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窦娥冤读后感1

  我们钦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我们仰慕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高尚;我们感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严。那么何为尊严?

  在窦娥的身上,她这样来诠释尊严:

  坚守底线体现她的尊严。在“官休”与“私休”之间,她用坚决的话语:“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婆婆与张驴儿的劝说,压迫下,道出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的心声。坚决的态度,真实的心声,这是窦娥在用坚守底线——贞洁,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刚强不屈体现她的尊严。在厅堂上,被严刑厉打的窦娥唱道:“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万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多么揪纠心的话语,多么残酷的拷打,可窦娥依旧道:“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这样的窦娥,她是用自己的刚强不屈,来体现自己的尊严。

  选择死体现她的尊严。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她选择了死。她用死保全了年迈孤寂的婆婆。但她的死却非同于一般的死。在死的那一刻,她立下了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是要有尊严的去死,她是要用死后的三桩誓言见证自己的清白。

  一个个体的生命有尊严的死去了,这足以诠释何为尊严。

窦娥冤读后感2

  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

  书上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网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就来发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造成想窦娥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窦娥本身的性格,窦娥的心地善良,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但是她也有着刚强的一面,同时她还有反抗精神。在当时看来,窦娥这种刚烈的性格在当时社会的妇女中是很少见的。也就是因为窦娥的这种和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决定了窦娥悲惨的命运。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知道她蒙冤而死。

  而最大的一个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腐和黑暗,《窦娥冤》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放高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这就是元代社会状况。

  所以我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么个和*幸福的社会里还是很幸运的。

窦娥冤读后感3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予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亲以廉访使的身份为女儿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换一个清官为窦娥雪冤又怎么样?可以。但是悲剧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说“几时再得相见也”的父亲,富贵荣华及身,多年寻访女儿不见,而今只有梦中相会,她不仅是死鬼,而且还是屈死鬼。他迈进统治机构,发现它屈杀了他的独养女,怎么能不失声痛哭:“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青春幼女孩儿也!”清官没有这种凄厉的哭声。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儿的性命。观众面对着伤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窦娥冤读后感4

  窦娥冤,这个典故我从很早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了,然而,它就像其他任何一个故事一样轻轻划过我的心海。不过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因被恶人冤枉,最终在乱世中烟花一般的香消玉殒。我甚至连她是怎么被冤枉的都不曾得知,唯一能让我铭记于心久久的,是那神话般的誓言,若伊人是含冤而死,则六月伏天飞雪,尸埋三尺深雪,上天有眼,果真破了大自然的规律,****,带着女子的幽怨,清清凉凉,企图唤醒人们沉沦的心。

  终于认认真真地看过一遍,心里却是百感交集。诚然,结局邪不压正,是皆大欢喜。可是,窦娥凄惨的挣扎给我带来的冲击却挥之不去。想必是关汉卿那对人物语言淋漓尽致的描写,才使我无限的沉醉在其中。

  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久盛不衰的戏曲,舞台表演是它的灵魂,只有真真切切的表演,才能活生生地让我们感受到窦娥内心的绝望。干巴巴的阅读,只能看到一个个你来我往的对话,我反复琢磨了很久,窦娥,这是个不卑不亢的女子。是的,不卑不亢,是我们公认的,对这个女子的定位。她拒绝张驴儿无理的要求时深明大义,临死前带着无尽哀怨却坚决地誓言。

  这部戏曲的语言是对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含蓄的诗句,可是,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不就是从他*时的谈吐中观察出来的么?当蔡婆婆向窦娥说起张家父子强行娶亲的事情时,窦娥拒绝;婆婆不明事理地认为这是在报答救命恩情“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窦娥道“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戋刂)的便巧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前者的语气似要妥协,却更是烦躁不安。从“事到如今”和“顾不得”这两个词更能告诉读者,蔡婆婆的决定是错误的。没有思考,没有挣扎,没有反抗。蔡婆婆这个人物不坏,而且还颠覆了在我心目中传统的债主形象。窦娥七岁时,她的父亲窦秀才欠蔡婆婆四十两银子,去拜访蔡婆婆时,蔡婆婆道“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首先是称呼,“秀才”算是对窦寇章最高最高的尊称了。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债主对穷酸的欠债人都是很不客气的,例如范进中举里,屠夫管他的秀才女婿叫“现世宝”,“癞蛤蟆”,这又亲属关系的都这样,蔡婆婆与窦秀才无亲缘关系,能做到这样的确说明蔡婆婆是个心善的人。后面蔡婆婆还能把窦秀才请到家里去,心*气和地和他谈话,着实是一位吃斋饭,信佛教,面目慈蔼的老人形象。想来将窦娥交给这样的人,是很放心的。

  可惜,人无完人,不光是好人蔡婆婆,天底下所有善良的人把持不住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分好坏。这一点窦娥和她形成鲜明对比,从语言气势上就看得出,窦娥面对糊涂的婆婆,倒也不急躁,摆道理,讲事实,思维逻辑有理有序,体现了窦娥大女子的风范。将她与有名智者小比一下,可惜了生错地方,不然定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才女。而且,窦娥说话还是很有技巧的,说到最后不忘加上“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来刺激婆婆,她知道婆婆是个守妇道的人,一定会犹豫不决,这样便有了转机。窦娥的语言还有一处给我印象较深,窦娥即将被斩时,对监斩官发出的誓言“要一领净*,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 娥尸首。”“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三个句子,都是肯定句,使人联想到窦娥一身素白,乌丝随风飞扬,漆黑的眸子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从她柔软的唇中却逸出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挑战极限的看似大逆不道的话语。很佩服关汉卿,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这三个扣人心弦的咒语,不仅紧紧缠绕住了楚州的命运,更使我的心中产生了无与比拟的震撼。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这两个现象与第三个相比,不知要仁慈多少。当时读到第三个咒语时我终于知道,知道窦娥心中的痛和怨恨了。和前两个稍有不同,第三个咒语,没有若是,而是委实。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窦娥是认真的,她,已经什么都无所谓了。楚州大旱三年,多么残酷!但是,我窦娥就是要让你们记住,记住这三年大旱的来历,说得不道德些,我承受的痛苦,你们也要一起陪我尝尝!我承认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偏离了,但为什么不允许一个善良的人,无辜的人,宣泄他的忿恨呢?难道善良,所以要忍耐,要无声无息的死去,不明不白的死去么?关汉卿用语言构造的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能使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大概在于窦娥符合我们心中,一个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应具有的所有品质。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干脆的拒绝;不愿亲人受难,所以无奈的“认罪”; 不甘心尸首两异的结局,所以许下绝望的誓言。

  关汉卿在人物语言的细节上很下功夫,一个个细节联合起来,便如同满天璀璨的星星一起闪耀,那光芒一定超过月亮,太阳。正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一个小词,就能够看出那人当时的心境;许多个小词,那么就可以总结出一个人的性格。窦娥从另一方面讲,有些任性了,怎么可以为了自己,让百姓受苦呢?可是,关汉卿在这篇文章所要体现的,就是窦娥的任性。这部戏曲能够体现的中心思想很多,但我觉得最最有价值的,是人 饿了要自己找食吃,疼了要让别人知道,受了委屈,就要说出来。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坏时,一定要严肃对待。我在美国时,深刻体会了美国人民热爱自身利益的情怀,也能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如此强大。不懂得保护自己,像蔡婆婆那样的人,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学会行使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像窦娥一样,才能组成一个和谐守法度的社会。不是有句话说么,想要别人爱上自己,一定要先自己爱自己。

  喜欢这样的一个女子,娇柔的身躯包裹在雪白的绸丝中,姣好的面庞上有一双温柔的丹凤眼。被微风亲吻的三千青丝流淌过女子凌厉的目光,飘向远方,远方。唇边挂有倔强的微笑。永远不知道屈服和妥协,梦中总会有属于她的贞洁之花用真理的雨露浇灌。只愿这虚幻的背影永不消散,成为我朦胧中翘首盼望的归宿。

窦娥冤读后感5

  倪俭香一个善解人意,舍己救人的好人---窦娥,就那样不明不白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间。这难道不是太不公*了吗?是的,这确实是很不公*。

  善良的窦娥因贫困而被张驴儿桃杌所冤枉,还被可恶的桃杌叛死刑。如果我是窦娥,那么我会在心里不停地念叨:“天理何在啊?难道这世界上就没有王法了吗?明明为善的却因贫困而短命,反而为恶的却因富裕而长命。我们必须扫除这些不公*的事,如果它们生存在我们身边,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走向光明。当我们遇到一些被他人冤枉的事时,我们可以去为自己辩护,使自己走向光明,摆脱冤枉;而如果我们是旁观者,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替他人伸冤得雪,尽力将他人从深渊里拉出来。腰缠万贯有什么用?这只能使贪财者误入歧途。如果你不但勇敢,而且一心为他人着想,那么你才有资格被他人尊重,才有资格存活在这个世界。记住: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不但将一无所有,而且会得到人们的藐视。尊重与藐视,你希望是哪个,那么就选哪个吧!不过,一定要慎重哦!

窦娥冤读后感6

  这一天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读完后,早已泪流满面。这本书主要讲了:窦娥是个美丽善良而又坚贞不屈的劳动妇女。她七岁死了爹,十岁死了娘,从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为了殡葬母亲,卖身顶债作了童养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负,而且还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热血溅红了三尺的白练;然后立即大雪纷飞,掩埋了她的遗体;继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怜的窦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发自心里的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们比窦娥幸福,快乐;说到痛苦,我们又是窦娥几分之一呢?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个温暖的避风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没有忧虑,只有快乐。但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寄生虫,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剑锋,每天都要人催着才做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吃东西,开小差……他却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应给他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要为国争光,因为我们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为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阅读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1)

——《窦娥冤》读后感6篇

《窦娥冤》读后感1

  《窦娥冤》中的窦娥家境贫寒,母亲又去世得早,所以窦娥对自己的父亲更是关心,不久父亲为了进京赶考,只好把窦娥给别人做了童养媳。长大后她遭受奸人陷害,被处死刑。

  窦娥咬着牙,眼含泪水痛咒道:“我死后血溅一丈二尺白布,三尺大雪盖我尸体,楚州大旱三年!“果然这一切在窦娥死后都得到了验证。这真是千古奇冤啊!其实做人就要象窦娥一样敢怒敢言,光明磊落。

  如今我们的时代改变了,当官的处处为老百姓作想,对老百姓们更关心、更体贴了,同时,在新社会、新国家中,法律面前人人*等,为民办实事的官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像窦娥那样的悲剧不会重演。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清官,为国家出一份力,多造福于人民。

  读了《窦娥冤》之后更让我懂得了清官的重要性。以后我的理想如果实现了,我一定像林则徐、*、孔繁森……看齐。

  透过窗户我仿佛看见窦娥在向我微笑,勉励我前进,将来造福于民。

《窦娥冤》读后感2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

《窦娥冤》读后感3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予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亲以廉访使的身份为女儿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换一个清官为窦娥雪冤又怎么样?可以。但是悲剧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说“几时再得相见也”的父亲,富贵荣华及身,多年寻访女儿不见,而今只有梦中相会,她不仅是死鬼,而且还是屈死鬼。他迈进统治机构,发现它屈杀了他的独养女,怎么能不失声痛哭:“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青春幼女孩儿也!”清官没有这种凄厉的哭声。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儿的性命。观众面对着伤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窦娥冤》读后感4

  或许命运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诬陷;或许命运的捉弄使她早年丧命,我们无不为她——窦娥喊冤。

  与窦娥相比,我们很幸运,像“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窦娥的一生是短暂而不幸的,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二十岁丈夫便死了,本以为还可以过安淡*静的日子,确遭人诬陷。我们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许放在大多数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与黑暗势力抗争。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光不可再重来,窦娥因不像黑暗势力屈服而丧命,人们佩服她的勇气;人们赞叹她的品格;人们热爱她的精神,而所谓的“屈服”者却遭人鄙视,遭人唾弃。

  窦娥不像黑暗势力低头,我们要不像生活挫折低头,学*不像失败低头,在学*的过程中难免有挫折和失败,面对挫折与失败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而不是一畏的退缩。失败不仅一次,一次次的放弃了失败会一事无成。

  小时候的窦娥喜欢读一些诗歌,也非常喜欢文学,但她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在学堂里上课,衣食无忧,每月还有足够的零花钱。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学*。

《窦娥冤》读后感5

  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这个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样的。

  《窦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个英灵着的角色,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窦娥冤》就是长久以来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缩影。人们在对现实社会无力回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戏曲这一出口,元曲的行调格式并不是规范的戏曲格式,不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那样将每一个人物刻画殆尽,每一出场顺序,每一段独白、独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元杂曲则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许并没有想过要将这样的戏剧搬上像《贵妃醉酒》那样的舞台,只是用来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众罢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窦娥冤》实则是把人们的苦痛与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给大家听。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关汉卿生前并没有什么功成名就,写的东西也不受人们待见,这种被许多人视作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摒弃了。终于有一天,当人们生活水生火热之时,才发觉之前的歌功颂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将那些在某一个时间里被自己丢掉的东西拿回来重新审视。毫无疑问,好的作品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且这种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认知上的。

《窦娥冤》读后感6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2)

——《窦娥冤》教案设计3篇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学*重点: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学*难点: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

  学*过程:

  一、课前预*

  了解元曲,走*作者。

  二、合作探究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解题指导】

  一、参见【.写作手法】

  二、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己的婆婆看出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四、1生,深甚,2糊突,混淆。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4则,只。

  五、略。

  【资料窗】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3)

——窦娥冤教案9篇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五。

  2.结合“思考和练*”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朽,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五。

  2.结合“思考和练*”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朽,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课前预*】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权力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学生朗读“三桩誓愿”部分,讨论明确:

  ①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③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教师总结:作者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蹂躏,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创造了血溅白练、六月下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情节,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的意愿,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问题: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读第三折,选出你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全班交流

  (3)比较阅读

  问题: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变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所言极是从窦娥的悲惨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感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了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六、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窦娥冤》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点拨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4)

——《窦娥冤》教案 (菁华5篇)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

  具体步骤:

  一、复*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教学目标: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5)

——《窦娥冤》读后感 (菁华5篇)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这一天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读完后,早已泪流满面。

  这本书主要讲了:窦娥是个美丽善良而又坚贞不屈的劳动妇女。她七岁死了爹,十岁死了娘,从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为了殡葬母亲,卖身顶债作了童养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负,而且还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热血溅红了三尺的白练;然后立即大雪纷飞,掩埋了她的遗体;继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怜的窦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发自心里的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们比窦娥幸福,快乐;说到痛苦,我们又是窦娥几分之一呢?

  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个温暖的避风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没有忧虑,只有快乐。但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寄生虫,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剑锋,每天都要人催着才做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吃东西,开小差……他却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应给他的!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要为国争光,因为我们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为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

  在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中,我唯一钟爱的是《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

  窦娥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窦娥因盘剥而沦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妇。但她却向命运屈服了,她是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但她同样也是一个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她具有弱者的抗争精神。

  窦娥被诬告毒死张驴儿的父亲,她本来是对官府十分信任,如实陈述事情的过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写出了她安于命运,新人妇道的性格特点。

  然而她得到的却是贪官“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吼叫。窦娥为了让自己的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这无疑表现了窦娥作为孝妇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窦娥已看清了官府的黑暗。

  她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本质:这是一个不讲天理,不辨清浊,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世界。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窦娥对“天”“地”发出了控诉和斥责的这一番话说得痛快淋漓,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公*的现象:“为善的,受贫苦,更命短,为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这个作品控诉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又曾发下三桩誓愿,表现了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而三桩誓愿的兑现(一腔热血飞上自练,伏天降下三尽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则不仅表现了这善良女子的冲天冤气,而且更表明人民群众坚信,宇宙间还有正气存焉,这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极大鼓舞。

  我爱的窦娥并不总是怯弱的,至少她敢于反抗,这在古代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与封建势力进行过反抗呢?窦娥之死,虽然是必然的,但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窦娥,是一位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弱者,但她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仍然值得读到这篇文章的各位学*。

  窦娥冤,这个典故我从很早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了,然而,它就像其他任何一个故事一样轻轻划过我的心海。不过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因被恶人冤枉,最终在乱世中烟花一般的香消玉殒。我甚至连她是怎么被冤枉的都不曾得知,唯一能让我铭记于心久久的,是那神话般的誓言,若伊人是含冤而死,则六月伏天飞雪,尸埋三尺深雪,上天有眼,果真破了大自然的规律,带着女子的幽怨,清清凉凉,企图唤醒人们沉沦的心。

  终于认认真真地看过一遍,心里却是百感交集。诚然,结局邪不压正,是皆大欢喜。可是,窦娥凄惨的挣扎给我带来的冲击却挥之不去。想必是关汉卿那对人物语言淋漓尽致的描写,才使我无限的沉醉在其中。

  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久盛不衰的戏曲,舞台表演是它的灵魂,只有真真切切的表演,才能活生生地让我们感受到窦娥内心的绝望。干巴巴的阅读,只能看到一个个你来我往的对话,我反复琢磨了很久,窦娥,这是个不卑不亢的女子。是的,不卑不亢,是我们公认的,对这个女子的定位。她拒绝张驴儿无理的要求时深明大义,临死前带着无尽哀怨却坚决地誓言。

  这部戏曲的语言是对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含蓄的诗句,可是,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不就是从他*时的谈吐中观察出来的么?当蔡婆婆向窦娥说起张家父子强行娶亲的事情时,窦娥拒绝;婆婆不明事理地认为这是在报答救命恩情“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窦娥道“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划的便巧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前者的语气似要妥协,却更是烦躁不安。从“事到如今”和“顾不得”这两个词更能告诉读者,蔡婆婆的决定是错误的。没有思考,没有挣扎,没有反抗。蔡婆婆这个人物不坏,而且还颠覆了在我心目中传统的债主形象。窦娥七岁时,她的父亲窦秀才欠蔡婆婆四十两银子,去拜访蔡婆婆时,蔡婆婆道“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首先是称呼,“秀才”算是对窦寇章最高最高的尊称了。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债主对穷酸的欠债人都是很不客气的,例如范进中举里,屠夫管他的秀才女婿叫“现世宝”,“癞蛤蟆”,这又亲属关系的都这样,蔡婆婆与窦秀才无亲缘关系,能做到这样的确说明蔡婆婆是个心善的人。后面蔡婆婆还能把窦秀才请到家里去,心*气和地和他谈话,着实是一位吃斋饭,信佛教,面目慈蔼的老人形象。想来将窦娥交给这样的人,是很放心的。

  可惜,人无完人,不光是好人蔡婆婆,天底下所有善良的人把持不住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分好坏。这一点窦娥和她形成鲜明对比,从语言气势上就看得出,窦娥面对糊涂的婆婆,倒也不急躁,摆道理,讲事实,思维逻辑有理有序,体现了窦娥大女子的风范。将她与有名智者小比一下,可惜了生错地方,不然定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才女。而且,窦娥说话还是很有技巧的,说到最后不忘加上“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来刺激婆婆,她知道婆婆是个守妇道的人,一定会犹豫不决,这样便有了转机。窦娥的语言还有一处给我印象较深,窦娥即将被斩时,对监斩官发出的誓言“要一领净*,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三个句子,都是肯定句,使人联想到窦娥一身素白,乌丝随风飞扬,漆黑的眸子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从她柔软的唇中却逸出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挑战极限的看似大逆不道的话语。很佩服关汉卿,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这三个扣人心弦的咒语,不仅紧紧缠绕住了楚州的命运,更使我的心中产生了无与比拟的震撼。血溅白练,这两个现象与第三个相比,不知要仁慈多少。当时读到第三个咒语时我终于知道,知道窦娥心中的痛和怨恨了。和前两个稍有不同,第三个咒语,没有若是,而是委实。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窦娥是认真的,她,已经什么都无所谓了。楚州大旱三年,多么残酷!但是,我窦娥就是要让你们记住,记住这三年大旱的来历,说得不道德些,我承受的痛苦,你们也要一起陪我尝尝!我承认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偏离了,但为什么不允许一个善良的人,无辜的人,宣泄他的忿恨呢?难道善良,所以要忍耐,要无声无息的死去,不明不白的死去么?关汉卿用语言构造的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能使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大概在于窦娥符合我们心中,一个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应具有的所有品质。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干脆的拒绝;不愿亲人受难,所以无奈的“认罪”; 不甘心尸首两异的结局,所以许下绝望的誓言。

  关汉卿在人物语言的细节上很下功夫,一个个细节联合起来,便如同满天璀璨的星星一起闪耀,那光芒一定超过月亮,太阳。正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一个小词,就能够看出那人当时的心境;许多个小词,那么就可以总结出一个人的性格。窦娥从另一方面讲,有些任性了,怎么可以为了自己,让百姓受苦呢?可是,关汉卿在这篇文章所要体现的,就是窦娥的任性。这部戏曲能够体现的中心思想很多,但我觉得最最有价值的,是人 饿了要自己找食吃,疼了要让别人知道,受了委屈,就要说出来。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坏时,一定要严肃对待。我在美国时,深刻体会了美国人民热爱自身利益的情怀,也能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如此强大。不懂得保护自己,像蔡婆婆那样的人,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学会行使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像窦娥一样,才能组成一个和谐守法度的社会。不是有句话说么,想要别人爱上自己,一定要先自己爱自己。

  喜欢这样的一个女子,娇柔的身躯包裹在雪白的绸丝中,姣好的面庞上有一双温柔的丹凤眼。被微风亲吻的三千青丝流淌过女子凌厉的目光,飘向远方,远方。唇边挂有倔强的微笑。永远不知道屈服和妥协,梦中总会有属于她的贞洁之花用真理的雨露浇灌。只愿这虚幻的背影永不消散,成为我朦胧中翘首盼望的归宿。

  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这个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样的。

  《窦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个英灵着的角色,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窦娥冤》就是长久以来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缩影。人们在对现实社会无力回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戏曲这一出口,元曲的行调格式并不是规范的戏曲格式,不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那样将每一个人物刻画殆尽,每一出场顺序,每一段独白、独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元杂曲则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许并没有想过要将这样的戏剧搬上像《贵妃醉酒》那样的舞台,只是用来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众罢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窦娥冤》实则是把人们的苦痛与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给大家听。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关汉卿生前并没有什么功成名就,写的东西也不受人们待见,这种被许多人视作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摒弃了。终于有一天,当人们生活水生火热之时,才发觉之前的歌功颂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将那些在某一个时间里被自己丢掉的东西拿回来重新审视。毫无疑问,好的作品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且这种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认知上的。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6)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在七班学*《窦娥冤》,上课效果比在八班好,我调整了授课内容,先让学生讨论了《窦娥冤》,这一课的主要矛盾冲突,学生答得很好,再问根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大部分答是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冲突,我明白他们把这个根本理解是根源。后来我就换了一种文法:最重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都能认识到是窦娥与官府的冲突,并且能够认识到从这些矛盾冲突上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抗精神,刚烈。

  然后我又由窦娥不*的命运讲到窦娥面对这种不公*的命运所表现出的行为,师生共同研读了第三折,然后问学生在这一折最打动他或他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我契机问他是如何看待这三桩誓愿的。这三桩誓愿反映了什么,窦娥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第二个学生回答的是窦娥临刑前与婆婆的诀别,这一情节让他感到窦娥的善良和孝顺,窦娥冤屈那么大,而临刑前对婆婆的要求这么少,还一直劝慰婆婆。让他深为这一人物感动。我契机有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一折中再次突出窦娥的美好品质,学生能够认识到是反衬当时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把这么一个美好的人冤杀了。我补充说这也是悲剧的力量,像鲁迅说的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关汉卿在这里用他几位细腻的笔触,把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是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把主人公对社会不公*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这样人物的性格就更加丰富饱满了。

  《窦娥冤》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下预想,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能感受到什么,能感悟到本课的艺术特色吗,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我把能出现的问题都尽可能地考虑之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表演课本剧(二)出示学*目标(三)鉴赏曲词《滚绣球》(四)鉴赏“三桩誓愿”。在每个过程中总结归纳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和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学生思考了片刻之后开始发言。有的谈对窦娥这一形象的认识,有的谈曲词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方法,有的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滚绣球》表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证明学生鉴赏这支曲词的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在鉴赏“三桩誓愿”中,学生的发言各抒己见,从这一点入手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艺术手法,作品的主题等。照常理,完成了本堂课的学*目标就适可而止,但是,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学生在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内容基础上,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所以,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一探一思索,一拨一启迪,一通一发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窦娥一会儿指天斥地,一会儿感天动地,这不是矛盾吗?有的问,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百姓不受苦吗,怎么能说她是善良的呢?有的学生竟然提出,假如窦娥嫁给张驴儿不就没有这出悲剧了吗?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我在这期间采用鼓励的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的思想火花绽放出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示学生最精彩的一面。

  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从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从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方面,整体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张扬学生个性的*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让学生在切身体验时,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更加坚定自信心,并且结合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引申到课下继续研讨,调动了学生可持续性学*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发展能力。如果我在课堂上,我调动学生的时候再放开一些,完全相信学生,课堂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由一个学生主讲。其模式仍然是分段,讲解大意,朗读之类。

  按照授课老师的见解,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主体的位置发生着变动。从小学到中学,教师的职能:保姆→教师→导师;学生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依赖→依靠→独立。他的意思是他现在的学生经过他带了*两年时间,已经可以独立了,有主体的独立地位了。

  我不怀疑,就这位上课的学生而言,她确实有了主体的地位。但问题是,另外的几十名学生了。他们不是仍然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吗?他们的主体地位又如何体现呢?

  授课老师说,他上课很注重过程。这不错,但是在这样的课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个学生的过程,而不是众多的个体的学*过程。且这位学生所讲内容基本上是搬用教参,从前老师搬,现在学生搬,这就是教改?

  说到底,这仍然只是一种形式。时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太关注形式的层面,而对实质的问题关注显然不够。那就是:学生有否通过学*这样一个文本,完成自己的意义的建构。

  这个文本包含三个重要的片段:①窦娥上场诉说冤屈;②与婆婆话别;③发下三桩誓愿。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zhí)、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第一个片段中,包含了如下文化内涵:日月、鬼神、天地、贤愚、好歹、命长与命短、善良与邪恶、富贵与贫穷,盗跖与颜渊,这些是中国老百姓的是非与善恶的范畴。而裁定是非善恶的是“天”,天隐喻着什么呢?“错堪贤愚枉作天”,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枉”字,是谁“枉”呢?面对这种“枉”,作为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又能怎样呢?

  (比较:“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这些内容?如何在这种解读中,完成自己的意义的建构?也许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这一段诉说,不用隐喻的手法,而直接说明白,当怎样表述呢?或者,你换一种喻体来隐喻,你又当怎样表达呢?

  “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这个片断极力渲染窦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的无能与无奈。

  “(正旦唱)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正旦唱)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出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在这个片断中,作者为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解救弱势群体的办法。说到底,还是要靠天。中国古代,老百姓就望清官,就望明君。但这些都靠不住的时候,便只能靠天了。

  这里需要的是体验,体验窦娥的冤屈和无奈,也体验作者良知与无奈。只有深深的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本质穷尽,只有通过体验,你才能真切而内在地置身于文化与生命之流中,并与窦娥与关汉卿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你现在能够体会作者创造时的心情吗?你能够认同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吗?

  还有形式的意义,作者选择戏剧的形式,来表现这种生活的.现实。在当时,这样的形式是最能为人们(包括大众)所接受的。

  可以与西方戏剧的兴起作一比较。

  这种戏剧形式由那些部分构成?由哪些角色组成?

  小舞台,是如何与大社会交融的?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关汉卿《窦娥冤》(节选)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而不是一篇文言文。惟有如此定位,教学此篇课文才不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也才不会认为对文本中用典理解的障碍与对字词理解的障碍一样,都只是表层的,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文言课文,确乎存在一个在“字词句串讲”和“分析鉴赏”这两“极”间寻求“*衡”的问题,而作为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戏剧这一文学样式,不少高中生原本就不大喜欢,而且这一文学样式是适宜表演与观看的,我们的阅读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欣赏手段。尤其是中国古代戏曲,能够真正读懂的人又有几个呢,更别提喜欢并且欣赏了。就语言特征而言,元杂剧作品的典型共性(其实也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总体特征)是“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不仅元杂剧中的“宾白”(人物对话)是这样,即便是剧本中的“曲词(唱词)也注意口语化”(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虽然具有“口语化”特征,“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可是我们今人阅读《窦娥冤》等元杂剧时,对其语言仍然感到相当陌生。面对《窦娥冤》时,同面对《促织》一样有着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中国古代小说在语言上有着较大区别的。中国古代散文的阅读与赏析,可以从所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入手,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字词句的意思,而且朗读时大多是可以朗朗上口的,能够从大体上去把握其内容的。而中国古代小说即明清小说也是比较容易阅读的,因为其故事情节较强,即使是白话文言文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相对中国古代戏曲而言,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中国古代戏曲语言很多是当时戏剧家创作时期的特定口语,距离我们现今的口语时间太久远,并且口语有太多的变化,这是我们读者特别是高中生较难接受的。不结合下面的注释是很难确切把握其涵义的,如《窦娥冤》中的“磨旗(摇旗)”,“糊突(混淆)”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字上所未有也。”因此,在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不好理解、不顺畅太拗口。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戏曲时,该如何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第二,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常识,高中学生知之甚少或者不甚熟悉。中国古代戏曲里面的人物名称具有明显的时代口语特点,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古代戏曲常识,是无法准确把握其人物角色变换的。同时唱词的唱曲人也是变化的,学生有时甚至弄不清楚哪些曲词是由哪个人物角色来演唱的。特别是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人物角色名称以及戏曲样式区别较大,高中生若没有把握这一方面的戏曲常识,是较难实现阅读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的心理转变。当然,戏曲所传递出来的故事也是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的。但是戏曲其情感思想可把握,而其戏曲艺术形式及唱词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却是难以驾驭与把握的。只有深入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才能领悟其艺术魅力及深刻韵味。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戏曲远不及中国古代小说、散文、诗歌那样容易为高中生阅读接受。

  第三,高中生在接触中国古代戏曲时,除了因语言特征及戏曲样式难以接受所形成的畏难情绪外,还有着极强烈的功利目的情绪。不少高中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查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只是考查中国古代诗词及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因此对已较难阅读的中国古代戏曲就更不感兴趣了。

  针对《窦娥冤》的文体特点及高中生阅读中国古代戏曲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设计《窦娥冤》的课堂教学步骤及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我抓住文章的“单元要求”指出,“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鉴赏”,是古代戏曲作品鉴赏的“教学重点”。另外,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中“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第八页)有了这些依据,可以说,“典故运用”是《窦娥冤》这一作品解读与鉴赏的有效钥匙。典故的理解,正是学生解读《窦娥冤》的难点,而这一难点,也恰恰是这一戏剧作品鉴赏的重点所在。

  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绕不开的话题。所谓“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典故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典故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说服力,并使得作品语言凝练简洁。所以,在课堂内围绕着典故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富有价值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典故的钥匙,感受典故的精髓。《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时所涉及到的四个典故本身就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言语形式,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必要对它们做层层深入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文学、文化方面的滋养。同时,也可以“通过感悟、品味、理解典故,使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获得一定的提升”。

  在《窦娥冤》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着学生对四个典故理解的语感图式,设置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将典故学*分解为“复述四个典故的具体内容──解析四个典故的相似之处──探求四个典故的时空跨越──领悟四个典故的文本作用──回顾古典诗词的典故运用”等五个步骤进行,并且以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为教学形式,让学生完成复述了解典故到探求领悟典故再到回顾使用典故的语感的层次递进。实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养成相互切磋的*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教学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第九页)

  面对教材,面对课文,成熟而清醒的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必须对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必然同时具备许多教学价值。“文学作品,即便是一首短诗,也有*乎无穷的含蕴,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均开发为课程内容。能成为现实内容的,只能是某些角度的观照”。(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像《窦娥冤》这样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其潜在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可是面对这些潜在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切实抓住属于语文的东西,凸现和挖掘语文课的价值。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

  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

  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

  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实施对语文老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要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我和沂南一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在设计《窦娥冤》这节课时,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了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长处;板书精练概括,富有新意在这个基础上,我认真吸收了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轻松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与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提供*台,吃透文本

  我着眼于学生的学*实际和认知水*,立足文本,通过问题导读和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创设机会,提供*台,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吃透文本,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声情并茂,创设氛围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味正而情浓的所谓味正,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所谓情浓,即语文课要声情并茂、情思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图片等来感染学生

  三、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在学生对三桩誓愿的认识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发生分歧时,适时给予引导,并灵活处理了浪漫主义手法这个教学目标一堂课,学生并没有在活跃的氛围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

  整堂课,我感到整体设计比较流畅,达到了预期的学*效果,但是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予以肯定,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粉笔字不够工整,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忠实执行者,我会以更大的热情和勤奋使自己不断的走向成熟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奉献,我会用的青春和热情,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去求索。

  本篇课文选自高二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和中外话剧,并学*其写作和表演的方法。因此,在一开始讲授文本之前,首先对作者的生*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从中不仅让学生熟知了关汉卿,而且通过背景了解到关汉卿戏剧创作的风格。其次,为学生播放了秦腔名家马友仙的秦腔《窦娥冤》,学生通过赏析画面和戏曲音律、语调,从而对本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些均为课文的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7)

——窦娥冤读后感合集十篇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屋漏偏逢连日雨,赛芦医为了免债欲谋害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的蔡婆婆从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张驴儿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愤怒之下将罪名栽到窦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腐败,污吏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句话道出心中的激愤、委屈、埋怨、指责……更道出官场的黑暗,穷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直接惩戒残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沉冤昭雪。三桩誓愿也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桩誓愿的实现更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究根结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人们觉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而很多妇女们欠缺自省意识,看不到自身的处境。窦娥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窦娥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窦娥的后尘。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或许命运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诬陷;或许命运的捉弄使她早年丧命,我们无不为她——窦娥喊冤。

  与窦娥相比,我们很幸运,像“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窦娥的一生是短暂而不幸的,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二十岁丈夫便死了,本以为还可以过安淡*静的日子,确遭人诬陷。我们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许放在大多数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与黑暗势力抗争。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光不可再重来,窦娥因不像黑暗势力屈服而丧命,人们佩服她的勇气;人们赞叹她的品格;人们热爱她的精神,而所谓的“屈服”者却遭人鄙视,遭人唾弃。

  窦娥不像黑暗势力低头,我们要不像生活挫折低头,学*不像失败低头,在学*的过程中难免有挫折和失败,面对挫折与失败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而不是一畏的退缩。失败不仅一次,一次次的放弃了失败会一事无成。

  小时候的窦娥喜欢读一些诗歌,也非常喜欢文学,但她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在学堂里上课,衣食无忧,每月还有足够的零花钱。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学*。

  是元代著名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屋漏偏逢连日雨,赛芦医为了免债欲谋害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的蔡婆婆从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张驴儿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愤怒之下将罪名栽到窦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腐败,坏官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句话道出心中的激愤、委屈、埋怨、指责??更道出官场的黑暗,穷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直接惩戒残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沉冤昭雪。三桩誓愿也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桩誓愿的实现更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究根结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人们觉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而很多妇女们欠缺自省意识,看不到自身的处境。窦娥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窦娥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窦娥的后尘。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二)

  昨晚去戏曲研究院看秦腔,刚开始很激动,很兴奋,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劲去欣赏。因为她是,惊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经典的传统剧目,被称之为中国十大悲剧。

  或许是我对于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绪一直没被调动起来,剧情每到高潮时,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让我实在难受,失望??

  或许是那位年轻的演员的表演不到位,全剧的最高潮应该属于斩窦娥那一场,可是让人感觉有些*淡,窦娥内心的东西表现的不足,没能抓住身为观众的我。这与马友仙老师扮演的窦娥还是差的太远,不过还是要鼓励这位年轻的演员,希望她能继续努力,向前辈多学*。

  又或许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对全剧的看法,在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被砍头之后,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在这一块应该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让我很失望,窦娥被砍头之后,整个舞台暗了下来,我心里那个急呀,怎么能全场暗下来呢,并且暗场时间持续半分钟,我的情绪一下被隔的拔凉拔凉的,就在这时,灯光突然亮起,只见舞台半空出现带有斑斑点点的血迹的白练,舞台中央飘起了鹅毛大雪,窦娥身上盖着一块白布,哎呀,这一举动大大影响了我的情绪。

  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连贯的,当窦娥被杀的那一刻,舞台应该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红光打向那条悬在半空中的白练,天空霎时大雪纷飞,将窦娥的尸体掩盖。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乐烘托,那将会达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显示出窦娥的冤屈,惊天地,泣鬼神。

  全剧中,按理说高潮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可是高潮没有打动我,却在全局即将结束的时候,却打动了我,当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官回来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来”就这一句,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说一下关于这个故事,身为贞洁烈妇的窦娥,心地善良,怎么会发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难道她只是为了以?东海孝妇?的传说来验证自己的冤屈吗?她有没有想过,大旱三年,楚州因此会饿死多少无辜的黎民百姓?为了证实自己的冤屈,难道就要拉上这么多无辜的生命为自己陪葬吗?这两者相比较之下,孰轻孰重?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三)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

  书上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网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就来发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造成想窦娥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窦娥本身的性格,窦娥的心地善良,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但是她也有着刚强的一面,同时她还有反抗精神。在当时看来,窦娥这种刚烈的性格在当时社会的妇女中是很少见的。也就是因为窦娥的这种和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决定了窦娥悲惨的`命运。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知道她蒙冤而死。

  而最大的一个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腐和黑暗,《窦娥冤》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放高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这就是元代社会状况。

  所以我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么个和*幸福的社会里还是很幸运的。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在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中,我唯一钟爱的是《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

  窦娥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窦娥因盘剥而沦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妇。但她却向命运屈服了,她是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但她同样也是一个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她具有弱者的抗争精神。

  窦娥被诬告毒死张驴儿的父亲,她本来是对官府十分信任,如实陈述事情的过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写出了她安于命运,新人妇道的性格特点。

  然而她得到的却是贪官“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吼叫。窦娥为了让自己的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这无疑表现了窦娥作为孝妇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窦娥已看清了官府的黑暗。

  她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本质:这是一个不讲天理,不辨清浊,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世界。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窦娥对“天”“地”发出了控诉和斥责的这一番话说得痛快淋漓,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公*的现象:“为善的,受贫苦,更命短,为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这个作品控诉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又曾发下三桩誓愿,表现了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而三桩誓愿的兑现(一腔热血飞上自练,伏天降下三尽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则不仅表现了这善良女子的冲天冤气,而且更表明人民群众坚信,宇宙间还有正气存焉,这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极大鼓舞。

  我爱的窦娥并不总是怯弱的,至少她敢于反抗,这在古代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与封建势力进行过反抗呢?窦娥之死,虽然是必然的,但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窦娥,是一位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弱者,但她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仍然值得读到这篇文章的各位学*。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予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亲以廉访使的身份为女儿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换一个清官为窦娥雪冤又怎么样?可以。但是悲剧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说“几时再得相见也”的父亲,富贵荣华及身,多年寻访女儿不见,而今只有梦中相会,她不仅是死鬼,而且还是屈死鬼。他迈进统治机构,发现它屈杀了他的独养女,怎么能不失声痛哭:“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青春幼女孩儿也!”清官没有这种凄厉的哭声。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儿的性命。观众面对着伤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屋漏偏逢连日雨,赛芦医为了免债欲谋害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的蔡婆婆从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张驴儿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愤怒之下将罪名栽到窦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腐败,污吏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句话道出心中的激愤、委屈、埋怨、指责……更道出官场的黑暗,穷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直接惩戒残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沉冤昭雪。三桩誓愿也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桩誓愿的实现更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究根结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人们觉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而很多妇女们欠缺自省意识,看不到自身的处境。窦娥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窦娥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窦娥的后尘。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真正善良、淳朴之人,必然是对别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别人因为自己而受一点点累、吃一点点亏。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对任何一种统治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无赖流氓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什么时候合流、什么时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的。大凡一个朝代越是到统治的中晚期,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对底层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杀戮的趋势就越明显。

  窦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不公,21世纪的读者却不能没有一点哲学的、历史的常识。兼济天下对绝大多数小知识分子而言当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却是他们必须领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今东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公*需要自己去争取;不要相信仁义,仁义取决于人,但现实中不仁不义、难仁难义的'人那么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百姓是愚顽鲁钝的,强权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赖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实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担荷人类苦难”?别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稣基督、佛陀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吧!

  社会当然在发展,也会进步。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牺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却死得不仁不义、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围观,你可以装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死的伟大,布鲁诺、谭嗣同、遇罗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窦娥冤读后感 (菁选6篇)(扩展8)

——窦娥冤教学设计范本5份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2、揣摩人物语言和作家语言,增强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结合文本分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人物言行,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戏剧冲突,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天”的内涵及三桩誓愿中体现的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讨论法、比较法

  学*方法:

  跨媒介阅读、合作探究、圈点勾画

  教具准备:

  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梳理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PPT显示:

  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明确: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

  1、什么叫戏剧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戏剧的要素和特点:

  ⑴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⑵特点

  ①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②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③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3、戏剧的分类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4、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⑴分类

  散曲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唱

  元曲

  杂剧(散曲+“科”+“白”)唱+演

  例如:

  散曲: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天静沙·秋思〉

  套曲:合一个曲调中的多个曲子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

  ⑵结构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xx科” 。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⑶角色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

  ⑷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

  ⑸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⑹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四大家之首

  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

  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三、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他在元代剧坛高居“元曲四大家”之首。据记载,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预*检测

  1、识记语音

  当垆、()临邛()变徵()

  知契()情怀冗冗()鼓三通()

  忤逆()燕侣莺俦()苌弘()

  孛老()绣闼()刬的()

  罪愆()撚断脊筋()恓惶()

  祗候()桃杌()喝撺厢()

  提防()盗跖()尸骸()

  错勘()杳无()瀽()

  前合后偃()石陌荒阡()()

  哥哥行()鳏寡孤独()()亢旱()

  鞍鞯()鞍鞴(bèi)

  2、了解词义

  浑家:指妻子争奈:怎奈,无奈处分:责备

  知契:知己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忤逆:不孝顺

  看觑:照看,照顾刬的:*白无故的,怎的执料:照料,料理

  糊突:混淆则是:只当是葫芦提:糊涂

  暄:炎热干家缘:操劳家务亢旱:大旱

  搬掉:哄骗,挑唆典刑:按法行刑寿延:寿命长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错勘:错误的判断

  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昏聩: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就没什么前途了

  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

  覆盆不照太阳辉:比喻衙门暗无天日,也比喻遭受冤屈

  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很少的

  五、整体感知课文

  这部剧共有四折,课文节选了前三折,请大家简要概括每一折的故事情节。

  1、通读全文,思考

  2、明确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

  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文情节:

  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课文情节: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第四折:写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终为窦娥洗涮冤屈,报仇雪恨。

  六、布置作业

  完成《成长资源》第一课预*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探究窦娥形象及挖掘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剧情导入

  二、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被抵作童养媳。

  ⑵拒绝改嫁。

  ⑶蒙冤入狱。

  ⑷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诀别婆婆,至善至孝;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有反抗精神。

  三、重点探究: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

  1、分析讨论:面对逼婚和屈打,窦娥是怎样做的?表现了窦娥什么品性?

  明确:

  窦娥:知书达礼,孝顺父母,谨守节操,威武不屈。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四、难点突破:结合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解主题

  1、思考:窦娥的”冤"是谁造成的?

  明确:

  蔡婆婆:有点贪财,本质不坏,软弱。

  张驴儿:厚颜无耻,贪财好色,地痞流氓,无所不为。

  张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县令桃杌:贪赃枉法的赃官、昏官,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

  赛卢医:表里不一,心术不正;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2、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小结: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本剧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归纳概括主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规范练》第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第三折,体会人物情感,学*文章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窦娥原指望谁主持正义?申冤无门,窦娥是怎样抗争的?

  二、初读文本,感知人物悲情。

  ㈠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体现窦娥什么情感?

  1、研读第三折

  2、学生发言

  3、明确

  绑赴刑场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愤

  窦娥婆媳诀别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悲

  临刑发誓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怒

  ㈡合作探究:最能体现窦娥怨愤之情的曲子是哪一支?

  1、思考讨论

  2、 参考

  《滚绣球》: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

  3、难点突破:理解“天”这个意象。

  思考: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明确: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司马迁

  译: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2)在这里“天”隐喻的是什么?

  明确:统治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喻。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难点突突破:体会剧本浪漫主义手法。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

  3、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呢?

  明确: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四、比较鉴赏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五、课堂小结

  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作业

  1、试将《窦娥冤》改写成现代话剧。

  2、写一篇评述《窦娥冤》的文章。

  教学目的: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

  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三岁丧母;

  (2)父女分离;

  (3)丧夫打击;

  (4)流氓欺压;

  (5)奸臣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

  故事梗概

  七、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语文《窦娥冤》教案,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设计依据

  1.课标依据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学*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和教学实际,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后,能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之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教材依据

  戏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学*古典诗歌和古代小说,第二册学*乐府叙事诗的基础上,在第三册设计了第六单元即“词曲及鉴赏”单元。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作为元杂剧,可算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范例,而《窦娥冤(节选)》作为高中阶段唯一一篇古代戏曲文学必修篇目,在教学上有其标本意义。

  3.单元依据

  本单元主题为“宋词元曲及其鉴赏”,共五篇课文,其中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和王实甫《西厢记�q长亭送别》是元杂剧。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唯一涉及中国古代戏曲的单元,在该方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和思考,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线索;能够借助对戏曲剧本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品情节设计的匠心;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方法,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4.文本特点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节选)》作为该剧的高潮部分,其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本色自然的语言唱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入髓的主题思想都是值得细品探究的。以其强烈的悲剧性为切入口,紧扣悲剧故事情节、悲剧人物形象、悲剧产生根源、悲剧艺术效果逐层深入地去体味鉴赏探究,以期加深剧作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为今后的学*和生活奠基引趣。

  5.学生情况

  高二(17)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自身知识杂而无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知识,无论是兴趣还是相关知识点,都不成体系。又因时空距离、概念差异,学生到高二才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上会有较大障碍,存在相关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缺失。在前期整合必要的知识以激发其兴趣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课本剧排演经验,令其在“演”中研读文本,在“研”中批判理解,在“看”中思考人生。同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品鉴赏析方面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不同解读方式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自我学*、自我发展,逐步实现审美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戏曲文化的门。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悲剧形象,挖掘窦娥悲剧根源。

  2.探究悲剧艺术效果,逐步深化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表演法、点拨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学*

  四、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

  导学案、教学设计、PPT、戏曲视频资料、拓展资料

  2.活动准备

  (1)课前预*:熟读文本,查阅有关《窦娥冤》资料。

  (2)课本剧排演:学生自主报名、自行选编课本剧内容并进行排演。

  (3)情境创设:课前播放春晚戏曲联唱视频,使学生直观体验古典戏曲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

  1.【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故事情节梳理

  (1)【学生活动】表演、观看课本剧。

  (2)【教师活动】(问题1)结合课本剧剧情,速览本课课文,请问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最频繁?

  【学生活动】迅速浏览课文并圈画出文中高频词闪现处并回答。

  【明确】怨、冤(12处)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板书)情节情感

  押赴刑场由冤生怨

  冤婆媳诀别由冤生悲怨

  临刑誓愿由冤生恨

  【明确】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设计目的】通过课本剧的角色还原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实现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高频词以把握剧情情感基调,根据剧情张弛节奏来梳理情节。

  2.【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1)【教师活动】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窦娥身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学生活动】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传统美德:善良、孝顺、坚贞、正直、勤劳、淳朴……

  反抗精神:坚强、刚烈、不屈服、敢反抗……

  (2)【教师活动】这样一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却要被冤杀,在她走向刑场的时候应该有许多话要说,集中体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和三桩誓愿

  (3)【教师活动】窦娥对主宰世界的天地持什么态度?

  【学生活动】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圈画回答问题。

  【明确】反抗、不满、愤懑、责问、控诉、无奈……

  (4)【教师活动】这个美丽柔弱的生命被逼向了死亡,她此刻的愤懑还不是最强烈的,最强烈的声音在何处?

  【明确】三桩誓愿。

  【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完成相关表格并交流。

  内容典故应验时间应验范围监斩官态度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抗旱三年

  【教师活动】(追问1)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那么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三愿层层深入递进。

  【设计目的】通过诵读和对文本圈画分析归纳人物性格,运用表格理清文本信息,寻找相关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之联系起来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特点。

  3.【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根源深入挖掘

  (1)【教师活动】假设给窦娥一次重来的机会,那么她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请以“假设窦娥……,她就不会死”的假设命题格式,结合剧中已知现实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交流发言。

  【明确】(PPT)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设计目的】借由假设某前提,预设窦娥不会死,再与文中导致窦娥悲剧的主客观因素相对应后产生矛盾,无法成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该悲剧产生的根源及其不可避免。

  4.【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艺术效果探究

  (1)【教师活动】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侧重一点说说原因。

  为更好表现主旨,有导演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明确】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明理由,自圆其说。

  (1)【教师活动】(追问1)从全剧结局看,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两桩当场实现,第三桩三年实现,最后连冤情也得到昭雪,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是一出悲剧?

  【明确】(PPT)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活动】(追问2)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结局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是什么创作手法?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局更能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强烈的爱和憎,而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设计目的】通过三种结局的比较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强化的悲剧艺术效果。

  (三)总结(师生共同概括)

  1.窦娥形象概括

  2.课文主题概括

  3.教师归纳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