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

日期:

  《暗时间》读书笔记 1

  《暗时间》这本书讨论了一些学*技能、思维方式以及时间管理的方法。作者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书的前半部分中他以独特的亲身经历来阐释学*和思维的奥妙之处,而后半部分是描述了专业程序员的“跟波利亚学解题”的历程。

  暗时间是什么?一开始这本书的题目和它的独特沙漏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开始阅读此书,暗时间问题的答案才逐渐浮现水面。暗时间就是我们看不见的时间里,问题仍然放入大脑的潜意识中思考的时间。我们经常强调*时珍惜时间和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但那些理论和方法都只是针对我们看得见的时间,在意识层面上的时间。而被忽视的用潜意识来思考问题的暗时间是时候需要加以重视了。

  作者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学**惯和时间管理方法,说明他是如何省时并高效地学*与进步。*惯于专注所带来的成就感,在心理学中有个流行的专业名词叫“心流”,这就是形容因为专注带来的工作学*的最佳状态。另外,利用人类自身喜欢看到事情朝正面积极发展的心理,设立目标进度条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作者还重点强调了在学*过程中,第一,如果知识的文法与自己的文法不尽相同,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第二,将知识内容结构进行抽象,扩大联系范围,举一反三。

  最后一点是创作复*的机会。我们学*新知识学*一旦学*完了就放下,完全没有督促自己要去重新巩固复*。作者提到他自己创作复*的机会有以下几点窍门:教是学的最好方式,将知识说给别人听;整理笔记;将知识点按主题串联并书写;虚拟经历场景;再次抽象和推广。这些好的学*方法要在生活中进一步实践并形成自己的学**惯。

  总而言之,学*后要经过一番系统地对*得知识进一步深加工,进行笔记复*、反思讨论与总结,否则我们永远只是沉醉于他人的知识与思考中而止步不前。

  《暗时间》读书笔记 2

  1、本书的主要说了什么?特点是?

  这本书主要结合作者自己的成长和学*经历以及知识背景(数学、程序员),总结归纳了一些思维方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与一般的时间管理的书不太一样,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有血有肉,很多是其亲身经历或认真思考过的。与其说是时间管理的书,不如说是一遍思维方法的随笔。

  有些内容有些晦涩,比如170页以后的部分,结合了一些数学原理阐释了一些生活中先验假设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道理是深刻的,叙述有些难懂,深入有余,浅出不足,读的时候要放下速度来慢慢品才行。记得有一个例子大概是说,简单的概率统计公式就精确展现的客观情况,然而人们的思维却有时没理清。对此我有类似同感,比如有时,我也想汉语这门语言很美,但也有不少时候表达都不太准确。比如,白马是马这句话中的“是”,有的时候“是”作“等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是错误的;有的时候“是”作“从属于”“包含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就又对了。

  有些内容有些偏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了,比如软件设计中的OO(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设计模式等,讲知识结构时拿软件开发人员是否要了解硬件架构等例子,这对于没有程序开发经历的人来说,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这是作者需要改进的,反过来讲,将来我要是写书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得。

  当然,作为一本思维随笔,不能苛求太多,本身出版社选为电子社对受众就有了一些选择,另外正像书中说的一样,读书要按“主题”来读,而不能按“本”来读,所以我觉得在当下的信息浮躁时代一本书中能有2/3的主题于自己有共鸣有指导作用就很不错了。

  国内的图书真的好便宜,20—30元连一顿机场的香辣鸡腿堡套餐都不够,吃完套餐不大一会儿还会饿,一本好书的营养却可以享用好多年。

  2、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

  人与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影响每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我想补充的是,除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还有家庭背景(如书中的父亲的榜样作用)、学*环境(大学和研究生时的经历、求职经历)、运气等自己不太可控的因素。我觉得,个人努力,是思维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内心真正想通了,才可能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是靠自制力的努力怎么长久得了呢?

  3、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哪些?

  (1)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什么?

  “世界上99%的人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书中没有像鸡汤文或高谈阔论者一样抛出这些论调,甚至没有太多介绍和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感觉只是字里行间道出了“人生不确定性太大”

  “未来很多是不确定的”,只要“大体有个大体的追求的方向,不断反思和总结修炼自我,不断修正调整自我,最后结果总不会太差”,这个至少目前我是高度赞同的,成就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成就的人也是一点点拨开云雾、含辛茹苦的,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伟大的事业目标,对心灵和毅力是莫大的煎熬,更何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觉得有一点例外,就是在受外界干扰小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时可能会有,所以以前听到的伟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追求、巴菲特9岁的时候通过滚雪球对于他后来投资理念有很深刻的影响

  诸如此类,应该很多是事后偏见事情成了之后,人们努力的在以前的事中“竭力"寻找支撑他成事的看起来必然的因素。书中讲“即便是成功人士自己总结的经验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以前学生时代还会迷所谓天才的成长经历、名人传记等,这些年已经不想看这些书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成功复制不来。

  (2)你的专长是什么?提到你的名字,别人脑子中立刻浮现出来贴到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专长就是写在简历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专长就是贴在自己脸上的无形标签,使别人遇到这方面问题时第一个想到就是你,专长就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宝贵难以取代的东西。如果没有专长或不明显,短期几年内还可以继续按照任由原来想法行进,但需要考虑考虑几年以后的事了,早点准备和积累,书中讲每天准备1个小时,三五年后就会不同,有些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速成的,比如作者经历过的英语能力。如果已经有专长了,还要考虑怎么继续发展和积累。

  (3)发自内心的专注:有多久没有专注且连续长时间的做一件事了

  专注有两种,一种是与其他人关系不大的自我沉浸式专注。小时候的有一个暑假电视播放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每天9点钟开始的那20多分钟里是很专注的沉浸的,记得这是过的最幸福的暑假;有的暑假可以一个假期都不出去和小伙伴玩,每天搞点小制作小玩意,连续的忘我沉浸。自我沉浸式专注,随便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以。

  另一种是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人配合的专注,专注的前提是专业分工,专业的企业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一直理想的认为,人应该更多地靠思维(视野、见识等)创造价值,思维就像一根杠杆,思维有多深远,杠杆就有多长,而努力和辛勤付出是杠杆一端的原动力砝码,由于精力是有限的,其付出的辛劳也是有限的,借助更深远的思维杠杆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我认为要把时间和经历多一些放到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上,要专注到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这类特质的工作上面,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毫无创新及经验积累的简单复制粘贴和没有抓手的曲意逢迎了,人应该做最能通过思考思维提升价值的事上。在云南这边联通混改业务这块,我负责物资、采购与固定资产,我应该参考借鉴联通已有的规则和管理方法,“像外行人一样思考”,开拓视野和思路,做些改进,支撑服务好相关业务。要提高视角,理解业务本质,多吸取支持“跨情境转移"的一般性原理。

  工作中,与专注相对的是全才通才、万金油,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专,对于除了领导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就足够投入一辈子时间了。任正非业曾讲过,做全才是件很痛苦的事。

  (4)假象:时间投入得不少了并不一定代表专注

  不能把人想象成机器,想象为CPU可以不需要切换就可以迅速捡起原先被中断的事,每一次切换都需要时间成本,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员工被打断的频度,作为管理者或员工本人也应该注意识别被打断的情况,疏通业务流程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窗口定期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事。很多时候很多(看起来紧急的)事可以不需要第一时间响应的,甚至不需要响应。

  (5)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有些事被动关注即可;要事第一(只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不光是件很幸福的事,更是很高效的事,以前在做开发时,曾经想像多线程程序一样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认为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每个事都可以兼顾,当时想到的一个证据之一就是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把多个鸡蛋抡在空中,但其实这种表演持续不了多少分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前面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利用潜意识思考;利用暗时间思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关键是发自内心“心心念念”的思考问题。

  反思(警惕自利归因,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制造的壳子里不肯出来)

  记忆(联想记忆)

  抽丝剥茧:归纳提炼一般原理,很多人是应激动物懒得思考总结和归纳所以有时讲ppt感觉无话可说知识经验的跨情景转移能力;跨情景学*,音乐,生物系

  避免焦虑(底线思维,这个事真的那么着急吗)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一鼓作气

  考虑考虑几年以后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时间提前量、点滴积累)

  读书(传统阅读优于网上;按主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了多少书不是论“本”的,而是按“点”的)

  如何整理知识结构(tips:本着最终能够写出一篇调查文章为目标)

  多说无益,想多了无益,经历过才能明白(王阳明在事上磨炼)(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同理心至少从程度上逊色很多)

  未来是不确定的,目标也是动态调整的(不同意有志者立长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能只是一种事后偏见)

  *惯的惯性:内心中的两个声音,理智与情感

  坚持再坚持:别把单次结果看得那么重

  向他人学*: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好复制,别人栽的跟头容易吸取教训

  先验假设: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很多时候都不够可信,注意力等于“事实”。解决办法: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

  书写、教学相长、讨论、

  试错:世界上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启发法

  常问:我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最本质的东西

  心中有锤,容易为其奴役

  心中有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心中专注于你要解决的问题,

  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本身,问题即自己

  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普通人遵守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给守规则的人准备的,规则对于不守规则的人视若无物

  把复杂的事搞简单的人凤毛麟角

  《暗时间》读书笔记 3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80后,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目前旅居美国,是一位程序员。

  一,什么是『暗时间』?

  暗时间就是非工作时间,例如散步,打扫家里,洗菜,煮饭,洗衣服。洗澡,上厕所,坐车,出行,喝茶,等待,等等这些不工作,不社交的时间都是暗时间。

  无论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暗时间一直在影响你,与你的生活状态及生命状态展开同步性,形成它本身的时间结构。

  每时每刻我们的大脑几乎都在运作它,既然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无意识自主性工作,我们为何不采取主动性,按我们的需要去编程运用它呢?。

  而现在,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将我们的思考聚焦在暗时间的时空结构里,接受输入讯息,再将输入的各种讯息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对我们有帮助的讯息,以编码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然后再将我们已经消化吸收的思想内容,重新整理成精进我们成长的有利工具。

  二,运用暗时间的功能就必须了解你大脑的运作方式

  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透过表情肢体语言呈现出来,你可以使用语言功能去掩饰你的内在意识,但是你的身体是掩饰不了的。我们愉不愉快,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状态会完全表露出来。

  你乐观与否,你积极与否,你是否完全自信,你的每一个转身,迈出的步伐都会流露出你内在的力量。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细胞让我们拥有了觉知的能力,因为觉知会使我们有感受,有了感受便会产生情绪的自主反应,而情绪又来自于我们本身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

  这些身体的表现往往来自于我们的无意识,无意识事实上是身体的智慧。所谓的『暗时间』就是我们无意识精微能量运行的一种空间场域。

  意识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最重要的内容,而意识是由思想组成的一种结构,思想是非常精微的能量,需要我们主动去觉察它在我们生命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力。

  心是意识的活动舞台,也是我们将经验转化为意义的过程。透过这个意义建构我们的信念系统;例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你的个人特质,特定人格都是你信念系统的主要内容。

  信念系统主导大脑的'程式,建构程式,透过建构程式,再由此建构我们的人生实相。所以有一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实相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悲苦愁乐,幸福快乐,不幸挫折亦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这一切与我们的大脑处在暗时间的能量运行息息相关。

  我们的大脑包含大约一百三十亿个相互连结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间彼此相互连结,这些相互连结的细胞多过全宇宙的星星。

  大脑是意识的工具,没有限制。身体内有一亿个感觉接收器,神经系统内则有十兆个神经突触,使得我们的心对环境的敏锐度是非常高的,这敏锐度达到十万倍于外在环境中,由此我们内在接受和吸收了大部分知识。

  例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会自动产生警觉得反应,身体会立即形成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不会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者发生危险的地方,我们的求生意志会突然产生无穷的动力。这些都是来自于大脑的直接反应,传递讯号到神经系统,再透过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做出,保护生命的动作。

  三,利用暗时间处理你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有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样的愤怒你并不知道因何而来,但是你就觉得情绪来势汹汹,会有突然失控的时候。

  前几天对一个朋友说话口气总是不太好,我自己一下没有感觉到,倒是旁边的好朋友提醒了我,觉得我的情绪有点失控,而我却不自知。

  而后冷静下来确实如此,我承认这样对她确实很不礼貌。于是我便在朋友煮晚餐,等待吃饭的过程中,进入我的暗时间去进行自我对话,觉察我的情绪来源所在。

  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对她态度不好,原因是什么?”

  我开始启动大脑的觉知系统,来捕捉那个情绪的讯息。原来是我不喜欢她话语里总有一些掩饰,无法坦诚交流的态度出来。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与一个人交谈时,对方不坦诚的那份心态,这不坦诚的心态,甚至让我做了可能会导致我人生进入另一个低谷麻烦的人生状态。

  我生气她为解决自己的困境,却不顾他人的人生陷于危难,对他人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当她再一次出现欺骗性话语的时候,我就火冒三丈了。

  我意识到那个愤怒语气,对对方可能也是一种伤害,立即使用了圣多纳释放法进行了情绪清理。

  圣多纳释放法

  1,我接受有情绪的自己,我接纳不同面向的自己。我已经看见这一切情绪,现在我已经不需要它了,我决定释放这个对我无意义的情绪,因为我不需要这个情绪成为我生命的负担。

  2, 我有能力释放掉这个负面情绪能量。

  3,我已经释放掉这个负面情绪。

  我正是利用了暗时间的时空场域处理了这些情绪。

  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100%的责任。

  因为这些情绪是我自己的,和他人无关,我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

  四,利用暗时间来思考

  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大时代,这些资讯就像宇宙爆炸后的状态。

  宇宙大爆炸的状态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

  而我们身边的资讯,包围轰炸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心灵与思想,象不象宇宙大爆炸最初的那个模型状态,每一个讯息的来袭象不象那个奇点呢?

  由此,我们能够接收到对我们生活,学*,工作,可以成长我们的有价值资讯,同时亦会接收到会导致我们形成偏见的错误认知。

  所以我们最后还是要仰赖大脑去进行筛选整合我们所接收的讯息,整合的操作方式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启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说的: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地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去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想法了。

  这是因为我们有认知偏差,而认知偏差形成于我们长久以来的行为*惯,当然也包括意识信念系统。我将『意识信念系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特定思维』。

  如果要改变我们的『特定思维』,使我们的认知尽量不出现偏差,那么有时候我们就要打破头脑的认知偏见,打破认知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打开你的心,去允许接收更多新知识,多积累知识,以及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

  打破偏见认知,意味着你要养成思考的*惯,要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觉知意识,用这样的信念去证伪自己的对某件事的理解和猜测。

  举本书中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头脑当中常常出现的先验(先前经验)假设,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里造成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偏差认知,形成错误逻辑推理的影响力。

  1981年,两位心理学家Brewer和Treyens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召集一些人,告知他们将会参加一项学术研讨会计划,实验者先带领他们来到一间办公室,让他们稍加等候,一段时间之后,叫他们出来,并询问他们记得办公室里面有哪些东西。

  一些人声称看到了书,然而实际上办公室里面根本没有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惯性认知里,也就是先验假设认知里,一般办公室的典型事物-----就是书。当我们记不得其他事物,先验假设认知,就会直觉反应『有书』这样的概念出来。

  所以,有时候你看见的事物并非事物本身的真相,更何况我们还未看清楚的事物,你又会如何确定它的真伪呢?你是否会对一件事情*惯带着偏差认知的处理态度?还是愿意去思考,然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证伪呢?

  思考会让我们内心不断去追求生命实相的本质,而生命的实相本质,必须是在不被他人的想法所束缚,必须在没有偏见的,客观的思想里才可能拥有的东西。

  《暗时间》读书笔记 4

  阅读了一本书,《暗时间》。仔细想想,其实很久都每一种这样读过一种不是闲书的闲书,太久不读书,现在读书极慢,一目十行的.本领也渐渐消退,同时不忘记提醒自己要做笔记,摘抄下些许段落。其实想想,摘抄下的部分东西,来源于其他书,那就更进一步说明了阅读量匮乏,一些著名的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之前看一些公众号,总有一些文章感觉很高深,不是那么能看得懂。那我自己,要试图让自己的这篇看得懂才好。时间关系,只是浅谈,深层次的更需要慢慢酝酿

  一、专注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自己比大学时要好一些,是因为对一些外在虚名的东西更无所畏惧,学会了取舍;比大学以前的自己,欠缺了专注。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实践于生活中,至少我没有完全做到。小时候父亲一直对我讲“子路闻过则喜”的故事,可是我总不能正面自己的许多问题,非要找一些理由来反驳,来说自己做的真的很不错。可是小时候可以全身心投入,酣畅淋漓的一天读完一本金庸的武侠,甚至可以给别人讲出其中的故事,那一份专注,而后一直埋藏在我记忆中。

  那挖掘他,找出他的奇妙处,其实,当时不外乎有以下:

  (一)幼时的心思单纯,没有太多杂事的纷扰,拥有大量且集中的时间,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二)在没有电子产品的纷扰,只有纸质书的年代里,可以把更多精力投置于此。

  而想要用于现代,转换一下,可以为:

  1、创造大块阅读时间,大块时间有利于“沉浸”,可以使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知识充分融合,有助于深刻记忆。

  2、在学*复杂/新知识时,关掉不必要的手机提示,减少周边干扰。(我经常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以现在既有水*,关掉手机都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大多数时间里,关掉一天手机,开机,除了10010和银行卡的短讯,也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休息时,生活中最重要的也只有家人,怕家人担心,也可以提前给家人发好消息说明,关机读书)

  如果仅有上述两条,其实也并不完全够成功,毕竟有一些*惯是已经养成,想要突然改变,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有一个奇怪的感受,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非常能锻炼我的专注能力。当然这个干扰的环境,只是说,周围环境嘈杂,而不是说要一直打断思路去做其他事情。以前,每逢考试,我或许会去KFC、M记或其他环境比较混乱的地方的某个角落里,或一个人,或与一个陌生人人分享一个大桌子,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书本中,如果是在图书馆之类安静的地方,每每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昏睡过去。我一直把这个归结于我内心深处的“贱”性,强词夺理的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加于此,我喜在闹市中学*,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另外,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来读书思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母亲从小教给我一个方法,是睡前看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在夜深人静,甚至睡梦中,你可能会突然得到这个结果。

  二、记忆

  在《暗时间》中看到一句话,深有同感,“学*知识并将其放在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那么转换一种说法,是“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而要将记忆可以随时使用,就是将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另一层说,就是学*的有效性的衡量。

  回忆小时候记忆力好的原因,有一个方法是,小时候的记忆都是储存在一个个屋子的不同抽屉里,站在记忆的大房间里,拉开那扇分类的门,读后感按照既定顺序找出想要寻找的线索,随之抽出记忆,使之浮现。看这本书时,知道了,原来在古希腊/古罗马就有这种类似的记忆法。可反思,为什么之后记忆力下降了呢?

  1、长期不整理记忆,就犹如一个堆满杂物的屋子不整理满满尘埃,记忆漂浮于各处,没有归处。

  2、太多杂事,想的太多,乱七八糟无用的记忆也随之更多,有用的记忆掺杂于无用中,掩盖了真正所需。

  长大后,也曾试图整理一下纷繁复杂的大脑内容物,可是,多到无处理。从另一方面想,既然这间房堆满了,那我再开辟一个新的屋子就好,大脑有待开发的区域如此多,另辟天地也并不非不是另一出路。可惜,里面还是空荡荡的盒子,没有太多物品。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的强烈热忱”。读很感兴趣的书,就可以完全沉浸于中,并牢固记住其中的故事;读一个感兴趣的学科,提前预*完都是常态,故而那本书可以在潜意识中存在很久,那门学科总可以到达一个自身与其他学科相比无法到达的深度。

  三、思考(简篇)

  有一天,先是在写日记时告诉自己,如果连对自己说话都要有所隐瞒,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自己该有多悲哀,逐渐开始在日记中,写下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从此找到一个宣泄口,渐渐的也能在生活中开始对别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逐渐又能正视自己的许多问题,开始会对如此不好的自己感到失望,可是,天生的乐观主义又占了上风,认认真真把qq签名改为了“勤奋并庄严的爱着自己”。

  越长大,越意识到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取悦不完美的自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卡耐基《人性的优点》中提到”避免焦虑的方法,即底线思考法(如果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要使自己能像小时候一样对喜欢的事情投入最大的专注,除了克服嘉旅的负面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享受困难”。

  《暗时间》读书笔记 5

  六月读书兵团读的第一本书《暗时间》已读到81页,这里有一些心得感想与朋友们分享。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80后,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目前旅居美国,是一位程序员。

  一,什么是『暗时间』?

  暗时间就是非工作时间,例如散步,打扫家里,洗菜,煮饭,洗衣服。洗澡,上厕所,坐车,出行,喝茶,等待,等等这些不工作,不社交的时间都是暗时间。

  无论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暗时间一直在影响你,与你的生活状态及生命状态展开同步性,形成它本身的时间结构。

  每时每刻我们的大脑几乎都在运作它,既然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无意识自主性工作,我们为何不采取主动性,按我们的需要去编程运用它呢?。

  而现在,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将我们的思考聚焦在暗时间的时空结构里,接受输入讯息,再将输入的各种讯息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对我们有帮助的讯息,以编码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然后再将我们已经消化吸收的思想内容,重新整理成精进我们成长的有利工具。

  二,运用暗时间的功能就必须了解你大脑的运作方式

  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透过表情肢体语言呈现出来,你可以使用语言功能去掩饰你的内在意识,但是你的身体是掩饰不了的。我们愉不愉快,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状态会完全表露出来。

  你乐观与否,你积极与否,你是否完全自信,你的每一个转身,迈出的步伐都会流露出你内在的力量。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细胞让我们拥有了觉知的能力,因为觉知会使我们有感受,有了感受便会产生情绪的自主反应,而情绪又来自于我们本身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

  这些身体的表现往往来自于我们的无意识,无意识事实上是身体的智慧。所谓的『暗时间』就是我们无意识精微能量运行的一种空间场域。

  意识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最重要的内容,而意识是由思想组成的一种结构,思想是非常精微的能量,需要我们主动去觉察它在我们生命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力。

  心是意识的活动舞台,也是我们将经验转化为意义的过程。透过这个意义建构我们的信念系统;例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你的个人特质,特定人格都是你信念系统的主要内容。

  信念系统主导大脑的程式,建构程式,透过建构程式,再由此建构我们的.人生实相。所以有一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实相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悲苦愁乐,幸福快乐,不幸挫折亦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这一切与我们的大脑处在暗时间的能量运行息息相关。

  我们的大脑包含大约一百三十亿个相互连结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间彼此相互连结,这些相互连结的细胞多过全宇宙的星星。

  大脑是意识的工具,没有限制。身体内有一亿个感觉接收器,神经系统内则有十兆个神经突触,使得我们的心对环境的敏锐度是非常高的,这敏锐度达到十万倍于外在环境中,由此我们内在接受和吸收了大部分知识。

  例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会自动产生警觉得反应,身体会立即形成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不会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者发生危险的地方,我们的求生意志会突然产生无穷的动力。这些都是来自于大脑的直接反应,传递讯号到神经系统,再透过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做出,保护生命的动作。

  三,利用暗时间处理你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有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样的愤怒你并不知道因何而来,但是你就觉得情绪来势汹汹,会有突然失控的时候。

  前几天对一个朋友说话口气总是不太好,我自己一下没有感觉到,倒是旁边的好朋友提醒了我,觉得我的情绪有点失控,而我却不自知。

  而后冷静下来确实如此,我承认这样对她确实很不礼貌。于是我便在朋友煮晚餐,等待吃饭的过程中,进入我的暗时间去进行自我对话,觉察我的情绪来源所在。

  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对她态度不好,原因是什么?”

  我开始启动大脑的觉知系统,来捕捉那个情绪的讯息。原来是我不喜欢她话语里总有一些掩饰,无法坦诚交流的态度出来。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与一个人交谈时,对方不坦诚的那份心态,这不坦诚的心态,甚至让我做了可能会导致我人生进入另一个低谷麻烦的人生状态。

  我生气她为解决自己的困境,却不顾他人的人生陷于危难,对他人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当她再一次出现欺骗性话语的时候,我就火冒三丈了。

  我意识到那个愤怒语气,对对方可能也是一种伤害,立即使用了圣多纳释放法进行了情绪清理。

  圣多纳释放法

  1,我接受有情绪的自己,我接纳不同面向的自己。我已经看见这一切情绪,现在我已经不需要它了,我决定释放这个对我无意义的情绪,因为我不需要这个情绪成为我生命的负担。

  2, 我有能力释放掉这个负面情绪能量。

  3,我已经释放掉这个负面情绪。

  我正是利用了暗时间的时空场域处理了这些情绪。

  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100%的责任。

  因为这些情绪是我自己的,和他人无关,我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

  四,利用暗时间来思考

  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大时代,这些资讯就像宇宙爆炸后的状态。

  宇宙大爆炸的状态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

  而我们身边的资讯,包围轰炸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心灵与思想,象不象宇宙大爆炸最初的那个模型状态,每一个讯息的来袭象不象那个奇点呢?

  由此,我们能够接收到对我们生活,学*,工作,可以成长我们的有价值资讯,同时亦会接收到会导致我们形成偏见的错误认知。

  所以我们最后还是要仰赖大脑去进行筛选整合我们所接收的讯息,整合的操作方式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启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说的: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地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去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想法了。

  这是因为我们有认知偏差,而认知偏差形成于我们长久以来的行为*惯,当然也包括意识信念系统。我将『意识信念系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特定思维』。

  如果要改变我们的『特定思维』,使我们的认知尽量不出现偏差,那么有时候我们就要打破头脑的认知偏见,打破认知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打开你的心,去允许接收更多新知识,多积累知识,以及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

  打破偏见认知,意味着你要养成思考的*惯,要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觉知意识,用这样的信念去证伪自己的对某件事的理解和猜测。

  举本书中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头脑当中常常出现的先验(先前经验)假设,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里造成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偏差认知,形成错误逻辑推理的影响力。

  1981年,两位心理学家Brewer和Treyens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召集一些人,告知他们将会参加一项学术研讨会计划,实验者先带领他们来到一间办公室,让他们稍加等候,一段时间之后,叫他们出来,并询问他们记得办公室里面有哪些东西。

  一些人声称看到了书,然而实际上办公室里面根本没有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惯性认知里,也就是先验假设认知里,一般办公室的典型事物-----就是书。当我们记不得其他事物,先验假设认知,就会直觉反应『有书』这样的概念出来。

  所以,有时候你看见的事物并非事物本身的真相,更何况我们还未看清楚的事物,你又会如何确定它的真伪呢?你是否会对一件事情*惯带着偏差认知的处理态度?还是愿意去思考,然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证伪呢?

  思考会让我们内心不断去追求生命实相的本质,而生命的实相本质,必须是在不被他人的想法所束缚,必须在没有偏见的,客观的思想里才可能拥有的东西。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扩展阅读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扩展1)

——《暗时间》读书笔记6篇

《暗时间》读书笔记1

  1、本书的主要说了什么?特点是?

  这本书主要结合作者自己的成长和学*经历以及知识背景(数学、程序员),总结归纳了一些思维方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与一般的时间管理的书不太一样,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有血有肉,很多是其亲身经历或认真思考过的。与其说是时间管理的书,不如说是一遍思维方法的随笔。

  有些内容有些晦涩,比如170页以后的部分,结合了一些数学原理阐释了一些生活中先验假设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道理是深刻的,叙述有些难懂,深入有余,浅出不足,读的时候要放下速度来慢慢品才行。记得有一个例子大概是说,简单的概率统计公式就精确展现的客观情况,然而人们的思维却有时没理清。对此我有类似同感,比如有时,我也想汉语这门语言很美,但也有不少时候表达都不太准确。比如,白马是马这句话中的“是”,有的时候“是”作“等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是错误的;有的时候“是”作“从属于”“包含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就又对了。

  有些内容有些偏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了,比如软件设计中的OO(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设计模式等,讲知识结构时拿软件开发人员是否要了解硬件架构等例子,这对于没有程序开发经历的人来说,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这是作者需要改进的,反过来讲,将来我要是写书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得。

  当然,作为一本思维随笔,不能苛求太多,本身出版社选为电子社对受众就有了一些选择,另外正像书中说的一样,读书要按“主题”来读,而不能按“本”来读,所以我觉得在当下的信息浮躁时代一本书中能有2/3的主题于自己有共鸣有指导作用就很不错了。

  国内的图书真的好便宜,20—30元连一顿机场的香辣鸡腿堡套餐都不够,吃完套餐不大一会儿还会饿,一本好书的营养却可以享用好多年。

  2、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

  人与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影响每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我想补充的是,除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还有家庭背景(如书中的父亲的榜样作用)、学*环境(大学和研究生时的经历、求职经历)、运气等自己不太可控的因素。我觉得,个人努力,是思维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内心真正想通了,才可能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是靠自制力的努力怎么长久得了呢?

  3、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哪些?

  (1)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什么?

  “世界上99%的人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书中没有像鸡汤文或高谈阔论者一样抛出这些论调,甚至没有太多介绍和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感觉只是字里行间道出了“人生不确定性太大”

  “未来很多是不确定的”,只要“大体有个大体的追求的方向,不断反思和总结修炼自我,不断修正调整自我,最后结果总不会太差”,这个至少目前我是高度赞同的,成就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成就的人也是一点点拨开云雾、含辛茹苦的,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伟大的事业目标,对心灵和毅力是莫大的煎熬,更何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觉得有一点例外,就是在受外界干扰小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时可能会有,所以以前听到的伟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追求、巴菲特9岁的时候通过滚雪球对于他后来投资理念有很深刻的影响

  诸如此类,应该很多是事后偏见事情成了之后,人们努力的在以前的事中“竭力"寻找支撑他成事的看起来必然的因素。书中讲“即便是成功人士自己总结的经验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以前学生时代还会迷所谓天才的成长经历、名人传记等,这些年已经不想看这些书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成功复制不来。

  (2)你的专长是什么?提到你的名字,别人脑子中立刻浮现出来贴到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专长就是写在简历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专长就是贴在自己脸上的无形标签,使别人遇到这方面问题时第一个想到就是你,专长就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宝贵难以取代的东西。如果没有专长或不明显,短期几年内还可以继续按照任由原来想法行进,但需要考虑考虑几年以后的事了,早点准备和积累,书中讲每天准备1个小时,三五年后就会不同,有些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速成的,比如作者经历过的英语能力。如果已经有专长了,还要考虑怎么继续发展和积累。

  (3)发自内心的专注:有多久没有专注且连续长时间的做一件事了

  专注有两种,一种是与其他人关系不大的自我沉浸式专注。小时候的有一个暑假电视播放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每天9点钟开始的那20多分钟里是很专注的沉浸的,记得这是过的最幸福的暑假;有的暑假可以一个假期都不出去和小伙伴玩,每天搞点小制作小玩意,连续的忘我沉浸。自我沉浸式专注,随便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以。

  另一种是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人配合的专注,专注的前提是专业分工,专业的企业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一直理想的认为,人应该更多地靠思维(视野、见识等)创造价值,思维就像一根杠杆,思维有多深远,杠杆就有多长,而努力和辛勤付出是杠杆一端的原动力砝码,由于精力是有限的,其付出的辛劳也是有限的,借助更深远的思维杠杆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我认为要把时间和经历多一些放到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上,要专注到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这类特质的工作上面,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毫无创新及经验积累的简单复制粘贴和没有抓手的曲意逢迎了,人应该做最能通过思考思维提升价值的事上。在云南这边联通混改业务这块,我负责物资、采购与固定资产,我应该参考借鉴联通已有的规则和管理方法,“像外行人一样思考”,开拓视野和思路,做些改进,支撑服务好相关业务。要提高视角,理解业务本质,多吸取支持“跨情境转移"的一般性原理。

  工作中,与专注相对的是全才通才、万金油,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专,对于除了领导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就足够投入一辈子时间了。任正非业曾讲过,做全才是件很痛苦的事。

  (4)假象:时间投入得不少了并不一定代表专注

  不能把人想象成机器,想象为CPU可以不需要切换就可以迅速捡起原先被中断的事,每一次切换都需要时间成本,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员工被打断的频度,作为管理者或员工本人也应该注意识别被打断的情况,疏通业务流程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窗口定期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事。很多时候很多(看起来紧急的)事可以不需要第一时间响应的,甚至不需要响应。

  (5)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有些事被动关注即可;要事第一(只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不光是件很幸福的事,更是很高效的事,以前在做开发时,曾经想像多线程程序一样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认为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每个事都可以兼顾,当时想到的一个证据之一就是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把多个鸡蛋抡在空中,但其实这种表演持续不了多少分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前面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利用潜意识思考;利用暗时间思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关键是发自内心“心心念念”的思考问题。

  反思(警惕自利归因,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制造的壳子里不肯出来)

  记忆(联想记忆)

  抽丝剥茧:归纳提炼一般原理,很多人是应激动物懒得思考总结和归纳所以有时讲ppt感觉无话可说知识经验的跨情景转移能力;跨情景学*,音乐,生物系

  避免焦虑(底线思维,这个事真的那么着急吗)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一鼓作气

  考虑考虑几年以后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时间提前量、点滴积累)

  读书(传统阅读优于网上;按主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了多少书不是论“本”的,而是按“点”的)

  如何整理知识结构(tips:本着最终能够写出一篇调查文章为目标)

  多说无益,想多了无益,经历过才能明白(王阳明在事上磨炼)(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同理心至少从程度上逊色很多)

  未来是不确定的,目标也是动态调整的(不同意有志者立长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能只是一种事后偏见)

  *惯的惯性:内心中的两个声音,理智与情感

  坚持再坚持:别把单次结果看得那么重

  向他人学*: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好复制,别人栽的跟头容易吸取教训

  先验假设: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很多时候都不够可信,注意力等于“事实”。解决办法: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

  书写、教学相长、讨论、

  试错:世界上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启发法

  常问:我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最本质的东西

  心中有锤,容易为其奴役

  心中有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心中专注于你要解决的问题,

  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本身,问题即自己

  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普通人遵守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给守规则的人准备的,规则对于不守规则的人视若无物

  把复杂的事搞简单的人凤毛麟角

《暗时间》读书笔记2

  1、本书的主要说了什么?特点是?

  这本书主要结合作者自己的成长和学*经历以及知识背景(数学、程序员),总结归纳了一些思维方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与一般的时间管理的书不太一样,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有血有肉,很多是其亲身经历或认真思考过的。与其说是时间管理的书,不如说是一遍思维方法的随笔。

  有些内容有些晦涩,比如170页以后的部分,结合了一些数学原理阐释了一些生活中先验假设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道理是深刻的,叙述有些难懂,深入有余,浅出不足,读的时候要放下速度来慢慢品才行。记得有一个例子大概是说,简单的概率统计公式就精确展现的客观情况,然而人们的思维却有时没理清。对此我有类似同感,比如有时,我也想汉语这门语言很美,但也有不少时候表达都不太准确。比如,白马是马这句话中的“是”,有的时候“是”作“等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是错误的;有的时候“是”作“从属于”“包含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就又对了。

  有些内容有些偏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了,比如软件设计中的OO(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设计模式等,讲知识结构时拿软件开发人员是否要了解硬件架构等例子,这对于没有程序开发经历的人来说,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这是作者需要改进的,反过来讲,将来我要是写书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得。

  当然,作为一本思维随笔,不能苛求太多,本身出版社选为电子社对受众就有了一些选择,另外正像书中说的一样,读书要按“主题”来读,而不能按“本”来读,所以我觉得在当下的信息浮躁时代一本书中能有2/3的主题于自己有共鸣有指导作用就很不错了。

  国内的图书真的好便宜,20—30元连一顿机场的香辣鸡腿堡套餐都不够,吃完套餐不大一会儿还会饿,一本好书的营养却可以享用好多年。

  2、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

  人与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影响每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我想补充的是,除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还有家庭背景(如书中的父亲的榜样作用)、学*环境(大学和研究生时的经历、求职经历)、运气等自己不太可控的因素。我觉得,个人努力,是思维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内心真正想通了,才可能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是靠自制力的努力怎么长久得了呢?

  3、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哪些?

  (1)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什么?

  “世界上99%的人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书中没有像鸡汤文或高谈阔论者一样抛出这些论调,甚至没有太多介绍和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感觉只是字里行间道出了“人生不确定性太大”

  “未来很多是不确定的”,只要“大体有个大体的追求的方向,不断反思和总结修炼自我,不断修正调整自我,最后结果总不会太差”,这个至少目前我是高度赞同的,成就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成就的人也是一点点拨开云雾、含辛茹苦的,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伟大的事业目标,对心灵和毅力是莫大的煎熬,更何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觉得有一点例外,就是在受外界干扰小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时可能会有,所以以前听到的伟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追求、巴菲特9岁的时候通过滚雪球对于他后来投资理念有很深刻的影响

  诸如此类,应该很多是事后偏见事情成了之后,人们努力的在以前的事中“竭力"寻找支撑他成事的看起来必然的因素。书中讲“即便是成功人士自己总结的经验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以前学生时代还会迷所谓天才的成长经历、名人传记等,这些年已经不想看这些书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成功复制不来。

  (2)你的专长是什么?提到你的名字,别人脑子中立刻浮现出来贴到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专长就是写在简历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专长就是贴在自己脸上的无形标签,使别人遇到这方面问题时第一个想到就是你,专长就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宝贵难以取代的东西。如果没有专长或不明显,短期几年内还可以继续按照任由原来想法行进,但需要考虑考虑几年以后的事了,早点准备和积累,书中讲每天准备1个小时,三五年后就会不同,有些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速成的,比如作者经历过的英语能力。如果已经有专长了,还要考虑怎么继续发展和积累。

  (3)发自内心的专注:有多久没有专注且连续长时间的做一件事了

  专注有两种,一种是与其他人关系不大的自我沉浸式专注。小时候的有一个暑假电视播放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每天9点钟开始的那20多分钟里是很专注的沉浸的,记得这是过的最幸福的暑假;有的暑假可以一个假期都不出去和小伙伴玩,每天搞点小制作小玩意,连续的忘我沉浸。自我沉浸式专注,随便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以。

  另一种是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人配合的专注,专注的前提是专业分工,专业的企业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一直理想的认为,人应该更多地靠思维(视野、见识等)创造价值,思维就像一根杠杆,思维有多深远,杠杆就有多长,而努力和辛勤付出是杠杆一端的原动力砝码,由于精力是有限的,其付出的辛劳也是有限的,借助更深远的思维杠杆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我认为要把时间和经历多一些放到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上,要专注到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这类特质的工作上面,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毫无创新及经验积累的简单复制粘贴和没有抓手的曲意逢迎了,人应该做最能通过思考思维提升价值的事上。在云南这边联通混改业务这块,我负责物资、采购与固定资产,我应该参考借鉴联通已有的规则和管理方法,“像外行人一样思考”,开拓视野和思路,做些改进,支撑服务好相关业务。要提高视角,理解业务本质,多吸取支持“跨情境转移"的一般性原理。

  工作中,与专注相对的是全才通才、万金油,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专,对于除了领导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就足够投入一辈子时间了。任正非业曾讲过,做全才是件很痛苦的事。

  (4)假象:时间投入得不少了并不一定代表专注

  不能把人想象成机器,想象为CPU可以不需要切换就可以迅速捡起原先被中断的事,每一次切换都需要时间成本,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员工被打断的频度,作为管理者或员工本人也应该注意识别被打断的情况,疏通业务流程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窗口定期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事。很多时候很多(看起来紧急的)事可以不需要第一时间响应的,甚至不需要响应。

  (5)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有些事被动关注即可;要事第一(只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不光是件很幸福的事,更是很高效的事,以前在做开发时,曾经想像多线程程序一样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认为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每个事都可以兼顾,当时想到的一个证据之一就是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把多个鸡蛋抡在空中,但其实这种表演持续不了多少分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前面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利用潜意识思考;利用暗时间思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关键是发自内心“心心念念”的思考问题。

  反思(警惕自利归因,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制造的壳子里不肯出来)

  记忆(联想记忆)

  抽丝剥茧:归纳提炼一般原理,很多人是应激动物懒得思考总结和归纳所以有时讲ppt感觉无话可说知识经验的跨情景转移能力;跨情景学*,音乐,生物系

  避免焦虑(底线思维,这个事真的那么着急吗)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一鼓作气

  考虑考虑几年以后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时间提前量、点滴积累)

  读书(传统阅读优于网上;按主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了多少书不是论“本”的,而是按“点”的)

  如何整理知识结构(tips:本着最终能够写出一篇调查文章为目标)

  多说无益,想多了无益,经历过才能明白(王阳明在事上磨炼)(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同理心至少从程度上逊色很多)

  未来是不确定的,目标也是动态调整的(不同意有志者立长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能只是一种事后偏见)

  *惯的惯性:内心中的两个声音,理智与情感

  坚持再坚持:别把单次结果看得那么重

  向他人学*: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好复制,别人栽的跟头容易吸取教训

  先验假设: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很多时候都不够可信,注意力等于“事实”。解决办法: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

  书写、教学相长、讨论、

  试错:世界上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启发法

  常问:我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最本质的东西

  心中有锤,容易为其奴役

  心中有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心中专注于你要解决的问题,

  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本身,问题即自己

  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普通人遵守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给守规则的人准备的,规则对于不守规则的人视若无物

  把复杂的事搞简单的人凤毛麟角

《暗时间》读书笔记3

  最*经常在想这些问题:我们和那些牛人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看完《暗时间》证实了我的想法。

  我也反思自己和自己身边同学的学*经历,同时也看了一些关于时间利用、心理学、成功学的书。刘未鹏说:“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也就是说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想法,把虚幻在脑子里面的思想固化为白体黑字的过程本身也是加深自己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所以,尽管自己的想法会有点不够成熟,甚至有些偏激,但是写出来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思考。

  最先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有自己的想法。我发现许多人,考试,别人考二级,我也考二级。别人考教师资格证,我也考教师资格证。别人考会计,我也考会计。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考过试高高兴兴的到网上查分数,八十九十高兴的半死,抱着一大堆的证书乐呵呵的,你问他学到了什么。“不知道”,不瞒大家说,我也曾经二逼过一阵子,普通话、心理学、二级、四级都报了,结果除了大二上学期过了一门四级以外,一门都没考。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也是最反感包括大学期末考试和这些考证只需要记忆便可通过的课程的人—当然与我总是考不好这些课程有关。(我不想给自己成绩差找借口)。

  从众心理很可怕,以前我学计算机学的很宽,几乎什么都学,小到绘声绘影,Photoshop一些软件的学*,网络的配置,大到什么操作系统的封装,软件的逆向,驱动的简单的研究。几乎什么都会一点儿,但是什么都不精。后来,和辅导员老何交流了一下,何导建议我找准一个方面钻研,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遍地撒网,因为我是属于那种头脑比较灵活性格比较开朗的人,这种性格体现在做事方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一般情况下,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立马就都能反应过来,所以可能是这个原因,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比较讨各种各样的老师喜欢,坏处就是:太过自信往往会导致自己做事情会很不踏实,而且容易受到打击,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放弃,所以这也可能是我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通的一个原因吧!后来我想明白了,我要是想以后有所发展,就必须得舍弃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专攻一个方面,而且我很有信心,凭借我的能力,只要不放弃,我至少能在一个不小的城市有一个不大的立足之地,而为了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考研。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如果以后你在一个公司你能做的事情,别人也能做,你便没有了那种所谓的“不可替代性”,你便不重要,你也自然“泯然众人也”了,也就是说,你对于一个公司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你便是可有可无的了。据说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公司,本身对工人的技术水*要求不高,才毕业的大学生工资低,培训几个礼拜就上岗,然后过了一年,合同到期,该是涨工资的时候了,公司立马把你踢走,换新的应届毕业生,如此周而复始,公司靠应届毕业生赚取大量的财富。

  许多同学整天都吵着闹着要考研,可是你究竟有没有想过:你到底为了什么目的而考研?没有明确的目标,是根本无法达到目的的。

  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总跟在别人后面,终究会有一天,前面的人倒下了的时候,你的方向在哪里?

《暗时间》读书笔记4

  1、本书的主要说了什么?特点是?

  这本书主要结合作者自己的成长和学*经历以及知识背景(数学、程序员),总结归纳了一些思维方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与一般的时间管理的书不太一样,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有血有肉,很多是其亲身经历或认真思考过的。与其说是时间管理的书,不如说是一遍思维方法的随笔。

  有些内容有些晦涩,比如170页以后的部分,结合了一些数学原理阐释了一些生活中先验假设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道理是深刻的,叙述有些难懂,深入有余,浅出不足,读的时候要放下速度来慢慢品才行。记得有一个例子大概是说,简单的概率统计公式就精确展现的客观情况,然而人们的思维却有时没理清。对此我有类似同感,比如有时,我也想汉语这门语言很美,但也有不少时候表达都不太准确。比如,白马是马这句话中的“是”,有的时候“是”作“等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是错误的;有的时候“是”作“从属于”“包含于”讲,此时,前面的判断就又对了。

  有些内容有些偏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了,比如软件设计中的OO(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设计模式等,讲知识结构时拿软件开发人员是否要了解硬件架构等例子,这对于没有程序开发经历的人来说,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这是作者需要改进的,反过来讲,将来我要是写书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得。

  当然,作为一本思维随笔,不能苛求太多,本身出版社选为电子社对受众就有了一些选择,另外正像书中说的一样,读书要按“主题”来读,而不能按“本”来读,所以我觉得在当下的信息浮躁时代一本书中能有2/3的主题于自己有共鸣有指导作用就很不错了。

  国内的图书真的好便宜,20—30元连一顿机场的香辣鸡腿堡套餐都不够,吃完套餐不大一会儿还会饿,一本好书的营养却可以享用好多年。

  2、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

  人与人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多,影响每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我想补充的是,除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还有家庭背景(如书中的父亲的榜样作用)、学*环境(大学和研究生时的经历、求职经历)、运气等自己不太可控的因素。我觉得,个人努力,是思维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内心真正想通了,才可能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是靠自制力的努力怎么长久得了呢?

  3、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哪些?

  (1)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什么?

  “世界上99%的人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书中没有像鸡汤文或高谈阔论者一样抛出这些论调,甚至没有太多介绍和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感觉只是字里行间道出了“人生不确定性太大”

  “未来很多是不确定的”,只要“大体有个大体的追求的方向,不断反思和总结修炼自我,不断修正调整自我,最后结果总不会太差”,这个至少目前我是高度赞同的,成就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成就的人也是一点点拨开云雾、含辛茹苦的,一开始就设立一个伟大的事业目标,对心灵和毅力是莫大的煎熬,更何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觉得有一点例外,就是在受外界干扰小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时可能会有,所以以前听到的伟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追求、巴菲特9岁的时候通过滚雪球对于他后来投资理念有很深刻的影响

  诸如此类,应该很多是事后偏见事情成了之后,人们努力的在以前的事中“竭力"寻找支撑他成事的看起来必然的因素。书中讲“即便是成功人士自己总结的经验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以前学生时代还会迷所谓天才的成长经历、名人传记等,这些年已经不想看这些书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成功复制不来。

  (2)你的专长是什么?提到你的名字,别人脑子中立刻浮现出来贴到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专长就是写在简历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专长就是贴在自己脸上的无形标签,使别人遇到这方面问题时第一个想到就是你,专长就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宝贵难以取代的东西。如果没有专长或不明显,短期几年内还可以继续按照任由原来想法行进,但需要考虑考虑几年以后的事了,早点准备和积累,书中讲每天准备1个小时,三五年后就会不同,有些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速成的,比如作者经历过的英语能力。如果已经有专长了,还要考虑怎么继续发展和积累。

  (3)发自内心的专注:有多久没有专注且连续长时间的做一件事了

  专注有两种,一种是与其他人关系不大的自我沉浸式专注。小时候的有一个暑假电视播放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每天9点钟开始的那20多分钟里是很专注的沉浸的,记得这是过的最幸福的暑假;有的暑假可以一个假期都不出去和小伙伴玩,每天搞点小制作小玩意,连续的忘我沉浸。自我沉浸式专注,随便找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以。

  另一种是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人配合的专注,专注的前提是专业分工,专业的企业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一直理想的认为,人应该更多地靠思维(视野、见识等)创造价值,思维就像一根杠杆,思维有多深远,杠杆就有多长,而努力和辛勤付出是杠杆一端的原动力砝码,由于精力是有限的,其付出的辛劳也是有限的,借助更深远的思维杠杆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我认为要把时间和经历多一些放到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上,要专注到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这类特质的工作上面,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毫无创新及经验积累的简单复制粘贴和没有抓手的曲意逢迎了,人应该做最能通过思考思维提升价值的事上。在云南这边联通混改业务这块,我负责物资、采购与固定资产,我应该参考借鉴联通已有的规则和管理方法,“像外行人一样思考”,开拓视野和思路,做些改进,支撑服务好相关业务。要提高视角,理解业务本质,多吸取支持“跨情境转移"的一般性原理。

  工作中,与专注相对的是全才通才、万金油,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专,对于除了领导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就足够投入一辈子时间了。任正非业曾讲过,做全才是件很痛苦的事。

  (4)假象:时间投入得不少了并不一定代表专注

  不能把人想象成机器,想象为CPU可以不需要切换就可以迅速捡起原先被中断的事,每一次切换都需要时间成本,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员工被打断的频度,作为管理者或员工本人也应该注意识别被打断的情况,疏通业务流程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窗口定期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事。很多时候很多(看起来紧急的)事可以不需要第一时间响应的,甚至不需要响应。

  (5)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有些事被动关注即可;要事第一(只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利用整块时间做重要的事不光是件很幸福的事,更是很高效的事,以前在做开发时,曾经想像多线程程序一样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认为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每个事都可以兼顾,当时想到的一个证据之一就是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把多个鸡蛋抡在空中,但其实这种表演持续不了多少分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前面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利用潜意识思考;利用暗时间思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关键是发自内心“心心念念”的思考问题。

  反思(警惕自利归因,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制造的壳子里不肯出来)

  记忆(联想记忆)

  抽丝剥茧:归纳提炼一般原理,很多人是应激动物懒得思考总结和归纳所以有时讲ppt感觉无话可说知识经验的跨情景转移能力;跨情景学*,音乐,生物系

  避免焦虑(底线思维,这个事真的那么着急吗)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一鼓作气

  考虑考虑几年以后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时间提前量、点滴积累)

  读书(传统阅读优于网上;按主题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读了多少书不是论“本”的,而是按“点”的)

  如何整理知识结构(tips:本着最终能够写出一篇调查文章为目标)

  多说无益,想多了无益,经历过才能明白(王阳明在事上磨炼)(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同理心至少从程度上逊色很多)

  未来是不确定的,目标也是动态调整的(不同意有志者立长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能只是一种事后偏见)

  *惯的惯性:内心中的两个声音,理智与情感

  坚持再坚持:别把单次结果看得那么重

  向他人学*: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好复制,别人栽的跟头容易吸取教训

  先验假设: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很多时候都不够可信,注意力等于“事实”。解决办法: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并与他人分享和讨论

  书写、教学相长、讨论、

  试错:世界上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启发法

  常问:我是不是掌握这个知识最本质的东西

  心中有锤,容易为其奴役

  心中有钉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锤子(心中专注于你要解决的问题,

  把问题装在心中,甚至把自己变成问题本身,问题即自己

  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普通人遵守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给守规则的人准备的,规则对于不守规则的人视若无物

  把复杂的事搞简单的人凤毛麟角

《暗时间》读书笔记5

  阅读了一本书,《暗时间》。仔细想想,其实很久都每一种这样读过一种不是闲书的闲书,太久不读书,现在读书极慢,一目十行的本领也渐渐消退,同时不忘记提醒自己要做笔记,摘抄下些许段落。其实想想,摘抄下的部分东西,来源于其他书,那就更进一步说明了阅读量匮乏,一些著名的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之前看一些公众号,总有一些文章感觉很高深,不是那么能看得懂。那我自己,要试图让自己的这篇看得懂才好。时间关系,只是浅谈,深层次的更需要慢慢酝酿

  一、专注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自己比大学时要好一些,是因为对一些外在虚名的东西更无所畏惧,学会了取舍;比大学以前的自己,欠缺了专注。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实践于生活中,至少我没有完全做到。小时候父亲一直对我讲“子路闻过则喜”的故事,可是我总不能正面自己的许多问题,非要找一些理由来反驳,来说自己做的真的很不错。可是小时候可以全身心投入,酣畅淋漓的一天读完一本金庸的武侠,甚至可以给别人讲出其中的故事,那一份专注,而后一直埋藏在我记忆中。

  那挖掘他,找出他的奇妙处,其实,当时不外乎有以下:

  (一)幼时的心思单纯,没有太多杂事的纷扰,拥有大量且集中的时间,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二)在没有电子产品的纷扰,只有纸质书的年代里,可以把更多精力投置于此。

  而想要用于现代,转换一下,可以为:

  1、创造大块阅读时间,大块时间有利于“沉浸”,可以使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知识充分融合,有助于深刻记忆。

  2、在学*复杂/新知识时,关掉不必要的手机提示,减少周边干扰。(我经常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以现在既有水*,关掉手机都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大多数时间里,关掉一天手机,开机,除了10010和银行卡的短讯,也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休息时,生活中最重要的也只有家人,怕家人担心,也可以提前给家人发好消息说明,关机读书)

  如果仅有上述两条,其实也并不完全够成功,毕竟有一些*惯是已经养成,想要突然改变,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有一个奇怪的感受,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非常能锻炼我的专注能力。当然这个干扰的环境,只是说,周围环境嘈杂,而不是说要一直打断思路去做其他事情。以前,每逢考试,我或许会去KFC、M记或其他环境比较混乱的地方的某个角落里,或一个人,或与一个陌生人人分享一个大桌子,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书本中,如果是在图书馆之类安静的地方,每每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昏睡过去。我一直把这个归结于我内心深处的“贱”性,强词夺理的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加于此,我喜在闹市中学*,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另外,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来读书思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母亲从小教给我一个方法,是睡前看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在夜深人静,甚至睡梦中,你可能会突然得到这个结果。

  二、记忆

  在《暗时间》中看到一句话,深有同感,“学*知识并将其放在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那么转换一种说法,是“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而要将记忆可以随时使用,就是将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另一层说,就是学*的有效性的衡量。

  回忆小时候记忆力好的原因,有一个方法是,小时候的记忆都是储存在一个个屋子的不同抽屉里,站在记忆的大房间里,拉开那扇分类的门,读后感按照既定顺序找出想要寻找的线索,随之抽出记忆,使之浮现。看这本书时,知道了,原来在古希腊/古罗马就有这种类似的记忆法。可反思,为什么之后记忆力下降了呢?

  1、长期不整理记忆,就犹如一个堆满杂物的屋子不整理满满尘埃,记忆漂浮于各处,没有归处。

  2、太多杂事,想的太多,乱七八糟无用的记忆也随之更多,有用的记忆掺杂于无用中,掩盖了真正所需。

  长大后,也曾试图整理一下纷繁复杂的大脑内容物,可是,多到无处理。从另一方面想,既然这间房堆满了,那我再开辟一个新的屋子就好,大脑有待开发的区域如此多,另辟天地也并不非不是另一出路。可惜,里面还是空荡荡的盒子,没有太多物品。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的强烈热忱”。读很感兴趣的书,就可以完全沉浸于中,并牢固记住其中的故事;读一个感兴趣的学科,提前预*完都是常态,故而那本书可以在潜意识中存在很久,那门学科总可以到达一个自身与其他学科相比无法到达的深度。

  三、思考(简篇)

  有一天,先是在写日记时告诉自己,如果连对自己说话都要有所隐瞒,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自己该有多悲哀,逐渐开始在日记中,写下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从此找到一个宣泄口,渐渐的也能在生活中开始对别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逐渐又能正视自己的许多问题,开始会对如此不好的自己感到失望,可是,天生的乐观主义又占了上风,认认真真把qq签名改为了“勤奋并庄严的爱着自己”。

  越长大,越意识到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取悦不完美的自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卡耐基《人性的优点》中提到”避免焦虑的方法,即底线思考法(如果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要使自己能像小时候一样对喜欢的事情投入最大的专注,除了克服嘉旅的负面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享受困难”。

《暗时间》读书笔记6

  01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尴尬,在假期之前,总是信心满满,觉得可以做好多事情,可是真正到了假期,睡睡懒觉、看看电视、刷刷朋友圈,时间一晃就逛去了,结果就是大把的好时光啥正事也没干。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说好的要早睡早起呢,可是到凌晨了还在刷着抖音停不下来;说好的要每天运动呢,可是下班一回到家只想葛优躺;说好的健康饮食呢,可看到烧烤小龙虾又流口水......

  02

  只能怪我们的自制力不够强?其实问题不只这么简单。我们的大脑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有一些本能反应(低级认知模块)是适应远古时代的。例如,在远古时代,人类吃甜食是有好处的,因为甜食有足够的热量,为人类战胜饥饿提供了巨大帮助。因此,在本能的支配下,看到甜食我们就想吃。虽然理性(高级认知模块)告诉我们,高糖高脂肪的东西不宜多吃。

  原始的本能反应往往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它是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生存下来的。而理性则是相对较*的年代人类刚刚才拥有的。只要我们的低级模块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低级模块发下的命令。

  03

  所以说,自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高级认知模块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低级认知模块却不买账,少数意志比较坚定的人可以抵制本能的诱惑,可对于一般人来说却很难。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办法是刻意练*,练*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大脑符合用进废退的原理,如果经常用高级认知模块去思考,那么这块区域就会越来越强大,这样形成一种思维*惯后,我们的低级认知模块就无可奈何,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04

  这样的刻意练*,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只有走出舒适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正所谓,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艰难。让高级认知模块支配的大脑,才能够拥有高级的人生。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扩展2)

——《暗时间》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暗时间》读书笔记1

  最*经常在想这些问题:我们和那些牛人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看完《暗时间》证实了我的想法。

  我也反思自己和自己身边同学的学*经历,同时也看了一些关于时间利用、心理学、成功学的书。刘未鹏说:"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也就是说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想法,把虚幻在脑子里面的思想固化为白体黑字的过程本身也是加深自己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所以,尽管自己的想法会有点不够成熟,甚至有些偏激,但是写出来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思考。

  1、最先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发现许多人,考试,别人考二级,我也考二级。别人考教师资格证,我也考教师资格证。别人考会计,我也考会计。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考过试高高兴兴的到网上查分数,八十九十高兴的半死,抱着一大堆的证书乐呵呵的,你问他学到了什么。"不知道"

  不瞒大家说,我也曾经二逼过一阵子,普通话、心理学、二级、四级都报了,结果除了大二上学期过了一门四级以外,一门都没考。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也是最反感包括大学期末考试和这些考证只需要记忆便可通过的课程的人—当然与我总是考不好这些课程有关。(我不想给自己成绩差找借口)

  从众心理很可怕,以前我学计算机学的很宽,几乎什么都学,小到绘声绘影,photoshop一些软件的学*,网络的配置,大到什么操作系统的封装,软件的逆向破解,驱动的简单的研究。几乎什么都会一点儿,但是什么都不精。后来,和辅导员老何交流了一次(ps—感谢何导),何导建议我找准一个方面钻研,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遍地撒网,因为我是属于那种头脑比较灵活性格比较开朗的人,这种性格体现在做事方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一般情况下,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立马就都能反应过来,所以可能是这个原因,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比较讨各种各样的老师喜欢,坏处就是:太过自信往往会导致自己做事情会很不踏实,而且容易受到打击,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放弃,所以这也可能是我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通的一个原因吧!后来我想明白了,我要是想以后有所发展,就必须得舍弃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专攻一个方面,而且我很有信心,凭借我的能力,只要不放弃,我至少能在一个不小的城市有一个不大的立足之地,而为了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考研。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如果以后你在一个公司你能做的事情,别人也能做,你便没有了那种所谓的"不可替代性",你便不重要,你也自然"泯然众人也"了,也就是说,你对于一个公司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你便是可有可无的了。据说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公司,本身对工人的技术水*要求不高,才毕业的大学生工资低,培训几个礼拜就上岗,然后过了一年,合同到期,该是涨工资的时候了,公司立马把你踢走,换新的应届毕业生,如此周而复始,公司靠应届毕业生赚取大量的财富。

  许多同学整天都吵着闹着要考研,可是你究竟有没有想过:你到底为了什么目的而考研?没有明确的目标,是根本无法达到目的的。

  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总跟在别人后面,终究会有一天,前面的人倒下了的时候,你的方向在哪里?

《暗时间》读书笔记2

  我们经常用实际年龄去衡量一个人的大小,从你出生开始,我们会说,到十八岁你就成年了,到了什么时候你就应该结婚生子了。可事实上,真正决定是否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心理年龄”。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不应该只是看他多少岁,而是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下面介绍的这本书《暗时间》,就是作者刘未鹏对于时间的思考。他是计算机专业,但兴趣广泛,对心理学、管理等领域都有涉猎,并且根据自己生活工作的经验,连续写过七年的博客,将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个人成长方面的认识与他人分享。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从《暗时间》这本书中窥见。

  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首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也是一天,对于CPU而言,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思维时间的概念,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时间的*等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似乎别人过了一天,我自己也过了一天。实际上,如果你正在学*一门专业,仅仅用你所投入的时间来衡量,很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投入了许多;然而有意义的应该是以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来衡量。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效率低下,会发现毫无进展。把大脑的容量想像成CPU,只有当你给予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高的优先级,并且CPU满载,那么你的思维时间才算达到极致,这样投入的时间才能等同于实际流逝的时间。

  如果你有总结的*惯,可以在每天结束前总结一下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之后拿起书来翻翻,因为这样你会发现书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加深。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人忽略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吃饭、睡觉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思考,消化和反刍*时看和读的内容,让你的知识深入,脱离照本宣科的阶段。这些时间单看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会产生庞大的效应。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苯的结构的提出: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的结构时,整日思考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对他来说,大脑的CPU将这件事定为了最高优先级,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一天他在书房打瞌睡时,梦到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然后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旋转不停。他猛醒过来,意识到了苯的环状结构。

  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作者对于时间利用,个人成长的思考与实践。时间的数量是相同的,如何提高时间的质量,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问题。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就是比你走得更远,他们可以在不只一个领域内做到卓越。所以,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更好地发现无限的可能。

《暗时间》读书笔记3

  阅读了一本书,《暗时间》。仔细想想,其实很久都每一种这样读过一种不是闲书的闲书,太久不读书,现在读书极慢,一目十行的本领也渐渐消退,同时不忘记提醒自己要做笔记,摘抄下些许段落。其实想想,摘抄下的部分东西,来源于其他书,那就更进一步说明了阅读量匮乏,一些著名的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之前看一些公众号,总有一些文章感觉很高深,不是那么能看得懂。那我自己,要试图让自己的这篇看得懂才好。时间关系,只是浅谈,深层次的更需要慢慢酝酿

  一、专注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自己比大学时要好一些,是因为对一些外在虚名的东西更无所畏惧,学会了取舍;比大学以前的自己,欠缺了专注。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实践于生活中,至少我没有完全做到。小时候父亲一直对我讲“子路闻过则喜”的故事,可是我总不能正面自己的许多问题,非要找一些理由来反驳,来说自己做的真的很不错。可是小时候可以全身心投入,酣畅淋漓的一天读完一本金庸的武侠,甚至可以给别人讲出其中的故事,那一份专注,而后一直埋藏在我记忆中。

  那挖掘他,找出他的奇妙处,其实,当时不外乎有以下:

  (一)幼时的心思单纯,没有太多杂事的纷扰,拥有大量且集中的时间,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

  (二)在没有电子产品的纷扰,只有纸质书的年代里,可以把更多精力投置于此。

  而想要用于现代,转换一下,可以为:

  1、创造大块阅读时间,大块时间有利于“沉浸”,可以使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知识充分融合,有助于深刻记忆。

  2、在学*复杂/新知识时,关掉不必要的手机提示,减少周边干扰。(我经常也会不断提醒自己,以现在既有水*,关掉手机都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大多数时间里,关掉一天手机,开机,除了10010和银行卡的短讯,也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休息时,生活中最重要的也只有家人,怕家人担心,也可以提前给家人发好消息说明,关机读书)

  如果仅有上述两条,其实也并不完全够成功,毕竟有一些*惯是已经养成,想要突然改变,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有一个奇怪的感受,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非常能锻炼我的专注能力。当然这个干扰的环境,只是说,周围环境嘈杂,而不是说要一直打断思路去做其他事情。以前,每逢考试,我或许会去KFC、M记或其他环境比较混乱的地方的某个角落里,或一个人,或与一个陌生人人分享一个大桌子,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书本中,如果是在图书馆之类安静的地方,每每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昏睡过去。我一直把这个归结于我内心深处的“贱”性,强词夺理的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加于此,我喜在闹市中学*,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另外,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来读书思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母亲从小教给我一个方法,是睡前看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在夜深人静,甚至睡梦中,你可能会突然得到这个结果。

  二、记忆

  在《暗时间》中看到一句话,深有同感,“学*知识并将其放在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那么转换一种说法,是“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去使用”,而要将记忆可以随时使用,就是将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另一层说,就是学*的有效性的衡量。

  回忆小时候记忆力好的原因,有一个方法是,小时候的记忆都是储存在一个个屋子的不同抽屉里,站在记忆的大房间里,拉开那扇分类的门,读后感按照既定顺序找出想要寻找的线索,随之抽出记忆,使之浮现。看这本书时,知道了,原来在古希腊/古罗马就有这种类似的记忆法。可反思,为什么之后记忆力下降了呢?

  1、长期不整理记忆,就犹如一个堆满杂物的屋子不整理满满尘埃,记忆漂浮于各处,没有归处。

  2、太多杂事,想的太多,乱七八糟无用的记忆也随之更多,有用的记忆掺杂于无用中,掩盖了真正所需。

  长大后,也曾试图整理一下纷繁复杂的大脑内容物,可是,多到无处理。从另一方面想,既然这间房堆满了,那我再开辟一个新的屋子就好,大脑有待开发的区域如此多,另辟天地也并不非不是另一出路。可惜,里面还是空荡荡的盒子,没有太多物品。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的强烈热忱”。读很感兴趣的书,就可以完全沉浸于中,并牢固记住其中的故事;读一个感兴趣的学科,提前预*完都是常态,故而那本书可以在潜意识中存在很久,那门学科总可以到达一个自身与其他学科相比无法到达的深度。

  三、思考(简篇)

  有一天,先是在写日记时告诉自己,如果连对自己说话都要有所隐瞒,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自己该有多悲哀,逐渐开始在日记中,写下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从此找到一个宣泄口,渐渐的也能在生活中开始对别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逐渐又能正视自己的许多问题,开始会对如此不好的自己感到失望,可是,天生的乐观主义又占了上风,认认真真把qq签名改为了“勤奋并庄严的爱着自己”。

  越长大,越意识到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取悦不完美的自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卡耐基《人性的优点》中提到”避免焦虑的方法,即底线思考法(如果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要使自己能像小时候一样对喜欢的事情投入最大的专注,除了克服嘉旅的负面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享受困难”。

《暗时间》读书笔记4

  我们经常用实际年龄去衡量一个人的大小,从你出生开始,我们会说,到十八岁你就成年了,到了什么时候你就应该结婚生子了。可事实上,真正决定是否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心理年龄”。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不应该只是看他多少岁,而是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下面介绍的这本书《暗时间》,就是作者刘未鹏对于时间的思考。他是计算机专业,但兴趣广泛,对心理学、管理等领域都有涉猎,并且根据自己生活工作的经验,连续写过七年的博客,将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个人成长方面的认识与他人分享。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从《暗时间》这本书中窥见。

  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首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也是一天,对于CPU而言,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思维时间的概念,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时间的*等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似乎别人过了一天,我自己也过了一天。实际上,如果你正在学*一门专业,仅仅用你所投入的时间来衡量,很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投入了许多;然而有意义的应该是以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来衡量。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效率低下,会发现毫无进展。把大脑的容量想像成CPU,只有当你给予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高的优先级,并且CPU满载,那么你的思维时间才算达到极致,这样投入的时间才能等同于实际流逝的时间。

  如果你有总结的*惯,可以在每天结束前总结一下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之后拿起书来翻翻,因为这样你会发现书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加深。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人忽略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吃饭、睡觉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思考,消化和反刍*时看和读的内容,让你的知识深入,脱离照本宣科的阶段。这些时间单看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会产生庞大的效应。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苯的结构的提出: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的结构时,整日思考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对他来说,大脑的CPU将这件事定为了最高优先级,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一天他在书房打瞌睡时,梦到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然后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旋转不停。他猛醒过来,意识到了苯的环状结构。

  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作者对于时间利用,个人成长的思考与实践。时间的数量是相同的,如何提高时间的质量,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问题。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就是比你走得更远,他们可以在不只一个领域内做到卓越。所以,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更好地发现无限的可能。

《暗时间》读书笔记5

  六月读书兵团读的第一本书《暗时间》已读到81页,这里有一些心得感想与朋友们分享。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80后,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目前旅居美国,是一位程序员。

  一,什么是『暗时间』?

  暗时间就是非工作时间,例如散步,打扫家里,洗菜,煮饭,洗衣服。洗澡,上厕所,坐车,出行,喝茶,等待,等等这些不工作,不社交的时间都是暗时间。

  无论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暗时间一直在影响你,与你的生活状态及生命状态展开同步性,形成它本身的时间结构。

  每时每刻我们的大脑几乎都在运作它,既然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无意识自主性工作,我们为何不采取主动性,按我们的需要去编程运用它呢?。

  而现在,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将我们的思考聚焦在暗时间的时空结构里,接受输入讯息,再将输入的各种讯息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对我们有帮助的讯息,以编码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然后再将我们已经消化吸收的思想内容,重新整理成精进我们成长的有利工具。

  二,运用暗时间的功能就必须了解你大脑的运作方式

  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透过表情肢体语言呈现出来,你可以使用语言功能去掩饰你的内在意识,但是你的身体是掩饰不了的。我们愉不愉快,你的表情,你的眼神,你的状态会完全表露出来。

  你乐观与否,你积极与否,你是否完全自信,你的每一个转身,迈出的步伐都会流露出你内在的力量。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细胞让我们拥有了觉知的能力,因为觉知会使我们有感受,有了感受便会产生情绪的自主反应,而情绪又来自于我们本身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

  这些身体的表现往往来自于我们的无意识,无意识事实上是身体的智慧。所谓的『暗时间』就是我们无意识精微能量运行的一种空间场域。

  意识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最重要的内容,而意识是由思想组成的一种结构,思想是非常精微的能量,需要我们主动去觉察它在我们生命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力。

  心是意识的活动舞台,也是我们将经验转化为意义的过程。透过这个意义建构我们的信念系统;例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你的个人特质,特定人格都是你信念系统的主要内容。

  信念系统主导大脑的程式,建构程式,透过建构程式,再由此建构我们的人生实相。所以有一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实相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悲苦愁乐,幸福快乐,不幸挫折亦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这一切与我们的大脑处在暗时间的能量运行息息相关。

  我们的大脑包含大约一百三十亿个相互连结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间彼此相互连结,这些相互连结的细胞多过全宇宙的星星。

  大脑是意识的工具,没有限制。身体内有一亿个感觉接收器,神经系统内则有十兆个神经突触,使得我们的心对环境的敏锐度是非常高的,这敏锐度达到十万倍于外在环境中,由此我们内在接受和吸收了大部分知识。

  例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会自动产生警觉得反应,身体会立即形成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不会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者发生危险的地方,我们的求生意志会突然产生无穷的动力。这些都是来自于大脑的直接反应,传递讯号到神经系统,再透过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做出,保护生命的动作。

  三,利用暗时间处理你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有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样的愤怒你并不知道因何而来,但是你就觉得情绪来势汹汹,会有突然失控的时候。

  前几天对一个朋友说话口气总是不太好,我自己一下没有感觉到,倒是旁边的好朋友提醒了我,觉得我的情绪有点失控,而我却不自知。

  而后冷静下来确实如此,我承认这样对她确实很不礼貌。于是我便在朋友煮晚餐,等待吃饭的过程中,进入我的暗时间去进行自我对话,觉察我的情绪来源所在。

  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对她态度不好,原因是什么?”

  我开始启动大脑的觉知系统,来捕捉那个情绪的讯息。原来是我不喜欢她话语里总有一些掩饰,无法坦诚交流的态度出来。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与一个人交谈时,对方不坦诚的那份心态,这不坦诚的心态,甚至让我做了可能会导致我人生进入另一个低谷麻烦的人生状态。

  我生气她为解决自己的困境,却不顾他人的人生陷于危难,对他人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当她再一次出现欺骗性话语的时候,我就火冒三丈了。

  我意识到那个愤怒语气,对对方可能也是一种伤害,立即使用了圣多纳释放法进行了情绪清理。

  圣多纳释放法

  1,我接受有情绪的自己,我接纳不同面向的自己。我已经看见这一切情绪,现在我已经不需要它了,我决定释放这个对我无意义的情绪,因为我不需要这个情绪成为我生命的负担。

  2, 我有能力释放掉这个负面情绪能量。

  3,我已经释放掉这个负面情绪。

  我正是利用了暗时间的时空场域处理了这些情绪。

  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100%的责任。

  因为这些情绪是我自己的,和他人无关,我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

  四,利用暗时间来思考

  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大时代,这些资讯就像宇宙爆炸后的状态。

  宇宙大爆炸的状态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

  而我们身边的资讯,包围轰炸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心灵与思想,象不象宇宙大爆炸最初的那个模型状态,每一个讯息的来袭象不象那个奇点呢?

  由此,我们能够接收到对我们生活,学*,工作,可以成长我们的有价值资讯,同时亦会接收到会导致我们形成偏见的错误认知。

  所以我们最后还是要仰赖大脑去进行筛选整合我们所接收的讯息,整合的操作方式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启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例如作者说的: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地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去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想法了。

  这是因为我们有认知偏差,而认知偏差形成于我们长久以来的行为*惯,当然也包括意识信念系统。我将『意识信念系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特定思维』。

  如果要改变我们的『特定思维』,使我们的认知尽量不出现偏差,那么有时候我们就要打破头脑的认知偏见,打破认知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打开你的心,去允许接收更多新知识,多积累知识,以及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

  打破偏见认知,意味着你要养成思考的*惯,要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觉知意识,用这样的信念去证伪自己的对某件事的理解和猜测。

  举本书中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头脑当中常常出现的先验(先前经验)假设,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里造成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偏差认知,形成错误逻辑推理的影响力。

  1981年,两位心理学家Brewer和Treyens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召集一些人,告知他们将会参加一项学术研讨会计划,实验者先带领他们来到一间办公室,让他们稍加等候,一段时间之后,叫他们出来,并询问他们记得办公室里面有哪些东西。

  一些人声称看到了书,然而实际上办公室里面根本没有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惯性认知里,也就是先验假设认知里,一般办公室的典型事物-----就是书。当我们记不得其他事物,先验假设认知,就会直觉反应『有书』这样的概念出来。

  所以,有时候你看见的事物并非事物本身的真相,更何况我们还未看清楚的事物,你又会如何确定它的真伪呢?你是否会对一件事情*惯带着偏差认知的处理态度?还是愿意去思考,然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证伪呢?

  思考会让我们内心不断去追求生命实相的本质,而生命的实相本质,必须是在不被他人的想法所束缚,必须在没有偏见的,客观的思想里才可能拥有的东西。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扩展3)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6篇

  关于时间

  1.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它不管你是谁,它只管自顾个地流逝,我们必须想清楚,看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2.当脑子里闪出类似:“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就好了,要是我当初不贪玩,少去蹦极和打王者荣耀吃鸡就好了”的念头的时候,要马上提醒自己说:“停,这个念头最没用了,最愚蠢,且最耽误事了”

  要想知道类似的念头是多么可笑,不妨听听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

  可是,我们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现在竟然还在浪费时间!!

  3.很多人不懂得等待的必要性,最终的结局是:同样也等了,因为不等也得等,时间才不管你究竟是谁,但等来的结果却是另外一个,反正不是通过耐心等待应该获得的哪一个。

  关于思考

  1.作为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可能遇到最震撼的精力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2.思考虽然不费力气,但实在是太麻烦了,为了避免麻烦而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由此,太多数人身上出现了大量“迷信权威”的现象

  独立思考的一把钥匙是这样的: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他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3.很多人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底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哲学家罗素感慨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然后戏谑到:“实际上,他们确实死的很快”

  关于学*

  1.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2.观察和阅读是扩充有限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时多琢磨一下“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他们为什么那样想?他们为什么那样看?”避免用傻缺,傻X来评价那些与我们想法,做法,看法不一样的人。

  3.在学*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而很多人追求速成的根源就是:一方面自己的欲望在无限增加,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又是那么多,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满意度不断下降,面对时间不够用的逼迫,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

  但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很简单,很容易,那你凭什么会认为这件事情会落在你的头上呢?你凭什么认为你有机会呢?

  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4.放弃:“要是我早点学*,以前要是认真学*就好了”类似的想法,因为这是最蠢的想法。

  以前我没有认真学*,可是我们现在竟然还不开始认真学*!!!

  5.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计划

  1.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其中细节,考虑各种事情的突**况和应对方案。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也要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甚至数遍,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对突发实况才能够更从容地应对。

  2.定计划和目标的时候千万不要一下子定下“100分”的目标,因为一开始你还是充满信心地去行动,但慢慢得你会被无法达到目标的挫败感折磨到崩溃。

  3.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关于行动

  1.以后不管什么任务,永远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2.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常常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如果不开始行动,我们根本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够做成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行动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3.别人是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是不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就我们就应该放弃努力。

  4.很多人在看到别人成功了之后,心中就会想:那只是我没去做而已,我要去做了,就轮不着你了,而且我要做了肯定做的比你的还要好,所以自以为还是比对方强,获取这种虚伪的成就感,而这些人往往在行动的时候根本,也压根坚持不过三秒。

  5.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什么意义?如果有,那就立马去做。努力去做,坚持去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时间管理

  1.合理的时间规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放到困难的部分的处理上,而不是用几乎全部的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然后忽视,逃避,漠视困难的部分。

  简单的事情流程化,让它化为*惯,不用思考就能做,复杂的事情概念化,把核心问题找到并定义,然后思考着去寻找解决方案。

  2.任何人都不可能100%的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有效率,因为这就像一个始终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跟车的油耗不同一样,不要拿别人的时间规划表强行用在自己身上。

  3.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和回复精力,有压力,有休息,才有稳健的成长,而不是在某一方面拉到极致。

  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而这也会让你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但你总要做出选择,你不可能想要一个好的结果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4.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都在追求速成的世界里,想要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关于成果

  1.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令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忽视的地步,很多人都听过水滴石穿的道理,但是谁真正去试过?你去试一试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几块石头经得起日积月累不间断地滴,早晚会被滴穿。

  2.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来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而灵感的出现,也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是长时间积累后的果实。

  3.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他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

  4.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

  5.相信我,哪怕养成任何一个很小的*惯都需要挣扎,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和坚持,但貌似痛苦挣扎的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有多大,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为距离足够*了。

  关于生活

  1.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百分百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办法,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如此。

  2.当好运气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开心,而当坏运气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也应该*静接受,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继续生活,当然也要继续面对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

  3.不要花心思和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因为这几乎是没办法做到的,而且你要清楚,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4.嘲弄别人“弱”往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是清楚自己的“弱”想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强”的`感觉。

  大多数人是以“泼冷水”为乐的,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获取优越感的方式。

  5.把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换成“特点”

  一个方面上的看似是很差劲的“缺点”,在另一方面可能却是难得的“优点”,所以什么才算是优点,什么才算是缺点,是无法准确来定义的。

  6.自卑原本只是正常的感受,不过是被定义成了负面的而已,该自卑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谁在所有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从不自卑,那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而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为自卑在优秀人的身上就是成长的动力。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扩展4)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和时间赛跑》,这本书讲了一个小女孩救同伴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杰茜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小女孩,她与她的家人住在印第安纳州克里夫顿边疆村,但杰茜却不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子,而是一个历史保护区,外面的世界是1996年,而这个村子里却是1840年。这里的大人们共同约定好到孩子们成年后再告诉他们。

  有一天,这个村子里爆发了一种叫做白喉的传染病,在1840年这种病是致命的,许多孩子得病了,杰茜的妈妈是一名责任心很强的医生,可是她却无能为力,孩子们危在旦夕。为了救他们,杰茜的妈妈只好提前告诉了她事情的真相,希望杰茜能到外面求助。为了救她的伙伴们,杰茜毫不犹豫的换上了1996年的'衣服,通过检修孔逃了出去,成功来到了1996年。来到1996年,杰茜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但她一刻也没有耽误,立刻按她妈妈说的给尼利先生打电话,但却没想到尼利先生是个坏人,当他打算杀死杰茜时,杰茜机智勇敢的逃了出来,她很无助,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在万分焦急时,她遇到了好心的丁道尔夫人,丁道尔夫人告诉了杰茜如何查寻电话,并告诉了她如何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后,杰茜通过新闻发布会,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终于救出了她的伙伴们。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因为她才十三岁,就能勇敢的独自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她机智勇敢、争分夺秒的救出了她的伙伙们。我只比她小两岁,但我想如果换作我,也许没有她这种勇气。我十分佩服杰茜的舍已为人,当她妈妈让她去外界求助时,她明明知道会有生命危险,但却一刻都没犹豫,杰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和时间赛跑的读书笔记2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光一旦飞逝,就永远不会回来。今天我学了《和时间赛跑》这一课,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的外祖母过逝了,使“我”明白了“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这个道理。于是,“我”开始和时间赛跑。后来的二十几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

  时间流逝了,就永远不会回来,所以人们常说:时间一去不复返。在家里的窗前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又过去了。虽然明天的月亮依然会升起来,但今天的月亮永远不会回来了。看到一片片落叶像蝴蝶一样飘落,就知道一年就过去了。虽然明年的树叶依然会纷纷飘落,但永远不是今天的树叶了……

  四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当时各地区的医生、护士、*们都争分夺秒地赶往现场,如果他们晚到一秒钟,就可能关连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宝贵生命。争取时间就等于赢得生命。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许多名言都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所以我们不要不听他们的告诫。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懂得争取时间、珍惜时间的人吧!

  “花有重开日,人无在少年。”关汉卿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说的太好啦!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最疼爱她的外祖母过世了,他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她奋发起来,决定与太阳赛跑,她每天放学都和太阳都和时间赛跑,正因为这样,作者在而是几年后,才有所作为,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的事。

  “不会生活的热消磨时光,懂得生活的人利用时光”。德国作家叔本华先生的名言写得多好啊!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是啊,每一个人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啊!光阴似箭,离了弦的箭,还能回来吗?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

  “以后,我常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我和太阳赛跑,有时跑过西北风的'追赶,有时我一个暑假才能写完的作业,我一天就作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读过的书拿来读。”可见,作者挤出来的时间是为了读书,可见作者把时间看的多么重啊!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农民说:“时间就是粮食。”军人说:“时间就是胜利。”教师说:“时间就是人才。”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特区人民说:“时间就是金钱。”学生说:“时间就是知识。”各行各业都把时间看的那么重啊!那我们又为何不去珍惜时间,珍爱每一分,每一秒呢?爱迪生曾说过:“浪费,最大的浪费过于浪费时间了。”

  今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学会利用时间。

  读了《和时间赛跑》一文,我真正明白了“所有时间时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

  作者因为祖母的去世而悲痛万分,但是父亲安慰的一段话中,似懂非懂地明白了“凡事要在时间前面”这个道理,并与时间“赛跑”,以至于每当时光浪费之时都会感到悲伤。最终“和时间赛跑”让他受益无穷,体会到如何珍惜时间。

  作者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每次老师布置回家作业,我总不能在学校完成,我想:反正回家后时间多着呢,不必那么抓紧。然而,我却没有想过,把作业在学校完成,回家就可以预*马上要交的新知识,可以巩固以前的知识,也可以阅读课外书,甚至玩一会儿,放松心情。我们时时刻刻在于时间赛跑,但我有时却忽略它。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和时间在跑道上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了。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样的,不会因为你浪费时间而给你的多一些。时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而不虚度光阴。抓紧一分一秒,在和时间的赛跑上取得胜利,你就能成功!

  每个人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但是有多少人好好利用时间?自己上课时没写完作业,拖到下课写。下课后,自己就出去玩了。下课写不完,体育课写。体育课老师一不在就偷玩。结果体育课就白白地浪费了,本来体育课就完成作业了,可他们还没写完。就这样,珍贵的时间就都浪费了。

  课文里的“我”非常珍惜时间,经常和时间赛跑,这样,多余的时间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比如:画画呀、打篮球呀等等。

  但是我和课文里的“我”正好相反。我上课写作业总是慢慢吞吞的,有时还要占用下课或体育课的时间来写。有时还要拖到放学回家才能写完。

  我们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但是有些人却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因此,那些人就不会成才了。我也要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惯,更加珍惜时间,早日成才。

  时间对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公*的,要看你是怎样利用那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读了《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这句话像一团火焰,闪耀在我心中。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大人说“都是我当初不好好读书,弄得现在什么都不懂”。这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呀!他们就是没有珍惜年轻时的时间,没有珍惜“今天的太阳”!

  日历每天都会撕掉一页,那一天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那一天就永远消失了,日历再也不会出现这一页了,你想回去就再也回不去了。文中,作者之所以每一次赛胜时间都那么开心,是因为剩下的时间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就感油然而生。一个人:浑浑噩噩是一生,争分夺秒也是一生,难道傻乎乎的玩就是开心,就是快乐吗?

  妈妈以前总是教育我:“你干这件事,就干这件事,不要一边做这个,一边做那个,三心二意,结果一件事也做不好,还浪费了时间。”可是,我写作业时,还是一边写一边玩,搞搞钢笔,捏捏橡皮,弄弄尺子,一个小时就像流水般的淌走了,我却才写了几十个字,妈妈警告我好几次,我还是不以为然。读了《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时间的宝贵,以前要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现在十五分钟我就能完成了,效率高,我真开心。妈妈夸我:“字写得又快又好,老师放心,你也高兴,真是一举三得!”多好。

  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昨天晚上,我读了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


《暗时间》读书笔记优选【5】篇(扩展5)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值,也反省很多,经常看了一段便需要掩卷沉思一番。有对之前活过的人生的一个简单回顾与总结,有对自身心智的仔细审视,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时间,而是改变自己,通过管理自己改变自身的时间属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你会意想不到。

  心智的力量——实践出真知知识科技发达的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实在容易。少,不好;多了,也不好。我们需要去甄别知识的可靠性,我们渐渐地更依赖去看别人的经验、请教别人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去实践得到答案。如果你有条件去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尽早去行动,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别人的经验永远比不过自己的经历。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心智的力量——改变态度,而不是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最重要的是,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去抱怨,抱怨公司、抱怨上司、抱怨应试教育。有些人说不抱怨不行啊,那还让我怎么去发泄啊。天呐,这么多正面积极的发泄方式你却要偏偏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种,我还能拿什么拯救你?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考试,因为考试意味着需要努力才能拿到通行证,否则就成了拦路虎。如果,避不开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通行证,与其抱怨不如热爱。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很多人总是对那些无趣的事(很容易就能发现身边的同学同事对他们自己上的课或是做的工作都提不起多少兴趣,整天抱怨课程本身无聊;讲课的老师水*差;工作没有意义,总是做重复的事。整天哀怨,成熟的人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使这些变得有趣。

  心智的力量——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反省,也是总结和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冲劲是必须的.,但也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目标同一个,实现的道路有许多条,但如果连目标的可行性都没了,这条路怕是会让你迷失方向了。自以为是最可怕,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质疑自己所学所想所做,往往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产生,也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心智的力量——计划性我是一个喜欢计划,但执行力不够,拖延症老犯的矛盾体。许多计划最终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之后也不会去完成,事后会懊恼一会,然后开始找借口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这次安排的计划太多了,做不完也没办法”、“期间计划外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完的成啊”、“都忙了一天了,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结一下——这个计划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下次一定好好完成。说的严重点,我其实根本就没有重视计划这件事。还是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有一个安心放松的理由。

  在大学期间喜欢给自己制定周计划表,但往往是322结果(前三天按时完成,并且有热情,之后的两天开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最后的两天基本不去执行了)。当我发现这个个人规律的时候,放弃了计划,觉得随性更适合我,并自认为计划对我没什么用。当我开始阅读本书,第一次看到“心智的力量”,静下心来反思后,我决定重新拾起计划。

  心智的力量——执行力当计划完后,马上去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做出计划之前心里一定想着去好好完成的。但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理想与懒惰并存的人来说,长期坚持的去执行计划——这件事很难。

  有执行力的人不会拖拉,不管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都能坚持做下来。我欣赏,也希望成为,同时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仔细想想,我为什么经常被其他事打断计划,因为我贪心,我想都做好——不管是计划内的事还是计划外的事,但太多的事实告诉我,要想做好每件事,你得先专心做好一件事。

  心智的力量——学*能力人刚出生并不与其他动物有多大区别,而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相较于其他生物来说),学*能力成就了人类。

  学*某样技能,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阶梯状增长。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所谓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后则又是一段“*台期”。高手为何总是感到寂寞,因为他们就是孤独着过来的,试问多少人在“*台期”决定半途而废。

  学*是自发性的。学生总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拒绝学*,而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甚至无理取闹——他的上课风格不喜欢,他曾经为难过我故意叫我起来回答我不会的问题等等。老师是来帮助你学*的,而不是要求你学*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拒绝学*的借口。

  教是最好的学*方法。

  现在这个思想很多人都能接受并在实践,自以为学会了往往带有个人欺骗性。

  清楚明了地表述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心智的力量——自制力读李笑来先生对时间的理解,越阅读越心惊,我的过去以及未来到底还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明悟——时间从客观上看恒定向前的,从个体上看是可控的,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这里的大脑,我个人的理解是被感官支配的低级控制中心。睡懒觉,真的挺舒服的,你的感官带给大脑的愉悦让大脑决定不要起床,继续睡懒觉吧。这样的大脑太容易被感官的舒适达到满足状,往往失去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心智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如果不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过段时间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无序,“明明记得但死活说不上来”就是这样的例子。文中多次提到记笔记,而且李笑来先生特别强调使用纸和笔来记,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现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记笔记早就搬到各种云笔记等软件上了,多方便,随时随地都能记,还能有效保存。但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足之处。

  首先用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可能印象会更深一些,其次用纸笔在记笔记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更多选择以及个人色彩,而这些对于深度依赖云笔记的我来说体会会深一点,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记在云笔记上的笔记不会经常去翻阅,也就导致过一段时间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时,发现以前的笔记太粗糙了,然后懒惰的我就随之而去......

  当我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后果是在写一篇技术文章的时候,记得以前有做过这方面的笔记,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记的笔记完全不能用。突然意识到我记笔记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决定改变(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我正烦恼我实在太依赖云笔记了,不想转变为纸笔记录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自己对笔记的态度上面。记笔记不是记录下就完事,它的作用是经常去翻阅梳理,使脑中的信息有序的排列起来,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记笔记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扩展,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笔记,包括分类,修改理解不全面的观点,添加新的相关知识点等等。慢慢的,你的每一篇笔记都在进化,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这种感觉,非常棒。

  最后,谈谈对努力的理解。书中对努力有一段引用: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我很认同,努力和奋斗不应该被强调,不应该是被人鼓舞或受到刺激后才去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努力在很多人心中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觉得努力是额外的付出,不努力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但其实努力和吃饭睡觉一样,应该被*凡化,甩开“额外的付出”这个包袱,会更愿意去努力。

  你需要和时间赛跑、竞争,你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希望读者读纸质的,并且是正版的。还要写读书笔记。读正版读图书,是尊重作者劳动的表现,是鼓励作者能创作更优秀作品动力的源泉。是作者观察社会,总结规律,精华思想的完美呈现。我作为图书发行者,本身也是一位读者,感觉自己好像有责任来做这件事,应该做得更好,来引领*梦登山队队友和更多的人读起来,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把工作和生活当做修行场,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为个人梦、家族梦和*梦加油!

  经过一翻折腾,图书终于到手。素雅的封皮,超想象力的迷宫图,让我快速地浏览到了下目录和序,也许是心不静,没有什么印像。终于在晚上才认真地读完了他的序。

  作者开宗明义地说,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人没有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是不听从作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住地流逝。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时间才会是朋友,否则,他就是敌人。如使用时间的人心智太低,使用所谓的时间管理,能治标,不能治本,甚至既不治标,更不治本。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书籍,而是认为所谓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作者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一点,我也是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无理论来支持和认证。主要是自己懒,不想干这活哟。阅读后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人人都说“活出最好的自己”,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现在至少让我明白让自己处于成长的路上,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认为人的理性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能接受现实,一切都是虚妄。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纳现实,才能做到接纳是福。才能有力量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活出精彩的人生。

  第一次听说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在20xx年9月份,开通了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课程,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乍一看这个名字会觉得它讲的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说句实话,我对这类时间管理的书不是很感兴趣,第一再好的方法少了做的这一环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二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是无效的、老生常谈。今年真正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与时间有关,却不是单单只讲时间管理,如果用一句贴切的话来说:它讲的是思维模式,升级的是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

  通读完整本书,我开始思考我整个读书过程的变化。26岁之前读书,真的只是读书,会选择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情感类、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去读,首先这些书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也许存在很多误导性的观念;其次读完就是读完了,没有去辩证性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哪些观念是真正值得推敲的,哪些观念是误导性的,更别说读完之后再总结性的回头反思。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很容易误导自己的'思维。

  现在再读书会很慎重,那些没有经过甄别和筛选的书不急于去读,真的对哪类书籍感兴趣会仔细研究之后,再选择好书去仔细研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也讲到了这样的观念,同时也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感悟提炼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原则思维方式,我们常常被一些看似玄玄乎乎的事物所迷惑、吸引、盲从,但真正朴素的道理才能去执行坚守,坚守到质变,就是巨大的改变。那些看似高深的观念并不一定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易于执行,无法执行的道理,就像漂亮的海市蜃楼,除了观赏没有实用价值。

  整本书里有大量的这种朴素的观念,大部分是经过作者亲身验证的,读完一遍在某种程度上会打通我们的一些思维,再配合上长期的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认为读完此书对人的心态也是有所助益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不一样的,没有通适的法则,无需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和别人进行比较,若真要比较那就和自己比较,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所进步,在思维上在生活能力上在感情处理上在工作处理上等,也同样需要明白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那又怎么样呢?人走一遭,去体验去经历去做去修行,便是圆满,对“知足常乐”这句话我是有保留意见的,整体方向上我们应该有个知足常乐的*和心态,但在对待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应该投入100%的热情认真,特别是那些对你非常有意义重要的事情。不要把知足常乐作为糊弄自己,糊弄人生的借口。

  整本书通俗易懂,观念朴素不华丽,但是在动不动就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华丽化的当代,很值得一读,读完再细细对照自己,会发现很多自己可以改进做的更好的地方,相信这本书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第一次听说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在9月份,开通了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课程,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乍一看这个名字会觉得它讲的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说句实话,我对这类时间管理的书不是很感兴趣,第一再好的方法少了做的这一环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二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是无效的、老生常谈。今年真正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与时间有关,却不是单单只讲时间管理,如果用一句贴切的话来说:它讲的是思维模式,升级的是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

  通读完整本书,我开始思考我整个读书过程的变化。26岁之前读书,真的只是读书,会选择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情感类、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去读,首先这些书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也许存在很多误导性的观念;其次读完就是读完了,没有去辩证性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哪些观念是真正值得推敲的,哪些观念是误导性的,更别说读完之后再总结性的回头反思。

  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很容易误导自己的思维。现在再读书会很慎重,那些没有经过甄别和筛选的书不急于去读,真的对哪类书籍感兴趣会仔细研究之后,再选择好书去仔细研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也讲到了这样的观念,同时也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感悟提炼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原则思维方式,我们常常被一些看似玄玄乎乎的事物所迷惑、吸引、盲从,但真正朴素的道理才能去执行坚守,坚守到质变,就是巨大的改变。那些看似高深的观念并不一定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易于执行,无法执行的道理,就像漂亮的海市蜃楼,除了观赏没有实用价值。

  整本书里有大量的这种朴素的观念,大部分是经过作者亲身验证的,读完一遍在某种程度上会打通我们的一些思维,再配合上长期的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认为读完此书对人的心态也是有所助益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不一样的,没有通适的法则,无需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和别人进行比较,若真要比较那就和自己比较,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所进步,在思维上在生活能力上在感情处理上在工作处理上等,也同样需要明白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那又怎么样呢?人走一遭,去体验去经历去做去修行,便是圆满,对“知足常乐”这句话我是有保留意见的,整体方向上我们应该有个知足常乐的*和心态,但在对待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应该投入100%的热情认真,特别是那些对你非常有意义重要的事情。不要把知足常乐作为糊弄自己,糊弄人生的借口。

  整本书通俗易懂,观念朴素不华丽,但是在动不动就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华丽化的当代,很值得一读,读完再细细对照自己,会发现很多自己可以改进做的更好的地方,相信这本书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这是寒假在家看的最后一本书,写读书笔记的工作遗留到了学校来完成,但是还好没这么就拖延下去了。我现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让我能够坚持写文章,那就是我想到了可以把写文章当作思考的过程,我自己本身喜欢一个人思考,所以这个理由应该能够让我坚持下去。其实每年开年的时候,自己各个方面的计划还有很大的动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计划慢慢的就消失了。要做到严格的自律真的很难。

  李笑来最初还是从罗辑思维那里知道的,后来从一些地方知道他当年炒比特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之前对李笑来的印象。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把简单的道理,*常人不说的话直白的说出来了。说出了大部分人都有的毛病,让看了这本书的人真的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你有的毛病,大家都有。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懒惰:

  这本书首先谈到了懒惰,一些学生自己不会动手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张口就问。这个也是挺普遍的现象,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伸手党,什么事情都向别人直接求助,自己懒得动手。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懒惰引起的,如果自己动手去寻找,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收获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懒于思考,表现为*时对一些事情表现得漠视。如果对*时的事情多上心,去探究一下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任由他自由发挥,那么精力就不集中,三心二意。

  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我们与动物的差别,也是我们能够从低等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我们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大脑,怎么判断你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

  心智的力量:

  心智: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

  对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一些存在疑问的事情先动手做,不要考虑那么多。先动手做了自然就会知道是不是正确的。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珍惜了时间,然后就是坚持不懈。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的优良传统是特别能坚持,其实想想也还不是特别能坚持,还是不够狠。但是和自己作斗争确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懒散的意志很容易就击垮了自己的理智。让我想到了《小狗钱钱》里面说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列出来,每天都读几篇,并且想象自己实现愿望的画面。这样的做法应该还是很有效,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实现愿望的欲望增强,能够时刻激励自己,不松懈,战胜懒散的一面。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前两年我还纠结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这种想法还真的挺幼稚的。就像书里面说的就是为懒惰找借口。做事情应该还是先做好再谈兴趣。

  对痛苦的论述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像比我们更加痛苦的人,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得到转移,方法就是把其他人的悲惨遭遇多读读。自己的事情都是小题问了。

  大脑具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就是遗忘痛苦以前发生的,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要么回想不起来了,要么觉得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的原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做一些看起来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时,可以朝好的方面想,把这件事想象成快乐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推迟满足感: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管理自己: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当我们决心改变时,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管理自己的方法是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并在后面加上完成的时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这种方法和小狗钱钱里面的成功日记有类似的地方,那个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他说最好用纸和笔记录,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有点过时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成熟,现在那些记录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非常方便了。适合每日的记录。

  养成了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的*惯过后,接下来就是每天开始的时候安排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定一个完成的先后顺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