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导游词 >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中山公园导游词1

尊敬的各位游客:

  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中山公园。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中山公园最有名的游乐场,看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美啊!

  有好多人啊,有溜冰场,有海盗船,有骑马等,应有竟有。我们现在来到中山公园的大湖,大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个碧玉,真美丽啊!

  湖里有好多船,水里还有气球。远看胡像五颜六色的广场。湖里好多小鱼,有红的,有黄的,有金的,真是美丽的鱼。

  看,中山公园多大,它周围的提岸更长,看见湖中心那个小岛了吗?走过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中山公园导游词2

  "不怕扫墓人白头,中山凌树绿悠悠。当年黄埔分明在,风雨同舟忆归游。"这是*先生拜谒碧云寺中山纪念堂时留下的的感慨之词。孙中华山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不敬仰佩服他,更有各地*修建中山公园来纪念他。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是武汉的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是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一座私家花园原名为"西园",在当时曾有文人墨客称赞曰:"汉口名园无几家,植树栽花堪争夸。夏来官署浑天地,那尊百性纷向吃夜茶",可谓美景之盛况也。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更名为中山公园,而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

  好了,不和大家多说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内看看它的真面目吧!

  如大家所看到的, 这里树木种类繁多,培育不仅有武汉市市树水杉,还有雪松、水杉、落羽松等树木有百多种,绿地率达91%。公园内的动物园里饲养着大、小熊猫、小白熊、等六十多种珍禽异兽。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是湖心亭,还有深秀亭,那边是回瞰阁、落虹桥、步桥这些是不是挺有诗情画意的呢! 大家请跟着我来,有没有注意到我身后的铜像?大家猜猜他们是谁?(是孙中山,那旁边的那尊女铜像呢?大家想想,能和我们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并肩而立的伟大女性能有谁?对是*女士)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哦!这铜像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时落成,铜像是以孙中山、*夫妇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结婚留影为雕塑蓝本,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庄重而亲和。其基座部分为花岗岩材质,高二点七米,基座正面"孙中山与*"七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可迄今国内唯一一座孙中山夫妇双人塑像(20xx年)。这也是我们武汉中山公园和其他地方的中山公园不同之处。

  后面的团员,请跟上我们大家的步伐,呆会走丢了,在这茫茫人海中可是很难找到我们的队伍的哦!在这,我要先向大家卖一个关子了?大家知道武汉城市之父是谁吗?(对,是张之洞),武汉这个城市的发展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在的张公亭就是特地为纪念他而建。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令我们自傲,又很沉重的地方。*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题。字迹清晰流畅,刚劲有力。这块珍贵的石碑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顾,它真实地记载了当年武*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那段难忘的历史. 旁边这座建筑是受降堂。大家可千万别读错了,不要读成受降jiang 堂,这里有一段历史,大家要不要听下?中山公园受降堂,是当年抗战胜利后,国内14个受降点之一。1945年9月18日下午3点,*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将军,在这里接受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冈部直三郎率手下21万日军投降。要是再读错了话,可有人要笑话咱们不懂历史了。

  你们看,这里仍照当年旧貌陈列着受降会议桌,桌上的姓名卡排位都是按史料复原。除了重现受降场面,这里还陈列着300多幅图片、40多件文物。我在这也不一一做详细讲解了,大家自己看看吧。

  武*修建中山公园,不进仅是为了纪念孙文先生或者张之洞,又或是那段抗日史,不更是希望以此教育后辈不忘先辈艰苦创业之辛,学*和坚持武汉市的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不可否认,中山公园已然是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我们武汉中山公园尽管没有北京颐和园那种纯正,典雅,也没有欢乐谷那种时尚,新潮,可以说它是一个俗而杂的公园,但武汉又何其不是一个俗而杂的城市呢?雅有雅的原因,俗有俗的风格,公园在本质上是一个让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地方。大家说我说的对不对?

  大家听我讲这么久,想必也乏了,那可以去那边的游乐园玩玩,我在这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在这里祝大家玩得开心,吃得开心,希望大家今天在这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中山公园导游词3

  日伪时期叫千代田公园,*人被限制入园。**后经过四十年的规划建设,成为沈阳市的重点公园之一。园内绿树红花,假山亭阁,小桥流水。虽地处繁华闹市区却自有一种宁静。

  坐落在公园内的中山自然博物馆是沈阳市唯一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是重要的科普基地、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休闲观赏的良好场所。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市中山公园百花苑内,占地面积3000余*方米。设古生物馆、脊椎动物馆、无脊椎动物馆、昆虫馆、植物馆、矿物馆、奇石馆、象龟馆、热带雨林馆、放像厅。

  占地两面万多*方米的儿童乐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建有高40米的高空缆车、宇宙飞船、电动木马、小火车、碰碰车、空中电动转椅、弹跳小城堡等设施。中山公园经常举办花卉、彩灯、冰灯展览,每年的展出期间,游人络绎绝,高峰时人山人海。

  中山自然博物馆是沈阳市唯一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是重要的科普基地、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休闲观赏的良好场所。

  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市中山公园百花苑内,占地面积3000余*方米。设古生物馆、脊椎动物馆、无脊椎动物馆、昆虫馆、植物馆、矿物馆、奇石馆、象龟馆、热带雨林馆、放像厅。博物馆陈列以“自然与人”、“自然与艺术”为主题,以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为特色,集中展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及自然之美、自然之奇,揭示了自然界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师法自然规律。

  博物馆主要景观和展品:沈阳市最大的热带雨林、非洲塞舌尔国赠给我市的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龟——象龟、世界最大贝类——砗磲贝、各种珍贵的世界名蝶和甲虫、各种珍贵的世界名螺、各种珊瑚、最大的*龙化石、举世罕见的四角岩羊、最完美的古生物组合——龙鱼戏、最大的海百合、国际国内获大奖的奇石精品等。

中山公园导游词4

  汕头中山公园历史悠久,建成迄今历经80余年沧桑。公园的建设始于1921年。首任*(当时称市政厅长)王雨若选月眉坞349亩荒芜烂泥地为筹建公园地址并报当时的省*,1923年被批准,因公园位置在市区的中央,故定名为“中央公园”。

  汕头中山公园于1926年奠基兴建,1928年8月28日建成开放,总面积20.18公顷,其中玉鉴湖面积6.3公顷,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汕头中山公园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汕头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

  汕头中山公园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公园,位于中山路北侧,建于1926年,总面积达20万*方米。四周绿水环绕,园中亭台楼阁、假山奇石、绿树繁花、小桥流水,景色十分绮丽。正门牌坟,高30米,背面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字。园内中常有老年妇女围聚在一起,一面做针线活,一面唱潮汕特有的说唱艺术"潮州歌册"或潮剧,听者甚众。园中的九曲桥、馆花宫、动物园、湖上餐厅等,也独具特色。

中山公园导游词5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位于*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 中山公园(北京)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 中山公园(北京)景2,景色如画。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温哥华市中心东部,紧靠唐人街,与中华文化中心毗邻。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境外建造的第一个全景*古典式花园——苏州园林的再现。公园始建于1985 年3 月,1986 年4 月24 日正式开园,由*苏州52 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邓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鹅卵石等。

  中山公园中有*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1993年底时,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 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海外交流协会与*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代表、*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1)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

中山公园导游词1

尊敬的各位游客:

  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中山公园。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中山公园最有名的游乐场,看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美啊!

  有好多人啊,有溜冰场,有海盗船,有骑马等,应有竟有。我们现在来到中山公园的大湖,大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个碧玉,真美丽啊!

  湖里有好多船,水里还有气球。远看胡像五颜六色的广场。湖里好多小鱼,有红的,有黄的,有金的,真是美丽的鱼。

  看,中山公园多大,它周围的提岸更长,看见湖中心那个小岛了吗?走过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中山公园导游词2

  "不怕扫墓人白头,中山凌树绿悠悠。当年黄埔分明在,风雨同舟忆归游。"这是*先生拜谒碧云寺中山纪念堂时留下的的感慨之词。孙中华山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不敬仰佩服他,更有各地*修建中山公园来纪念他。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是武汉的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是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一座私家花园原名为"西园",在当时曾有文人墨客称赞曰:"汉口名园无几家,植树栽花堪争夸。夏来官署浑天地,那尊百性纷向吃夜茶",可谓美景之盛况也。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更名为中山公园,而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

  好了,不和大家多说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内看看它的真面目吧!

  如大家所看到的, 这里树木种类繁多,培育不仅有武汉市市树水杉,还有雪松、水杉、落羽松等树木有百多种,绿地率达91%。公园内的动物园里饲养着大、小熊猫、小白熊、等六十多种珍禽异兽。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是湖心亭,还有深秀亭,那边是回瞰阁、落虹桥、步桥这些是不是挺有诗情画意的呢! 大家请跟着我来,有没有注意到我身后的铜像?大家猜猜他们是谁?(是孙中山,那旁边的那尊女铜像呢?大家想想,能和我们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并肩而立的伟大女性能有谁?对是*女士)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哦!这铜像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时落成,铜像是以孙中山、*夫妇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结婚留影为雕塑蓝本,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庄重而亲和。其基座部分为花岗岩材质,高二点七米,基座正面"孙中山与*"七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可迄今国内唯一一座孙中山夫妇双人塑像(20xx年)。这也是我们武汉中山公园和其他地方的中山公园不同之处。

  后面的团员,请跟上我们大家的步伐,呆会走丢了,在这茫茫人海中可是很难找到我们的队伍的哦!在这,我要先向大家卖一个关子了?大家知道武汉城市之父是谁吗?(对,是张之洞),武汉这个城市的发展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在的张公亭就是特地为纪念他而建。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令我们自傲,又很沉重的地方。*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题。字迹清晰流畅,刚劲有力。这块珍贵的石碑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顾,它真实地记载了当年武*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那段难忘的历史. 旁边这座建筑是受降堂。大家可千万别读错了,不要读成受降jiang 堂,这里有一段历史,大家要不要听下?中山公园受降堂,是当年抗战胜利后,国内14个受降点之一。1945年9月18日下午3点,*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将军,在这里接受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冈部直三郎率手下21万日军投降。要是再读错了话,可有人要笑话咱们不懂历史了。

  你们看,这里仍照当年旧貌陈列着受降会议桌,桌上的姓名卡排位都是按史料复原。除了重现受降场面,这里还陈列着300多幅图片、40多件文物。我在这也不一一做详细讲解了,大家自己看看吧。

  武*修建中山公园,不进仅是为了纪念孙文先生或者张之洞,又或是那段抗日史,不更是希望以此教育后辈不忘先辈艰苦创业之辛,学*和坚持武汉市的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不可否认,中山公园已然是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我们武汉中山公园尽管没有北京颐和园那种纯正,典雅,也没有欢乐谷那种时尚,新潮,可以说它是一个俗而杂的公园,但武汉又何其不是一个俗而杂的城市呢?雅有雅的原因,俗有俗的风格,公园在本质上是一个让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地方。大家说我说的对不对?

  大家听我讲这么久,想必也乏了,那可以去那边的游乐园玩玩,我在这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在这里祝大家玩得开心,吃得开心,希望大家今天在这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中山公园导游词3

  日伪时期叫千代田公园,*人被限制入园。**后经过四十年的规划建设,成为沈阳市的重点公园之一。园内绿树红花,假山亭阁,小桥流水。虽地处繁华闹市区却自有一种宁静。

  坐落在公园内的中山自然博物馆是沈阳市唯一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是重要的科普基地、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休闲观赏的良好场所。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市中山公园百花苑内,占地面积3000余*方米。设古生物馆、脊椎动物馆、无脊椎动物馆、昆虫馆、植物馆、矿物馆、奇石馆、象龟馆、热带雨林馆、放像厅。

  占地两面万多*方米的儿童乐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建有高40米的高空缆车、宇宙飞船、电动木马、小火车、碰碰车、空中电动转椅、弹跳小城堡等设施。中山公园经常举办花卉、彩灯、冰灯展览,每年的展出期间,游人络绎绝,高峰时人山人海。

  中山自然博物馆是沈阳市唯一一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是重要的科普基地、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休闲观赏的良好场所。

  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市中山公园百花苑内,占地面积3000余*方米。设古生物馆、脊椎动物馆、无脊椎动物馆、昆虫馆、植物馆、矿物馆、奇石馆、象龟馆、热带雨林馆、放像厅。博物馆陈列以“自然与人”、“自然与艺术”为主题,以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为特色,集中展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及自然之美、自然之奇,揭示了自然界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师法自然规律。

  博物馆主要景观和展品:沈阳市最大的热带雨林、非洲塞舌尔国赠给我市的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龟——象龟、世界最大贝类——砗磲贝、各种珍贵的世界名蝶和甲虫、各种珍贵的世界名螺、各种珊瑚、最大的*龙化石、举世罕见的四角岩羊、最完美的古生物组合——龙鱼戏、最大的海百合、国际国内获大奖的奇石精品等。

中山公园导游词4

  汕头中山公园历史悠久,建成迄今历经80余年沧桑。公园的建设始于1921年。首任*(当时称市政厅长)王雨若选月眉坞349亩荒芜烂泥地为筹建公园地址并报当时的省*,1923年被批准,因公园位置在市区的中央,故定名为“中央公园”。

  汕头中山公园于1926年奠基兴建,1928年8月28日建成开放,总面积20.18公顷,其中玉鉴湖面积6.3公顷,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汕头中山公园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汕头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

  汕头中山公园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公园,位于中山路北侧,建于1926年,总面积达20万*方米。四周绿水环绕,园中亭台楼阁、假山奇石、绿树繁花、小桥流水,景色十分绮丽。正门牌坟,高30米,背面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字。园内中常有老年妇女围聚在一起,一面做针线活,一面唱潮汕特有的说唱艺术"潮州歌册"或潮剧,听者甚众。园中的九曲桥、馆花宫、动物园、湖上餐厅等,也独具特色。

中山公园导游词5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位于*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 中山公园(北京)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 中山公园(北京)景2,景色如画。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温哥华市中心东部,紧靠唐人街,与中华文化中心毗邻。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境外建造的第一个全景*古典式花园——苏州园林的再现。公园始建于1985 年3 月,1986 年4 月24 日正式开园,由*苏州52 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邓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鹅卵石等。

  中山公园中有*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1993年底时,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 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海外交流协会与*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代表、*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2)

——西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6篇)

  从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见有石洞若门,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处”。在走过了一段狭小石道后,到了如此宽敞的地方,使人豁然开朗。若从*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从山门经过艰苦的攀登到了这里,气喘吁吁的游人们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优美。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大家请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胜境”四个字,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如刚才我们参观过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处则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处,在后面的.景点慈云洞中我们还能看到观音像,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大家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代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致饿死的事。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伯夷、叔齐的“气节”历来被儒家所赞扬。这表达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从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见有石洞若门,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处”。在走过了一段狭小石道后,到了如此宽敞的地方,使人豁然开朗。若从*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从山门经过艰苦的攀登到了这里,气喘吁吁的'游人们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优美。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大家请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胜境”四个字,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如刚才我们参观过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处则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处,在后面的景点慈云洞中我们还能看到观音像,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大家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代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致饿死的事。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伯夷、叔齐的“气节”历来被儒家所赞扬。这表达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现在我将要带大家去一个美女睡觉的地方了。知道是哪里么???呵呵。正是那个滇池旁边的一棵明珠——西山。

  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西山森林公园峰峦连绵40多公里,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海拔1900米至2350米之间。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昆明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南一隅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昆明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间传说,远古时候的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的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昆明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昆明西山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景点较多。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俗,届时昆明各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大家一定不要错过啊!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太华寺以南约一公里的公路上方,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底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顶有一个当年的南洋华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3200多名华侨机工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分批回国参加抢修滇缅路,运送国际上支援*的抗战物资,共有1000余人殉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缅怀和牢记爱国华侨的这一段光荣历史,*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集资修建了这个纪念碑。

  聂耳墓位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凹里。原墓于1938年春建在高蛲山腰,1980年5月迁葬于此,1988年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聂耳墓呈钢琴形,庄严大方,七个花台表示七声音阶,24级石阶表示聂耳享年24岁,寓意深刻。墓前有用汉白玉雕成的聂耳像一尊,背后护墙上的浮雕表现了当年*人民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鼓舞下团结抗战,前赴后继的光辉岁月。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位于聂耳墓以南一公里。在陡峭的山崖上,绿树丛中点缀着琼楼玉宇般的一组亭阁,这便是被誉为道家仙界的三清阁。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最初是元代云南统治者梁王的行宫,现存者系后人几经翻修重建的道教宫观,包括灵官殿、老君殿等共九层十一座木构建筑。登临观览,只觉地势高险,视野广阔,景致极为优美。正如“飞云阁”中有一联云: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三清”又称三清天,三清境,是道教三十六天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境界。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内供奉着天宝君、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个道教信奉的偶像。其它殿也各有所供奉。从罗汉崖山门向上有七十二级石阶,象征七十二地煞星。由灵宫殿西折而上,又有陡峭的三十六级石阶,象征三十六天罡。在真武宫后有泉一方,泉内有一尊小牛像,俗称“牛井”或“孝牛泉”。三清阁泉水清凉,终年不涸。相传明代曾有道士赵炼在此隐居,“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其处即陷为井,水味殊甘洌,虽盛暑不竭。”三清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又是到龙门游览的必经之地,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而至。

  龙门石窟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昆明西山森林公园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沿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孝牛泉后的石阶而上,就到了“豁然开朗处”,这里叫“凤凰岩”,凤凰岩上凿有一上一下两个石室,凤凰岩下面的石室有石桌,正壁嵌有“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刻有彩凤唧印图,工艺精湛细密,形象优美生动。昆明西山石室内外另有“云海”、“石林”、“揽海处”、“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等摩崖石刻及联语。清代乾隆年间,吴清来道士为修炼苦行,方便众生,用了14年的时间凿通了从三清阁到石室,又从石室到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慈云洞”这两段石道。并就洞凿室,在岩石上雕刻了送子观音、香炉、佛台及骑龙驭虎的神像等,有联云:

  “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洞外云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

  由慈云洞顺着绝壁上的顺道向南行约40米,便到了“龙门”。龙门是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70多户石工,花了22年才完成的,是整个西山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一“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围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只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绿树白房,*畴沃野如诗如画,令人飘飘欲仙。转身回顾石室,西山龙门正门顶端刻有“达天阁”三字,两边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天临海镜。”字样,中柱题有联云: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

  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石室门口雕有香炉供奉,正中雕魁星,是道教尊为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北雕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和禄位之神;南雕关圣帝君(关羽),为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两壁下刻有神骏奔驰图,天棚上刻着祥云缭绕,仙鹤双飞。一株蟠桃碧叶红果,栩栩如生。昆明西山森林公园龙门的整个工程都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西山龙门魁星手上的笔尖是另外安上去的。相传,有一位参加雕凿石室工程的师傅,婚姻不幸,后来参加凿龙门,与伙伴们辛苦了十余年,在最后刻魁星手中的朱笔时,不慎将笔尖凿断,使本来很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留下了缺憾。他伤心至极,纵身跳下龙门。他献身艺术的动人故事,与石窟一道流芳千石,为后代所传颂。1984年,昆明市有关部门又开凿了龙门迂回栈道,把游路修上了小石林,并在山上修建了迎曦亭等供人小憩赏景,不仅解决了交通拥挤的问题,又为游人新开辟了一个清新优美,非常迷人的好去处。

  好拉吧。大家快和我一起去看吧......

各位游客:

  桂林西山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占地面积125万*方米,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便成为旅游胜地,是桂林最早被开发的旅游景区。

  景区由西山群峰、西湖及隐山组成,里面群峰环绕耸立,西湖、桃花江相映带,形成山重水复的奇景。每*黄昏,夕阳斜挂山峰,云林变幻、金光万道、紫气蒸腾,是为脍炙人口的桂林老八景之“西峰夕照”。 此外,据载唐代天下西湖三十六,以桂林西湖为大,湖水明透如镜,山峦翠彩,倒映水中,是全*唯一山水相连的西湖;湖中荷香涟漪,烟波袅袅,一玲珑小山其间若隐若现,是名隐山。隐山多洞,著名的有北牖、朝阳、白雀、嘉莲、南华、夕阳,合称“隐山六洞”。清代学者阮元所著的《隐山铭》中说:“一山尽空,六洞互透。”六洞各呈姿态,多与泉水相连,成为地下“龙宫”,人称“八桂岩洞最奇绝处”。

  桂林西山景区还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唐代南方五大禅林之首——西庆林寺的原址。现存的1000多件唐碑石刻、摩崖造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整个桂林市最早、最多的摩崖石刻。这里历代游踪不绝,唐代鉴真、李渤、戎昱,宋代米芾、方信孺、范成大,明代徐霞客、袁崇焕、董传策,民国时期,李宗仁、徐悲鸿、老舍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西山公园是桂林第二大综合性公园。西山公园包括西山和隐山。西山在唐代曾为佛门圣地,建有西庆林寺,为当时南方五大禅林之一。今山上尚存佛龛90余座,造像200余尊。湖面70多亩,荷塘20多亩。公园景点有隐山六洞、西峰、观音峰、龙头峰、千山及巴布什金墓、桂林博物馆、桂林熊本友谊馆、隐山法藏寺、西湖、九曲桥等。

  西山公园在秀峰区西山路东段,湘桂铁路西侧,距市中心广场2公里。由12峰组成,主要有千山、立鱼峰、西峰、观音峰等,以西峰最高,由距今3。5亿年前的上泥盆纪不大纯的石灰岩地层组成。西山群峰有个峰谷地带,这里安葬着支援*抗日战争的苏联陆军中校巴布什金。峰谷西为千山,山势险峭,是南北横列的屏障;东北面是立鱼峰,像腾跃水面的巨鱼;西北为西山的主峰西峰;北偏西方向为观音峰,峰下一危石若龙头,名龙头峰,峰石嶙峋,又称"龙头石林"。

  西山曾为古代佛教胜地。唐宋时,这里殿宇辉煌,星罗棋布。唐有著名的西庆林寺,亦名延龄寺、西峰寺;宋有资庆寺、千山观。一时高僧名士、善男信女,云游于此,络绎不绝。千山、立鱼峰、观音峰、龙头石林一带有摩崖造像两百余尊,多为唐代作品。

  千山位于西山公园西峰东南。海拔357米,相对高度207米。唐贞观年间(627~649)建有千山观,宋时重建,广西经略安抚使张孝祥书、静江府知识李曾伯刻"千山观"3个大字于观侧,均久废,唯遗址尚依稀可辨。千山林木丰茂,景色宜人。宋诗人方孝孺为广西提点刑狱时,建"碧桂山林"、并刻4字于石,拟伴其母终老于此。现有石磴至峰顶,是一条曲折清幽的风景道。

  桂林熊本馆1990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947。2*方米,纪念庭园1200*方米。日本民居式建筑风格。由常设展厅,特殊展厅、纪念庭园组成。常设展厅设置日本八叠室、茶道室,还展出介绍熊本的照片和传统工艺品。特殊展厅举办两市各种交流展出活动。日本式庭园体现熊本居民生活*俗和情趣。熊本馆是两市人民友好合作的结晶和象征。

  桂林博物馆1963年开始筹备,1986年兴建,1988年6月竣工,同年12月开馆。是一座以桂林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博物馆。占地面积9000*方米,建筑面积8500*方米。由序厅、报告厅、接待厅、资料情报室、文物库房和8个展厅,有"桂林历史文物陈列",广西少数民族风俗陈列","国际友人礼品陈列"、"明清瓷器陈列"等项内容。馆藏文物21500件。此外,还经常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览。

  西峰与观音、千山、立鱼为连座峰林、位于3峰西部,海拔357米,相对高度107米,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97米,山体面积82。25公顷,拾磴可达峰前之龙头石林。远望西峰,挺拔高耸,雄踞诸峰之土,是西山的最高峰。每*黄昏,夕阳遍洒,金光万道,是为脍炙人口的桂林八景之"西峰夕照"。

  西峰亭在立鱼峰山腰,是"西峰夕照"的观赏佳处,因称西峰亭。原为木结构,建于1958年,后废,现于旧址西一*台上,新建钢筋混凝上结构,单檐、攒尖顶、朱柱、绿瓦的八角亭,高10米,长宽各8。3米,面积71*方米。周有石栏,上有著名书画家黄苗子题额,下有楹联,"环观千峰景;小坐一亭风",诱人流连,极目四野,境幽林静,开拓块垒,颐和情性。

  观音峰在西山公园西,海拔328米,相对高度178米,高度仅次于西峰。这里是摩崖造像的宝库,沿石磴可攀峰顶,道侧有佛像数十龛,百余尊、高者2米,小者数十厘米。半山脊有著名的毗卢舍那佛,为唐调露元年(679)李实所造。佛龛为天然石窟,高3。8米,宽2。6米;像高1。20米,胸宽0。79米,盘坐莲台上;台高0。52米。佛旁趺坐高0。9米莲花菩萨左右各一。下有"造像记"。不远处有西峰亭。西峰是佛教文物胜地,也是观赏城西山水田畴、楼宇、云霞的好地方。

  西山公园是桂林第二大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城西,在秀峰区西山路东段,湘桂铁路西侧,距市中心广场2公里。占地面积约2*方公里,包括隐山和西山。西山在唐代曾为佛门圣地,唐宋时,这里殿宇辉煌,星罗棋布。著名的西庆林寺,亦名延龄寺、西峰寺;宋有资庆寺、千山观。一时高僧名士、善男信女,云游于此,络绎不绝。千山、立鱼峰、观音峰、龙头石林一带有摩崖造像两百余尊,多为唐代作品。

  主要景点

  隐山六洞、西峰、观音峰、龙头峰、千山及巴布什金墓、桂林博物馆、桂林熊本友谊馆、隐山法藏寺、西湖、九曲桥和亭台楼阁等。明清以前,西山东南麓曾有一片占地700亩的西湖,荷塘月色,烟波袅袅,湖中一玲珑小山若隐若现,是名隐山。后无人疏浚,遂遭淤没。今仅开出湖面74亩,荷塘25亩。

  西山公园由12峰组成,主要有千山、立鱼峰、西峰、观音峰等,以西峰最高,由距今3。5亿年前的上泥盆纪不大纯的石灰岩地层组成。西山群峰有个峰谷地带,这里安葬着支援*抗日战争的苏联陆军中校巴布什金。峰谷西为千山,山势险峭,是南北横列的屏障;东北面是立鱼峰,像腾跃水面的巨鱼;西北为西山的主峰西峰;北偏西方向为观音峰,峰下一危石若龙头,名龙头峰,峰石嶙峋,又称"龙头石林"。

  千山位于西山公园西峰东南。海拔357米,相对高度207米。唐贞观年间(627~649)建有千山观,宋时重建,广西经略安抚使张孝祥书、静江府知识李曾伯刻"千山观"3个大字于观侧,均久废,唯遗址尚依稀可辨。千山林木丰茂,景色宜人。宋诗人方孝孺为广西提点刑狱时,建"碧桂山林"、并刻4字于石,拟伴其母终老于此。现有石磴至峰顶,是一条曲折清幽的风景道。

  桂林熊本馆1990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947。2*方米,纪念庭园1200*方米。日本民居式建筑风格。由常设展厅,特殊展厅、纪念庭园组成。常设展厅设置日本八叠室、茶道室,还展出介绍熊本的照片和传统工艺品。特殊展厅举办两市各种交流展出活动。日本式庭园体现熊本居民生活*俗和情趣。熊本馆是两市人民友好合作的结晶和象征。

  桂林博物馆1963年开始筹备,1986年兴建,1988年6月竣工,同年12月开馆。是一座以桂林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博物馆。占地面积9000*方米,建筑面积8500*方米。由序厅、报告厅、接待厅、资料情报室、文物库房和8个展厅,有"桂林历史文物陈列",广西少数民族风俗陈列","国际友人礼品陈列"、"明清瓷器陈列"等项内容。馆藏文物21500件。此外,还经常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览。

  西峰与观音、千山、立鱼为连座峰林、位于3峰西部,海拔357米,相对高度107米,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97米,山体面积82。25公顷,拾磴可达峰前之龙头石林。远望西峰,挺拔高耸,雄踞诸峰之土,是西山的最高峰。每*黄昏,夕阳遍洒,金光万道,是为脍炙人口的桂林八景之"西峰夕照"。

  西峰亭在立鱼峰山腰,是"西峰夕照"的观赏佳处,因称西峰亭。原为木结构,建于1958年,后废,现于旧址西一*台上,新建钢筋混凝上结构,单檐、攒尖顶、朱柱、绿瓦的八角亭,高10米,长宽各8。3米,面积71*方米。周有石栏,上有著名书画家黄苗子题额,下有楹联,"环观千峰景;小坐一亭风",诱人流连,极目四野,境幽林静,开拓块垒,颐和情性。

  观音峰在西山公园西,海拔328米,相对高度178米,高度仅次于西峰。这里是摩崖造像的宝库,沿石磴可攀峰顶,道侧有佛像数十龛,百余尊、高者2米,小者数十厘米。半山脊有著名的毗卢舍那佛,为唐调露元年(679)李实所造。佛龛为天然石窟,高3.8米,宽2.6米;像高1.20米,胸宽0.79米,盘坐莲台上;台高0.52米。佛旁趺坐高0.9米莲花菩萨左右各一。下有"造像记"。不远处有西峰亭。西峰是佛教文物胜地,也是观赏城西山水田畴、楼宇、云霞的好地方。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3)

——北京香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东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点为香炉峰,海拔557米,俗称“鬼见愁”。

  香山山顶有巨石两块,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炉”,周围又常有云雾弥漫,如袅袅升空的香烟,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丽,名胜遍布,风光旖旎,极富自然野趣。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红叶”,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当冬雪初晴,一片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旧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园内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为香山诸寺之首,“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仅存石阶,石坊柱、石屏等遗迹,唯有寺内的'“听法松”依然屹立。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在香山公园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顶可饱览香山全景。*年已建有缆车索道,牵引登山。双清别墅在香山公园内香山寺下。这里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时称梦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

  1920年熊希龄在此修建别墅,并以此为名。别墅淡雅幽静,山水树石顺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边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丽非凡。在此春日赏花,酷夏避暑,秋观红叶,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绮丽,称为香山“园中园”。眼镜湖,在香山公园北门内。两泓*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形似眼镜,故此得名。湖的北侧山石叠嶂,峰峦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帘垂挂的水帘洞。山花芳草在沟壑石缝和小溪池水旁争奇斗艳,古柏苍松、老槐垂柳交汇成一片清荫。见心斋在香山公园北门内西侧,毗邻眼镜湖。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修葺,是座颇具江南风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圆形水池,清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口中注入,夏来新荷婷立,金鱼嬉戏。池东、南、北三面回廊环抱,内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轩榭三间,即见心斋。斋后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个庭院清静幽雅,使人留连忘返。当年乾隆帝曾在此读书和赐宴臣僚。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东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点为香炉峰,海拔557米,俗称“鬼见愁”。

  香山山顶有巨石两块,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炉”,周围又常有云雾弥漫,如袅袅升空的香烟,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丽,名胜遍布,风光旖旎,极富自然野趣。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红叶”,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当冬雪初晴,一片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旧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园内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为香山诸寺之首,“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仅存石阶,石坊柱、石屏等遗迹,唯有寺内的“听法松”依然屹立。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在香山公园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顶可饱览香山全景。*年已建有缆车索道,牵引登山。双清别墅在香山公园内香山寺下。这里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时称梦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圆形水池,清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口中注入,夏来新荷婷立,金鱼嬉戏。池东、南、北三面回廊环抱,内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轩榭三间,即见心斋。斋后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个庭院清静幽雅,使人留连忘返。当年乾隆帝曾在此读书和赐宴臣僚。

  香山早在1186年就出现了人文景观。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此大兴土木建成静宜园二十八景,香山、静宜园占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的一山一园。1860、  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众多,亭台楼阁似星辰遍布山林之间,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云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生活过的"双清别墅";有缅怀世纪伟人的纪念胜地"孙中山纪念堂";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等景区。

  人们把北京西郊比作北京现代化大都市的"后花园"。那么,历史悠久的香山公园便以"春天山花烂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红叶飘丹,冬林银妆素裹"的自然景观,成为北京西郊的绿谷"氧吧"。公园内树木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6%,仅古树名木就有5800余株,占北京城区的四分之一,公园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资源。香山红叶驰名中外,1986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为首都秋季最靓丽的一道景观,每到深秋时节,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齐聚香山,共赏秋色。

  碧云寺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本名“碧云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于寺后,又在冢上种植了青松作为死后葬身之所。据说这种做法叫做“青松压顶”,实际上也是墓葬的一种标记。大概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当地的人们都把这座寺称为“于公寺”。后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后墓地。但五年后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

  在碧云寺内,人们通常会关注孙中山纪念堂及金刚宝座塔。纪念堂面阔五间,山墙后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正厅设孙中山半身塑像,身右停放1925年苏联赠玻璃盖钢棺一口。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史迹。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7748年)。这种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便在金刚宝座塔下。另外碧云寺内的罗汉堂也值得一看。罗汉堂里五百罗汉按顺序排列,坐像高约l.5米,身材大小与常人同,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的闭目*,有的低头微笑,有的袒胸露腹,有的老态龙钟......五百罗汉的形象,可以说是佛教雕塑艺术的集锦。令人深思的是这五百罗汉中竟有乾隆皇帝的塑像,第444尊罗汉“破邪见尊者”,顶盔挂甲,一派英武的戎装打扮,它正是乾隆皇帝的罗汉造像。将皇帝塑成罗汉,大约一方面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也有歌颂乾隆盛世之意。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专门为接待xx六世来京而建造的夏季行宫。天井中立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记,记述建庙缘由。庙百山腰处有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琉璃塔,檐端悬挂铜铃56个,风来铃声清脆悦耳,余音缭绕,更添诗情画意。

  游客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北京香山游览,作为今天你们的导游,大家就叫我小木就可以了,今天将由我带你们去欣赏一番香山的美景。那大家都跟我走吧,前面就是香山公园。

  现在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就是香山公园的东大门了,这里有两条道路是提供给游客行走的,在我们左边的就是上山的路,在右边的是去看景区的道路,不过今天我们要走的是右边的路,现在大家就跟着我走吧。大家直接往前面一直走,就来到了香山饭点,这里很多人应该就知道了,那我就不介绍了。再往前面就是松林餐厅,等会儿中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在这里吃午饭。接下来,我们就到了有名的双清别墅,大家赶紧跟我往前走,大家看这里的'*的床是不是很有意思,一边高一边低是不是。

  在香山可看的地方非常的多,接下来就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也和大家说一下该注意的地方,首先不要乱扔垃圾,文明旅游,然后坐缆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后危险的地方一定不要乱闯。

  好了,希望大家都可以玩得开心!


中山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4)

——天坛公园导游词 (菁华5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 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为大家在这次游览给予的配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若是在游览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够的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接下来旅途愉快,再见。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是专为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坛东、西门内还各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现在是我给大家介绍回音壁,它是指围括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的高大的圆形围墙而言。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

  下面介绍的是迷人的圆心石回音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我们从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千年历史。天坛境内广植有树龄悠长、树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苍翠的松树和柏树。树海林涛,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广漠景象。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达3米左右。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们脚下的便是进牲门—俗称"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斋宫,坐落于西天门内大道南侧的松柏绿树丛中,原是封建皇帝来天坛祈谷、祀天前进行斋戒沐浴的地方。斋宫占地四万*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内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四周筑有两重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建筑讲究,警卫森严。走进斋宫正门,迎面便是气势巍峨的正殿,红墙绿瓦,甚为壮观。据说用这种绿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对天称臣"的意思。殿分五间,呈拱券形,为砖砌结构。整个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无梁殿"。殿前丹墀上有两座石亭,右边的一座较小,是放时辰牌位的地方。左边的一座呈正方形,较为高大,名"斋戒铜人石亭"。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内设方几一张,罩黄云缎桌衣,上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以使皇帝"触目惊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斋戒。斋戒铜人在清代有三种形式:一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一为明代太监刚炳像。相传这三人在历史上都以刚直敢谏而著称。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来。按规定,这里所设的铜人为冷谦像。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竖立于高5.6米,占地5900*方米的三层白石雕栏环抱的圆坛之上,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位于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东西两侧的是东、西配殿,原是分别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的地方。现分别辟为陈列宫廷祭天古乐、礼仪,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神厨”从前是为祭祀宰杀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库,是收藏祭品的库房。现在经过呈"W"字形长廊,它共七十二间,起着连结祈谷坛、神厨、神库及运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该长廊的间数正好与72地煞的数字相同,过去传说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内灯笼式竖灯暗淡,阴森可怖。后来将其窗坎拆除,从而长廊景观大变,成为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天泉井于神库门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时用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万*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 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为大家在这次游览给予的配合表示感谢,谢谢大家,若是在游览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够的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接下来旅途愉快,再见。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的东、南、北各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举行,名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新*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