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日期:2022-11-01 00:00:00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1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把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之二,“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2

  《新手老师上路啰——幼儿教师入门必读》

  "共同为培养自由、发现、探索,且健康、自信、快乐的孩子而努力。"这是幼儿教师入门必读书本《新手老师上路啰!》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教育工作道路上的指引标。整本书从幼教理念、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室管理、幼儿发展与辅导、亲职教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分析、阐述如何做好新教师的工作。文中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贴*实际的教学工作,很多地方都能激起共鸣。

  首先,我们对幼教工作,对幼儿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幼儿期的孩子很多还很无知,因此,我们对其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以**的理解、心态来衡量。我们新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揣摩他们的心理,注重日常的教育,用那爱心、耐心去感化他们。而且,很多事情都要防患于未然,就像一些经验老道的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会有一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们要做好幼教工作,先得从认识幼儿、置身于孩子世界开始。

  其次,书中还透析了如何培养"多方面潜能小孩"的教育目标。幼儿不是**的缩影,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该书巧妙的借用变色蜥蜴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全人"非完人、超人,而是指对幼儿的身体动作、语言、智能等多方面潜能的重视与挖掘,批判了重智育轻创意、情意、个性、群性的误区。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发展要全面开花,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并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而努力。

  再次,我们新教师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刚刚毕业,虽然满腹理论,但还不善于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本书在阐述七章内容时巧妙糅合了理论与实践,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开放、整合、活动化的课程观,环境创设的生态观,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大教育观等理念渗透在各教育环节中。

  在*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对照书中的观点,细细琢磨,找出不足之处,多多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此外,书中还重点指出了新教师在工作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语言生动艺术,娓娓道来,好似在与新手教师聊天。通过典型的案例,透彻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记忆深刻,可以减少自己在工作中再次碰到这类现象。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之一。现在的我面对工作还不成熟,经常遇到棘手的事,但我发现阅读这一类的书会让我长不少经验,对实践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会继续将这些好书作为我幼教工作道路上的同行者,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3

  读“贫穷只是生活的外衣”有感:我们当中肯定有人经历过童年时代艰难的岁月,至少我就是一个,吃过胡萝卜为主的米饭,穿过补丁的衣服,但是日子总算过来了。

  所以现在的我不是把金钱看得很重,因为我也知道,比我富裕的人比比皆是,比我贫穷的人也无处不有,我有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我相信贫穷不是什么罪过,富有也不是什么美德。如果因贫穷而卑微而抬不起头来,才真正使人所鄙夷。而富有的人,应该心中充满爱,去享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对于金钱的看法,我始终抱着一颗*常的心,有则多用,无则少用,不必太吝啬,也不必太奢侈。在这篇文章中,我特别鄙视主人公的班主任,就因为主人公由于贫穷穿了妈妈以前的式样老旧、滑稽的衣服,而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你们家没有人管你了?穿成这样就来上课。赶紧*室去,不要在外面给我丢人。”

  我想,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说的话吗?他的师德,他的关爱就是这样体现的吗?我很气愤,当然,这也给了我启示,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千万不能以这位班主任为榜样,孩子们的内心都是很脆弱的,我们的言行举止要时刻尊重孩子们,循循善诱、关爱呵护,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吗?也许我这一生不会有什么大荣誉,但是我会时时刻刻记得我是一名教师,我会努力地去关爱孩子们、教育孩子们。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4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把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之二,“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5

  “共同为培养自由、发现、探索,且健康、自信、快乐的孩子而努力。”这是幼儿教师入门必读书本《新手老师上路啰!》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教育工作道路上的指引标。整本书从幼教理念、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室管理、幼儿发展与辅导、亲职教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分析、阐述如何做好新教师的工作。文中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贴*实际的教学工作,很多地方都能激起共鸣。

  首先,我们对幼教工作,对幼儿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幼儿期的孩子很多还很无知,因此,我们对其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以**的理解、心态来衡量。我们新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揣摩他们的心理,注重日常的教育,用那爱心、耐心去感化他们。而且,很多事情都要防患于未然,就像一些经验老道的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会有一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们要做好幼教工作,先得从认识幼儿、置身于孩子世界开始。

  其次,书中还透析了如何培养“多方面潜能小孩”的教育目标。幼儿不是**的缩影,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该书巧妙的借用变色蜥蜴的故事形象地说明 “全人”非完人、超人,而是指对幼儿的身体动作、语言、智能等多方面潜能的重视与挖掘,批判了重智育轻创意、情意、个性、群性的误区。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发展要全面开花,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并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而努力。

  再次,我们新教师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刚刚毕业,虽然满腹理论,但还不善于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本书在阐述七章内容时巧妙糅合了理论与实践,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开放、整合、活动化的课程观,环境创设的生态观,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大教育观等理念渗透在各教育环节中。

  在*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对照书中的观点,细细琢磨,找出不足之处,多多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此外,书中还重点指出了新教师在工作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语言生动艺术,娓娓道来,好似在与新手教师聊天。通过典型的案例,透彻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记忆深刻,可以减少自己在工作中再次碰到这类现象。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之一。现在的我面对工作还不成熟,经常遇到棘手的事,但我发现阅读这一类的书会让我长不少经验,对实践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会继续将这些好书作为我幼教工作道路上的同行者,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1

  1、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尤其是不可只讲这一个片面。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长处和优点。忘记这个目标,孩子就会感到一无是处,失去前进的信心,结果是缺点和错误也难以得到克服。

  2、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缺点和错误之中往往包含有合理的内涵。有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3、*曾经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孩子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生气努力的动力。所以,赏识孩子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为孩子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力。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人生的道路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点帮助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人才的成长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人生又应当是快乐的,不能以吃苦为目的。片面地强调苦读、苦学、苦干,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更不可能有持续的动力。重要的是使孩子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愉悦,达到新境界的愉悦,战胜自我的愉悦。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各种艰难困苦就都不在话下了,就都会成为“玉汝于成”的条件。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含笑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自然能够勇往直前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4、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是绝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胜”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给家长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我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让这些“才”长得好,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份作用,他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之地。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的浩浩荡荡的洪流,人类的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2

  利用假期我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这本书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便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

  (师生沟通的艺术)(作者唐思群、屠荣生)较全面地阐述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本理论,就师生之间最常见的沟通障碍及其起因作了深度分析,并大量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课堂听讲、解决学生问题、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实用技巧,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取金的学术著作。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到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教师必须先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并进而用同样的思想去理解学生。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的学生,我想今后应该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学着去爱他们,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书中还提到了老师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己内心世界软弱薄弱的一面,要有分寸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是会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然而,怎么样才算有分寸得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个分寸的度应该如何把握?是不是过度承认错误反而会使孩子否定你这个老师,因为你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这不由又让我想到,其实一本好书就是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支持帮助你,不断更新你的认知、活跃你的思维,给你丰富的.源泉、前进的动力,让你的视界更加广阔、生活充满希望。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3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面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可以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

  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4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快乐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我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幼儿教师知识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明白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5

  读了虞永*教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在这本书中,虞教师主要论述了课程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其中《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一文给了我很大触动。因为种植是有关自然,有关生命的一项活动,幼儿不就是要接触自然,接触生命的吗?

  看了这篇文章,比较自我接触过的幼儿园,很多幼儿园都能在园内开辟种植园地。而虞教师的观念影响了我,种植园地不仅仅指室外用来专门种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种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属于种植园地,这样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让一些受到场地限制的幼儿园也能开辟属于自我的种植园地,开展种植活动。

  除了睡觉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幼儿园环境应当是充满植物、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接触生命,接触绿色。所以,幼儿园必须要有种植园地。种植园地能够在室内,也能够在室外,班级的种植园地大小要适中,所种植的要是当地,当季,无毒害,易种养,易观察的植物。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幼儿成为种植、欣赏、管理的主人。这样才能帮忙幼儿获得种植的经验,热爱大自然、植物的情感。

  种植园地到底有什么价值呢?种植活动包括种植计划和种植落实两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都对幼儿有很大的价值。如在种植计划时,幼儿与教师要先观察种植的空间,选择植物及其种子或苗,讨论种植方法、种植工具,确定合作方式等等。在这一环节,幼儿主要参与的是规划,对种植区有一个全面的研究与规划,这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用于实践的过程。在种植落实时,幼儿切实成为种植、管理、收获的主人。从种植植物开始,幼儿能够获得不一样的种植方法,如点种、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时能够探索不一样方法种植的结果一样吗?种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参与了同伴间的交往,发展了合作本事与动手本事。在种植过程中,幼儿还能构成一些比较稳定的步骤性策略体系,如挖坑——放种子——填土——浇水,以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活动时能够迁移种植的经验。

  在管理过程中,幼儿能与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谊,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同时,在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多观察植物并对植物的生长做一些记录,增强了幼儿的观察、探究的本事,养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在管理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幼儿做事不间断的好*惯。

  当幼儿完整地照顾好植物,最终就该收获了,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了解不一样植物的不一样收获方法,体验收获的乐趣。

  同时对植物的果实进一步探索,如对果实的统计、分类、数据分析。幼儿园种植对幼儿来说还有很多的价值,如幼儿能够用植物的果实进行一些装饰,用果实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

  看完虞教师的文章,不禁以自我的班级为对象,开始思考班上的种植区能够怎样丰富。虽然我们班级没有专门的户外种植区,可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间能够利用。如我们能够在班级的沙土区旁边种上一些叶子相对大的植物,这个角落靠*幼儿的衣柜旁,每一天穿脱衣服时对能够对植物进行观察。到了中班,幼儿的职责心也相对增强,能够引导每一天的值日生对植物进行照料,如浇水、除草等,并对其生长情景做详细的记录,将大家的记录结果汇总成植物生长日记,植物生长日记本能够展示在植物的旁边,方便幼儿了解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及学会向同伴学*经验。

  在教室里的阳台上能够再增加一些植物,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一棵植物,这样幼儿还能够做成自我的植物观察日记。在以后开展《我和公园》主题时,这些植物都能够作为公园里的资源。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0份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1

  孩子进入中班,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本学期的教学要点。为此我们相继举行了诸多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活动。本次,我们继续开展了"叠被子"比赛。比赛环节很*凡,情景引入----规则介绍----比赛现场----颁奖典礼。但是本次比赛的氛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浓厚,我想主要还是要归功与音乐。

  以往的"叠衣裤"、"整理箩筐"等相关比赛,总感觉趋于走流程,孩子的快乐体验不多。所以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种能够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游戏中*得相关经验的活动方式。这次,我在比赛环节,给孩子们放了一些较为欢快的、令人亢奋的音乐,当音乐结束后,完成任务的即通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的决赛。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下,孩子们显得尤为兴奋,动作也明显加快了!在这样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快速地操作着,嘴里孩子默念着操作要点。音乐的戛然而止,无声地告诉了孩子比赛的终结!孩子们快速地理解了它的涵义!完成任务的孩子幸福地把小手举得很高!第二轮的比赛,更是伴随这激情的音乐和其他孩子的加油助威声!教室里充满了浓厚的竞技氛围!

  我想,这样的比赛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音乐的助兴!有了音乐,把紧迫的节奏感烘托地淋漓尽致,孩子们的情绪也更为亢奋。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一个简单的想法就能让活动变得精彩,关键在于用心!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2

  读“世事随缘“有感:“人生如诗,有温馨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如歌,有欢愉的高歌也有沉郁的低喃。人生就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被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沉浮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人要学会豁达一点,对喜怒哀乐都淡漠随性一点,学会一种快乐的心态,这样你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在本文中,主人公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哲理性确实很强,真所谓小事情大道理。在一座寺院里,小和尚建议老和尚在寺院力撒些草籽,让寺院变得春季盎然,老和尚说“随时!”过了很多天,在撒种子的时候秋风四起,种子飘走了,小和尚很着急,老和尚说:“随性!”又过了几天,种子被鸟吃了很多,老和尚说:“随遇!”几天后,种子被暴雨冲走了,老和尚说:“随缘!”再几天后,地上竟然冒出许多嫩绿的草芽,小和尚高兴地直奔,老和尚说:“随喜!”是呀,心情的快乐并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有很多糟糕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盲者、聋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让自己的心境变宽。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上难免有几个“难教育”的“调皮鬼”,有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我是束手无策,身心憔悴,但是现在的我不同了,渐渐容忍他们的调皮捣蛋,因为毕竟他们是“孩子”,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虽然持着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他们的教育我还是坚持不懈的,我会耐心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多次找他们谈心,循循善诱,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长大的。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3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觉得,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幼儿教师知识

  虞老师觉得,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4

  读“世事随缘“有感:“人生如诗,有温馨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如歌,有欢愉的.高歌也有沉郁的低喃。人生就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被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沉浮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人要学会豁达一点,对喜怒哀乐都淡漠随性一点,学会一种快乐的心态,这样你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在本文中,主人公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哲理性确实很强,真所谓小事情大道理。在一座寺院里,小和尚建议老和尚在寺院力撒些草籽,让寺院变得春季盎然,老和尚说“随时!”过了很多天,在撒种子的时候秋风四起,种子飘走了,小和尚很着急,老和尚说:“随性!”又过了几天,种子被鸟吃了很多,老和尚说:“随遇!”几天后,种子被暴雨冲走了,老和尚说:“随缘!”再几天后,地上竟然冒出许多嫩绿的草芽,小和尚高兴地直奔,老和尚说:“随喜!”是呀,心情的快乐并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有很多糟糕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盲者、聋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让自己的心境变宽。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上难免有几个“难教育”的“调皮鬼”,有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我是束手无策,身心憔悴,但是现在的我不同了,渐渐容忍他们的调皮捣蛋,因为毕竟他们是“孩子”,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虽然持着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他们的教育我还是坚持不懈的,我会耐心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多次找他们谈心,循循善诱,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长大的。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5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轻松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可以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6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有幸拜读了《做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这本书,让我对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好的认识,现谈谈我的感想。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环境,但你可以快乐自己。你不能控制别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快乐的源泉来自自己,而非他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掌握自己快乐的钥匙。总之,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花儿一样的孩子,孩子的真情包围着我们,孩子的乐趣感染着我们,孩子的笑声滋润着我们,我们用青春的节拍和孩子成长的节拍融合在一起,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笑起来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创造性的工作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幼儿,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幼儿的幸福,意味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意味着我们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教师在工作中能获得幸福感,用自己的'幸福感染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谱写我们的幸福人生。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7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面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可以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8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把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之二,“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9

  读了虞永*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在这本书中,虞老师主要论述了课程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其中《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一文给了我很大触动。因为种植是有关自然,有关生命的一项活动,幼儿不就是要接触自然,接触生命的吗?

  看了这篇文章,对比自己接触过的幼儿园,很多幼儿园都能在园内开辟种植园地。而虞老师的观念影响了我,种植园地不仅仅指室外用来专门种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种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属于种植园地,这样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让一些受到场地限制的幼儿园也能开辟属于自己的种植园地,开展种植活动。

  除了睡觉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充满植物、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接触生命,接触绿色。因此,幼儿园必须要有种植园地。种植园地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班级的种植园地大小要适中,所种植的要是当地,当季,无毒害,易种养,易观察的植物。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幼儿成为种植、欣赏、管理的主人。这样才能帮助幼儿获得种植的经验,热爱大自然、植物的'情感。

  种植园地到底有什么价值呢?种植活动包括种植计划和种植落实两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都对幼儿有很大的价值。如在种植计划时,幼儿与教师要先观察种植的空间,选择植物及其种子或苗,讨论种植方法、种植工具,确定合作方式等等。在这一环节,幼儿主要参与的是规划,对种植区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规划,这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用于实践的过程。在种植落实时,幼儿切实成为种植、管理、收获的主人。从种植植物开始,幼儿可以获得不同的种植方法,如点种、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时可以探索不同方法种植的结果一样吗?种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参与了同伴间的交往,发展了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幼儿还能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步骤性策略体系,如挖坑——放种子——填土——浇水,以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活动时能够迁移种植的经验。

  在管理过程中,幼儿能与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谊,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同时,在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多观察植物并对植物的生长做一些记录,增强了幼儿的观察、探究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在管理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幼儿做事不间断的好*惯。

  当幼儿完整地照顾好植物,最后就该收获了,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收获方法,体验收获的乐趣。

  同时对植物的果实进一步探索,如对果实的统计、分类、数据分析。幼儿园种植对幼儿来说还有很多的价值,如幼儿可以用植物的果实进行一些装饰,用果实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

  看完虞老师的文章,不禁以自己的班级为对象,开始思考班上的种植区可以怎样丰富。虽然我们班级没有专门的户外种植区,但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如我们可以在班级的沙土区旁边种上一些叶子相对大的植物,这个角落靠*幼儿的衣柜旁,每天穿脱衣服时对可以对植物进行观察。到了中班,幼儿的责任心也相对增强,可以引导每天的值日生对植物进行照料,如浇水、除草等,并对其生长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将大家的记录结果汇总成植物生长日记,植物生长日记本可以展示在植物的旁边,方便幼儿了解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及学会向同伴学*经验。

  在教室里的阳台上可以再增加一些植物,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一棵植物,这样幼儿还可以做成自己的植物观察日记。在以后开展《我和公园》主题时,这些植物都可以作为公园里的资源。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10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把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师�D�D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之二,“发展型”的教师�D�D创造的幸福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优选【十】篇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1

  《**儿童》这本书共用三个篇幅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第一篇:尊崇天性。“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安全。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就会担心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

  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凉风。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

  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

  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2

  *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教师们回忆的*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静,保持心理*衡。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3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有幸拜读了《做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这本书,让我对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好的认识,现谈谈我的感想。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环境,但你可以快乐自己。你不能控制别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快乐的源泉来自自己,而非他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掌握自己快乐的钥匙。总之,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花儿一样的孩子,孩子的真情包围着我们,孩子的乐趣感染着我们,孩子的笑声滋润着我们,我们用青春的节拍和孩子成长的节拍融合在一起,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笑起来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创造性的工作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幼儿,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幼儿的幸福,意味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意味着我们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教师在工作中能获得幸福感,用自己的幸福感染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谱写我们的幸福人生。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4

  孩子的性格多种多样,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同的。翌晨是个很文静的孩子,*时总给人很害羞的感觉,一有事情他就张着大眼睛看着你一言不发,有时说话也是轻轻的。一天中午餐前准备时,我正在讲着故事。孩子们都睁着大眼睛仔细地听着,但是总有几个捣乱的孩子在窸窸窣窣的讲话。我看看他们有点生气了,突然看到*时比较文静的翌晨也站了起来开始动来动去。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我停止了讲故事,让翌晨和其他几个捣乱的孩子站起来好好想想自己的错误。

  过了一会,看看其他几个孩子都知道犯错了就请他们坐下,但是我请到翌晨是,他却把嘴巴撅得高高的,一脸的不服气。看到这样我就更生气了,让翌晨继续站着,好好反省一下。

  把故事讲完以后我仔细想了一下,翌晨*时不是这样的孩子。于是我把他叫住拉到身边,说起了悄悄话。我说:“翌晨,老师先给你道个歉,老师批评的太凶了。你能告诉我,你刚才为什么要站起来吗?”听到我的道歉,翌晨的态度也缓和了下来。轻轻地对我说:“我刚才看到很多书都掉了下来,我想去把他们捡起来。”于是,我说:“那老师批评错了,我再跟你道个歉!下次和小朋友一起听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你可以悄悄的来跟我说好吗?”翌晨轻轻地点点头。

  之后,我经常地找翌晨说悄悄话,翌晨渐渐地也愿意跟我说话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了解到,孩子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多种的性格。在批评之前我们应该多结合孩子*时的表现与性格,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生气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5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中立的特征”。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6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伤感美文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7

  “老师,豆豆又打小意了。”我气冲冲地走过去批评了他。当时他满眼泪水好象想说什么,但是因为照顾小意,没有在意他。现在想来,老师的这种专制作风,会使孩子的成长产生逆反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老师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老师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对老师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老师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权当耳边风。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老师“不许顶嘴”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首先:要宽容对待,这需要老师们应有足够的民主风范,切忌为了面子和尊严,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于不顾,以势镇人,以“大”压小,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

  第二:要耐心倾听,要真诚地去倾听孩子辩解的理由,并且加以具体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妄下结论。

  第三:要营造辩论氛围,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良好*惯,能使他们既明事理,又练口才。

  第四: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他们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最后,请老师们少些“权威教育”吧!善待孩子的“顶嘴”,把他们的思辩和不讲礼貌分别开来,让他们在争辩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8

  最*,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几天没来幼儿园,有些常规教育跟不上。入园后,在教室里乱窜乱跑,经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老师尽心的看护,有的孩子有时还是为争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小心会碰到别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阿杰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老师,谁是球球?昨天儿子说球球打他了,今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球球进来了。一进门就说:“老师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球球早”那位家长也迎上去说:“你就是球球?你打他了?”她指指说。球球先是看了看我,然后又看看那个小朋友,说“我没有打他”。球球奶奶说:“球球,你打小朋友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球球很委屈的说“我没有打他”。看到这,我觉得球球被冤枉了,因为他好几天没来上学,再就是*时他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他都会说以后我改正、我听话;但如果冤枉了他,就会据理力争。

  针对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现象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导致了有些家长不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多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注意这方面的常规教育,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孩子们要慢慢走,别乱跑,学会正确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时不争不抢、大家一块分享。再就是多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别人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的冤枉孩子。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9

  莫源秋教授的《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她教会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如何确立正确的幸福观、怎样学会安排工作与休闲、如何做个高效率的幼儿教师等。其中在“如何做个高效率的幼儿教师”提到:“要做个会‘偷懒’的幼儿教师”让我最有体会,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我们深思。

  我们要“偷懒”,让家长配合我们,将做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1、在家可以让孩子从做家务做起,例如:让孩子自己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穿衣服、袜子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

  2、在园能让幼儿自己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如果孩子真的不会,老师应该在旁给予适当的指导,还可以安排“值日生”的活动,让全班孩子轮流做值日,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要做一名高效率并且具有幸福感的幼儿教师,适当地“偷懒”也是有策略和技巧的。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10

  阅读是艺术,正因阅读就是探索的过程。我们透过阅读来实现一种对应,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个人的经历、与我们的个人的体验一一对应。阅读,说到底,就是以设身处地的行为去探索世界,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

  “打开一扇阅读的门,开始一生爱的旅程。”有书相伴的人生必须是快乐充实的,有“阅读”*惯的人必须是感恩快乐的。同样,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能够从阅读中得到,每一天给自己留一点时刻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乐趣。

  一个教师没有阅读,就不会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教师,如果一向能够坚持阅读,就能始终持续与最前沿的思想的声音的接轨,除了能够获得新知,还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力量。正因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外在的动机资源的输入,任何人都可能感到动力不足的。坚持阅读,就能够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享受过程。就阅读而言,只有在博览群书、遍赏芳华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开卷有益”的妙处和“万里清风来”的意境。从这个好处上讲,享受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忠实的阅读者,让阅读成为一种*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9篇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力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力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我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我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对于她也不公*。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我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我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经常生活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间,时常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那些幸福和快乐是孩子们给予的。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不快乐的人,一个缺少面对人生没有乐观态度的人也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我国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说过:“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们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和朋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吧!

  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很多。如果他们的学*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就会让学*融在生活中。当我和他们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再重新开始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灿烂的笑脸,你就会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在草地上休息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孩子们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都一个劲地在草地下面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冬冬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非常清楚。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孩子们虽然小手都脏了,可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最珍贵的两个字:快乐。

  让孩子们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乐观的天性被纵情释放的快乐……

  快乐是有多种多样,我们每个人对快乐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有的人享受到一顿美餐就感到快乐,有的人听到一句赞美的话就感到快乐,有的人得到一件美丽的衣裳感到非常快乐,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耍中就能感受到快乐。我个人认为:快乐应该是愉悦的,甜美的,放松的。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一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一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孩子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孩子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孩子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孩子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孩子不公*,对于她也不公*。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孩子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孩子,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孩子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这学期读完了朱校长赠给我们的有一本书《不做教书匠》,当时我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疑惑:“一名教师,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呢?”但当我认真去细读的时候,我觉得收获颇多!

  对于才工作一年多的我,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理解还是肤浅,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没多大前途,感觉人们对教师不重视等等。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重新思考了这些问题,所以把这个感想也写出来,好让我时刻牢记着当初选择教师这份工作是一个无悔的决定,我要做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教师,积极探索未知,永不放弃学*,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求!在《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中,管建刚老师提出了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老师。这为我们刚到教师岗位的教师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为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提供了一种参考。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活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向成功奔去。

  老师从小都教过我们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读书我们要学的是珍贵的精神,要学的是一种执学的精神。在《不做教书匠》中,我们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我们不期盼从书中可以搜寻到黄金,但是我们要追求一种精神,让我们能够不断成长,思想能够升华,也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们。如今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

  生命的活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我觉得应该借鉴一些故事或者去找到一些适合的时候让学生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小故事,大道理,教育到学生,同时也告诫着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充实自己的阅读,只有给自己不断充电,积极掌握各个方面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比如书中的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就如管老师说的: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就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紧握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作为去年才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我觉得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要做到: 1、多阅读,与书籍为友。2、勤练笔,与思考对话。3、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我现在印象最深是书中所说z;“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未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从而获得一个充满自信,永远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作品,故事虽然简短却寓意深刻。书中描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第85天的时候发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马哈鱼,并开始了长达3天3夜的搏斗,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的浮上水面,被他杀死。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直至最后回港时仅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不仅仅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小说,更是一部英雄主义的交响曲。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故事中描写的老人圣地亚哥可以说是个倒霉的人,84天没捕到一条鱼,而别的渔夫也都把他看做失败者,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开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发现了一条1500磅大马哈鱼,明知双方力量悬殊,成功捕获大马哈鱼的几率微乎其微,可他还是决心战斗到底。他对大鱼说:“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后终获胜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鱼之后,考验却并没有结束。鱼因为又大又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了,他便用舵把来打。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意志。上天似乎并没有怜惜过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人,他将厄运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终他顽强的意志却并没能为他带来好的结果,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地懂得: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地斗争。这种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像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极限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极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坚韧与自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为什么海明威不让老人最后获得胜利呢?这样不是更加能体现英雄的伟大吗?老人的故事不但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与意志力。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试问: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失败的原因可以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让我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曾经说过:“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他们说明了英雄的含义,生命的意义。而这正是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从这个方面看,这本书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话,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胜利在这部小说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老人敢于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给予我很多的人生启示: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要有跌倒了重新爬起来的勇气,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远不要失去面对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自己的人生梦想。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战胜自己,战胜挫折的人,他们有勇气完成自己也许失败了很多次的梦想,这才算得上是英雄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这时,成功已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拼搏过程中的努力付出,那种永不言败、永不妥协的精神,他支撑我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向前、搏击未来。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失败屈服,一旦屈服,那么所有梦想都不会实现,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会出现那样勇敢地去面对,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因为没有努力而给人生留下遗憾,我们也会是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付出了努力而精彩。

  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感到我浑身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无论今后的教育道路有多少荆棘,多少挫折,我相信只要有老人那般不服输的品质,我就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老人与海》是一本值得去仔细品味的一本书,就象高尔基的《海燕》,能让我们在暴风雨来临前获得勇气、获取力量,能让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怀揣梦想,直面困难,借圣地亚哥老人的勇气,相信自己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奇迹,有所突破!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教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孩子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孩子的童年是**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可是我认为孩子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所以,孩子园有为孩子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孩子园比较注重孩子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孩子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孩子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孩子去感受,从而将自我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孩子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孩子问我,“教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孩子很用劲的点头,说,“恩!”所以,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孩子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孩子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孩子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孩子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孩子教师知识

  虞教师认为,孩子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孩子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孩子教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孩子园教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孩子说着说着就不明白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教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孩子,关注孩子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其中感受欢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孩子,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孩子去遵守,仅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孩子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

  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

  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赵天裕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他一直拉着奶奶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奶奶,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赵天裕满眼含泪地松开奶奶的手。赵天裕的奶奶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天裕的鼻子不好,要靠嘴来呼吸,吃饭时要用嘴一边呼吸一边吃,这样吃饭的速度就较慢,他害怕老师批评、指责他,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赵天裕。在活动区游戏时,赵天裕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天裕,你喜欢玩什么?"他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天裕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他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他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天裕,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天裕讲故事,他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因为他奶奶说他不会自己吃饭,我特意说:"天裕我来喂你,马阿姨特意帮他盛了一小碗,可是他不愿吃,又哭起来。徐欣琰小朋友看到了这情景说:"宝宝哭了,不好看啦!宝宝笑了,大家才喜欢!"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一起说:赵天裕不要哭,吃饭吧。在大家的帮助下,赵天裕终于肯吃饭了。尽管他是最后一个吃完饭,但是我鼓励他要多吃一点才能长得高长得大,他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

  第二天,赵天裕和奶奶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奶奶手里还拿着几本书,他对我说:"陆老师,太谢谢你们了,天裕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奶奶,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天裕奶奶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两个中班孩子的。

  幼1:日本发生大地震了!

  幼2:我在电脑里看到的!海水像龙卷风一样!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6篇

  《指南》虽然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显示可操作性,但是它并不是就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明白其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

  一、快乐地玩,有效地学。

  《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将珍视幼儿生活的游戏的独特价值放在首位,是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构成自我决策的潜质并实现自我的价值,游戏会使得儿童体验成就尤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有着强有力的法力支援,《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从事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二、放慢脚步,慢慢成长

  “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要尽可能让儿童在充裕的时刻自由发展,成长虽缓慢却发展彻底。

  三、扬起所长,补齐缩短。

  每一个儿童有自己的独特学*风格,只能所长各不相同。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全面的和谐发展。

  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等互动的快乐。例如:我班的李嘉敖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嘉敖的家长谈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嘉敖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嘉敖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接受了他。嘉敖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惯的。

  从《玫瑰与教育》中我体会到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更应做好“读书-思考-实践”。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读了《玫瑰与教育》后,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勤奋地阅读成就了她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

  读书让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思考让我们有了独立的思维,实践是将我们的思考实施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实践我想一定是具有教师独立特色的教学活动,窦老师强**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活动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反思自己在每次外出听课之时,所获得的那些老师们表扬、鼓励的技巧,调动情绪的方法。回来以后便照葫芦画瓢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现在想起来在课堂我们反而失去了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为自己语文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人,读书与不读书肯定是不同的。身为教师,读书与不读书,就更不一样了,这可以在你的学生那里得到验证。,就让我们在这读书的季节里,来开始我们自己的阅读吧,相信在阅读中,我们也一定会变得美丽、优雅。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读后感:一节成功的活动设计,不仅能教会幼儿许多本领,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功,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在我们选择一节活动时,选材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教者有过硬的教学能力。

  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希望他们安静。可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这是一本介绍幼儿教师从初步形成到一步步走向专业成长的书。书中从教师的专业化概念、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关系、走向专业成熟以及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与讲解。

  看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走向专业成熟”,可能是我觉得最符合我们我的实际,也是我们每位新教师所希望和渴求自己能够尽快的走向专业成熟吧。我仔细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想从中获得些对自己有利或有帮助的信息和经验,让自己更专业更成熟。

  感触最深的是第五章的第一块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和反思。初任教师职业的新教师,成长为具有实践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个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新老师来说,各方面都是处于学*阶段,除了要管好孩子外,在上课方面也要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看了此书让我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将教、学、做合二为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知每一位教师的经验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是无法通过陈述和传授获得的。我将在以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来面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我在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反思反思其原因及症状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创造、持续的积累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就要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实践中就自己的一些 教育细节进行反思,进行研究。如果做了不思考,作了一百遍也很难有长进,好还是好,不好还是不好,偶尔瞎猫碰上死耗子,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能做之前想想,做什么都有清楚地自觉;做之后想想,总能用一双慧眼去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教师就能每天都有进步和提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借大家的眼睛和脑袋,帮你发现你看不见的东西,向你提出你意识不到的问题,打你一棒有点疼,但也促你成长。

  在文章中,有大部分文章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学*的资料,在分享与对话中的个别小案例也是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资源*台中的反思体验设立了好多的专业问题,以供我们阅读、反思等。资料库中的多种专业资料,不仅使我们增长了不少专业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生活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之,在看此书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都是无穷的,这个假期有幸读了《你能成为优秀教师》一书,我又一次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师只有时刻持续学*的心态,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专业的理论思想与技能,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永远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审时度势,不断激发勤奋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书中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务必具备以下素养:对工作敬业——竟也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对学校忠诚——忠诚是信赖的前提;对领导服从——服从是步迈协调的保证;对自己信任——自信是成长的基点;对他人欣赏——欣赏是快乐的源泉;对社会奉献——奉献是卓越人生的境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成功,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它不会一蹴而就,成功蕴藏在*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也蕴藏在*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离不开工作,工作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台,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务必重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全部的热情。大家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干的是良心活,是呀,我们的身上担负着教育好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我们更就应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我热爱我的工作,它让我得到尊重,得到幸福的满足,光有热爱是不够的,我要做的事在热爱的基础上如何让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受人喜爱和尊重。作为教师,就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多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凡是多问问大家的想法,做到对学生信任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就应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的给大家创造一个战士自我的舞台,时刻用用心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和孩子们,用阳光般的笑容感染周围的人,快乐是能够传播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要努力让敬业成为一种*惯,从小事开始,坚持天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容易的事情十分认真的做好,学会欣赏他人,多向同事学*与同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欣赏。有句话叫“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人人都有我们值得钦佩的地方,真诚的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喝彩!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做事,先做人,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有德的人才能够把事作对,有了好的人品做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正气。做人要时刻持续一颗自律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守住自己的道德准则,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的,你付出多少,变会得到多少,若你没有得到那便是付出的不够,我们不该去埋怨别人,更不该起埋怨人生。没有谁辜负我们,辜负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最后,让我们心怀感激之情,感激我们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我们就应感激我们的学生,我们成绩的取得是应为我们有这帮优秀学生的表现,孩子们,真心的谢谢你们!是你们和我共同品尝工作中的酸苦,分享工作中的快乐,真心的谢谢!为了优秀的你们,今后我将不断学*,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让我们一齐加油!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最*我仔细拜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书中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看完此书使我感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的多姿多彩,同时也使我对幼儿教师这份*凡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曾经,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闪过这样的想法:幼儿教师是个辛苦而又不被人理解的职业:每天早上七八点到幼儿园开始忙碌,接待家长、组织活动、开会、学*、看午睡……一直忙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有时还要加班布置环境,晚上还要做一些文案工作,做得很苦,做得很累,却有时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和理解。有些家长甚至会经常抱怨老师没有很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有时仅仅是为了孩子的裤子穿反了或者是鞋带没有系好。

  但当我仔细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后,我的想法就彻底变化了。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我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这么辛苦、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着,我完全可以让孩子们的所思所想,让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成为我快乐工作的动力。原来,快乐的工作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孩子还是孩子,我还是原来的我,原来痛苦和快乐只是一个想法的转变,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改变。

  当我惊奇的意识到后,我真的发现,我的工作中处处充满着欢乐和甜蜜。有时,当我午餐过后,拿着书在孩子旁看时,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后躲着几个小家伙笑着给我敲背呢;有时,当和孩子们一起到大型玩具处玩耍时,孩子们不时传来叫我一起来玩的亲热叫唤声;有时,当家长们从我手中接过孩子的衣服真诚的对我说谢谢……这些让我兴奋不已,原来快乐地工作可以是这么简单!

  读了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我一定会怀着“我孩子一起跳舞”的情怀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个小改变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宝,对他的改变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那么惊喜。孩子年纪小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不好给以孩子过高的期望。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就应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因此当他学会写第一个字。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应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他的过去和此刻拿来进行比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进步和改变我们都要真诚地给孩子鼓励和支持。不好吝啬你的那句“你真棒”虽然他写的这个字在你的眼里写得不是很好,远远达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为爱他关心他养育他的父母,更不就应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就应用你的温暖去呵护他成长。

  其实,孩子们每一天都在寻找别人的明白,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调皮鬼一类里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犯错之后还是改但是来?其实他们的心并不是真的很坏!一向想和老师作对!而是我们给了他们认为不*等的“待遇”。他是这么想的:大家都不喜爱我,连老师都说我不听话。干脆坏到底吧谁也不敢来惹我!这样总比闷着好。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菁选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汇编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自以为是按照**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务必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群众生活。很多时候,我所在的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儿,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取,不好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而幼儿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透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务必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幼儿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

  展对幼儿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仅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人际关联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潜质,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以前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户外的倡导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一样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什么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此刻阅读也有极强亲*感,很贴合他倡导的白话文就应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99zuowen胡先生一生中不一样时期的各种演讲资料,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一样主角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能够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留意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户外“实是这整个文化户外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户外转变成一个政治户外”。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的同情和对户外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向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刻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貌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职责、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如何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最*,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字叫《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其中有一个章节谈到培养快乐、负责、有潜质孩子的5个诀窍。

  在学*这5个诀窍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会使用的9种情绪密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

  诀窍1,允许孩子充分、合理地表达所有的情绪密码。表示开心、好奇的情绪密码,都是正面的情绪密码;表示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密码。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如果这本书不是那么珍重,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或者你就应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亲撕报纸的动作。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上方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这本杂志不能够撕,这有一张纸,你能够随便玩。

  诀窍3,排除引起苦恼的因素。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镜的人就会哭,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这种表现,或者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你没有明白他发出的情绪密码,这样不仅仅仅对孩子没有帮忙,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苦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能够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背对那个人,也能够请那个人把眼镜摘下来,或者还能够问那个人是否介意让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镜,以便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诀窍4,用话语帮忙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正因饥饿哭泣时,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时刻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此刻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能够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能够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能够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仅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诀窍5,明白孩子的愿望,他想要变得和大人一样。1岁大的索尼娅走到电视机后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电线和插头,这时父亲*静地说:索尼娅,若果插头在插座里,电线就会有电,你碰它会受伤,到我这来,我给你看看这段没有电的电线,看看到底是怎样回事。要不来玩这个好玩的球吧!然后索尼娅走到父亲面前,听父亲简单描述了一下电线和电流的用途,就开心地玩球去了。这时父亲不妨说一句:索尼娅,谢谢你不去玩那些电线,我爱你。在这件事情上,首先,父亲以*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并干预了她的危险举动,尽管孩子不能完全听懂父亲的意思,但她明白说话的含义和语调。其次,他还给索尼娅带给了一种十分好玩的东西球。最后,谢谢你,我爱你!他用这样正面的语言对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导索尼娅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并给予奖励。这位父亲所有的举动和反应,都是在给索尼娅师范一些宝贵的经验,还会有助于她将来长成一个心地仁慈、态度冷静以及情感和谐的大人。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幼儿教师知识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在工作中,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各种各样的家长和孩子,有时会感觉到教育的茫然和无助,虽然遇到的事件都能解决,到最后也不觉得是怎样的一个大事件,但回过头去想,却不敢确定当时的处理方式和手段是否正确。在现在所带的小班中,还有一些特别调皮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个性较强、语言发展迟缓的这些特殊孩子,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教育呢?带着这些问题,寒假里我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一书,丰富了我在“酒足饭饱”之后的精神生活,为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了一些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让我在教育中有所启迪。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选取在“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和“教师与社区”三个部分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先大致浏览整体内容,然后根据自己最有兴趣和最有疑惑的内容细细研读。读完此书后,我也整理出了几点关于这本书的感触:

  1、研读案例,从案例中得启示。

  我们班有个叫罗玉衡的小朋友,每个星期总有几天会尿裤子的,班里的三位老师非常紧张他,特别是午睡时间会频繁地提醒他上厕所,如果有一天老师晚了一会儿提醒,他的被子就被尿湿了。书中有个《约翰尿裤子了》的案例,案例中的老师是这样做的:鼓励约翰自己脱裤子小便,自己换干净裤子,在不断的表扬声中,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学*的支架,让约翰尽可能自己做。这种尊重幼儿,鼓励幼儿、落实行动的观念是值得我们学*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让孩子被动的接受,不如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我想,再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也会从这些突发事件中,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研读案例,从案例中找灵感。

  每次提到写论文,老师们总是很头疼,不知道找什么点好,也不知道写哪个点有价值。我觉得书中很多的案例是我们实际工作会碰到的,假如刚好对这内容感兴趣,不妨看看书里是如何描写案例并去分析、理解的,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灵感。书中的有个章节《怎样帮助幼儿建立社会规则意识》,它从一个图书室的规则建立与执行来谈幼儿规则的建立,告诉我们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生活、游戏中得到发展的,对“他律”意义的体验,促进了自律自己的萌发,并且是在协商、合作中学*建立自律活动规则的。我就想到以后可以通过值日生、活动区规则制定、角色游戏等活动,尝试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这样一个富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内容,通过撰写,一定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论文。

  3、研读案例,从案例中学理论。

  我们在写论文、课题等时,总是需要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撑,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够更加具有专业性。书中有很多资源库可以参考,比如我对幼儿的倾听能力的培养一直很感兴趣,曾经想写这方面的论文,但由于不能很准确地了解小班幼儿的倾听水*,不能科学地鉴别我们幼儿是否需要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而放弃。书本中这样写小班幼儿的倾听水*:喜欢听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意听别人讲话;喜欢听生动的故事,听故事时能参与讨论;喜欢听**讲述、朗读画面书的内容;能理解**说的大部分常用语;能听出声音的强和弱;能分别隔壁房间说话的家庭成员;看电视时,大人能听清楚的音量,他能听清楚;按指令能分别将物品放在桌子的上、下、前、后位置上。这为我解决了当时的困惑,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出了解决的道路。

  书里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细细读完,我想我会继续往下读,在接受书中一些分析、策略的同时,更多地去思考当自己遇到类似的案例时会怎样做,再去对比书中给出的教育策略,是否适用于我班幼儿。我相信教育的机智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产生的,让我们边学边思、边思边做、边做边写,螺旋前进,利用好手中这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让它成为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园是幼儿**常生活和学*健康成长的地方。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从基础抓起,引导幼儿逐渐认识环境、体会环境,创造优美环境与人们生活、学*、工作、居住的关系,帮助他们形成爱护环境的情感与道德品质,培养起良好的环境行为,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使一代以至未来世代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居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从环境教育的基础抓起,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是我们意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班的实际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在幼儿**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环保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资源

  幼儿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观点看,创设与环保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是幼儿**常生活学*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幼儿营造一个接*自然环境,使幼儿在园内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环境的气息,引导他们在观察中体验绿色带来的生机,从植物的生长变化懂得生命的可贵,优美环境的重要。

  二、发挥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

  环境保护是一个面广而且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人人有份,人人有责。我们是幼儿园,是幼儿集中生活学*受教育的地方,环保教育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发挥家庭、社会综合教育的力量,家长不能坐井观天,教师不能仅限于教室,整天把他们困在温室中,必须用战略的眼光,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老师和家长应适时地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使他们整个身心都沉浸于大自然中,接触更广泛的事物,及时地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环境教育;带幼儿到公园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草地上游戏、玩耍,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享受青青绿草带来的.清新空气……然后用谈话的方式引导他们讲述清新的空气对人的好处,噪音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不适,而要保持这些清新的空气和获得宁静的环境,就必须减少废气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尽量阻止噪音的产生。这样幼儿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中,使家中亲人又一次间接的接受环境教育。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理念。

  通过本次学*活动,更加明确了师德高尚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素有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因为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个造成的损失更大呢?“师德教育”又一次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之重!

  学*了李宣海同志的讲话,使我进一步认识师德的重要性。没有高水*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就没有上海教育的现代化。师德是我们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幼儿教师只有爱幼儿,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和期望来说,作为教师是故步自封、 不思进取还是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呢?当我们学*了李宣海在上海市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后,思想上更清晰明了了;也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我要把自身的师德素养提高为首要任务,在实践中理论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便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最初的新鲜过后,应对工作,总感觉自我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理论知识怎样也不够用。我们的工作应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教育对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师也务必“活”起来,怎样才能使我在应对幼儿时如鱼得水?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怎样才能使自我胜任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些疑问尝尝萦绕心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疑惑时,除了向同事、领导请教,我还从书中寻找答案。

  工作后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是《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经别人推荐便买了一本回来看,看后受益匪浅。本书作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资料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个性是书的第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其中就怎样做好家访?怎样进行有效的家长约谈?怎样组织召开家长会?怎样与家长一齐处理幼儿在园的意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事例分析与理论的概述,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中举了超多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所以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样在想的,怎样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依扬又笑了》,主要的资料是这样的:依扬是大班的一个女孩子,*时十分开朗,但是在国庆节之后老师便发现她的情绪十分低落,而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会出现的行为,比如在和小朋友闹矛盾时打了小朋友,老师也因此批评了她,依扬的情绪因此更低落了,之后在一次无意间教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起因是家长之间闹矛盾,老师就顿感自我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关心,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让依扬的脸上再次绽放笑容。这样的事例再寻常但是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忽然发现班上的某个孩子有了一些异样的行为和表现,我们也许也会关注,给孩子一些安抚,过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对孩子这一表现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导,暂时的安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快乐,但只有深入沟通和引导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现状。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资料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能够怎样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忙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比如就这个《依扬又笑了》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是:

  1、要善于接纳和识别幼儿的各种情绪;

  2、帮忙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

  3、帮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4、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学*环境。

  看了这些推荐后茅塞顿开,明白自我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了。

  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她就像我的一个老师,在我耳畔娓娓道来,使我在不断有共鸣的状况下看完这本书,它也成了我的一个“智囊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问它。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前方的路还很长,要打开的门还很多,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促进教师与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的相互作用策略,就是让教师和幼儿有更多的,有效地相互影响和沟通的方法,就让教师的“教”得更有效,让幼儿“学”得更好的办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无论是直接“教’还是间接”教”,教师都始终控制在教育过程的方向,引导幼儿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尽管幼儿是自己学*的主体,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幼儿适宜的环境,通过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通过激发幼儿学*动机等来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从而让幼儿的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所控制。

  2、直接“教”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

  ②变单向的言语传授为多样化的教育手段;

  ③重视情感效应;

  ④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

  ⑤重视随机地教;

  ⑥直接“教”和间接相结合。

  感悟:

  说起教,我们都不陌生,但如何把我们的孩子教好是一门很深

  的学问。

  在书中提到教师应当重视使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表情等,如幼儿点点头肯定,拍拍肩鼓励,微笑以表示赞赏等。其实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经常会忽略掉这些,而换之更多的是责备的声音,深刻反思下来这样对孩子反而使孩子更叛逆,所以这样的互动方式要不得。

  生活处处是教育,我更赞同于这种间接教育,比如画画时,让孩子去感受兴趣,享受快乐,外出时孩子自己走走发现小虫子,观察小虫子等等,坚持正面的教和随时随地的教,有事这种教育的效果会是事半功倍的。

  第四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一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一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孩子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孩子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孩子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孩子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孩子不公*,对于她也不公*。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孩子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孩子,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孩子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我在幼儿园一边陪护幼儿午睡,一边翻看《威海教育》读到荣成市第三十六中学区大鱼完小王喜华老师的文章《老师,请守护自己的承诺》,心有感触。

  文章中列举的事例在我身边时有发生。例如,一个幼儿向老师告状,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恰巧正忙于一件事情,无暇调查幼儿所说事情的原委。好几次,我就随口敷衍:“老师批评¥¥¥。”说完便了,没有下文。幼儿通常过一阵子便被别的事情吸引,忘记了,相互依然做朋友。我也不曾检讨自己的做法。读过王老师的文章,一份不安与自责开始缠绕着我。

  作为教师,不应该轻易地许诺,随意地许诺又不兑现,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说话不负责任。为人师表,当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为幼儿做出表率。而讲话不负责任,不守诚信,久而久之,会让幼儿模仿。

  另外,承诺要有价值,不能脱口而出,随心所欲。老师的承诺可以刺激幼儿的是非观念,行为选择。老师要尊重幼儿,不能认为幼儿什么都不懂,容易糊弄。其实,幼儿的感受是非常灵敏的,他们能从老师很多不经意的行为中直接感受到老师的态度和潜意识。

  作为老师,不要轻易给幼儿承诺,如果许诺了幼儿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面对的是幼儿,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幼儿是有感受力的,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赢得幼儿发自内心的信任。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两个中班孩子的。幼 1:日本发生大地震了! 幼2:我在电脑里看到的!海水像龙卷风一样! 幼1:那个叫海啸! 读书笔记.幼2:恩,海啸把人都卷进了海里,好恐怖啊! 幼1:地震也死了很多人的'! 幼2: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 幼1:不会的,地震只要躲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就不会被压到了……他们可能从大人的谈话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电视、电脑里听到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然后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伤感美文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然后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然后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同事生日祝福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然后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进校俞洋

  作者简介: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 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 “儿童之家”。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

  第一章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 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 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 不疲倦地进行学*,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第二章 决定一生的教育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

  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各种*惯和传统一样。

  父母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父母要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它虽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保持不变。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3—6岁,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第二阶段:6—12岁 这一阶段儿童*静而快乐,在精神和身体上,他都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身体也有明显变化,换牙就是一例。

  第三个阶段: 12—18岁 这一阶段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身体也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之后不会再发生显著的变化。也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2—15岁,15—18岁。

  令人惊异的是,官方教育已从经验上认识到了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大多数国家的儿童6—12岁上小学,12岁以后的中学又分成初中和高中,这并非偶然巧合。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与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那儿听讲,服从教授的要求。年轻人花费了多年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并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

  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在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7)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优选【十】篇

  看过朱教授的理想的教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禁想到理想的幼儿教师是什么样的呢?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凡人。”然而在孩子幼小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和家长。那么怎样做才是一位理想的幼儿教师呢?

  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当然专业知识并不是只懂得自己的一点专业,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时常成为人的笑柄。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宽广,富地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

  (一) 爱心

  如果一个教师在孩子做错事以后也不告诉原因就斥责或打骂,而不是耐心的讲道理,反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顽固、冷酷、残忍,会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 有一定的影响。

  (二) 耐心

  对待孩子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耐心,不管你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该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潜在的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的认识,这类人越多将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三) 责任心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责任心,他不管孩子是否来上课了,是否学会了?孩子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他一概不知,这样的教师我想是不会教出好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或对工作不负责,后果不堪设想。

  (四) 沟通和理解

  沟通和理解最重要,不管是家长和老师还是孩子和老师等等。如果一个老师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非常好,与孩子示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在幼儿园学会与教师同位的沟通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快地与他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本上,而不是不讲理的乱说一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因此我们教师应取长补短,尽力让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最*,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字叫《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其中有一个章节谈到培养快乐、负责、有潜质孩子的5个诀窍。在学*这5个诀窍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会使用的9种情绪密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

  诀窍1,允许孩子充分、合理地表达所有的情绪密码(尽可能不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压抑)。表示开心、好奇的情绪密码,都是正面的情绪密码;表示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密码。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尽可能让正面情绪充分发挥,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倘若这本书不是那么珍重,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或者你就应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亲撕报纸的动作。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上方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倘若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这本杂志不能够撕,这有一张纸,你能够随便玩。

  诀窍3,排除引起苦恼的因素(尽可能设法消除因其负面情绪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镜的人就会哭,倘若我们忽视孩子的这种表现,或者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你没有明白他发出的情绪密码,这样不仅仅仅对孩子没有帮忙,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苦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能够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背对那个人,也能够请那个人把眼镜摘下来,或者还能够问那个人是否介意让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镜,以便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诀窍4,用话语帮忙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正因饥饿哭泣时,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时刻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此刻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能够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能够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能够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仅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诀窍5,明白孩子的愿望,他想要变得和大人一样。1岁大的索尼娅走到电视机后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电线和插头,这时父亲*静地说:索尼娅,若果插头在插座里,电线就会有电,你碰它会受伤,到我这来,我给你看看这段没有电的电线,看看到底是怎样回事。要不来玩这个好玩的球吧!然后索尼娅走到父亲面前,听父亲简单描述了一下电线和电流的用途,就开心地玩球去了。这时父亲不妨说一句:索尼娅,谢谢你不去玩那些电线,我爱你。在这件事情上,首先,父亲以*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并干预了她的危险举动,尽管孩子不能完全听懂父亲的意思,但她明白说话的含义和语调。其次,他还给索尼娅带给了一种十分好玩的东西球。最后,谢谢你,我爱你!他用这样正面的语言对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导索尼娅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并给予奖励。这位父亲所有的举动和反应,都是在给索尼娅师范一些宝贵的经验,还会有助于她将来长成一个心地仁慈、态度冷静以及情感和谐的大人。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笔无法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本书我会经常阅读,一直珍藏。它让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激发我去反思、体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真实地活着,做真实的事情,用自己真实的声音生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细想来,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原来我*时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当成我的镜子,经常来照照,因为我知道我是喜欢我的职业,我也能从观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

  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精神对于新教师有着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不断进步。

  看这本书时,觉得真像是自己在写日记。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所以边读书边思考,是阅读《爬上豆蔓看自己》中养成的*惯,会被一句话、一个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来细细思索。因为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新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所以刚开学的时候也曾试着每天在博客里写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瞬间,觉得也是一份快乐,但是后来因为家里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尔想到了就写点东西在里面。

  高美霞的日记给我最深的印象有这样几点:

  第一,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这些教育日记反映的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活,是对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叙述,也是对教师生活感悟的叙述。其中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敏感,体现了教师的生活趣味,生活态度。在日记里,我们可以感受老师和幼儿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活动,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个反复出现的有自己思想的、充满活力幼儿。在日记中,我们也能看到老师的困惑和苦恼,看到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磨合。在日记中,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作者的文笔*实中透着优美,叙述的很多生活事实充满情趣,让人感受到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诗意的生活。

  第二, 有反思的职业*惯。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事实的文本,也是一个心理的文本,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其实,这些日记本身就是反思的产物,写日记本身就是给自己“照镜子”,就是审视自己言行。这些日记中,作者对自己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 有自觉的学*精神。

  看了这些日记,我觉得作者有很高的学*热情,有自觉的学*精神。对教育实践的敏

  感,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论和综合素养的支撑。从日记中可见,作者的阅读面是很广的,对一些理论和思想有一种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读的,充满感悟的。这种学*精神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将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与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努力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自己。

  第四, 有美好的职业理想。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幼儿园生活是多彩的,灿烂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我们所得到的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作者美好的职业理想的基础之上的。对孩子充满爱,充满关怀,对孩子给予宽容,给予理解,给予展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一种新的儿童观引领的职业态度,有了这种职业态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职业,而不是忍受职业;去迎接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不是回避职业生活中的困难。读了这些日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职业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之中的。是职业理想在支撑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职业理想在引领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断努力。

  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学*(向其他老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我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和与理智。如果头脑中装有更多对理性重要性的认识,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识,那家长原来那些不科学、不理智的做法肯定会越来越少。家长们一定要抛弃这样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气的人,根本改变不了,孩子将来会明白我发火是为他好的。我个人的切身经历使我相信:知识和智慧拥有强大的力量,如果用它们武装头脑,任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可以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

  二、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讨厌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变成对孩子无意的伤害,当孩子遍体鳞伤时,父母或许还浑然不觉,以为都是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地应付他们的请求;三心二意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达思想,原因正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孩子怎么可能信任并接纳我们?其实全身心的关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跟孩子一起沉浸在一个游戏中,陶醉于一个故事里,认真的表情、专注的眼神……都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满足,增进孩子与父母间亲密的情感。

  三、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长和老师需要细腻、再细腻。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应该让孩子长大**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我们的教育的确太粗线条了,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家长通常觉得反正我是为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终处于可怜的被动地位。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加耐心加爱心的事情。

  羡慕作者身上那种蓬勃向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激情。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努力的,他们会为自己讲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而高兴,为孩子们对活动的聚精会神而欣慰,为自己的收获而欢欣鼓舞,但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直存在的,他们会灰心,会沮丧。为什么孩子这么浮躁?为什么家长这么难以沟通?这种状态说明教师还没有把工作当作心灵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务后,教师反思过今天的活动了吗?孩子和自己都收获了什么?享受到什么?翻看教师的反思笔记,写得更多的可能是有关孩子的情况,以及一日教学活动环节哪些需要改进等,很少写到自己一天的心情。其实,教师应该记下自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教师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师做事的精神状态。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师来点燃。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激情,而只是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选择的内容和材料对孩子没有挑战,那么孩子在活动中就无法产生来自活动本身的原动力,就像作者说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发亮的、渴求的眼神”。因此,只有教师产生蓬勃向上的激情,才有可能点燃孩子的激情。教师应该用心灵去享受工作。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园是幼儿**常生活和学*健康成长的地方。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从基础抓起,引导幼儿逐渐认识环境、体会环境,创造优美环境与人们生活、学*、工作、居住的关系,帮助他们形成爱护环境的情感与道德品质,培养起良好的环境行为,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使一代以至未来世代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居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从环境教育的基础抓起,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是我们意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班的实际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在幼儿**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环保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资源

  幼儿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观点看,创设与环保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是幼儿**常生活学*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幼儿营造一个接*自然环境,使幼儿在园内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环境的气息,引导他们在观察中体验绿色带来的生机,从植物的生长变化懂得生命的可贵,优美环境的重要。

  二、发挥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

  环境保护是一个面广而且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人人有份,人人有责。我们是幼儿园,是幼儿集中生活学*受教育的地方,环保教育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发挥家庭、社会综合教育的力量,家长不能坐井观天,教师不能仅限于教室,整天把他们困在温室中,必须用战略的眼光,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老师和家长应适时地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使他们整个身心都沉浸于大自然中,接触更广泛的事物,及时地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环境教育;带幼儿到公园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草地上游戏、玩耍,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享受青青绿草带来的清新空气……然后用谈话的方式引导他们讲述清新的空气对人的好处,噪音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不适,而要保持这些清新的空气和获得宁静的环境,就必须减少废气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尽量阻止噪音的产生。这样幼儿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中,使家中亲人又一次间接的接受环境教育。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理念。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同事桌上有本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看到书名,就有种想要仔细阅读的感觉。虽然我是一名老教师,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许多年,但是书里的内容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过后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共分七个部分,序言中作者阐明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以一线教师的亲身体会,给从事幼教事业的同行们一些建议,内容涉及幼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的题目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其中你“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关爱”这篇文章让我受益颇深。“当孩子感到悲伤、惊恐、害羞、孤独或是不被欣赏时,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的表现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班一个名叫冠辰的孩子,他年龄偏大,却并没有像大孩子那样“懂事”,而是在活动时,总是故意发出一些怪声音,要么就是随意在班里走动,做操时一动不动,不管老师怎么耐心地引导,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规规矩矩的。我想,他可能也是在想要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吧?难道我们对他关心不够?还是指责过多?后来,我试着多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当他有一点小进步时,都会及时表扬和鼓励,现在的冠辰,能像“小班长”那样,给大家做出表率。

  第三部分“听孩子的话”中,有一篇文章——微笑的魅力,也让我感同身受。微笑在幼教这个职业里更具独特的魅力。记得再一次户外活动中,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其中一个女孩说:“朱老师最喜欢我了,她一看见我就笑。”说完,两个孩子相互抱着,开心地笑起来……多么简单!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老师天天有笑脸,就是好老师。因为微笑而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足以证明微笑的美丽和分量。当孩子随父母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和蔼的微笑会让这些新入园的孩子消除惧怕心理,获得安全感;当孩子早上来园的时候,老师亲切的微笑又会开启孩子快乐的一天;当孩子遇事感到紧张或胆怯的时候,老师鼓励的微笑会使他们放松心情,变得快乐和自信;当孩子思考问题或主动做事时,老师赞许的微笑能够给与他们莫大的鼓励。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惆怅,多了自信;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消沉,多了梦想;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惰性,多了探寻奥秘的力量。

  第四部分“挤一点时间来反思”中,“要善于表现你的一技之长”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幼儿教师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不善于表现你的一技之长,就很难得到重用。怎样表现自己的一技之长呢?文章中提出这样几点: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有什么特长?要诚实客观的进行评价,因为它是表现自己的基础;其次,要有自信心,要顶住对方的眼睛,不能有害怕、畏缩的样子;第三,要把握机会,在幼儿园的每一次赛课、教研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大家了解你,将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最后,要用事实说话,适度表现自己,而不是夸夸其谈。只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一技之长,相信我们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第六部分中,“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在幼儿园工作中,家长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会出现“家长投诉”事件,怎样处理这些事件呢?家长本身具有不同的素质层次、观念和专业知识,这导致了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介绍情况,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担负起建立相互信任的责任。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耐心地解释,将孩子的健康、情绪、人际关系以及幼儿园最*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此采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如实地反映给家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将家长的不满和质疑化解开,进而消除矛盾,解决问题。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冷静,微笑倾听,给与家长足够的尊重。这样做,从积极的角度评论或建议,让家长对教师产生信服感,从而具体、有效地处理问题。

  书的最后,说到了“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梦想,制定出生活计划,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让工作中充满希望,生活中充满阳光。

  我想,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工作上的指点,同时还给了我生活上的帮助,跟大家极力推荐这本好书——“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做最好的老师》中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幼儿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摸一摸下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必须予以批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出奇的“乖”,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但师道尊严令我望而却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来,我一贯以**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的眼光来看待幼儿,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幼儿——“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幼儿时“向幼儿学*”,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幼儿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幼儿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儿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也谆谆教诲着年轻老师要“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来说,教师远在幼儿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等的;教师和幼儿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幼儿成了学*的机器,学*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幼儿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幼儿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现在,我才明白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幼儿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儿,是教育的悲哀。因为我们剥夺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话般的童年。作为教师,在面对幼儿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幼儿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幼儿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幼儿心灵的阳光,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童年的机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开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考虑。

  《童年的机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开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开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老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老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明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承受阳光的哺育。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

  记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带学前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差,每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挂着两条鼻涕来上幼儿园。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实在难以让人喜欢。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他连“老师”两个字都叫含糊不清。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爸爸在他半岁时就弃他母子而去,妈妈又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家境贫穷。李小明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他的母亲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他交流,导致了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

  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一开始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在说,他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有点气馁,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虽然工作很*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是怀着一名幼儿老师的情绪看完的。这不是一本书,是篇文章,但我把它当书一样的看了一篇又一篇。

  一、本书的核心思想:

  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

  1、整天有写不完的案头工作;

  2、工作强度大,活儿忙不完;

  3、工作时刻长,报酬少;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8)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5)份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世界里面离不开鼓励的语言。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作为老师和**不是第一时间帮他解决,而是用适宜的方式鼓励和启发孩子:“试试吧、你可以的、你应该能更好”,会让他们体验获取成功的自豪感。

  中班的孩子升班后,要开始自己尝试学画名字。开学的第一次主题活动,当我拿出学*单说道:“现在你们已经升级为大班的孩子,从今天开始大家在完成学*报告单前,首先请将自己的名字画在横线上。”我的话音刚落,马上有孩子嚷嚷道:“周老师,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紧接着有些孩子也跟着叫起来:“周老师,我也不会写字。”我赶紧回应:“周老师不相信你们不会写名字,你们会不会画画?”“会”孩子们回答道,“会画画的孩子一定会写名字”我马上补充道,“谁愿意来试一试”。“周老师,我想试一试”乐乐一边说一边高高的举起了手。“太棒了,你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孩子”,我一边说一边将乐乐的姓名贴递给了他,他一边看自己的名字贴一边在黑板的白纸上画出了自己姓名的模样。座位上的其他孩子认真的看着乐乐画名字,等乐乐将名字画完,我和孩子们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于是我趁热打铁的问道:“孩子们,写名字,难吗?”。孩子们响亮的回答:“不难”。“大家都敢试一试吗?”“敢”!

  我在学校图书馆借来了本《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好书。

  我花了几天时间就读完了。书的内容是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上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年闻。里面有许多小伙伴,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落后,但安利柯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很开心,而且慢慢从快乐中得到了教育。

  书中的小人物我都很喜欢,比如仗义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坚强勤奋的斯带地、滑稽的小石匠。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卡罗斐和有着非凡毅力与感人孝心的小铁匠泼来可西。写的都是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教育我们要永远有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我非常喜欢《新老师》中老师说的一段话说:“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喜欢我!我不愿意责备和惩罚你们当中的任何人,也相信你们会让我感到欣慰,我会因为有你们这些学生而骄傲!”原来故事里的他也和我一样,有一个极其爱他们的老师!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

  《爱的教育》是作家亚米契斯,里面体现了许许多多的爱,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还有陌生人与同学的爱……

  玛尔可想起了失散多年的妈妈,便想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但是爸爸不愿意让玛尔卡去,在玛尔卡一再请求下,爸爸终于答应了,这件事被爸爸一个朋友知道了,就给玛尔卡买了去南美洲的票,到了南美洲得知妈妈不在那儿,就问了一下以前妈妈工作的地方的妇人,那妇人说在杜克曼,就连夜赶到了杜克曼,终于在一家糖厂里发现了妈妈在做手术,那位妈妈见了玛尔可,非常激动,开始手术了,他们都出了去,最后手术成功了。如果不是玛尔可突然来了,说不定手术会不成功,因为玛尔可对母亲的爱!

  而我最喜欢的爱是外公外婆的爱,从我出生的那一刻,我的爸爸妈妈就去外地工作去了我被留在了外公外婆家里,外公外婆养我一直养到了6岁,我才到浙江这边读书,。外公外婆每天起早床,外公起来打渔,外婆起来种菜,每天弄好吃的菜给我吃,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又在我遇到挫折时帮助了我,当我生病时他们非常着急,带着我去医院打针,这样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外公外婆的爱。(在离开的时候我还哭了一次)

  小朋友,大人们!你们最喜欢的爱是什么呢?

  我在前天下午刚拿到这本书,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们和她一起回到我们家的还有童年,小英雄雨来,她的几个小伙伴呢!不过我先拿起的是爱的教育,可能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读故事吧!

  我刚拿到这本书就先看见了书皮上印着写这本书作者的简介,他的名字叫做亚米契斯,是意大利人(1846-1908),是一位多产作家,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等。

  第一篇的标题是开学的第一天,写了作者,过完了三个月如梦一般的假期,迎来了新的学期四年级,写他和他的妈妈来学校注册,在去注册的路上遇见了他以前的地老师和同学和我们一样会想象自己的新同学和新老师长什么样?或是以前和自己一班的好学生还是第一名吗?也会回想到自己一前的老师。当然也回想起既然要上学就一定会想到:今天才第一天,还有九个多月呢。多少作业呀。多少考试呀。多少劳累呀。也就感觉到“学校”这个词也就不像以前那样美好了。

  我读完这个故事开头的第一篇后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非常可爱,天真,充满了童趣!还非常有礼貌!也让我想起我的开学第一天,不过我的开学第一天更多的是对老师和同学的思念。

  面对来自不同的幼儿,我觉得应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幼儿。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学*健康课时,我突然发现空着一个座位,"这是谁的座位"?一个小朋友说是桐樟。桐樟哪去了?我正要出去找,桐樟推开门进来了。"桐樟,你去哪儿了?怎么没一块回来呀。"他红着脸说:"我、我去小便了,去的时候忘了告诉老师了。"看着他紧张的表情,我心中有一丝丝歉意,如果我在回来前点数一下孩子,就不会有此插曲了。"对不起,是老师的原因,以后老师不会丢掉你了。"桐樟开心地笑了。

  通过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时,老师一定要时刻关注着孩子,随时点数孩子,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避免孩子丢失,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幼儿园工作中,教育孩子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幼儿保健工作也不能忽视。只有一个干净的环境,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愉快地学*和生活。所以,我班教师在注意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更注意了保育工作的落实,严格按照安全、卫生制度,每天坚持教室的通风及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定时消毒。其实只要做好卫生和预防工作,加强自身的锻炼,"手足口病"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于是我们非常注重做好幼儿保健工作。首先做好班级卫生清洁工作、消毒工作。于是班级每天教室用紫外线定期对幼儿的睡具、玩具、用具进行暴晒、清洗、消毒等。其次开展幼儿卫生保健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懂得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是要讲卫生、勤洗手、不去人多的地方等,而且每天都要监督幼儿户外活动后、饭前、便后洗手情况,初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再次增强幼儿体质,鼓励幼儿早入园进行晨练活动。总之,今后我将不断努力,不断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变教育观念,争取再更上新台阶!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9)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优秀(精选5篇)

  最*看了一本叫《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刻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刻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一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联,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必须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一天与家长接触时刻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刻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取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巴学园”给我的启示

  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等互动的快乐。例如:我班的李嘉敖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嘉敖的家长谈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嘉敖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嘉敖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接受了他。嘉敖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化学教师读书笔记。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兴趣

  学*兴趣是学生对学*活动或学*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兴趣对于学*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克服学*中的困难。

  二、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

  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

  1、全神贯注的聆听。

  2、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