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故事 >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7 00:00:00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1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2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5篇)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1

  *(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委员长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

  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后来,朱敏怀孕分娩,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他对女儿说:“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也要互相帮助嘛。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记。”并一再叮嘱说:“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有时朱敏想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委员长知道了,很不高兴地批评女儿不听话,不安心工作。朱敏只得遵照父亲的嘱咐,在学校里安心工作。每逢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2

  丰子恺教育之道丰了恺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最艺术的艺术家”、“*现代漫画鼻祖”,他的作品诗意清雅,很有哲理性。喜欢漫画的人,想必对丰子恺一定很熟悉。

  关于丰子恺好家风的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丰子恺作为我国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有心得。他常常在生活中一些很小的细节上,言传身教,给予子女最温馨的教育。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常和子女们一起玩耍,随时纠正他们的不良*惯和小错误,而他也从孩子们的嬉戏中,得到了许多创作灵感。可以说丰子恺对于子女们的细节教育,是值得我们大家学*和借鉴的。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大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主义侵略*,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4

  陆游《放翁家训》。提起陆游,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他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诗词,抑或他的爱国情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陆游写过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诗词,时常告诚子女要于国有用,于家尽责,于义无暇,于德不亏。

  同时他深知,言传不如身教,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陆游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第一则家训一直到八十余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完成了26则《放翁家训》。他以至诚的慈父之心,谆谆教诲,传给子孙修身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5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依旧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这回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孟母安下心来,认为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孩子塑造良好的学*环境孟母不惜三次迁居,这才成就了旷世大儒。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2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会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土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 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6篇

  *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我记得去年寒假临*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我家的家风什么呢,爸爸说:我家的家风家训是“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宽容、换位、*等、尊重” *等待人表现为对各种人,无论其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

  所谓宽容是指人处世有度量,不苛求。能够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说的即是宽容。

  但是宽容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不断地丰富、智慧不断地增加、修养不断地提高,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道理。也就是说,它是与人的思想品性、社会阅历、人生抱负、文化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宽容是一种人生的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原则,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宽宏大度者,能够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

  “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与其高而容日月。”让我们学会宽容,互谅互让。让生活中多一份和谐和幸福,少一份烦恼与仇恨吧!

  很多电视节目,宣传资料上都在说家风家训,我问妈妈我们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妈妈让我自己观察,自己总结,因为家风家训不是挂在墙上,或者天天说的,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我悄悄地观察,总结了以下几点:礼仪,节俭和诚信。下面我要介绍一下我家的家风家训。

  家风——礼仪

  *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以大家都要讲礼仪。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懂礼貌,见到客人打招呼;见了老师要敬礼并问好;用了别人东西归还时要说:“谢谢。”等等。并且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要让对方能够收到你要传达的信息,不要含糊其辞……等等。妈妈还对我说: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不会受到别人尊重,要想得到别人尊重就要首先去尊重别人。是啊,当一个人不懂礼仪,出口就是脏话,还会有人尊重他吗?回想起来,发现妈妈讲的很有道理,从现在开始,我要争取在礼仪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家风——节俭

  在我家里,家人不会把剩的饭菜倒掉,而是放进冰箱保存起来,留着下一餐热热再吃。爸爸请客吃饭时也会把没有吃完的'饭菜打包回家,从来不会浪费。在家人的影响下,我也改掉了好多坏*惯。还记得我小时候,吃面条,碗里总是剩几根条,歪七扭八的躺在碗底,喝小米饭时也总是剩些米粒在碗底,为了改正我这些*惯,妈妈便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剩一根面条,以后脸上会长一道疤,你剩一粒米饭,以后脸上会长一个小疙瘩。”我害怕自己脸上长小疙瘩,长疤,影响自己的容貌,每次吃饭都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把碗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现在我发现,妈妈当时是吓唬我的,她故意用“长小疙瘩,长疤”这种可怕后果吓唬我,是为了让我养成“不浪费粮食”的*惯。现在,我长大了,不仅养成了这个*惯,也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我要把这个*惯一直保持下去。

  家风——诚信

  这个家风家训是我看到一幅漫画后顿悟的。漫画上,一个大人摸着小孩的头说:“你在外面撒谎没关系,但回家一定要跟父母说实话啊!”那个小孩疑惑不解的看着大人,仿佛在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个漫画使我感触很深:是呀,现在人爱撒谎的越来越多了,归根结底是第一任老师——家长,把“诚信”这个基本的道理弄丢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给我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因为放羊娃三番五次戏弄大家,所以当狼来的时候,没人再相信他的话了。这也是说,当别人的信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辜负时,最后自食恶果的只能是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别人怎么对自己,就要用怎样的心去对别人。言而无信只会害自己。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爸爸用最原始、最浅显的方法告诉我“诚信”的重要性呀!我要努力做一个有诚信的人,以不辜负爸爸的良苦用心。

  我家的家风家训讲完了,希望它们能够带给大家一点儿启发,伴随大家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家风和家训,现在好像不怎么被提起,好像被淡忘,但只要细细想想,它还是无形的在我们身边,家庭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透露着来自两个家庭的古老家风家训。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训,也没什么特别,但却展现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家,老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孝道,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次,老人感冒了,我却要上学,家里汽车只有一个。而我家虽然离着学校不远,但距离还是有的。送老人去医院只要在路边拐个弯就可以随便把我送到学校。但家长却不了,甚至都不送我,带上老人就往医院赶,我虽然没迟到,但心里还是不自在。但仔细想一想,如果老人出了什么事,就永远的失去了,这也是对老人的尊敬。多次的送我上学,却会把我惯坏。孝敬老人,是第一的家风家训。

  然而还有,一切向善。向善的心胜于一切,有一颗善良的心,也是我家的家训之一。无论别人是不是害心,但我们是绝对不可有的。经家长的一句话,如果人人都遵守了这一条,世界将会充满爱。其实当时我还不懂,只是想着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坏而我却不行,殊不知,那些人却是特例。这个世界真的是好人多,但更确切的说是,不是坏人的人多。善良,人人有,但如何表现,却鲜为人知。而如果去抢劫,立马被无数人知道。这是一个坏人“多”的原因。但即使这样就不可以帮助人了吗?不,这是否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一些尊重师长,团结……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有这两条,就够了。

  家风家训,就是长辈对后辈的教导,是一种原则,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久而久之形成的良好的*惯。好的家风家训,能使人具有良好的修养与高贵的品格,能使人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而不正确的家风家训,会使人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可能会导致违法犯罪,使人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是诚实守信,它从我懂事起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记得在小学二年级时的一次语文测试,早早就做完试卷的我和同桌因为无聊便偷偷地玩起了游戏。正在我们玩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老师发现并批评了我们,收卷时也没有收我们的卷子。我和同桌便把测试卷放在了讲台上,可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试卷不见了。直到发卷子的那一天放学时妈妈来接我,从其他家长那里得知了发测试卷的消息,便问我考了多少分。见我支支吾吾涨红了脸也没说上来的妈妈便问我怎么了,我一开始说我忘记了考了多少分,后来回到家妈妈说要看我的卷子,我又拿不出来,妈妈见状便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只好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妈妈听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犯了错误并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承认错误,做人应该讲诚信。”我向妈妈认了错,并重新做了一份测试卷交给了老师,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也高兴的原谅了我。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做人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如果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且干出一番事业,就要讲诚信,博取他人的信任。

  还有一次,我和好朋友约好了要一起出去玩,而我却忘记了,让好朋友等了我好久。她对我失约的事情也很生气,好几天都没有理我。我很苦恼,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完告诉我说:“做人应该要做到言而有信,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的诺言就必须要去履行,否则别人会认为你不守信,就不会再与你交朋友了。所以,应该向朋友道歉,并且下次一定要履行承诺。”听完爸爸的话,我便去了好朋友家里,向她道了歉,她也说自己不应该对我不理不睬,于是我们便又和好如初了。

  经过这两次事情,我体会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也会严格遵守这个家风家训,将它牢记在心。比如成绩上老师多给我加了几分,当我犹豫不决要不要找老师改过来的时候,我便会想起这条家风家训,然后找老师把分数改过来,老师也夸我诚实懂事,我也很高兴,因为我做到了诚实;再比如当我和朋友约好了要出去但却要临时去别的地方时,我也会先跟朋友说明,朋友也不会埋怨我,因为我做到了守信。

  诚实守信是我的家风家训,我会一直牢记在心,并且会严格遵守,将诚实守信的品格发扬下去。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那么什么是家规呢? 家规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是所谓的家风家训,它体现着一个家庭或家族几代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以及行为的优良传统和德行传承。我家的家风家训就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偷看了课外书,爸爸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进了我的房间,其实我早就听到了他的脚步声,悄悄地合上了书,放在一旁。爸爸若无其事地看了看我的作业,问道:“你在干什么呀,怎么写得这么慢?”我的脸瞬间像火烧云一般红,心虚的回了句:“我……我没干什么。”“少来了。”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准是又在偷看课外书了,对吧?”不等我回答,他又继续说:“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诚实,虽然爱看书是好的,但应该专心写完作业再看,不要三心二意的,更不能因为看书就撒谎骗人哦。”我听完爸爸的话,脸更红了,羞愧的说“爸爸,我错了,我不该偷看书,更不应该说谎的。”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爸爸很开心你能主动承认错误,你一定要记住,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有大家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世界才能充满真、善、美。”

  三年级的时候,我答应同学要借她一本《查理九世》,结果睡了一觉,我就把这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第二天,她问我拿书,我不以为然地说:“我忘了,没带呢,下午再带给你吧。”同学听了有点不开心。回家后,我觉得同学有点小题大做,这么点事儿也不开心,就把这个事情说给了妈妈听,妈妈听后很严肃的对我说:“姜玥,你答应了同学,就应该信守承诺,是你不对在先,同学会不开心很正常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信守承诺,言出必行,敢做敢当,一诺千金!要不每个人都信口开河,然后不去履行,不就乱套了!”

  *时爸爸妈妈总是对我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希望我能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提高和约束自己,而让我挖掘其他人的优点,长处,善待他人。二年级的时候,李老师把全班最皮的同学调来和我当同桌,希望我能帮助他。我和他同桌了一段时间后,领教了他的各种调皮,实在忍无可忍了,我回家和妈妈抱怨,不想再和他同桌了,妈妈听完,笑着对我说:“你也有没招的时候啊!他其实就是想让你生气,你生气了他就觉得有成就感,你这样不就是上了他的当吗?而且上课的时候你和他这样会影响到课堂秩序的。你可以多想想他的优点,对他宽容点,忍让些,可能会更好,更利于你们的相处。”我照着做了,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相处得就融洽多了。

  “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会继续努力的传承我家的家风家训,让它们陪伴着我成长。

  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规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能成为家风家规的载体,从而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也从而带动或影响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向前发展。

  说起家风家规,可是有很多小故事。爸妈虽然文化不高,但朴实的言行让我受用至今,我从小就在一个尊老爱幼、勤俭朴实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了爸妈的言传身教,养成了我肯勤奋努力、能和气待人的积极生活态度。

  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爸妈言传身教就为我们定好了家规,主要有: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进出家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要勤俭节约;全家人要和睦相处;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嘴巴要扎紧,不馋不乱说话。我们就是按照这个生活着、传承着。

  也记得小时候,我因触犯了一些家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因为奶奶年纪大了,衣服穿得太厚,不方便梳发,要我帮她一下。当时刚好有同学在,在同学的建议下,帮奶奶梳了个冲天小辫的奇怪发型,正当我俩在一旁瞧着乐时,被妈妈发现,将我狠狠地教育了一番,说要尊重老人长辈而不能嬉弄戏耍,并告诫我下不为例。爸妈*时不论工作再忙,回到家总会挤出时间跟奶奶说说话聊聊天,询问身体状况。一家人和谐享受着天伦之乐。

  还记得当时左邻右舍中只要有那家大人不在家,很热心、爱助人的爸妈就会把他们小孩喊到家供吃住。并总是告诉我和哥兄妹俩对别人一定不要小家气。逢到有人借东西,爸妈总是二话不说双手奉出;有人遇到难处,爸妈定会鼎力相助。豪气直爽的妈还特别乐于处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遇到农忙和村上人家红白事时,爸和哥因为是电工,都要抽空帮人家接电拉线,或修理机器啥的,从来不因自己忙而埋怨,也从来不拿人家给的辛苦费。这些不胜枚举的小故事一直令我难忘,如今我也“量贩”给儿子和家人,让朴实的小故事诠释做人的大道理。

  我是70年代初出生的,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规,比如:家中来客人了,吃饭时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为*惯所以觉得很自然。现在的小孩如果*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就因为来了客人而不允许其上桌用餐会觉得委屈的,甚至会憎恨起无辜的客人。这怨不得孩子,作为父母应该自责没有立好规矩。好家风、好家规当从孩子小时候立起以致潜移默化。否则,“无规矩很难成方圆”。

  如今,已过不惑的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单位的职工,还一直敬畏着爸妈的那些“框框条条”。我希望将它们继续传递下去,永远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和工作中,都懂得敬畏家风家规,都懂得为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努力争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正能量的人。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古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5篇)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其家教、家训基本都体现在他写的家书中。他前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都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与践行他的家训。

  黄炎培是*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的教育他同样上心,且相当严格,从不娇惯孩子。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中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年,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这便是黄炎培的“32字家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仅严守家训,还将其传给了下一代。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947年6月黄炎培三子黄万里的家书,信中提到黄观鸿(黄万里长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信中写道:“观鸿决不肯坐黄包车到学校去,问其何故,答谓:‘看见车夫满头汗珠滴下来,我就不想坐了。’此语出诸天真无伪之孩童,使男闻之十分感动。”黄万里认为,儿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风家训的影响。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和、*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各地眉山苏氏后裔在其家族修谱、立祠建房和婚嫁喜庆时都会在自家门楣上张贴“耕读传家、诗书传家、诗礼传家”等内容的对联。在地方史志、文献族谱和民间百姓中也相传着眉山苏家许多助教育贤的故事。

  相传,眉山三苏祖上原在三苏场(今眉山市东坡区三苏乡)有几百亩土地,每年苏家固定将其中的一部分土地租子(金)拨(捐)给祠堂(当地人称之为拨股祠),以帮助贫困人家孩子能够入熟识字,读书成才。苏轼在贬谪海南儋州时,亲自兴办学堂(东坡书院)、教书育人,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个进士符确。

  1101年苏轼在遇赦从海南北返路经雷州兴廉村时,赠送当地人陈梦英汉石渠阁瓦砚,并捐资贤田7亩,勉励陈家重文兴教。苏轼在年轻时就写下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青春豪言,这也成为眉山东坡中学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眉山东坡学子。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在宋代,眉州是十户人家九户藏书,家家户户、人人皆以读书为荣(“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摘自苏轼《眉州远景楼记》)。

  两宋期间眉州出了886名进士(不包括当时的陵州即现在归眉山市管辖的仁寿县),难怪宋仁宗说“天下读书人皆在眉州”。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游历眉山拜谒三苏祠后亦赞谈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两宋期间仅眉山苏氏家族有据可查的进士就有20人,占两宋期间眉州中举总人数886人的2.26%。而以现在眉山苏氏16000人所占全市人口350万来计算仅占0.46%。也就是说两宋期间眉山苏氏家族中举率高出*均水*4倍以上。“三苏”正是根植于眉山这片文蕴深厚的诗书沃土。

  百善孝为先,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孝顺长辈,言传身教,教育子女珍爱生命,不残害鸟雀。苏家仁爱之心,慈善之举代代相传。苏洵的父亲苏序轻财好施,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时常周济亲邻。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在为苏洵的父亲苏序作《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中曰:“君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为苏轼苏辙母亲撰写的《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对程夫人有这样的记述:“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苏轼在杭州办安乐坊(世称*最早的公立医院),在黄州办育儿会(孤儿院),济民救困,续传慈爱。苏轼在长子苏迈将去做县尉临行前送儿子一方砚台,并在砚台上刻四句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意思是说:用这方砚台学*,应当经常是如饥似渴的;用它追求上进,应当经常有所惊醒;用它书写治理财政的规章,应当经常考虑多多给予人民利益;用它书写狱文应经常想到给予犯人有悔过自新的机会。

  苏轼谪居惠州时生活已十分困难,他把皇帝赏赐的犀带捐出来修桥筑堤,还动员弟弟家史夫人把进宫朝见时所得赏赐的黄金也“助施”出来。今天,散居各地的眉山苏氏后裔仍然继续传承着这一家族传统美德家风。苏轼第27代孙、广州懿德集团总裁、广东省慈阳慈善基金会会长苏炬辉先生在事业成功后不忘回馈社会,热心捐资济困,倡导发起成立了以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慈善基金会,六年来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名人家训格言 40句菁华

1、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3、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4、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5、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6、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7、诚实最好的政策。

8、言忠信,行笃敬。

9、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10、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11、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静。

12、以直报怨,以义解仇。

13、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5、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母的资格。

16、房氏后裔起名,班辈按一字居中,一字居后,不得紊乱。

17、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18、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19、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2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21、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

22、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23、有财无义,惟家之殃。

24、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

25、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

26、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老人有无善根福德直接有关。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

27、得意盎然,失意泰然。——《增文贤文》

28、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29、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30、重资财,薄父母,不**子。——治文贤文

31、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3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3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增广贤文》

34、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

3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示儿女》

36、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37、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

38、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

39、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增文贤文》

40、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优选【5】份

  在儿子5岁时,带儿子在钟楼附*的一家餐馆进餐,低头霎那一团红绿相间的”诱人东东“抓住了我的眼球,哦,地上躺着一团叠好的最亲爱的人民币。

  我捡起了钱、告诉儿子捡到钱了。儿子问:”谁的钱呀、妈妈?“”儿子,妈妈也不知道!“旁边一位女的摸摸口袋假意说我有没有掉呀?”你在我捡起后才进来,不会是你的。“”老板娘,刚从这空位离开的人你认识吗?“”哦,穿制服那个女的是南明宾馆总台的。“”那我们送钱还给姐姐去,儿子。“当我带着儿子找到总台问:”你刚才在前面餐馆吃饭了,对吗?“”对、怎么了。“”你在哪个位置?记得吗?“”怎么了?问这些?干吗呀!吃过,看你们进来,我吃好出来时,干吗呀?“晕,晕不晕,当雷锋讨人嫌呢!儿子说:”姐姐,你钱掉了,我们捡到了,送还给你呢?“啊,她赶紧去掏口袋,羞着脸说”不好意思啊,谢谢啊,不好意思啊!“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不领情,但儿子记住妈妈的言行举止就够了。

  鲁迅和许广*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就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想起以前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无疑这些菜都是我的了,事后给爸爸讲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我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过年,因为开饭的时间有点晚,我的那些表哥表姐都觉得饿了,看到饭桌上摆着做好的几道菜就想大快朵颐,被我拦住了,“让爷爷先吃”边说边跑到爷爷的身边说:“爷爷你就先吃一口吧,我们都饿了,您先吃一口我们几个就可以吃了”,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爸爸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家规家训无形地渗透给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解并遵守家规,成为一个敬老孝亲、爱国奋进的好学生、好青年。

  记得80年代初期,米饭是凭票领的,有时候家里不够吃,母亲便对我们说:”你们先吃饱先,我8岁的时候闹饥荒,你们外公从来没让我们兄弟姐妹们饿过肚子,我也不能让你们饿肚子“。又告诫我们”*日里不要羡慕别人有好衣服穿,有好吃的,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来才会有出息“。

  现在,我的生活条件早已改善了许多,不过生活朴素不和人攀比的好*惯我依然保留。

  曾国藩是*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