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教海漫记》读后感1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2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3

  本学期阅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没有人有仅力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容忍或者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或者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宽容”这个词势必变得重要。教学工作中并不存在着像早期欧洲那样的阶级斗争,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把宽容看做是无限的爱。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教海漫记》读后感4

  在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记得几个月前,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指导,还有幸作为东道主陪着他游览了孔圣园。到现在,他谦逊、*易的待人之道,朴实、精彩课堂教学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获至宝。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我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一些精彩的地方还把它抄下来,反复品味。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于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过人的教学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现在众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组装句子,还有无的放矢的改错啦,判断啦,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分析课文内容,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学生在教室里没精打采地听,听得如坠云雾。语文课堂,缺少生气,缺乏魅力。而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上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情此景,我惊叹,我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一、“吃透学生”

  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的确,学生的可塑性大,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但从书中内容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激励。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激励,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老师讲的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却让我好好地反思了自己。在“吃透学生”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 “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于老师就是从这句话获得了启示,从而爱上了思考。读了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我也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凡人和不*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

  思的勤奋者。还清楚地记得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这本是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是,我缺乏耐性,第一个学生没说对,又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我就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截爬山虎的茎让同学们看。这么好的一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失去了。因为我没有作认真思考:阅读教学不是单单为了理解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还是听老师讲懂,还是看实物或者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搞懂?当然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正常的教学应该展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展示一个结果。而且,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是便当了,但是一切的能力训练都不存在了。“不要再做忙而不思的勤奋者。”我常对自己说。现在,每逢上课前,上完课,我都不忘思考。思考什么?思考怎么上才能上得更好,思考成功,也思考失败。纵然是跌倒了,也要回过头来想想是怎么跌倒的,以免今后再重蹈覆辙。思,可以使失误也变成财富。人,都是在思考中走向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想,我不但要学会思考,还要善于思考,像于老师一样,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

  《教海漫记》是于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读他的书,就好像和一位智者说话。读了这本书,真有点想见恨晚的感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个人艺术修养,点点滴滴,都值得我永远记取,好好学*。现在,我越来越清楚要怎样当老师,怎样教学生学语文。今后,我还会反复品读,好好领悟,把书中的精华进行内化。有它作引领,我相信我会不断努力,不停向前,把教学工作做得出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5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6

  前段时间读了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读完于永正《微笑教学》一文,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教学,这样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和你亲*。对你有感情,那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了……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欠缺耐心与宽容心的表现啊!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1)

——《教海漫记》读后感 (菁华5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2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起*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教海漫记》读后感3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4

  翻开《教海漫记》的目录,可以看到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首先是教育篇、其次教学篇,接下来是修养篇、最后是其他篇。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教育教学篇,开始研读。不知不觉中我仿佛进入了于老师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形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时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于永正老师三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他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学生创造观。

  过去我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惟有“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就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愉悦中学*语言,发展语言,促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寂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波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从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老师懂得宽容。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始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种。”他还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我们要倡导“偏爱差生”,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宽容。

  读完《教海漫记》,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他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他教学生涯的纪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的理论活力和人格魅力,值得我继续认真研读。因为,这些正是我教育教学的追求所在。

《教海漫记》读后感5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2)

——教海漫记读后感菁选

教海漫记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海漫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海漫记读后感1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10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教海漫记读后感2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3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学*再学*”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教海漫记读后感4

  *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琐事的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说起作业带着任务去读,最初还有一点点敷衍,只是想随便翻翻随便弄个读后感算了,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努力,对于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他们对于一般的表扬和赞扬,已经有些麻木,所以真诚的恰到好处的表扬,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真正的赞赏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的不吝啬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一块糖果,一支笔,奖品虽然少但学生却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5

  *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就需要老师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3)

——《海蒂》读后感6篇

  这几天,看过法国文学家斯必丽的小说集《海蒂》。书里描绘了一个聪慧善良的小女生-海蒂,根据产生在她的身上及其周边的事儿,带大家领略到了阿尔卑斯山漂亮的自然美景,并借海蒂的思念家乡与克拉拉的痊愈,表述出一种对自然界的赞扬之情。书里角色很少,却都性情独特:严苛的大管家罗丹梅尔,抑郁症内向的祖父,体质虚弱的克拉拉,仔细和蔼可亲的姥姥……这种角色也都描绘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书里不但描绘了很多现实感人的生活小故事,如山顶农场、约翰一家、与克拉拉相处;也描绘了阿尔卑斯山的漂亮风景:蔚蓝的天空,绵延波动的峰峦,鲜丽的桃花,清新的空气,壮丽的朝霞;也有很多心理状态关键点的描绘:在克拉拉家,海蒂想回家却又害怕对人说的忧伤,约翰因摔碎残疾轮椅而害怕了解的畏惧心理状态等都描绘的真实有效。书里所表述的一个主题风格便是为人处事要填满善心,善心能够击败孤单,善心可以战胜病痛,善心还会继续产生开心。但不完美的是书里总爱把一切归结为于造物主的分配:瞎姥姥觉得海蒂是造物主分配给她产生快乐的特使,连克拉拉的痊愈也是造物主赐予的奇迹sf,而未能高度肯定人的决策要素。沒有约翰摔碎残疾轮椅的诱因,沒有海蒂和爷爷的鼓动,沒有克拉拉自身的勤奋,沒有新鮮的牛乳、清新的空气、快乐的日常生活,怎会出现这质的转变?

  在学校里,读书学*是我的天职,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我的羽翼渐渐丰满;在家里,上网是我的课余爱好,与网友们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是我人生一大乐趣;奔驰在操场,享受狂奔的欢愉;遨游在书海,享受文学的乐趣。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好书《海蒂》。

  海蒂五岁时,姨妈一狠心一咬牙,把海蒂送到了脾气古怪的爷爷:阿尔姆大叔家里面。阿尔姆大叔不喜欢沾染人世间的琐事,独自居住在山上。上山的路上,海蒂结识了放羊娃:彼得和一大群可爱的羊儿们。天性活泼的海蒂很快就和羊儿们打成了一片。小海蒂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在她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饱经沧桑、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

  后来,姨妈把她送到了富兰克托的一个有钱的人家,因为那家的女儿克拉拉一只腿瘫痪了,总得坐着轮椅,连上课也只是一个人,既很自卑又想找个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爱心帮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当克拉拉来到海蒂爷爷家: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受到了海蒂的激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愈发强烈。在海蒂和爷爷的帮助下终于重新站了起来。瞧!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呀!

  合上书本,我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自私。我们总是想着自己可以怎样过得更好,可仅仅8岁的小海蒂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化了爷爷,帮助克拉拉重新站了起来。再看看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从来就不愿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指责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当别人身体不便时,不但不去鼓励别人,还嘲笑别人;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编织出许多理由去推卸……

  为什么不去帮助、关心、尊重别人呢?要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能像海蒂那样的去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位人士,那该多好啊!可偏偏就这么一个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却做不到。走在街上,到处可见助人为乐的公益广告,可有谁能去看它一眼呢?走进教室,随手关门,将呼呼的寒风挡在门外。当你走过卫生角,随手捡起掉在地上的纸屑。当你经过讲台,随手将零乱的讲台整理好。当你穿过马路,扶起一位摔倒的小男孩,安慰他不要哭泣。这一些*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都是助人为乐的表现。

  书,用白话来说就是一打纸。可我说,书是通向高尚品质的阶梯。从书中学到的东西是我们一生受用的。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向书中的小海蒂学*,从小事做起,为社会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海蒂是一个一开始就被抛弃的孤儿,后来被姨妈迪蒂养大。由于姨妈想要工作,无力再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她唯一的亲人那里:他的爷爷阿尔姆大叔,不过这个人一直孤零零的住在山上,村里的人都说他稀奇古怪,不过海蒂可不怕,瞧,她还在那里跟羊倌彼得做游戏呢!

  到了大叔家,首先进去的是海蒂,她立即说了一句:爷爷,您好。不过迪蒂可不太受欢迎,直接被爷爷轰了出去。从此海蒂就跟爷爷生活在一起,阿尔姆大叔也不是那么古怪,他待海蒂很好,海蒂也非常孝敬爷爷。她经常跟彼得去牧场玩,很快就跟每只羊儿结上了朋友,她还去陪伴双目失明的彼得奶奶,让爷爷修好彼得家的.房屋……但是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宁静,那就是迪蒂,她直接把海蒂带到了福尔多托,在那里陪伴腿脚不好的克拉拉读书,海蒂虽然很快跟克拉拉交上了朋友,但是她在那里茶不思饭不想,还得了思想和梦游同时两种病,大夫说:”只有把她送回家乡,才能治好这个病,于是海蒂又回到了家乡……

  假期里,我最喜欢读的书莫过于《海蒂的天空》了。

  《海蒂的天空》这本书讲的是从小失去双亲的海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停地在亲人家里“穿梭”。有一天,她得知道查斯特舅舅在蒙大拿留下一大片土地让她继承时,她决心离开这个“家”,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经过不懈地努力,她领悟到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蒙大拿必定成为她永不磨灭的记忆。

  书中有一句话,说:“原来离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归宿。”这句话说了抛下之前的不愉快,追寻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句话也激发了我学*的动力,告诉我不要屈服,勇敢面对现实。

  文中的海蒂从小失去双亲,十分可怜,被寄养在对自己很凶的艾薇阿姨家里,很像我们小时候看的《灰姑娘》的故事。但这本书里的海蒂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可以说是一个灰姑娘新的蜕变,用正能量激发我们颗颗追梦的心。这本书让我体会最大的是海蒂那乐观、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向海蒂学*。

  海蒂的“天空”也就是海蒂的新生活、新人生。在我们人生过程中,一定也有人或物让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给我留下永不磨灭记忆的是一次冬令营:当我信心满满地背着书包进入酒店的房间时,突然意识到在这儿一切都要靠自己,洗衣靠自己,烧水靠自己……此时我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每天还要打扫卫生,照顾我,所以以后吃完饭,我就帮妈妈洗洗碗,干我力所能及的家务,妈妈的确轻松多了。

  读了《海蒂的天空》,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今天,我终于把海蒂看完了!我把它的内容讲给你们听一听吧!

  小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妈妈临走前把小海蒂交给了她的姨妈,叫她带带这个可爱的孩子姨妈带了海蒂二三年因为自己在法兰克福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怕怕海蒂影响她,就在海蒂六岁时,姨妈就把海蒂交给了住在山上古怪爷爷!在那里她天天跟彼得到山上放羊。海蒂是一个善良而有爱心的.孩子。她像小天使一样将快乐带给身边的人。受她感染孤僻的祖父重新融入人群了,失明的老婆婆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放学的彼得学会了读书;失去女儿的医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瘸腿的克拉拉重新站了起来……到了冬天,她听彼得说彼得的奶奶冷得躲在被子里不敢起来,就急的大哭,并叫克拉拉把海蒂在职她家睡的那张暖和的大床寄到山上来给瞎眼奶奶睡。

  我欣赏海蒂的善良、活泼、可爱,她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那就是:人要活得快乐、开心,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浪费任何时间……,看完这本书我真想飞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玩耍!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由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必丽写的小说——《海蒂》。《海蒂》一个名少女的女孩,在和爷爷一起度过的日子里,做了不少好事。她使爷爷那冷却的心温暖起来;使不爱学*的羊倌彼得逐渐喜爱学*;使彼得的瞎眼奶奶感到了幸福;也正是在她的帮助下,体弱多病的克拉拉战胜了病魔,重新站了起来。

  读了《海蒂》,我心中百感交集。心想,海蒂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看见盲人爷爷瞎眼奶奶,不但不过去为他们指引方向,反而恶作剧地抢走他们的拐杖;看见残疾人乞讨,不但不同情,反而嘲笑他们。也有许多人像海蒂一样乐于助人,也不计较回报。

  在汶川大地震中捐钱而不留名的叔叔阿姨等。我也要向他们学*,在学校里帮助人,做一个善良的孩子,将来做一个善良的人,在社会上也不停地帮助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充满善良的世界。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4)

——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6篇

  人生之美,美在于笑着追逐梦想,而不仅是实现梦想,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虽然结果会带给我们喜悦,但在过程中收获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

  《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梦想是捕到一条大鱼,他为了梦想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是流血的、痛苦的,几于绝望又不肯放弃地努力,虽然被鲨鱼咬得只剩下骨架,但是他也没有有一丝松懈。

  有人说,向流星许愿梦想就会成真,一切都不可能,梦想是需要我们去追逐的。人生充满了梦想,小时候是想得到一架飞机,上学后是想考试得高分,工作时想拥有一份好工作。人的一生就是在追逐梦想中度过的。梦想,既是人生的目标,又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梦想无好、坏、大、小、高、低之分,它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颗星,在天空上闪闪发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人生之美,美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人生之美,美在于笑着追逐梦想,而不仅是实现梦想,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虽然结果会带给我们喜悦,但在过程中收获的喜悦是无可比拟的,就像老人在这段时光中与鲨鱼的斗智斗勇,其中的欢乐与思索,沉静与兴奋。

  我是南宫养护工区一位普普通通的养护员,我的梦想就是能把高速公路维护好,交通畅通,司乘有秩有序,做好为司乘的服务,保障他们的安全,这是我的责任,这也是我每天都要完成的目标,虽然工作有时会枯燥,但是我应该像这位老人学*,正视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在以后的工作中越做越好,即使我们并没有得到什么,但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最美好的光景。

  *日,我读了《老人与海》一书。

  《老人与海》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海明威写就的。他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这个“打不败”的`经典形象,热情颂扬了人类面对艰难时所显示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故事中主要讲了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圣地亚哥老人勇敢与各种大鱼、鲨鱼搏斗的故事。

  这是一个贫穷、热爱棒球的老人,他还是扬基队的超级粉丝。一天,他扬帆远航,遇到了一条极大的大鱼咬他的鱼饵,他兴奋地不得了,他向上帝祈祷帮助他捕到这条大鱼。老人与它不断地斗争,想方设法把它捉住,右手还受了伤害,左手还抽过筋,但他不放弃,终于捕到了这条大鱼,用鱼叉戳死了它。但是,这条鱼散发出的鲜血引来了许多鲨鱼,因为它的肉实在是太好吃了,在市场上也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这些鲨鱼与老人搏斗,拼了命地吃大鱼的肉,一波又一波地攻击老人。老人为了大鱼,也像鲨鱼一样拼了老命地把鲨鱼戳死、打死,用尽办法保住这条大鱼。老人耗尽了体力对付这些可恶的鲨鱼,最终,他经过四波鲨鱼,十几条鲨鱼的猛烈攻击,精疲力竭,大鱼也差不多被这些鲨鱼吃了个精光。

  老人回到他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小屋时,他好像一个失败者,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但那个虽然不是老人孩子却视老人如爷爷的孩子,说,他永远不会失败,他虽然没有征服大海,却是他心中最棒的渔夫。

  在一个普通的冬日,作者和朋友来到了翠湖,海鸥正飞的热闹。他们从人群里认出了,那位喂海鸥的老人,他生活节俭,每天都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只为了给海鸥喂食。

  在人少的地方,是老人喂海鸥的`领地,他不单和海鸥的配合默契,而且还给每只海鸥都取了名字。老人还给我们介绍了“独脚”和“老沙”.

  对于老人,海鸥是一个重情义的动物。每天老人都回来到翠湖来给海鸥喂食,可是过了十多天,有人告诉我们老人竟然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在了翠湖边,海鸥们竟然像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当为老人举行葬礼时,我觉得老人心里想的一定是飞翔的欧群。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老人和海鸥之间的亲情比什么都大,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是为了给海鸥喂食,喂食的钱胜过自己用的钱。给海鸥买的四元五角的饼干,他毫不吝啬,而自己唯一的奢侈品竟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如果我是这位“海鸥老人”一定坚持不下来,每天走上这么远的路,而且还要给海鸥们买上它们爱吃的食物,甚至花上自己工资的一半,我才坚持不下来呢。本来自己生活条件就不好,还要喂海鸥们,这如果没有老人对海鸥们无私的爱心和耐心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好的。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凡而又不*凡的经历。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人,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一次,他幸运地捕获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老人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拖着老人和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拖回去的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在生活中,我们碰到了困难,也许会去面对;也许会望而却步。比如说刘伟,他小时候双臂就已残废,但他并没有向挫折屈服,而是天天练*用脚写字、吃饭……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学会了用脚弹钢琴。“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是啊!当我们碰到厄运和不幸时,与其埋怨命运,还不如鼓起勇气和精神,以坚强的态度与厄运抗争。老人不也是这样的吗?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并被深深地感动。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的欧内斯特·海明威。这本书在1951年初创作,于1952年发表,这本书讲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因为一直钓不到鱼,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第八十五天,老人清早就出去了,并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条鱼很大,是条枪鱼,比圣地亚哥的船都要大。老人为了这条鱼,用了两天的时间,终于用叉子叉中了它,但是,这条鱼血腥的气味引来了无数条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可回到海港时,枪鱼只剩下了巨大的骨头,老人也精疲力竭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望老人,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老人在棚屋中睡着了,梦中他看见了狮子。

  其中,感动我的,是圣地亚哥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的高贵品质。“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我要学*圣地亚哥身上的美好品质与他的`信念。

  *日,我读了《老人与海》一书。

  《老人与海》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海明威写就的。他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这个“打不败”的经典形象,热情颂扬了人类面对艰难时所显示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故事中主要讲了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圣地亚哥老人勇敢与各种大鱼、鲨鱼搏斗的故事。

  这是一个贫穷、热爱棒球的老人,他还是扬基队的超级粉丝。一天,他扬帆远航,遇到了一条极大的大鱼咬他的鱼饵,他兴奋地不得了,他向上帝祈祷帮助他捕到这条大鱼。老人与它不断地斗争,想方设法把它捉住,右手还受了伤害,左手还抽过筋,但他不放弃,终于捕到了这条大鱼,用鱼叉戳死了它。但是,这条鱼散发出的鲜血引来了许多鲨鱼,因为它的肉实在是太好吃了,在市场上也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这些鲨鱼与老人搏斗,拼了命地吃大鱼的肉,一波又一波地攻击老人。老人为了大鱼,也像鲨鱼一样拼了老命地把鲨鱼戳死、打死,用尽办法保住这条大鱼。老人耗尽了体力对付这些可恶的鲨鱼,最终,他经过四波鲨鱼,十几条鲨鱼的猛烈攻击,精疲力竭,大鱼也差不多被这些鲨鱼吃了个精光。

  老人回到他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小屋时,他好像一个失败者,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但那个虽然不是老人孩子却视老人如爷爷的孩子,说,他永远不会失败,他虽然没有征服大海,却是他心中最棒的渔夫。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5)

——海蒂的读后感6篇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活泼,烂漫并心地善良的小女孩。海蒂在五岁时失去了妈妈,她的姨妈把他带到了阿鲁姆大叔那里。她在那里见到了他那性格孤僻的爷爷、放羊的贝塔、双目失明的贝塔奶奶奶奶还有贝塔的羊。她看到了牧场上美丽的风景,她在那里无忧无虑的成长。在海蒂的感染下,阿尔姆大叔改变了自己,不再孤僻,友善的对待每一个。后来她的姨妈把她带到了一个有钱人家作小主人克拉拉的陪伴,克拉拉是一个体弱多病、不能站立的姑娘。海蒂来到这个家后,闹出了很多事情:把老师气得火冒三丈;把小猫带回了主人家;把干面包藏了起来……但她在这里的所作所为克拉拉并不讨厌,相反,她们做了好朋友。她并不喜欢这里的生活,她患上了思乡症并因此又回到了老家阿鲁姆。后来,克拉拉也来到了阿鲁姆,并在海蒂的帮助下能够成功的站起来。

  读了这本名着后,我懂得了很多。这本书十分感人,我看到了海蒂乐善好施、帮助他人。海蒂用纯真温暖了她那个外表冷漠但内心善良的爷爷。她陪瞎奶奶说话,聊天,使瞎奶奶不再孤单。她帮助瘫痪姑娘克拉拉,在海蒂和阿尔姆大叔的鼓励下,克拉拉用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走路。海蒂第一天去牧场时就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了穷苦的贝塔,在海蒂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个诚实的孩子。读着这些感人的片段,我的心被感动了,我看到了海蒂那纯真善良的心,还有海蒂那天真烂漫的性格。

  书中不仅描写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也描写了很多美丽的风光:一条细细的小路,从玛伊恩菲尔特这个安详而古老的小镇伸出,穿过长着树丛的绿色大*原,一直蜿蜒到山脚下……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色;还有那湛蓝的天空,延绵起伏的山峦,艳丽的山花,清新的空气,瑰丽的晚霞。还有些地方写得很生动,让人看了真想笑出声来:天鹅和小熊是这群羊中最漂亮出众的,它们俩看上去有点说不出的高贵,又总是单独在一起散步,特别是经过那只厚脸皮的“土耳其人”时,它们就露出一幅不屑一顾,瞧不起人的样子来。

  《海蒂》这本书确实是一部提倡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心他人的好书!

  书是知识的海洋,我今天又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小天使海蒂》。

  这本书讲的是:聪明活泼、纯真善良的小海蒂跟爷爷一起在阿尔卑斯山上生活,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后来姨妈把她送到城里的一户人家,去陪伴残疾女孩克拉拉。海蒂就像一个小天使,给周围人带去了快乐、幸福与温

  暖。在她的影响下,性格孤僻、离群索居的爷爷回到了相邻中间;克拉拉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还可以走路;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失去女儿的医生,也都拾回了快乐……

  我也要向小海蒂学*,用爱带给别人快乐。

  暑假的一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海蒂》这本书,它太好看了,令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叫海蒂的小女孩,她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一个六月的清晨,小海蒂被送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景色秀美的自然风光立刻令海蒂着了迷并爱上了这里.同时,她用她稚嫩亲情的举动感动着性格孤僻的爷爷,并让他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还有,在她细心的照料下,也让体弱多病的富家女克莱奇迹般地恢复了行走的能力。

  读到故事的最后,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一句话:当我们给海蒂的故事画上句号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克莱是站起来道别的,而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对,是她--海蒂,这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她用她那颗无私的心温暖了这些孤独弱小的人,这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海蒂一样帮助那些可怜无助的人们,那么生活的奇迹就会出现在你我的身边.

  读《海蒂》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

  这两天,看了瑞士作家斯必丽的小说《海蒂》。书中描写了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女孩-海蒂,通过发生在她身上以及周围的事情,带人们领略了阿尔卑斯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并借海蒂的思乡与克拉拉的病愈,表达出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书中人物不多,却都性格鲜明:苛刻的管家罗丹梅尔,抑郁孤僻的爷爷,体弱多病的克拉拉,细心和蔼的奶奶……这些人物也都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书中不仅描写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如山上牧场、彼得一家、与克拉拉交往;也描写了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光:湛蓝的天空,延绵起伏的山峦,艳丽的山花,清新的空气,瑰丽的晚霞;还有许多心理细节的刻画:在克拉拉家,海蒂想家却又不敢对人说的哀愁,彼得因摔坏轮椅而怕人知道的惧怕心理等都描写的真实可信。

  书中所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做人要充满爱心,爱心可以战胜孤独,爱心能够击败病魔,爱心还会带来快乐。但美中不足的是书中总爱把一切归结于上帝的安排:瞎奶奶认为海蒂是上帝安排给她带来欢乐的使者,连克拉拉的病愈也是上帝赐给的奇迹,而没能充分肯定人的决定因素。没有彼得摔坏轮椅的起因,没有海蒂和爷爷的鼓舞,没有克拉拉自己的努力,没有新鲜的牛奶、清新的空气、欢乐的生活,怎会有这质的变化?

  但瑕不掩瑜,《海蒂》的确是一部提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心他人的好书!

  小的时候看过电影版的《海蒂》,就曾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最*有机会又读了原著,初看《海蒂》,感觉就像被散发出阵阵清香的风拂过脸庞。再看《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正如人们常说:好书,越读越有味。

  《海蒂》是瑞士的著名女作家约翰娜 .斯必丽的世界名著。这本书十分经典的描绘了“海蒂”这位年纪幼小的小姑娘在阿尔卑斯山上居住的经历以及在富兰克托的一段经历。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主题鲜明、严肃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故事中的海蒂是个没有父母的孤儿,她心地善良、天真纯朴,无论走到哪,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她就像一个天使,人见人爱。海蒂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爷爷家了,在海蒂来之前爷爷一个人住在山上,很少跟外边的人来往,是就海蒂用自己可爱纯真的心灵,改变了爷爷孤僻的性格,让爷爷重新回到了山下的村子里,跟大家生活在了一起。在那里,海蒂还让瞎眼的的贝塔奶奶找到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后来,她的姨妈让她去了一个贵族家里陪他们的女儿克拉拉读书,克拉拉是个残疾人,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在那里,海蒂和贵族小姐克拉拉很合得来,很快两个人就成了形影相随的知心朋友。海蒂把自己在山上的所见所闻讲给克拉拉听,克拉拉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海蒂听,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后来在海蒂的帮助下一点一点的尝试走路,最终摆脱了轮椅,也拥有了健康。海蒂还让失去女儿的医生重拾快乐。克拉拉的奶奶教会海蒂做衣服,鼓励海蒂认真学拼读,还给海蒂读故事,给予海蒂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小海蒂的思念家乡的心情一天比一天重,甚至还患上了梦游症,最后,她们不得不把海蒂送回家。在众人的帮助下,后来克拉拉和海蒂又在爷爷家再次相聚。 小海蒂是伟大的,她有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快乐,而且把这份快乐分给别人。

  在生活中,小海蒂一刻也没忘记帮助他人,她凭着自己的善良,纯真的天性,融化掉了最为寒冷的坚冰,唤醒了温暖的亲情,她就像是一个天使,给周围的人带去了幸福,带来了阳光。海蒂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她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帮助别人,当同学有困难,我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也因该尽己所能的去帮助他。面对生活和现实中的挫折和磨难,我们还因该学会坚强乐观的面对。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和海蒂一样,做个快乐的天使,把幸福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散发着清香的茶喝了让我感到清凉直沁肺腑;一本好书像一盘美味的佳肴让我尝到了酸,甜,苦,辣;一本好书就像一块浓香的巧克力让我尝到了知识的香味;一本好书就像……最*我就尝到了一盘美味的佳肴它的名字叫《海蒂》。

  《海蒂》这本书主要讲了海蒂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生活。这本书里有许多人物:美丽的克拉拉:温柔又和蔼的赛赛曼先生;急性子的迪蒂阿姨;严肃的罗特麦耶小姐等。可我最喜欢的是可爱的小海蒂。

  海蒂很关心和爱护动物,山上有动物受伤了她准会去帮,她也不准人们打动物。可我们这个社会呢?到处杀鸡猪,卖鱼虾一点也不爱护动物,人为何这么残忍呢?除了小海蒂。还有一件事是在我家发生的。一天,在我们家的车库里有一只老猫生了一群小猫,我的爸爸见了立即把它们赶了出去,说,猫没什么好的,再说这是野猫。当时,我真是又气又伤心,它们虽说是野猫但也是猫呀!把它们扔外面那些刚生出来的小猫一定会被大雨给淋死,果然那些小猫没过多久就死了,我很心疼。

  海蒂她还十分善良纯洁。她使待人冷淡的爷爷变得和蔼可亲;是她让弱不禁风的克拉拉变得坚强起来;是她给双眼失明的老奶奶带去了光明……。可是我们有这么善良吗?不,我们也没做到。在公交车上我们给老人让座了吗?在马路上我们扶老人过马路了吗?在斜坡上,我们帮老人推车了吗?我还看到过一件事,是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天,我坐公交车回家,公交车上人山人海。这时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在老奶奶前面还走着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那位母亲事先看见了一个座位,让孩子赶快去坐。可那个孩子没坐,因为老师说过要把座位让给老人,当老奶奶坐上了,那个母亲责备孩子,不该让座。我听了,我替那位妈妈感到耻辱!

  看到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我们年轻一代特别是少先队员不应该无动于衷,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向海蒂学*!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6)

——《教海漫记》读后感 (菁华5篇)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起*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翻开《教海漫记》的目录,可以看到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首先是教育篇、其次教学篇,接下来是修养篇、最后是其他篇。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教育教学篇,开始研读。不知不觉中我仿佛进入了于老师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形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时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于永正老师三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他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学生创造观。

  过去我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惟有“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就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愉悦中学*语言,发展语言,促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寂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波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从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老师懂得宽容。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始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种。”他还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我们要倡导“偏爱差生”,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宽容。

  读完《教海漫记》,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他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他教学生涯的纪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的理论活力和人格魅力,值得我继续认真研读。因为,这些正是我教育教学的追求所在。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6篇(扩展7)

——教海漫记读后感实用十篇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这部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课堂上我努力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级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课堂上,面对反复读错的孩子,面对摆弄“橡皮汽车”的孩子,面对玩弄蟋蟀的孩子,面对开小差至画画的孩子……他始终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微笑以待,诙谐处置。这份微笑,这份诙谐,折射出了怎样的理性,怎样的人格魅力啊?不禁想起了另一个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的一句话:“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

  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当然,在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时还有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今天看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人生有更多的帮助。在此还要感谢姚校长,这真是一本好书。作文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我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的《教海漫记》。在读这本书之前,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课上得好,书读得好,是一个教学很实在的名师。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一读,竟爱不释手,有“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彻底地走出无情偷梦者的行列,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以心唤情是转化后进生的根本,宽容教育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当老师把自己与孩子*等起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认真研读,理智反省。感慨颇深,如果我早10年或者20年看到这本书,那该多好啊!现将以下四点记下,时常提醒自己: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

  今天我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海漫记》一书,读完之后,不禁为于老师的智慧、诙谐、冷静、镇定和宽容所折服。于老师所接触的学生,和我们所教的学生差不多,也有非常闹心的。但无论多么难缠的角儿,到了于老师手里,过上一段时间,他就脱胎换骨,令人刮目相看了。你不得不佩服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他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含着无尽的智慧。没有极其沉着、冷静的头脑岂能自如的驾驭这些“难缠的角儿”?我觉得于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是因为他能忍耐自己的怒火,能宽容学生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所以他的一切教育手段、教育行为、教育语言都能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于老师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因为: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再看看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像于老师一样“退一步”处理学生犯错和学*落后呢?说实话,谁都不想发生这样的事,但就因为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或没完成作业,我们教师就真的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怒不可遏的致学生于“死地”吗?难道除了打骂、侮辱、嘲笑,就再也没有别的好法了吗?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我们教师为什么非得选择“体罚”这一条路呢?如果体罚真能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那家长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社会还要我们学校做什么?教师,确切的说,现在应该称为“导师”。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协助者。千姿百态的孩子,需要我们用万紫千红的眼光去看他们。他开花了,我们为他鼓掌;他只有绿叶,我们再为他施肥;他干枯了,我们为他浇水;他生病了,我们为他驱虫……纵使他还埋在土里没有发芽,我们也不要放弃,说不定你松松土,他就钻出来了呢!所以,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其实就等于给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要相信,只要你给他机会,他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学*再学*”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这一严肃不打紧,一晃就是10年,直到于老师的这个微笑教学的观点让我幡然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软化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学*再学*”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育要有爱

  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

  于老师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这个大中心就是“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二、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我很欣赏于永正老师“翘起大拇指”的这种做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教的是一年级,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你看某某同学,做得真好”,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于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给了我们年轻教师太多的收获和启发,它像一座宝藏,藏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时时去漫步,刻刻去思索。

  前段时间读了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读完于永正《微笑教学》一文,我真切地涌起了相形见绌之感,不由深思自己的教育状况,深思自己的内在品质……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教学,这样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和你亲*。对你有感情,那么就会主动的去学了……也许,我不仅仅遇事缺乏耐心,还缺乏宽容心,无法容忍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无法容忍他们犯我观念中的“原则性错误”,也许,这正是我欠缺耐心与宽容心的表现啊!今后,我将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包括那些经常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