“奇”人,他卓尔不群,鄙视权贵,放弃仕途,走出书斋,将自己生命的全部献给了旅行考查事业,真不简单。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②老师非常想和你们一起读这段话,用心去感受徐霞客,你们愿意吗?

  我读当时其他读书人的表现的语句,你们接着读描写徐霞客表现的语句。

  (4)小结:徐霞客卓尔不群首先表现在他又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感受徐霞客的“奇行”。

  解决问题二: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单批注。(生默读,师巡视。)

  2、把圈画的词句和感受跟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1)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2)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请你结合课文以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3)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4)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课件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过多少座险峻的山峰?探寻过多少个鲜为人知的岩洞?黄果树瀑布旁留下了他锲而不舍的身影,长江源头见证了他求真求实的足迹,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青年走到老年,足迹遍及祖国16个省。

  (课件出示)在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没有,没有,许多地方甚至连道路都,加上当时社会,

  ,长途旅行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而他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5)学到这里,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表达。

  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的吗?

  (课件出示)

  (三)感受徐霞客“奇作”—完成奇书。

  解决问题三: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成果是什么?

  1、正因为有这样的奇志,有这样的奇举,徐霞客将自己一生阅读大地的经历,浓缩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他的书奇在哪里?

  (课件出示)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感情朗读。

  2、小结: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也是山水文学的杰作,更是用生命写成的千古奇书。

  3、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游记》的吗?

  补充资料(课件出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徐霞客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一生走遍了三江五岳。他有着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历尽千心万苦,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写成千古奇书,真是一位千古奇人。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在初读课文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走遍天下的徐霞客”,而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总结:同学们,徐霞客仅仅是用脚,用手,用眼在阅读大地,更是用心,用胆,用一生的心血,甚至用生命在阅读大地,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探险、考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延伸阅读。

  1、摘录今天课上所学到的好词佳句。

  2、推荐课外阅读《徐霞客游记》

  3、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课文,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地介绍徐霞客。可用上今天积累的好词。

《阅读大地徐霞客》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赏图激情,质疑课题。

  1、同学们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老师也想带你去几个地方:(课件出示风景图片)看这是(奇秀庐山、险峻的黄山……),想去吗?如果,要让你跨越万水千山,走着去,你能接受吗?有一个人,他就做到了。他就是——徐霞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板书,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归纳学生的问题,并出示:

  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成果是什么?

  二、潜心会文,感受“奇人”。

  (一)感受徐霞客的“奇志”。

  解决问题一: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请你们带着疑问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下面加上着重号,有体会的地方简单批注。

  1、学生潜心会文,相互间交流。

  2、交流:

  学生朗读,相机出示: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1)个人自由读。通过朗读,你读懂什么了?

  (引导学生抓住“醉心”、“发现”等重点词语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卓尔不群”以及他的雄心壮志。)

  (2)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

  (3)品读:

  ①徐霞客是位“奇”人,他卓尔不群,鄙视权贵,放弃仕途,走出书斋,将自己生命的全部献给了旅行考查事业,真不简单。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②老师非常想和你们一起读这段话,用心去感受徐霞客,你们愿意吗?

  我读当时其他读书人的表现的语句,你们接着读描写徐霞客表现的语句。

  (4)小结:徐霞客卓尔不群首先表现在他又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感受徐霞客的“奇行”。

  解决问题二: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单批注。(生默读,师巡视。)

  2、把圈画的词句和感受跟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1)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2)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请你结合课文以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3)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4)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课件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

  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过多少座险峻的山峰?探寻过多少个鲜为人知的岩洞?黄果树瀑布旁留下了他锲而不舍的身影,长江源头见证了他求真求实的足迹,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青年走到老年,足迹遍及祖国16个省。

  (课件出示)在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没有,没有,许多地方甚至连道路都,加上当时社会,

  ,长途旅行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而他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5)学到这里,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表达。

  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的吗?

  (课件出示)

  (三)感受徐霞客“奇作”—完成奇书。

  解决问题三: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成果是什么?

  1、正因为有这样的奇志,有这样的奇举,徐霞客将自己一生阅读大地的经历,浓缩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他的书奇在哪里?

  (课件出示)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感情朗读。

  2、小结: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也是山水文学的杰作,更是用生命写成的千古奇书。

  3、大家想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徐霞客游记》的吗?

  补充资料(课件出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徐霞客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一生走遍了三江五岳。他有着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历尽千心万苦,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写成千古奇书,真是一位千古奇人。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在初读课文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走遍天下的徐霞客”,而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总结:同学们,徐霞客仅仅是用脚,用手,用眼在阅读大地,更是用心,用胆,用一生的心血,甚至用生命在阅读大地,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探险、考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延伸阅读。

  1、摘录今天课上所学到的好词佳句。

  2、推荐课外阅读《徐霞客游记》

  3、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课文,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地介绍徐霞客。可用上今天积累的好词。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徐霞客人称千古奇人的名人故事(精选5篇)

  徐霞客人称千古奇人的名人故事 1

  相信大家对徐霞客都不陌生吧!他可是我们江阴的名人呐!不知道他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他吧!

  我们可以把徐霞客的一生分割成三个部分: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徐霞客的社会交往、徐霞客的出游经历。

  让我们先来看看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在明朝万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园1586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在江阴马镇的一个小村子出生。出生那年,他的父母都已经40多岁了。徐霞客父母中年得子十分欢喜,便给他取名弘祖,又取字振之。霞客是他后来的友人帮他取的雅号,那是三十多年后的事了。徐家在当时正好是家道中落,靠着收田租已经不能维持富足的生活。徐家祖上曾经十分显赫,曾任开封府府尹。在元朝*百年期间,徐家坚持不出仕,以农为本,耕读传家,慢慢地发展起来成为祝塘一带的富裕家族。明朝后,徐家开始致力科举,但是经历悲惨,直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徐霞客的社会交往也是十分广阔的。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徐霞客的朋友有许多,例如:许学夷、莲舟法师、静闻和尚等等,他们让他扩大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对当时社会的认知程度。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是最出名的还是徐霞客的第二十四次出游,也就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出游,也是最伟大的一次出游。1636年到1640年,徐霞客先后游历了浙、赣、湘、桂、黔、滇等多个省份,号称万里遐征。 1636年9月19日晚,他出发了,这次出游徐霞客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两遇强盗,三次绝粮,好友去世,仆人逃遁。好在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云南丽江纳西族首领木增,他们相见恨晚!徐霞客受木增所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修正了四册《鸡足山志》。

  徐霞客的一生令我们敬佩,他用自己的生命,在祖国的光辉历史上写下了不败的一笔。

  徐霞客人称千古奇人的名人故事 2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将自己的大半生花在了探险旅行上,《徐霞客游记》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中国地理地貌、风俗人情的多样,更是展示了徐霞客探险故事的精彩。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著有《徐霞客游记》,后世将其尊称为游圣。徐霞客本名徐弘祖,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富庶之家,祖上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徐霞客的祖上修有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条件。徐霞客对读书十分痴迷,从小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的人生观大多是受其父母影响,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与权贵结交,喜爱到处观山赏水。徐霞客受其父亲的影响,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十九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想出去看世界的愿望就更加的强烈了,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母亲在世,所以压制了自己的念头。徐霞客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

  徐霞客听母亲的谅解和劝慰后,决心去远游,这一年,他22岁。此后的30多年,徐霞客都在进行他的探险旅行。直到1640年,徐霞客在云南身患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江阴去世。徐霞客先后游历了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旅行生涯之中,他主要是靠着徒步跋涉,自己背着行囊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地区。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徐霞客28岁时在温州雁荡山探险旅行,据古书上记载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徐霞客想一睹湖貌,就决定要爬到山顶去。当他艰难地爬到了山顶之时,只见山脊笔直,人难以立足,根本没有湖。可是,徐霞客依旧继续前行,遇到了悬崖,绳子断裂,徐霞客差点粉身碎骨,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是在黄山,徐霞客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根本找不到路,但徐霞客拄了一根铁杖开始登山。到了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背阴的地方已经结成坚冰,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为了攀爬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缓慢攀登,爬了上去。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徐霞客给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贡献,最难能可贵的是徐霞客为了自己的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徐霞客人称千古奇人的名人故事 3

  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明代后期是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除了李时珍、徐光启之外,还出现了一位用毕生精力考察研究祖国山川的伟大地理学家,他就是被称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

  徐霞客献身于考察祖国山河的宏大志向,是从他小时候就开始树立的。

  公元1586年,在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两省)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南呖岐村的一个徐姓书香门第,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名叫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他在父母的影响下,从两三岁开始,便已见聪慧颖敏,而且好读诗书。他的父亲叫徐有勉,因不愿做官而专攻经书,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徐有勉见儿子那么幼小就知道用心读书,心中当然异常高兴,便经常抽出时间,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辅导。因此,当徐霞客六岁被送到学校读书的时候,便已读完了《诗经》、《孝经》和《论语》。

  徐霞客在学校里,仍然主学四书五经。由于刻苦认真,又有学经书的基础,他学得特别快,往往别的学生三天五天学会的内容,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学会了。因此,他一直是学校的佼佼者,老师经常表扬他,偏爱他,周围的人也都夸他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他每天从学校回来,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后,便一头扎在父亲的书房中翻书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对历史、地理、游记和地方志一类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一看到这方面的书,不管是多么大的部头,他都想一口气看完,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有一天,他在书房看书看得人了迷,母亲几次喊他吃饭,他都没有听见,父亲便又去叫他。父亲一进书房,看到徐霞客一边看书,一边在笑。父亲觉得奇怪,不由问道:“看的什么书,这么高兴?”

  他说:“有位古代学者认为,天下有九州,能去其八,地上有五岳,能去其四,就很了不起了。其实,这有什么了不起?我长大后,一定要足踏九州,手攀五岳!”

  父亲一听不对劲,便拿过他面前的书一看,竟是一本游记方面的书,便责备他说:“你现在正是学知识长才干的时候,应该一心一意地学*经书,怎么看起这些书来了?”

  徐霞客不服气地说:“看这些书有什么不好?也可以开眼界,长知识呀!况且,我的作业已经做完了。”

  父亲耐心地对他解释说:“这些书可以看,但不是时候,等将来长大了,功成名就以后,随便看,可现在不行。你以为做完作业就算完事了吗?还差得远着哩!孩子,你要记住,知识无止境,什么时候都不能满足啊!”

  徐霞客听了,只好点点头。

  虽然如此,徐霞客并没有放弃他的爱好,只不过改变方法罢了。他常常上面摆着的是“四书”、“五经”,但在下面压的却是有关历史、地理、游记方面的书。就是靠这种方法,徐霞客在通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得到了不少地理方面的知识。

  在学*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徐霞客不是死读书,而是像他读经书那样,一边读,一边思考,常常提出些问题。他发现,过去的地理书,对中原地区叙述得比较详细,也很清楚;一写到边远地区的山川河流,大都是沿袭前人的说法,甚至把不相关的事情也附会进去。这样一代一代陈陈相因,竟变成了固定不变的看法;可是这些说法究竟对不对?符合不符合实际?却没有人去考证。

  有一天,他向老师请教完经书中的问题后又提出了这些疑问。

  老师听后大为惊奇。老师感到,徐霞客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包括自己,都曾在讲述这方面的知识时,产生过类似的疑问,但谁也没有像徐霞客这样系统地提出过。他感到,这孩子的思维非同凡响,如果坚持下去,很有可能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随后,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徐霞客的父亲听。父亲听了也大为惊奇。他过去总认为徐霞客看这方面的书是看着玩,却根本没想到他对这方面的问题看得这么深,这么细。于是,父亲便对老师谈起了徐霞客曾对他说过“要足踏九州,手攀五岳”的话。

  老师大为感慨地说:“看来这孩子有志祖国山河的研究,真是人小志大啊!”

  父亲很是高兴,不但不再禁止他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还到处购买介绍旅行家的书供他阅读,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对他加强培养。

  徐霞客的家乡江阴濒临长江,他天天都能看到宽阔的江面上滔滔的巨浪一泻千里的气势,推动着滚滚的江水向东奔流而去;每当这时,他都觉得随着汹涌的波涛,自己身上的热血也已经沸腾起来。

  有一天,这位好动脑子的少年,望着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却对长江的发源地产生了疑问。他想道,自古以来,那本被奉为地理学经典的《禹贡》说:“氓山导江。”这意思是说,长江的发源地,是地处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若果真这样。长江就应比黄河短;但是,以长江的水势之猛,流量之大进行分析,它的流程怎么会比黄河短呢?黄河、长江,究竟谁长谁短?

  徐霞客决心长大后亲自去做一番考察。这时,他才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

  徐霞客像他的父亲一样,虽然通晓经书、诗词,却无意于功名,他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考察祖国山河的宏伟事业。

  在徐霞客十八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但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他仍踏上了考察祖国山河的征途。

  他先游览了离家不远的太湖,登上东西洞庭山,然后去珞迦山、天台山、雁荡山,接着到了古都南京,又攀百岳山、黄山,转而又南下福建,爬上了武夷山。

  徐霞客自1607年游太湖开始,到1640年从云南抱病回家为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区,总计三十四年,写出了一部*七十万字、震惊于世的游记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人称千古奇人的名人故事 4

  在我的家乡,提起他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撰写的书《徐霞客游记》,可谓是流传千古。他,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徐霞客。

  徐霞客是明代南直隶江阴南旸岐人,生于1587年1月5日,于1641年3月8日逝世。他在完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等二十九个省,为后人留下了一本本游历日记。

  在三十多年的旅游考察中,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在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他来到温州攀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半山腰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可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石头上,然后抓住布带悬空而下,到了*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登,终于爬上了崖顶,看到了雁荡山山顶上的大湖。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在西南地区,环境日益艰苦,他的写作热情却与日俱增,坚持“走笔为记”,一天中常常写千余字,甚至几千字,可算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了。

  钱谦对徐霞客有着很高的评价: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不怕困难,在自然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的。是啊!徐霞客在旅途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地去面对,无论当时的环境多么艰苦,多么恶劣他都坚持写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二百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他真是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家,无锡人民的好儿子呀!

  徐霞客人称千古奇人的名人故事 5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五十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化了整整四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

  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菁华5篇)

  我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万卷楼”来收藏书,这给了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徐霞客认为一个人要想写出好文章,达到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万卷书以外,还必须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这样,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开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过三十多次盗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途而废。他曾经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黄山的峰顶,就连山上的和尚们也感到万分惊讶!他也曾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万里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徐霞客游记》成为“古今游记之最”!

  *日,我读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游记》。读后深有感触。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着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着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他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

  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让我们去学*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他的精神,让我们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游记》是*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年详细考址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介绍。

  我曾从图书馆借阅过《徐霞客游记》来看,我觉得他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虽说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来,他的文学性更强,语言简练优美,生动而传神。比如说:“涧随山转,人随涧转”等。作者善于根据景物特点,遣词造句,喜用四字词,如“云散月朗,人意风光,泉声山色,攒峦夹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匀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新奇而别致。

  作者《游雁荡山日记浙江温州府》每天所记,各有中心,并根据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务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笔法,详细生动,引人入胜。总之,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令人亲临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书本身的内容,因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静心下来读,根本读不懂,而翻译的白话文又太浅显,所以内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够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畏艰险献身地理事业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徐霞客一样——走遍*!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一本*古代地理书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他一生几乎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书中突出写了天台山、黄山、庐山等名山。

  与历代贪恋山水风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对美景发出赞叹,同时对所到的地理、地质、地貌也有详尽的描述和科学观察。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武夷山的一篇日记,游记中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武夷山的美丽风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点—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了。在他的游览过程中,记录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悬棺,最让我感到新奇,这些古老的悬棺躺在险峻的悬崖峭壁的空隙中,饱受风吹日晒,可没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悬棺放到几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诗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个拉开黄山的神秘面纱,将那数不胜数的绚丽风景公布于众。他是多么自在和清高啊!他不仅是一位将功名利禄抛之脑后的奇人,也是终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响的伟人。他的旅行不仅美丽神奇,而且还十分惊险刺激,他已经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了。这种富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仅会受到旅游者的推崇,也同样使身为中学生的我受益匪浅。

  书中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似乎在催动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里获得知识。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 ——《徐霞客游记》

  我们内心都有过武侠梦,也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低头瞧一瞧,钱包那么瘪。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一个画面:徐霞客顶着风霜严寒,烈日灼灼,几十年如一日,风餐露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亦步亦趋,坚持不懈,终成大作,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我在想,是怎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完成了这样的伟业,我想是对理的信念幻化为对美的信念。

  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立志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洒脱出行,即便是每天的风餐露宿,风雨险阻,也要坚持记录自己当天的经历和心得。正是由于不断地对山脉、江河、动植物等记录和总结,最终《徐霞客游记》以巨著问世。

  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做出来的。对于《徐霞客游记》的编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穿过艰难险阻,顶着狂风暴雨实际经历完成的。我们只有坚持实践出真知,才能将感性的世界与事物的本质建立起联系,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只有自己经历,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史铁生的故事 (菁华3篇)

  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齐,在自我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人物素材集锦。《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一样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史铁生——笑看生死

  著名作家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激卓别林。”

  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之后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异常,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我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的好友、著名作家陈建功说:“铁生是我最为敬重最为难得的好朋友。1978年我读到他写的几篇小说,有《午餐半小时》、《没有太阳的角落》,当即被他的作品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因为他的博大、深邃、勤奋,也因为他的*实、沉静、宽厚,还因为他的乐观、顽强……”

  史铁生是在21岁时双腿瘫痪的。就像文章中所写的那样,他那时心境无比地蹩脚和失望。

  比起邰丽华、姜馨田来,史铁生得以多享受了20年健全的生命,这是一件幸事。但同时,残疾对史铁生的打击又是那么从天而降,不像邰丽华她们,在不谙世事时就成为了残疾人,有一个缓缓接收的时间。在一个年少轻狂、风华正茂的年纪,陡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无异从天堂坠入地狱,无数幻想、无限的雄心壮志,都化为泡影,那种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在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初,总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如许美妙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可是这种话对史铁生几乎起不到任何鼓励的作用。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简便,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尤其是在双腿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当时,大夫告知史铁生,他的病假如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筹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终日用眼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史铁生用这种方法祷告,愿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者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到之后,证明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史铁生的励志故事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受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呈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诞辰,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件事好像再一次证实了生命的懦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故瘫痪了双腿,让一个原先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濒临枯败死亡。

  可是,生命却又总是在软弱的同时展示出它的韧性。就犹如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域生长着的地衣,在极其恶劣的天然前提下,依然能够存活。只管它的成长速度慢得惊人,几百年也长不到一个*方厘米,但它却实切实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标就是不要死去,这是最基础的生命特质。

  人的生命同样如斯。余华写过两部有名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跟《活着》。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生涯在社会底层的许三观,从年青到苍老历尽艰苦;每逢家庭变故,他就以卖血来抢救危机,甚至差点为此送命。一次次卖血后,唯一的弥补就是到饭馆里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在《活着》里,地主少爷福贵的终生中,败家,中年丧母、丧儿、丧妻,丧女婿,到最终,连独一的孙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贵随同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想。无论是许三观还是富贵,他们都没有明白的生存目的,只因为生命的惯性才活着。无论是辱没仍是景色,不论是甜美还是酸楚,生命都在悄悄地活着。生命不是必需蒙受苦难,但性命确切有足够的韧性承受苦难,“世间的灾害,无论落到谁头上,仅有不死,谁都得受着,并且都受得了”。

  对史铁生而言,固然在瘫痪之初,逝世亡对于他那么存在引诱,甚至于他天天凌晨醒来,都由于本人依然活着而懊丧;然而,他仍然活着。瘫痪后的最初多少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简直什么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火暴易怒。为了回避事实的世界,在正凡人上班之时,他老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疏的地坛公园里去。自旦至暮,年龄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节令,什么气象,什么时光,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们能够想见史铁生那时的孤单苦闷,可是,不管活得多么艰巨,多么痛苦,生命却始终默默地承受了这所有,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搁。

  所幸的是,在苦楚当中,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持他。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始终缭绕在他心头。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端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现,他的病情目前没措施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探听偏方,花许多钱

  每一回她都忠诚地抱着生机,然而终极,却总是有多少回期望,就有多少回扫兴。

  最终母亲最终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出发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鹄立在门前沉默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依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好像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居然一时没有反映。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之后,她猝然逝世了,因为儿子的疼痛,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期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我的幸福,而她没有可能辅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疼爱得最终熬不住了,她促分开儿子时仅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宁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良久,模模糊糊的我闻声了答复:‘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仿佛得了一点抚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说,恰是这样的爱,耽误了他的死亡。

  无论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件。就像小河里的水渐渐丰盈了,你未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处的景致恍然大悟,心境不由得也就变了。最终有一天,当史铁生又想到死的时候,心里说:“算了吧,再尝尝,何苦半途而废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风趣的立场了。

  启示史铁生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残,却被卓别林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力不让我死”而卓别林的回答令史铁生终生难忘。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迟早不都得死死是一件无需焦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于是,左右苍莽、四顾无路之际,史铁生想到了写作,想到用笔杆代替自我的双腿,来持续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盼望中只是猜忌者的疑惑,寻觅者的寻找……写作不外是为心魂寻一条生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当时友情病院有位老大夫对他说:“你毕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必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收拾整顿自我的思路”史铁生说,这话对他来说毕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级时遇上*,不好好读过什么书,良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双腿残疾之后读的。他每一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作家邵燕华在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曾不禁感叹:“史铁生的随笔也让我拷问起自我的浏览。说来愧疚,他书中提到的诸多国外的思维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晓得的。”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常设工作。在那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一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重大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因为膂力的起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暂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理地写作。

  1979年,因为下肢麻木、肾功效受到严峻损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之后,由于肌肉萎缩,血液轮回碰壁,再加上每一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生,远景是败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痛苦悲伤,使他不得不结束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严寒,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素来一向……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咱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惊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良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片子《边走边唱》,经由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应。

  苦难好像还在继承试探史铁生生命的韧度。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伤害演化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坚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须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屡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礼拜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进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史铁生把自我的身体比方成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念头)一齐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嘱。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从我的身材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恍如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对于史铁生乃至其他许许多多作家而言,正是所经受过的灾难,锻造出了他们超然世间的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哲学的指引下,他们的文章能够褪去浮华,震撼读者心灵,正如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授奖词所说:“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齐,在自我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应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我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的故事 (菁华3篇)

  *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的标志!这是我们*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 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在外交场合出现*的标志很容易引起外交纠纷,尤其是曾经遭受*铁蹄蹂躏的国家,他们看见这种标志是很反感的。*的解释及时解除了他们的误会,但令人叫绝的是*借题发挥,号召大家一起来消灭*,把那个菜吃掉。意外的这么一个被动场面,经*反意正解,反倒起了活跃宴会气氛的作用。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在你们*,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较劲,门都没有。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阁下,你们堂堂的*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孙膑的故事 (菁华3篇)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跟老师鬼谷子学艺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把孙膑和另一个弟子庞涓叫到身旁,说要考考他们的智慧,老师出的题目是“你们两个到院子里去,然后想办法把我从屋子里叫到院子里”

  当时是寒冬腊月,天空还下着小雪,两个人想这是什么考试啊但是又不得不认真去做。于是两个人来到院子里,庞涓首先叫老师,“老师快出来,山上老虎正在捉兔子呢,快来啊。”“哎呀,我看到······”任凭庞涓用尽心思想办法,老师就是纹丝不动,最后庞涓败下阵来。

  孙膑想了想,没有像庞涓那样去骗老师,只见他走到门前对老师说:“老师啊,此刻天正下雪呢,屋外比屋里要冷好多啊,你在屋里怎样能出来受冻呢能不能用别的方式啊”老师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问:“那你说用什么方式啊”孙膑说:“外面冷,屋里暖和,谁都想在屋里暖和,如果我们能把你从院子里叫进屋里来,这样公*些,老师你认为呢”老师说:“好吧!我到外面去,看你们两个到时候服不服。”但是当老师推开门走出来时,孙膑立刻上前深鞠一躬说:“老师您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远离齐都临淄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晚年的孙膑深居简出,潜心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时值深秋时节,这一天,孙膑从堆满简牍的几案上抬起头,望着窗外瑟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枯叶,目光不由地转到了那双残废的双腿上,昔日那些艰难坎坷、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仿佛又一幕幕浮此刻他的眼前。

  下山遇害壮志不泯

  孙膑,齐国阿地(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他的真实名字今已不可知,因为他曾遭受过膑刑(被去掉膝盖骨),所以后人就称他为孙膑。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膑是孙子的后代,孙子死后一百多年而有孙膑。

  孙膑在青年时期,曾和魏人庞涓一齐拜鬼谷子为师,学*兵法。这鬼谷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隐士,有通天彻地之才。他精通数学,日星象纬,占往察来,言无不验;又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莫口难当;还精通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列兵,鬼神莫测。据说,他的弟子众多,战国时代著名兵家尉缭和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出于他的门下。孙膑为人淳朴厚道,谦虚谨慎,加上学*勤奋刻苦,颇得鬼谷子的器重。一天,鬼谷子对众弟子说:“我夜间厌恶听到老鼠的声音,你们轮流值宿,替我驱鼠。”这天夜里,轮到孙膑值宿,鬼谷子将孙膑叫到跟前,从枕下取出一卷文书,对他说:“这是你的祖先孙子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当年你的祖先曾将它献给吴王阖闾,阖闾用其策,大破楚军。后阉闾惜此书,不欲广传于人,乃置于铁柜,藏于姑苏台屋楹之内。自越兵焚台,此书不传。吾向与汝祖有交,求得此书,亲为注解;行兵秘密,尽在其中,未尝轻授一人。今见子心术忠厚,特以付子。”并告诫道:“得此书者,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于是,孙膑携归卧室,昼夜研*。3日之后即能背诵无误,对答如流。鬼谷子逐篇盘问,孙膑对答如流,一字不遗,并都有独到的见解和

  深刻的发挥。鬼谷子很是惊讶,高兴地说:“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孙武先生后继有人了。”

  谁知,此事后被庞涓所知,庞涓对孙膑顿生嫉恨之心。此人本来就生性奸诈,嫉贤妒能,怎能容忍孙膑超过自己。然而,他十分善于伪装自己,曾与孙膑结为兄弟。一天,弟子们下山汲水,听到路人传说魏国厚币招贤,访求将相,庞涓心动,欲往魏国应聘。鬼谷子见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庞涓下山去了。下山前与孙膑相约,此行倘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孙膑,同立功业,如若失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感佩莫名,挥泪与其告别。

  时值战国中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争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统天下。当时战国七雄里头要数魏国最强。魏惠王听说有个自称鬼谷子的弟子前来应聘,便欣然接见了他。庞涓拜见魏惠王,指画敷陈,倾倒*生所学,惟恐不尽。魏惠王问道:“我们的东边有齐国,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边有韩国、赵国、燕国。周边都是大国,我们怎样能在列国之中站稳脚跟呢”庞泪大夸海口:“大王要是让我做将军的话,我敢说,就是把他们灭了都不难,还用得着怕他们吗”要是办不到,我情愿受罚。”魏惠王很高兴,便拜庞涓为大将,另兼军师之职。他的儿子庞英、侄儿庞葱、庞茅都当上了将军。这一批“庞家将”整日操练兵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军进攻较弱的卫、宋等国,屡屡获胜,还击退了前来进犯的齐国。一时间,庞涓名声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庞涓了。

  庞涓在魏国受到重用后,并没有实现邀请孙膑下山的诺言。之后魏惠王听说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写信邀请,庞涓只得照办。

  孙膑接到庞涓的信后,感念庞涓的举荐之恩,立即打点行装奔赴魏国。庞涓见到孙膑后,假意欢迎,并盛情款待。然而不久,庞涓便伪造书信,设计陷害孙膑。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说其私通齐国。惠王一气之下,要处死孙膑。庞涓为了骗取孙膑所学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学的面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变成了膑刑。挖去了孙膑的双膝盖骨,又用针刺面,然后以墨涂之。孙膑变成了一个废人,天天依靠着庞涓过日子,老觉得对不起人家。为了报答庞涓的恩情,他答应把《孙子兵法》13篇背诵下来写在竹筒上。

  孙膑每一天都忍痛拼命抄写。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实在看不下去,便把实情告诉了孙膑。直到此时,孙膑才恍然大悟,看清了庞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庞涓控制着,膝盖已去,两腿无力行走,好不凄惨。但孙膑是个意志非凡的人,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他一方面与庞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寻找时机,尽早摆脱庞涓的监视,心想有朝一日驰骋纵横,报仇血耻。他开始装疯,把刚写成的几篇兵书一片一片地烧毁,一会大哭,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做出各种傻相:不是唾沫横流,就是张目乱叫不绝。来人惊恐万状,急忙将此事告知庞涓。庞涓亲自察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时而伏地哈哈大笑,时而又嚎啕大哭起来。庞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将他拖人猪圈中,孙膑披发露面,倒身卧于粪秽之中。庞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则较从前大为松懈了。孙膑整日狂言诞语,或哭或笑,白日混迹于市井之间,晚间仍归猪圈之内。数日后,庞涓始信其疯。

  之后,齐威王派辩土淳于髡到魏国去拜访魏惠王。孙膑乘人不备,秘见齐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陈词,打动了齐使。于是,淳于髡偷偷将孙膑带离魏国,回到了齐国临淄。

  田忌赢马初试锋芒

  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后,把他推荐给将军田忌。田忌很欣赏孙膑的才能,也很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招他为宾客,以上礼待之,言听计从。当时,在齐国的王室贵族之中,流行一种赛马游戏。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时胜少负多。孙膑在场观察了多次,发现双方出场的马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准,每一种水准的马力相仿,于是对田忌说:“下次赛马,我能够使将军获胜,赌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十分高兴,和齐威王赛马“逐射千金”。比赛当天,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让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最后再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恍然大悟,依计而行,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千金的赌注。这就是“田忌赛马”故事的来历。这个小故事揭示军事上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在战争中要从全局着眼,善于统筹,为了总体的胜利,能够牺牲局部利益。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就能够从全局上看处于劣势的—方,采取出奇致胜的战术,做出某种让步,而最终取得全面的胜利,到达的以弱胜强的预期目的。正因为“田忌赛马”这个小故事里蕴含着真理的内核,所以一向传为佳话,流传深远。另外,孙膑在“田忌赛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其实,对孙膑来说,帮忙田忌在赛马中获胜但是是略施小计,田忌却由此对孙膑更加折服,并把他正式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和他交谈兵书战策,孙膑尽吐*生所学,两人谈得十分投机,齐威王认为孙膑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立即拜孙膑为军师。这样,透过这次赛马谈兵,孙膑一鸣惊人,由—个“刑余之人”一跃而成为统帅齐国大军的首领,在战国群雄角逐这个动荡的大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围魏救赵桂陵大捷

  战国中期,魏国已发展成为中原大国,国势日强,曾先后攻占过秦、楚、齐等国的大片土地,对赵国更是觊觎已久,早有独霸之野心。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统兵8万、战车500乘大举进攻赵国。魏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企图一举灭赵。邯郸守将连战连败,情势万分危急,赵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自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答应救赵,拟拜孙膑为大将。孙膑辞谢道:“臣乃刑余之人,而使主兵,显齐国别无人才,为敌所笑,请以田忌为将。”齐威王于是听从了孙膑的推荐,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居于辎车之中,出谋划策,率领8万齐军大举攻魏。

  出兵前,田忌与孙膑一齐研究作战方针。田忌认为就应率军北上直趋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以解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打法,他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个“批亢捣虚”,“围魏求赵”的作战策略。他对田忌说:“目前的形势犹如丝线夹缠成一堆,如要解开,万万不能使力乱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势就挥拳加入殴斗。如今魏国把整个战斗力全部投入了这场战争,国内只留下了一些不堪一击的老弱病残之兵。如果我国趁虚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后方,那么魏军主力必然要放弃攻打邯郸而回师自救。这样,既可解邯郸之围,到达救赵的目的,又可在魏军长途跋涉,疲于奔命之际,抓住时机,狠狠打击魏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田忌听罢,心中大喜,立即采纳了孙膑的计谋。

  为了迷惑庞涓,使其无法把握齐军的真正意图,孙膑又对田忌说:“请将军先向南进攻魏国的*陵。*陵这地方,城邑虽小,但管辖的范围却很大,人口众多,兵强马壮,是东阳这个地区的战略重镇,很难攻取。我准备用假象来迷惑敌人。我们去进攻*陵,途中必经魏国的市丘,我军的粮食补给道路肯定会被魏军轻易切断。我们进攻*陵就是为了向敌人显示我们不懂军机的假象。”于是,田忌率齐军拔营,以急行军的速度直趋*陵。大军快到*陵时,田忌把孙膑请来问道:“此刻该怎样办”孙膑说:“你看军中诸大夫中谁是不通晓军机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随口答道:“齐城;高唐两位大夫能够。”孙膑说:“*令你所选的齐城、高唐两位大夫,各率所属部队在*陵城邑的外围进行包围封锁,隐蔽地从四面绕过环涂,列好进攻*陵的阵势。并把阵势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给环涂的魏军”。田忌更是不解,孙膑望着田忌困惑的神情,、进一步解释道:“环涂是魏军的驻扎地,我军的前锋要猛烈进攻*陵,后续部队亦不断增援;驻在环涂的魏军,必须会攻击我军阵势后背的薄弱之处,这样,两位大夫便能够被魏军击败了。”田忌听完孙膑解释,如坠五里烟云,疑惑地问道:“我们此次出兵援救,应力克*陵守敌,以壮军威,为什么反而故意败给魏军,

  示弱于敌呢”孙膑笑而未答,只是颇有些神秘地说了句:“将军依计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虽然不甚明了孙膑的意图,但深知孙膑的智谋,也不追问,下去布置去了。于是,田忌将齐城、高唐的部队分为两路,直奔*陵。齐军将士们像蚂蚁一样,攀登云梯攻打守城魏军。挟茁和环涂两地的魏军,果然从背之后夹击齐军,齐城和高唐两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败而归。

  其后,将军田忌又把孙膑请来,问他说:“我军进攻*陵没有取胜而损失了齐城、高唐两位大夫的部队,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败仗,下一步该怎样办”孙膑说:“请将军再派遣出游用的轻车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敌人。只派少数部队跟随在车后,以显示我军力量单薄。”田忌依计而行。

  再说庞涓见齐军攻打*陵连遭败绩,认为齐兵并无多强的战斗力,根本没把齐军放在眼里,于是集中兵力进一步猛攻邯郸,想一举攻下邯郸。在激烈的鏖战中,魏军损失惨重。庞涓竭尽全力,付出了巨大代价后最后于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赵国都城邯郸。就在庞涓陶醉于胜利之时,魏惠王派人告急,说齐军以轻锐之师进逼大梁,命庞涓火速班师自救。大梁乃魏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关乎魏之存亡。庞涓刚刚拿下邯郸正在得意忘形,忽闻齐军兵临大梁,真是又气又急,顾不得休整军队,更顾不得将士们的疲惫和损伤,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庞涓放弃了随军辎重,昼夜不停地急行军,赶来与齐军决战。但他万万没有料到,攻击大梁的齐军仅仅是齐军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县东北)埋伏妥当,以逸待劳,只等魏军钻进口袋。当庞涓匆匆渡过黄河,刚刚走到桂陵时,战斗力相当旺盛的齐军潮水般地从四面涌过来,直杀得魏军丢盔卸甲,四处逃散,几乎全军覆灭,庞涓只带了少数残兵败将逃出重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这次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孙膑出色的军事智谋和才干。孙膑所制定的围魏救赵的战略,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战例。

  “桂陵之战”后,魏惠王被迫讲和,把邯郸归还赵国,赵国也因齐军的援救而复存。

  减灶诱敌设伏马陵

  魏国在桂陵之战后,尽管遭受了挫败,元气却并未大伤,久霸中原的余威还在,稍加休整后,便又恢复了生机。桂陵之战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国便联合韩国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不与魏国讲和。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国又向西边的秦国反攻,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围攻秦国的定阳(今陕西宜川县西北),闹得秦孝公寝不安*,食不甘味,也被迫与魏国讲和。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泽(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12个诸侯国,会后还一同去朝见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独霸中原的野心又开始膨胀了。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战后13年,魏惠王以韩国没有参加当年的逢泽之会为由,派太子申和庞涓率兵大举进攻韩国,企图一举亡韩。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弱小的韩国岌岌可危。眼前魏军兵临国都,韩哀侯异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于齐,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齐宣王早就想侍机再攻魏国,所以理解韩国告急后,便决定发兵击魏救韩。齐宣王召集群臣,共议国策。宰相邹忌认为,韩魏相煎,这是齐国之幸,能够隔岸观火,齐国自身也需要加强治理,以不发兵相救为宜。大将田忌则认为,魏韩相斗,韩败魏胜是其必然的结果,魏国的势力就会因此大增,则祸必殃及齐国,绝不能袖手旁观,坐失攻魏良机。两人争执不下,齐宣王征询孙膑的意见,说道:“军师不发一言,难道说救与不救,二策都不妥当吗”

  孙膑说道:“魏国自恃其强,伏赵之后又起倾国之兵伐韩,其野心须臾也未忘记伐齐。如果任韩降魏,只能使魏国更加强大,从而构成对齐国的巨大威胁,因而弃韩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齐国的军队务必为齐国的利益而战,如果过早地出兵救韩,就等于齐国代替韩国作战,韩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颠倒,那对齐国是十分危险不利的。”齐宣王听罢,频频点头。之后问道:“军师所言极是,那到底该怎样办呢”孙膑说道:“从齐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就应许韩必救,以安其心。韩知有齐相救,必然尽全力抗魏以自卫,魏军见韩不降定然会倾其全力以攻韩。待魏韩两军撕杀实力消耗殆尽之际,我们再出兵攻击疲惫的魏国,拯救危亡的韩国,用力少而见功多,才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齐宣王听了孙膑的推荐,十分高兴,热情地接待了韩国使者,并答应说:“齐救兵旦暮将至。”韩哀侯大喜,奋力抵抗进犯的魏军。然而毕竟弱不胜强,前后交兵五六次之后,韩军尽皆大败,不得不再次派使来齐,请求齐宣王速发救兵。魏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有必须的伤亡,实力有所削弱。于是,齐国抓住韩危、魏疲的最佳时机,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兵数万,兵车数百乘,浩浩荡荡地离齐攻魏救韩。

  孙膑认为:“夫解纷之术,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计,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这一次,孙膑又一次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大军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见齐军又杀气腾腾地直扑大梁而来,鉴于13年前桂陵之败的惨痛教训,再也不敢让魏军在韩恋战,急令调回魏军主力。庞涓传令大军离韩归魏;率兵10万企图与齐军进行一次殊死决战。

  孙膑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状况,认为这一次魏军有必须的准备,兵力也较多较强,而且是主动迎击齐军,来势凶猛。于是,他决定改变战术,以计胜之。他对田忌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上也说,被利诱而深入百里,去追击敌军,必丧失大将;追击50里,势必折损—半士兵。我们就要在这上面想办法。”田忌问道:“如何因势利导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道:“彼三晋(那里专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我军便将计就计,主动引兵东撤,装作惧怕魏军的样貌,设法诱其中计。”田忌又问:“依军师之计,具体就应如何做呢”孙膑说道:“我们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为3万人。魏军追兵见我军锅灶逐日减少,必须认为齐军怯战,逃亡过半,从而助长其骄傲轻敌的思想,诱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后再以计取之。”田忌听罢大喜,决定依计而行。

  再说庞涓怒气冲冲地率兵以急行军的速度从韩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达大梁城时,不料齐兵又撤退逃窜,于是整顿兵马,紧紧追赶。庞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齐兵有诈,开始追击时还是比较谨慎的,行军速度也不算快,各队之间联络照应有致。之后他发现齐兵的锅灶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才放下心来,以为齐军果然怯弱,闻魏兵将至竟不战而逃亡过半,土气已经低落到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是雪桂陵之耻的天赐良机。处于亢奋之中的庞涓当即传令,将步兵留后继行,自己亲率精锐骑兵,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沿着齐军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与孙膑从容地率兵撤退,同时派出许多侦探,观察并随时报告魏军动态。当孙膑得知魏军已过沙鹿山时,屈指计程,料定魏军日暮必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马陵地势险峻,一条窄道夹在两山中间,道旁树木丛生,是设伏歼敌的好战场。于是孙膑命令齐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障碍,布下重重埋伏,准备围歼追敌。孙膑还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白色的树干上用黑煤书写了8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一切准备就绪后,孙膑挑选了1万人,埋伏在山路两旁。然后对弓箭手发出命令说:“天黑时候,只要看见火把就一起射箭!”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黄昏时分赶到了马陵道,其时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军人困马乏,极度疲劳,都想停下来歇歇脚。这时,前军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以为是齐兵惧怕魏军追赶,故设障碍,便命人搬木开路,忽然抬头看见树上砍白处,隐隐有字迹看不真切,庞涓命军士取火照之,众军士一齐点起火来,庞涓于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惊中计,急令退兵,怎奈为时已晚。齐军万名一见火光立刻万弩齐发,喊声四起。魏军顿时大乱,被齐军四面围住,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死伤殆尽。庞涓在乱军中,身中数箭,自知“智穷兵败”,无法挽救危局,仰天长叹道:“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庞涓所率精锐被歼后,齐军乘胜发起进攻,魏兵心胆俱裂,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10万魏军以前不可一世,如今尸横遍野,全军覆灭,统帅太子申成了俘虏,魏军轻重军器,车马粮草,尽归于齐,齐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孙膑因势利导,又一次灵活地运用“围魏救赵”之战术,以强示弱,减灶诱敌,设伏马陵,一举全歼了魏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马陵之战,同桂陵之战一样,是孙膑军事生涯中的“杰作”,也是我国军事的战争史上的两朵并开的“奇葩”,充分显示了孙膑过人的军事谋略和杰出的指挥才能。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权。齐国则声威大振,威服诸侯,称霸于中原。孙膑则由此而名扬天下,实现了他*生的抱负。

  急流勇退兵书传世

  再说田忌等班师回国,齐宣王大喜,设宴犒赏全军将士,并亲自为田忌、田婴、孙膑把盏斟酒。相国邹忌妒火难忍,自思昔日私受魏贿,制造谣言,阴谋陷害田忌之事,心中有愧,于是称病辞去了相位。齐宣王就拜田忌为相国,田婴为将军,还要加封军师孙膑。孙膑不愿受封,而且去意已决,便亲手把《孙子兵法》13篇写出来,献给了齐宣王。齐宣王恳词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劝,却都动摇不了他激流勇退的决心,他对宣王说:“臣以废人,过蒙擢用,今上报主恩,下酬私怨,于愿足矣。臣之所学,尽在此书,留臣亦无用,愿得闲山一片,为终老之计!”宣王只好设宴送行,并把石闾之山封给了孙膑。孙膑隐居山中,不知所终。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就这样在激烈争斗的战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后人曾有诗赞道:“孙子知兵,翻为盗憎;刖足衔冤,坐筹运能。救韩攻魏,雪耻扬灵;功成辞赏,遁迹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孙膑死后,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原有89篇图4卷,资料十分宏博,可惜在东汉末年失传。直至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部分孙膑谈兵的竹简,经专家们长期研究整理,最后确定为16篇。这16篇虽然远非《齐孙子》的原貌,但理论价值却十分珍贵。它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超多战争实践,从基本理论到战术原则,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例如,《孙膑兵法》提出“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充分肯定统一战争的进步好处和作用,极力主张用统一战争去克服战国七雄并立的封建割据局面,这较之《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的认识前进了很大一步。《孙膑兵法》提出以“道”制胜的原则,强调务必遵循战争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去指导战争,夺取胜利,这显然是对《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道”制胜较之以“诡”、“诈”制胜体现了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

  《孙膑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战指导理论,其实质就是运用大规模机动野战的作战方式,在战略和战役上实施广泛的“批亢捣虚”、“围魏救赵”、争取主动、避免被动,这也是对《孙子兵法》避实击虚理论的`重要继承和发展。《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好处和影响,较之《孙子兵法》中“因粮于敌”的思想,更是一个重大的继承、发展和进步。《孙膑兵法》中有专讲军政训练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对部队实施严格的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这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完整系统的军队教育训练理论,较之《孙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无疑是更全面的继承、发展、丰富、提高。《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即把两“孙子”并称,说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孙氏之道”。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更为明确,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首,而《齐孙子》则位居第二,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传他是孙子的玄孙,师从春秋战国的著名谋略家鬼谷子,鬼谷一派还有很多知名的人物,比如:苏秦,张仪,盖聂,卫庄。

  留传到今的孙膑传说,都要联系到一个人,就是他的同窗庞涓,二人都是师从鬼谷子,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精通兵法,这样的人才是那时战火纷飞的战国群雄们极力招揽的,于是在孙膑和庞涓还没出师时,魏国发了一重金招贤榜,让庞涓动心了,他想要出师入仕,就向师父告辞,离别时,拥有占卜宿命的鬼谷子,告诫庞涓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不得善终。

  但是师父的警言没有阻止他嫉妒贤能的心,和孙膑一同在魏国求仕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害怕魏王会择一而留,于是他设计陷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使孙膑下狱受刑,想要用身体残疾,终身囚禁,而让他意志消沉,可是,他没想到孙膑身残志坚,还是逃出了魏国,并到了齐国大将军田忌门下,然后用自己的计谋让田忌赛马大获全胜,被田忌推荐给齐王,并受到齐王的重用,为齐国称霸打下了基础。而且在齐国对外争战时,作为军师消灭的魏国的军队,最终把魏国灭了,而庞涓也应验了鬼谷子离别时的警言,不得善终,在战争中,被孙膑用让,在马陵道上,万剑穿身而亡。他们俩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到现在还有教育意义。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7)

——春分的故事 (菁华3篇)

  何喟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分了春季。

  *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晋朝的时候,战乱频繁,兵祸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但是秦岭深处的张家凹村,因为地处偏僻,倒也安享了多年太*。

  村里有个叫吉文孝的,老实巴交,靠祖上留下来的三亩地过日子。吉文孝的妻子姓柳,夫妻俩有个儿子,取名吉宏成,聪明乖巧。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哪知这一年春分的前几天,村上大户张豪天的管家宋狐狸突然登门,说张家打算重修祖坟,选中了吉文孝家那三亩地。张家想用西山坡上的沙地换他们的三亩地。吉文孝夫妇哪里愿意?西山坡上的沙地虽说有五亩,可已荒芜多年,连两亩地的地力都赶不上。宋狐狸见吉文孝夫妇不答应,阴阴地笑了笑,出门而去。

  夫妻俩心里忐忑不安,张豪天是村里一霸,得罪了他岂能有好果子吃?可一连几天,张家并没有什么动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转眼间就到了春分这一天,跟往年一样,张豪天带领全村人到郊外设坛祭拜日神。就在大家祭拜完日神,准备起身时,祭坛突然“轰”的一声坍塌了。人们发现祭坛下面塌下去一个坑,坑里有块石碑,刻着一行字:“有心佑民,无坛I临香,吉家祖地,专作祭堂。”

  组织祭日的道士脸色突变,说:“这是日神的指示,他想来保佑我们,可苦于没有祭堂,所以指出祭堂之地,咱们不能违背神意呀!”

  张豪天赶忙站了起来,对吉文孝说:“吉老弟,为了村里人,你那三亩地献出来之后,建祭坛的事儿包给我了!”吉文孝急得满脸通红: “你,你们……莫不是想换我的地不成,现在又想到这个招儿!”

  张豪天嘿嘿一笑:“吉老弟,我张豪天良田百顷,家财万贯,岂会为你那三亩薄地花费心思?建祭堂是关系到全村的大事,你可不要糊涂啊!”众人也在一旁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是呀是呀,这是神意!”“日神不可亵渎!”j‘天意难违,吉老弟,你还是献出来吧……”

  “神意?”吉文孝结结巴巴地争辩,“谁知道是不是你们搞的鬼?”

  道士一顿脚,道:“你怎如此冥顽不化,为了三亩薄地,竟不顾村人的死活!好,吉文孝,春分讲究竖鸡蛋,咱们不妨比一比:我代表神竖,如果竖不起来,证明是我搞鬼,任打任罚;如果你竖不起来,证明那确是神意,你敢吗?”

  “比就比!”吉文孝被他这么一激,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张豪天拍拍手,便有人拿来了鸡蛋。道士先竖,说也怪,三枚鸡蛋没多大工夫就全竖了起来。轮到吉文孝了,他连试几次,却一枚都没竖起来。

  就这样,吉家祖传的三亩良田到了张豪天的手里,吉文孝又气又急,没过几天便病死了。吉柳氏想去县衙告状,可没人理她。就在她痛不欲生的时候,八岁的儿子吉宏成突然不见了。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又到了春分时节。这天晚上,吉柳氏孤独地坐在小茅屋里,突然,“笃笃笃”传来了一阵敲门声。一个低低的声音传了进来:“娘,是我,宏成呀!”

  “宏成?”吉柳氏腾地站起来,一把拉开了门。门外,一个军官打扮的年轻人出现在她眼前,那脸庞分明跟当年的吉文孝一样。吉柳氏浑身一颤,紧紧搂住了分散十年的儿子:“宏成,真的是你呀!你可回来了!”

  母子相拥痛哭,过了许久,吉柳氏止住哭声,问:“儿呀,这些年你去了哪里?”吉宏成叹口气,说起了这些年的经历:那年父亲死后,他整天盘算着如何为父报仇。没想到被宋狐狸打昏,丢进了大河。幸亏他命大,被人救了,他投了军,现在已经是一名军官了。

  吉宏成对吉柳氏说:“娘,咱能报仇了,我已经把张豪天、宋狐狸还有那个臭道士抓住了,就等你一句话,咱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说着,吉宏成向外吼了一声:“押上来!”门一开,两个兵丁把五花大绑的宋狐狸押了进来。

  吉柳氏哽咽着问道:“姓宋的,我家和你无冤无仇,你为啥要气死我男人又加害我儿子?”宋狐狸吓得脸色苍白:“夫人饶命,那些都是张豪天命小人干的!当年你们不同意换地,他便起了歹心。春分祭日那个石碑是事先埋下的,就是为了骗你们交出田地。祭堂明里是日神的,其实下面埋着他先人的灵柩呢。至于竖鸡蛋,他让那个道士专门练过,你们小户人家,*时的鸡蛋全换了柴米油盐,连吃都难得,又咋能竖得好?吉老哥死后,他说斩草要除根。其实我也没办法呀……”

  吉柳氏恨恨地说:“把张豪天押进来!”吉宏成一声令下,五花大绑的张豪天被押了进来。吉柳氏两眼喷火地盯着他:“宋狐狸什么都告诉我了,那都是真的?”张豪天扫了她一眼,道:“弱肉强食,自古一理,看看你儿子,还不是一样?”吉柳氏怒喝道:“我吉家行得正坐得端,怎么会和你这猪狗不如的畜生一样?”

  张豪天仰天大笑:“行得正坐得端?你儿子投靠了胡人,大举进攻晋朝,所到之处,血流成河,他害的岂止是十家百家?要说我是猪狗不如的畜生,那他就是畜生也不如了!”

  吉柳氏一呆,慢慢扭过头来看着儿子:“他说的是真的?”吉宏成脸红了红,没吱声。张豪天狂笑道:“要不是借助胡人的力量,就凭他,怎么能动得了了我!”

  “把他的舌头给我割了!”吉宏成狂吼一声,几个兵丁冲进来,一刀割下了张豪天的舌头。

  春分日农民将余下水稻、黄豆等种磨粉蒸糕,糕面置红枣俗称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馈赠亲友,寓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之意。此俗现乡间犹存。古代各县城有赶“春分会”*俗凡所需竹、木、铁、棕制品等春耕物资均可购置齐备,实为物资易会。

  春社是春分节气中最大祭祀活动。周朝时候春社便是最重要的天祭典活动。当时选春分后“甲”日祭春社,汉以后五行观念盛行,由于五行中“戊”属土,是改订春分后戊日为祭春社日,并一直延用至今。古代天天用五种颜色泥土和五谷向土地神献,祭民间只以一杯土来祭土地,原始土地崇拜并没有土地神偶像,甚至一杯土也是露天而放;清代将土地崇拜设城隍庙内共立有两牌位左边为稷右边为社;古代天将不同颜色泥土分给诸候让们自己分别立社,这一天便成为全国一种向土地神献祭日。

  旧时巨姓望族也要春分、秋分举行词堂祭祖仪式俗称春祭、秋祭宗祠内主要收藏先世遗像、族谱等每年春分、秋分二节都要行春秋两祭届期都要事先扫除庭院、清理祭具、采办三牲、香烛、供品,由族中长者率族众一起焚香点烛、行三跪九叩之礼。祭毕全宗族还要设宴欢聚以联络感情。旧社会女私塾毕业、中举等都要祠堂张榜以荣宗耀祖;有族外经商致富回乡来也要到祠堂祭祀祖先;如族内败坏族规严重还要开祠堂当众惩罚。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俗传花王生日也是百花生日叫花朝节也叫花朝“花朝”一词唐诗中就已出现如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至民间花朝节具体日古籍里有不同说法如《诚斋诗话》称:“东京(按即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日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谓:“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土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西湖游览志》则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

  花朝节有“张花神灯”活动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半透明油纸“淡笺”糊成多呈伞形、六角故也称“凉伞灯”上镂物、花卉、珍禽异兽据清王韬《瀛土需杂志》载:“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除此之外天*俗尚有采戴荠菜花(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文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

  很可能由各地地理、气侯情况不同所以有地区以二月二日为花朝有的以二月十二日或十五日为花朝总之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节据说唐代就已经有宋代流传较广明、清时期花朝就不如宋代时那么热闹虽也有赏花、饮酒之类的活动但多限文墨客民间此时期也仍有踏春、饮酒等活动但多与上已节、寒食节、清明节有关与花朝节渐疏今天洛阳花会、虞城花会等各种大型综合文化活动已取代古代的花朝节古代的民俗已被赋予新的内容。


徐霞客的故事 (菁华3篇)(扩展8)

——礼仪的故事 (菁华3篇)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但是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必须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但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样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情绪我是理解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之后,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我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超多,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齐。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叔叔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事迹时常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礼仪美。

  星期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叔叔带我去公园玩。在公园,我捡到一个钱包,鼓鼓囊囊的。四下无人,我悄悄打开钱包,里面有好多钱,还有一些卡。我心里暗暗窃喜。“太棒了!坐摩天轮的钱有着落了。”我美滋滋地走到叔叔面前,悄悄地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叔不作声,静静地听我讲着。

  我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当中,久久不能*静。忽然,叔叔看到一名男子着急地从远处跑来,四处找寻着什么东西,就赶忙走上前问:“同志,你是在找什么吗?”“我的钱包丢了,里面有我的身份证、银行卡!”“那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啊?”“我叫———,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叔叔打开钱包,里面刚好有一张身份证,并且信息完全一致。

  叔叔郑重地递上钱包,“你看看,有没有少东西。”那个男子接过钱包,确认没少东西后,非要掏出两张百元钞票表示感谢。王叔叔表情严肃地说:“我们如果想要你的钱,不理会你就好了!”说完,拉着我的手径直走开了。

  我既失落又疑惑,问叔叔:“叔叔,那个钱包是我捡到的,去坐摩天轮多好呀!就算把钱包还给失主,人家的一点心意,为什么不能收啊?”

  叔叔说:“君子看中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我们怎么能贪那些小便宜呢?”

  是的,我们不该被利益冲昏头脑,让美德蒙尘。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胸怀坦荡,让传统更好地传承,让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美好。

  叔叔的话我至今难忘。

  *,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而在“礼仪之邦”中有很多的传统礼仪美德,其中我觉得最不可缺少应该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礼仪,叫做“孝敬”。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先要会孝敬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热爱自己的国家。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是以仁孝之名闻名以天下,他的母亲卧病三年,每次母亲吃药他都会亲口尝过,确认没事后才给自己的母亲喝,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我相信有些人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女人忙碌了一天家务,晚上打了一盆热水准备给自己的妈妈洗脚,这件事被他年仅五岁的儿子看见了,当女人帮自己妈妈洗好脚回到房间时,瞧见她年幼的儿子端着一盆热水摇摇晃晃地走来,憨憨地说道:“妈妈,您辛苦了,今天我来帮您洗脚。”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而且是发生在一个5岁的小孩身上,更别说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少年身上呢。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对他并不慈爱,常在他的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王祥失去了父爱,继母总是让他去干一些脏活累活,比如打扫猪圈,牛棚等,一年严冬,继母朱氏生病了,请来江湖郎中看病,说是要吃新鲜鲤鱼和黄雀才能好,大冬天的,王祥自己跑出去,用体温化冰,捉鱼。这个举动感动继母,流传千古。后来,王祥改名为孝感。

  传统礼仪中“孝敬”只是其中的一种,它还有很多其它种类,我希望大家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带动更多的人们学*礼仪,继承从古到今的优良礼仪美德,因为这些才是“礼仪之邦”的代表。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