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

日期:2022-07-25 15:23:18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的来到学校上课,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摇晃起来,在老师的催促下,许多同学都逃了出来,还有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来。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四位同学。

  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位同学还活着,但谭老师已经死了,双手张开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当时的人们都感动了,为这一位老师的精神而感动。

  我也感动了,这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但有一位老师,地震来了,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一个人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这种老师,是不配当老师的,他没有谭千秋老师这种师德灵魂,没有一点老师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经占满了他的心灵,他应该遭到全世界的唾骂。

  在大地震时,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学生获救,他们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一起歌颂他们吧!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思绪万千。

  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谭老师。他在地震发生时,只为学生着想,却没有为自己和女儿想过。在他眼中,“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些他都做到了,但却因此失去了生命。这也许正如司马迁所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

  地震时,他选择了救护学生,却忘记了自己和女儿,这是他的大公无私。

  地震时,他选择了死死护住学生,即使后脑勺被砸得深凹下去……这是他的舍己为人。

  地震时,他告诉学生,什么都不要拿,这是他的临危不惧。

  地震时,他选择飞身扑到学生身上,即使他知道这样做会死,这是他的勇于献身。

  谭老师,您是在太伟大了!您的才华,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敬佩。我们赞颂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地震知识与歌颂老师相关的课文,所以我读得比*时更加认真、仔细,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都全身心投入的读。谭老师为学生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5·12大地震的瞬间,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学生们活了下来,自己却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难之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我读到“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这段话时,被谭老师那以学生安危为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师生对比,一方是血肉模糊,一方是安然无恙,从中可以看出谭老师在生死抉择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他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为集体着想,为别人着想,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在我读完第二自然段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我知道了:这段话写的是谭老师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但这也是谭老师做人的标准:“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可见谭老师正用他的学识、人格影响着同学们。在学*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态度端正、严谨,做一个好学生,像潭老师那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读完文章,我掩卷沉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句话记录了谭千秋老师救护学生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我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以为舍己救人的老师形象,赞美了他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看到像谭老师那样的人,他们都很*凡,但正是这*凡铸就了不*凡!正是这些人,让世界充满真情,充满爱,正是这些人,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1)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9篇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1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

  学*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

  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老师讲课了。“轰隆隆”地震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

  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的。想象一下,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学生们死;二是一群学生跑出去,自己死。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据我所知,他有个小女儿,难道他忍心抛弃可爱的小女儿吗?不!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3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在“5·12”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壮烈牺牲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谭老师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但在谭老师心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他的心系在学生身上,这种崇高的师德灵魂令我肃然起敬!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微乎其微。然而,大地在怎么震颤,也震不垮人的精神!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了死亡,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们。震魔终究敌不过人的信念,四个学生活了下来……

  地震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不止一位。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铭记。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4

  在语文书中有许许多的课文,总能找到使我感悟深刻的那篇文章,那就是《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主要讲的是一位叫谭千秋的普通老师,在一次地震中为了保护被困在教室没有逃出去的学生——把他们压在课桌底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们撑起一面希望的墙。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也十分感动。谭老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就这几个学生,他失去了不到五岁的女儿,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永远离我们而去。

  当地震开始时,他离门口最*,但他并没有逃走,而是忙着疏散学生。时间匆匆流去,最后几个学生出不去了,谭老师巍然扑在课桌上,把他们挡在课桌下,等到救援人员赶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最后,我想对谭老师说:“您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我。虽然您离开了人世,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让我明白了比生命更有意义的东西,您也是我的老师,谢谢您!”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5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刚领完新书回来,闲着没事干,便拿出新语文书翻了起来。

  突然,一个特别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最后的姿势》。

  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他是一位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老师。当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学生都逃出了教室,但在那短暂的几秒钟内,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同学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时,探前期欧老师便用他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还。

  当我读到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一位老师说的话时,我的心灵被震颤了。我不由自主的对这位普通的老师充满了敬意。我想象中的谭老师是这样的:身着普通的衬衣裤子,戴着一副眼镜,认真的在批改作业。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却救了四位同学的宝贵生命。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谭老师一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他这种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6

  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下来,我又一次捧起这篇课文,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已铭刻在我心中。

  这篇课文主要讲:谭老师像*常一样早早的起来,赶到学校。可就在这个*常的一天将发生不*凡的事。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忽然,楼房摇晃了起来,谭老师赶忙指挥同学们冲出教室。可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冲出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读到这儿,我想,谭老师肯定会自己逃生,不管这几位同学。可我猜错了,谭老师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出的举动,他张开双臂,竟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获救的学生感激他,老师们赞颂他。就是这样一位*凡的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谭千秋,一位*凡的老师,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最后姿势,让我十分震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我的心中。这姿势,就是人生的价值,这老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7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奋不顾身,把自己送入了天堂。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最危险时,把唯一的通往安全通道的道路留给了自己的学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放下了自己仅有的四~五岁的小女儿。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师,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他,就是已离开人世间的谭千秋,谭老师!这位高尚的老师就在512大地震时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谭老师的故事一直流传在人间,他感动了天地,感动了所有人,当然包括了我。至今为止,我的脑海中依然保留着他最后姿势的样子,保留着他的最后一个微笑,他的故事把许许多多的中华同胞感动的热泪盈眶!谭老师,您那舍己救人的品德将永久的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敬重您,我们要用诗歌赞颂您!

  5月12日,谭老师照料好自己的女儿后,便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下午两点多,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在教室里上课,这堂课他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课讲到一半,忽然,整幢大楼开始摇晃起来,谭老师意识到是地震,于是他大叫着同学们让他们赶紧跑,什么都不要拿,但是在大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4位学生没来得及冲出去,于是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拼死护住了他们13日22点12分,人们终于搬下了谭老师身上压着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现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谭老师全身都被砸的血肉模糊,而他保护学生的样子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姿势!

  读罢全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心中久久不能*静。同时我也在想一个问题:谭老师这么拼命保护自己的学生,是为了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因为谭老师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为了自己的学生,舍己为人,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8

  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让我感受深刻。没错,就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个*静的下午,汶川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天难。在那一瞬间有多少人的生命已经开始向死亡靠*,有多少人将永远地告别这个日新月异、色彩斑谰的世界,“多”这个字,已经无法形容数量了。在这一时刻,也诞生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谭千秋!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那四个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动!这个举动早已让“老师”这个词变成了“父亲”……

  每个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而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一位母亲用自己的姿势诠释了母爱。“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在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保护熟睡的婴儿。抢救人员发现母亲时,她已因缺水而永远停止了呼吸,手里抱着的孩子嘴里还含着母亲的半段拇指。原来,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存下来,把自己的拇指咬下一半,让自己的孩子靠吮吸自己拇指的血液生存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她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弥留之际,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天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爱却不怕天灾,能战胜天灾!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9

  谭千秋一个很*凡的人,*凡得令我们感到陌生。虽说*凡但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他不再那么*凡。而现在的他的精神已经铭记在了我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永传千秋!

  当我读了这篇课文时,我被深深地感到了,当时他的举止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学生。当有四位同学呗困住时,谭老师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他抛弃了亲人和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可是,在谭老师的眼里,学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虽然是谭老师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那个姿势在我的心中是神圣高洁的!虽然谭老师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恪尽职守,舍已为人的形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2)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6篇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1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在“5·12”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壮烈牺牲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谭老师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但在谭老师心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他的心系在学生身上,这种崇高的师德灵魂令我肃然起敬!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微乎其微。然而,大地在怎么震颤,也震不垮人的精神!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了死亡,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们。震魔终究敌不过人的信念,四个学生活了下来……

  地震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不止一位。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铭记。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3

  在语文书中有许许多的课文,总能找到使我感悟深刻的那篇文章,那就是《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主要讲的是一位叫谭千秋的普通老师,在一次地震中为了保护被困在教室没有逃出去的学生——把他们压在课桌底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们撑起一面希望的墙。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也十分感动。谭老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就这几个学生,他失去了不到五岁的女儿,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永远离我们而去。

  当地震开始时,他离门口最*,但他并没有逃走,而是忙着疏散学生。时间匆匆流去,最后几个学生出不去了,谭老师巍然扑在课桌上,把他们挡在课桌下,等到救援人员赶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最后,我想对谭老师说:“您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我。虽然您离开了人世,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让我明白了比生命更有意义的东西,您也是我的老师,谢谢您!”。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4

  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让我感受深刻。没错,就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个*静的下午,汶川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天难。在那一瞬间有多少人的生命已经开始向死亡靠*,有多少人将永远地告别这个日新月异、色彩斑谰的世界,“多”这个字,已经无法形容数量了。在这一时刻,也诞生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谭千秋!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那四个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举动!这个举动早已让“老师”这个词变成了“父亲”……

  每个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而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天,一位母亲用自己的姿势诠释了母爱。“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在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保护熟睡的婴儿。抢救人员发现母亲时,她已因缺水而永远停止了呼吸,手里抱着的孩子嘴里还含着母亲的半段拇指。原来,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存下来,把自己的拇指咬下一半,让自己的孩子靠吮吸自己拇指的血液生存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她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弥留之际,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天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爱却不怕天灾,能战胜天灾!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的来到学校上课,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摇晃起来,在老师的催促下,许多同学都逃了出来,还有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来。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四位同学。

  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位同学还活着,但谭老师已经死了,双手张开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当时的人们都感动了,为这一位老师的精神而感动。

  我也感动了,这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但有一位老师,地震来了,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一个人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这种老师,是不配当老师的,他没有谭千秋老师这种师德灵魂,没有一点老师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经占满了他的心灵,他应该遭到全世界的唾骂。

  在大地震时,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学生获救,他们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一起歌颂他们吧!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6

  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3)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6篇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小组合作学*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4: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 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五)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6)(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4)

——《生命的姿势》读后感 (菁华5篇)

  一个*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

  ——题记

  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儿子的一周岁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但是在途中,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气温在不断的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丈夫终于答应了妻子的恳求。时间在流逝,孩子需要第二次喂奶,而在喂完奶后,妻子的体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耗。最终,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经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然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爱包裹着的孩子,他是否知道自己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的高山而在风雪中塑造生命。

  年轻的妈妈为了让一岁大的儿子生存下来,在漫天风雪中,不顾生命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喂奶,一直到冻死!这是一首催人泪下的生命赞歌!儿子还小,他根本不会懂妈妈给予了他两次生命!也许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年轻的妈妈不会想到她喂奶的姿势会“伟大”、“永恒”,她一心想着的是如何不让儿子挨饿!

  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具有力量的,有了爱的支撑,年轻的妈妈坚持喂奶,才使儿子活下来。喂奶的姿势与画像中圣母玛利亚抱着婴儿温馨、祥和的姿势多么神似啊!只要世界上有了妈妈们慈祥温暖的爱普照人间,生命之火就会生生不息!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感悟母爱》一书讲述了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使千千万万个读者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今天,我重读《生命的姿势》一文,不禁热泪盈眶。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又一次震撼着我的心:有一对登山运动员夫妇,带着一个刚满一周岁的儿子登上了五千米的雪山。就在他们准备向更高的高度进军时,却下起了大雷。温度突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他们在情急之中只好找到一个山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躺在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但孩子要吃奶。可在这种低温的环境之下,任何一处裸露在外的皮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下降,时间久了就有生命危险。丈夫制止了妻子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可最后,妻子还是说服了丈夫。喂了孩子一次奶后,妻了的体温立刻下降了两度。可孩子还没有完全喂饱。妻子不忍心,便又一次给孩子喂奶。就这样,喂了三次、四次……妻子的体温在急剧下降。在这个五干米的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垂复着*常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一点地消逝。被伟大的爱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的高山而在风雪之中塑造生命?

  在我们的身边,母爱处处都有:每天早上,妈妈都用温和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又把煮好的早餐送到我的面前。在我吃饱的时候把鞋子放到我的面前,帮我把书包拿到车上。到了学校后,叮嘱儿句才依依不舍地看着我离去……可是,我却把这种爱当成一种负担,又和妈妈顶嘴、发脾气,现在想起来,真是羞愧啊!

  母爱处处都有,只要我们捧上一点孝心,一份真心,一些关爱,母亲就会感到十分满足……

  一个*凡的姿势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伟大并且抵达永恒。——题记

  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儿子的一周岁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但是在途中,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气温在不断的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丈夫终于答应了妻子的恳求。时间在流逝,孩子需要第二次喂奶,而在喂完奶后,妻子的体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耗。

  最终,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经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然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被伟大的爱包裹着的孩子,他是否知道自己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爱可以超越五千米的高山而在风雪中塑造生命。

  年轻的妈妈为了让一岁大的儿子生存下来,在漫天风雪中,不顾生命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喂奶,一直到冻死!这是一首催人泪下的生命赞歌!儿子还小,他根本不会懂妈妈给予了他两次生命!也许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年轻的妈妈不会想到她喂奶的姿势会“伟大”、“永恒”,她一心想着的是如何不让儿子挨饿!

  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具有力量的,有了爱的支撑,年轻的妈妈坚持喂奶,才使儿子活下来。喂奶的姿势与画像中圣母玛利亚抱着婴儿温馨、祥和的姿势多么神似啊!只要世界上有了妈妈们慈祥温暖的爱普照人间,生命之火就会生生不息!

  在《小学自主作文》里,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生命的姿势》,它让我认识到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他们想庆祝儿子一周岁生日,背着儿子登7000米的雪山。突然狂风大作,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一处山洞,只好进洞暂时躲避风雨。妻子在寒冷的情况下一次次的喂孩子吃奶,生命在这个喂奶动作中一点点地消逝。

  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从而忽略了携带定位仪,所以工作人员3天后才找到他们。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身边,妻子已冻成一尊雕塑,用生命哺育的儿子正在丈夫的怀中安然地睡眠。

  那位母亲是何等地伟大!让孩子在无比寒冷的环境下幸存了一条生命,让一位普通的母亲变成了一尊雕塑。没错!母爱就是这样,情愿让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受累;母爱就是这样,在你对她发脾气时,她不会埋怨,反而还会用孩子的语言来和你沟通;母爱就是这样,在你失魂落魄时,给你心灵上的赞许;母爱就是这样,在你生病时,给你无限的关怀······

  无论你走在哪里,陪伴你的始终是母亲;无论你开心还是伤心,母亲总会与你同喜同忧。

  也许,这就是母爱!不管你在哪里,你总觉得有一种爱包裹着你,它使你温暖。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地拥有它、享受它,不要等没有了,才后悔莫及!

  不久前,我在读者上读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生命的姿势》。这些天来,我脑海里始终显露出那尊圣神的母亲“雕塑”。

  故事说的是:一对爬山行为佳偶背着一岁的儿子筹备攀缘七千米高的雪山。他们在登上五千米高度筹备苏息时,明朗的天空溘然变得惨无天日,狂风雪不期而至。毫无选择的他们只好躲进四面的岩穴。狂风雪一连了三天三夜,母亲掉臂丈夫的多次劝阻一次又一次给饥饿的孩子喂奶,当三天后营救步队赶到时,她已经冻成雕塑,一尊依然保持着喂奶姿势的雕塑。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去爬雪山,在途中遇到了灾害,可是他们穿的衣服都是浅色的,所以救援队发现不了他们;一天又一天,母亲越来越虚弱,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活不了多少天了,自己就算要死也不能拖累了女儿,(.)接着她用冰块割了自己的脉搏,用自己的鲜血来保护了女儿的生命;当救援队们发现母亲时,她的脸上是欣惠的笑容!女儿在回去的途中,她回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父亲和母亲离婚了,母亲是个清洁工,她因此而很自卑,在学校同学们的讽刺,回家后邻居们的嘲笑,她从此从来不怎么理会母亲,还恨上天为什么给她怎么一个母亲,为什么给她怎么一个家庭。但是,今天她才发现原来母亲是怎么的伟大,怎么的无私,母亲原来是上天给她最好的礼物,但她以前从来都没有珍惜,直到没有了才感到惋惜。

  确实,糊口中不知道尚有几多母亲在为孩子冷静地奉献着,有的虽然并不震天动地,但却不同的角度谱写出一曲曲活跃悦耳的母爱赞歌。关于母亲,永久有听不完讲不厌的故事在勉励着我们。

  母爱是无私的,

  文章中的母亲为了孩子而掉臂统统,乃至生命,她的母爱已高出五千米高山的高度,在风雪中塑造了最壮美的生命姿势。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5)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舍自己。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说学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只是略有耳闻,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他们脑海中,或许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可通过仿写感悟环境侧面描写的妙处。

  所以应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观看5、12大地震视频资料,再现当时情景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诵读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表演增加对谭老师所受痛苦及其体现其舍己为人精神的理解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以读激情结合表演,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自由阅读表演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的空间,以阅读感悟表演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

  (1)读的练*: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2)说的练*: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

  (3)写的练*。如在感悟品读最后姿势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进行练笔,由“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在播放课件《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后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学会感恩该从那些小事做起?

  (4)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孩子们,这样的姿势在你们眼中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姿势吗?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这又是什么样的姿势?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5)说说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会怎样做。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小组合作学*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4: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五)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一、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 记叙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级教师、 德阳市东汽中学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 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 用自己的身体演绎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 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口 文章质朴感人,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q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 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主体性, 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语感目标: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 体会文章感情

  2.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 2个二类字, 联系谍文语境理解 “诠释”、 “生死攸关” 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_能力目标: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能够理解 “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o 培养学生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精神o

  三、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 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 真切感受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内涵。

  四.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兴趣,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n 由于这篇谍文较为浅显, 所以我基本选用 “日主读书、 合作学*、 白己感悟” 的教学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导着的身份, 具体方法如下=

  1. 朗读贯穿法口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 通过朗读, 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亡留给嗣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 品词析句法. 通过相互讨论, 抓住关键词句共同学*,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为宗旨, 引导学生主动学*, 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口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 使读写结合, 并且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读、 评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 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1. 以情激待, 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n因此, 在上课初始, 就以多媒体再现汶J‖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 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 同学们, 还记得 2008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吗? 还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感动全国的事情呢? 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谍堂氛围, 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展开铺垫。

  2. 学*生字, 理清课文脉络。

  3. 学*课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谭老师的亲切与*凡。

  以上是对本课第一课时的简单说课,下面我讲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 课题入手, 提墅主线

  1. 揭示课题, 问: 课文写的是谁? 并且板书= 谭干秋

  2. 提出问题: 这 “最后的姿势” 是怎样的? 让学生一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最

  后姿势的句子, 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是灵魂句, 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掣出来, 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呢? 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让学生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个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口 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 *静中隐伏着不*静, 指导读得低沉。 @忽然,谍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这是地震刚开始, 出人意外, 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 读得紧张、 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口一地震越来越强烈, 引导学生读妤句子囊

  @地动山摇D 碎裂的砖块、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楼房塌陷了……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极。

  2. 引导学生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 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 愈演愈烈, 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并且知道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n 把当时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 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 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 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n1. 引: 大难来临, 生死之际, 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三读课文, 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 动作的语句, 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 交流讨论结果:

  逗)言: 纽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_., ,,

  一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 有丰富的地震经验, 憧得如何保护学生, 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行=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D ”

  一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 “拉” “撑” “护” 和另一个词语 “立即” 细细品悟口

  诠释着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品读, 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 一种高尚的师德, 所以课文以 “最后的姿势” 为题, 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o

  5. 问; 谭老师曾给学生讲 “人生的价值” 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 是为他人着想, 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 n” ) 点: 他不但言传,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憧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 不能只顾自己口 问: 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让学生说说闺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一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 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干秋万代永放光芒1 (在板书的 “千秋” 两字上描红) 指导齐读, 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一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 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 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 结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 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 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 所以他在大难之际, 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作出了英雄壮举口 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 巧妙勾连, 以此深化主题, 突破难点。

  3、 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 在地震灾难中, 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口 问= 此时, 当你站立在 “大爱千秋” 的丰碑前, 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 用笔表达, 倾吐内心真情。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 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 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 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 拓展阅读, 加深感悟口

  七、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 系统的板书设计, 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书设计是: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 简画= 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 右手)

  张开 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 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 板书主要突显人名、 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 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以 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以学法为重心, 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6)(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最后的姿势》的读后感3篇(扩展6)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 (菁华3篇)

  今天妈妈带我来布克书城买书。我来到儿童读物书架前,一本名叫《最后的晚餐》呈现在我眼前,我随手翻了几页来看后,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由几个目录组成:穿救生衣的种子 无情鸟 小骡子是谁的孩子 犀牛和犀牛鸟 黄鼠狼受审冬爷爷来了 醒来了 绿色卫士 藏松果 耳朵的风波 天要下雨 树子餐厅 比月旦儿大迷路的孩子 抓“虱子” 奇妙的旅行 梦屋 最后的晚餐 绿林强盗 鲫鱼奇遇记 林中婚礼 蚂蚁城堡 黑蜘蛛的诡计 谁是小偷 杀害新郎的新娘 樱桃园快乐大冲关。

  我最喜欢的是“穿救生衣的种子”,这篇短文告诉我“睡莲海绵质的浆果结构十分奇特,它是“水上漂”传播种子的典型。浆果里面装有好多种子,每粒种子的外面包着一个充满空气的袋,浆果成熟后,许多种子浮在水面上,好像套着个“救生圈”。睡莲的种子可以漂很远,在旅途中,袋里的空气慢慢消失掉,种子酒逐渐下沉到水底下。等到种子在水底烂掉以后,第二年春天,一棵美丽的新睡莲就侨居下来了。这是我看后这篇短文后的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当耶稣在餐桌上说有人出卖了他时,众门徒的表现各不相同,而真正的叛徒——犹大的表现却与众不同。

  在十二个们徒中,犹大没有被分到另一边,而是和其中五位门徒一起坐在耶稣的右手边。我把电脑上的照片放大,再放大,心中涌起了一股奇异的感觉。大了,更大了,犹大的形象像被揭开了盖在上面的层层纱布般,一点一点的鲜明起来。我终于把他看清楚了。他的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他的眼睛里透露出紧张,眉毛微微皱着,仿佛在想着怎么逃走,仔细看着他,你会怀疑这就是一个真的人,而不是用笔画出来的人物。

  他那不安的眼神,微微皱起的眉头,好像在暗示他就是叛徒。在那紧张的眼神里,不时流露出他此时害怕的心情。那眼神,有时让人觉得局促不安,有时让人觉得正在想法逃走,有时让人觉得恐惧、害怕。犹大的眼神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他就是出卖耶稣的叛徒。达芬奇凭着他的细致观察和精准刻画,使犹大的面部表情,像真人一样惟妙惟肖。

  犹大的身体和紧攥着钱袋的右手,也显示出他的紧张、恐惧。他的身体,下意识地向后倚着;仿佛想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右肘,搁在桌上,仿佛是想在这时找到一个依靠;他的右手,死死的抓住一个钱袋,这里面是他出卖耶稣而得来的三十块银币赏钱。他身旁的门徒大多数表现出愤怒的样子,这更是犹大显的局促不安。

  达·芬奇用他神奇的画笔将犹大以及耶稣、众门徒的面部表情刻画得如此细致,这才使这幅《最后的晚餐》如此备负盛名。

  今天,我在书柜里找到了一本《骆驼爸爸讲故事》这本书,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这本书中翻阅着,无意中发现了《最后的晚餐》一文。

  蚱蜢吃着鲜嫩的绿草,还欣赏的落日,可见,它是多么的悠闲。这回,又从何处蹦来了正在觅食的蟾蜍,蚱蜢半信半疑的看着它,它哪里知道,那只蟾蜍正对蚱蜢发起攻击,准备发起捕食,就这样,经过了一场对话和较量,蟾蜍把蚱蜢给吞进了它的肚子,就这样,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蛇从丛林里看见一切,便从这里爬了出来,刚想准备向蟾蜍捕食时,鹰也从空中俯冲了下来,拦住了蛇的去路,蛇因很饿,死到临头。它极度充满了悲伤和恐惧,但不管怎样,它还是一口吞掉了蟾蜍。鹰见蛇已吞掉了蟾蜍,趁此机会,它把蛇给一命乌忽了。当鹰吃饱了,猎人藏身在树丛里,他举起枪,将子弹发射。“嘭”的一声,鹰掉了下来,猎人心乐开了花,高兴的看着他“杰作”。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个食物链,蟾蜍吃蚱蜢,蛇吃蟾蜍,老鹰吃蛇,猎人吃老鹰。最终的胜利只有一个那就是猎人。他得到了收获和果实。其实我们的社会竞争也非常强大,你失败就会淘汰,胜利就会在社会中保持着。你就是胜利者!不努力就会收废品,卖菜,扫街道,当乞丐,讨饭吃,让人们数落你,让社会看不起你!就等于是个废物!努力你就会让别人尊敬你,找到好工作!世世代代可能都会*安。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国家不会看轻你。

  “人生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己的发愤努力,努力学*,就是“战争”,就像华罗庚写到的一样“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就像山脉一样,谁先上到山顶,谁就是胜利者,永远是有一轮明月照亮着大家。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