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1 00:00:00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1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本书是杜威在一百多年前于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六本著作的集合,包括《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其中《明日之学校》篇幅最长,名字也最吸引我,因此仔细阅读了这部分。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和游戏”。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2

  这一段时间,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而在文中的几个观点让我得到很大的启发。

  一、应当给学生什么

  学*本质上是跟人的生长即“自然发展”一致的一件事情,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研究儿童在生长中需要什么,从而给他们什么,根据与生俱来的能力培养他们,而不应该根据**所积累的知识,把它们强加给儿童,因为其中不少可能跟儿童的成长毫不相关。人们总是想一个成年的完美人应该掌握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灌输给儿童,却不问儿童需要什么,能够学*什么。比如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读名唐诗宋词,学*外语,奥数,音乐。我们为什么硬要他们学*一生也许用不着的东西,而忽略了他们目前需要的东西呢?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去学,岂不是太晚?但在书中杜威根据他的经验和书中的案例表明了他的看法:就像成年人不会去学他不适合不感兴趣的.东西一样,把不适合儿童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效果也是很差的。正如杜威所说: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这句话对我这样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有很大的提醒意义。

  二、学*过程中的“自由”

  在书中阐述的几所学校里,学生都拥有了高度的“自由”。如在同学之间自由组合在教室里完成感兴趣的手工,教室中没有座椅,可以随意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课。这在传统观念而言,这种自由是不被允许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应该安静地端坐在课桌旁,在得到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言。杜威批评了这样的观点,课堂上的过分的纪律反而是对学生的束缚,所以每次被解除束缚,就会爆发出喧哗和躁动。他认为,当儿童需要时,就应该给他活动和伸展躯体的自由,并且经常能够提供真正动手练*的机会。这样他就不会过于激动兴奋继而喧哗吵闹,在无人监督的状况下也能自己做正事。有时候不需要过分抓课堂纪律,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通过培养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纪律也有保证。

  以上两点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想体会,还是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明日之学校》的确是一本有启发意义的好书,可以反复阅读,总能找到新的启发和观点。其中的观点新颖,即使对于今天的*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杜威说,没有一种教育是进步的,除非它在不断取得进步。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学*、掌握、运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职业道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一些教育书籍。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3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百年的历史。时*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学*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明日歌》读后感 (菁华5篇)

《明日歌》读后感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这是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一首诗歌——《明日歌》。短短的几句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它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于是古人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勤奋学*吗?“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有时我会这样想,有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当我读过《明日歌》之后,我非常惭愧,我发现我错了。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明天。大好的光阴就白白浪费了,到时候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的感叹。

  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停留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等待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他们是我们每个人学*的榜样。

  短短的《明日歌》是一则座右铭,时时提醒我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时间,一切从现在开始,努力就从今日开始吧!

《明日歌》读后感2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大声朗读着这首引人思考的《明日歌》。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特别是那些不珍惜时间的人,他们肯定在某个角落里默默流泪。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说的多好呀,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去珍惜它,爱护它,而不是焦急地等待明天。你应该时刻想着,在今天一天里,我们都应该干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如果你只是闲散地游荡,那么,你的时间就会像汽车里的汽油一样耗尽。(.)

  曾经有一个人说过:“时间如沙漏,过去变成沙。”是呀,那些过去的往事,经过一段新的经历,那些往事不都变成了沙,你永远也回不到以往。世界上也不可能会有个时间通道来接你回到过去吧!

  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观察作文,要求五天内完成。我心想:不就是一篇观察作文吗,简单!三天过去了,我突然想起这个作业,我慌了,连忙跑到草坪上去挖蚂蚁,可老天也不愿帮我,硬是找不到蚂蚁。我放弃了,只好硬着头皮不交作业了。

  “下一个。”老师的眼睛瞅了瞅我。 “我……我没做。”我不好意思低下头。 “什么?”老师的眼睛发出一种难以扑灭的怒气火苗。 “我找不到蚂蚁。”我没办法,只好硬找一个理由来预防老师的责骂。 “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当我看不出来你是在装假呀!”老师和蔼地看着我,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哭,可我又哭不出来,我回避着老师的目光,生怕老师打我骂我。 “傻孩子,你得珍惜时间,你是想补作业,可你能回到从前吗?好好珍惜时间吧!”老师并没打我,反而她的一番话开导了我,。那段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终于,我养成了一个珍惜时间的好*惯!

  是呀,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句,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呢?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们可以好好的合理安排时间,争取不做时间的奴仆。

《明日歌》读后感3

  今天,读了《明日歌》这首诗之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这首诗主要讲了: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的明天,明天过了还有明天。但是,如果我们今天的问题总是拖到明天,这样一拖再拖,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都是靠珍惜时间取得成功的,其中就有司马光。他小的时候,老师一讲课,同学们都出去玩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背书,要自己一直背到滚瓜烂熟才行。他长大以后,为了编写史书,用圆木做一个“警枕”。夜里,只要稍微一动,圆木就会就会滚开,他就会醒来,继续写作。正是因为他如此珍惜时间,才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而我和名人相比,就差得很远了。今年,刚一放暑假,妈妈就让我赶紧写暑假作业。可我认为还早呢,不着急,明天再写也不迟。就这样,明天再拖到明天,现在离开学越来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有很多没有写呢。

  读了《明日歌》,我很惭愧,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今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像鲁迅先生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学*上。

《明日歌》读后感4

  今天在课堂上,老师教授了一篇文言文,题目叫《明日歌》。它给了我很大的教育。

  这篇文言文主要警示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遇到事情就说不会做,也不要做一件事都要拖到明天再做,这是非常不好的*惯。如果老是拖拉,就会耽误一辈子。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但是,在我们班里还有一些人不懂得珍惜时间。林晓军就是一个这样的同学。有一次,林晓军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思考题。他连看都不看,就自言自语的说:“这可是一道思考题呀!思考题都那么难,我肯定不会做,就不做了。”于是他只好交了一个没有做完的作业。还有一次,轮到林晓军值日了。那时班里正在放学,他也跟着走,被班长王明拦住了。王明说:“林晓军,今天是你值日,你还没有扫地呢。”“明天再扫也不迟,明天再扫。”林晓军推脱说。第二天值日时,他又说“明天扫。”第三天,还是这样。他就这样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结果我们班脏得如同垃圾场,大家都对他提意见了。

  这只是一个喜欢拖拉的小例子。事情虽小,可危害不小。尤其是,要是长期养成了坏*惯,那可就真的会危害一辈子。我们千万不要学*林晓军呀!

  其实大部分同学都是很珍惜时间的。刘佳就和林晓军相反,是个珍惜时间,自觉性很强的人。有一次,刘佳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她反复想,反复考虑,还是不会做。下课了,她便去向老师请教,直到会为止。刘佳还学钢琴,她每天都要练*,每次都弹得手都又酸又疼,但她仍然坚持。有时候,妈妈看她太累了,就劝她休息休息明天再弹,可她总是说:“今天的任务今天要完成,怎么能拖到明天哪?明天还有明天的任务呀!”勤奋就有回报。现在她已经学了5年,考过了8级。我们应该向刘佳学*。

  如果你“一味因循”,那就会“大误终身”。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它们白白地离我们远去。

《明日歌》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首诗《明日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首诗告诉我们:明天又明天明天多么多呀。我一生都在等待明天结果所有的事情都被耽误了。 读了这首诗我很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么一些人他们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到了明天又拖到后天。一拖再拖结果一直到老一事无成教训太深刻了。 我们小学生正处于学*知识的宝贵时期如果养成了"明日复日"的坏*惯长大了就会一事无成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好*惯只有紧紧把握今日才能拥有灿烂的明天!时间就是生命!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汇总5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1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2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二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这三个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实际上,杜威认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者是直接关联的,在他指导下,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成了他践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室。《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实际上是一本文集,收录了六方面的`内容: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

  “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为媒介的教育,无论对智力以及道德发展都是必要的。儿童越是密切地或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是真实和有效。”正是秉持这样一种观念,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他和他的女儿伊夫林为我们详细记述了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所进行的教育革新实验。实际上,他是在勾勒一副理想的“明日之学校”的蓝图,这就是之所以他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而称它为“明日之学校”的原因。

  在杜威看来,在“明日之学校”里的儿童是通过“从做中学”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指的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因此,杜威的“做”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等方面,而且,他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手工活动。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和适合儿童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厂、园地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他在《明日之学校》中说,学校的工作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这些活动中的大多数还是儿童自己首先发起的,儿童从这些活动中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不同的学科本身――算数、几何、语言、植物学等等――就是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第45公立学校进行介绍时,杜威也指出:“这所学校的工作几乎都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所学校的儿童是‘从做中学’的。反思我们当今的学前教育,虽然“从做中学”的观念我们都接受了,但真正做起来却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我们着急于孩子们的“从做中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们答案,有时,我们又限于条件,无法提供满足孩子们“从左中学”的各种操作材料。尽管这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们的学*方式是“从做中学”,我们还是可以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的。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3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约翰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处。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确切的收获。”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好的成果。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4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百年的历史。时*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归结到本质,学*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xx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xx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xx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性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的学生。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5

  这一段时间,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而在文中的几个观点让我得到很大的启发。

  一、应当给学生什么

  学*本质上是跟人的生长即“自然发展”一致的一件事情,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研究儿童在生长中需要什么,从而给他们什么,根据与生俱来的能力培养他们,而不应该根据**所积累的知识,把它们强加给儿童,因为其中不少可能跟儿童的成长毫不相关。人们总是想一个成年的完美人应该掌握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灌输给儿童,却不问儿童需要什么,能够学*什么。比如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读名唐诗宋词,学*外语,奥数,音乐。我们为什么硬要他们学*一生也许用不着的东西,而忽略了他们目前需要的东西呢?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去学,岂不是太晚?但在书中杜威根据他的经验和书中的案例表明了他的看法:就像成年人不会去学他不适合不感兴趣的东西一样,把不适合儿童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效果也是很差的。正如杜威所说: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这句话对我这样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有很大的提醒意义。

  二、学*过程中的“自由”

  在书中阐述的几所学校里,学生都拥有了高度的“自由”。如在同学之间自由组合在教室里完成感兴趣的手工,教室中没有座椅,可以随意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课。这在传统观念而言,这种自由是不被允许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应该安静地端坐在课桌旁,在得到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言。杜威批评了这样的观点,课堂上的过分的纪律反而是对学生的束缚,所以每次被解除束缚,就会爆发出喧哗和躁动。他认为,当儿童需要时,就应该给他活动和伸展躯体的自由,并且经常能够提供真正动手练*的机会。这样他就不会过于激动兴奋继而喧哗吵闹,在无人监督的状况下也能自己做正事。有时候不需要过分抓课堂纪律,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通过培养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纪律也有保证。

  以上两点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想体会,还是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明日之学校》的确是一本有启发意义的好书,可以反复阅读,总能找到新的启发和观点。其中的观点新颖,即使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杜威说,没有一种教育是进步的,除非它在不断取得进步。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学*、掌握、运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职业道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一些教育书籍。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孩子,学校不是混日子的地方》读后感3篇

  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很幸福,各种吃穿玩乐学的东西层出不穷,每天刷新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但也是不幸的,面对各种诱惑,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和定力去掌控自我成长的方向。正如政治课所学“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如文章所说,学校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可是每天又有多少时间被混掉了呢,想想真是可怕。以前总以为学*不用那么用功,差不多就行,可是想想未来的自己,是不是跟得上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不是可以不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现在不努力,未来可能什么也没有。

  文章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应该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多少时候,不正是我们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才活的浑浑噩噩的吗?学*应该有目标感,敬畏未来,才不会浪费当下的时间,敬畏老师,才不会辜负老师辛勤的付出,敬畏父母,才不会枉负父母的期待,敬畏学*,才不会随随便便去应付。做好应该做的,止住不该做的,我要用现在最美好的求学时光,在这个最喜欢的学校,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去迎接明天那个最好的自己。

  培根曾经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作为一个学生,一个高中生,我们的使命就是读书。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教室里时刻有老师的身影。老师的耐心解答为我们解决了心中的疑问,我们心里好畅快,好自在。同学间的互助,也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一旦被问题卡住,或有不解之处,就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得到了最终结果,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苦的,而且是快乐的。难题总会突如其来,解不出,抓破头皮,咬断手指,撕烂试卷,也于事无补。解得出,那是欢呼阵阵,脚直蹬呀!

  *曾经说过: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一天的学*虽然辛苦,但从中获得的知识却令人开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什么?当然求知是艰苦的过程,但当我们把用心血得来的知识用在国家的建设上岂不快乐吗?

  最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同成长。在我们变优秀的过程中,老师与我们携手共进。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老师,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有一些老师,他们不被学生所理解,他们喜欢留许多作业,喜欢管着你的许多事情,他们或许不是学生们眼中的“好老师”但当你步入社会后,最想念的老师往往是他,最感谢的也是他,他对你要求严格,是对你的人生负责,是为了对得起教师这份光荣的职业,看你步入社会后四处碰壁,想要帮帮你。我们都应该知道:管你最严的老师,其实爱你至深。心存敬畏,尊重师道,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好的。

  做为一名学生,学*就是我们的职责,读书虽苦,但并不孤单,老师会在一旁注视着你,为你的每一次进步感到开心。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我们要学会找到失败的价值,从中汲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我们都曾幻想过未来,但如果轻易的被打败,那又有什么资格谈未来?失败离成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我们不妨勇敢一些,跨过这一步,走向成功,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凡可贵,趁我们正年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学生,在学*过程中,我们一同成长,在我们走向更大世界的过程中,始终有老师陪伴这我们携手同行,一同成为更好的人。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笑猫日记·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3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笑猫日记》,一本让我羡慕的有关教育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白的女主人有一座云朵上的学校,它能让厌学的孩子们从快乐的大自然中学到知识,并写出了相关的作文。以前这些孩子的作文非常不好,半小时才憋出一个字,在这里他们写成了一本书的作文。他们每一个都在奋笔勤书,在大自然领略更多的知识。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现在的教育环境愤愤不*:他们可以在美妙的大自然上课,然而我们在让人厌倦的教室里上课,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呀!我们本可以不背着沉重的书包,本可以在快乐的体会中学到真正的知识,那样才会永远铭住知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学校,我一定会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探索知识。

  《笑猫日记》让我想到我的同学,他们也非常渴望有大自然做一次教室,在大自然中学*的体验。

  《笑猫日记》写出了孩子们的'愿望,真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

  假日里,我读了《笑猫日记—云朵上的学校》这本书。书里有一位仙女,她的`名字叫“蜜儿”。每天晚上她都会撑着一把美丽的油纸伞,穿着白色的蕾丝纱裙,提着一个白色和黑色的袋子,飞到孩子们的房间里,收集他们做的梦。她用白色的袋子装好梦,用黑色的袋子装噩梦。她把作噩梦的孩子带到云朵上的学校里,因为那些孩子都是不快乐的。她要把孩子们的快乐还给他们。

  在云朵上的学校里,蜜儿在大自然里给他们上课:她让孩子跟着小鸟和青蛙学*飞翔和游泳;她带着孩子们在田野上玩耍,用香瓜捉鱼;她跟孩子们一起在大雨中奔跑,又唱又跳。孩子们在这里都找回了自己希望得到的快乐,读着读着,我似乎感觉身临其境,来到了那座云朵上的学校里,也在里面开心的生活,玩耍。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收获,它的道理让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笑猫日记之云朵上的学校》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有趣,因为云朵上怎么会有学校呢?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初夏,球球老老鼠的一个子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有一所云朵上的学校,小白和她的女主人-蜜儿就在这所学校里,这是一所充满了魔力的学校。那些在学*压力下噩梦连连的孩子,在这里都变得快乐无比。神秘的蜜儿老师让孩子们感到世界到处都有值得去探索的秘密。蜜儿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收获着知识、自信和快乐......

  可是孩子们究竟是怎样来到云朵上的学校呢?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花脸兽和仙鹤们最后会把孩子们带到哪去?随着笑猫和球球老老鼠的进一步探究,一个又一个更加惊人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很神奇。我真希望有这么一所学校,我也想去看看,希望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能像蜜儿老师一样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也是蜜儿老师让我感到学*也是很有趣的,同时我也觉得我们都应该做一个乐观向上、爱学*的孩子。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明日歌》的读后感 (菁华5篇)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

  我特别喜欢明代著名诗人文嘉写的《明日歌》。

  这首诗告诉我们:明天又明天,明天那么多!如果一辈子等待明天,那么什么事都耽误了。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在手术台上浪费一分钟,病人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多睡一分钟就可能会迟到;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不按预定时间发射,火箭就可能会脱离轨道与其它小行星相撞;如果你是一名军人,在战场上延误一分钟,就可能会全军覆没;如果你是一名消防队员,在救火现场拖延一分钟,就可能会生灵涂炭、损失惨重。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时间是生命、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分数……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只有把握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大声朗读着这首引人思考的《明日歌》。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特别是那些不珍惜时间的人,他们肯定在某个角落里默默流泪。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说的多好呀,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去珍惜它,爱护它,而不是焦急地等待明天。你应该时刻想着,在今天一天里,我们都应该干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如果你只是闲散地游荡,那么,你的时间就会像汽车里的汽油一样耗尽。

  曾经有一个人说过:“时间如沙漏,过去变成沙。”是呀,那些过去的往事,经过一段新的经历,那些往事不都变成了沙,你永远也回不到以往。世界上也不可能会有个时间通道来接你回到过去吧!

  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观察作文,要求五天内完成。我心想:不就是一篇观察作文吗,简单!三天过去了,我突然想起这个作业,我慌了,连忙跑到草坪上去挖蚂蚁,可老天也不愿帮我,硬是找不到蚂蚁。我放弃了,只好硬着头皮不交作业了。

  “下一个。”老师的眼睛瞅了瞅我。“我……我没做。”我不好意思低下头。“什么?”老师的眼睛发出一种难以扑灭的怒气火苗。“我找不到蚂蚁。”我没办法,只好硬找一个理由来预防老师的责骂。“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当我看不出来你是在装假呀!”老师和蔼地看着我,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哭,可我又哭不出来,我回避着老师的目光,生怕老师打我骂我。“傻孩子,你得珍惜时间,你是想补作业,可你能回到从前吗?好好珍惜时间吧!”老师并没打我,反而她的一番话开导了我,。那段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终于,我养成了一个珍惜时间的好*惯!

  是呀,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句,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呢?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们可以好好的合理安排时间,争取不做时间的奴仆。

  今天我读了一首诗《明日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老将至……意思是明天过去了又有明天,明天真的是那么的多。如果一辈子等待明天,什么事情都会办不成。人们如果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很快就衰老。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我唱唱《明日歌》。

  看完后我知道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明天是无限的。大家千万不要被明天给拖住。尤其是我们小学生在寒、暑假的作业,想着时间很多,一直想着明天写,结果到了开学的前一天作业一点也没做,补了个通宵十分累。

  大家一定要按时完成自己的事,不要被明日所累。

  今天我读了一首诗《明日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首诗告诉我们:明天又明天明天多么多呀。我一生都在等待明天结果所有的事情都被耽误了。读了这首诗我很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么一些人他们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到了明天又拖到后天。一拖再拖结果一直到老一事无成教训太深刻了。我们小学生正处于学*知识的宝贵时期如果养成了"明日复日"的坏*惯长大了就会一事无成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好*惯只有紧紧把握今日才能拥有灿烂的明天!时间就是生命!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酷虫学校》读后感 (菁华5篇)

  最*这段时间,我读了《酷虫学校》这本书。这本书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还让我获得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而且,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

  “就在这时,一声声凄厉的叫声从走廊里传来,‘救命啊!救命啊!’接着食氩蝇同学扑闪着翅膀冲进了教室,‘拿命来!拿命来!’蜜蜂同学紧跟着冲了进来。”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笑得在床上打滚,作者能把虫子写得像人一样,而且写得这样幽默、生动,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了《酷虫学校》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昆虫的知识。我认识了几种*时很少见的昆虫,甚至还有一些稀有昆虫,它们不但外形千差万别,而且各有各的生活*性。看了这本书,我再也不害怕昆虫了,我觉得这本书不亚于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本书中,在描写昆虫时,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我还学会了怎样承上启下,怎么写人物的对话等写作方法,对我写有很大的帮助。真是一本好书!

  我非常喜欢《酷虫学校》这本书,它增添了我对昆虫的热爱,我现在散步的时候,总要东张西望,看看树上有没有树叶模仿者“叶虫”,竹林里有没有竹子模仿者“竹虫”,看看树上有没有吸食树汁的楸甲、独角仙、长戟大兜虫。可惜都没有发现,不过,我对昆虫的喜爱有增无减。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是她让我热爱昆虫,带我走进一个陌生而新鲜的世界。

  有一天,我在爸爸车上看到了一个哥哥忘在爸爸车上的一本书,书名叫《酷虫学校》,当时我觉得这个书名挺好玩的,就忍不住翻看一下,没想到一看就喜欢上了!就缠着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我真是太喜欢这套书了,它里面不仅讲了许多搞笑的故事,同时 ,也有许多知识,看了这本书后,我经常拿里面的知识考妈妈,而每一次妈妈都被我给考倒了,哈哈!!

  你知道酷虫学校里面什么样子吗?我告诉你吧:在这里,蝗虫是校长,而且这里危机四伏,老师随时都有被学生吃掉的危险。而这里的学生都调皮捣蛋,超难管。为了能够管住这帮不听话的学生,蝗虫校长就拼命的制定了许多校规。

  虽然说这里吵吵闹闹,但是,每当遇到事情时,他们又能够团结一致,共度难关,我觉得这是最可贵的地方,我希望我们班也能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班级搞得更好。

  今天,我看了《酷虫学校》,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科普书了,书中的那些小虫子们也像我们一样调皮捣蛋,和我们一样对学校又爱又恨。

  这是一本非常好玩的科普书,你要问它怎么好玩,唉,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这是一本关于虫子的书。然后,这些虫子有些是学生,有些是老师!哈哈,是老师。一个老师,他是一只苍蝇!然后他竟然被自己的学生——蜘蛛同学吃——掉——了!天啊,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酷的学校了吧。

  《酷虫学校》让我喜欢上了小虫子,让我懂得了每种生命都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喜欢酷虫学校。

  老师布置了一项写读后感的作业,刚好,寒假初,爸爸给我买了一本《酷虫学校》。

  当我接过书,兴致盎然地翻到第一页时,被吓了一跳:上面画着毛茸茸的苍蝇放大图。我赶紧合上书,哆哆嗦嗦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最害怕虫……虫子了,你还给我买这……这……这种书?您又不是不知道!”

  爸爸一听,笑了:“呵呵,正是你害怕虫子,才给你买呀!”

  在爸爸的再三鼓励下,我终于适应了这个恐怖的`虫子图,原来,这是为了讲解苍蝇的结构才画上去的。

  我非常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书,克服了恐惧,我开始高兴地看了起来,了解了昆虫的各种*性,知道了许多我不知道的昆虫。爸爸一边陪我看一边对我讲述他捉虫子的经历。

  我看了这本书,感受很多。首先是我经过读书,克服了对昆虫的恐惧感;其次,我懂得了,昆虫界也很残酷,只要一不留神,就可能掉进其它虫子的肚子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解开了许多我不知道的昆虫世界的谜,比如:龙虱在水里生活;虎甲带着一股香味儿;鹿角虫长着大颚;独角仙很厉害等。

  嘿!听到这,你想不想看呢?想看就赶快找我借吧!

  儿子借来了一本《酷虫学校》让我一天看完并写出读后感,随不情愿但为了孩子我一边看书一边琢磨,这本书为什么吸引人?是它诙谐幽默的语言,还是它巧妙令人捧腹的故事情节?恐怕都是,又都不是。儿子看到的是有趣,我看到的却是自由,作者们的那一颗自由创造的童心,自由放飞了他们的想象,并通过这群貌似无法无天的甲虫班同学,在快乐和笑声中把昆虫世界的.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孩子们,这才是这本书最为可贵之处。

  在孩子的世界里,自由就是无法无天,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规矩是成年人制定的,规矩是成年人强加的。他们天天生活在**世界的重压之下,渴望逃离,渴望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而无疑《酷虫学校》在书籍的世界里给他们开辟了这一个自由的小天地。

  《酷虫学校 ① 吵吵闹闹的甲虫班》第一章“丽蝇老师的噩运”,可怜的丽蝇老师不小心撞到了蜘蛛同学织的大网上,结果被这只忘带午餐的蜘蛛同学给吃掉了。面对蝗虫校长的质问,蜘蛛同学说:“蜘蛛吃苍蝇难道还需要理由吗?”是呀,在人类世界的规则,换到了弱肉强食的昆虫世界,规则也就不成其为规则了。同样,在这个人群的规则换到了另一个人群也就不成其为规则了,没有什么规则是不可以质疑,是不可以打破,是不可以重建的。这样的师生关系虽然发生在酷虫学校,但是对孩子们无疑有很强的哲学启蒙意义。

  自由的是拟人,笑料百出是因为作者强行给各种各样的昆虫直接安上了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在通过人类的视角这个哈哈镜去看昆虫世界,于是冲突产生了,矛盾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个小故事也就产生了。就像母螳螂交尾之后吃掉公螳螂,先有了荒谬的人类的夫妻关系,然后才有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解读——母螳螂很凶残。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有时候比得出什么样的观点更重要。

  飞虫班的蚁蛉同学三番五次被甲虫班的同学当成蜻蜓同学,蚁蛉同学因为不喜欢被别人当成蜻蜓同学,而不搭理甲虫班的同学,结果可怜的蚁蛉同学被甲虫班的同学三番五次地暴扁。通过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跟蜻蜓长得超级像的蚁蛉,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求知欲和好奇心——“那怎么才能区别开蚁蛉和蜻蜓呢?”这时,作者不失时机地在小故事的下面插入了蚁蛉和蜻蜓形态差别的图片和文字讲解,我相信即使再不喜欢学*的孩子也会亟不可待地浏览并记住这些在生物课本里一定十分枯燥的知识点。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应该一大半针对已经有自制力的**来说。对于孩子们,如何在快乐中学*,如何在学*中快乐,永远是我们这些**追求的终极教育理想。无疑《酷虫学校》这套书在儿童阅读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儿,引人深思,让人拍案。期待*的儿童读物产业能有更多这样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出现,则*儿童幸甚,*家长幸甚,*幸甚!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