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报告 >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

日期:2022-05-25 05:08:31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xx*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等制度,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2

  按照《濮阳市人民*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xx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xx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xx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

  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xx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三、具体做法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合并、

  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1005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115个,中心村107个,基层村374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420亩。节约土地经*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20xx年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

  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如XX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700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XX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3、中心村建设模式。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环境,改善房舍、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实现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如XX县江口镇旱塘新村、南塘镇船埠新村、吉埠镇枧田新村,通过开展整村推进整治方式,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4、整体搬迁集中居住模式。结合扶贫开发,通过深山区移民搬迁,让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居民统一在规划地集中按新户型建房,整体重新建设具备生活、娱乐、服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辅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农民从以前的小农经济中脱离出来,逐步转为一产、二产工人。如南塘镇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设了120余栋房屋,发展了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种植。江口镇美丽家园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引导农民向圩镇集中居住,转变就业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就*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房屋,找到稳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公共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入难题。

  2、农村违章建房难控制,村庄合并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引发了村庄合并, 形成了村庄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扩大升级,虽然编制了建设规范,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但因农民观念影响,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

  3、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安置就业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简单,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对究竟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等诸多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社区的建设也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农民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又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既是发展当务之急,又是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在经济基础比较好、基层组织有号召力的农村率先突破。对暂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农村,也应作出整体规划,逐步向这方面引导。

  2、尊重意愿,强化协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惯和利益格局,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土地置换问题、资金筹措问题、建设标准问题,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统筹利用资金、项目来综合推进。

  3、加强服务,搞好管理。新型农村社区要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队伍,社区建成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公共服务难度也在加大,公共卫生等往往成为反复反弹的.问题,要搞好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区组织建设,科学制定社区管理工作职责,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4、产业支撑,夯实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该考虑和筹划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新兴产业问题,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加工业、运输业、仓储业的兴旺,从各个方面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5、多元投资,调动力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巨额资金,县乡两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

  6、土地置换、综合利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许利用节约出来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主要建设资金。把这个指标转移到产业集聚区和城区用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原地复耕后还给农民,用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后,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扩展阅读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扩展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3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

  坚持“党委领导、*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

  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

  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等制度,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2

  根据宁社建办字[20XX]3号〈关于开展社区建设工作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工作实际,现将北园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北园居委会的来历及四址概况。

  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20XX年10月28日第四十一号*办公会议纪要,重新设置了北园居委会。20XX年1月6日北园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当时辖区总户数为882户,人口2647人,流动人口600人,党员3名,辖区单位36家。居委会四址界限为:东至迎宾路以西、西至宁城北路以东、南至津河东路以北、北加无限沿伸(凡有居民的地方均属北园居委会),辖区总面积为 1.55*方公里。

  二、北园社区居委会十年巨变。

  20XX年12月底,根据五普结果,北园居委会总户数是1868户,总人口是5462 人。随着城市北移步伐的加快,20XX年4月,北园居委会由市委、*冠名为北园社区居委会。此时北园社区的总户数为3103户,总人口已发展为 10240人。20XX年12月,社区成员将辖区划分成五大片进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结果如下:第一片四址为:宁城北路以南——津河东路——东风北路 ——北园路,内有876户、2628人、有678个门面房;第二片四址为:宁城北路以北——北园路——金瓯路——人民路,内有1127户,3381人,有 143个门面房;第三片四址为:东风北路以北——津河东路以东——迎宾路以北——人民路,内有1306户、3918人、有412个门面房;第四片四址为:宁国大道——人民路——东岸路,内有2800户(含宁国花园一、二、三期1860户),8400人,有100个门面房;第五片四址为:东岸路——人民路 ——迎宾路,内有637户,1911人。五大片合计总户数为:6746户,20238人,辖区单位115个,来自各条战线上的下岗职工党员等已达到237 名。另有1700人的流动人口。(后附辖区五大片详解图)

  三、存在差距。

  一是人口聚增差距大。十年里,北园社区的人口户数翻了7.5倍,党员数翻了*8倍,流动人口也翻了*3倍。二是工作量增大,辖区内有七个单位破产改制,机械公司、茶茧公司、木竹公司、男士令、宁国宾馆、巫山商场、陶餈公司宿舍在辖区。三是社区工作人员增加不明显。十年前居委会工作人员4名,直到20XX年8月才增一名居委会委员。四是财政拨款应增加。*两年生活水*不断上涨,企业员工年年都在加薪,因此财政对社区工作者补貼应予以追加,尤其是新进人员工资问題,财政未落实补贴。五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现在党员太多,各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六是考核差距大。管理人口两万的社区工作量与管理人口八千人的社区工作量同样考核,差距太大。

  四、建议。

  为深入落实学*科学发展观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服务好居民,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市和谐社区建设,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建议如下:

  (一)社区管理人口过多问题,应象发展党员一样,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这是北园社区建设中现面临的头等大事。根据城市组织法规定,一个居委会应在700户为宜,便于居民自治。这样党员少些也好管理点。以北园社区现状应至少划分成三个社区居委会为宜。

  1、宁国花园单独成立一个社区居委会。有:1860户,常住人口5580人;

  2、北园路以北划分成一个社区居委会。有:2431户,7293人;党员171人。

  3、北园路以南划分成一个社区居委会。有:2455户,常住人口7365人;党员66人。另有暂住人口1700人。

  (二)社区工作者无生产资料,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应比照事业单位人员执行。

  (三)社区工作者职数应予以增加。周边县、市、区社区工作者职数都达到7-11人,不含聘用的计生信息员。

  (四)应给予足够的活动经费保障(含每个支部*生活补贴)。采取激励机制,社区每开展一项活动,先做预算,报上级审批拨付,以丰富的活动来凝聚人心。

  (五)工作细化、量化、考核应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应以服务居民为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

  一、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民的生存权利以及其他人权的保障,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完善的、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为体现每一公民的生存权和其他人权,也是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须。

  我国城乡存在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二元社会保障结构扩大了城乡业已存在的差距,阻碍了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方向。社会政策的走势要指向城乡一体化,将二元制度引向一元制度的方向。因此,我们要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间接推进城乡一体化,保护农村居民中的弱势人口并促使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免于沦为弱势群体。

  建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应该覆盖所有地区的,不仅仅是城市地区,还应该包括农村地区。而社会主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应该覆盖一般地区和富裕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结构,推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公*。并且,研究××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对于构建和谐村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对于缄市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晚一些。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各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千差万别,即使有些国家和地区大的方面相*,但其具体做法和管理方式也不一样。而且,有些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上刚刚起步,一些落后国家甚至还未能触及,而某些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比较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他们本国实际的比较完备的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称社会保险为社会福利保险。社会救助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指赈济性保障待遇,即社会救济,救助对象主要是国家公布的法定的最低生活水*以下的全体公民。由于经济和社会差异与社会政策及历史传统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不外乎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灾害保险等,其中养老保险是最普遍、涉及人数最多、最复杂、影响最大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2.国内研究现状

  新*成立后,由于认为社会保障己包含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中,所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被忽视,没有形成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在实践中,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成立后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可是这部法规并没有涉及农村、农民。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成,以农村社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应运而生,即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队体制下的合作医疗、五保户供养、养老院等社区性的社会保障与家庭共同负担了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历史现实,便形成了*特色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理论研究上也都是就城市与农村分别进行的。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背景下,*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开始在全国县镇推行。经过多年的努力,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试点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所以在实施中难度相当大。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弃老,虐老现象,使农村养老再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95年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提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1997年底,有997个县、市建立了这项制度。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仍任重道远。有关学者认为:在农村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这一目标并不是要求在全国建立同一项目和同一标准的保障体系,而是着重在制度建设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至于保障的模式、保障项目和标准则可因地制宜,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也有学者认为由*二元结构所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格局还无法改变,城乡社会保障的建立与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尤其对已非农化、城镇化农民的社会保障更应引起重视。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可行的。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已实质性地被纳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它将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契机。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从××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入手,以构建××区和谐村镇建设为本,根据××区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重点分析其在构建和谐村镇中的作用,并通过实地调研,找出问题,根据××农村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

  四、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社会保障发展运行的一般规律,吸取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教训,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以期为××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构造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2.综合系统分析法。运用综合系统分析法,对××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总体考察,提出完善和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突出其在构建农村和谐村镇中的重要地位。

  五、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对××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研究,针对××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找出构造××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市场模式及转型模式,各模式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转换升级过程。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扩展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实用10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1

  按照《濮阳市人民**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xx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xx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xx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

  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xx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三、具体做法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合并、

  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1005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115个,中心村107个,基层村374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420亩。节约土地经**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2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城市*郊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在××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焦店镇北部,面积××亩,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人,党员××人,3个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环路和西环路两侧,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主导产业以煤矿产业为主,养殖业、物流业及其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按照农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生产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其次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目前,××村3个自然村仅群众住房和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就达600多亩,通过社区建设可以将3个自然村合并到一处,既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又能节约土地40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适合复耕的就复耕,发展高效农村;适合退耕还林的就植树,美化环境;适合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就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张庄村距离市区*、交通便利的特点,可以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大棚蔬菜,以及发展养殖业,开办养猪厂、养鸡厂等。二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建设整合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村位于西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毗邻××矿、××矿、××矿等矿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汽车修配、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目前,××村的物流仓储、汽车修配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能够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管理的创

  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

  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社区,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必然会促使**部门的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创**建模式,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

  三是外部引资还没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旧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监督、权益分配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风险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主动筹资的积极性。

  (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惯,*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会使生产设备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存在模糊认识。许多农民群众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认为新社区建设是**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担心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阵风”,**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

  四、加快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形成“**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镇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3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城市*郊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在××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焦店镇北部,面积××亩,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人,党员××人,3个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环路和西环路两侧,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主导产业以煤矿产业为主,养殖业、物流业及其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按照农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生产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其次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目前,××村3个自然村仅群众住房和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就达600多亩,通过社区建设可以将3个自然村合并到一处,既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又能节约土地40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适合复耕的就复耕,发展高效农村;适合退耕还林的就植树,美化环境;适合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就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张庄村距离市区*、交通便利的特点,可以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大棚蔬菜,以及发展养殖业,开办养猪厂、养鸡厂等。二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建设整合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村位于西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毗邻××矿、××矿、××矿等矿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汽车修配、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目前,××村的物流仓储、汽车修配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能够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管理的创

  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

  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社区,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必然会促使**部门的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创**建模式,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

  三是外部引资还没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旧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监督、权益分配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风险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主动筹资的积极性。

  (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惯,*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会使生产设备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存在模糊认识。许多农民群众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认为新社区建设是**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担心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阵风”,**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

  四、加快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形成“**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镇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4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等制度,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基于此,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后陈社区位于宁陵县城西,社区中心距县城2公里,S325省道南侧,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社区共辖后陈、潘集、前陈、张瑞寒、解洼、张三庄、东张楼、苏庄、訾庄、西张楼、张白、十里铺、严庄、姚庄十四个自然村。社区总人口8663人,总户数2288户,总耕地面积7894亩,党员总数110人。

  后陈社区综合建设用地面积共计1350亩,原14个自然村居住占地总面积4073亩,社区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积2723亩。后陈社区建设分为“一心一带两片区”。一心:社区管理中心、文化大院、党员教育基地、社区超市等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一带:沿村北后陈水库和张解沟形成了一条自然景观绿化带;两片区:以景观带分割的南北两个居住片区,南片区安排789户老龄人员居住,为2层连体楼,面积165*方米,不超过2分半,北片区为5层和高层住宅楼,安排1499户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20xx年以来,社区“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高效发展强实力,提升品位显魅力,惠民富民增动力,文明和谐添活力”的工作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于博个人无偿出资5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800多万元用于办企业和帮助村民建房。县委、县**又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建设,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社区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完成2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75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使后陈社区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典型新农村社区。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旧房43345*方米,新建楼房51360*方米,改造废旧坑塘4处;在老水库取土19万多立方,填*了村内外坑洼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区新增耕地366亩;建造了村民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多功能大礼堂等公共设施;社区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兴建了村预制厂、水电暖安装公司和3个建筑队,创办了博远粮油、永胜木业、宏运木制品、鼎盛农业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个股份制企业;成立了久赢种植、华裔农场品开发等4个专业合作社,转移安排劳动力500多人。先后修通了七纵五横道路共计16.3公里;街内外安装了路灯、红外线可视电子监控,确保了社区群众生活财产的安全;同时狠抓乡风文明建设,凡婚丧嫁娶一律不准大操大办,定期开展“三好”、“四户”等评比活动;对社区内外486座坟墓全部迁移至公墓,社区1200亩耕地实行了群众较满意的合理流转,发展高效大棚有机果蔬1000亩;实施了井井通电工程,新打机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线6700米,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后陈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村新型小城化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我们先后召开3次社区“两委”会、社区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走访群众35人次,倾听其呼声,了解其所想所盼。经过分类归纳,目前,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沉思:

  (一)集中搬迁不便操作。随着农村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意识不尽一致,一些潜藏在农村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表露出来,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极个别人对党的政策及**的引导怀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个自然村内绝大多数人同意并支持搬迁,但仅有几户因计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处罚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迁,这就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二)新建房户成为不愿搬迁的“最大一族”。有的农户倾全部家产,盖了一座新房,在无扶持资金的情况下,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由于社区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强大的公共积累作支撑,对一些困难户的帮助局限于社区党组织的义务劳动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这些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

  (四)农户搬迁融资渠道单一。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贷款环节多,手续繁琐,一些农户“望贷止步、谈贷色变”。

  根据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着力解决:

  一是社区建设应尊重群众意愿,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注重宣传引导。在启动建设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开始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暂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

  二是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一是将已入住社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优先免费培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应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二是依托经济园区,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入住社区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转移。三是推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使群众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增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发展新型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过去“家家点火、处处冒烟”的小、散、乱状况,实现千家万户的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机衔接,增加同类产品上下游的关联性,该区久赢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入社成员突破95%。

  三是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诚然,*两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根据调查:目前建房每*米造价600元左右,户均建房投资需10多万元,该区30%农户年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自筹资金10万左右,甚至可以满足建房投资需求,而50%农户年均收入在2—3万左右,自有资金在7—8万元,建房资金缺口在2—3万元,还有20%农户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下,需要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对这些困难户,可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资金解决。

  四是科学安排部署,周密设计步骤。首先**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让群众对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有正确的认识,并将经群众代表大会或群众大会同意或确定的户型向群众公示,让群众选择,并申请报名。之后群众代表按照集中连片优先,急于盖房优先的原则,确定入住农户,签定搬迁协议等,使整个建设过程有条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选择村情好,群众觉悟高的村做为试点村先启动,**积极搞好各种服务,创新实践,培植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促启步,将**的引导变为群众的自愿行动,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使这项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战略工程有力、顺利、健康推进。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议上级**选个试点县进行社区建设体制改革,撤掉乡(镇)级编制,把乡(镇)干部分流到各个社区工作,既减少了办事程序,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既不增加财政支出,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老龄化。有效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和管理能力。如不能进行体制改革,也可先把乡(镇)主要领导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城乡发展管理中心”,抽调一名副县级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领导可继续服务各自区域内的社区。

  二、建议上级**出台支持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的政策,简化社区建设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加快组织完善社区班子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础设施。抓住中央、省在发展政策上向农村基础施设建设倾斜的机遇,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选项立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入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后陈社区集中投放。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的`总体质量和水*。

  (二)大力发展经济。立足现有情况,引导经济强人、致富能人积极投资,选上项目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进行聚零为整,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三)加强民主建设。按照“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有一个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要特别注意发现一批思想作风正派、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农村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进行多方面培养,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

  (四)促进社区和谐。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不间断的培训,使9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1-2项劳动技能,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使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议,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搞好基层民主建设。倡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区品位

  后陈社区所要建设的不但是一个村的旧貌换新颜,一个村的生活改变,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种深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生活,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完成社会主义农民的根本转变,实现农民生活与城市接轨,缩小乃至等化城乡差距。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6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认识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定的;在工作摆布上,我们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全县各乡镇的社区建设进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县开工建设的15个社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9亿元。其中,市级7个重点社区,总体规划占地5037亩,整合13615户,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确定的2945套住房建设任务,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经达到1849套,占任务62.7%,已经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务17.69%,建成入住280户,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其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曹营、魏庄、龙头社区在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5个社区水、电、路同期配套,6个社区配套建设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配套,同期进行绿化。此外,赵店的龙翔、赤眉的桃园、桃溪的英华、乍岖的乍岖湖等社区也都进度较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样板房建设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也有部分乡镇在全县社区建设大局摆布上暂时规划在第二阶段的三类镇,但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都成绩斐然,给县委、县**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二、主要特点

  各乡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县、乡、村各级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在思想上,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视,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都能在充分认识、深刻领悟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工作,加快社区建设“要**”为“我要干”的转变,并把社区建设当成今后3-5年乡镇工作重中之重来思考、摆布,不图形式,不搞应付,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谋的远,做的细。积极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深刻领悟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县分层次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到*顶山郏县、舞钢参观学*,集中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逐乡镇发言谈体会、谈感受、谈打算。有的乡镇还到新乡、安阳参观学*。马山口镇、灌涨镇、师岗镇、湍东镇参观学*人数都在300人以上,马山口镇超过500人,其他乡镇也都在100 人以上。县乡累计参观学*的人员4000余人,掀起了一轮参观学*建社区的热潮,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随后召开的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励,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再添动力。通过宣传发动,使党员干部想明白,对群众说明白,从而干明白。营造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资金扶持到位。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加大县乡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财政专项奖补奖金xx万元,项目奖金3000万元,用于对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奖补和农民购建房补贴。按社区入住户,每户补贴3000元,用于购房;每户再补贴3000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捆绑项目资金。积聚电力、交通、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开辟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产品,为社区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市场运作筹资。乡镇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建社区,通过土地开发、资源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的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五是与企业联建。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企业捐助社区建设。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开源”。通过存量土地盘一点儿,增减挂钩挤一点儿,“三荒”当中用一点儿,整治整合挖一点儿,争取调规添一点儿,集约建设省一点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土地。按照县**出台文件,各乡镇把县分配的新增用地计划,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亩奖补4500元,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复垦等新增耕地每亩奖补2500元,超额面积每亩加奖1000元。对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标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每亩地给予1万元奖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镇与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写出保证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旧宅能够拆得掉、快复耕,为社区有序推进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抓好“节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杜绝长期以来乱建设、重复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按照“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重点对路边建房问题进行整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向社区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社区用地;社区规划之外原则上不审批新宅基地,也不准再搞旧房翻新和改建扩建;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额补贴;乡镇整理造地,报经县**同意,满足乡镇社区用地所需,剩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五)督查落实到位。一是机构保障。县委、**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任组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相关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组织一班人具体抓,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二是部门协作。明确县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县直单位分包到乡镇,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对口支持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建立半月乡镇汇报联系制度和双月评比制度。定期对乡镇阶段工作排名,召开锅底会、现场办公会和经验交流会,县委**、**、分管副**、副**等相关县领导参加点评,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几条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思想矛盾。失地群众暂时失地失业,感到生活、就业困难、感到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社区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还没有到位或正在建设,多数群众虽然搬进社区居住,但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

  (三)、当前社区建设进展不*衡。龙头、魏庄、曹营、牧原等社区始终保持领先位次;河南等社区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但有的社区前一阶段进度很快,但后期缓慢,已经由先进变为后进;还有的社区始终没有明显进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体工作进展极不*衡。

  (四)、工程质量不是很高。虽然各乡镇都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但“使用水泥砖、不设防震柱”等现象在不少社区依然存在。

  (五)、社区配套功能明显不足。前期社区建设都注重住房建设这个任务,在道路、排水、广场、游园、学校、幼儿园等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明显感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

  (六)、急办问题解决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工程进展过程中,部分高压线改线,移动、联通线路改线以及客户区建设用地手续等问题成为影响社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七)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支持不足。从目前来看,15个社区已建和在建住房数量仅占年度任务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营社区也只有75%,其它社区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持续建设,急需项目支持跟进,没有项目支撑,社区后续建设无力,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需倾全县之力,集聚项目、集聚财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社区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四、发展思路及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引导,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从规划上进行引导、完善,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实现新农村发展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三个优化,合理确定中心村建设规模和范围,适度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强拆旧建新引导,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拆旧建新引导。原来国家规定城乡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指标三年内归还,现在省**(豫政办[]124号)要求半年内归还,这就要求拆旧建新同步进行,尽量在农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旧建新方式“滚动”发展。通过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达到集约用地目的。再用地选址建新区的,拆旧区要按规定尽快复耕,整理复耕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实加快住房建设进度

  从当前情况看,15个社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务62.7%,已经建成的只有17.7%,曹营、龙山、龙祥、张洼四个社区有入住,社区总入住率还达不到一成。从已经建成的住房情况看,师岗、湍东、瓦亭、灌涨、余关社区行动比较快,曹营社区住房建成率占任务71.6%,入住170户达56.6%,龙山、龙头社区建成比例达40%左右,牧原、龙祥社区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涨魏庄、岞曲岞曲湖社区建成比例在20%以上。从住房建设的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还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要组织好住房建设的大决战,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抓紧进行内外粉饰和门窗、水电安装;一层、二层起墙的要尽快封顶,11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处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体框架;除多层和小高层之外不管哪种情况,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好时间节点,多组织施工队伍,确保住房建设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狠抓质量和标准提升

  社区住房事关民生,老百姓非常关注,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保障。湍东龙头社区、灌涨魏庄社区、赤眉桃苑社区在建设的质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结构,一层、二层、顶层全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7级地震。但是有的地方这里我不再点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设的质量上没有把好关,有的使用水泥砖、有的没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墙,更有甚者这几种情况并存,希望各乡镇要发挥村民的力量、发挥乡镇的监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础建设工程,从建材到施工整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管,确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达标,让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将社区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坚决不能出现新的隐患。

  (三)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一个社区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设外,最大的吸引点是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为什么城市社区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城市社区有很多农村不具备的配套设施。龙头社区距城很*,前期环境打造比较好,姜坡组60多户入住愿望非常高。师岗曹营社区所建的位置并不优越,原本是一个岗丘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发游园、绿化环境、配套路灯,改善了居住条件,因此才由原来两三户发展到十几户,现在达到了200多户,已经入住了170多户,还有临*村庄的农民纷纷报名交纳定金入住社区,建设供不应求,彰显发展潜力。曹营社区在全县领头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其它社区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基础建设搞好,配套路、水、电,逐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解决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通过社区各项功能的完善展现社区的形象魅力,使社区示范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老百姓踊跃入住。

  (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我们乡镇要积极和县直的相关单位搞好对接。特别是同国土局土地治理、扶贫办整村推进、卫生局医疗服务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体局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电业通讯部门的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对接。其中安全饮水、联通移动改线、移民搬迁、省级示范村、新型社区基础建设等项目抓紧实施;其他项目抓紧申报。在项目争取和建设过程中,要与县直部门加强联系,将项目与社区建设衔接好,盯紧盯牢、及时汇报争得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涉及的相关项目单位,也要围绕社区建设主动服务,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向上争取资金,为社区配套完善积极创造条件。

  (五)着力解决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供水设施、电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讯改线等问题,水利、电业、交通、联通、移动、电信等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定责任人及早解决。

  土地和资金是两个老问题,也是两个大难题。我们要转变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与三项整治结合,城乡增减挂钩,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腾;另一方面要与老百姓签订拆旧建新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把**引导和农民自愿这种愿望体现出来,把占补*衡的政策利用好,通过新增土地指标来逐步审批解决用地手续。在其他建设资金上,积极动员社区百姓及时交纳建房款额,发挥农民购房、建房的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向社区集聚靠拢,也让参建企业充满信心和活力,调动参建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鼓励参与公益性建设。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家群体帮建新型社区,鼓励有实力的人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转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农民与企业家的双赢,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社区后期管理

  社区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有些社区将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个社区。当前曹营社区、龙山社区、龙头社区、魏庄社区、七里坪张洼社区等陆陆续续都将由不少农户入住,形成规模。这些农户集聚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要承担治安、户籍、计生、信访稳定、党员管理、邻里纠纷、农民培训、政策宣传、卫生整治、垃圾处理等各项社会化管理职责。从现在的情况看,一些社区成立了社区办公室或项目办,这个机构现实的职责只是抓社区建设,还没有赋予它管理的职能。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前期,我们要负起责任,组织所在的行政村暂时代管,待社区形成,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后统一管理。同时,提前谋划、预留位置,及时提出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办法,为社区后续管理奠定基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20xx年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

  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如XX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700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XX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3、中心村建设模式。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环境,改善房舍、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实现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如XX县江口镇旱塘新村、南塘镇船埠新村、吉埠镇枧田新村,通过开展整村推进整治方式,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4、整体搬迁集中居住模式。结合扶贫开发,通过深山区移民搬迁,让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居民统一在规划地集中按新户型建房,整体重新建设具备生活、娱乐、服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辅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农民从以前的小农经济中脱离出来,逐步转为一产、二产工人。如南塘镇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设了120余栋房屋,发展了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种植。江口镇美丽家园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引导农民向圩镇集中居住,转变就业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就*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房屋,找到稳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公共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入难题。

  2、农村违章建房难控制,村庄合并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引发了村庄合并, 形成了村庄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扩大升级,虽然编制了建设规范,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但因农民观念影响,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

  3、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安置就业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简单,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对究竟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等诸多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社区的建设也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农民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又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既是发展当务之急,又是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在经济基础比较好、基层组织有号召力的农村率先突破。对暂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农村,也应作出整体规划,逐步向这方面引导。

  2、尊重意愿,强化协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惯和利益格局,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土地置换问题、资金筹措问题、建设标准问题,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统筹利用资金、项目来综合推进。

  3、加强服务,搞好管理。新型农村社区要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队伍,社区建成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公共服务难度也在加大,公共卫生等往往成为反复反弹的问题,要搞好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区组织建设,科学制定社区管理工作职责,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4、产业支撑,夯实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该考虑和筹划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新兴产业问题,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加工业、运输业、仓储业的兴旺,从各个方面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5、多元投资,调动力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巨额资金,县乡两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

  6、土地置换、综合利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许利用节约出来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主要建设资金。把这个指标转移到产业集聚区和城区用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原地复耕后还给农民,用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后,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8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等制度,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9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城市*郊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在××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焦店镇北部,面积××亩,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人,党员××人,3个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环路和西环路两侧,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主导产业以煤矿产业为主,养殖业、物流业及其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按照农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生产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其次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目前,××村3个自然村仅群众住房和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就达600多亩,通过社区建设可以将3个自然村合并到一处,既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又能节约土地40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适合复耕的就复耕,发展高效农村;适合退耕还林的就植树,美化环境;适合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就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张庄村距离市区*、交通便利的特点,可以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大棚蔬菜,以及发展养殖业,开办养猪厂、养鸡厂等。二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建设整合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村位于西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毗邻××矿、××矿、××矿等矿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汽车修配、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目前,××村的物流仓储、汽车修配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能够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管理的创

  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

  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社区,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必然会促使**部门的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创**建模式,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

  三是外部引资还没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旧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监督、权益分配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风险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主动筹资的积极性。

  (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惯,*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会使生产设备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存在模糊认识。许多农民群众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认为新社区建设是**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担心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阵风”,**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

  四、加快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形成“**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镇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10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城市*郊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我在××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焦店镇北部,面积××亩,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人,党员××人,3个自然村成品字型分布于北环路和西环路两侧,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主导产业以煤矿产业为主,养殖业、物流业及其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三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按照农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重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生产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潜力。其次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目前,××村3个自然村仅群众住房和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就达600多亩,通过社区建设可以将3个自然村合并到一处,既能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又能节约土地400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适合复耕的就复耕,发展高效农村;适合退耕还林的就植树,美化环境;适合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就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张庄村距离市区*、交通便利的特点,可以建设“菜篮子”工程,发展大棚蔬菜,以及发展养殖业,开办养猪厂、养鸡厂等。二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建设整合节约出来的一部分土地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新型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村位于西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毗邻××矿、××矿、××矿等矿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汽车修配、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目前,××村的物流仓储、汽车修配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集聚区能够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社区,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必然会促使**部门的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农村社区创**建模式,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一是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分配不均,主要靠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

  三是外部引资还没有探索出成功模式,仍旧在“摸着石头过河”,在管理监督、权益分配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风险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主动筹资的积极性。

  (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

  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惯,*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会使生产设备存放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干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少数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存在模糊认识。许多农民群众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认为新社区建设是**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担心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阵风”,**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

  四、加快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形成“**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镇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扩展3)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5篇)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县”的战略思想,这对于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加强文化建设,重点在农村。

  随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走进农村,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新居,一条条宽敞通达的水泥马路,昭示着各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走进农家,功能齐全的家用电器比比皆是,餐桌上的鸡鸭鱼肉也是司空见惯的家常食品。这一切都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水*有了显著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农民思想素质不高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表现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的风气越来越盛,不但形式多样、品种复杂,而且赌资也越来越大。除此之外,迷信之风也颇为流行。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精神空气和淳厚的乡土民风,甚至还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因此,大力改善或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纳入健康正常的轨道,有效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解决好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都属于“大文化”范畴。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政治民主的推进器,要坚持发展经济先行的原则,将农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动提高到文化与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建设相结合的新水*,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要正确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先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建设新农村的顺利实施;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农村文化氛围

  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开始兴建。我县虽然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有的还是流于形式,书刊、报纸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要多为农民订阅一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并能够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书报、杂志,让它们充分发挥为农民朋友服务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创办乡村剧团,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农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途径,吸收多种文化的营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民间文化团体,要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优惠,还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推广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农村致富信息,广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

  通过宣传、培训,使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并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技术、有一定思想觉悟、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开展如“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敬老爱幼、扶贫帮困活动,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念。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歪风邪气将会自然而然得到抑制,封建迷信的流毒也会自动销声匿迹。农村的精神空气就会得到净化,文明程度也会相应地提高。只有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教育农民,才能真正吸引农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引导农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从而占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重点抓好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等三支队伍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引进实用人才,为其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使之各尽其能,为农村文化建设献技出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工作者扎根乡村工作;引导城市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要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配备;以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必须时时抓、层层抓的工作,只有上下领导齐努力,各级干部一起干,才能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有效开辟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xx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xx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xx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xx镇*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xx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xx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x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扩展4)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菁华5篇)

  根据县委、县人民*XX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作为宝秀镇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于xx年3月14日入住村委会。在驻村期间,采取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石灰塘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灰塘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20.00公里, 国土面积37.00*方公里,海拔1855.00米,年*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898.40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8户,户籍人口1197人,常住人口1160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户数为17户,全家外出的人口数为61人,从业人员为81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756人,全村以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家庭养殖以牛、猪、羊、家禽为主,该村水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高度制约着石灰塘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两委”真正做到了及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优势条件

  (一)村“两委”班子团结。石灰塘村“两委”班子成员*均年龄不大,现任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较强,班子较团结,民主作风好,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党员积极性高,带头示范作用好。

  (二)群众基础好。石灰塘村离县城较*,*1个小时就可达到,群众科学意识强,民风纯朴,都有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现在生存现状的强烈愿望,对改变村庄面貌期盼度非常高,有的村民自觉植树美化门前屋后,大家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建设。石灰塘自然村村长在积极争取村里公房建设,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自己垫付2万多,群众意识较好。

  (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较好。石灰塘村境内虽然连年干旱少雨,但*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这些分布于各个山头的小水窖保证了干旱时节的农作物的栽种和灌溉,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石灰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耐旱农作物的开发种植,该村属山区,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积极打造林果、中药材等种植品牌产业,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石灰塘村委会各自然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群众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作为山区村委会,石灰塘各自然村的发展仍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结构依然单一。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辅以林果,没有科学立体种植经验,还没有发挥地域特点,没有规模化产业,形成不了规模产业,这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基础建设依然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深入走访了解发现,由于缺乏项目资金,除行政村进村道路已硬化外,其余自然村进村道路目前尚未得到硬化,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状况,公路路况较差,由于资金困难,管护和修复工作滞后,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二是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虽然*几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灰塘各自然村新建了许多小水窖,能在一程度上缓解旱情,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现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很低。由于石灰塘地处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素质还比较低下,思想保守,观念不新,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关心集体等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思想和认识有待提高。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作为新农村建设挂钩单位,作为县委第九批指导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石灰塘村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作为山区,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引导群众发挥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粮烟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引导发展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三是利用石灰塘村各自然村适合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的有利优势,借鉴XX县北部山区“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同时,大力推进核桃、桔子等林里种植,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等多元结构转变。

  (二)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石灰塘各自然村行路难、饮水难和部分自然村公房建设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上级*及职能部门协调资金,本单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帮扶的方式,尽力解决群众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夯实山区群众基础设施建设。

  (三)依托自然优势,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据石灰塘村支书介绍,石灰塘种各自然村适宜发展核桃、梨、桔子等林果,*几年来,部分自然村核桃种植户收入好的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核桃种植已成为继烤烟之后部分村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群众种植林果的积极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利用石灰塘各自然村广大群众对核桃等林果栽培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经验,且*年来随着核桃等林果价格连年走高,产品供不应求的趋势,积极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林果种植,使之成为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四)千方百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针对大部分村民的相关种养殖知识和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的现象,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林业部门,协调争取专家或技术员多到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种养殖知识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郊区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这一明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目的体现着社会的公*正义,但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存在相关问题,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完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建设,对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推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抚养压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将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公正,维护好社会稳定,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显化村现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xxxx年显化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显化村现行的养老保障方式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保障方式。

  可以说,“以家为主”是*人几千年来的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和维持年老体衰的人群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家庭保障,包括赡养老人和哺育幼儿不仅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认了老年人被赡养的权利,以及从侧面规定了年轻儿女有义务抚养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计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实际上,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根据显化村的统计,按照六十岁以上人员统计,目前显化村完全由家庭抚养的老人有xxx人,这些老人的抚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这部分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点困难。

  2、五保保障方式。

  农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质帮助。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供养对象,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显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显化村给予照顾和帮助,生活情况良好。

  3、优待抚恤保障方式。

  准确来说,这一种保障方式并不能说是一种常态化的保障方式,因为这种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根据有关政策,对这些人给予不同的优待抚恤,其业务由村民政负责管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优待抚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但是该保障方式对于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优抚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根据统计,显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类社会保障方式。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根据《xx省人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xxxx]xxx号)和《xxx市人民*转发xx省人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政[xxxx]x号),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中对于已按《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显化村现有xxx户,人口xxxx人,符合社会保障的有xxx人,整体上说,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绝大部门农民是认同和欢迎的。

  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这项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享受年均不低于xxx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实施该项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经济奖励和扶助,部分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困难问题,形成利益导向机制,以更好地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显化村目前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分为奖扶对象7人,特扶对象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双提对象x人。

  6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该项制度由*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疾病预防工作,对保障广大农民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化村目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2389人,基本上覆盖所有长居于显化的农村居民,对于该项制度,农民普遍表示很有价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该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显化村历来重点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资格评选和认定工作,在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的同时,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况变化,适当、适时的调整,使得应该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评选,不可以保的人坚决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单中,保障了xx户,xx人。在公示之内,无任何异议!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方式外,显化村对于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和保障措施,也执行到位,对显化村重点贫困对象予以适当的生活救济。

  二、显化村社会保障状况及原因

  xxxx年,显化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和依据显化村的具体实际做过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中,在村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长居于显化村的居民,村委会先行为每人垫付了xx元,垫付金额xxxxx元,为该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显化村的社会保障情况仍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对于自身的社会保障不热心,缺乏认识。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该保险于已于开始xxxx年开始推广,但xx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开展实施的阶段,依然有很多农民对此有深深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首先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较低决定的;其次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在农村各项负担降低的情况下,人们并不认为养老是一种问题,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依然束缚着这一政策的推行和执行力度;有部分农民担心这是保险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担心缴的钱不知去向,这是极少部分的言论。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以“保小病”为主,部分农民对于减免挂号费和辅助检查费的态度是无关痛痒,致使普通患者对此也缺乏热情。此外,作为合作医疗载体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并不能让农民信服,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认为镇医院就是看看感冒,挂挂吊水的地方,对于镇医院检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怀疑,更愿意去市区的医院,因此导致很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产生了不冷不热的态度。

  (三)政策的不连贯性也是导致农民对部分政策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关于女性享受保障年龄的规定。根据《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项社会保障的年龄和男性相同,均为60周岁,因此,很多人对此产生了质疑。此外,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这些临时的、特殊的救助在这些资金到位之前村里均已垫付相关救助资金,采取打卡方式,将会产生村里垫付资金无法收回,若村里不采取垫付方式,将导致受灾人的生活困难,这种尴尬的情况。长期困扰着基层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再一般群众),分人群(先思想观念接受能强者,后影响接受能力弱者),分项目(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基础性项目,再养老保险等大型项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项目,再推进其他项目,先易后难)进行。

  (二)具体建议

  1、继续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和筛选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应保尽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这不仅体现了公*性,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选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的保障对象应该是那些供养系数较高的家庭、残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发事件的人。村级系统内,村民之间的了解程度比较高,村级民政负责人应定期核查受保对象的生活情况,避免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影响其他人对于评选低保人员制度的公*性产生异议,影响社会和谐。其次农村保障金的发放形式与城镇一样,财政按指定账号划拨资金,由银行统一发放。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群众,有利于各级资金的及时到位,还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经层工作中,尤其关于社会救助上,打卡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具体应该怎么操作,还待进一步研讨。

  2、大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仍然有待进一步商榷。农村合作医疗若要真正缓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就要“保大病”,这也是广大农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确实有困难,更何况是“保大病”;若提高缴费标准,则会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但倘若换一种角度考虑,在不提高缴费标准的情况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发生概率毕竟较低,若参保率较高,则可以用全体的缴费资助大病患者,以体现保险的“互助”精神。但这一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点和实验。其次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应与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农村合作医疗离不开县、乡、村的卫生机构,同样离不开医疗管理体制、收费政策、药品监督检查等相关制度。只有各项制度的关系理顺了,卫生机构的运转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需要。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关键在于降低农民的风险。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对象范围的局限性,改变这种有悖于社会公*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正义。

  一、基本情景

  1、村情概况:汪家下村位于万年县石镇镇中洲村委会境内,距离镇*1公里,与乐*县的乐港镇张家隔河相望,是继上汪、中汪两个自然村之后,省人大魏小琴副主任第三年挂点联系指导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点。该村现有38户,人口146人;耕地100亩,其中水田86亩;水面15亩;山林52亩。村民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产值低,收入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的水*。

  2、发展规划:依据《万年县石镇镇中洲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点工作三年发展规划》,该村拟建项目主要有:①利用村前小型水库资源,建好2个村民洗衣码头,并绿化水库四边环境,预计投资8万元;②利用村庄前两块空闲地块,建两个村民娱乐休闲场所,预计投资6万元;③改造户用厕所17座(已改21座)和建3口沼气池,预计投资1.3万元;④硬化村支道及浆砌排水沟500米,需投资7万元;⑤改水及安装太阳能38户,预计投资13元,由村民出资兴建;⑥搞好外墙装修和庭院绿化;⑦建好2个垃圾窖,并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预计1.2万元。以上预计各类项目建设共需投入资金76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16万元;结对共建部门、企业扶持资金4万元;社会捐赠(能人捐助)7万元;村民自筹49万元。

  二、项目实施进展情景

  1、共清理村内垃圾36吨,淤泥60吨,拆除空心房3栋,拆旧建新6栋;

  2、已投入资金整治建设资金27万余元,硬化村主次干道及浆砌排水、排污沟共500米,已全面完工,累计投资8万元;实施改水改厕38户,完成计划100%,共计完成投资5万余元;完成外墙装修1.3万*方,完成率80%,投资10万元;安装太阳能15台,投入资金3万元;有线电视普及率100%,累计投入1万元;


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3篇(扩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实用五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办《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镇于*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镇,辖8个村,农业人口7533户2.9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全镇总面积45.7*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农业生产总值 1300万元 。*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有五个“新农村”试点,分别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头四个行政村五个试点自然村。这些试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六都村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我镇新农村建设虽取了一定成效,但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2、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且镇村都面临通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紧缺的困难。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镇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要根据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重点整治脏乱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镇村干部工作作风,耐心做好引导、疏通工作,认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的要求,进行一次村庄整治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

  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四)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乡风建设,加快文化站建设,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价格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价格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任务重、范围广、基础弱的现状,如何理清思路,明确作法,是我们价格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期,海门市物价局由局长顾惠祥带队,选择了3个乡镇进行了典型调研,调研中,就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价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改进管理的具体意见,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和农民等不同对象、层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倾听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呼声、问计于民,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二、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乡村干部及农民群众对价格和收费反映强烈

  1、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市场风险的压力。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粮食的增收部分大多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冲抵了。20xx年与20xx年相比,我市的尿素价格由1.8元/公斤上涨到2元/公斤,复混肥等上涨30%,农药价格普遍上涨。农民普遍对化肥涨价不理解,认为化肥生产者既得了**的各种补贴又涨了价,获得了双重利益;

  以前虽然粮价不高,但农资价格也低,现在粮价较以前上涨了,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农民反映强烈。

  2、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重。一是“乱收费”,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涉农收费的减少与规范化管理,农民负担虽有所减轻,但其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特别是农民子女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费支出较高。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教育负担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我市农民认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实行一费制后,乱收费现象减少,其教育负担减轻了,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仍然偏高。对一般农民来说,子女考上大学不是喜而是忧。在邢柏村调查时,农民普遍反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收费太高,子女考得上学校却读不起书。现在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杂费超过20xx元,加上吃饭、住宿,读三年高中开支*2万元,这对年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的农民家庭无疑是个沉重负担;

  高等院校每年的学杂费都在5000-6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等,*均在10000元以上,一些农民家庭全年收入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因读书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3、医院乱检查、药价虚高,医风医德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尤其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医药费用高是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我市农民反映,现在看病虽然比以前方便多了,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但药价偏高,农民有病看不起。有一农民说,他们村因病致贫的农户占全村5%-10%,不管有多少人在外打工,只要有人生大病,就会返贫。

  4、部分惠农政策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国家取消农业税使广大农民群众欢欣鼓舞,而粮食直补政策更是由于采取直接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的操作方法,使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得到普遍赞誉。但也有意见反映:目前各级**对我市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总额超过50%,购置农机的这部分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他们在提供农机服务的同时,并没有汇报广大农民,相反却以柴油涨价为由,大幅提高农机作业费标准,大部分农民并未从国家的农机补贴中受益。*年来国家出台了用电、运输、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对化肥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但是化肥价格却仍然大幅上涨,农民并没有直接享受到其中的优惠。

  5、农村价格工作力量薄弱。我市的乡村物价工作网络前两年已经建立,乡镇有了价格监督管理站(兼职)、村里有了价格义务监督员,然而价格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及村物价义务监督员既非专职,也没有行政执法权,加之人员培训不到为,经费无着落,致使管理手段欠缺,工作难以开展。

  三、价格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我们从调查中感到,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群众反映就相对的少,如我们调查的正余镇邢柏村,全村4573个劳动里中外出主要劳动力有2200个,其中73%在二、三产业,二产主要在靠*镇区的企业,更主要的是从事室内装璜和蔬、荤菜配送,全村共有蚕桑1030亩,亩产3000多元。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采取大棚、露地同步进行的方法,年收入20xx-3000元/亩,象刀豆之类的大棚作物,每年都是以销定产。去年全村人均收入9360元。我们所调查的农户基本没反映什么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是打造和谐社会之基,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之本,发展是建设新农村之源。为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我们将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我们认为价格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1、在农民建房方面:合理确定农民建房用地的土地基准价格,会同国土部门在搞好土地基价测算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宅用地的土地价格给予适当优惠,减免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对集中居住统一建造的农民新居做好房价成本的审核工作,对配套设施费用按下限收取。对入住农民新居的用户,建立物业管理机构,从严核定物业管理收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水、电、道路等相关配套费用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相关建设费用。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中所需建材价格的监控,适当控制利润率,必要时建立集中供货机制,降低建材结算价格。

  2、农村改水方面:严格农村改水中所需材料的价格管理,控制材料差价,规定结算办法,降低原材料及人工费用。适当调整水价,疏导价格矛盾,采取水厂省一点,**挤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办法,筹措农村改水费用,加快推进农村改水进程。在农村水价中设立管网维护费用,确保今后供水管网改造的实际需要。

  3、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中所需材料价格的.监管,对供应农村修路的各类材料实行临时性价格措施,确保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对新造的农村公路及时会同交通部门增设公交站点,适时搞好农村延伸公路运价成本审定工作,既方便农民出行,又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

  4、农村大病医保方面:完善农村医保类用药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列入农村医保的各类药品从严核定其市场零售价格。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药价格管理,严格价格公示制度,统一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价格。加强对农村社区及农村大病医保方面的价格监管,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积极推进药品医疗价格的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高”问题,根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完善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药价格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完善药品**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分批降低**管理的药品价格,适时降低大型医疗设备和常规检查收费标准,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实施干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工作;

  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取消向乡镇医务室、卫生院收取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收费,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配合有关部门治理、整顿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使农民有病看得起。

  5、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水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利工程水费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加强对农村沟河疏竣中工程费用结算价格的审核,对高估冒领及乱收费行为从严予以查处。

  6、改善农居环境方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对统一改厕的农户给予价格倾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逐步实行无害化有偿处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7、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并变临时性措施为长效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省局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制订种子价格管理办法,适当增加管理品种,控制合理差价,维护农民利益。(特别象我们海门地区油菜、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在这方面,我们价格部门一是充分利用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搞好价格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准确、新颖的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市场价格,有效组织生产、经营,防止盲目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以及“种啥啥便宜”、“啥贵啥没种”现象的出现。二是注重价格引导,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养结构,拓宽创收渠道。三是坚持农本调查、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及时、快捷、准确地发布农产品成本、收益与市场价格信息,特别是粮食、生猪、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供求、价格信息,切实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提高生产效益,规避生产风险。

  8、涉农收费公示方面:按照“读得懂、留得住、看得清、跟着变”的要求,加强对镇、村、部门公示的涉农收费公示栏动态监督管理。针对农村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农民建房费用、抗旱排涝费等农民意见较大的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反映面广量大的农村市场各类价格、收费动态,通过监测网络向上级价格管理和监督部门反馈,敦促相应管理、监督部门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9、在农资价格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价格,规定的化肥出厂价格要落实,对省内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强价格和产量的监管,确保基层经营者能以规定的出厂价拿到货。并通过减少经营环节来防止层层加价,切实降低零售价格。同时适量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积极筹备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以增强**调控化肥市场和供应的能力。

  10、教育收费方面:深化教育收费改革,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的同时,明确各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进城农民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

  加强对中小学教材价格的监管,加大非义务教育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建议上级部门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审核,降低过高的学费标准,研究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的减免措施,使农村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xx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的基本情况

  xx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亩。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xx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逐步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障水*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岭上湾革命纪念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的旅游业,并以此带动相关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不断完善。抓好生产救灾和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项目,落实贫困户120多户,扶持资金20多万元。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和关爱农村老党员活动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x”等赌博行为,做到促一方经济保一方*安。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村民代表征询意见,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洲岭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低下。洲岭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各村历形成的债务都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虽然乡里积极推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还较为普遍存在。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洲岭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难以保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xx届xx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洲岭乡的实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在各项政策上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