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接纳孩子读后感1

  每个家长都在陪孩子长大,都会经历孩子从小到大的转变,我也不例外。一个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让我吃不消了,每天在争吵追逐中度过,在一次次的拖拉催促中完成一件件事情,这可真不是一个好*惯,但又能怎么样呢?谁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老师每次家长会上都推荐阅读《父母课堂》杂志,假期中读到一篇好文章——《用接纳促进孩子的成长和改变》,让我受益匪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他的"戈登方法"闻名全球。他从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入手,到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模式。

  这篇文章从两个不同孩子的观点举例,为什么许多父母会被孩子从"求助者资源清单"中除名。起初我看到"求助者资源清单"这几个字很是不解,为什么会用这几个字眼呢?后面的内容中做了详细的解答。

  1、接纳性语言的力量。*常我们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是否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惯,如果有的话,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是否也是这样做的。这点我觉得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讲话,看了文章中对这点的阐述,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将孩子表达的意愿认真地听下去,并且还打断她的说话思路,认为是很不成熟的表现。接纳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让她自己把想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倾听。

  2、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父母接纳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又是另外一回事。父母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我们和孩子的谈话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方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予更多的帮助。不要使用破坏性沟通方法,结合父母自身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再用学*到的新方法来以身试法。

  3、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文章中用孩子设计一个自己眼中的城堡为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不要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致使孩子本来的决定被否决,这是一种表达不接纳方法的表现。反之父母要做到不插手、不干涉,认可孩子创造性的行为,实则是一种很明显的接纳行为。

  4、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虽然我们什么都不说,并不是表示没有意见,这反而是"被动倾听"有效的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孩子感觉真正地被接纳。里面列举一位家长与女儿的对话,孩子一直在不停地说,而家长的表现是用"哦"、"我明白了"、"嗯哼",这些简单的答语来回答,比起一味地反驳来的更有效和实际。家长默默地被动倾听,使孩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自己的立场和情绪得到了发泄,并且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父母促成了这个结果的产生。如果没有"被动倾听",事情的结果将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5、简单的"门把手"法。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简单又新颖的名词。所谓的"门把手"法其实就是邀请对方多说一些。比如孩子说她发生的事情,可以问她的想法,父母就点头或者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很想听的意思,不要用长辈的言语沟通,这样起不到有效的效果。父母要鼓励孩子打开话匣子,不夺走她的话语权,谈话的过程中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旦她的观点被否定,再继续下去会很难,这点我们做父母的要切记。

  读完这篇文章,我作为家长深有感触。*家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父母的老传统一方面不能丢,另一方面我们要推陈出新,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毕竟现在孩子的想法多样性,接受的新鲜事物也多,正需要像托马斯·戈登这样的心理学家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方法,给我们解惑。《父母课堂》确实是父母的良师益友,我将一直追随它,伴随孩子的成长。

接纳孩子读后感2

  暑假期间,拜读了小巫老师的《接纳孩子》,感受颇深。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这本书用最*实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接纳孩子。

  只有被无条件的接纳的孩子,才能接纳自己。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的爱他接纳他,那么他就确立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正象我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kk。kk学*很刻苦,很努力,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上,做完了学校的作业再做自己买的练*题,做完了练*题再看书背诵。他不停的在学*但是成绩怎么样呢?他的成绩很普通,普通的让人完全想象不到他的刻苦程度。他的努力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的。后来经过我深入的了解得知,kk对自己完全没有自信,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的非常死板,还有点患得患失,因此学*效率很低。kk的症结在于他并没有被他的妈妈无条件接纳。他的妈妈对他要求相当的严格,总是要求他考全校第一,如果考不到第一,就说明他不优秀,就不是好孩子。长期的高压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他从来都考不了第一名,而他学*所花的时间又比第一名多的多,所以他越来越认定自己很笨,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就越来越远离第一名的位置。我能够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是第一名毕竟只有一个,不考第一名的孩子是大多数,为什么一定要逼着孩子考第一名呢。换个角度,如果kk的妈妈接纳了kk不考第一名的现实,不过分要求kk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无条件的爱他鼓励他,kk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妈妈足够的肯定,那么kk就会成长为一个很有自信心的孩子,他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更何况,成绩好只是优秀品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过分注重成绩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过现在想要改变kk的妈妈已经很困难。我只能帮助kk,开解kk,从内心接纳他,告诉他,他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笨,只是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我鼓励他多参加活动,游戏,有时间看看电视,看看新闻,看看课外书,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是认为只有看课本才是学*,在生活和游戏的方方面面都能学*。我们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的能力和方法。帮助kk的路才刚刚起步,以后还很漫长。

  接纳孩子,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贴标签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良*惯。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老师。没有品质坏的.孩子,只有*惯差的孩子。给孩子贴标签就等于放弃了孩子。我的一个学生叫_,他上课睡觉,从来不写作业,谁的说教他都不放在心上,你说你的好象和他无关。很多人觉得他无药可救了。然而我实在不忍心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我接纳他的缺点,但是并不认定他无药可救,他的行为*惯确实不好,但是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他最需要被父母陪伴的童年,父母离异把他丢给了他的祖母,祖母年迈后,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他每个月只能见父母一面,而见面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这强化了他对学*的反感。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和逆反,他不想学*,又或者他觉得生活都没什么意思又何必学*呢。我无法改变他的家庭成长环境,只能给他更多的关爱。首先,我充分肯定他的聪明机智,我特批他上课可以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不许扰乱别人学*,特批他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不写作业,但是要定期来我这里做测验。我经常在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信心;在私下,我和他谈论他的优势,他的不足,他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我给他任务,让他辅导班级里地理不好的同学,让他在帮助人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价值。慢慢的又让他当班委,培养他的责任心,因为我相信责任心是促使孩子奋进的内驱力,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会变优秀。我教过他一年,那一年和他的互动也使我收获了很多。我们成了朋友,一直都保持着联系,现在他已经是一名普通高校大三的学生了。他没有被生活击败,我为他感到骄傲

  “暴力不等于权威”。暴力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暴制暴”,看似有力量,实质上却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更不能使用暴力。孩子也是有尊严的,他们也会用生命来捍卫他们的尊严。暴力会让人暂时的屈从。身体上的伤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痊愈,然而心灵上的屈辱却会伴随其一生。如果我们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传达给孩子的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意识,长期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也只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百年方能树人,教育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教师的权威是用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树立的。回忆我们的小时候,让我们最臣服的老师不是使用暴力的老师,反而是用人格魅力感染我们的老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许老师,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一生。他不仅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接纳我们的个性,包容我们的缺点,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学*的空间,他还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的表达。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班同学不会对语文这么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就不会树立起学*语文的自信,更不会在高考时的语文均分取得第一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接纳孩子,和他们做朋友吧。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身上的缺点往往是我们自身缺点的放大。无论是有意的模仿还是无意的秉承,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对学校环境的要求格外的高。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如果想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学会做人,就要求我们自己会生活,会学*,会做人。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的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一起感受这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妙;我们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要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只有我们把优秀当成*惯,才能给学生做好的表率;我们要学会和学生*等的沟通,站在他的位置上为他考虑,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并认同我们是出于好意;先改变自己,把自己变优秀,在去感化周围的学生。

  接纳孩子,给孩子一个梦。

  接纳孩子,给孩子的梦插上翅膀。

  接纳孩子,撑起孩子放飞梦想的天空。

接纳孩子读后感3

  在所有宝贝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的可爱天真率直,有着情绪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带来成长,让我体验孩子们和自己的各种快乐;悲伤;担心;困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爱的那群宝贝天使。

  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入爱如是学*之前,对于自家的小侄女我一直以为是非常接纳的。宝贝她很爱玩闹,不爱吃饭,还经常咬别人,所有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在她的身上基本都会一一呈现。我曾以为我可以无条件的爱她,可是经过多次的挑战,却发现我接纳不了在我看来她不好的*惯。于是在一次冬天,她依旧不吃饭在外面玩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顺着她不吃就算了,饿了再吃零食。而是强行把哭泣的她关在房间,任由她哭闹叫喊,中间我有很多次想冲进去停止的冲动,但急于想改变她的不好,而选择在门外等待她,大概一刻钟后哭声停止了。我打开房门时,瞬间眼泪往下流,哭累了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不可以原谅!当我抱起宝贝时,宝贝用非常委屈难过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有跟宝贝道歉无数次,但是至今我还是没办法原谅我自己。当宝贝紧紧的抱着我时,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宝贝她的行为在我看来有多么的荒唐,我都要不顾一切的爱她,接纳她的所有。将自己的爱括散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很显然在没有进入爱如是,没有读这本书时,我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孩子小不懂得往心里去,现在我才知道,对她内心的伤害有多大。每次想起,我都无比的后悔懊恼。我的本意是爱的,只是不会正确去爱。原来我对她的爱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把认为好的接纳,不好的强行去改变,没有考虑到宝贝的情绪,想法,我的爱也是盲目无取的。

  现在我想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爱如是!感恩林老师,让我学*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们。爱宝贝们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各种满足,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宝贝的内心,从内心真正了解宝贝的成长。每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不是只爱她们可爱的好的一面,爱是需要无条件的。

  每一个宝贝都是天使,来自不同家庭的天使宝贝。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性。不管我做为老师还是家人,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同重要角色。在爱如是的每一天,宝贝们都会有不同的状况,有时候让我和孩童一样开心,有时候让我难过,对于个别宝贝的行为我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接纳,但我知道了那都是宝贝们凭着天性出发的,没有对与错。他们都是纯洁的,他们通过各种工作,游戏,情绪好坏来发展生命的智慧。他们没有恶意,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更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爱他们。同时也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内心改变了,成长了,我才能更加柔软的去爱;去无条件接纳可爱的宝贝们。

接纳孩子读后感4

  在暑假里,我读了小巫的《接纳孩子》,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个案,针对家长常犯的急躁、焦虑情绪,结合家长提问最多的儿童安全感、自主意识、认知模式、社会交往、规则规范以及性意识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劝解。虽说《接纳孩子》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具有启发意义!在这里,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浅薄的感受!

  一、接纳并尊重孩子的天性。

  我们接触到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年龄段、有着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个性千差万别!作为老师就要用爱的目光关注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接纳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

  一方面我们要用欣赏得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每一位孩子都是天才宝贝都有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们要以发现“美”的目光欣赏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够让孩子的不足遮住我们的眼光,只见沙子不见金子!

  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孩子的“错误”。据书本所说,孩子“黏人”、不听话、发脾气、贪玩、“自私”、“没规矩”等等表现其实都是对外界环境做出的正常反应,都有其合理性,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宽容孩子的过错,让孩子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特别是宣泄坏情绪(我们总是在压抑坏情绪,殊不知越是不让宝宝体验,他意犹未尽,下一次只会让他的情绪更加夸张,因为他想要彻底体验)、鼓励孩子说出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问题。

  二、鼓励孩子。

  孩子做的事都是凭着天性出发,但孩子们都有显示自己特长的性格,喜欢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更喜欢家长和老师少批评自己。针对这一性格特点,我们把表扬和批评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发挥他们自然向上的心理特点,培养出孩子自信、自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孩子表现好的事情给她记录好,待做错事的时候就拿出做好的事的记录和他研究,鼓励他扬长避短。这样既不粗暴,又讲道理。用鼓励的方式造就孩子天真自信的童年心境。

  总之,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人格成长,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假如我们善于接纳每一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心理健康,于是他们就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违法乱纪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我想,越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越高,一个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会营造和谐健康的班风,接纳有益于培养孩子们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不接纳学生,寸步难行,接纳学生,万事亨通。我要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和对照自己的工作。相信我学会了接纳学生,我的教学工作一定更出色。

接纳孩子读后感5

  孩子是我们心上的花、梦里的笑、未来的希望、今朝的奉献。孩子一天天的成长,逐渐接受着自然的阳光、风雨,人世的爱育、自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么的天真和率直。如何和孩子走在一起,带着他们走向社会的挑战,是我们今天奉献的宗旨。

  接纳孩子。孩子每天都给我们新的认识,有让我们开心快乐的,有让我们担忧困惑的。无论怎样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最爱,要认真的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我们鼓励发扬,对于缺点我们正确引导,以健康、*安、快乐为前提,尊重儿童的天性,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走向天天向上的成长之路。

  鼓励孩子。孩子做的事都是凭着天性出发,但孩子们都有显示自己特长的性格,喜欢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更喜欢家长和老师少批评自己。针对这一性格特点,我们把表扬和批评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发挥他们自然向上的心理特点,培养出孩子自信、自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孩子表现好的事情给她记录好,待做错事的时候就拿出做好的事的记录和他研究,鼓励他扬长避短。这样既不粗暴,又讲道理。用鼓励的方式造就孩子天真自信的童年心境。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老师是孩子的偶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要言传身教,只有我们以身作则,孩子的世界里便会是蓝天白云,孩子们成长才能健康快乐。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感想,与各位家长、老师共勉!

接纳孩子读后感6

  接纳,是教育孩子的法宝。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教育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教育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美国的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反思、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父母*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教育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意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哪怕做个环卫工人,只要孩子乐意,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并且同样引以为豪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一生,而不是一时。

  二、关于接纳孩子

  接纳,都有此意。在本人的观点中,接纳与接受是有区别的。接受有被动的意思,接纳是很愉悦地接受并且包容对方。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

  在P137《是否接受孩子的检测办法》一文中,我也对照了一下,基本属于能接纳孩子的父母这一类。但是还需要不断学*,与孩子一同成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我所崇拜的小巫女士的理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扩展1)

——接纳孩子读后感 (菁华5篇)

接纳孩子读后感1

  暑假期间,拜读了小巫老师的《接纳孩子》,感受颇深。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这本书用最*实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接纳孩子。

  只有被无条件的接纳的孩子,才能接纳自己。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的爱他接纳他,那么他就确立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正象我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kk。kk学*很刻苦,很努力,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上,做完了学校的作业再做自己买的练*题,做完了练*题再看书背诵。他不停的在学*但是成绩怎么样呢?他的成绩很普通,普通的让人完全想象不到他的刻苦程度。他的努力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的。后来经过我深入的了解得知,kk对自己完全没有自信,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的非常死板,还有点患得患失,因此学*效率很低。kk的症结在于他并没有被他的妈妈无条件接纳。他的妈妈对他要求相当的严格,总是要求他考全校第一,如果考不到第一,就说明他不优秀,就不是好孩子。长期的高压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他从来都考不了第一名,而他学*所花的时间又比第一名多的多,所以他越来越认定自己很笨,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就越来越远离第一名的位置。我能够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是第一名毕竟只有一个,不考第一名的孩子是大多数,为什么一定要逼着孩子考第一名呢。换个角度,如果kk的妈妈接纳了kk不考第一名的现实,不过分要求kk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无条件的爱他鼓励他,kk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妈妈足够的肯定,那么kk就会成长为一个很有自信心的孩子,他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更何况,成绩好只是优秀品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过分注重成绩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过现在想要改变kk的妈妈已经很困难。我只能帮助kk,开解kk,从内心接纳他,告诉他,他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笨,只是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我鼓励他多参加活动,游戏,有时间看看电视,看看新闻,看看课外书,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是认为只有看课本才是学*,在生活和游戏的方方面面都能学*。我们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的能力和方法。帮助kk的路才刚刚起步,以后还很漫长。

  接纳孩子,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贴标签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良*惯。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老师。没有品质坏的.孩子,只有*惯差的孩子。给孩子贴标签就等于放弃了孩子。我的一个学生叫_,他上课睡觉,从来不写作业,谁的说教他都不放在心上,你说你的好象和他无关。很多人觉得他无药可救了。然而我实在不忍心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我接纳他的缺点,但是并不认定他无药可救,他的行为*惯确实不好,但是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他最需要被父母陪伴的童年,父母离异把他丢给了他的祖母,祖母年迈后,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他每个月只能见父母一面,而见面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这强化了他对学*的反感。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和逆反,他不想学*,又或者他觉得生活都没什么意思又何必学*呢。我无法改变他的家庭成长环境,只能给他更多的关爱。首先,我充分肯定他的聪明机智,我特批他上课可以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不许扰乱别人学*,特批他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不写作业,但是要定期来我这里做测验。我经常在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信心;在私下,我和他谈论他的优势,他的不足,他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我给他任务,让他辅导班级里地理不好的同学,让他在帮助人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价值。慢慢的又让他当班委,培养他的责任心,因为我相信责任心是促使孩子奋进的内驱力,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会变优秀。我教过他一年,那一年和他的互动也使我收获了很多。我们成了朋友,一直都保持着联系,现在他已经是一名普通高校大三的学生了。他没有被生活击败,我为他感到骄傲

  “暴力不等于权威”。暴力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暴制暴”,看似有力量,实质上却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更不能使用暴力。孩子也是有尊严的,他们也会用生命来捍卫他们的尊严。暴力会让人暂时的屈从。身体上的伤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痊愈,然而心灵上的屈辱却会伴随其一生。如果我们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传达给孩子的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意识,长期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也只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百年方能树人,教育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教师的权威是用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树立的。回忆我们的小时候,让我们最臣服的老师不是使用暴力的老师,反而是用人格魅力感染我们的老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许老师,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一生。他不仅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接纳我们的个性,包容我们的缺点,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学*的空间,他还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的表达。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班同学不会对语文这么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就不会树立起学*语文的自信,更不会在高考时的语文均分取得第一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接纳孩子,和他们做朋友吧。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身上的缺点往往是我们自身缺点的放大。无论是有意的模仿还是无意的秉承,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对学校环境的要求格外的高。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如果想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学会做人,就要求我们自己会生活,会学*,会做人。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的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一起感受这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妙;我们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要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只有我们把优秀当成*惯,才能给学生做好的表率;我们要学会和学生*等的沟通,站在他的位置上为他考虑,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并认同我们是出于好意;先改变自己,把自己变优秀,在去感化周围的学生。

  接纳孩子,给孩子一个梦。

  接纳孩子,给孩子的梦插上翅膀。

  接纳孩子,撑起孩子放飞梦想的天空。

接纳孩子读后感2

  孩子是我们心上的花、梦里的笑、未来的希望、今朝的奉献。孩子一天天的成长,逐渐接受着自然的阳光、风雨,人世的爱育、自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么的天真和率直。如何和孩子走在一起,带着他们走向社会的挑战,是我们今天奉献的宗旨。

  接纳孩子。孩子每天都给我们新的认识,有让我们开心快乐的,有让我们担忧困惑的。无论怎样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最爱,要认真的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我们鼓励发扬,对于缺点我们正确引导,以健康、*安、快乐为前提,尊重儿童的天性,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走向天天向上的成长之路。

  鼓励孩子。孩子做的事都是凭着天性出发,但孩子们都有显示自己特长的性格,喜欢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更喜欢家长和老师少批评自己。针对这一性格特点,我们把表扬和批评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发挥他们自然向上的心理特点,培养出孩子自信、自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孩子表现好的事情给她记录好,待做错事的时候就拿出做好的事的记录和他研究,鼓励他扬长避短。这样既不粗暴,又讲道理。用鼓励的方式造就孩子天真自信的童年心境。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老师是孩子的偶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们要言传身教,只有我们以身作则,孩子的世界里便会是蓝天白云,孩子们成长才能健康快乐。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感想,与各位家长、老师共勉!

接纳孩子读后感3

  暑假期间,拜读了小巫老师的《接纳孩子》,感受颇深。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这本书用最*实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接纳孩子。

  只有被无条件的接纳的孩子,才能接纳自己。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的爱他接纳他,那么他就确立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正象我的一个学生,姑且叫他kk。kk学*很刻苦,很努力,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上,做完了学校的作业再做自己买的练*题,做完了练*题再看书背诵。他不停的在学*但是成绩怎么样呢?他的成绩很普通,普通的让人完全想象不到他的刻苦程度。他的努力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的。后来经过我深入的了解得知,kk对自己完全没有自信,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的非常死板,还有点患得患失,因此学*效率很低。kk的症结在于他并没有被他的妈妈无条件接纳。他的妈妈对他要求相当的严格,总是要求他考全校第一,如果考不到第一,就说明他不优秀,就不是好孩子。长期的高压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他从来都考不了第一名,而他学*所花的时间又比第一名多的多,所以他越来越认定自己很笨,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就越来越远离第一名的位置。我能够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是第一名毕竟只有一个,不考第一名的孩子是大多数,为什么一定要逼着孩子考第一名呢。换个角度,如果kk的妈妈接纳了kk不考第一名的现实,不过分要求kk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无条件的爱他鼓励他,kk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妈妈足够的肯定,那么kk就会成长为一个很有自信心的孩子,他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更何况,成绩好只是优秀品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过分注重成绩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过现在想要改变kk的妈妈已经很困难。我只能帮助kk,开解kk,从内心接纳他,告诉他,他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笨,只是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我鼓励他多参加活动,游戏,有时间看看电视,看看新闻,看看课外书,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是认为只有看课本才是学*,在生活和游戏的方方面面都能学*。我们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的能力和方法。帮助kk的路才刚刚起步,以后还很漫长。

  接纳孩子,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贴标签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良*惯。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老师。没有品质坏的孩子,只有*惯差的孩子。给孩子贴标签就等于放弃了孩子。我的一个学生叫_,他上课睡觉,从来不写作业,谁的说教他都不放在心上,你说你的好象和他无关。很多人觉得他无药可救了。然而我实在不忍心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我接纳他的缺点,但是并不认定他无药可救,他的行为*惯确实不好,但是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他最需要被父母陪伴的童年,父母离异把他丢给了他的祖母,祖母年迈后,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他每个月只能见父母一面,而见面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这强化了他对学*的反感。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和逆反,他不想学*,又或者他觉得生活都没什么意思又何必学*呢。我无法改变他的家庭成长环境,只能给他更多的关爱。首先,我充分肯定他的聪明机智,我特批他上课可以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不许扰乱别人学*,特批他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不写作业,但是要定期来我这里做测验。我经常在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信心;在私下,我和他谈论他的优势,他的不足,他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我给他任务,让他辅导班级里地理不好的同学,让他在帮助人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价值。慢慢的又让他当班委,培养他的责任心,因为我相信责任心是促使孩子奋进的内驱力,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会变优秀。我教过他一年,那一年和他的互动也使我收获了很多。我们成了朋友,一直都保持着联系,现在他已经是一名普通高校大三的学生了。他没有被生活击败,我为他感到骄傲。

  “暴力不等于权威”。暴力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暴制暴”,看似有力量,实质上却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更不能使用暴力。孩子也是有尊严的,他们也会用生命来捍卫他们的尊严。暴力会让人暂时的屈从。身体上的伤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痊愈,然而心灵上的屈辱却会伴随其一生。如果我们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传达给孩子的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意识,长期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也只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百年方能树人,教育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教师的权威是用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树立的。回忆我们的小时候,让我们最臣服的老师不是使用暴力的老师,反而是用人格魅力感染我们的老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许老师,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一生。他不仅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接纳我们的个性,包容我们的缺点,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学*的空间,他还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自由的表达。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班同学不会对语文这么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就不会树立起学*语文的自信,更不会在高考时的语文均分取得第一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接纳孩子,和他们做朋友吧。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身上的缺点往往是我们自身缺点的放大。无论是有意的模仿还是无意的秉承,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对学校环境的要求格外的高。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如果想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学会做人,就要求我们自己会生活,会学*,会做人。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的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一起感受这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妙;我们要端正自己的行为,要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只有我们把优秀当成*惯,才能给学生做好的表率;我们要学会和学生*等的沟通,站在他的位置上为他考虑,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并认同我们是出于好意;先改变自己,把自己变优秀,在去感化周围的学生。

  ......

  接纳孩子,给孩子一个梦。

  接纳孩子,给孩子的梦插上翅膀。

  接纳孩子,撑起孩子放飞梦想的天空。

接纳孩子读后感4

  《接纳孩子》这本书是我的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买的,那时候,儿子开始说“不”,一时不知所措,心想我的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差,于是买了这本书,只是翻了一下,没有很认真的去读,当时觉得无法做到完全接纳孩子,带着质疑去读的。

  相隔两年后,儿子已经四岁,更加的叛逆,他与家里每个大人对抗、吵架甚至是动手,我又重新拿起这本书,这一次读,感觉完全不一样,可能是这两年接触了点心理学,也可能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经验和体会,这一次读是真正的入心了,带着“对对对,就是这样”的认同心理去读的。

  这本书,提倡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

  育儿也是育己。书中每一部分,几乎都提到父母的状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而我在过去四年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这点:如自己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被察觉;发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督促孩子行为*惯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身作则等等。

  因为儿子一直都有分离焦虑症,所以我总是很担心他是否会安全感不足,当看到“安全依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出焦虑,但不是生离死别那种绝望式的哭闹,他们会逐渐*息;在父母返回时他们会很乐意看到父母,跟父母亲热一番之后再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一句时,原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依恋母亲是正常的表现,才放下心来。我想我可以放下“是否安全感不足”这个焦虑,全身心高质量的去陪伴孩子,对于建立他的安全感都是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惯了看到孩子哭,就受不了,立马想办法去制止他,否则就会觉得作为父母的失败。

  儿子最*特别热衷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把所有的衣服穿好,会很有成就感。

  一天,他又要自己穿衣服,我在旁边看着,他生怕我伸手帮忙,强调“妈妈,我自己穿,你不要帮忙,你只帮我把保暖衣肩膀上的扣子扣上。”他穿的很慢,我比较担心这个速度到幼儿园会迟到,他可能感受到我的着急,很警惕的一再强调不需要帮忙。我在给他扣那两个扣子的时候,不自觉得把卷到腰未拉下来的衣服往下拉了下,他暴跳如雷,用手就打我:“说了,不要你帮忙!”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家长的权威受到挑衅,也非常生气,一把把他推开推倒了。他更是怒火中烧,说:“你干吗推我!”一场战争就这样开始了,你打我一下,我推下你一下。当时有强烈的挫败感!

  事后,我想我没有感同身受的去感受到他当时的生气的原因,没有把自己抽离去看待这个事件,那一刻,我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的状态。我作为母亲没有很好的去处理这个冲突,而“我们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是他们社交行为的模板。”孩子又怎能学会处理冲突呢?

  如果我当时能理解孩子生气的那个点,及时表达我的歉意:“刚才你已经提醒我不要妈妈帮忙,可是妈妈还是伸手帮你拉你的衣服了,你很生气,对吧?妈妈非常抱歉,对不起。”接纳孩子“生气”这个负面情绪,这场两个“孩子”似的冲突,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意识到这一点,也不需要内疚、自责,因为至少我察觉到了,带着察觉去探索亲子关系,也是一种进步。

  昨天,按照约定好的,一天只看一集动画片《忍者神龟》,而且上午已经看过,到了晚上,他又要看,我*静的告诉他:“早上约定好了,上午已经看过忍者神龟,下午和晚上就不能看了。”

  他就哭了:“我就要看。”他自己承诺的话完全忘了。

  我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特别想看,但是你自己说过的话要做到哦。”

  “哇”的一声,哭声更大。

  “妈妈爱你,可是我们要信守承诺哦。”

  “你爱我,就要给我看。”哭声小了些。

  “看多了,眼睛会看坏的。”

  “你不给我看,我就把你的东西全部拿走。”他停止了哭泣,拿起一袋我的东西。这时他已经从难过变成生气。并且自己将不能看动画片的注意力转移到要占有我的东西,想引起我的生气,而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

  从头到尾我都很*静,未被他情绪所带走,几分钟后,他放下我的东西,去看绘本,很快就自己转移了注意力。

  我如果也带着情绪去处理,那他就将本来应该运用到自己身上的能量,转而应用到对付我的情绪上来,只会让矛盾升级。

  这也是我实践“温柔而坚定”的执行规则的一个尝试,效果果然比威胁、厉声斥责要好很多。

  儿子最*特别喜欢和小朋友开发新的游戏,这些游戏规则他们自己定,规则制定来源于他们以往玩过的游戏、看过的动画片加上自己想象力。每想出一种新玩法,都让他兴奋不已。

  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多,感受也很多,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做到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他,不做孩子自我发展中的“绊脚石”。

接纳孩子读后感5

  一个屡遭劫难、饱经沧桑的民族;一个颠沛流离、很长时间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一个为人类贡献了无以计数杰出人才的民族;一个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洛克菲勒、毕加索、海涅……为什么犹太人中产生了这么多杰出人物呢?

  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犹太人的教育不但使犹太人精明富有,而且还使犹太民族中每一个流落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能如鱼得水般地开创他们的事业。犹太人相信,良好的儿童教育是世界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极为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犹太人的教育观。犹太人明白:最初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前提,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犹太人的教育特点是全方位地教育孩子,如尊重智慧,犹太人认为学者国王伟大、认为知识胜过财富,智慧胜过知识;突出独立教育;重视对孩子思维和才能的培养等。犹太人把智慧教育放在首位,以特有的方式努力发掘孩子的智慧潜能。对孩子进行智慧教育的同时,犹太人还不忘对孩子的性格、美德、创富、社交,以及抗击苦难与挫折等方面进行教育,全面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在犹太人那里认识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只能靠自己!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进行独立性格培养。在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人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此外,犹太人是一个举世公认酷爱读书的民族。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8念得一次调查证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均每月读一本书;在每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数,以及每年每人*均读书的比例上,高居世界之首,而且每一个村镇都有布置典雅、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正是由于犹太人酷爱读书,使这个民族在亡国两千年以后又能复国,在颠沛流离中孕育出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使得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惊人的比例。

  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独特的,这使得犹太人创造了世界奇迹,独具特色的犹太教育,蕴含着足以启迪全人类的教育智慧。我们通过解读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从中发掘这个伟大民族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扩展2)

——接纳孩子读后感合集10篇

  接纳孩子读后感 1

  接纳,是教育孩子的法宝。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教育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教育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美国的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反思、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父母*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教育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中国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意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哪怕做个环卫工人,只要孩子乐意,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并且同样引以为豪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一生,而不是一时。

  二、关于接纳孩子

  接纳,都有此意。在本人的观点中,接纳与接受是有区别的。接受有被动的意思,接纳是很愉悦地接受并且包容对方。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

  在P137《是否接受孩子的检测办法》一文中,我也对照了一下,基本属于能接纳孩子的父母这一类。但是还需要不断学*,与孩子一同成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我所崇拜的小巫女士的理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纳孩子读后感 2

  《接纳孩子》这本书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小巫所著作的。拿到这本书后,我利用零星的时间看了将*一半,看了之后总的来说感觉还是不错的。这本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章节:一、安全感,儿童生命发展的地基;二、叛逆,儿童情商发展的过程;三、玩耍,儿童认知发展的途径;四、冲突,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助手;五、规则,儿童健康发展的护卫;六、性别,儿童与生俱来。书里面的内容都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的。这六个方面,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方面的疑难杂症,而不知如何是好。

  这本书会帮助我们解决教育孩子时的许多困惑,这六个方面,我想谈谈安全感这个方面。安全感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缺少信任。可是细细往下读,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好胜心强的孩子也是缺乏安全感、**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致使孩子缺少安全感的死敌……

  有这样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位家长来信中这样描述:我的孩子四岁了(应该已经上幼儿园了),在家里非常开朗,什么都敢说敢做,可在幼儿园里却非常内向,不善表达,说话声音小;早上做操也不做;他还是个慢热的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兴奋不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午睡时候还会发出怪声,有时候表现得非常拧,你说什么他就偏跟你对着干。这位家长的描述,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和班上的几个孩子,他们的表现都跟信中这个孩子差不多的。我和这些家长们常常为此而犯难,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缩头缩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又活泼又乖巧,而对自己的孩子却说也没用骂也没用,交流之中,我也希望能帮助爸爸妈妈们想出一些什么好招来,可是很惭愧,没有帮上什么忙,一贯的教育还是用的那些老方法,鼓励、引导、表扬,都用了,可是收效甚微!细细的看完专家的回信,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性格上,而是我们大人的`问题!

  原因是我们做家长的*时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和标准去成长,殊不知,自己的某些要求和标准是他们这个年龄达不到的,同时家里也比较溺爱他们,*惯包办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社会交往方面。一般来说,在家热闹在外懦弱的孩子,都是生活方面被家人包办代替、行为方面被父母严格要求,才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也缺乏与他人打交道的技巧。孩子不喜欢做操,一方面说明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害怕别人的评判,很可能因为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大部分评判是负面的。午睡时发出怪声,说明孩子需要成年人的关注。孩子的执拗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需要我们成年人开动脑筋,用巧妙的方式跟他讲道理,而不是命令他顺从我们。

  专家的分析如此透彻,顿时我豁然开朗。我赶紧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班的一些家长,并告诉他们,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孩子,接纳他的个性,不要过于焦虑,要求他跟其他孩子一样。我们可以试着放松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多拥抱孩子,多向他表达你无条件的爱。当你不斤斤计较孩子的行为时,相信那些问题都会烟消云。爱孩子就接纳孩子的所有,父母和老师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接下来我会抽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去细细品味。

  接纳孩子读后感 3

  在所有宝贝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的可爱天真率直,有着情绪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带来成长,让我体验孩子们和自己的各种快乐;悲伤;担心;困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爱的那群宝贝天使。

  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入爱如是学*之前,对于自家的'小侄女我一直以为是非常接纳的。宝贝她很爱玩闹,不爱吃饭,还经常咬别人,所有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在她的身上基本都会一一呈现。我曾以为我可以无条件的爱她,可是经过多次的挑战,却发现我接纳不了在我看来她不好的*惯。于是在一次冬天,她依旧不吃饭在外面玩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顺着她不吃就算了,饿了再吃零食。而是强行把哭泣的她关在房间,任由她哭闹叫喊,中间我有很多次想冲进去停止的冲动,但急于想改变她的不好,而选择在门外等待她,大概一刻钟后哭声停止了。我打开房门时,瞬间眼泪往下流,哭累了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不可以原谅!当我抱起宝贝时,宝贝用非常委屈难过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有跟宝贝道歉无数次,但是至今我还是没办法原谅我自己。当宝贝紧紧的抱着我时,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宝贝她的行为在我看来有多么的荒唐,我都要不顾一切的爱她,接纳她的所有。将自己的爱括散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很显然在没有进入爱如是,没有读这本书时,我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孩子小不懂得往心里去,现在我才知道,对她内心的伤害有多大。每次想起,我都无比的后悔懊恼。我的本意是爱的,只是不会正确去爱。原来我对她的爱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把认为好的接纳,不好的强行去改变,没有考虑到宝贝的情绪,想法,我的爱也是盲目无取的。

  现在我想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爱如是!感恩林老师,让我学*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们。爱宝贝们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各种满足,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宝贝的内心,从内心真正了解宝贝的成长。每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不是只爱她们可爱的好的一面,爱是需要无条件的。

  每一个宝贝都是天使,来自不同家庭的天使宝贝。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性。不管我做为老师还是家人,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同重要角色。在爱如是的每一天,宝贝们都会有不同的状况,有时候让我和孩童一样开心,有时候让我难过,对于个别宝贝的行为我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接纳,但我知道了那都是宝贝们凭着天性出发的,没有对与错。他们都是纯洁的,他们通过各种工作,游戏,情绪好坏来发展生命的智慧。他们没有恶意,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更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爱他们。同时也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内心改变了,成长了,我才能更加柔软的去爱;去无条件接纳可爱的宝贝们。

  接纳孩子读后感 4

  接纳,是教育孩子的法宝。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教育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教育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美国的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反思、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父母*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教育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中国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意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哪怕做个环卫工人,只要孩子乐意,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并且同样引以为豪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一生,而不是一时。

  二、关于接纳孩子

  接纳,都有此意。在本人的观点中,接纳与接受是有区别的。接受有被动的意思,接纳是很愉悦地接受并且包容对方。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

  在P137《是否接受孩子的检测办法》一文中,我也对照了一下,基本属于能接纳孩子的父母这一类。但是还需要不断学*,与孩子一同成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我所崇拜的小巫女士的理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纳孩子读后感 5

  在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同时,犹太人为了防止孩子从小受狭隘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教育孩子在良好家庭智力气氛的影响下正常地学*,愉快地成长,又要不受家庭智力气氛的束缚,犹太人善于吸收来自外界一切有益的“养料”。

  犹太人明白:最初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前提,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犹太人的教育特点是全方位地教育孩子,如尊重智慧,突出独立教育;重视对孩子思维和才能的培养等。犹太人把智慧教育放在首位,以特有的方式努力发掘孩子的智慧潜能。对孩子进行智慧教育的同时,犹太人还不忘对孩子的'性格、美德、创富、社交,以及抗击苦难与挫折等方面进行教育,全面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在犹太人那里认识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只能靠自己!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进行独立性格培养。在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人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本书通过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和精辟的阐释,在讲述犹太人生活*惯的同时,向你介绍犹太人的家教常识,全方位解读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

  接纳孩子读后感 6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班主任几年前在一次期末考试后给每个家长发了一则消息: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看着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让明明不开心,也让我们难受的果子是他的无理取闹。比如有一次,经英语老师提示,我要求他开始进行早读练*,他一听不高兴了。尽管之前我们有意无意作过应该早读的提示,但都不像这次这样明确要求,他于是以老师没和他说过为由来搪塞,并开始故意拖沓时间,打算像往常一样,把时间拖到早上七点半,我们不得不让他上学。他甚至还说,要是上学时间晚了,他就不上学了。看到他这个样子,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回忆了一遍学过的方法,严肃地告诉他,那好吧,你如果坚持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那你今天不要上学了,我要剥夺你上学的权利!他一听蒙了,看到我不是闹着玩的,真不让他上学了他就有些慌了,于是又开始对抗,而这次对抗的目的是我要上学!既然这样,我就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他先吃早餐,约定他到校后问清老师晨读要求是否属实,放学后告诉我。当天放学后一问,他告诉我是这样的,于是之后他对晨读开始逐步接纳了。从逐步接纳到逐步喜爱需要引导和唤起他的兴趣,这方面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接纳孩子读后感 7

  每个家长都在陪孩子长大,都会经历孩子从小到大的转变,我也不例外。一个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让我吃不消了,每天在争吵追逐中度过,在一次次的拖拉催促中完成一件件事情,这可真不是一个好*惯,但又能怎么样呢?谁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老师每次家长会上都推荐阅读《父母课堂》杂志,假期中读到一篇好文章——《用接纳促进孩子的成长和改变》,让我受益匪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他的"戈登方法"闻名全球。他从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入手,到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模式。

  这篇文章从两个不同孩子的观点举例,为什么许多父母会被孩子从"求助者资源清单"中除名。起初我看到"求助者资源清单"这几个字很是不解,为什么会用这几个字眼呢?后面的内容中做了详细的解答。

  1、接纳性语言的力量。*常我们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是否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惯,如果有的话,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是否也是这样做的。这点我觉得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讲话,看了文章中对这点的阐述,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将孩子表达的意愿认真地听下去,并且还打断她的说话思路,认为是很不成熟的表现。接纳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让她自己把想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倾听。

  2、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父母接纳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又是另外一回事。父母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我们和孩子的谈话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方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予更多的帮助。不要使用破坏性沟通方法,结合父母自身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再用学*到的新方法来以身试法。

  3、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文章中用孩子设计一个自己眼中的城堡为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不要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致使孩子本来的决定被否决,这是一种表达不接纳方法的表现。反之父母要做到不插手、不干涉,认可孩子创造性的行为,实则是一种很明显的接纳行为。

  4、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虽然我们什么都不说,并不是表示没有意见,这反而是"被动倾听"有效的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孩子感觉真正地被接纳。里面列举一位家长与女儿的对话,孩子一直在不停地说,而家长的表现是用"哦"、"我明白了"、"嗯哼",这些简单的答语来回答,比起一味地反驳来的更有效和实际。家长默默地被动倾听,使孩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自己的立场和情绪得到了发泄,并且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父母促成了这个结果的产生。如果没有"被动倾听",事情的结果将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5、简单的"门把手"法。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简单又新颖的名词。所谓的"门把手"法其实就是邀请对方多说一些。比如孩子说她发生的事情,可以问她的想法,父母就点头或者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很想听的意思,不要用长辈的言语沟通,这样起不到有效的效果。父母要鼓励孩子打开话匣子,不夺走她的话语权,谈话的过程中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旦她的观点被否定,再继续下去会很难,这点我们做父母的要切记。

  读完这篇文章,我作为家长深有感触。中国家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父母的老传统一方面不能丢,另一方面我们要推陈出新,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毕竟现在孩子的想法多样性,接受的新鲜事物也多,正需要像托马斯·戈登这样的心理学家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方法,给我们解惑。《父母课堂》确实是父母的良师益友,我将一直追随它,伴随孩子的成长。

  接纳孩子读后感 8

  在这个暑假里,我有幸读到了小巫的《接纳孩子》,流着汗,读着书,能量剧增,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深入浅出的写法,道出富有深刻哲理的教育方法。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谈谈自己一点微薄的看法。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千差万别的'环境影响和生活经验,教师爱学生就要接纳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论有什么缺点都要用爱心陶冶他,用耐心转变他,用正确的方法诱导他,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呵护和关爱,力争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人格成长,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假如我们善于接纳每一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心理健康,于是他们就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违法乱纪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我想,越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越高,一个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会营造和谐健康的班风,接纳有益于培养孩子们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不接纳学生,寸步难行,接纳学生,万事亨通。我要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和对照自己的工作。相信我学会了接纳学生,我的教学工作一定要更出色。

  接纳孩子读后感 9

  和我们相比,美国妈妈对孩子跟放手些。比如两岁的孩子摔倒了,美国妈妈顶多看一眼眉毛都不会动一下,该干什么干什么。孩子如果摔疼哭了,妈妈会扶起,孩子告诉他下一次要小心些,很具体的告诉孩子要注意什么,才不会重蹈覆辙。我们中国人看到孩子摔倒,一般都是赶紧扶起孩子,很多老人不仅要扶,还得哄着孩子。如果因为拌着什么东西啦,要打那东西几下。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不管自己出了什么状况,都是别人的责任,都可以怨别人。美国妈妈的观念是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自己的责任,摔疼啦,下一次就学乖了,知道该注意什么了。

  美国妈妈很尊重孩子,他们和孩子说话都会蹲下来,让孩子*时就可以看到妈妈。对孩子说话请,谢谢不离口。两三岁的孩子穿衣吃饭都是自己动手,妈妈只是在旁边帮帮忙而已。

  冬天在公园里玩,孩子热了就把棉衣脱下来,妈妈们一声不吭。随孩子们去,我们中国父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是否叫孩子增减衣服,不会让孩子决定这件事,觉得孩子太小,要为孩子把关。美国人认为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

  俱乐部经常有孩子们的手工活动。妈妈们都是三三两两的聊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胡搞”。如果孩子孩妈妈帮忙,妈妈会过来启发一下。不管孩子做出来东西有多么离谱,妈妈都会发自内心地,使劲地给予表扬,好像孩子做了多了不起的艺术品一样。他们只是让孩子动手,让孩子参与,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做成了一件东西的成就感。并不在意孩子是否有艺术细胞,是否做的比别的孩子好。

  美国妈妈对孩子品德上,为人处世的规矩上要求的非常严。如果一个玩具几个孩子抢着玩,大人会设定时间。比如每个人可以晚两分钟按照顺序轮着玩。或许哪个孩子不守规矩,妈妈就会把它拎到一边。让他反省什么时候认识到错了,好好排队完什么时候才可以归队。

  感想:

  1、对我的启示:长期以来,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认为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做得不好,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以为这是爱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得自我体验的机会。

  2无论是做手工还是别的什么,有一种思想:老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结果在比较中,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少。美国妈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让孩子动手,让孩子参与,让孩子体验成就感,不在意手工做得结果怎样?

  3孩子的品德和为人处世要求严格。美国父母对孩子“请、谢谢”不离口,比较起来,我们太缺乏,礼貌待人要说出来,做个示范给孩子看,只是嘴里强调而已。我们在孩子玩耍时缺乏规则意识,对孩子太宽松,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4全职太太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国情不同,美国对于无工作的人有大量的**补贴,工作不工作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同样是国情决定,父母需要工作养家,只得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导致在孩子幼年期缺少父母的陪伴。

  总之,我会学*有益的观念,改变一些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的做法,尝试新的育儿方法,让孩子成长更好!

  接纳孩子读后感 10

  在这个暑假里,我有幸读到了小巫的《接纳孩子》,流着汗,读着书,能量剧增,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深入浅出的写法,道出富有深刻哲理的教育方法。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谈谈自己一点微薄的看法。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千差万别的环境影响和生活经验,教师爱学生就要接纳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论有什么缺点都要用爱心陶冶他,用耐心转变他,用正确的方法诱导他,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呵护和关爱,力争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人格成长,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假如我们善于接纳每一个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心理健康,于是他们就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违法乱纪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我想,越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越高,一个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会营造和谐健康的班风,接纳有益于培养孩子们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不接纳学生,寸步难行,接纳学生,万事亨通。我要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和对照自己的工作。相信我学会了接纳学生,我的教学工作一定要更出色。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扩展3)

——《吵闹村的孩子》读后感6篇

  《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来自瑞典的著名作家林格伦写的。他出生于1970年,1975年获得“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的美誉”。

  吵闹村是个很小的村庄,里面只有三户人家,七个孩子。但这里也是个很快乐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十分幸福, 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学校,有温和的老师,友善的同学,宽松的环境;在家里,有爸爸妈妈所给予的极大关爱和自由。他们可以无忧无虑的游戏,肆无忌惮的吵闹。而且,在游戏中还懂得了乐观、自信、团结和关爱别人。

  虽然这本书我第一次读,但感触却很深。我认为在生活中也要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是要乐观、自信,坚强执着,别人也会鼓励我,而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更要主动帮助,和同学们团结起来,时时刻刻关爱别人,只有相互团结,力量才会无限大。

  啊!终于读完了《吵闹出的孩子》这本充满欢声笑语的书了。

  而,最让我喜欢的是这篇文章,“过圣诞节”的'这篇文章。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我’和小伙伴们,在玩滑板,他们从山上滑下来,玩的回乐无穷。连我都想去玩了,我慢慢陶醉在了作者写的奇妙世界,我看见了我正在和那些伙伴们一起滑滑板,在整个雪地里,充满着我们的欢声,我们的笑语。

  当我和上这本书时被那欢乐的地方吸引住了,那是一个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吵闹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只有三户人家六个孩子,但这里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生活在这里十分幸福,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学校有温和的老师,友善的同学,宽松的环境,在家里,有爸爸妈妈所给予的极大关爱和自由,肆无忌弹地吵闹,在游戏和吵闹中,他们学会了乐观、自信、关爱别人……

  吵闹村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小村庄,那里的欢声笑语把人们的心吸引住了。现在的家长们都让孩子们玩命的学*,不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家长们我想告诫你们一句话:笼子里培育不出雄鹰。我们只能背负着辅导班、作业和书本去过每一个灰蒙蒙的日子,我们渴望吵闹村的孩子一样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有一个不失乐趣的美好童年。

  难道你们每天不觉得累,人活着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每天快乐,如果一生那么劳累又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痛苦。我们渴望在吵闹村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欢声笑语中。

  让我们一起找回童真,找回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林格伦奶奶是瑞典的民族英雄,被誉为“童话外婆”。她写过很多童话,但我仅读过两本,一本是《长袜子皮皮》,另一本是《吵闹村的孩子》。我更喜欢《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它是老师奖励给我的礼物。我非常珍惜它,随把这本书认真地看了好几遍。

  《吵闹村的孩子》写的是大山深处的一个“袖珍型”小村庄,村子里只有三户人家,除了大人之外,还有和我同龄的七个孩子。在这里,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好、关系融洽。在学校里,吵闹村的孩子有温和的老师、友好的同学;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的信任与关爱。所以,吵闹村就成了一个充满自由、快乐和幸福的地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中,村里的孩子总是满满的自信与乐观,时时刻刻感受到长辈的关爱和生活的乐趣。

  看了《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吵闹村正是我梦想中的乐园。我喜欢吵闹村轻松愉快的环境,喜欢吵闹村里的友好氛围。我幻想着能和那里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游戏、肆无忌惮地吵闹。我更希望能像他们那样乐观、自信和关爱别人。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在吵闹村中,孩子们的童年,让我甚至有些羡慕了。他们做草屋,捉小虾,寻“宝藏”,坐雪橇,真是有趣!

  书中,来参观吵闹村风景的贵妇人说:“住在这样的深山老林之中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吗?”是啊,如果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只有大人,没有孩子,整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早就厌倦了这种生活。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群孩子,吵闹村才变得有活力,才充满了生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童年的趣事。

  那是我只有四岁,听到家人说“搬家”这两个字,心想:搬家?工人叔叔这么大力气,能把房子搬起来!之后,我就站到我家的楼房前,两个手臂抱住墙,使劲往上拔,想把房子搬起来。妈妈过来了,吓了一大跳,惊讶的说:“麟麟,你在干什么呀?”“我在搬家啊!”我很自豪的说。妈妈哭笑不得,说:“搬家哪有你这样的呀。”我说:“我在学工人叔叔,他们的力气可大了,可以搬动房子呢!”妈妈听后大笑不已,我还纳闷:妈妈笑什么呀?我这样不是在搬家吗?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禁不住哈哈大笑。

  《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来自瑞典的著名作家林格伦写的。他出生于1970年,1975年获得“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的美誉”。

  吵闹村是个很小的村庄,里面只有三户人家,七个孩子。但这里也是个很快乐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十分幸福, 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学校,有温和的老师,友善的同学,宽松的环境;在家里,有爸爸妈妈所给予的极大关爱和自由。他们可以无忧无虑的游戏,肆无忌惮的吵闹。而且,在游戏中还懂得了乐观、自信、团结和关爱别人。

  虽然这本书我第一次读,但感触却很深。我认为在生活中也要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是要乐观、自信,坚强执着,别人也会鼓励我,而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更要主动帮助,和同学们团结起来,时时刻刻关爱别人,只有相互团结,力量才会无限大。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扩展4)

——《水孩子》读后感6篇

  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水孩子》。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扫烟囱的男孩--汤姆,受到了他师傅以及各种人的虐待。后来他到小溪里洗澡时,水里的仙女救了他,从此以后,汤姆就成了一个水孩子。他在小溪里认识了好多朋友,后来因为好奇他又游到了大海里,他在大海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鱼虾海蟹,可是他没有善待那些鱼虾海蟹,总是欺负,捉弄他们。后来海里的惩恶仙人就惩罚了汤姆。而惩恶仙人的姐姐扬善仙人经常讲故事给汤姆听,汤姆也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的水孩子,并和他们成为了朋友。后来,汤姆到了一个名叫“逍遥国”的地方。最后,汤姆长大**,并成为了一个有教养的人,他与他的师傅格里姆斯重聚。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汤姆。汤姆虽然很不幸,但他非常坚强,也非常有勇气。他从小溪到了大海,又往大海的深处游,找到了跟他一样的水孩子。后来他又从大海到了逍遥国,最后从逍遥国回到了他师傅那里。而这一切全是他一个人做的,他可真勇敢,我要向他学*。我还要学*爱丽的善良,爱丽原本是伯爵的女儿,后来和汤姆一样也成为了水孩子。

  但是她很善良,愿意帮助很多人。

  在放暑假前,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水孩子》。没过几天,我就到育才书店买到了这本书。

  《水孩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名为汤姆的扫烟囱的孩子。他的师傅不管汤姆有没有犯错,基本上每天都要打他。后来,在仙女的魔法下他变成了一个水孩子。他历经艰辛找到了仙岛,在这里,汤姆学会了宽容做人,还改掉了很多坏毛病。最后它不远万里去拯救他的师傅,完成一生的使命后回到了仙岛,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讲述了汤姆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变成一个勇敢,聪明,懂事的好孩子。

  《水孩子》读后感为什么汤姆能变成好孩子,就是因为他有颗善良的心。他做错了事情,勇于承认,努力改掉那些坏*惯。他不计较原来师傅对他做过的事情,不远万里去拯救师傅。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人善良的本质,真诚的人品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水孩子》,《水孩子》讲的是:在爱尔兰北镇住着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汤姆。他不会读书写字,也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是谁,每天被他那狠毒的老板逼着替人家清扫烟囱,所以挨打挨饿是家常便饭。

  汤姆从小就受师傅格林姆的严厉管教。有一次,他和师傅去一个大户人家扫烟囱,可是汤姆不小心闯下了大祸,吓得他到处跑,最后在仙女的引导下,跳进了水里,并且变成了水孩子。起初,汤姆还是像以前一样顽皮,在水里,他经常跟各种动物捣蛋,后来在仙女的帮助下,小汤姆逐渐长大了,也成熟了。最后仙女派他去帮助师傅摆脱困境。一开始,小汤姆很不愿意去,因为他非常怕师傅会再次把他变成扫烟囱的小孩。可是仙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不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后,小汤姆最终战胜了自己,鼓起勇气去帮助自己的师傅。在经历了各种考验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水孩子。

  这本书讲了水孩子从一个调皮的坏孩子变成一个勇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汤姆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逃避,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终于成为一个男子汉。

  跟汤姆比比,我觉得羞愧极了。我是个淘气的男孩子,有时候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跟同学闹矛盾,老师批评我,我却不服气,还跟老师顶嘴。事后,我从不查找缺点,更不虚心接受批评,照样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教育放在心上。读了《水孩子》之后,我才知道,应该像汤姆那样,做一个勇敢、懂事的.孩子。有错误要及时改正,不应该逃避。

  让我们一起读《水孩子》这一本书,一起做一个勇敢的好孩子吧!

  *期读了《水孩子》这本书,读完之后心中有颇多的感处。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住着一个扫烟囱的小男孩汤姆,他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汤姆从小没有爸爸妈妈,跟着师傅,而汤姆得师傅对他经常打骂。但他还是坚强的面对所有的困难,继续对未来怀着美好的憧憬。有一次,汤姆跟着师傅去一个有钱人家里扫烟囱,结果不小心误闯一个小女孩得房间,被当做小偷,被人追赶。这时,他遇到了仙女,在仙女的引导下跳进了水里变成了水孩子,一开始,汤姆的玩劣个性始终没有改,经常去戏弄水里的朋友,最后被惩恶仙女知道了,在仙女的教诲下,汤姆学会了和别人友善相处并且拯救了落魄的师傅。汤姆终于变成了一个善良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孩子。

  我心想,汤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淘气、顽皮是不难想象的,我为他拥有这样的童年感到伤心难过。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仙女,在仙女的帮助下,汤姆由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成了一个善良、宽容、勇敢、坚强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仙女其实就是一个智者、老师、父母、家人,她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诲。我们比汤姆幸运多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像汤姆那样好好的珍惜(仙女)给我们的指导,反而被我们看成了是喋喋不休的、令人吵闹的唠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汤姆一样珍惜(仙女)的教诲,我相信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不再为自己的童年感到遗憾。

  我们要学会珍惜、感恩身边的这些(仙女),他们就像我们头顶上最明亮的一颗星,总是在自己迷失方向的时候给我们指引,让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水孩子》是我读过的一本书,这里讲述着主人公小汤姆,他从小失去双亲,整天在烟囱里爬上爬下,钻来钻去,清扫烟囱,他和他的师傅的关系也不好。他师傅经常剥削他的劳动成果,但他一直坚持自己内心的抗争。他的师傅经常打他、骂他,可他依然乐观、依然不向困难的生活屈服,他勇敢地面对生活。

  汤姆想,世界如此精彩,要想改变命运,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就必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闻……终于他走出去了,去闯荡,这其中他经历了许多磨难,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经过无数次摔打,他终于成为水陆两栖动物,变成了水孩子。然而他还是无法改变调皮的性格,仙人们不断的惩罚他,当他变成好孩子的时候,又会得到奖赏。

  我们真应该向汤姆这个勇敢、坚强的孩子学*!

  你们好,我将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你们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吗?叫水孩子?水孩子是生活在水里的孩子吗?它是像鱼一样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吗?我只能说你猜对了一小部分,那到底什么是水孩子呢?那就跟我一起翻开这本书去探索和寻求其中的奥秘吧!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一位是英国的查尔斯·金斯利,还有一位是徐海丽,下面让我向你们说说我与水孩子这本书发生了什么,又为什么会让我写入我的作文呢?

  水孩子是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的,在一次阅读课上,老师叫我们到书的海洋里去选一本书进行阅读。当时我的眼光一扫,突然就停在了一个角落上。那堆书里有一本书水孩子,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拿起这本书,帮我打开封面时,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闪耀着,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睛,让我饶有兴趣地阅读起来,这就是我与她的初次见面,下面情节可就大变了,它还成了我的救命恩人呢。

  一次,我有哥哥在开玩笑,玩笑开大了,我无处可逃,无意中想到了水,孩子里面那个小孩子不就可以在水里沉很久吗?于是我把书找出来给了哥哥,跟哥哥讲起了水孩子的故事,没想到哥哥还真当真了,还“饶恕”了我,不然我可惨了,会被哥哥“谋害”。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高尔基所说的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更加愿意热爱阅读了,不管白天黑夜,我都会努力看书,虽然他们有时候会叫我“书呆子”,但我不在乎,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成功,考上大学,只有读书,祖国才会变得富强。现在我们正是青少年时期,也是读书的黄金时期,等到年逾古稀的时候那就晚了,又如*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把书当做自己的好朋友,学*和积累好词好句,因为学*是没有止境的!


接纳孩子读后感6篇(扩展5)

——雪孩子读后感 (菁华6篇)

  今天我读了《*经典童话》这本书,有一个故事很吸引我,那就是《雪孩子》。

  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而又生动的故事。雪孩子在小白兔家的附*诞生了,他胖鼓鼓的,头顶上还长着几根褐色的头发。他诞生的冬天很冷,地上仅有野草,很荒凉,雪孩子在没有人在时,做了许多好事:保护翠鸟,帮小树背上的积雪刮去,把从树上掉下来的小松鼠接住……虽然没有人在这儿,但雪孩子的一举一动全都被小松鼠看见了,从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一天白兔妈妈出门去了,小白兔在屋里睡觉,雪孩子忽然看见了小木屋起火了,可小白兔还在里面呢!他不顾一切的冲了进去,救出了小白兔,但自己却融化了,免妈妈赶来时,地上只剩下了一摊水。小白兔醒了,他到处找雪孩子,可是找不到,这时他看了看天上,雪孩子变成了白云,正冲他笑呢!

  多么好的雪孩子啊!多么勇敢的雪孩子啊!你的身躯多么洁净!你的心灵多么美丽!你,温暖了我们的童年,点亮了我们的心灵,至今仍受到我们的喜爱。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兔宝宝和兔妈妈在家里一起吃饭后,兔妈妈要出去给兔宝宝找一个大萝卜,小兔子非要给妈妈一起去。兔妈妈说:”外面现在很冷,你不要去了,就留在家里烤烤火“。兔妈妈给兔宝宝堆了一个雪人,这样子小兔子就不会感到寂寞。之后,兔妈妈就离开了家。

  妈妈离开后,小兔子就跟雪人跳起了冰上舞蹈。一会儿,小兔有点累了,就回房间休息。只留下雪孩子一个人在跳舞。

  雪孩子看见一个小松鼠从树上掉了下来,就赶快拿帽子接住了他,并把他送回了树上。雪孩子看见小兔家着火了,立即跑了过去。她鼓足勇气冲了进去,把小兔抱了出来。由于温度过高,雪孩子融化了,变成了一堆水。

  小鸟给兔妈妈捎话说:家里着火了。兔妈妈跑回家后,看见小兔子*安无事,正坐在地上东张西望。小兔子看到妈妈后问道:”雪孩子呢?“兔妈妈说:你就坐在雪孩子的.身上。她为了救你,融化成水。

  冬天到了,外面下起了雪,兔妈妈在给小兔准备煮萝卜汤。小兔在旁边一边骑着木马一边吃着胡萝卜,兔妈妈在筐子里找萝卜,对小兔说:“小兔,你别淘气了,帮妈妈找找萝卜在那。”筐里掉出来两个黑色的龙眼核,小兔子捡起龙眼核对妈妈说:“这两个龙眼核是音乐姐姐是音乐姐姐送给我的,等明年春天我就把这两个种在屋门口,一个种在左边,一个种在右边。”妈妈笑着说:“好的`,你藏好了,明年妈妈帮你一起种。”妈妈提着篮子准备到外面去找大萝卜,小兔拉着妈妈的衣服吵着:“妈妈,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它跳到床上去拿自己的帽子,妈妈不让他去,因为外面太冷了。小兔不高兴了,它坐到凳子上撅着嘴巴说:“妈妈,我一个人在家呆着多寂寞。”妈妈转过身子看了看窗外,高兴的对小兔说:“妈妈给你堆个雪人,这样就有人陪你了。”小兔开心的抱着妈妈说:“堆雪人了!”小兔跟妈妈拿着铲子走到外面堆雪人,小鸟也来帮忙,不一会雪人堆好了。小鸟给雪人送了一片树叶当头发,小兔拿了一个箩筐当小兔的帽子,妈妈看着雪人对小兔说:“小兔,你看看雪人少了什么?”小兔看了看对妈妈说:“对了,少了两个眼睛。”他从口袋里拿出2个龙眼核给雪人装上了,雪人还缺一个鼻子,他又把半个胡萝卜给雪人安上当鼻子,可是它一走雪人就把鼻子给扔了,看来是雪人不喜欢这个鼻子。它开心的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的雪人漂亮吗?”妈妈笑着跟小兔说:“这下你有好朋友了,妈妈走了,你在外面玩一会就回屋吧。”小兔给妈妈说再见,并让妈妈回来给雪人带个漂亮的胡萝卜。

  妈妈走了,小兔跟雪人在树林里开心的滑雪玩。天渐渐变黑了,小兔冻的打喷嚏了,它带雪人回家烤火,可是雪人不去,因为它不怕冷。小兔回到家里,不一会就睡着了,雪人一个人在外面滑雪玩。忽然小兔家里冒起了烟,雪人赶快跑到小兔家门口看,小兔还在睡觉,但是家里着火了。小兔醒了哭着叫妈妈,不一会就晕倒了,雪人着急了,冲进小兔家里把小兔抱了出来,小鸟也飞到树林里找小兔妈妈了。这时雪人的眼睛掉了下来,身体也慢慢融化了,小兔醒了后看着地上的水哭了起来,妈妈跑回来了到处找小兔,妈妈把胡萝卜给了小兔,小兔见到妈妈哭着说雪人为了救他变成了水。妈妈抱着小兔伤心地说:“多好的雪孩子,明天我们在做一个”。雪孩子变成的云飞到了天空。

  今天我看了一本叫《雪孩子》的书。一只小兔子堆了一个雪人。小兔子认为雪孩子是有生命的,是他的好朋友。兔爸爸让小兔子去采浆果,小兔子在雪地里迷了路。

  雪地里亮起了一片光芒,雪孩子来了。雪孩子抱着小兔子一起回到了家。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温暖友谊。

  今天晚上,我看了雪孩子的动画片,我从里面学到了:爱心,帮助,乐于助人,牺牲自己,我就觉得非常感人,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开学第一课的时候的吴斌叔叔,他用自己的生命救了20多个人,我还想起了,教师节的那一天晚上张莉丽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救了他们班的同学。

  我以后在生活中,乐于助人。

  我会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我,那样我就会有更多的温暖和爱心!

  在短暂而快乐的寒假生活里,我读了一本《雪孩子》的故事书。故事的内容是:在一个下雪天冬天,兔妈妈要外出找食物,但是为了不让小兔一个人在家孤单,替她堆了一个雪人,没想到他是个神奇的雪孩子!他用他的热心、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精神,救了一颗被压弯的小树,一只坠落的小松鼠和一只被冻僵的小鸟。

  最后,小兔家着火了,但是兔妈妈还没回家,就在这个紧急的时刻,他为了冲进着火的屋子里救小兔而把自己融化了。

  这个故事里的雪孩子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他告诉我们一个与人为善的道理,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火是危险的!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