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感慨4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表现不完美时的感受和行为(what)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为什么会自责?(why)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责呢?(how)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动机不好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

  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

  作者通过该作品向我们阐述了语言的暴力,扩大了我们对语言暴力的认知范围,同时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1.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3.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

  ①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感受,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表达感受

  ③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请求,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望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举例: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4.非暴力沟通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5.非暴力沟通模式:

  ①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②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1.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2.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3.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4.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5.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1.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否则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1.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2.非暴力沟通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及观点的词语做了区分要区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1.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2.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

  ②指责他人

  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④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他人可能积极回应

  4.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①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②面目可憎: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人: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责任

  第六章:请求帮助

  1.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2.了解他人的反应:对方此时的感受,对方的想法,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3.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1.分析妨碍了我们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2.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保持持续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3.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他人时,需要:

  ①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②大声地提出请求

  ③换一个环境

  第九章:爱自己

  1.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2.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1.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2.表达愤怒的步骤:

  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②想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③体会自己的需要

  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③和④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别人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1.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

  2.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

  ①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②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③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已经学*精武门有*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还是短板,沟通的书籍确实也读过好些本,虽然说话水*有那么一些变化,可是与王老师而言相差甚远,有段时间特别痛苦,想要放弃继续精研精武门的销售技术!刚刚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读书会,这本书已经读了有9遍了,对于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场合也用不出来,这次读书会上,发现原来还是练*做少了,凡学*离开了特定环境的刻意练*,于我们而言只是知识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于是发心再一次做NVC的读书分享!每次于我而言,都是收获呀,也希望这次的深度整理,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灵感!感恩asai,为了我这次分享,给我的建议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节有讲到这样一段话,让我在第10遍读得时候感触非常深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这段话是结合了学*的王老师的课程之后,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价值,发现老师讲得销售过程中如何做到所谓真实和善良,这段话让我脑洞清奇,那一刻脑袋里回想的都是王老师的说话的语调、语气以及措词,无不是围绕观察、感受、需要、不反驳…

  NVC的四个要素就是①观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请求,步骤分解的话就是四个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绪,赞同?不赞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NVC的精髓就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了。

  第二章讲到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沟通,列出了造**与人之间有心理隔阂的原因

  道德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会被看做邪恶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这样的对他人的评价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敌意,即使最后他们接受了建议或者批评,做出让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会让对方显得不那么友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和道德捆绑在一起,两个是独立的部分。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做练*才能运用自如。

  进行比较。比较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惨,让人心情低落。

  回避责任。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短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因为很多时候人的嘴还是比行动快。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回避性的语言用负责任的语言替代,比如:我选择XXXX是因为我想XXXXX

  强人所难。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特别是对孩子的时候,语言中暗含着威胁、评判、命令、指责等,比如,你不这么做,我就会(施以惩罚)。书上说,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书中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书中没有做太多的描述,给出了一些例子,我读了很多遍,还是会犯错,做的好的地方在于,有觉察了,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观察他人的行为做到不评判、不指责是蛮难做到的。我感觉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在听方面还是非常表面,根据自己的认知分类挑选所听的事物,实际是以自己为中心,听取对自己有影响的话,并没有真正在听对方在说什么。就像精武门课程里,王老师一直讲要有mind,老师反复强调mind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就是观察的魅力。练*可以参考NVC实践篇和第三章结尾部分的题目,我感觉还是不够。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是NVC第二个要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被鼓励去听从权威而非自己。于是更多的人会*惯性的考虑“别人希望我怎么做?”“别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而忘记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从这样一个怪圈中慢慢走出来,去看见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而这里的难点就是如何去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向内的,心理反应,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脑的,思维,思考的结果,理性的!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多做一些练*去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异,目前对我来说,我也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达出来。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个选择

  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他人。第一反应驳斥对方。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听、看、回忆、想等)XXXXXXX,我感到XXXX,因为我需要/看中XXXX?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你(看、听、回忆、想)XXXXX,你感到XXXXX吗?因为你需要/看中XXXX?

  第六章请求帮助

  开篇讲到,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对方的反馈,并表达感激,了解他人的反应。这里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差异。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六个章节到这里,其实还是讲得NVC的理论框架,就像一根根骨头,整理这些资料挺乏味的,脑袋里面空空的。下一篇从第七章节开始,讲NVC血肉与灵魂。真正做到爱的语言,不下苦功夫估计很难做到,特别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最*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译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

  前言

  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

  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过程: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大多时候,这样个人化的主张和评价会招来敌意。 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小就学*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用语中使用词语涉及道德评判的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的作者单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应景的:)】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丝的一段话: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按照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专制的等级社会,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一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例如,他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人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将*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产生积极影响。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感受和判断。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本书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关,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书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词汇帮助我们去理解【感受】,这点对于读者很友好。

  关于“感受”,在大二的个案工作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开始对“感受”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目前看来,学会觉察感受,并表达出来,是内在成长的第一步。

  第4章一开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大家是被鼓励着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

  作者接着分享了几个小故事,有作者小时候因为老师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的观念,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伤也忍痛打了一个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讨班上,一个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仿佛是一堵墙,太太希望丈夫能多体贴她,但是她运用的是指责的说法。

  通过几个小故事,作者引入观点:非暴力沟通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随后作者提出我们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区分的例句。

  1、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2、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郁闷/烦透了。

  作者还提出,当我们说:“我觉得”,常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也有很多词语是表达想法,例如:被抛弃、被羞辱、**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被忽略。

  我觉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十分有用,表达感受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这样更好的觉察自己细微的情绪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满足和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分了两组。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读到这里,我霎时间想起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应对方式,翻开图表,我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其中萨提亚的应对方式有4种,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4种应对方式是有4种表现姿态的,如图所示,我自己有觉察过,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

  在相关的培训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没有所谓的XX型人格,有的是应对姿态,不要用理论把人定义了”。而且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姿态可能互换,比如像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但面对更高压的一些环境,我对应对姿态就有可能变成讨好。

  回归本书,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非暴力沟通都共同提到了,行为、事件带来感受,但导致了感受的是,我们内在的观点、期待还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发生了一件让我情绪崩溃的事情,过后我用冰山理论来回顾自己的心理过程,的确有帮助我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请的你我伙伴*台“性教育种子讲师”的电子证书没有通过。当时,我内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后我通过文字的方式和你我伙伴*台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解释、说明自己的原因。(行为)

  对方的解答让我无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为准备性教育实践课程,我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没有通过审核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十分受伤,难过,而且从对方的反馈来看,似乎是我在指责ta。(应对方式:指责)

  我首先是生气,接着开始难过,感觉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随着这样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是多么的委屈和悲伤。(行为)

  一段时间过后,我冷静下来,我思考,我为什么崩溃得大哭呢?

  我认为我这么认真地学*完全课程,完成了将*20xx字的作业,还完成了一次我自己还算满意的性教育实践课,我应该被肯定,应该要通过审核,应该取得证书,这才是有价值的。(观点)

  对ta人,我期待对方对我的付出和努力学*的肯定,对自己,我期待拿到这个证书。(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对方肯定,被对方认同。(渴望)

  那关于自我的部分,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没有写到这个部分。当我一点点挖掘自己当下爆发的情绪背后的观点、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认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给予,觉察感受后开始更好的自我关怀。作者:有时也是慢热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已经学*精武门有*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还是短板,沟通的书籍确实也读过好些本,虽然说话水*有那么一些变化,可是与王老师而言相差甚远,有段时间特别痛苦,想要放弃继续精研精武门的销售技术!刚刚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读书会,这本书已经读了有9遍了,对于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场合也用不出来,这次读书会上,发现原来还是练*做少了,凡学*离开了特定环境的刻意练*,于我们而言只是知识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于是发心再一次做NVC的读书分享!每次于我而言,都是收获呀,也希望这次的深度整理,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灵感!感恩asai,为了我这次分享,给我的建议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节有讲到这样一段话,让我在第10遍读得时候感触非常深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这段话是结合了学*的王老师的课程之后,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价值,发现老师讲得销售过程中如何做到所谓真实和善良,这段话让我脑洞清奇,那一刻脑袋里回想的都是王老师的说话的语调、语气以及措词,无不是围绕观察、感受、需要、不反驳…

  NVC的四个要素就是①观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请求,步骤分解的话就是四个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绪,赞同?不赞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NVC的精髓就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了。

  第二章讲到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沟通,列出了造**与人之间有心理隔阂的原因

  道德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会被看做邪恶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这样的对他人的评价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敌意,即使最后他们接受了建议或者批评,做出让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会让对方显得不那么友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和道德捆绑在一起,两个是独立的部分。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做练*才能运用自如。

  进行比较。比较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惨,让人心情低落。

  回避责任。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短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因为很多时候人的嘴还是比行动快。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回避性的语言用负责任的语言替代,比如:我选择XXXX是因为我想XXXXX

  强人所难。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特别是对孩子的时候,语言中暗含着威胁、评判、命令、指责等,比如,你不这么做,我就会(施以惩罚)。书上说,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书中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书中没有做太多的描述,给出了一些例子,我读了很多遍,还是会犯错,做的好的地方在于,有觉察了,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观察他人的行为做到不评判、不指责是蛮难做到的。我感觉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在听方面还是非常表面,根据自己的认知分类挑选所听的事物,实际是以自己为中心,听取对自己有影响的话,并没有真正在听对方在说什么。就像精武门课程里,王老师一直讲要有mind,老师反复强调mind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就是观察的魅力。练*可以参考NVC实践篇和第三章结尾部分的题目,我感觉还是不够。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是NVC第二个要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被鼓励去听从权威而非自己。于是更多的人会*惯性的考虑“别人希望我怎么做?”“别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而忘记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从这样一个怪圈中慢慢走出来,去看见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而这里的难点就是如何去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向内的,心理反应,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脑的,思维,思考的结果,理性的!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多做一些练*去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异,目前对我来说,我也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达出来。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个选择

  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他人。第一反应驳斥对方。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听、看、回忆、想等)XXXXXXX,我感到XXXX,因为我需要/看中XXXX?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你(看、听、回忆、想)XXXXX,你感到XXXXX吗?因为你需要/看中XXXX?

  第六章请求帮助

  开篇讲到,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对方的反馈,并表达感激,了解他人的反应。这里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差异。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六个章节到这里,其实还是讲得NVC的理论框架,就像一根根骨头,整理这些资料挺乏味的,脑袋里面空空的。下一篇从第七章节开始,讲NVC血肉与灵魂。真正做到爱的语言,不下苦功夫估计很难做到,特别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没有认识和理解,想着肯定是本鸡汤书,看看总是有好处的。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地描述下来。要成功地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其次,“爱自己”的观点给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或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看来这本书还是要多看常看,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学*如何表达愤怒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以前表达愤怒时,对亲*的人会怒吼,因为我知道他们会包容我,他们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对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学,我通常会不理睬,横竖看不惯他,也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怕引起更大的冲突不好收场,只能敬而远之;对于陌生人,在我的定义里是“不道德、没教养”之类的,我通常安慰自己这辈子可能遇不见了,息事宁人,就当没看见或没听见。

  不管是“忍让”还是“发泄”,我都会在事后责怪自己“胆小怕事”或“冲动幼稚”,每次都在心里默默的骂别人和自己千万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内伤了。

  其实,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与其指责自己和他人,不如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识的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因为指责一个人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们的愿望就更难得到满足。

  其次,我们也尽量不要给任何人贴标签,这也会带来暴力。负面标签带来的伤害,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正面标签也是要不得的。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对着别人夸我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孩子,一脸的骄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试,数学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妈都挺满意。可我一看试卷,发现错误的那道题是马虎错的,要是认真检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里遗憾,难过,哭的稀里哗啦的。从此我就被贴上了“上进心很强”的标签。从此,不管大小考试,不管自己是否有遗憾,我都会大哭一场,因为我不想让我妈妈觉得我“上进心强”这个“优点”是枉然,不想让她失望。

  说白了,充分表达愤怒,是在认真倾听,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不带任何指责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达到互利互赢、互谅互解的理想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是在愤怒时强压怒火,静下心来就很难做到,也许“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真的能帮助到我们,这还是需要不断练*强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亲爱的同学们!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6篇)

  这本书的主要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晰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将详细地阐释了四要素的内涵,向我们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与练*;第七到八章主要讲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就前言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应当来看这本书”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内容,而他给出的答案其实是“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愤怒”的人们。这个说法似乎有点抽象,因为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被包涵进来了。但事实上,前言指出了全书,也就是“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愤怒。这本书的作者始终以一种相当*和的姿态来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他在教会我们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很多潜藏着的暴力。我们总是以为暴力以为着肢体冲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网络商家已经把各种节日变成了购物节,比如垃圾食品广告和店铺充斥着大街小巷,比如我们打开手机看到的各种形式的推送广告,这些都和言语暴力一样,是一种几乎压制性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暴力”不是温顺或者听话,而是积极进取,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选择和一种清醒的态度。

  说完了前言,我们正式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作者在一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理论基础: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而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像我一样的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可能是,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很受伤的事情,周围总是有一些不考虑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们可能经常感到愤怒,而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团体的时候也不总是受到欢迎。那我们是否还能使用书中的内容和沟通技巧?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用爱沟通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就像哲学会同时讨论“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和“世界是什么样”,政治学会同时讨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和“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那样,这本书其实也在同时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和“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与人相处的境况”这两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等的沟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第一个是留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观察。观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客观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这两点我们可以结合起来讨论。当咨询师或者沟通者问到“(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你怎么看?”的时候,我们通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他做的不对/我觉得他是个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很愤怒/我觉得很受伤。”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很可能说的是同一个负性事件,但前者显然是评价,而后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第三个要素是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说出需要”是我们需要联系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我在内),他们觉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满足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着麻烦别人,就意味着会受到责备,因此说出“我需要你的关注与照顾”、“我需要个人空间”这样的话对我们是需要勇气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拒绝的能力,说“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和对方沟通,但其实我们只是在抱怨,把消极的情绪和我们的愤怒传递给对方。抱怨会激起对方的防御机制,而明确的需求表达和请求则更容易让沟通顺利进行。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当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或者当我想要进行沟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分别是什么。非暴力沟通模式适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更具体地说,这其实这是一种站在同时站在双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态度。

  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种个人经验是,当我们学会了沟通技巧想要学以致用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时常遇到阻碍而导致沟通失败的准备。除了技巧运用不够熟练的原因之外,当我们面对特定类型的人群,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时,与心理健康人群沟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不完善,选择接受咨询的人相对较少,有大量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往往对于自身状况没有自知,并伴随强有力的防御机制。我有一个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骄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时候你经常能感觉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沟通经常是无效的,我和她说“我因为你的某种行为而感到很难过”,她会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没有这样做过呀”。那面对这样的人,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有效的——是内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你对双方的行为、心理都有相对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即使沟通无效,你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这大多是我们下意识的自我防御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愤怒。而当你接受了来自他人的攻击和痛苦表达,因为深刻理解对方而完全不觉得愤怒的时候,你就已经消解对方的情绪并开始为进行有效沟通做准备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了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来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沟通方式,可实际上这些语言不是沟通,而是暴力,是阻碍沟通进一步展开的原因。第一个异化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道德框架,我们评价那些出了我们心里道德框架的人。而这些道德框架多数从成见中来。成见也可以叫做常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所谓“社会规范”的知识。成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其好处,它可以使我们远离生存危险(“比如阴天要带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成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可疑的。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大家或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许经常被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小孩怎样怎样”,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常会面对的关于比较的场景。另一个而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的语言暴力是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己的“别人都可以,怎么就你不行。”活在朋友圈中的我们甚至经常会对自己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说“别人活得都那么好,怎么就自己不行”,这也是一种比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让我”难过/操心、“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丈夫说“不是我不做家务,是我太忙了”这些表达都属于这类。书中对这一部分有比较详尽的举例,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犯都会说“都是他们逼我的”,这算是程度最严重的回避责任了吧。选择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逃避,这也是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种是强人所难。我们有时使用威胁的方式与人沟通。或者试图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在恋人之间女生有时候会用这样的句式:“你要是爱我就应该…”这就是一种强人所难。对方不是万能的,这个句式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复申明的是,作者认为异化的基础是性恶论。个人认为即使对于性本善的观点保持怀疑,这些方式也不应当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毕竟没有对人性加以明确定义的孔子也教会了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章的内容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关于观察和评论的辨析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详细了所以这部分我们可以比较简略地讨论。作者在这里举例说明了几种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把推测当做事实”,我自己受到过这样的语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做出的评价或者受到过的由于混淆了观察和评价所遭到的语言暴力,看看有没有哪一条比较让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总是”和“从不”的句式,这在心理咨询中也叫“绝对化”。当我们自己说出绝对化的语言,或者面对他人对自己说出的绝对化语言的时候,可以试着从这里出发进行分析。当妻子说“你从来不做家务”的时候,我相信并不是丈夫一次家务也没有做过,妻子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经常一个人做家务,这让我感觉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务的频率表,以帮助我减轻负担。”作者在这一章结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进行练*的语句,大家可以试着完成并进行拓展。

  第四章的内容是体会和表达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善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被教育认为集体更重要,个人不重要。事实上在前现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职能,比如一家几个儿子,有的负责账务,有的聪明就被送去读书,女人们负责持家和生儿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西方世界的现代比我们开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样的社会里,我们谈论个体甚至个体感受是没有用的,人们最重要的目标是繁衍和生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主体”的概念被不断提上日程,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两种技能,一个是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个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念,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尤其是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避免示弱,或者表达我们的担忧和相对“柔软”的感受,因为在这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的社会中,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负。但事实上,示弱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技巧。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表达情绪的词汇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词汇来所谓“造句”,也就是用他们来表达我们面对不同事物的感受。

  译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

  前言

  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

  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过程: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大多时候,这样个人化的主张和评价会招来敌意。 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小就学*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用语中使用词语涉及道德评判的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的作者单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应景的:)】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丝的一段话: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按照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专制的等级社会,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一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例如,他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人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将*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产生积极影响。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感受和判断。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我们想好好沟通:

  最*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于沟通的认知完全是转了一个方向。原以为认真的倾听、诚挚的交谈、*等的对话,达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沟通了。可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如。当遇到无法畅快沟通的对象,或者双方都有沟通意愿,沟通过程却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

  我许多年前曾读过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书,这本书介绍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顺畅沟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女人需要读懂火星的语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达方式你才不会错怪女人。

  可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我们想好好的沟通却总是词不达意呢?如果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论性指导你更好地沟通的书籍,那么《非暴力沟通》则是一本可以指导你去实践的沟通练*手册。

  对“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非暴力”就是不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动手,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情形。你肯定也经常听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沟通方式,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太肤浅了。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身体暴力”外,还有一种“隐蔽性的暴力”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隐蔽性的暴力对精神造成的伤害是不易察觉的,除非我们表达出来。隐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没有身体暴力那么直观,但它的累积效应往往以身体暴力的形式体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有些话真的很伤人,但我们常常以一笑而过的方式将真实的情绪掩藏了起来。却不知道伤害已经造成,只是我们采取了无视的.态度而已。

  当明白了隐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隐蔽性暴力对精神的伤害,我们需要修炼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当一个人内心没有暴力时,自然而然的友爱状态。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关注与爱。运用非暴力方式沟通,我们会去聆听自己和他人深层的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听,让我们发现自己对生命深深的爱。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惧,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蒙蔽了爱,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造成了心灵之间的隔阂。

  哪些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评判。举几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就使用的道德评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没良心了。”

  “你太不负责任了。”

  “你太没担当了。”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会被我们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这种评判方式中隐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却难以使我们真实的愿望得到满足。如果对方出于恐惧或者内疚来迎合我们的评判,迟早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屈服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会心怀怨恨或者厌恶自己,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和温暖。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理论和价值判断,不要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对于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轻易地将其上升为道德评判,语言的暴力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就产生了。

  学会用爱的语言来沟通,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去指责他人。

  第二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我们的生活中总存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当你在做这种比较时,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是关爱、是孩子的自律,还是其他被我们忽略的需求。不要让比较掩盖了我们的真实需求,却将怨恨和责怪的杂草撒在了爱的田野里。

  第三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却在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这一类短语。

  比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说话方式在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其实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对,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惯这样说呢,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

  第四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强人所难。许多人都认为,教育的职责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惩罚。

  大多数父母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惩罚来教训他们。实际上,孩子们总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最终还是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且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或许他的行为就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却是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开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引导着,个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

  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常用“我觉得……”这个句式说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接着追问真实感受是什么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感受去哪了,被我们忽略了。

  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人顺畅沟通的关键一步。在沟通过程中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在卸下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铠甲。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表达感受吗?不是,这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他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一句同样没有表达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评价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经*惯穿着评价的隐形衣却以感受的角色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我认为感受是真实实在的,想法是虚无飘渺,感受能让情感流动,让爱自然挥发。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责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或者厌恶自己。责备他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申辩反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真实的需求被解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会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我们无法牺牲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强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会*惯使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请求如果没有被满足,如果紧随其后的就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越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学会倾听,倾听自己或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是指责、命令、内疚、自责、恐惧、强迫、无视等主导我们的生活。当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爱会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倾听和理解代替指责、命令和强迫,让由衷的互助自发产生。

  最*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

  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

  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听过让自己不舒服的耳语,也经历过让自己内心痛苦的沟通过程。在我看来,不一定是当面的谩骂以及嘲讽才算得上暴力,虽然那些难听的话语只是一瞬间的冲击,那些隐性的暴力语言,却给心灵带来长久的伤害。 

  我想这些所谓的“暴力”在孩子心里会种下怎样的种子……如果说我们阅读了很多关于暴力的书籍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辞,在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带给对方的舒适以及礼貌的.话,但不妨回过头想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孩子因为老师或者家长在他年幼时对他的否定和批评而将他那颗面对世界好奇的心灵扼杀在摇篮里。 

  很多时候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家庭成长中,我很感激他们,尽管我们曾经用多么令对方痛心的方式去证明我们对对方的爱,但是我从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理解与表达爱。在阅读完书中前两个章节时,我发现要不使用暴力,也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例如:“你真的懂我吗?”“你不懂我”其实“懂”这个字眼,是需要双方的努力,若只有一方的努力,那么所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东方父母的教育中,大多都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这个规则,孩子就要符合他们的规律,这叫做让孩子从小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有隔阂,问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父母本身。他们往往会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什么事都要听我的,因为我是过来人,不会害你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用命令的语气让我们去达到他们心里的那个预期。书中写到,一位母亲对正值青春期的儿子说:“你应该将电视机旁边的脏袜子洗了……”若他把那句用命令的语气换成“我希望或者你愿意将电视机旁边的袜子洗了……”这样会出乎意料的达到你所期待的有效沟通的结果。 

  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刚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如何去想,如何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简单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换位思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菁选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尊重人性,倾听心灵的声音。

  感受是天然的情感体会,想法则是带有人文色彩的认受主体特有的人文背景影响。处于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们应该学会努力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行为也许会刺激我们,但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自己。是我们的需要和对他人的看法导致了感受。

  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准确的表达并理解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质量和生活的档次。明确了观察的结果,了解了感受,那么就要去揣摩他人的需要,并明确自己的需要。

  自身的需要产生请求。

  提出请求时,别人所听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表达的,为了避免误会和麻烦,提出的请求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并且请对方反馈信息以确定对方是否准确的理解了我们。避免请求成为命令。

  放下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体会感受,发现需要,准确的理解并引导,实现与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让爱的语言带来爱的力量,摧毁暴力的沟通,弥补语言这一人类特有却先天不足的工具,关爱人性。

  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爱与感恩主导着非暴力生活,这样的生活中充满了尊重、理解、欣赏、慈悲等等,将贪婪、憎恨、敌意彻底赶出去。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不得不”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不得不”只是一个看似很完美实则很拙劣的借口。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自己的重要体现”。带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生活就应该由快乐来支撑,而非被贪欲所奴役。试想,如若马航MH370航班上的154同胞们此刻能够安全的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当他们踏上祖国故土的时候还会为事业的坎坷,感情的跌宕而寝食难安吗?或许不会了。人的悲哀就在于——只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如此之多,却不曾珍惜。在攀登顶峰的路上却没来得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了我们登山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和感恩是非暴力沟通的灵魂,贯穿始终,是其源泉亦是其终结,是其动机亦是其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因为动机错了,目的也不对。

  《非暴力沟通》与其说是一部讲述沟通技巧的专业书籍,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一部教授积极生活的哲学书籍。因为沟通的技巧无非是服务于社交和事业,而社交和事业也不过是从属于生命理想的具体目标。生命理想!是什么?幸福、快乐仅此而已。狭隘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有大同社会,今有***,其追求不就是一人之乐,人人之乐,天下之乐吗?那么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吗?也许更重要的是一颗满是爱与感恩的心!如果只有贪欲,那么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如何能做的极大地丰富呢?

  这个周的学*让我知道,不仅要体会到自己的需要还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书中说的家庭主妇的例子就跟现实的我一样,先把情绪发泄了,事情还得自己做,然后还觉得委屈。

  学*以后,可能还是控制不住发泄情绪了,但是我会马上意识到,会心里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对方做什么或者给我什么样的反馈。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太苛刻了,不宽容和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所以才会出来很多情绪,然后把这些情绪归责于别人。我应该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责。

  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对别人提出请求的话,应该越具体越好,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目的,有助于沟通的进行。通过学*,我知道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这也有助于我去理解PET这本书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说No了,我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么使他无法说Yes,除非我充分体会了什么妨碍了他同意,我不会试图说服他。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