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哲学读后感1

  最*,闲来之时,本抱着随意翻览书籍之心,看了这本书《一个医生的哲学》,书籍的着者是一名临床医生,潜心工作30余年,闲暇之时不忘总结自我,高度将工作心得升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医生十分需要掌握哲学”。

  迄今为止,医学仍被划分于自然科学领域范围内,书中开篇之作就有提及,其实这样的归属和划分并不合理,因为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所以更准确而言,医学是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一个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观念和思想,不能用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去对待病人,因为人类不是没有的运转不周的机械零件,也由此引出,对于我们广大医学生而言,只是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得,我们同时更需要人文素养,因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正如毛概课上,老师经常有提及,现在的理科生过于的关注物质,而不注重思想的培养和升华,导致了客观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甚至有同学这样说道:“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种错误的想法。所以,作为医学生,我们应该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正如书中所言,科学家往往倾注了太多的理智,而对于艺术家更多的倾注情感,而对于医生而言,必须要集冷静的理智和炽热的情感于一审。对于医生而言,临床工作经验十分重要,经验的积累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思考,这三点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将来走向临床,一味的只知道针对常见病例熟练的动刀,能我们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是一个“匠人”。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医学,发展自我,思考和领悟必不可少,多多思考会让我们受益无穷。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现实的层面,而不去思考和探讨凡事得来龙去脉,那么一切只能还是浑浊不清。

  林巧稚,21世纪一位家喻户晓的妇产科医生,她曾这样说过:“医学根本是预防,是医疗保健”。由此而言,医学生未来前景和任务的似乎变得更加宽广了,*13亿人口,人人需要健康,人人需要保健预防,故如此而言,医生这一职位是供不应求的,也就不会出现就业难这一问题,所以凡事从实际出发,如果眼高手低,非得要进三级甲等医院才甘心,其实也就注定一辈子守着铁饭碗**淡淡过日子。再次看来,个人的是渺小的,只有党和国家、人民的力量才是源泉,依此实际,未来医学的发展大道势必也林大夫所言。

  作为一名医学生,将来注定要走向手术台,在无影灯下,操起那事关人命的手术刀,我们不仅要医人病,同时要不忘医己德,面对现实如此大的压力,我们能乐此不疲的将其作为终生的事业吗,这似乎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哲学读后感2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的小企鹅。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现在在*的国土上,网民上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但有谁想过是谁缔造了这一切?

  在《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中,笔者周义博以腾讯的企业发展史为主轴,将马化腾的成功哲学一一加以剖析展示,以让读者全面了解他是如何修身、用人、经营、创新、开拓、竞争、打造品牌的。

  马化腾——让QQ登上网络舞台的人,他悄无声地把QQ打入到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等领域,他带领他的创业团队在短短10几年的时间内从一个五个年轻人几百万元人民币注册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超过 10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缔造了一个行业传奇。

  冰心的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马化腾的成功也是同他当初的奋斗史是分不开的。

  腾讯在创立之初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事事都是难以预料的。QQ最初发展时,新浪等一些站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腾讯在他们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而且那时,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马化腾不知道QQ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有一段时间,申请QQ号要收费,QQ最艰难的见证。后来,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随着用户的增多,腾讯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面临连续不断的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了他的事业,他几乎倾尽所有。他始终坚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大胆地在探索中前进。他私下里有一个理想,就是让上网的用户在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的确现在马总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

  就是马化腾这种对事业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今天与QQ时代。他把坚持作为腾讯的一种标志,这让我知道坚持是一种可怕的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很容易地把一个企业从低谷拽向高峰,只要坚持下去,犹如“滴水穿石”一样,再坚硬的.东西也能被他穿透,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希望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

  我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创业,创业固然伟大,但创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很多人在创业初期信誓旦旦,但在遇到困难时就开始害怕、退缩。没能坚持下去,于是梦想便被胆怯扼杀在摇篮里了。如果你即将开启创业之路,那就以马化腾作为榜样吧,学*他的坚持,学*他那敬业的精神,说不定今后的风云人物就是你了!

  这本书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此书值得一读!

哲学读后感3

  说起哲学,它似乎总是给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奥的面孔。这个词汇总是承载了许多人生与世界的问题。让人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许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旧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还是神圣不容亵渎的真理呢?当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这本书既不是难以理解的学术专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古今中外,能够让众人皆知的哲学家或许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而这份慰藉并不来源于宇宙深处,而来自于我们内心。

  我们乐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寻求慰藉,以此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一丝安慰。而哲学家们则善于把这份慰藉升华为哲学,并用他们的哲学反映生活:庄子可以从蝼蚁中品察天地,慧能可以在冥想中看遍人生;叔本华从日常的喜怒哀乐中看到意志的表象,尼采从登山的劳累中感受到超人的心境。在这些*淡无奇的事物中,总蕴含着丰富而通俗的哲理。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慰藉着我们,而我们又有几次能够察觉的到呢?

  相隔几世纪,总会有一小群思想相通的哲人们,他们共同的爱好便是直面痛苦,忠于哲学,向我们诉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语,为*庸而苦痛的人生开出一剂剂慰藉的药方。他们用生命实践哲学,把最深刻的慰藉留给世人。当我们去阅读那些蕴含哲理的文字时,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一次定位呢?

  真正的哲学,往往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并用最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当我们无法得到认可,我们求助于内心的坚持,于是我们从信心中得到慰藉;当我们感到生活无趣,我们求助于书本,于是我们从精神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诉诸内心,于是我们从内心的安宁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困难,我们于是我们从拼搏中获得慰藉。他们用哲学为生命作礼赞,用超脱的慰藉诠释生命。也许,他们的哲学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对生活做出最好的定义。

  书中,作者对哲学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作为一个哲学外行的我,也许会难以完全理解哲学带给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但是,生活无处不慰藉。哲学家把他们的生活体验讲成了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与其说是我们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慰藉,不如说是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实际上,哲学的意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充满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这世上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世上任何一本书也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他们会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诉你,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哲学读后感4

  最*,在读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经营要诀之“树立高目标”这一节时,感触颇深。稻盛和夫先生作为一代经营大师,在本书中所阐述总结的观点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细细体会之下都会触人心悬,深富哲学真理。

  在本节中,是以树立高目标为主题,但更多的是阐述了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自己创业初期的经历感受,是如何在树立高目标和着眼现实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上找到了正确的成功方法。

  从“原町第一”到“世界第一”

  稻盛和夫先生从创业初期就设定的自己的高目标“世界第一”。这在当时只有不足百人,厂房都是租来的一个小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之高的目标了,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不切实际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坚定的坚持了自己的这个梦想。可以想象,这在当时的经营环境下,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才能够坚持这个大多数人看上去都是“虚无缥缈”的目标。而稻盛和夫先生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目标,还把这个目标不止一遍地告知他的同事,让他们逐渐相信,自己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努力做好当前的工作

  如果只是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很容易的,而要实现梦想是无比艰难的,往往只有极少数的人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有了自己的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所用的是看上去最最“普通”的方法,即“努力做好当前的工作”。

  “早上第一个到公司,完成前一天剩下的工作,然后拼命努力地研制客户要求的产品……因为没有时间去思考将来,所以选择认真的活在当下。在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埋头工作,努力度过充实的每一天。”

  这一段话直接呈现了稻盛和夫先生在创业初期的工作状态。直面现实,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这往往是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最难持之以恒并坚持做到的`,眼前的工作看上去与实现自己的梦想遥不可及。读后感·但是哪里的高楼都是一层一层盖起来的,不努力的垒好最基础每一块砖,最基础的每一层楼,又怎么可能建成高楼大厦呢?如果眼中只有高目标,就会忽视身边现实,这就好比仰头奔跑,可能会掉入沟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虽远虽远必至

  读到这里,我也自然的想到了我们合纵的发展历程。10年前,我刚来合纵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营收大约1亿元左右,听到领导们说“我们几年内会达到10个亿营收”。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更多是老板在“画饼”,还是做好当下,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吧。但是,当连续几年的经营目标都实现了的时候,我们看到10个亿的目标真的实现了。董事长刘泽刚说合纵未来5年内要做到百亿营收,将合纵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的国际化公司,这是刘总创业时就已经种下的梦想。现在我们深信不疑,因为我们看着合纵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原町第一”,那接下来“世界第一”的目标,通过我们“努力做好当下”也一定会实现!

  最后,引用书中原文自勉,即把每天的努力付诸工作,把高目标留在自己心中。

哲学读后感5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的小企鹅。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现在在*的国土上,网民上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但有谁想过是谁缔造了这一切?

  在《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中,笔者周义博以腾讯的企业发展史为主轴,将马化腾的成功哲学一一加以剖析展示,以让读者全面了解他是如何修身、用人、经营、创新、开拓、竞争、打造品牌的。

  马化腾——让QQ登上网络舞台的人,他悄无声地把QQ打入到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等领域,他带领他的创业团队在短短10几年的时间内从一个五个年轻人几百万元人民币注册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超过 10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缔造了一个行业传奇。

  冰心的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马化腾的成功也是同他当初的奋斗史是分不开的。

  腾讯在创立之初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事事都是难以预料的。QQ最初发展时,新浪等一些站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腾讯在他们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而且那时,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马化腾不知道QQ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有一段时间,申请QQ号要收费,QQ最艰难的见证。后来,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随着用户的增多,腾讯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面临连续不断的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了他的事业,他几乎倾尽所有。他始终坚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大胆地在探索中前进。他私下里有一个理想,就是让上网的用户在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的确现在马总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

  就是马化腾这种对事业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今天与QQ时代。他把坚持作为腾讯的一种标志,这让我知道坚持是一种可怕的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很容易地把一个企业从低谷拽向高峰,只要坚持下去,犹如“滴水穿石”一样,再坚硬的东西也能被他穿透,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希望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

  我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创业,创业固然伟大,但创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很多人在创业初期信誓旦旦,但在遇到困难时就开始害怕、退缩。没能坚持下去,于是梦想便被胆怯扼杀在摇篮里了。如果你即将开启创业之路,那就以马化腾作为榜样吧,学*他的坚持,学*他那敬业的精神,说不定今后的风云人物就是你了!

  这本书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此书值得一读!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艺术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

《艺术哲学》读后感1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个过程!

《艺术哲学》读后感2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艺术品的本质和产生,就是说艺术品是如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表演中产生的,它产生的条件和它的本质。一开篇就为读者梳理出艺术产生的条件,比喻恰当易于理解。

  第二个部分分别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和希腊的雕塑,介绍这些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精神状态,如此多的条件才能产生独特的艺术种类和派别。

  第三个部分也是本书的核心——艺术的理想。就是教你如何鉴赏艺术,如何判断艺术品的级别。

  总之,这本书的可读性不是特别强,在理论中夹杂着古代城市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如果不是对当时的历史和艺术作品的了解,就根本不了解他举的那些例子的含义。

《艺术哲学》读后感3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

  我们终此一生,其实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欲望,找到真正的自我,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大多数人都期待美好的生活,但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拥有它。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纷扰太多太多,有来自他人的,有来自自身的,我们可能会经历焦虑、悲伤、愤怒、欲望、失败……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获得安宁的消极情感。在面对这些纷扰时,很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不重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拥有那最重要的。现在想来,是我们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或者说是人生观。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期多葛学派认为内心的安宁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并为获取或维持安宁避免烦恼设计了各种心理技巧。我深感认同的有三个:用消极想象的方法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一样来生活,让人学会控制欲望,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用控制三分法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以便我们不再为不能控制的事情焦虑,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并对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学会将目标内化;对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采取宿命论主张,放下过去以及现在。

  践行斯多葛学派人生哲学的前提是拥有理性和自我约束,这也是人性中最难做到的两个方面,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我们不想做圣人,我们只想追求安宁,避免烦恼,所以我们不必按照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做到足够理性,足够自律,总归是更容易获得快乐、幸福和安宁,就行了。

《艺术哲学》读后感4

  我以前经常思考,科学、艺术、哲学这三者是否能统一?能否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中起到什么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留在我的脑海里整整一个学期,我不断地探索以渐渐明晰其本质。最*几天我有幸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感受颇丰,有一些新的收获我想记录下,以便日后反复咀嚼,用以指导我的学*和工作。

  《断想》这本书立意之新,所谈问题之广频频刺激着我的眼球,触及我的心灵。书中让我眼前一亮的第一个发现是爱因斯坦对哲学的定义,他是这么说的:"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定义意味着哲学同全部科学研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全部科学研究成果成了哲学推广的必要基础和背景;使全部科学研究得到了哲学智慧的启迪。

  读到后面又发现科学和艺术是不能独立于善而存在的。这一立论真让我眼前一亮,在此我的想法是:科学即真,艺术即美,哲学即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但这两者又离不开哲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科学、艺术、哲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对这三者的追求就是我们人类明对"*"的追求。反思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一种*啊,在我的印象中: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竟发现不了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可能是我了解的人还太少吧!

  另外书中对科学、哲学、艺术的描述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感,它这样说到:科学、哲学、艺术的最高使命都是从混乱之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此类活动如果有一个共同的极限的话,那么,这个极限就是永恒的、欲辨忘言的神秘感和惊讶感,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这些让我联想到了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发表过的某些论断,心头突然一喜,似乎在书中找到了知己。

  不过到这里有一点我还是比较疑惑: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任何艺术感呢?读到后面我才发现科学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统一,"有无自我"即有无主观移情作用是科学和艺术的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你要对它投入主观情感,使你所研究的对象人性化。比如在做电子与电路实验的时候看到面包板上有各种元组成的电路时,你可以投入一些情感,想着电路是个多么奇特的东西,几个元器通过几条导线的连接竟然可以实现这么多的功能!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各类细胞的连接构成了这么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可以指导我们干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的先辈们是多么富有智慧啊!我一定把其中奥秘探索出!这应该就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

  书中还有一段话道明了我之前想道明而不能的观点:"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但是,夜深人静,当你仰观天象,脑海里突然冒出这类问题的时候,你的精神便会骤然升华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绝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那种如诗人般宁静的内心和洒脱的胸怀便会转移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体上,这又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岂能领悟的?

  书中在谈到"人是什么"的时候又让我眼前一亮。它说"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一个别开新意的论点让我对人的本质理解得更为深刻:人是动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耦合,不过更多的是后者,因为你的吃穿住行都是用别人的,(fsir)有人可能会说,生活都是靠我自己啊,那些东西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买的啊。但我想提一句,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把这些东西造出,你上哪买去?况且钱不也是别人造出的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生存在社会里,生活中不断接受外界的物质和信息,同时也向外界传递物质和信息,人类之所以拥有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明,也就是懂得用自己的独特的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懂得追忆往事、把握现时、憧憬未。

  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除了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外,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在哲学领域中也有很精深的建树,这都是归功于早期求学的时候他迷上了康德哲学和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带的哲学气质。其实我觉得在当今造就一个爱因斯坦也不是不可能的,除了有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前者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满足我们对感情的渴望,而要达到这两者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才有诞生另一个爱因斯坦的可能!

  到这里我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把科学、艺术、哲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得热爱它,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对这样一种追求怀着极大的敬意。其实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科学家的宗教观"、"书籍生命力"、"贝多芬系列"、"‘朦胧’境界的美感"等等,在此我就不方便例举欣赏了,其中有些由于个人兴趣原因,我并没有仔细地去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遗失掉一些宝贵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总之这几天的时间花在这样一本书上,值了!

《艺术哲学》读后感5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

  我们终此一生,其实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欲望,找到真正的自我,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大多数人都期待美好的生活,但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拥有它。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纷扰太多太多,有来自他人的,有来自自身的,我们可能会经历焦虑、悲伤、愤怒、欲望、失败……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获得安宁的消极情感。在面对这些纷扰时,很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不重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拥有那最重要的。现在想来,是我们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或者说是人生观。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期多葛学派认为内心的安宁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并为获取或维持安宁避免烦恼设计了各种心理技巧。我深感认同的有三个:用消极想象的方法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一样来生活,让人学会控制欲望,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用控制三分法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以便我们不再为不能控制的事情焦虑,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并对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学会将目标内化;对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采取宿命论主张,放下过去以及现在。

  践行斯多葛学派人生哲学的前提是拥有理性和自我约束,这也是人性中最难做到的两个方面,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我们不想做圣人,我们只想追求安宁,避免烦恼,所以我们不必按照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做到足够理性,足够自律,总归是更容易获得快乐、幸福和安宁,就行了。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

*哲学简史读后感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哲学简史读后感2

  总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也许是这种思想先入为主,所以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完它,即使是看的一小部分内容也没有完全读明白,还需要进一步去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的哲学一直以来就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探索性灵、探索情理、……,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片面地说了些自己浅薄的想法,有点不知所云了。最后,借冯先生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哲学简史读后感3

  《*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他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哲学简史》,是*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哲学简史读后感4

  当我拿到《*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哲学简史读后感5

  刚读完冯友兰的《*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哲学读后感9篇

  说实话,看这书绝对是对自己精神的挑战,真庆幸我没有崩溃,而且能在此提起拙笔,感叹一下自己的愚见。

  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必须将以宗教信仰为基准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彻底摧毁。他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他那颠覆性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们。

  书中有尼采的很多关于道德的观点,最为强烈的是批判宗教性的“奴隶式道德”。以此同时,尼采还提出了“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关于“道德”,两者就差别甚大,然而,关于“超人”这一说,中西方却有着相似之处。尼采主张个性张扬,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

  他的英雄主义,不难让我们想起*《周易》中的伟大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同尼采的生存哲学和主张一样,强烈的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和生活。对我们常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值得再次品味和重读的励志箴言呢!

  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能再及尼采,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远些。

  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什么知识是真实可信的呢?

  对于客观经验领域,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可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科学。作为现代人,拒斥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

  对于“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可以相信不可知论、相信先天认识形式,也可以像*的一些哲学家那样,相信真理不能说,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领悟,还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场大梦,或者相信宗教信条。也可以这么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信仰问题。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就是在问:“我为什么活着?”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蜜蜂的哲学》的作者是约翰·彭伯希,写作灵感源于自己儿时与蜜蜂的一次接触。《蜜蜂的哲学》讲的是一只名叫嗡嗡的小蜜蜂在日复一日枯燥无聊的工作中萌生出了许多哲学问题: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存在?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呢?这些问题使它无法再安心工作而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老者伯特的帮助下它开启了探寻心中上帝的历程。在蜂群的危难、伯特的死亡、探险中的起死回生等一系列经历后,蜜蜂嗡嗡在曲折纠结的心路历程中顿悟了人生的很多重要道理,最终它找到的是他自己。它是在跌跌撞撞中走过这段旅程的,有的时候他自己内心都没有做好准备。不过,行走在这段旅途中,他发现自己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而且知道在某个层面上,世间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且这种完美会悄然绽放。最后,让蜜蜂嗡嗡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是,他对自己作为蜜蜂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心中重燃了感激之情。

  这则小故事之所以能够被翻译成中、韩、意、西、葡、越南、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多国语言,并以网络书的形式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蜜蜂式思考”的风潮。我想,这正是因为我们在蜜蜂嗡嗡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故事的写照,这个似曾相识的人生故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或者说,将来都必然要经历……我们是否总会有那么一刻觉得生活味同嚼蜡呢?是否总会在某个时刻停下手中的学*、工作,在抬头望向窗外的某个瞬间,问自己如此这般生活的意义何在呢?

  其实,当我们还愿意去追问意义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在今天的文明范式中,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个现实世界的逻辑构造,我们评价事物全然依据于事物在我们的生活利益尺度上的位置。简言之,人使自己等同于物,这是人的物化。有多少人允许自己仅仅像一颗不停旋转的螺丝钉那样,终日忙忙碌碌、筋疲力尽。或功成名就,或碌碌无为;或为了能够掌控生活,或为了能够不被生活所打败。但他们都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舍得从整日的劳作中探出头来,试图去寻找出生活的意义。而这恰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掌控生活,不在于战胜生活,而就在于生活本身。正如老蜜蜂伯特所说的那样:“所谓的完美并非世间万物的状态,而是心灵的状态。”世间万物本就亘古不变的存在着,但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与世界。我们如何去感知世界,如何与事物打交道,我们的世界就是怎样。这也是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自己心里的那个哈姆雷特对话。

  蜜蜂“嗡嗡”的故事也发生在你我和身边每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寻找日复一日工作中的完美与快乐,为了寻找忙碌生活中内心的安宁与*静。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的漫长旅程,并且最终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今天,我在学校里看了一篇故事,名叫《蚂蚁哲学》。这篇文章令我深受感触。

  这篇故事讲的是一只蚂蚁想要爬到墙上去,可他怎么也爬不上去,但是当它失败了七次后,它变换了轨迹,它决定沿着墙角爬上去,最终,这只蚂蚁一步一步的爬上去了。当我读到第二段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大体意思。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因为困难而半途而废但是的我又接着往下读的时候,我产生疑问了,在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人看到了这只蚂蚁,其中只有两个人说出了对这只蚂蚁的看法。第一个人说他要学*这只蚂蚁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第二个人却说他要学*那只蚂蚁的聪明,改变一下办法、方位。到了最后,他们两个人的生都变的非常美好,在工作、事业上都有了很大的成就。这里让我不明白的就是这两个人说的话,他们两个对这只蚂蚁的看法完全不同,可是,最终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这令我很困惑。于是,我便决定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当我看完之后,便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做事不光要执着坚强,不能半途而废,还要改变一下办法,试着走一走别的路。虽然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但是他们都没有半途而废,所以他们就都能有成就。

  做人就是要这样,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半途而废,气馁退缩。因为,如果你半途而废了,那么,你前面的付出不就白费了吗?那你做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那样只会白白浪费精力。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后,做的彻底,这样,不仅会有成就,还会有意义。

  零零碎碎在地铁里把这本书看完了,很多细枝末节记不清楚,本书讲述了711的成立与发展过程,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也让我对日企有了新的认识和敬意,抛开别的感情因素,通常看见日企品牌,就是看见了品质保证,711也是如此,书中一些我还记得住的大方向思想总结如下:

  1、要想降低成本、配送、选品等尽量集中。

  2、*于严苛的品质要求是消费升级后的市场中必胜武器。

  3、所有人都支持的事业未必正确,好做的商业市场已过分饱和,所有人都反对的事也未必是错的,有时候方向比努力重要

  4、直接沟通的必要性,信息传达会缺失,员工也会觉得自己被重视。

  5、自由品牌不要过分追求性价比,高品质也是推广品牌的关键因素,711能成为品质的代言词,并不是市场上流通产品的口碑带来的,而是自由品牌的品质过硬。

  6、懂市场,更要懂消费心里学,这点真的很重要。

  7、有好的竞争对手是双赢的事。

  8、市场不管怎么变,都以迎合顾客消费*惯为主,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只要跟得上买方时代,就不会被淘汰。

  9、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顾客提供便利,购物*惯就可以培养。

  当初在京东时,老刘曾在员工*台推荐这本书,那时候没意识到学*充电的重要性,找理由因为没时间看了一章就扔下了现在离开京东也没闲下来,但还是抽空看完了,可见态度又比环境重要,先说这么多吧。

  亨利希·伯尔,德国作家,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伯尔拓展了世界对时代的视野,对复苏现代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197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中的渔夫和游客对于幸福的定义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判断标准,但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他们最终所要追求的效果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即“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可谓是戏剧性的殊途同归。

  游客的逻輯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设想,认为物质上的富足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通过不断努力工作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则逍遥地還休,安逸地享受阳光和沙滩而渔夫的逻辑则是每天只维持基本的需求,不奢求太多的物质成就,在这种安贫乐道中享受轻松惬意的时光。从结果来说两者所追求的生活是一致的,那就是闲逸洒脱的轻松生活,但各自的过程则截然不同。从表面来看这两种生活所谓的幸福非常相似,但是从本质上说又完全不同,就在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中,生成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懒惰哲学的思考。

  虽然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两种思想他更赞同哪一个,但是文章最后结尾处却留给读者一点线索和启示,那就是“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如此来看作者的倾向就不难琢磨了。

  说起哲学,它似乎总是给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奥的面孔。这个词汇总是承载了许多人生与世界的问题。让人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许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旧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还是神圣不容亵渎的真理呢?当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这本书既不是难以理解的学术专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古今中外,能够让众人皆知的哲学家或许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而这份慰藉并不来源于宇宙深处,而来自于我们内心。

  我们乐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寻求慰藉,以此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一丝安慰。而哲学家们则善于把这份慰藉升华为哲学,并用他们的哲学反映生活:庄子可以从蝼蚁中品察天地,慧能可以在冥想中看遍人生;叔本华从日常的喜怒哀乐中看到意志的表象,尼采从登山的劳累中感受到超人的心境。在这些*淡无奇的事物中,总蕴含着丰富而通俗的哲理。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慰藉着我们,而我们又有几次能够察觉的到呢?

  相隔几世纪,总会有一小群思想相通的哲人们,他们共同的爱好便是直面痛苦,忠于哲学,向我们诉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语,为*庸而苦痛的人生开出一剂剂慰藉的药方。他们用生命实践哲学,把最深刻的慰藉留给世人。当我们去阅读那些蕴含哲理的文字时,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一次定位呢?

  真正的哲学,往往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并用最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当我们无法得到认可,我们求助于内心的坚持,于是我们从信心中得到慰藉;当我们感到生活无趣,我们求助于书本,于是我们从精神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诉诸内心,于是我们从内心的安宁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困难,我们于是我们从拼搏中获得慰藉。他们用哲学为生命作礼赞,用超脱的慰藉诠释生命。也许,他们的哲学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对生活做出最好的定义。

  书中,作者对哲学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作为一个哲学外行的我,也许会难以完全理解哲学带给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但是,生活无处不慰藉。哲学家把他们的生活体验讲成了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与其说是我们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慰藉,不如说是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实际上,哲学的意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充满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这世上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世上任何一本书也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他们会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诉你,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李嘉诚的巨大成功,要归结与他的人视野,人胸怀,人境界,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套“富与贵”的哲学?“贵为天子,未必是贵,但是,贱如匹夫,不为贱也。”正如李嘉诚所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分子,能用你的会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物质财富是有限的,文化附加值却是无限的。李嘉诚的“富与贵的哲学”将启迪人们快乐地创造财富,快乐地生活。

  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要记住李嘉诚给我们的忠告——别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当你获得荣耀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与人分享。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荣耀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2 感谢他人。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实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更应该如此感谢;如果同仁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有必要,虽然显得有点虚伪,但却可以使你避免成为他人的箭靶。为什么很多人上台领奖时,他们首先要说的话就是:“我很高兴。但我要感谢……”道理就是如此。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都很愉快,也就不会妒忌你了。

  3 为人谦卑。有些人一旦获得荣耀,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谁,开始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们要忍受你的傲慢,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在风头上。可是慢慢的,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抵制你,让你碰钉子。因此有了荣耀时,要更加谦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绝对胜过“亢”,就算“卑”得过分,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当然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谦卑地做人并不会让人看不起,反而会为你赢得尊重。就连被尊为“超人”的李嘉诚都能够做到谦卑,更何况奋斗在商界的凡人呢?感悟和别人分享成功,你所拥有的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不要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一个有志成功的人,需要懂得感谢、分享和谦卑。

  我的理想是经商,而且我一直在为理想储备着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此书我有很大感想,我要向李嘉诚学*,把人格修养运用到经商之到,所以我要时刻培养自己的个人修养,以便以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哲学读后感精选。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哲学简史读后感6篇

  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智慧的学问。学*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哲学简史,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哲学简史》,真好!

  从孔子开始,儒家将实行仁的方法称为“忠恕之道”。“尽己为人”即为“忠”,这是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这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孔子由“推己及人”的正否方面推论出上述道理,这说明忠恕之道的本源便是在探讨“人己关系”。

  对孔子而言,他对于人己关系的探索多是建立在“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上的。他强调心中之“仁道”,以此对人的道德生活作出约束,通过行仁来履行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子希望通过道德准则使人们对彼此身体动作背后的动机达成共识,进而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到人己关系的和谐。在孔子的观念里,他并没有明晰地将人、己看作两个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站在社会群体的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需要人己双方的配合来实现。

  在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领头人孟子这里,人己关系已然有了新的解释。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他将人己关系着重解释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自身“存心养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历程。孟子强调的“天人合一”也是说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妥当地顺应天地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与天地真正地融为一体。

  于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便出现了交集。《论语·子罕》中说:“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孔子这四个“绝学”中,我们可以显然地看到,他也不会被一成不变的理论概念束缚,从而可以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从孟子开始,*哲学的政治功能变淡了些许,哲人们开始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哲学逐渐偏离了完全的政治工具。

  然而,在道家这里,人己关系又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因为道家的“人己关系”算得上是在“物我关系”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庄子的阐述中,人己关系的图式已基本有了完善的体系。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他认为,在人己关系中,我们必须先充实自己,才有余暇去纠正他人的行为。很明显,这与孔子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差别。孔子从意欲出发,以形式化规范达到天下大同;而庄子从利他出发,强调人的独立性和*等性,为人际交往的实践提出思路。综上,孔子的思想更像一种政治理念,而庄子则以为世人提供处世之道见长。

  无论儒道,我们都可以看出,千百年前的智慧哲人们就已经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社会群体的大环境中探讨处世之道了。人己关系无疑是比物我关系更实在的哲学议题,在当今方法论大行其道的哲学环境中,我们是否应重新沉下心来讨论哲学实践的可能性,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上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连续两遍阅读了本书,精神境界有没提高,不敢肯定,只是对*哲学*文化有了浅显的记忆,也只能是记忆,因为还不能通透地去了解各家的`哲学思想,从而做为现世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反思的思想。*哲学当是*人的哲学思想。*的地理环境是大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不能离开土地。因此上农,家族伦理制度就成为*哲学产生的基础。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分为六家 ? 阴阳 儒 ?墨 名 道 法。儒家是一些精通典籍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第一个老师,主张仁,爱。推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他的思想。孟子主张人性善,并把儒家对个人修为的要求上升到国家层面,说民为贵,社稷次之。王若不贤可推翻之。孟子是儒家理想主义,而荀子就儒家现实主义,主人性恶论,需用智才能到善。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子、李斯是法家代表,讲究势 法 术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墨家墨子主要是非儒非攻兼爱。爱无差别,混淆**和杀盗,是侠客的祖先。名家是著名的辨论家,公孙龙、惠施是代表 有 名与实 自马非马的理论。道家是隐者,代表是杨朱 老子 庄子。讲究无为,道可道非常道,认识自然规律,要想强大须先示弱,夫为不争而争天下。阴阳家代表邹衍宇宙阴阳五行构成对各家都有影响。秦国用法家思想统一六国但不施仁政而亡,汉初黄老之学兴盛,道家无为思想,使人民休养生息。后董仲舒独尊儒术,禁固人的思想,天下趋于保守,对妇人的贞操要求就从此始,并使儒家驱于正统。在后汉时期,佛教引入*,对*哲学产生刺激作用,促成本地宗教道教的产生,又和道家思想结合产生禅宗,既惠能六祖静默的哲学。唐朝韩愈为恢复儒家思想,进而形成道学,为阻止皇帝迎法门寺佛指舍利,而一朝被贬潮阳。到宋朝以程家兄弟为代表的称为新儒家。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西方哲学的引入,必使中西结合,而*哲学的出世入世也会为世界哲学做出贡献。

  冯友兰先生写此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天下仍大乱,其比喻说当时形势和春秋战国的形势更为严峻,为避战乱也曾西南*到昆明。他在书的最后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下境界。唯有不断修行,才能到达更高境界。

  很多人都在质疑*古代有没有哲学。我们每每想到哲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欧洲面孔。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哲学博大精深。

  在*古代,研究哲学并不是一个职业,所以我们的哲学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样成体系化。但当我们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不会长于杂志上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就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也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阴阳家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构成了*复杂的哲学史。

  看了这个简史也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哲学是在辩证中成长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讲究“有用”,以积极的态度为人处事,讲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而道家则讲究“无用之有用”,讲求道是无名的,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不能说儒家道家孰对孰错,只能说是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同的思维看待这世界。

  *的哲学就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冲撞中茁壮成长,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徳,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没有意识到当初实施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这也是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的原因吧。

  墨家也对儒家进行了批评,墨子认为儒家有四个弊端:不相鬼神;坚持厚葬;讲究音乐;相信命运。这些批评显然是由于儒、墨的社会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对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条,儒家认为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改变不了又何必强求,而墨家却认为把自己委之于命运会让人们懒惰。

  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观点也不一样,墨家讲究爱无差,儒家则是要求爱有差。《孟子》里面有一句话:“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人之赤子乎。”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墨家则不然,他讲求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兼爱”。

  在人性的向善与向恶中孟子与荀子也产生了分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有了“仁义礼智”这四德。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说,人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不能说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谁对谁错吧,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把*古代哲学的思想继承下来。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华5篇)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总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也许是这种思想先入为主,所以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完它,即使是看的一小部分内容也没有完全读明白,还需要进一步去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的哲学一直以来就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探索性灵、探索情理、……,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片面地说了些自己浅薄的想法,有点不知所云了。最后,借冯先生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他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哲学简史》,是*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当我拿到《*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刚读完冯友兰的《*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菁华5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古代哲学,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涉及面很广,涉及的问题很深。过去一些学者按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写哲学史;也有的专家把*哲学史中的重大问题,如“天人感应”“内圣外王”等专题分开来写。而张建安先生这本《*古代哲学》却独辟蹊径,把整个*古代哲学分为“入世”“出世”“在入世、出世之间”等几个问题结合来写,书中有历代先贤充满睿智的`哲理名言,也有历史故事,配上100多幅十分罕见的古代图画,还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把*古代哲学这样一个十分抽象、复杂的问题写成活泼生动的简明易懂的书。浅,中学生都能读懂;深,学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对于外国人,则可以从此书所引用的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插图中,更加容易知道*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本书有一章:《融通与张力——为“入世”和“出世”搭一座桥梁》。入世与出世,本来是可以相通的。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里,赋有“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一向被认为是出世隐士的代表。但鲁迅在论及陶渊明时却说:“就是诗,除说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评价其他一些出世的隐士还有普遍意义。

  宋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虽然出世了,不参与庙堂(*)的决策了,但精神上、思想上,仍然密切关心国家,关心人民,“进亦忧”,“退亦忧”,而且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历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哲学理念的主流,是使*优秀文化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动力。

  张先生的书中讲到“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衔石”的故事,并配有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故事表明中华民族为追求既定的伟大目标而长期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但是,这些毕竟只是神话,愚公要移山,最后也只能由神仙来帮助才能完成。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大目标,首先要考虑,这个目标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可行性如何?即使目标确定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实践标准来检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并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克服工作中的各种缺点和错误,这样才能使伟大的目标得以实现。

  宋代哲学家张横渠提出要“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的伟大理想,张建安先生表示愿以一生的光阴去追求这个目标,“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对他的这种抱负,我十分钦敬,并祝愿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

  假期闲暇之余,拿起《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最初看到书名,我以为它是以普及哲学知识为目的的,读起来觉得累。哲学真的非我普通之辈能理解也,这是我最大的感受。阅读之后才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本书试图在哲学与教育之间建立起一种认知与实践的有效链接,并以此来深入思考教育,或者说反思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书中涉及了25位西方著名的哲学大家,如苏格拉底、培根、尼采、杜威等等,并非介绍他们全部的哲学思想,而是寻找他们哲学思想核心中最具“教师图像”思考价值的部分。

  事实上,哲学与教育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中的诸多思考,究其源头便是一些与生命意义、人的发展、社会进程等息息相关的深刻的哲学命题。就拿教育本身而言,它得以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演进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学,这就是基于一代代哲学家对其本质、概念、范畴、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才得以形成的。

  就哲学本身而言,它是用来发现真理,培养智慧,验证价值的学问,作为肩负“传道、受业、解惑”之责任的教师理应学点哲学。可以说,人们正是在对于诸多哲学命题的思考中产生了伟大的思想与伟大的思想者,正是这些思想与思想者让人类得以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理性地判断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而教师有责任将这些思想借助教育这一途径有效地传承下去。

  本书最有特色的部分应该算是对于理想教师图像的论述了。这样的论述不但引导读者对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考,同时也为教育教学个案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可以算是一种风格独具的研究范例。就如本书主编在序言中所言,“集结出版主要用意有二:一方面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在职教师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并引领其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则在为学为人师的莘莘学子,描绘哲学与教育交融之下的教师形象,并作为其学*教育哲学、教育史及教学理论之辅翼工具。”我们自己也可以依着这条路,再去寻找一些中外哲学家加以研究,同样有助于理解哲学与教育的关联,有助于深入教育本源进行思考。这样,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就能拥有更为理性的思考,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哲学之精髓不是短短的几天所能读懂、读尽的。有时间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吧,哲学蕴含的思想值得你终其一生去探究,教育更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智者同行,其乐无穷,受益无穷!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其实是很少看有关哲学家、政治家这些书籍的。这本书是班上一位经常看这类书籍的女生推荐的。读了一遍,不能说感触颇深,但因为这本书将我们*常所了解的大哲学家的另外一面详细地写了出来,因此觉得也挺有意思,也有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感触。

  卢梭、柏拉图、海德格尔、尼采……这些耳熟能详的哲学家无疑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可是在这一本书中,英雄都被他们写成了形形色色的小丑,作者把他们评为“行为糟糕”的人。本书通过解析这些哲学家的生*和思想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主题,那就是这些哲学家的糟糕行为和他们所鼓吹的公正与真实互相矛盾。作者不能理解那些思想超群,思维如此敏捷的人为什么会过着连普通人都不如的低下,道德败坏的生活。这些生活就是指某些具有个人特征的怪癖,不能抵抗权利,名声,和性的诱惑。尽管该书只选择了自卢梭以来的八位哲学家为具体的例证,但是通过阅读该书的前言毫不透露出除了这八位哲学家其他的书中没有涉及的哲学家大都与他们相同。这就将所有的哲学家一网打尽。

  总而言之,他们没有按照自己的理论那样来生活,没有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加高贵,他们的省会应该是让人无可挑剔的,应该是人们的楷模。哲学家的思想和他的生活应该是一致的。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至少我认为那很偏激。思想和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作者所说的联系得如此紧密,思想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人生格言。他能给人以指导,但并不是那样的具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必须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准则。

  “乱世造英雄”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我们这个和*的年代是产生不了英雄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英雄了,忘记了英雄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但他们无疑在所有人心中都是完人。他们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秀品质,他们是常人的楷模。倘若英雄不是我们心中的完人,我们便会对英雄嗤之以鼻,觉得英雄也不过如此。我们甚至会以我们的长处来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来显示出自己的“高尚”。但是完人从来都不是现实存在的,他只是先人的预设,这种预设保证了人存在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存的趋向。可是现在完人和普通人在我们心中变成对立的。人们都认为如果那个人不是完人,那他和普通人还有什么两样,于是我们就大力鞭挞他们的缺点,这不是很可悲,很可笑吗。我们现代人的可悲。

  通过学*《外国文学史》我知道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都是神的子孙,在传统的*社会,英雄是天道的担当者,而在现在这个人人不信神,不信天道的社会,我们有从何处去寻英雄?

  因此,对于这些哲学家,我们还是理性一点,不要用那么狭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吧。


哲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艺术哲学》读后感优选【5】份

  原本以为《艺术哲学》是一本比较理论化的哲学书,看了之后才发现更像是一本介绍关于他们的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风俗、种族与艺术的书,这本书包括的内容大体如下:第一篇意大利的艺术哲学第二篇尼德兰的艺术哲学第三篇希腊的艺术哲学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

  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优美的人体,而尼德兰绘画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简单而静穆的伟大作品,而现代人只能创作出孤独、苦闷丹纳提出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三个尺度。

  “特征重要的程度”即其价值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本质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则是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程度。书中对欧洲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的描述读起来是饶有兴味的,从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地理位置、气候、人种、风俗*惯、历史、政治力量等因素谈起,谈到某种形式的艺术为何会形成发展。而不同的地理(尤其是气候)的影响而决定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观点本身就很有意思。而这些也证实了艺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它土壤。要做一个艺术家,需要爱生活,形形色色的生活,并且对每一点人物风情的细微差别保持高度的敏感。

  该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H·丹纳所著,作者用清晰﹑详实的笔墨,讲述贴*我们生活的艺术。书中作者主要讲了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哲学。

  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是世界艺术文明的典范,这三个国家的艺术造诣特点是世界艺术史艺术的缩影。讲到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作者从画派的特征,艺术产生的各种条件,促进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绍。透过作者的文字分析,我们能理解意大利表现的一种文化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依照古代的风格,同时根据现实的环境,赋予其新的.意义。意大利人在声乐雕刻建筑绘画中融入自己民族的东西,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图。文中提到意大利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人体。意大利缺乏长久的太*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人们几乎是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中,因此表现人体,一定程度上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诉求。

  作者谈论尼德兰的艺术则从尼德兰艺术出现的综合原因以及尼德兰艺术的历史分段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从早期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再到伦勃朗的出现,尼德兰的艺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完善,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艺术哲学》中对希腊的艺术哲学进行分析,则从种族﹑时代﹑风俗三个方面进行。希腊人得行为方式,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与追求,成就了一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希腊。谈到希腊的艺术成就,不得不讲它的体育成就。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整本书没有多少难懂的语言,全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艺术哲学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够初步地了解什么是艺术哲学。

  原本以为《艺术哲学》是一本比较理论化的哲学书,看了之后才发现更像是一本介绍关于他们的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风俗、种族与艺术的书,这本书包括的内容大体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优美的人体,而尼德兰绘画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简单而静穆的伟大作品,而现代人只能创作出孤独、苦闷

  丹纳提出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三个尺度。“特征重要的程度”即其价值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本质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则是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程度。

  书中对欧洲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的描述读起来是饶有兴味的,从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地理位置、气候、人种、风俗*惯、历史、政治力量等因素谈起,谈到某种形式的艺术为何会形成发展。而不同的地理(尤其是气候)的影响而决定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观点本身就很有意思。

  而这些也证实了艺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它土壤。要做一个艺术家,需要爱生活,形形色色的生活,并且对每一点人物风情的细微差别保持高度的敏感。

  《艺术哲学》这本书是由法语翻译而来,译者在扉页中写到,这本书是写给想要贴*艺术的人看的。在这本书大概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哲学,也可以说是用哲学来解读绘画艺术。

  意大利画派的产生,作者丹纳提到:“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任何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按照这一规律产生的”,因此,要了解艺术品、艺术家、一群艺术家(艺术流派),就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作者提出,人类欣赏和创作高雅的艺术必须要是有教养的人,观赏者应该是从粗野的生活中走出一半的,他必须从野蛮的原始状态和被压抑的身心中脱离出来,不能一门心思只想着斗争和狂欢。这种巨大的社会发展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类从封建*俗过渡到现代精神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而意大利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美拥有独到的见解和热情。意大利的传统文化非但没有因为野蛮的入侵被同化,还在入侵者身上学到不少精髓。统治者在掌权后,意大利远离战争,重视发展工业,社会出现太*盛世。统治者重视文化,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一时间多种艺术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文艺复兴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处于中世纪于现代之间,介于原始本能状态和成熟观念的世界之间。这一时期的人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人们充分满足自身的愿望,想文明人一样迈上了比低级享乐高一级的台阶。然而,他们所欣赏到的具有伟大艺术性的形体,不过是头脑中收录的美丽形象的自我展现,只是满足被心灵遮住的静默的本能。

  在这本书中,丹纳提出了呈现社会生活的大量例子,然而《艺术哲学》尽管材料如此丰富,论证如此详尽,仍不免予人以不全面的感觉。对于这一点,译者序中的一段话很客观的点出了他的不足之处:“他虽则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与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他没有直接触到社会的基础,他考察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却忽略了或是不够强调最基本的一面——经济生活。从社会经济上来看,丹纳提到的繁荣、发展、衰弱都是社会的表象。通过对意大利画派产生原因的分析,丹纳认为这些都是修养、政治、宗教、名族的共同产物,却忽略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决定性因素。

  提起傅雷先生,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家喻户晓的《傅雷家书》,大家说那是一部体现了如何教育孩子成才的经典读物,笔者以为那几百封家书地体现了作为老父亲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孩子的关爱之情,但又是一种超越了寻常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挂念与感情的寄托。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情感细腻、眼光独特的艺术家,他的家书是写给远在英国学*钢琴的儿子傅聪的,故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两个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的交流,尤其有一段重要的毛笔手稿家书,是傅雷先生以恭谨的小楷抄写的《艺术哲学》第三章“希腊的雕塑”,父亲希望儿子能仔细阅读,深刻领悟其中的艺术真谛。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艺术的傅雷,最值得大家来阅读的莫过于他翻译的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原著《艺术哲学》。也许大家觉得这是丹纳的著作,又如何体现傅雷的艺术思想呢?事实上,如此众多的西方艺术理论,偏偏傅雷先生选择了这一部予以译介,犹如他选择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是他最认同最喜爱的一部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作品,而且与他本人的人文思想、艺术观念也是最吻合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他选择丹纳《艺术哲学》,将其作为艺术理论经典来教育傅聪了,我们现在学*艺术的年轻人当然更应该悉心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

  《艺术哲学》最初是丹纳在美术学校的讲课稿,他并没有给我们讲述某一艺术门类的创作技巧或发展脉络,也没有讲解某一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品味或历史地位,而是通过讲述三个西方主要的艺术创作时期,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时期、古希腊时期的方方面面,从而生动地阐释了艺术品产生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艺术品应该发展的理想状态。

  丹纳以为:在人类创造的事业中,艺术品好像是偶然的产物;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只凭他个人的幻想,群众赞许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的制作与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确切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开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跟着傅雷先生那优美而又准确的文字进入到丹纳的讲课之中,我们仿佛时空穿梭一般回到了产生《蒙娜丽莎》、《春》、《维纳斯的雕像》等等巨作的时代,领略了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全方位的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在内的灿烂辉煌,在艺术辉煌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奢侈与开放,宗教信仰的高度升华;感受了前后历时四百年之久,带着北方淳朴、粗壮特征的民族烙印的尼德兰绘画;更是体会了代表古代人类淳朴艺术的“希腊的雕塑”,那是一个唯美的世界,原始的人们对人类最本真的美是如此的热爱,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健康的与体育、竞技、神话密切相关的各种巨制如神庙,微小若族徽的艺术作品。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哲学》彩图珍藏版,首次将五个章节分为了五册,还原到了丹纳最初讲稿的原始状态,傅雷先生原序明确指出,最初的《艺术哲学》是按丹纳讲课进程在1865年至1869年间陆续印行的,而现在的分册图书又加入了大量经典作品及人文、历史的环境插图,以求与原著的内容贴切再贴*,因而非常方便各界读者阅读。这是一个艺术理论的系列,却处处体现出了人文的温情,温润细致,感染无形。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